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现代文阅读I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科学春天的到来,大量的科幻作品涌现,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太好的。这就引起了科幻到底应该是科普性更强还是文学性更强的争论。在时任中国科协主席钱学森先生的主导下,科幻应该姓“科”的观点最终占了上风。那么我们用钱老的观点,即科幻应该是科学家头脑中的幻想来衡量当前大获赞扬的两部科幻影视作品《流浪地球2》和《三体》,显然,它们都更像是姓“科”,这两部作品还包含了未来科技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的幻想,甚至包含了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哲学思考。如乐《流浪地球2》除了“太阳带来的氦闪末日使人类不得不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个设定与科学原理偏离得远了点儿之外,其中大部分太空科技和信息科技的内容都应该是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虽然,未来的技术路线是不是朝着那个方向走,或者说技术和经济可行性是否容许那些方向成为现实并不是十分确定。但是这些技术场景也许就是存在于科学家和工程师头脑中的梦想。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人类为了生存下去选择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故事背景,就成就了一个可以说是基本上姓“科”的科幻电影。关于姓“科”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那就是科幻作品中的科技内容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或许真的会有贡献。回头看库布里克导演的经典电影《2001太空漫游》,其在1968年上映时,美国的阿波罗登月飞船还在研制过程中。直到1969年7月20日,人类才第一次真正登上了月球,比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类登月晚了1年。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科学幻想走在前面,而人类科技的发展走在后面的例子。因此,识别一个科幻作品是否真的姓“科”,就是看看它其中的科技内容,是不是在多年后真的实现了。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科幻和现实之间的互动。与此类似的,有些科学家的梦想并不违背科学原理,但是目前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技术实现途径,比如通过基因再造生命,《侏罗纪公园》有涉及。但这仍然可以属于姓“科”的科幻范畴。那些不违反科学原理,但是仍未实现的幻想,正是当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努力的目标。回到我们当前面对的中国科幻影视如何发展的问题。我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发展更多的姓“科”的科幻作品。这确实很难,需要更多的姓“科”的科幻文学作品(IP)作为基础。当然,如果创作者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背景,就再好不过了,就像刘慈欣本身就是一个电脑工程师一样。中国有9000万科技从业人员,我相信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如果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可以将其编成故事,那就是科幻的故事。他们可以让这些梦想在故事中,乃至在改编后的科幻影视作品中变为“现实”。为了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目前科幻影视作品中,通常都是写灾难故事。这种故事具有最大的张力,并在这种张力下容易暴露人性的善与恶,产生共情,从而使创作者可以将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投射给他们。但是,这类故事讲多了,就难免会雷同。好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科技大发展的阶段,特别是我们很多的科技领域正在从跟踪走向引领,大量新的科技梦想将在未来20-30年内逐渐涌现。这就为中国科幻作品和影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创作温床和超越国外科幻的机会。(摘自吴季《中国需要更多姓“科”的科幻作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争论科幻作品是科普性更强还是文学性更强的原因是作品大量涌现且质量参差不齐。B.当前大获赞扬的两部科幻影视作品《流浪地球2》和《三体》被钱学森先生认为都更像是姓“科”的。C.科幻作品中有些内容看似不符合现实科技发展,但没有违背科学原理,这样的作品也是姓“科”的。D.科幻电影大都讲述灾难故事,这是因为其张力大,可以暴露人性,使观众产生共情,将创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投射给观众。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例子具体、有代表性,有数据支撑,语言严谨又不失生动,通俗地介绍了关于中国科幻影视作品的相关内容,是一篇具有知识普及性的科普文。B.文章作者认为《流浪地球2》虽然有不切合科学实际之处,但其中的太空科技和信息科技内容大部分应该是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C.文章举了1968年上映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例子,证明了科幻作品中的科技内容能够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D.文章作者认为中国的科技从业人员可以将梦想编成科幻故事,在影视作品中实现梦想。3.下列科幻影视作品符合钱学森先生的观点的一项是()A.电影《沙丘》中,一个被黄沙填埋的星球中存在大量香料,沙丘中还有怪物,人类族群通过星际旅行展开资源抢夺争斗。B.电影《降临》讲述了外星飞船降临地球,发出讯号,一名语言学家破解了外星语言之谜,帮助外星文明解决了3000年后要面临的毁灭性打击。C.电影《重返地球》中,在地球遭遇毁灭,人类移居外星1000年后,一对关系不合的父子因坠机意外回到地球,展开了一场险象环生的徒步穿越。D.