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

一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

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

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

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

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

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

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

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

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

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

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

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

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

《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

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

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

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

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满、人心的褒萎,便

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

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

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短赫的豪华场面,但

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

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

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

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

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

这种心灵的战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

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

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

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

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

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

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

(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

材料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

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

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

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

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

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

学贡献。

《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

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

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

使下阅读。曹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

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

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

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

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

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

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

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

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

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

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

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

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

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

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

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

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范

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

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

可惜曾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

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

(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作者

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

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

使《红楼梦》具有了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

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

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

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

及己的心灵颇粟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和魅力。

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

断创新。

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

代新声。

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

的意识。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

独创性。

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

的理解。

C.材料二最后一段用对比和比喻论证,论述曹雪芹具有远超同时代人的艺

术胆识。

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

学贡献。

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

括。

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

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

二、现代文阅读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园票友

聂鑫森

云晴晴二十八岁,是古城国华京剧团的当家花旦。她的名声不仅在古城很

响,南方的许多城市,称之为“云党”的票友也是多乎哉。她有戏剧学校

“坐科”的专业功底,后来又带职读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班,锦上添

花,功夫更加了不得。

云晴睛学的是“程派”,不但扮相俏丽,而且唱、念、做、打都有绝活。

她会唱的戏很多,《锁麟囊》《玉狮坠》《春闺梦》《文姬归汉》……每

一出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票友们依照惯例,把她称为“云老板”。

特别是那些网上的粉丝,在她的网站上跟帖时,更是一口一个“云老板”

地叫得挺欢。云晴睛不喜欢“云老板”这个称呼,总感到有点男性化的色

彩。

每晚唱完戏,不管是在外地还是本地,吃过夜宵后,云晴睛都会打开手提

电脑,看看票友对她的演出有什么评价,那真是一种幸福。她敏感地发现,

只要在本地演出,就会有一位叫“梨园之友”的票友,发帖时从不称她为

“云老板”,而称她为“云晴晴女史”。女史者,有学识之女性也。从行

文的古雅看,应该是个男性,而且有一把年纪了。她也曾想和他见个面,

但对方说:“票友千万,我不过此中一员。君若一一会见,岂不空耗时光!”

她把“梨园之友”的帖子一一下载珍存,时常阅读,几乎都能背下来。他

评价她的唱腔:“忽而高如鹤唳,哀厉凄绝。忽而细如游丝,幽怨鸣咽。

忽而悬崖急湍,忽而徐折经回。欲学君之行腔既难,如君之如此顿挫合拍,

讲究四声更不易。”当然也有批评,那晚她演《锁麟囊》饰薛湘灵,因白

天被硬拉着去参加一个同学的聚会,耽误了休息,嗓子有些吃力。“梨园

之友”的帖子说:“唱腔中似有倦意,丹田之气提升不足,有几处该往高

走,君却平曳,以技巧掩之,一般人难察,但我却深以为憾。”

这样诚笃而懂戏的票友,不是知己是什么?当年梅兰芳之遇齐如山,程砚

秋之遇罗瘦公,至今都传为佳话。可惜,她与他是遇而不见,一“网”相

隔,同居一城却似远隔千里。

这个春季多雨,一连下了四十多天,城里到处潮乎乎的,而隶属于古城的

邻县,闹起了水灾,很多的村子被淹,而且还时常发生泥石流,报纸、电

视上触目都是抗洪救灾的报道。国华京剧团从外地演出归来,当夜,云晴

睛就见到了“梨园之友”的信件:

云晴晴女史:

春安。得悉贵团载誉而归,辛苦了。连日大雨,乡间灾重,房摧屋塌,桥

断路毁,田园而成泽国。古城市民,无不日夜萦系于怀,伸出援助之手。

我以票友之名义,恳请以君之号召力,联络同仁义演赈灾。我将随市政府

之救灾指挥部奔赴灾区。君之义演,我虽不能亲睹,但会让家人前往助阵。

谢谢。

此致

演出成功!

