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唯物史观】理解民国时期初建共和制和新中国建立共和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解读中国共和制的政治制度探索的艰难性与复杂性,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核心素养: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2.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艰巨性、独特性。时空坐标:教学分析: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教学难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独特性。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目录12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三幅图片,左图是《康熙亲政诏书》,中间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三幅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到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那么,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这节课我们进行探讨。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1.中华民国的建立:(1)时间:1912年1月1日,(2)人物: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大总统誓词》:“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3)政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4)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制度(5)国号:中华民国(6)国旗: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7)纪年: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8)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9)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六条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为防止袁世凯独裁(2)内容: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否定君主专制制度;②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专制独裁,确立共和政体;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制度;③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材料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提示:(1)进步性: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②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灭亡、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2)局限性:①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②因人设法,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仅凭一纸空文难以限制袁世凯权力。③没有规定反帝反封的民主纲领;没有规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1.政党政治的尝试:(1)概念: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2)背景:①君主专制王朝被推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为各党派、团体的建立创造了制度环境。②《临时约法》的推动;③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3)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材料
1912年新旧政权更迭之际,中国政治出现了一定的权力真空。《临时约法》进一步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人们结社组党、参与政治事务的自由权利。加之民初浓烈民主氛围的刺激,社会各阶层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创立政党,进行政治活动,试图以此夺取或控制政权,直接干预国家政治利益的分配。——于小英《政治道路选择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1.政党政治的尝试:(4)转折:国民党成立到“宋教仁案”再到“二次革命”。(5)失败: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6)特点:(思考点)①借鉴了西方的政党政治;②政党数量多,参政意识强;③时间短,缺乏明确纲领
;④分化重组快;⑤党政激烈,不受监督;⑥腐化严重。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中国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材料二民国初年,这些政党进行着无穷无尽的党争,不会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监督。每当召开国会期间,那些议员们前呼后拥地先住到甲党招待所,得到各种好处与红包,承诺投该党的票,然后再到乙党招待所住下,同样再得到好处费,并答应投该党的票。——萧功秦《第二次选择:辛亥革命后的多党议会民主》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2.袁世凯复辟帝制(1)背景:①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大权独揽;②古德诺及筹安会积极为袁世凯复辟帝制营造舆论。(2)过程:①1913年10月袁世凯通过“包围国会”手段,当选正式大总统;②1913年11月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③1914年5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④12月,修改《大总统选举法》;⑤1915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政党政治名存实亡。⑥1915--1916,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3.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合作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材料
照搬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脱离了中国基本国情。西方政党政治的兴起与其制度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整个国家严重资本主义化之后。辛亥革命后,政权虽然易手,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天下而非政党的天下。所谓自由结社、合法反对、公平竞争、轮流执政等政党政治的原则,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虽然在形式上,民初各政党获得了较多的政治权利,但在关键的政权问题上,手执枪杆子的袁世凯是不会让步的。……因此,在当时中国国情下,如果政党要去搞所谓政党政治,要么成为独裁者欺骗民众的工具,要么成为独裁者刀俎下的鱼肉。——章开沅《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①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盲目学习照搬英美模式。(民众基础和客观环境)②受传统政治(封建专制统治)文化(教育水平落后)影响较深,加之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限,国民民主意识淡薄;(政治文化和心理基础)③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经济阶级基础)④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政党仓促成立,条件不够成熟,党争不休。⑤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训政时期:(1)背景: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北洋政府统治正式结束。(2)开始:1928年8月,国民党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10月3日,国民党中常会通过《训政纲领》。(3)内容:①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3)实质:一党专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革命程序”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之一,即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国民党的责任和任务不同。孙中山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步骤,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军政:以党建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后来指武装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独立。训政:以党治国的维权统治时期,开启民智,培养民众民主意识。政府派出人员到各县筹备自治,对人民进行民权训练。宪政:(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2.宪政时期(1)内容:①1928年,规定“训政”时间为六年,结束为1935年。②1948年,国民党提出“行宪”,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2)实质:国民党独裁统治。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材料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中国近代史》1948年5月20日,正副总统就职典礼问题探究: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提示: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②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③军阀混战,政局动荡;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⑤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时期政治统治政治特点宪法南京临时政府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洋政府①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政党政治;袁世凯独裁统治《中华民国约法》南京国民政府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训政纲领》《中华民国宪法》归纳总结: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苏维埃政权1.背景: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摸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2.建立:(1)标志: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2)大会内容:颁布了宪法大纲,通过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3.性质: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大众(工农民主专政)。4.意义: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为以后建立人民政权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二)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抗日民主政权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2)目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扩大,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3)措施: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实行三三制原则,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材料一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5月1日)材料二