电影《星际穿越》中,地球因环境问题导致了粮食危机,曾是航空航天局的主人公创造四维超正方体,通过黑洞完成了数据传输。4.根据材料内容,请谈一谈中国科幻影视未来应如何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阿凡达》:2154年,RDA公司通过反物质飞船将前海军陆战队员杰克带到“潘多拉”星球,通过地球人与纳美人的DNA混血将杰克创造成阿凡达,以此图谋取得“潘多拉”星球的资源。请分析电影《阿凡达》是否姓“科”,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黄昏季羡林①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②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_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③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④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⑤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的水声里;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⑥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⑦黄昏是寂寞么的,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也真地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⑧走了,真地走了。现在再让我问:黄昏走到哪里去了呢?这我不比知道它从哪里来的更清楚。我们知道的,只是,它走了,带了它的寂寞和美丽走了,像一丝微,像一个春宵的轻梦。文本二:黄昏茅盾海是深绿色的,说不上光滑;排了队的小浪开正步走,数不清有多少,喊着口令“一,二——一”似的,朝喇叭口的海塘来了。挤到沙滩边,啵澌!——队伍解散,喷着忿怒的白沫。然而后一排又赶着扑上来了。三只五只的白鸥轻轻地掠过,翅膀拍着波浪,一点一点躁怒气来的波浪。风在掌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像个大眼睛,闪射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而这些海的跳跃着的金眼睛重重叠叠一排接一排,一排怒似一排,一排比一排浓溢着血色的赤,连到天边,成为绀金色的一抹。这上头,半轮火红的夕阳!半边天烧红了,重甸甸地压在夕阳的光头上。忿怒地挣扎的夕阳似乎在说;——哦,哦!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的使命,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现在,现在,是我的休息时间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却也是我的新生气快开始了!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成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呼——呼——风带着永远不会死的太阳的宣言到全世界。高的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汪洋的太平洋,阴郁的古老的小村落,银的白光冻凝了的都市,——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一口血焰!两点三点白鸥划破了渐变为赭色的天空。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无数跳跃着的金眼睛摊平为暗绿的大面孔。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不知到什么地方去过一次的风,忽然又回来了;这回是打着鼓似的:勃仑仑,勃仑仑!不,不单是风,有雷!风挟着雷声!海又动荡,波浪跳起来,轰!轰!在夜的海上,大风雨来了!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季羡林的这篇散文以大朴无华为其主要特点,没有华彩铺陈,将一卷黄昏来去图悄然展示在读者面前。B.文本一中多次出现“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的日色"这些意象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作者正是想要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来唤起读者心理的共鸣。C.文本二中作者对黄昏,不是孤立地直笔描写,而以大海为背景,以海浪色彩的变幻来烘托映衬、使深绿色的海、火红的夕阳、烧红了半边天的晚霞,交织、融合。D.古往今来,一些骚人墨客,面对黄昏多抒发时光流驶、世代沉沦之感,如李义山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这两篇另辟新境,表达了对黄昏独特的感受,体现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7.关于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在写法上不落俗套。文本一着重运用了超凡的想象,用纷繁的景象编织了一幅疏密有致,清幽寂静的黄昏图;文本二通篇不着“黄昏”二字,而黄昏之态极其生动、鲜明。B.文本二中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海浪的自然运动拟成人类的有规律步行,波浪跳跃着,翻滚着,喊杀着。C.文本一第⑥段的画线句子从视觉的角度写色彩,写出了黄昏有一种幽美的轻适的阒静。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写出了黄昏如梦似幻、朦胧微明的特点。D.文本一第③段,作者把“黄昏”比喻成“轻梦”,写出了黄昏朦胧、美丽的特点“心上一掠”“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写出了黄昏短暂易逝,来去无踪。8.文本一中,作者反复提到“黄昏给人们关在门外了”,这样说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两个文本中“黄昏”的特点各不相同,作者也借不同的“黄昏”表达了不同的感悟。