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讲+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1页
第67讲+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2页
第67讲+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3页
第67讲+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4页
第67讲+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7讲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主题概览商业贸易经历了从地域性到整体性、全球性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具有时代发展的特色。1.古代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商业贸易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古代商贸活动由地方性行为扩大到国与国、洲与洲之间的行为;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北非的重要商贸通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商业贸易的金融工具、交易手段的出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商贸活动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内涵。2.近代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世界性的商业贸易发展起来,商贸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国际贸易格局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近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各地民众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3.现代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20世纪以来,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商业贸易在曲折中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国际贸易体制和国际金融体制,实现了商业贸易的全球化和贸易形式的现代化。现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知识点一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丝绸之路(1)概念: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张骞“凿空”: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3)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2.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项目路线备注草原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3.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物质文化传出(1)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3)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传入(1)西汉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苜蓿、葡萄等作物(2)通过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3)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精神文化(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4)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1.图解·关键知识汉朝与西域交往的内容2.阐释·核心概念[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至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狭义的丝绸之路。(2)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3.思考·情境问题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带来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丝绸之路影响了文明进程;使得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促进了物种传播和人口流动;推动了科学技术交流。知识点二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世界市场初步形成①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洲际贸易得到扩展。②表现: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股份公司出现和发展。③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①原因: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的推动。②表现:形成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世界贸易额剧增。(3)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①影响因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冷战的发生。②促进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③发展表现:1950—2000年,全世界的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原因: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2)表现茶的外传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影响:中俄之间形成“万里茶道”,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服饰的变化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采用了东方女装的样式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钟表的传入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16世纪中期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中逐渐流行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1.思考·情境问题1500—1800年期间跨文明的互动把全世界人民的命运与未来连为一个整体。在这一时代有三个大的历史进程相互交织推动历史的发展:首先是连接了世界各个地区的全球性海上交通网的建立;其次是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全球的物种交流……正是这些特征使“近代早期世界”有别于其他历史阶段。——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前国际贸易的特点。答案对外贸易和军事征服相结合,带有明显的掠夺性质;对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原始资本积累;世界市场开始萌芽。2.阐释·核心概念[“万里茶道”]又被称作“中俄茶叶之路”,是由清代晋商开辟的,它特指中国茶叶经陆路输出至俄国等国的贸易路径。“万里茶道”的开辟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将大量茶叶输入俄国等国,满足了当地人民对茶叶的需要,更造就了亚欧大陆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融。主题一古代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视角汉唐时期中外交流材料通过“丝绸之路”,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同时,中亚、西亚的良种马、植物等土特产陆续传到中国。“丝绸之路”从西汉到唐代一千多年中,始终是中西交通的要道,成为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和人民加强联系,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思考依据材料,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征。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交往范围广;延续时间长;交流内容广泛,涉及技术、物种及文化交流;交流具有双向性;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深化拓展家国情怀——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主题二近现代商业贸易与社会生活视角工业革命与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材料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自由贸易是国家的命脉。——改编自《早期经济全球化》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的理由。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率先进行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深化拓展唯物史观——近代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原因(1)新航路的开辟扩展了贸易航线和范围,推动了贸易中心的转移。(2)工业革命中新动力的应用,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变革,使空中航线和洲际大宗商品运输成为可能。(3)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推动了商品的全球流动。