梨园之友

云晴晴看完,眼睛都湿了。随即打电话给团里的负责人和各位同事,大家

异口同声说“义不容辞”。

第二天上午,古城各处贴满了救灾义演的海报:国华京剧团义演五晚,都

是云晴晴主演的程派名剧,每票百元,全部款项捐赠灾区。

这五晚呀,按照云晴晴的安排,全体演员都提前化好妆、穿好戏服,站在

剧院门口,迎接前来看戏的观众。在主要演员的面前,设有捐款箱。不少

观众虽已买票,在进门时还会慷慨地把钱投入箱中。云晴晴确实有人缘,

她面前的捐款箱投钱是最多的,她不停地说:“谢谢啦!谢谢您啦!”

云晴晴的演出,场场精彩。观众既奉献了爱心,也过足了戏瘾。卸了妆,

草草用过夜宵,云晴晴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网站上的

帖子。

“梨园之友”果然不在剧场。她想:他此刻在做什么呢?帮助灾民转移?

发放救灾的钱、物?还是在通宵开会?

五晚的义演结束了。云晴晴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钟才起床,她真的累

狠了。

父母亲上班去了。床头柜上放着一份《古城晨报》,肯定是母亲买菜时捎

带买回来的。云晴晴看见在头版正中间,有昨晚她演出的大幅剧照。而头

条消息的粗黑标题,立即吸引住了她的目光:“暴雨中转移众乡亲,泥石

流吞噬八勇士。”她飞快地读完全文,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这牺牲的

八个人,都是乡镇干部和驻镇扶贫点的成员!

晚上,云晴晴又打开电脑,“梨园之友”的亲属给她发来了信件:

云晴晴女史:

你好。在我发这封信时,“梨园之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牺牲前

的两个小时,曾打手机来嘱咐我抽暇给你发封信,感谢你和你们的义演。

我每晚领着孩子都去了剧院,你的演出真是太好了,相信你会成为“程派”

最优秀的传人。我想我以后应该经常去看你的戏,也做一个够格的“梨园

之友”。再见了。

此致

敬礼!

“梨园之友”的亲属

几天后,在悲壮的追悼大会场里,哀乐低回,云晴睛泪眼模糊,凝视着八

位烈士的巨幅遗像。她听说,他们都喜欢京戏,那么,谁是“梨园之友”

呢?(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之友”对云晴晴的演出评点中肯,用语典雅,可见其有学识真懂

戏。

B.“梨园之友”让家人助阵义演并叮嘱家人写信感谢,可以看出他讲诚信

懂感恩。

C.“梨园之友”请求云晴晴义演并亲赴灾区救灾,说明他有大爱勇担当,

责任感强。

D.“梨园之友”亲属要做够格的“梨园之友”,表达出本文传承优秀传统

文化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云晴晴名声响、票友多、功底深,与后文写她义演时的号

召力相照应。

B.云晴晴下载并珍存“梨园之友”的帖子,说明她谦虚好学,视“梨园之

友”为知己。

C.“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写出了云晴晴获知“梨园之友”因救灾而

牺牲时的伤心。

D.小说以“谁是“梨园之友'呢”的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拓宽了小

说艺术空间。

8.关于文中引用的两封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在叙事方面特色鲜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

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

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

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

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

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

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

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

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

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

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

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免,

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涕必须思,省察免治,

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文本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

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有删减)

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

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间”词义相同。

C.廓清,文中与“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

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

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

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

心学习”。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1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声声慢》一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

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写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

和凄苦。

B.上片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

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下片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

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及身边景,层层

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16.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出这“愁”

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2)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中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

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

(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O

六、语言基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

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

______________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探源

壬瓶的光明前景。从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从

巩义双穗而、肩际二里头到广汉三星堆……每一个重要文化遗存的发现和

发掘,都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我们对祖先和历史的认知,展现着民族精神

风貌。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短短14个字的背后,是中国考

古学者百年的不懈奋斗。正是考古,为我们______________了文明的来处,

为我们寻回华夏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仄用一戒示小的手铲开启科

学发掘的第一铲,到如今运用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助力考古发掘,一代

又一代的考古人,扎根田野,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他们

因为怀揣着求索王明之初面正厨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了精妙绝

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置喙大有可为揭露宵衣阡食

B.不言而喻大有作为揭露栉风沐雨

C.不容置喙大有作为揭示宵衣阡食

D.不言而喻大有可揭示栉风沐雨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了

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B.因为他们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