请结合文本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卷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得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一: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材料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取I虢J还K反LM灭N虞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B.“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C.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人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①清末民国初·俞明震西溪暝烟送归客,艇子落湖风猎猎。芦花浅白夕阳紫,要从雁背分颜色。颓云掠霞没山脚,一角秋光幻金碧。欲暝不暝天从容,疑雨疑晴我萧瑟。忆看君山元气中,沧波一逝各成翁。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生平云梦胸②。[注]①西溪;在杭州西湖西北。散原:陈三立的号,陈为晚清诗坛魁首,与俞友善。②云梦:古大泽名,云梦胸,比喻胸襟阔大,志高气壮。15.下列各项对诗歌的鉴赏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西溪”句紧扣标题“游西溪归”,“艇子”句则紧扣“泛舟湖上”,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张本;“送”字将事物写活,“落”字更是不同凡响。B.下面四句中,“要从”句化用周邦彦“雁背夕阳红欲暮”,但别有新意,四句一有植物,一有动物,一明有山,一暗有水,组织上既自然又精巧。C.“从容”本写人,“萧瑟”本写物,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其颠倒,加强了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反差,天色从容变化,诗人内心却无法平静。D.最后四句,诗人让思绪在今昔之间流淌,“忆看”写昔,“沧波”写今,“请将”又写今,“写人”又写昔,环环相扣,逐层深人,章法非常严谨。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名篇名句默写(1)《论语》中,提到了“,”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2)《离骚》中,屈原表达时光消逝、四季更迭的诗句是,。(3)“对举”也称“对写”,即从对面写,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请举出运用“对写”手法的两句诗:,。阅卷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得分语言文字运用I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部古书的入围应当不存在什么异议,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儒家学派最为重要的典籍“五经”,更是因为它们出现的时间极早,几乎算得上是华夏世界第一批经过系统整理的书籍,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根脉。而在“五经”之中,《尚书》与《诗经》并称“诗书”,几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代名词,其地位崇高不需多言。《诗经》作为先秦官方和民间诗歌的总集,朗朗上口、颇具韵律,数千年来深受各个阶层喜爱,《关雎》等名篇更是。与之相比,《尚书》的普及度,作为一部先秦官方文书汇编,不仅《尚书》对于今天普通读者来说极为艰涩,连唐代儒学大师韩愈都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其中的《诰》《盘》皆为《尚书》篇目,可见的儒者学习《尚书》时也颇为吃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更为困难了。《尚书》并非这部典籍原本的名字,这个名字的出现可能不早于西汉时期。传统观点认为,汉景帝、武帝时期司马谈、司马迁父子所著《史记》之中开始出现该题名;而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要》篇提道:“《尚书》多疏矣,《周易》未失也。”马王堆汉墓下葬时间在西汉初年的吕后至文帝时期,。在这个题名出现的汉代,经学大儒们就认为“尚”实际是“上”的通假,所谓“尚书”也就是“上书”,即“上古之书”。现在每当提到《尚书》,人们常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历史记录”,但《尚书》并不像《左传》《史记》那样以清晰的年代或家族、人物为线索来陈述历史,而是一篇篇彼此之间似乎毫无关联的文献。这些文献上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春秋初叶,各篇之间不仅体例有异,连语言风格都颇不相同,按照《尚书》即“上古之书”的说法,《尚书》应当是上古时代流传的各种《书》的汇编,从实际情况看来此说不误。18.请在文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在文中划浪线处填入适当的句子,使语段表意完整逻辑严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议论性语段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请具体分析这-~语段如何实现准确、严密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言文字运用Ⅱ当旅游换种玩法,不是游山逛水,欣赏自然奇观,而是走进老厂房、参观百年前的老设备;在时毣(A)的文创园区与完成历史使命的巨型煤气罐合影;置身大国重器的“智造间”,感受中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像这样以工业遗产和工业生产为主要吸引物的工业旅游给游客带来惊喜和新奇感,越来越受人们亲睞(B)。为引导工业旅游发展,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颁布了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53家名单,并邀请中央和地方媒体广泛开展了深入的报道。名单中既包含见证新中国工业成长的钢铁、石油等重工业基地,也有由废旧矿区变身的旅游景区,不乏开放观光的食品、乳业、酒类等生产工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涉及能源动力、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医药保健、食品工业等多个领域。