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闵行区24校2025届初三5月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愧怍琥珀随声附和巧夺天工B.阔绰镂空光彩熠熠陈词烂调C.秀颀蜕变飘泊不定明察秋毫D.悖缪趿拉原形毕露为富不仁2.选出下列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还于旧都休祲降于天B.可以一战皆以美于徐公C.弗之怠公将鼓之D.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3.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比喻义的是()A.这本书是小王在外地的一个朋友早年间送给他的,虽然有点残损,但小王却拿它当宝贝一般。B.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的地方。C.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D.批评人应该是实事求是,你这样乱扣帽子,可不是与人为善的态度呀。4.填在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项是()—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A.(1)(3)(4)(2)B.(2)(1)(4)(3)C.(2)(4)(3)(1)D.(3)(1)(4)(2)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海峡两岸“三通”的正式启动,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B.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C.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使我市环境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D.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6.给下列三部名著选择合适的腰封广告,正确的序号依次为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色调鲜明的现代诗篇,散文特质的自由体诗B.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母爱童真的诗歌世界C.震撼世界的通俗读物,坚毅奋勇的纪实作品7.用诗文原句填空。①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③____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④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⑤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⑥太阳东升西落皆有诗意。它在白居易的记忆里生机盎然:“____________”;它在王维的眼中格外苍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李白送别友人更添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用《忆江南》《使至塞上》《送友人》中的诗句填空。)8.名著阅读简答题。(1)《格列佛游记中》中,格列佛是如何帮助利立浦特打败了邻国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的?请简要概述。(2)是什么原因使格列佛误入大人国的?二、阅读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对上述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七言绝句。B.“君问归期未有期”写出对方询问诗人归期,诗人予以回答,一问一答,语言简括。C.《夜雨寄北》第三句写出自己当前的苦况,第四句转写自己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D.《夜雨寄北》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景色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①。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②,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③,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④哉?注释:①知道:懂得道理。②常德:指固有的特点、本性。常,固定。③因物则迁: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迁,变化。④念:思考。1.下列“虽”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选项是()A.虽不琢以为器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故虽有名马2.根据文意填空。欧阳修在上文中,把玉和人______(写法),用极其简练的文字阐述了深刻的道理:______。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乡土的篱笆钱国宏①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②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③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黄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④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留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丹青妙手灵性的水彩,把庄户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乡土篱笆的悠闲恬静。B.“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引用诗句,增添了文学色彩,形象地突出了篱笆不挑地不挑人的特点。C.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构成了一幅风景秀丽的田园画。D.篱笆的朴素高雅、旷达拙朴,代表了本真淳厚的乡村生活;作者沉浸其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精神上变得沉静超然,全方位净化身心,找到了精神的归宿。2.阅读全文,概括“乡土的篱笆”的特点。3.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②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4.联系实际,谈谈对结尾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5.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链接)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朱自清《绿》)阅读本文第⑤段的画线句子和上面的链接材料,说说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内容情感上的不同点。写法上的相同点:内容情感上的不同点: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水袖之痛肖复兴①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②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③上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④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也是值得的,而且这对于一个学艺者,也算不上什么。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若是买了水袖,他就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⑤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时间无情,母亲已经没有下个月了,胡文阁也就没有给母亲补上生日礼物的机会了。母亲去世后,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正如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三十多年过去,胡文阁到现在一直非常后悔这件事情。水袖,成了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⑥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对于养育我们的父母,我们常常会出现类似胡文阁这样的遗憾。