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是识字单元,编排了《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5篇课
文,将识字寓于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情境之中。内容浅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渗透
了多种识字方法。《画》这首谜语诗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对仗工整,妙趣横生。
《大小多少》是一首儿歌,用对比的方式说明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
来表示。《小书包》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
伴”。《日月明》用节奏明快的短句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升国旗》包含三个词语和
一首儿歌,儿歌短小精悍,有叙述,有抒情,渗透了有关国旗的知识和爱国的情感。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画》
[偏旁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
1归类识字,图文对照识:
字,认字与学词相结合。广《日月明》
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发现汉字规律,q
《小书包》运用多种识字
方法识字。i《升国旗》
图文对照,归类识记/归类识字,偏旁识字。:
认字与学词相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教学要点
◎认识60个生字和9个偏旁,会写23个字和2个笔画。
◎归类认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
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喜欢学
字词识写习汉字。
◎发现草字头和木字旁所代表的意思,初步感知偏旁表义的构
字规律。
◎了解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能按规则
正确书写。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其
语言积累二)》。
◎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带量词的短语。
◎图文结合,感受古诗《画》中描绘的景色;知道学习用具的
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懂得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理解国
阅读理解旗的含义,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懂得尊敬国旗。
◎借助拼音朗读古诗《悯农(其二)》,懂得要爱惜粮食。
◎和大人一起读《拔萝卜》,了解故事内容。
◎辨析易混淆的音节,读准平舌音、翘舌音、鼻音和边音。
口头表达
◎初步尝试续编故事。
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6画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有”等10个生字和走之这个偏旁。
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生字,认识偏旁。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7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水”字。
2.正确朗读古诗,感受诗中第1、2句描绘的景色。
3.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有一一无”“远一一近”2组反义词。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诗画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古画——唐寅的《画鸡》。
(1)引导观察:这是古代的一幅画。你们看,画上有什么?
(2)引导发现:除了有画,你还发现了什么?
(3)师:这幅画里既有画,也有诗。唐寅在画的旁边写了一首诗: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首诗既是一首谜语诗,也是一首
题画诗。古人真有意思呀!
2.出示课题。导入:咱们今天也要学习一首谜语诗,这首诗就叫《画》。
3.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公鸡的图片生动形象,容易激发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同类型的
谜语诗激趣,让学生浸润在古代书画文化之中,既猜谜又赏画。
板块二以图入文,初读诗句
1.出示插图,引导观察。
(1)老师这儿有一张画,也是一张我们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大家仔细看一看:这里
面都有哪些景物呢?(课件出示课本中的插图)
(2)提示观察顺序:我们观察景物时要注意顺序,一般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或
是从整个画面慢慢看到画中间的景物。(手势比画)
(3)初识反义词: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远”和“近”是一对什么样的词?(意
思相反的词)画中都有哪些景物?我们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找找吧!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总结。(板书:山水花鸟)
3.出示诗句,引出课文。
教师题写课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借助拼音,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诗句,要求:用铅笔圈出生字,借助课文的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
(3)指名分行展示读,相机正音。
(4)男女生赛读。
(5)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古画到诗句,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读通诗
句,让朗朗上口的诗句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板块三随文识字,指导朗读
1.学习前两句诗,认识生字。
指导观察画(由远到近),理解这首诗的前两句。
课件出示: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远看也看得清楚?我们在户外活动时,远处的大山的颜
色是不是也看得很清楚呢?
(2)识记“远、近”2个字。
①指名读。提示:“远”是整体认读音节,“近”是前鼻音。
②引导发现: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③认识新偏旁“走之”。你见过哪些带有“L”的字?
④说一说: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一看,谁离你远?谁离你近?
(3)认识“色”字。
①指名读。
②“色”可以组哪些词?(颜色、色彩、五光十色)
(4)引导交流:
①为什么这儿的山的颜色站得很远都看得清呢?(因为这是“画”)
②竖起你们的小耳朵,听山上流水的声音,仔细听,你听得到吗?
③如果你到有瀑布的地方玩,听得到水流动时的声音吗?水流动时的声音是怎么样
的?说说看。(哗啦啦)
(5)认识“有、无”两个字。
①你在这两句诗里还找到了哪一对意思相反的词?(有、无)
②扩词。出示带有“有、无”的词语。
课件出示:
youk6uwuxinwuzhongshengy6uyouqiwu11
有口无心无中生有有气无力
youtouwiiweiyiwusuoyou
有头无尾一无所有
(6)引导:看,这儿的水从那么高的山上流下来,声音应该是很大的,可我们都听
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画”)
(7)认识“听、声”两个字。
①出示“听”字,与形近字“近”进行区别比较。
②你怎样记住它?加一加,换一换,读一读。
③扩词。(听见、听到)
④字源识“声”字。
a.猜字:同学们,这个甲骨文是什么字?