这些工业旅游基地不仅为传承工业文化,弘扬工业精神提供了载体,为广大游客获取知识、感受美好生活增填(C)了内容,更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扩大影响提供了路径。无论是进入鞍钢生产线,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钢铁行业是如何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脊梁”,还是打卡晋华宫矿山公园,看黑色煤矿如何实现绿色发展,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抑或漫步西藏云,上达孜工业旅游景区,听非遗传承人讲述如何带动周边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故事,这些都是工业旅游基地向我们展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民以食为天,过去如果没有中国“一拖”打造的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中国60%以上机耕地的作业,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食品工厂,十几亿人如何吃饱吃好?在以人口规模巨大为显薯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进程中,它们攻不可没(D)。不如我们就此沉下心来,来一场别开生而的硬核之旅……21.请将文段中加点的词语里的错别字改正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改正过来。(可直接改正,不必抄写改正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卷人四、写作(60分)得分23.阅读下面漫画,根据要求作文。上面一幅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B2.C3.D4.创作更多具有科普性的科幻文学作品,鼓励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背景的作者进行创作。创新故事内容,跳出“灾难故事”的写作局限,避免故事雷同。跟紧国家科技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科幻影视创作创造良好环境。5.《阿凡达》姓“科”。《阿凡达》中获取外星资源的内容包含了对未来生态资源问题的思考,是科学家对未来发展思考的幻想。《阿凡达》中“通过反物质飞船将前海军陆战队员杰克带到‘潘多拉’星球”,“反物质飞船”基于一定的现实科学研究,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或许真的会有贡献。《阿凡达》中“将地球人与纳美人的DNA混血”属于通过基因再造生命,并不违背科学原理,只是目前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技术实现途径。【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流浪地球2》和《三体》被钱学森先生认为都更像是姓“科”的”错误。由原文“那么我们用钱老的观点,即科幻应该是科学家头脑中的幻想来衡量当前大获赞扬的两部科幻影视作品《流浪地球2》和《三体》,显然,它们都更像是姓‘科’”可知,运用钱学森先生的观点认为两部作品更像姓“科”。选项偷换概念,不是钱学森先生认为的。
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科幻作品中的科技内容能够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错误,由原文“那就是科幻作品中的科技内容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或许真的会有贡献”可知,原文表述为“对科技发展或许真的会有贡献”,表示有可能性,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答案为: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由原文“那么我们用钱老的观点,即科幻应该是科学家头脑中的幻想来衡量当前大获赞扬的两部科幻影视作品《流浪地球2》和《三体》,显然,它们都更像是姓‘科’”可知,钱学森先生的观点是“科幻应该是科学家头脑中的幻想”。
A.《沙丘》里类似中世纪的人类文明,与故事设定在未来的人类科技是完全不匹配的,故事主要是围绕人类的人性来发展,显然,这类作品,并不是钱学森先生所倡导的。
B.《降临》主要从语言角度进行科学幻想,并不符合科学家头脑中的科技发展幻想,不符合钱学森先生的观点。
C.《重返地球》虽然有星际穿越等科幻要素,但其主题思想是表现父子间冰释前嫌的亲情力量,地球毁灭,回到地球历险的设定也不符合科学家的幻想,不符合钱学森先生的观点。
D.《星际穿越》基于现实中的现代物理学概念进行幻想,更体现了对人类文明和未来的思考、探索,符合科学家的幻想。“环境问题”“粮食危机”基于现实问题,“四维超正方体”“黑洞”有现实物理学依据遵循,是科学家的幻想,符合钱学森先生的观点。
故答案为: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我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发展更多的姓‘科’的科幻作品。这确实很难,需要更多的姓‘科’的科幻文学作品(IP)作为基础。当然,如果创作者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背景,就再好不过了”,作者认为需要创作更多具有科普性的科幻文学作品,鼓励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背景的作者进行创作。
由原文“通常都是写灾难故事,这类故事讲多了,就难免会雷同。”我们需要创新故事内容,跳出“灾难故事”的写作局限,避免故事雷同。
由原文“好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科技大发展的阶段,特别是我们很多的科技领域正在从跟踪走向引领,大量新的科技梦想将在未来20—30年内逐渐涌现。这就为中国科幻作品和影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创作温床和超越国外科幻的机会”可知,需要跟紧国家科技发展的步伐,为中国科幻影视创作创造良好环境。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以此图谋取得“潘多拉”星球的资源”可知,未来地球资源面临危机,体现了对未来生态资源问题的思考,对应材料第一段观点,符合科学家的幻想。