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事业也好,婚姻也好,小孩也好……摩肩接踵,次第而来,件件都自然而然地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⑦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⑧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八十,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数伏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那样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的血而心安理得。⑨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原载《今晚报》)1.文章分别回忆了胡文阁与母亲、“我”与母亲的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件事。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句子。(1)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从修辞的角度赏析)(2)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那样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的血而心安理得。(从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3.作者写胡文阁对待亲情和对待自己的不同态度时,为什么还要写自己的切身体会?4.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13.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父亲的考题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真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57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来103人。”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来132人。”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了右腿上。“再在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些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5人;再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父,关切地问:“完了吗?”“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个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个小站,下去6个人,上来5个人。”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人,上来18个人;再下一站是终点……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儿子一下子懵了。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带不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个站台:哪个站台付出的少,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回。”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谢!”1.从文中找出儿子心理变化的词语,完成下面的略图。_________→自信→心疼→_________→_________2.两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4.文章中的父亲告诉了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对于初三即将毕业的我们有什么启示?三、语言表述1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近期,丹阳广电开办了《丹阳人向前一步》栏目。①这既是创新社会基层治理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②该栏目以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为宗旨,动员基层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普法平台。③各镇(区、街道)与相关职能部门将进一步扩大思想认识,全力配合该栏目制作开播。④大家一致认为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主人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法宝”、社会治理的“教科书”,不断传递正能量。第①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互换位置。第②处结构混乱,应将________________刪去。第③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第④处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______词语后增补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15.以下作文,任选其一。文题(1)题目:触动文题(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中国很多年轻人的现状:资质平平,家境一般,各方面条件都普普通通。若要脱颖而出,似乎只剩下“逆袭”这一条路可走。与底层和上层相比,中间人群永远是社会的大多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像底层那样豁得出去,也没有上层那样唾手可得,中间群体总是在患得患失。要怎样才能逆袭成功,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作文要求:(1)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诗歌除外),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4)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A【解析】
B.陈词烂调——陈词滥调;C.飘泊不定——漂泊不定;D.悖缪——悖谬;故选A。2、D【解析】
D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都是“……的原因”之意。A前者介词“到”,后者介词“从”。B前者“凭借”,后者“认为”。C前者代词,前置宾语;后者音节助词。3、A【解析】
试题分析:A.“宝贝”指珍奇的东西。用的是本义。B.“风浪”喻指关系紧张,有危险。C.“风雨”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D.“帽子”喻指所加的罪名或坏名义。据此,答案为A。4、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语段中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文段开头提到“判断力和鉴赏力”,(3)句中的“这种能力”与其衔接,所以(3)为首句;(1)句就(3)句中的“灵魂的品质”展开论述,应该放在(3)的后面;(2)句中的“这个标准”指的就是(4)句中的“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所以(2)句应该放在(4)句的后面。故选D。5、D【解析】试题分析:考生要熟记病句常见的六种类型,即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啰嗦重复、自相矛盾、表意不明等。答题一找主干,二析结构,三看习惯,四作比照(对照病句类型),五靠语感。A项“历史性”和“重大”语意重复,去掉其中一个;选项B中,“防止”和“不”连用把原句子的意思弄反了,可将“防止”或“不再”去掉一个;C项缺少主语,去掉“通过”或“使”。D项正确。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6、CAB【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①《红星照耀中国》(RedStarOverChina)又称《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故选C。②《艾青诗选》是近代诗人艾青的诗歌选集,他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故选A。③泰戈尔用他的哲学和世界给了世人许多智慧,许多启迪。如《新月集》诗人塑造了一批神形兼备、熠熠闪光的天使般的儿童艺术形象。故选B。7、(1)壮心不已(2)曲径通幽处(3)露从今夜白(4)惟吾德馨(5)留取丹心照汗青(6)日出江花红胜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幽”“馨”“汗青”的书写。8、(1)格列佛潜入水中,用长绳和钩子把不来夫斯古帝国的战船都拉回了利立浦特国,利立浦特国未发一兵一卒就大获全胜。(2)格列佛乘“冒险号”出游遇到大风暴,他和一个水手坐舢板到一个陆地上去寻找淡水,遇到巨人追赶,他被丢弃了陆地上。他藏在麦地里,被割麦的巨人农仆发现并带回农民家中。【解析】