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C.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所以中国才有

了精妙绝伦的一件件文物,规模宏大的一座座博物馆。

D.他们因为怀揣着求索文明之秘的报国之志,探索未知,中国所以才有

了一件件精妙绝伦的文物,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博物馆。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比喻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青春的笑脸,是每个人最美的符号。②在那段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我

们可以尽情欢呼,尽情追逐。③我们该怎样把握青春?这是每一个年轻人

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④要让转瞬即逝的美好成为人生的永恒,在活力四

射的年龄创造无限的价值。⑤毛泽东的青春,义气风发、才华横溢、指点

江山;周恩来的青春,心存大志、上下求索、忧国忧民。⑥李大钊曾经说: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⑦青春,

需要我们树立起为国为民奉献的理想,让青春在为他人的奉献中闪现砥砺

之光,让青春。

2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一项是()

A.③处的“这”是一个代词,应该删去。

B.⑤处的“义气”有误,应写作“意气”。

C.⑥处的句号使用有误,应放在引号内。

D.将④置于⑥⑦两句之间,文意也连贯

22.请在文中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要求:文意连贯、完整且与前一句句

式相同。

23.费孝通在《乡土本色》一章中提出中国农民大多聚村而居,这是一个

“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社

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

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中国农民所生活的社会就是前一种社会,

作者在书中用自己的话为这种社会命了名,叫做()

A.礼俗社

会B.法

理社会

C.文明社

会D.现

代社会

七、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隐士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类特殊人群。在国人心目中,隐士远离尘世,栖山

林、居田园,“侣鱼虾而友麋鹿”,是品格高洁、自由率性的代表。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2009年创作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

隐之旅”。书中写到,约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于终南山,

他们中的一些人放弃工作,远离家人,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归隐生活。

在主流社会之外,他们与日月星辰为伴,或居茅棚,或住庙宇,或生活在

原始的山洞里。

有人称赞他们的清贫和坚守,也有人觉得他们只是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

是应该批评的对象。你是如何看待当今社会中的“隐士”的呢?请你结合

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

语文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

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

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

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

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

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

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

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

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

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

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

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

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

《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

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

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

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

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满、人心的褒萎,便

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

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

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短赫的豪华场面,但

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

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

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

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

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

这种心灵的战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

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

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

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

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

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

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

(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

材料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

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

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

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

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

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

学贡献。

《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

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

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

使下阅读。曹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

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

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

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

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

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

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

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

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

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

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

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

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

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

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

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

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范

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

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

可惜曾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

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

(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作者

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

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

使《红楼梦》具有了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

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

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

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

及己的心灵颇粟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和魅力。

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

断创新。

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

代新声。

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

的意识。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

独创性。

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

的理解。

C.材料二最后一段用对比和比喻论证,论述曹雪芹具有远超同时代人的艺

术胆识。

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

学贡献。

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

括。

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

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

【答案】1.B2,D3,C

4.①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

②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

③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

④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

5.《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

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使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

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曹雪芹凭借卓越的艺术胆识开创了“忏悔”

审美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

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

悲剧”,可见材料一认为,“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才是认识作品

深刻性的主要路径。

C.“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错误,根据材料一的内容,

贾府仅是“寄生”于“清王朝”,因此不能说“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

的清王朝的历史”。

D.“都认为……”错误,材料一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

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材料二重在使读者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将

两则材料的表意重心以“都”字统摄,信息整合有误。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D.“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说法绝对,原文的表

述是“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

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这只是个例,

作者的“自省”“忏悔”意识不一定是文学作品达到新高度的决定性条件。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C.材料二最后一段的比喻论证并非论证曹雪芹具有远超同时代人的艺术胆