其次,题干“RDA公司通过反物质飞船将前海军陆战队员杰克带到“潘多拉”星球”对应材料第三段“关于姓‘科’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那就是科幻作品中的科技内容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或许真的会有贡献。”“反物质飞船”具有一定的现实科学技术依据,现在的科技水平虽然无法实现,但其技术的设想可能对未来科技发展提供思路。
最后,根据题干“通过地球人与纳美人的DNA混血将杰克创造成阿凡达”可知,这一技术属于基因再造生命范畴,对应原文“比如通过基因再造生命,《侏罗纪公园》有涉及。但这仍然可以属于姓‘科’的科幻范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阿凡达》姓“科”,并不违背科学原理,只是目前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技术实现途径。【答案】6.A7.C8.文中反复提到这句话,是为了强调黄昏虽美,却被人遗漏,孤独成为黄昏的重要特点之一。黄昏短暂易逝,反复咏叹,强化抒情意味,表达对黄昏短暂的慨叹惋惜,也表达对人们漠视黄昏美的忧叹。这句话反复出现,勾连全文,结构严密精巧。9.季羡林笔下的“黄昏”神秘、美丽、寂寞、短暂,但这样的“黄昏”很少被人感觉到,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作者感悟到有些生活中的美天天与自己擦肩而过,却无法发现它的美丽之所在;矛盾笔下的“黄昏”是绚丽、壮观的,作者给黄昏赋予了崇高的抱负、博大的胸怀、坚定的信仰。感悟到人生要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充满理想、充满希望。【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点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大朴无华”错误。本文讲究语言的节奏和变化,如“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是诗的想象和意境,这篇文章重铺陈,色彩浓艳,章句炜华。
故答案为:A。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C.“从视觉的角度写色彩,写出了黄昏有一种幽美的轻适的阒静。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写出了黄昏如梦似幻、朦胧微明的特点”错误。第六段的句子从视觉的角度看到的是黄昏如梦似幻、朦胧微明的特点,从听觉的角度写出的是幽美的轻适的阒静。
故答案为:C。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
文中第二段写道黄昏时的景色,“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写出了黄昏时的美景。但是黄昏时虽美,但人们却在低隘的小屋里忙碌着,把黄昏关在了门外,写出了黄昏被人遗漏。第五段写到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来到我们的国土里,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说明黄昏又被人们忽略、遗漏。第六段写到黄昏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但是终于给人们关在了门外,说明黄昏的神秘和美丽却被人们漠视。所以反复提到这句话,从而写出了孤独是黄昏的正要特点之一。文章第七段写到“黄昏是寂寞么?但是寂寞也延长不多久。黄昏仍然要走的。也真地不能久留,一瞬眼,这黄昏,像一个轻梦,只在人们心上一掠,留下黑暗的夜,带着它的寂寞走了”,说明黄昏是短暂的。黄昏是美丽的,通是黄昏又是短暂的,作者反复提到“黄昏给人们关在门外了”,反复咏叹,强化了抒情色彩,从而表达人们对这样寂寞而又美丽的黄昏进行漠视的叹息。
文章第二段提到“把黄昏关在门外”写出了黄昏的美丽,但被人们漠视。然后接下来写到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什么时候漫了来,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第七段提到当黄昏来到我们的国土时,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从而写出了黄昏短暂却被人们漠视。但是黄昏却不管人们是否关心它,它总是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但它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从而写出了黄昏神秘美丽却被漠视。所以反复提到“黄昏给人们关在门外了”,勾连起全文,使得结构严密精巧。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季羡林笔下的“黄昏”: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他们便有个黄昏”“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可知,季羡林笔下的“黄昏”神秘、美丽、寂寞、短暂,但这样的“黄昏”很少被人感觉到,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作者感悟到有些生活中的美天天与自己擦肩而过,却无法发现它的美丽之所在;
矛盾笔下的“黄昏”:
“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像个大眼睛,闪射着金光。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海塘下空隆空隆地腾起了喊杀”写到黄昏下的大海,通过黄昏下的大海来写黄昏,“满海全是金眼睛,全在跳跃”写出了黄昏的绚丽、壮观。
“我已经尽了今天的历史的使命,我已经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现在,现在,是我的休息时间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却也是我的新生气快开始了!明天,从海的那一头,我将威武地升起来,给你们光明,给你们温暖,给你们快乐!”写到黄昏是一种新的生气的开始,黄昏孕育着新的希望、显得温暖,所以作者给黄昏赋予了崇高的抱负、博大的胸怀、坚定的信仰。感悟到人生要朝气蓬勃、充满自信、充满理想、充满希望。【答案】10.GKL11.A12.C13.①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②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14.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讨伐越国呢?”楚王说:“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实力衰弱。”