(1)考查对名著《格列佛游记》故事情节的理解。熟读名著,结合名著内容,格列佛接受利立普特的国王叫他打不来夫斯古国的决定,来到海边,隔海观望,只见不来夫斯古国的15条战船如同儿童玩具排列在岸边,格列佛潜入水中,用长绳和钩子把那个小人国的战船都拉回了利立普特国,利立普特国未发一兵一卒就大获全胜,所以格列佛就成了英雄。(2)到大人国是因为他的船队经过大风暴后没淡水了,他们到了大人岛,作者去取淡水时,他的船队发现路上有巨人,便逃跑了,把作者留在了这里,这儿的一个农民(巨人)抓住了,那里的居民身高犹如铁塔,他被大人国的一位农夫当做玩物带回。二、阅读9、1.C2.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解析】1.C项“第四句转写自己回乡与亲友相聚的情景”对上述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虚写未来情。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2.考查对诗句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10、1.C2.对比人容易受环境影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修养,成为“君子”。【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C项“虽”是“虽然”的用法,其他三项“虽”均解释为“即使”。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和主旨的理解。《诲学说》中,作者将“玉”和“人”作对比,指出“玉”和“人”的相同和不同——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据此可概括填写作答。参考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11、1.B2.就地取材(随处可见);透光通风;不挑地不挑人(随遇而安);朴素高雅3.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勾勒了夏夜篱笆边安谧、祥和、温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融化”原意指冰、雪等变成水,这里指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思在风景秀丽的田园里化解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4.篱笆的朴素高雅、旷达拙朴,代表了本真淳厚的乡村生活;作者沉浸其中,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精神上变得沉静超然,全方位净化了身心,找到了精神的归宿;在生活中,我们要追求一种随性自然、纯朴平淡的生活态度。5.写法上的相同点:对比衬托。内容情感上的不同点:本文画线句子通过对比突出了乡村篱笆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表达作者对随性自然、纯朴平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链接材料通过对比衬托突出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表达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和赞美。【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B.根据第五段内容可知作者引用“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这两句诗,突出了乡村篱笆“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故选B。2.本题考查事物特点的筛选与归纳。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出描写篱笆的句子,从中筛选或概括出答案。“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透光、通风”,“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等句子,可以看出其特点是:就地取材(随处可见);透光通风;不挑地不挑人(随遇而安);朴素高雅。3.本题是对句子赏析的考查。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动词,找出运用的动词,结合语境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并指出表达的感情。①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蛙声与花草幽香融合在一起的情景比作“莫扎特的小夜曲”,又比作“情人的絮语”,形象生动地勾勒了夏夜篱笆边安谧、祥和、温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②句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融化”原意指冰、雪等变成水,这里指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在风景秀丽的田园里得以化解,作者的情感与田园风景完全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的热爱之情。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4.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也是考查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读重要语句,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弄清表面上表达什么意思,句子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解答时还要联系全文内容理解。文中的篱笆代表了美好的乡村生活;走近篱笆,就是走进乡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精神上变得沉静超然,对自己的心灵是一种抚慰,立体按摩,可理解为全方位净化了身心,找到了精神的归宿。5.此题考查写作手法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第一问:第五段画线句把城市的喧嚣浮躁和乡村篱笆作对比,突出篱笆的悠闲恬静。链接材料将“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等与梅雨潭的绿作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所以两文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第二问:第五段画线句表达作者对随性自然、纯朴平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链接材料通过对比衬托突出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表达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喜爱和赞美。12、1.胡文阁花了22元为自己买七尺杭纺做水袖,因此未能给母亲买上最后一个生日礼物;“我”年过八十的母亲去世前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因“我”阻挠未能如愿。2.(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比作“绣花针”,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比作“美丽的图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年轻人只顾自己的事情而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2)“吮吸”是噘嘴吸取的意思,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们”比作“蚂蟥”,生动形象地写出“我们”像“蚂蟥”吸血一样,心安理得地向父母不断索取和压榨而不知回报的行为,这是作者在母亲去世后的感悟与忏悔。3.使文章情感更真实感人,也更能引发读者深思;同时也表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并非个别现象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4.主旨:文章通过胡文阁和“我”的憾事,告诫年轻人不要只看重自己的事情,应该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珍惜亲情。感悟:我们要珍惜亲情,好好珍惜父母在我们身边的时光,不要让因事业而忽略父母的憾事成为我们永远的痛。【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把握与概括能力。解答时,需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关键的段落分析概括。