识,而是论证了“忏悔”对心灵的净化作用。

故选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

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

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

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

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可概括为:为宝黛

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

依据材料一“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

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

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

震动”“对广大读者来说……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

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可概括为:品尝人生的诸种

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

依据“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

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可概括

为: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

依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

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企

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

可概括为: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依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红楼

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

依据“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

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

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

汗青的美学贡献”可概括为: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

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

依据“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

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可概括为:曹雪

芹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

结合以上关键信息进行作答即可,注意“摘要”要语意连贯、语句通顺,

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二、现代文阅读二(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园票友

聂鑫森

云晴晴二十八岁,是古城国华京剧团的当家花旦。她的名声不仅在古城很

响,南方的许多城市,称之为“云党”的票友也是多乎哉。她有戏剧学校

“坐科”的专业功底,后来又带职读了中央戏剧学院的研究生班,锦上添

花,功夫更加了不得。

云晴睛学的是“程派”,不但扮相俏丽,而且唱、念、做、打都有绝活。

她会唱的戏很多,《锁麟囊》《玉狮坠》《春闺梦》《文姬归汉》……每

一出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票友们依照惯例,把她称为“云老板”。

特别是那些网上的粉丝,在她的网站上跟帖时,更是一口一个“云老板”

地叫得挺欢。云晴睛不喜欢“云老板”这个称呼,总感到有点男性化的色

彩。

每晚唱完戏,不管是在外地还是本地,吃过夜宵后,云晴睛都会打开手提

电脑,看看票友对她的演出有什么评价,那真是一种幸福。她敏感地发现,

只要在本地演出,就会有一位叫“梨园之友”的票友,发帖时从不称她为

“云老板”,而称她为“云晴晴女史”。女史者,有学识之女性也。从行

文的古雅看,应该是个男性,而且有一把年纪了。她也曾想和他见个面,

但对方说:“票友千万,我不过此中一员。君若一一会见,岂不空耗时光!”

她把“梨园之友”的帖子一一下载珍存,时常阅读,几乎都能背下来。他

评价她的唱腔:“忽而高如鹤唳,哀厉凄绝。忽而细如游丝,幽怨鸣咽。

忽而悬崖急湍,忽而徐折经回。欲学君之行腔既难,如君之如此顿挫合拍,

讲究四声更不易。”当然也有批评,那晚她演《锁麟囊》饰薛湘灵,因白

天被硬拉着去参加一个同学的聚会,耽误了休息,嗓子有些吃力。“梨园

之友”的帖子说:“唱腔中似有倦意,丹田之气提升不足,有几处该往高

走,君却平曳,以技巧掩之,一般人难察,但我却深以为憾。”

这样诚笃而懂戏的票友,不是知己是什么?当年梅兰芳之遇齐如山,程砚

秋之遇罗瘦公,至今都传为佳话。可惜,她与他是遇而不见,一“网”相

隔,同居一城却似远隔千里。

这个春季多雨,一连下了四十多天,城里到处潮乎乎的,而隶属于古城的

邻县,闹起了水灾,很多的村子被淹,而且还时常发生泥石流,报纸、电

视上触目都是抗洪救灾的报道。国华京剧团从外地演出归来,当夜,云晴

睛就见到了“梨园之友”的信件:

云晴晴女史:

春安。得悉贵团载誉而归,辛苦了。连日大雨,乡间灾重,房摧屋塌,桥

断路毁,田园而成泽国。古城市民,无不日夜萦系于怀,伸出援助之手。

我以票友之名义,恳请以君之号召力,联络同仁义演赈灾。我将随市政府

之救灾指挥部奔赴灾区。君之义演,我虽不能亲睹,但会让家人前往助阵。

谢谢。

此致

演出成功!

梨园之友

云晴晴看完,眼睛都湿了。随即打电话给团里的负责人和各位同事,大家

异口同声说“义不容辞”。

第二天上午,古城各处贴满了救灾义演的海报:国华京剧团义演五晚,都

是云晴晴主演的程派名剧,每票百元,全部款项捐赠灾区。

这五晚呀,按照云晴晴的安排,全体演员都提前化好妆、穿好戏服,站在

剧院门口,迎接前来看戏的观众。在主要演员的面前,设有捐款箱。不少

观众虽已买票,在进门时还会慷慨地把钱投入箱中。云晴晴确实有人缘,

她面前的捐款箱投钱是最多的,她不停地说:“谢谢啦!谢谢您啦!”

