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时空坐标知识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基础·精细梳理】1.夏朝(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2)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2.商朝(1)政治制度: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2)管理机构: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3.西周制度内容评价特点分封制(1)天子控制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则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2)诸侯在国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分封制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4.商周的原始民主传统(1)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表现: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指城邑及附近的人5.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铁制农具使用和牛耕推广的推动6.战国时期:各国进行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易错辨析(1)夏朝建立了世袭制,商朝建立了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2)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3)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影响有限。(×)情境释疑大盂鼎,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摘编自教材P3)这体现了哪一政治制度?提示分封制。【疑难·精准突破】视角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史料西周初年分封示意图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较,两者有什么不同?答案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②统治区域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同姓亲族分布在战略要地和富庶地区;③贵族统治集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分封序列;④诸侯王在享有统治权力的同时,需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⑤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不同点:商朝的内外服制度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西周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度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视角2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史料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思考史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在构建社会秩序方面怎样的显著特点?答案周人将血缘、亲情等作为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础。历史解释——西周政治体制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2)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集中程度低。受封诸侯在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西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4)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政治制度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5)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知识点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基础·精细梳理】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2.中央:三公九卿制(1)职责丞相百官之长,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2)特点: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在朝廷上商议或发表议论3.地方:郡县制(1)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2)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文书行政管理制度(1)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2)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易错辨析(1)秦统一后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2)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3)秦朝开创性的设立郡县,实行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情境释疑(1)秦王嬴政自认为“功过五帝,地广三王”,不更改过去的王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去“泰”用“皇”,又采上古“帝”号,取名“皇帝”。(摘编自教材P3)这说明秦始皇实行皇帝制度的首要目的是什么?提示突出个人功业。(2)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出土“书同文字”木方,此木方说明秦统一后不仅在全国范围统一了文字的字形与字体,还统一了官职、法律、名物等方面的用语。(摘编自教材P4)秦朝实行“书同文字”有什么目的?提示巩固中央集权,加强统治。【疑难·精准突破】视角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史料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血缘社会转向了地缘社会,封建诸侯、贵族分权转向了专制独裁、皇帝集权,血缘宗法制度崩溃,地缘郡县政治确立,最后形成中央集权制度。——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秦朝统一后建立的政治制度与先秦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意义?答案变化:最高政治领袖称号从“王”到“皇帝”;中央行政制度为三公九卿制,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官员由任免而非世袭产生。意义:国家制度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国家管理人员由世袭贵族变为职业官僚,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视角2秦朝巩固统治的其他措施史料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思考根据史料指出秦朝文书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秦朝的文书行政和文书传送系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答案特点:规范性、严密性、高效性。作用:秦王朝组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统治网络,并通过文书行政和文书传送系统以保证皇帝和中央的政令传送到全国各地,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1.历史解释——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2.唯物史观——商周政治体制向秦朝中央集权体制转变的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奴隶制下的井田制逐渐走向瓦解,私田大量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诞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基础变动的直接结果就是井田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走向崩溃,而适应封建小农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建立。知识点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基础·精细梳理】1.中央行政制度(1)两汉①三公九卿制:汉承秦制。②eq\a\vs4\al(中外,朝制)eq\b\lc\{(\a\vs4\al\co1(a.汉武帝:设立中朝以加强集权,使外朝,,,中枢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b.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c.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隋唐:三省六部制①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长官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各项具体政务。②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③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宋朝:二府三司指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②枢密院:掌管军政。③三司:掌握财政大权。(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5)明朝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②设立内阁。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6)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无实权2.地方行政制度(1)汉朝eq\b\lc\{(\a\vs4\al\co1(①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②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③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2)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3)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4)唐朝eq\b\lc\{(\a\vs4\al\co1(①沿用州、县二级制。