通读全文,前6段主要讲述胡文阁的故事,第7段是议论过渡,第8段讲“我”的故事,第9段总结全文。前6段中的第③-⑤段写胡文阁花了22元为自己买了七尺杭纺做水袖,这花去了他一个月的工资。他计划等—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但母亲已经没有下个月了,胡文阁也就没有给母亲补上生日礼物的机会了。第⑧段写“我”的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八十,腿脚不利索,“我”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她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但最终在去世前没有实现。理出主要情节后考生抓住“人物+事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2.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1)本小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语句。解答时,注意分析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把“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比作“绣花针”,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比作“美丽的图画”;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年轻人不懂亲情,因为亲情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只要伸手接着就是,因此他们不珍惜亲情,总把时间花在去干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上。(2)本小题考查从炼词角度赏析语句。解答时,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再结合语境,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表层义:“吮吸”本义是指用嘴吸取东西;语境义:在句中,“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作者把“不知感恩父母的我们”比作“嗜血的蚂蟥”,因此“吮吸”在这里就指的是索取,压榨;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我们”像“蚂蟥”吸血一样,心安理得地不断索取父母、压榨父母的行为,表现了作者在母亲去世后的愧疚与忏悔。3.本题考查对次要人物作用的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写胡文阁,不过在第⑧段又写到了作者自己对待母亲的故事,这样在文章中插入自己的故事,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也表明将个人的事情看得比父母重,以致于等有时间尽孝时父母却已不在人世的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社会现象并非个例,更能引人沉思,也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及感悟。主旨:文章主要写了胡文阁花钱给自己做了水袖却未能给母亲买上最后一个生日礼物和因“我”的阻挠而让年过八十的母亲去世前想去看公园的愿望未能实现这两件憾事,从而告诫年轻人不要只看重自己的事情,要珍惜亲情,多关心父母,不要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感悟: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在长大,父母却在老去,父母能够和我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有时间时要多回家看看,多陪伴父母,好好珍惜父母在我们身边的时光。父母在,家就在,我们就永远能找到自己回家的路。13、1.紧张得意懵了2.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真正要考的问题,和前文中儿子的猜测考题相照应,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将一位睿智的父亲形象刻画了出来。3.写出了父亲出考题的真正目的,点明主旨,深化中心,与开头相照应。4.例如:不能一心向前,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比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曾为目标奋斗过。【解析】1.提取心理变化的词语。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词语即可。如第2段“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中的“紧张”。第10段“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中的“得意”。12段“儿子一下子懵了”中的“懵了”。2.本题是对描写手法类型及其作用的考查。“不!”“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为语言描写;“父亲微笑着”为神态描写。内容上,写出了父亲真正要考的问题,这个问题显示了父亲的睿智。在结构上,和前文中儿子的猜测考题相照应,产生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3.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在结构上就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的作用。在内容上就有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的作用。要把文章所点明的主旨答出来,即:比结果更重要的是我们曾为目标奋斗过。4.一问,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把握。首先,在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品味一些重要的、有意义的句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文字的表现来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解答。一问,可回答为:不过分计较得失,实实在在地生活。二问,写启示,把握住文章的中心就有了答题思路。如可从奋斗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角度作答。10段“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中的“得意”。三、语言表述14、(1)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2)的普法平台(3)“扩大”改为“提高”“提升”“增强”等(4)主人翁的意识【解析】
①句“既……又”前后两个方面顺序颠倒。②句“动员”与“普法平台”不搭配。③句“思想”不要说“扩大”,改为“提高”。④句缺少与“树立”搭配的词语。四、写作15、触动风轻起,撩拨了心灵的那一次触动。阳光如根根丝线斜射到教室,和谐而又温暖。噪杂的喧闹,无事的聊天,逗趣地嘻戏,这一切看似平常,我也乐在其中,面带微笑,神色轻松做着无关紧要的事情。这时,一句普通但又是那么刺耳的五个字,让我心头一跳:“靳若宜,过来!”什么?发生了什么?我没有做什么违纪的事啊!班主任为什么要叫我?我满脸疑惑看了看四周,露出不解的神情,但之前的笑容马上定格了,手头有些紧张,开始微微发抖,心也在七上八下叮叮咚咚不停地跳,百思不得其解,迈着沉重,疑惑,担心的步伐走出教室。阳光依旧那么温馨而美好,但我却百感交集,似乎懂得这此谈话会使我心头一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菊花种苗购销合同
- 特许经营合同
- 电商运营合作合同协议书
- 车辆过户协议合同
- 建筑施工分包合同书
- 职场装修合同规定
- Unit 6 A Day in the Life Section A 1a-Pronunciation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丁香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寒区水力计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纪录片创作与欣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肺部疾病 案例分析-原发性肺癌》课件
- (高清版)WST 402-2024 临床实验室定量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制定
- 中英对照版-中文版-The-Dead-By-James-Joyces死者-詹姆斯-乔伊斯
- 清水河储能电站施工方案设计
- 低温绝热液氧瓶充装操作规程模版(2篇)
- (正式版)JBT 11517-2024 刮板取料机
- 大众汽车使用说明书
- 小学科学湘科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023春
- 【冠心病探究文献综述2000字】
- 2024年学校法制副校长工作职责 法制副校长聘任书(5篇)
- 《邓稼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