云晴晴的演出,场场精彩。观众既奉献了爱心,也过足了戏瘾。卸了妆,

草草用过夜宵,云晴晴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网站上的

帖子。

“梨园之友”果然不在剧场。她想:他此刻在做什么呢?帮助灾民转移?

发放救灾的钱、物?还是在通宵开会?

五晚的义演结束了。云晴晴一直睡到第二天上午十点钟才起床,她真的累

狠了。

父母亲上班去了。床头柜上放着一份《古城晨报》,肯定是母亲买菜时捎

带买回来的。云晴晴看见在头版正中间,有昨晚她演出的大幅剧照。而头

条消息的粗黑标题,立即吸引住了她的目光:“暴雨中转移众乡亲,泥石

流吞噬八勇士。”她飞快地读完全文,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这牺牲的

八个人,都是乡镇干部和驻镇扶贫点的成员!

晚上,云晴晴又打开电脑,“梨园之友”的亲属给她发来了信件:

云晴晴女史:

你好。在我发这封信时,“梨园之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牺牲前

的两个小时,曾打手机来嘱咐我抽暇给你发封信,感谢你和你们的义演。

我每晚领着孩子都去了剧院,你的演出真是太好了,相信你会成为“程派”

最优秀的传人。我想我以后应该经常去看你的戏,也做一个够格的“梨园

之友”。再见了。

此致

敬礼!

“梨园之友”的亲属

几天后,在悲壮的追悼大会场里,哀乐低回,云晴睛泪眼模糊,凝视着八

位烈士的巨幅遗像。她听说,他们都喜欢京戏,那么,谁是“梨园之友”

呢?(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之友”对云晴晴演出评点中肯,用语典雅,可见其有学识真懂戏。

B.“梨园之友”让家人助阵义演并叮嘱家人写信感谢,可以看出他讲诚信

懂感恩。

C.“梨园之友”请求云晴晴义演并亲赴灾区救灾,说明他有大爱勇担当,

责任感强。

D.“梨园之友”亲属要做够格的“梨园之友”,表达出本文传承优秀传统

文化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云晴晴名声响、票友多、功底深,与后文写她义演时的号

召力相照应。

B.云晴晴下载并珍存“梨园之友”的帖子,说明她谦虚好学,视“梨园之

友”为知己。

C.“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写出了云晴晴获知“梨园之友”因救灾而

牺牲时的伤心。

D.小说以“谁是“梨园之友'呢”的问句结尾,引发读者思考,拓宽了小

说艺术空间。

8.关于文中引用的两封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在叙事方面特色鲜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D7.C

8.①“梨园之友”的信既是对云晴晴义演的倡议,也是对前文所写抗洪救

灾报道的补充。

②“梨园之友”给云晴晴写信倡议义演,突出了“梨园之友”心系百姓,

一心为民,责任感强的特点。

③“梨园之友”亲属的信与前封信相照应,使“梨园之友”抗洪救灾的故

事情节更趋完整。

9.①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作者以旁观者身份讲述云晴晴与票友的故事,叙

事自由灵活;②从云晴晴视角讲述其与“梨园之友”的交往故事,叙事更

加集中;③设置云晴晴与“梨园之友”明暗两条叙事线索,拓宽叙事空间,

增强小说张力。④设置悬念,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梨园之友”

的身份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揭晓,给读者留下的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D.“表达出本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错,表达出传承英雄遗志的思

想感情。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获知‘梨园之友’因救灾而牺牲”错,由原文“'暴雨中转移众乡亲,

泥石流吞噬八勇士。'她飞快地读完全文,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这牺

牲的八个人,都是乡镇干部和驻镇扶贫点的成员!”可知,此时尚未获知

“梨园之友”牺牲的消息、,云晴晴是被八勇士的义举感动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作用和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由”……闹起了水灾,很多的村子被淹,而且还时常发生泥石流,报纸、