2.表现(1)交通路线:陆上航线仍沿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海上航线以大西洋东岸为中心,向西经大西洋至美洲,向东经印度洋至亚洲。至20世纪空中航线开辟。(2)贸易范围:由古代的亚欧大陆及非洲东海岸扩展到包括非洲、美洲、大洋洲在内的全球。(3)贸易中心:全球贸易中心由亚洲转向欧洲,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交通工具:由古代的马、骆驼等畜力交通工具和海船等到以蒸汽、汽油等为动力的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5)商品:由以丝绸、香料等为主的奢侈品,到家畜、作物等日常用品,商品数量增多。(2022·海南卷,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答案D1.社会情境——“盐马贸易”(2023·邯郸模拟检测)“盐马贸易”是宋朝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一种贸易形式,宋朝以盐、银、丝绸、蜀锦之类的商品大量换取西南地区出产的优良马匹,用于北方战备。“盐马贸易”体现了()A.西南少数民族封建化加深B.内地与西南经济的互补性C.宋朝民族政策的灵活性D.西南丝绸之路开创发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盐马贸易”是宋朝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一种贸易形式,宋朝输出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的盐、银、丝绸、蜀锦,以换取优良马匹用于北方战备,体现了双方经济的互补性,B项正确;“盐马贸易”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程度,排除A项;材料只提出了一种民族政策即贸易交往,看不出民族政策的灵活性,排除C项;西南丝绸之路的开创在汉代,排除D项。2.学术情境——中外商路(2023·德州模拟检测)如图分别是在内蒙古、辽宁和浙江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学者指出它们具有伊斯兰玻璃器的典型特征,多是伊斯兰玻璃手工业兴盛时期的产品。这可用于佐证()内蒙古辽代陈国公主墓(1018)出土的乳钉纹玻璃盘辽宁朝阳姑营子耿延毅墓(1020)出土的绿色把杯玻璃瓶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基1043出土的蓝色刻花玻璃瓶A.当时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路线仍然繁荣B.榷场贸易促进宋辽文化交流C.伊斯兰玻璃器制作技术沿着陆上丝绸之路东传D.玻璃制造技术起源于伊斯兰答案A解析古代中东地区生产伊斯兰玻璃,在内蒙古、辽宁和浙江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表明当时中国北方草原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路线仍然比较繁荣,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宋辽的榷场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内蒙古、辽宁和浙江出土了伊斯兰玻璃器,无法体现伊斯兰玻璃器制作技术的东传,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玻璃制造技术起源于伊斯兰,排除D项。3.学习情境——“商品流”与丝棉贸易圈(2023·宣城模拟检测)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通过“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加强了彼此的经济贸易联系,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合作发展迅速”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合作机制,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产业互补,排除D项。4.生活情境——茶叶贸易(2023·宜昌模拟检测)17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茶叶经今福建、江西等九省(区),销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干线总长14000余公里,因而被称为“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在亚欧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贸通道。随着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的延伸,中国的茶具成为俄国上流社会最珍贵的室内摆设。据此可知()A.全球贸易网络基本形成B.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下降C.茶叶开始进入欧洲市场D.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国茶叶……销往蒙古、俄罗斯和欧洲其他国家……中国的茶具成为俄国上流社会最珍贵的室内摆设”可得出,茶叶贸易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即商品流动推动文化交流,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材料只涉及了“亚欧大陆”,不涉及“全球”,排除A项;丝绸之路重要性有所下降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并不是因为“万里茶道”,排除B项;茶叶在17世纪之前就已进入欧洲市场,排除C项。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的传播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材料解读]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命题方向]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说明其历史背景。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如图是在广西合浦汉墓出土的汉朝金球,它的特色是中空,在空心的黄金球上面,焊接上了一颗颗黄金做的小圆点,这是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焊接技术,在西方史籍中也有记载。据此可知,汉朝()A.中欧开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融C.丝绸之路的重心发生了转移D.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文物是汉朝贵族的陪葬品,但其却具有古代地中海地区的焊接技术风格,表明早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中外文化交融的局面,这与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密切相关,B项正确;仅凭该文物不能证明中欧开始了直接的经济联系,排除A项;汉朝中国丝绸之路的重心尚在陆路,直到宋朝才转为以海路为主,排除C项;仅凭材料中的文物不能得出中国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2.(2022·漳州质检)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A.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答案A解析题干所述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系,这是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可说“相互辉映”,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排除C项;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3.(2023·葫芦岛二模)如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复杂的玻璃工艺制作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A.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B.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C.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的制作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能说明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排除B项;鸭形玻璃注出土于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并不能说明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排除C项;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能体现统治者推动民族交融,排除D项。4.(2023·长沙模拟)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引进的作物大多以“胡”冠名,如胡椒、胡麻(芝麻)、胡荽(芫荽)、胡瓜(黄瓜)、胡豆(豌豆)、胡蒜(大蒜)、胡桃(核桃)等。唐宋时期从海上丝绸之路引进的作物大多以“海”冠名,如海棠、海枣、海芋等。明清时期则多以“番”命名,如番薯、番茄、西番菊(向日葵)等。这说明()A.东西方间物品交流速度加快B.海上丝绸之路得到稳步发展C.我国人民的生活不断丰富D.中国与美洲往来历史悠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外域传入的农作物,大多名字前缀“胡”“海”“番”这些字眼,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物种交流情况不断丰富着我国人民的生活,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物种交流,未体现东西方间物品交流速度加快,排除A项;材料不仅体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物种交流,也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上的物种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物种不仅来自美洲地区,也来自其他地区,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5.(2023·南京校联考三模)“穿越欧亚的贸易暴露出东西方在财富上的巨大差距。这些差异有助于塑造接下来西千年的地区史。筹措资金的问题成了西方历史的主题,也成了世界历史的主题。