(第3条)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问题探究: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学思之窗)(1)目的:为了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2)特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3)意义:①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②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三)解放战争时期: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1927—1949)1.政权建设:建立行政区(1)背景:①解放战争战局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②巩固新兴人民政权的需要。(2)措施:①设置六大行政区;②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3)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理论建设: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1)内容: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2)意义:是对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教材【史料阅读】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思考点:根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边区政府(民国地方政府)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组成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1)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①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②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的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2)指导思想不同:①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②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条件:(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2)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3)历史经验:历史上采取的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参议会制度、人民代表会议制度;(4)法制保障:《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过程:(1)初步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2)正式建立:1954年宪法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其正式建立的标志。(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4)核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2.过程:(3)破坏和挫折:①1957年,受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②“文革”十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4)完善:1982年宪法①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②重要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5年);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等等。③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易错提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等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前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后者则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合作探究: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经济基础行使权力主体权力机关原则相似点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维护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工具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政党关系: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2)政协性质: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3)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4)历程: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②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③中共十二大,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④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比较项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协不同点性质职能产生方式相同点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政协委员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①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都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能力提升: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异同。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1.概念: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原因:(1)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2)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3)资源分布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3.历程:(1)1947年设立内蒙古自治区;(2)1949年《共同纲领》的规定;(3)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4)1984年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4.意义: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概念: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是直接民主的体现。2.基层民主选举的法律依据:(1)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村民自治的核心: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4.意义: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历史纵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位,原则上是依据各自治地方的地域大小和人口多少决定的。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这一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1.国家治理体系的含义: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名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即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2.目标确定:(1)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1)特点:三个有机结合:(2)优势(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高考真题演练:1.(2023·北京高考)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④【解析】据材料“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可知,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效果明显,故①正确;材料强调太行区抗日根据地的机关、部队自己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与根据地规模的扩大无关,故②错误;据材料“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可知,杀敌和劳动都被评为英雄,都为抗战作出了贡献,都受到了尊重,故③正确;1944年处于国共合作抗战时期,而反“围剿”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A2.(2023·海南高考)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A.1912—1927年B.1927—1937年C.1949—1956年D.1978—1992年高考真题演练:【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区里”对应的是建国初期的大行政区,“区里登记走一下”“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可体现了建国初期,苏北地区社会习俗出现了巨大变化,大量封建旧习俗逐渐被废除,人民生活幸福感明显增强,故选C项;1912—1927年对应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封建旧传统在中国依然根深蒂固,排除A项;1927—1937年对应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当时苏北地区不存在革命根据地,而且当时的“苏区”主要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B项;1954年大行政区被撤销,广大乡村不存在“区”这种说法,省县乡成为地方行政单位,排除D项。C高考真题演练:3.(2023·浙江高考)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并立制衡”说法错误,边区参议会产生边区政府,边区政府产生边区法院,故①错误;据“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可知,边区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边区参议会,由边区人民民主选举产生,边区参议会选举委员十三人,组成边区政府委员会,故②正确;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而非土地革命的需要,故③错误;为了联合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边区各级政权都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非党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说明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D高考真题演练:4.(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郑州西亚斯学院《管理信息系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投资合同违约责任规定
- 郑州西亚斯学院《儿科护理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艺人经纪合同样本
- 农产品购销合同签订注意事项
- 购货合同购销合同的合同权益
- 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住宿生
- 服务员工作协议范例
- 保密管理的责任与义务明确
- 清洁服务补充协议模板指南
- 2024年度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再制造行业产销量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厨房设备购销合同
- 媒体行业内容创作与传播平台搭建方案
- 消防安全知识
- 济宁学院《休闲体育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小学信息科技《数据与编码-探索生活中的“编码”》教学设计
- 多样化人才引进与培养管理制度
- 东钱湖完整版本
- 幼儿园实习生总结会方案
- 2024年云网安全应知应会考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