电视上触目都是抗洪救灾的报道”和“古城市民,无不日夜萦系于怀,伸

出援助之手。我以票友之名义,恳请以君之号召力,联络同仁义演赈灾。

我将随市政府之救灾指挥部奔赴灾区。君之义演,我虽不能亲睹,但会让

家人前往助阵。谢谢。”可知,“梨园之友”的信既是对云晴晴义演的倡

议,也是对前文所写抗洪救灾报道的补充。

由“古城市民,无不日夜萦系于怀,伸出援助之手。我以票友之名义……”

可知,“梨园之友”给云晴晴写信倡议义演,突出了“梨园之友”心系百

姓,一心为民,责任感强的特点。

由”你好。在我发这封信时,“梨园之友”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牺

牲前的两个小时,曾打手机来嘱咐我抽暇给你发封信,感谢你和你们的义

演。……“可知,“梨园之友”亲属的信与前封信相照应,在结构上更严

谨,交代事情有始有终,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可见,使“梨园之友”抗洪

救灾的故事情节更趋完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由“云晴晴二十八岁,是古城国华京剧团的当家花旦”“她敏感地发现,

只要在本地演出,就会有一位叫‘梨园之友'的票友”等可知,采用第三

人称叙事,作者以旁观者身份讲述云晴晴与票友的故事,叙事自由灵活。

由“她敏感地发现,只要在本地演出,就会有一位叫‘梨园之友'的票友,

发帖时从不称她为‘云老板',而称她'云睛睛女史'”“国华京剧团从

外地演出归来,当夜,云晴睛就见到了‘梨园之友’的信件”等可知,从

云晴晴视角讲述其与“梨园之友”的交往故事,叙事更加集中。

由''云晴晴二十八岁,是古城国华京剧团的当家花日”“每晚唱完戏,不

管是在外地还是本地。吃过夜宵后,云晴睛都会打开手提电脑,看看票友

对她的演出有什么评价,那真是一种幸福”“随即打电话给团里的负责人

和各位同事”“她飞快地读完全文,不由得小声地啜泣起来”等可知,云

晴晴的故事是明线。由“我以票友之名义,恳请以君之号召力,联络同仁

义演赈灾。我将随市政府之救灾指挥部奔赴灾区。君之义演,我虽不能亲

睹,但会让家人前往助阵”“暴雨中转移众乡亲,泥石流吞噬八勇士”“在

他牺牲前的两个小时,曾打手机来嘱咐我抽暇给你发封信,感谢你和你们

的义演”“凝视着八位烈士的巨幅遗像”可知,“梨园之友”的故事是暗

线。小说设置云晴晴与“梨园之友”明暗两条叙事线索,拓宽叙事空间,

增强小说张力。

从开始的跟帖,到后来的倡议,再到最后的牺牲遗言,设置悬念,故事情

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由“……她听说,他们都喜欢京戏,那么,谁是

“梨园之友”呢?“可知,梨园之友”的身份一直到最后也没有揭晓,给

读者留下的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陆澄)问:“看书不能明,如何?”先生日:“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

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

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

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

是道明,更无二。此是为学头脑处。”一日,论为学功夫。先生曰:“教

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捡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

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

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

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

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

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

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靡清。到得无私可免,

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涕必须思,省察免治,

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王阳明《传习录》,有删改)

文本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

心备焉。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缕。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

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有删减)

注:①陆澄:王阳明弟子,下文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

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凡A明不得B行C不去D须反E在自心F上G体H当I即J可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指懂得,用作动词,“亲贤臣”的“亲”指亲近,两者用法相同。

B.间,指间断,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间”词义相同。

C.廓清,文中与“克去”相近,指把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即“拔去病根”。

D.黄泉,指地下的泉水,与现在所说的“人死后所往之地”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做学问不仅要看得多、解得通,更要在内心上苦下功夫、

仔细体会。

B.治学者的心绪安定后,就不要一味地悬空静坐,而要有意识地反省体察

克制私欲。

C.扫尽心中杂念,在自我反省与自我审视上下功夫,达到意念专诚,才能

天理纯全。

D.荀子与王阳明都是儒学大家,二者思想一脉相承,都强调初学者应“静

心学习”。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1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BDI11.B12.D