,②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③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5)宋朝: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①内容: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②影响: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7)明朝eq\b\lc\{(\a\vs4\al\co1(①明初:废行中书省,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②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8)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由“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易错辨析(1)唐朝和元朝均设立中书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最高执行机构。(×)(2)内阁和军机处逐渐成为明清时期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拥有最高决策权。(×)(3)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情境释疑(1)《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摘编自教材P5)这说明东汉的最高权力决策机构是什么?提示台阁(尚书台)。(2)节度使是唐朝中后期州以上的地方军政长官。(摘编自教材P6)这一官职的设置给唐朝统治带来什么不利影响?提示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3)《经世大典辑校·官制》记载:“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史料中“世祖皇帝”是哪个朝代的皇帝?实行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提示元朝;行省制。【疑难·精准突破】视角1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一(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思考(1)根据史料,指出汉代、魏晋、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答案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史料二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思考(2)根据史料,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并阐述这一创新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答案创新:废丞相,设内阁,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关联: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折射出明朝时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视角2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史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思考(1)史料中的“安宁之术”是指哪一制度?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一制度的原因。答案制度:郡县制。原因:实行郡县制是吸取西周以来分封制造成分裂动荡的历史教训,巩固秦朝的统治。史料二建隆四年(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通判)职掌倅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宋史》思考(2)史料反映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答案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出宋朝通过地方分权强化中央集权。史料三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行省在忽必烈时期能处置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更是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但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思考(3)根据史料,指出元代行省与中央的关系,并说明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答案关系: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长官受中央节制,又有一定的自主性。积极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1.历史解释——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与调整(1)三公九卿制:秦朝设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三公九卿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形成较完备的官僚制度,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2)三省六部制:分散了中央机构的权力,职权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是古代官制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3)二府三司制:将行政权与军权、财政权分离,各机构互不统辖,直接对皇帝负责,藉以分割相权,这是一个重大的调整措施,这种方法固然使权力掌握于皇帝一人手中,但也造成了宋代官员冗员过多,财政开支始终居高不下的局面。(4)一省制:元朝疆域辽阔,国事繁多,而三省制的症结在于决策程序繁多,各部门互相推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一省”代替“三省”标志着唐宋以来的分权制的终结,也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同时提高了中枢机构的行政效率。2.历史解释——汉唐以来中央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皇权加强。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发展演变。(2)内外转化。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由实变虚。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反映了宰相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任,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相权分化。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分化相权;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了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3.历史解释——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1)在演变过程中,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与制约,地方则要求一定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对地方的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地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中央派出机构演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比如刺史、州、行中书省、巡抚等,都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4)地方行政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对于基层管理的地方化。题组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1.(2023·山东青岛高二期中)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战国七雄中只有燕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衰落 B.君主集权的趋势C.战国的变法运动 D.华夏族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大多为姬姓王室或姬姓宗族之人所有。但到了战国时期,保存下来的姬姓诸侯国所剩无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后期,王室衰微,权力下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了破坏,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宗法制度的破坏,未涉及君主集权趋势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战国的变法运动,排除C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华夏族已经形成,排除D项。2.(2023·河南商丘高二期中)下表为西周末期及东周时期部分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表明当时()公元前771年西戎与诸侯联手杀死周天子公元前335年地方诸侯开始自立为王公元前256年周赧王死,秦取九鼎宝器,东周君主不再称王,史家遂以秦王纪年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宗法体系遭到破坏C.分封制度逐渐解体 D.诸侯争霸战争加剧答案C解析材料中地方诸侯开始自立为王,秦取九鼎宝器,史家以秦王纪年,这是周天子权威受到挑战,分封制逐渐解体的主要表现,C项正确;礼乐制度“不复存在”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血缘亲疏关系,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争霸战争,排除D项。题组秦朝的政治制度3.(2023·浙江温州高二期中)出土文物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2002年,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37000余枚秦简,主要是秦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户口登记、土地开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津渡等。这些史料可佐证秦朝()①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②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③推行文书行政管理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涉及到户口登记、土地开垦、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津渡等”可知,这些史料涉及了秦朝的行政户籍管理、赋税制度、农业生产、军事管理等多方面,联系所学知识,这些史料可以佐证秦朝已形成较完备的地方官员考核办法,推行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因此②③符合题意,D项正确;这些史料无法佐证中央权力分配情况,①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4.(2023·浙江义乌高二期中)下列有关秦朝文书制度的描述合理的是()A.往来文书分由九卿决断B.李斯口头请示修改秦律C.扶苏上书要求反击匈奴D.项羽起兵消息次日上报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因此“扶苏上书要求反击匈奴”符合秦朝文书制度的要求,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皇帝制,往来文书由皇帝决断,而非九卿,排除A项;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