现今伊朗所处的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贸易的中心位置,它把中亚市场同西南亚和地中海地区连接起来。因此,轴心时代第一个伟大帝国在此发端并不奇怪。”作者意在说明,欧亚贸易()A.影响了欧亚地区政治版图B.利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C.推动世界各国的对外扩张D.导致东西方发展失去平衡答案A解析材料“它把中亚市场同西南亚和地中海地区连接起来。因此,轴心时代第一个伟大帝国在此发端并不奇怪”体现的是欧亚贸易对于帝国兴起的影响,即影响了欧亚地区政治版图,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政治版图的影响,而非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中的范围是欧亚,而非世界各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东西方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6.(2023·广州高三模拟)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指出,赛里斯人以从森林中获取毛料而著称,他们将树叶浸入水以将白丝梳理下来,然后将这些线解开再织好,供应给罗马的妇女。直到公元2世纪,希腊地理学家波桑尼阿斯才正确地认识到丝是来自蚕这一小动物。这反映了()A.东西方交流逐渐深入B.海上丝绸之路已达地中海C.西方对中国了解精确D.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双方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汉代中国丝织业发达,罗马人对中国的认识得益于丝绸之路上的交往,因此材料体现出东西方交流逐渐深入,A项正确;材料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的地点无关,排除B项;“精确”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公元2世纪,希腊人认识到丝来源于蚕,但“养蚕缫丝技术已传入欧洲”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7.(2023·佛山三模)公元8世纪后期,阿拉伯人在古巴比伦人、埃及人和希腊人的传统和实践基础上,增添了印度人和中国人的化学知识,推动了地方化学工业的发展,生产出苏打、明矾、硫酸铁等化工品。这体现了()A.科技进步助推帝国建立 B.阿拉伯的世界中心地位C.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 D.丝绸之路具有辐射作用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助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说明文明交流促进社会进步,C项正确;阿拉伯帝国建立于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当时阿拉伯人扮演东西方交流的桥梁角色,非世界中心地位,排除B项;材料与丝绸之路的辐射作用无关,排除D项。8.(2023·珠海一模)16世纪中期以来,收藏轻薄漂亮的中国瓷器成为欧洲王室和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法国国王亨利二世(1519—1559年)收集了很多中国瓷器。德意志地区的费迪南二世大公(1529—1595年)收藏中国瓷器达233件。法王路易十四兴建“中国宫”,摆满了中国瓷器、绸帐。据此可知()A.东西方的商业贸易扩大B.欧洲民族国家实力增强C.人文精神影响封建君主D.饮茶之风盛行亟须瓷器答案A解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引起商业革命,东西方的商业贸易扩大,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东西方商业贸易扩大,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还有“上层贵族”,C项“封建君主”的说法以偏概全,且材料中的瓷器热不能体现“人文精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收藏”瓷器,D项是把瓷器当日常用品,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9.有学者指出,16世纪中期,贸易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由于贵金属大量流向东方,铸币时减少货币金银含量、增加面值便成为应急之策、人们不仅把贬值的货币当作足值的货币来使用,汇票、信贷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流行。该学者意在强调()A.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B.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条件渐趋成熟C.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D.商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由于贸易的发展和物价上涨导致欧洲需要更多的货币,进而使欧洲铸币发生变化及汇票、信贷等的使用范围日益流行,这表明价格革命推动了金融创新,C项正确;货币短缺迟滞了经济发展与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发展的史实不符,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B项;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2023·汕头模拟)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之风有所不同,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人往往需要在饮茶时增加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A.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B.茶文化重构俄罗斯社会C.文化传播具有地域性特征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茶文化具有儒雅之风,而俄罗斯茶文化受到本地气候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体现了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展,A项正确;“重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未反映文化传播的地域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看不出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排除D项。11.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A.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B.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C.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D.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可得出,上海流行服饰变化快,主要是因为上海紧随世界潮流,体现了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巴黎已成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C项错误。12.(2023·绍兴模拟检测)16世纪,钟表由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这反映了钟表的传入()A.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B.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C.催生了时间经济的观念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答案B解析16世纪,西方钟表传入中国后,中国人更加珍惜时间,在学校和工作中时间观念增强,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B项正确;材料只显示了西方技术单向传入中国,并未反映中国文化传入西方,因此不属于中西方文化交流,排除A项;时间经济的观念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逐渐出现的,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8分)13.(2023·日照模拟检测)(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农作物品种引进情况时期品种(括号内为原产地或来源地)汉唐时期“胡”字作物:胡麻(印度)、胡豆、胡蒜(西亚、中亚)、胡瓜(自西域传入)、胡桃(波斯)、胡荽(自西域传入)、胡椒(东南亚、南亚)、葡萄(地中海地区)等“海”字作物:海棠、海芋(印度)、海枣(西亚)等宋元明清时期“番”字作物:番薯(中美洲)、玉米(墨西哥)、花生(南美洲)、烟草(南美洲)、葵花(从东南亚传入)、棉花、甘蔗、占城稻(越南)、高粱(从印度传入)、番石榴(南美洲)、番荔枝(美洲)、香蕉、番茄、辣椒(墨西哥)、南瓜(南美洲)、橄榄(地中海地区)等晚清时期“洋”字作物:洋芋、洋葱(美国传教士带入)、洋白菜(北美洲)、洋槐(欧洲)等——摘编自杨扬《丝绸之路上中国作物品种的引进与输出》(1)对材料中“胡”“海”“番”“洋”作物传入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8分)(2)指出中国引进吸收外来作物品种资源的意义。(6分)答案(1)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以及内地与西域各族的联系,陆上丝绸之路使西域的农作物传入内地,被称为“胡”字作物;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海外的联系,“海”字作物传入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特别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外交流加强,大批外来作物品种传入中国,被称为“番”字作物。晚清时期,随着列强侵华和中外联系加强,来自外国的“洋”字作物传入。(2)农作物的传入,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中外交流;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丰富了物质文化生活。14.(2023·邢台模拟)(14分)阅读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