13.(1)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

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

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2)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

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非凡的智慧自然得到提升,圣人的心

怀由此具备。

14.文本一:选文《传习录》中“稿木死灰”“盗贼”“猫之捕鼠”等比

喻将抽象难懂的哲学道理化为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哲学的道理豁然开

朗。

文本二:《劝学》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

白、具体、生动,使读者容易接受;运用了博喻,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

度反复地说明问题;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

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

回自身内心上去体会,就能通。

“明不得”与“行不去”两句结构相同,构成并列关系的句式,其间断开,

选B;

“行不去”是主谓结构,后面断开;“须”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语,属于

下一个句子,其前断开,选D;

“须反在自心上”是状语,“体当”作谓语,其后断开,选I。

故选BDI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两者都用作动词。懂得;亲近。句意:读不懂书。/亲近贤臣。

B.错误。间断;参与。句意:就没有时间可以间断。/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

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C.正确。句意: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马上纠正。

D.正确。句意: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都强调初学者应'静心学习'”错误。文本二节选荀子的《劝学》,

意在强调学习必须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直”,变直,取直;“就”,接近,靠近;“日”,每天;“知”,

同“智”,智慧。

(2)“焉”,与此,在这里;“善”,善行;“神明”,非凡的智慧;“圣

心”,圣人的心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特点的理解能力。

文本一:

《传习录》是本哲学类型的书籍,很多篇章记录了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

关的事情。书中的许多睿智、巧妙的比喻更是贴切,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常

见现象,作者信手拈来便能作比,常常把一个艰深的哲学问题点拨得通体

透明。如选文的“如稿木死灰亦无用”“如去盗贼”“常如猫之捕鼠,一

眼看着,一耳听着”,很难一时悟透的一些道理经过他一番精心的比喻令

入顿时豁然开朗。

文本二:

节选《劝学》“故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

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

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博喻)对比:先

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与“弩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

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

然,学习要做到“不舍”,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

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

“蟹六跪而二螯”,却“非蛇蟾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

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

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

很强的比喻,更充分持发挥作用,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陆澄)问:“读不懂书,怎么办?”先生说:“这只是在文字句义上死抠,

所以读不懂。像这样,还不如去学旧时(程朱)的学问。他们倒是读得多,

也解释得通。只是他们求学虽然讲得很清楚明白,但终生没有什么收获。

必须在心体上用功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必须返回自身内心上去体

会,就能通。因为《四书》《五经》说的不过就是这心体,这心体就是所

谓的道,心体明就是道明,再没有别的。这是求学的关键所在。”一天,(师

生)探讨做学问的功夫。先生说:“教导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于一种教法。

(人在)刚开始学习时心思不专,精力不集中,其(心中)考虑的大多是人的

本能欲望方面的事,所以先教他静坐安定思绪。时间久了,等待他心意稍

微安定(的时候),(这时还)只是教他悬空静处,像槁木死灰,也没有什么

用,必须教他审察克制私欲邪念。审察克制私欲邪念的功夫,就没有时间

可以间断,好比铲除盗贼,必须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闲来无事的时候,

要将好色、贪财、求名的私欲逐一省察,务必要拔去病根,使它永不复起,

这才叫痛快。就好比猫捉老鼠,一边用眼睛盯着,一边用耳朵听着,私心

妄念一起,马上纠正,态度必须坚决,不能姑息纵容,不能给它方便,不

能窝藏它,不能放它生路,这才算是真真切切地下苦功,才能够将私欲扫

除干净。等到没有任何私欲可以克制的时候,自然可以端端正正地坐着。

虽然《周易》上说:‘天下何思何虑?'但这不是初学的功夫,初学的时

候,必然有思虑。时时刻刻反省体察,时时刻刻克己复礼,自己治理自己,

就是思诚,心中所思都是天理。等到心中天理浑全,那就达到‘何思何虑'

的境界了。”

文本二:

堆积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