杜子说:“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是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与秦晋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事实力衰弱的表现。庄?在国境内做盗贼,官吏们不能禁止他,这是政治混乱的表现。我们国家的政治混乱、军事衰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就像眼睛的体现。”楚王就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想法。所以,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在于自我认知。所以说“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所以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郑君不礼待他。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郑君不听从他的建议。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如杀了他,不要留有后患。”郑君又不听。等到公子重耳返回晋国,举兵讨伐郑国,打败了晋国,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说:“不可以借道给晋国,唇亡齿寒,虞国、虢国两国相帮,不是互相给予恩德。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随之而亡。”虞君不听,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这是二人在小处争事功,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看,叔瞻、宫之奇也就是郑国、虞国的扁鹊,而二位国君不采纳,所以郑国、虞国都灭亡了。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材料二: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老子》第二十四章)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
“晋已取虢”中,“晋”是主语,“已取”是谓语,“虢”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在本句前后断开,即“晋”前和“虢”后;
“还”的主语应为“晋”,二者组成主谓句,作状语;“反”作“灭”的状语,“虞”是“反”的宾语,应在“反”前断开。
故答案为:GKL。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讨伐;夸耀。意思不同。句意:却想讨伐越国/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
B.正确。都同“早”。句意: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不可不早点亲自来向项王谢罪。
C.正确。经过;探望。意思不同。句意:经过郑国/祖母来探望我说。
D.正确。句意: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借助船只的人。
故答案为: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错误,文章中说二位臣子在小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君王不听,才导致灭国。
故答案为: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愚”,愚昧地;“患”,为……担忧;“见”,看见;“睫”,睫毛。
(2)“好”,喜欢;“不病”,没有病的人;“以为”,把……当作。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回答“不矛盾”。
《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从正面分析,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是从内在的自我认知角度谈“为人”。
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句意: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从反面分析,只看见自己,表现自己,执着于自己的所见所闻,往往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是从外在的自我表现的角度谈“为人”。
这两句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一个正面,一个反面,所以并不矛盾。【答案】15.C16.①对西溪晚归所见美景的喜爱。诗歌前六句,主要描写晚归时所见美景,摄取了“风”“芦花”“夕阳”“雁”“云”“天光”等意象,突出所见景致之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作者和陈三立原来在君山中游玩,转瞬之间都已各自成翁,时间如沧波般消逝,表达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③壮志难伸的惆怅(或怀才不遇的感伤)。如今作者只能将西湖的美妙景致写入原本志高气壮的胸怀之中,含蓄地表达了壮志难伸的惆怅。【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15.C.“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错误。“从容”本写人,“萧瑟”本写物,作者却将其颠倒,所以运用的是比拟的手法。故答案为:C16.本诗的题目是“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所以对应题目,诗歌的前六句主要是景物描写,写的是游览西溪晚归时所看到的西溪的美景。主要描写了“风”“芦花”“夕阳”“雁”“云”“天光”等景象,写到西溪湖上傍晚的云烟笼罩着湖面,泛舟湖上晚风猎猎地吹来。淡紫色的夕阳下芦花呈现出浅白色,似乎是和大雁分得的颜色。天边的云飘忽不定和晚霞一起没过山脚,晚霞照在湖面上一片金碧辉煌的景象。突出所见景致之美,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忆看君山元气中,沧波一逝各成翁”写到回忆自己和陈三立在中山中游玩的情景,但时间就像沧波一样转瞬即逝,而自己和陈三立都各自成为老翁,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生平云梦胸”写到如今自己只能将西湖的美妙景致写入原本志高气壮的胸怀之中,含蓄地表达了壮志难伸的惆怅。