b.识记:这是声音的“声”。古人发现拿着小锤敲击乐器就能发出声音,后来这个字
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出示简化后的“声”字)
c.上学的路上,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公园里散步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1)指名读。
(2)表演读。“看”和“听”,你可以用动作做出来吗?如果我们在朗读这两句诗
的时候带上动作,那么就更有趣了。谁来试一下?(用课件展示“看”和“听”的动作视
频)
(3)古代的诗人是很讲究用词的,看前面两句,其中有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远对近,
山对水,有对无,多整齐!那我们能不能也读整齐呢?我们配合着动作一起来读。
(4)看手势,指导朗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手势打高,语调升高;手势打低,语调放轻,把诗的韵律美念出来。)
(5)男女生比赛读。
【设计意图】分句朗读诗歌,结合语境学习生字,结合生活感受理解诗歌,体会诗句
的语言文字美。在语境中识字,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板块四书写指导,展示评价
1.指导书写“水”字。
(1)观察字形。我们刚开始学习写字的时候,要好好地练习这个“水”字,因为这
个字里面包含了很多常用笔画,尤其是它的撇和捺。我们要写出每个笔画的特点来。
(2)指导书空笔顺,强调第二笔、第三笔和第四笔。(课件展示田字格中的“水”字,
第二笔横撇、第三笔撇、第四笔捺都变色)第二笔的转折处与右边撇和捺的交叉点要对称,
就像小朋友裙子上的腰带一样,一样高才好看。
(3)观察田字格中的占位。(提示:竖钩在竖中线上)
(4)教师范写,学生临写。教师强调书写姿势和握笔姿势。
(5)展示评价。教师评价,生生互评。
(6)评后对照范字再写。
2.出示“去、来、不”,引导学生把关键笔画写好。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的控笔能力不强,在写字初期,要做到一字一得,关键笔画
的指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多种识字方法,认识3个生字,会写“去、来、不"3个字。
2.朗读课文第3、4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复习旧知。
(1)开火车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
远近有无来去出色听见还在有声有色
(2)“说反义词”游戏。
上节课我们找到了藏在前面两句诗里的两组意思相反的词,你们还记得吗?
师说:远。生说:近。师说:有。生说:无。
2.你知道诗里还有一对意思相反的词吗?(课件出示第3、4句诗,“去”和“来”
变红)
3.认识“来”字。
引导:你会怎么记住它?
预设:①“米”字加一笔。②字谜:小米戴帽子。
4.指导书写“来”字。(课件展示带田字格的“来”)
(1)指导笔顺,指名书空。
(2)观察占位。竖压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4)师生评价,再写一个。
5.指导书写“去”字。(课件展示带田字格的“去”)
“来”的反义词是“去”,“去”字怎么写?
(1)指导笔顺,指名书空。
(2)观察占位。竖压在竖中线上,上半部的竖要写得短一点。点拨:撇折张开多大
才合适呢?(用手势展示)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6.指导书写“不”字。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不”字怎么写?
加一加:“下”字左边加一撇。
(2)指导笔顺,指名书空。
(3)观察占位。竖压在竖中线上。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仿写。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字,检查学习效果,总结反义词识字方
法。“来"和''去”在笔画上有共同点,引导学生关注同一笔画在不同字中的变化,获得
知识迁移的能力。
板块二朗读诗句,体会诗意
1.朗读课文第3、4句。
课件出示: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联系生活理解。
①想一想:春天过去了,花儿都怎么样了?诗句里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②鸟停在树枝上,要是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呢?
③情景演示。指名学生扮演诗人,走近画,做赶鸟的动作。问:有没有看到鸟儿飞走?
课文是怎样说的?(指名读第4句)
④理解“惊”在课文中的意思。(惊动)
⑤师生交流: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也不会惊吓得飞走。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2)改诗对比。春天过去了,花儿还在盛开,这与我们生活中见到的景物有很多不
同。实际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改改诗吧!
课件出示: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人来鸟会惊。
2.认识“还”字。
(1)“还”字的偏旁是什么?怎么记住它?(“不"加上)
(2)归类识字:本课我们学了三个带“1_”的字一一远、近、还。
(3)扩词。
3.指导朗读第3、4句诗。
(1)指名朗读第3、4句诗。师生评价。
(2)同桌互读。
(3)小组间赛读、接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把画中的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作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二者的
差异性,帮助学生体会画的特点,明白诗句与画的关系。
板块三回归整体,熟读成诵
1.朗读全诗。
(1)整体感知。全诗共4句,主要写了山、水、花、鸟4种景物,这4种景物在画
上与在生活中是不一样的。
(2)引读诗句。老师说诗意,生说诗句。
(3)指名展示朗读。
2.熟读成诵。
(1)指名读,小组读,看图读。
(2)教师指画中的内容,学生读出相应的诗句。
(3)同桌互相背诵。
(4)展示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以读为本,给了学生开放的课堂,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反复吟
诵,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熟读背诵,可以使学生将书面语言内化吸收为自己的
语言。借助图画,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板块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1.古人还写了很多题画诗,有的也很浅显易懂,比如王冕的《墨梅》。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诗句,学生自读。
课件出示:
momei
墨梅
wojiaxiyanchitoushudu6duohuakaidanmoh6n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buyaorenkuah6c>yansezhiliuqingqimdnqiankun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板书设计】
6画
远看山有色
水无声
近听山水画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与服务合同
- 2024年场地工作岗位保密协议一
- 2024年国际快递服务长期合作协议
- 2024年度咨询顾问合同:咨询公司与企业之间的咨询服务规定3篇
- 2024年基础设施建设水电配套与消防系统工程协议样本一
- 2024年全球服务行业综合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工程项目专项垫资合同模板一
- 2024年度云计算服务采购框架合同
- 2024年品牌授权合同:详述授权范围、使用期限与费用支付
- 2024年室外动态水景喷泉施工协议版
- 三角形的面积 省赛一等奖
- TY/T 3001-2006中国青少年儿童 手腕骨成熟度及评价方法
- GB/T 1871.2-1995磷矿石和磷精矿中氧化铁含量的测定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 沁园春雪拼音版
- 第八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课件
- 核电质量保证-质量体系培训课件
- 提高混凝土压印地坪一次验收合格率QC成果课件
- 定冠词the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 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 介绍自己的家人课件
- 从syntax积分评价多支血管病变的意义-黄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