17.【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解析】【分析】(1)根据语境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可得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根据语境《离骚》中,屈原表达时光消逝、四季更迭的诗句是可得出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3)根据语境“对举”也称“对写”,即从对面写,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请举出运用“对写”手法的两句诗可得出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案】18.脍炙人口;相形见绌;训练有素19.这一发现虽然将《尚书》题名的出现时间提前,却也早不过西汉初年。20.①本语段在表达上注重使用严密的限定性词语,如“几乎”“可能”“从实际情况看来”使语段表达严密。②本语段注重将传统观点与考古发现进行比较,将《尚书》与其他历史书籍进行比较,对《尚书》的题名时间、书名的含义进行准确、严密地表达。③文章表述逻辑严密,从假设起,接着对《诗》《书》进行比较分析突出《尚书》佶屈聱牙的特点,然后通过对比确定《尚书》的题名时间,再将《尚书》与其他历史书籍进行比较,落脚于书名解释的合理性,文章分析逻辑严密。【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1.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2.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大体。3.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阅读语句,理解内容并把握特征;然后结合语境,找好切入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每个句子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有的饱含着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或表现了文章的主旨。分析句子表达效果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从语言表达上看句子,可以看是否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2)从内容情感上看句子,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3)从写作方法上看句子,可以看句子选用的表达方式,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看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等。18.第一空,根据原文“《诗经》作为先秦官方和民间诗歌的总集,朗朗上口、颇具韵律,数千年来深受各个阶层喜爱,《关雎》等名篇更是……”可知,此处应是强调《关雎》等名篇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颇受人民喜爱的情景,故可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等作品为人们所称颂。第二空,根据原文“与之相比”可知,此处作者将两类作品进行比较,而根据“《尚书》对于今天普通读者来说极为艰涩”可知,此处应是强调《尚书》晦涩艰深,非常难懂,比不上《诗经》那样脍炙人口、普及度广,故可填“相形见绌”。相形见绌:在比较、对照之下,就能看出一方的短处和不足。
第三空,根据原文“可见……的儒者学习《尚书》时也颇为吃力,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更为困难了”可知,此处应是说明对古文非常熟习的儒者们学习《尚书》也非常吃力,故可填“训练有素”。训练有素:平时一直进行着某种训练。19.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昌大学《小学科学活动设计与指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旅行社经营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政法学院《复合材料力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能源动力(动力工程)领域工程伦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Starter Unit 1 Section B 1a-1e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Unit 2 What time is it Part A Let's learn(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四年级下册
- 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医学遗传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Unit 6 My week Lesson 2 Activities in a week(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新起点版英语二年级下册
- 沧州2025年河北沧州市人民医院第一批招聘119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试题:决策过程及其思维特点、科学决策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 中班美工区角活动教案10篇
- 304不锈钢管材质证明书
- DBJ 46-027-2013 海南省建筑塔式起重机安装使用安全评定规程
- SJG 103-2021 无障碍设计标准-高清现行
- 皇冠假日酒店智能化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合同范本
- 港口集装箱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教学平台课件
- 合肥市城市大脑·数字底座白皮书2020
- 杭州湾跨海大桥项目案例ppt课件
- (完整版)光荣榜25张模板
- 工业催化剂作用原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 优秀教材推荐意见(真实的专家意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