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湖北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湖北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湖北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湖北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经典是思想与意义的渊薮经典,用卡尔维诺的话说,“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当然,这也需要读者是一个有思想、有发现能力的人。任何经典,总是活在当下,总是与一切时代同在,回答每一个它的读者所处时代必然会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个真正有思想能力和发现能力的人来说,所有的经典都是他那个时代的经典。只有思维能力孱弱、缺乏足够想象力的人,才会把《论语》或《史记》看作是过去时代的书。也没有任何一个好学深思者,会认为《荷马史诗》表达的只是虚构的希腊神话,而不是复杂的人类经验。经典与一般著作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们不是单纯的书,而是人类经验不可分割的基本组成部分,与人类一起生活、成长;另一方面,阅读经典是人类成长的基本方式,人类每次总是带着新的经验和新的思想去阅读经典,经典也因而每次都会展现出新的深度和广度。这也就是为什么释义学必然是阅读经典的基本方法论。经典是意义的渊薮,是思想取之不尽的源泉。朱熹倾几十年之力于《四书集注》,原因即在于此。经典是无法一览无余的,它随着我们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以及我们的问题意识的提高而愈益精深博大,不可方物。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根据柯林武德在其自传中提出的问题逻辑,论述了他自己的释义学的问答逻辑的思想。大意是柯林武德认为,理解一个文本首先要理解它所要回答的问题;而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文本的首要前提是我们先向它提出问题,然后将文本视为对我们问题的回答。“因为提出问题,就是打开了意义的各种可能性,因而就让有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意见中。”文本的意义是无穷尽的,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以不同的方式去理解,文本因而获得新的意义。这样的问答逻辑主观主义的意味是很明显的,它强调的是读者的主动性,文本似乎只能通过被动回答读者或解释者所提的问题,来产生它的意义,却没有看到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对读者的引导作用。读者不可能随便提问,问题也不可能不围绕着文本提出。作为经典的文本更是对读者有重要的引领之功,它们会将读者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问题领域和意义领域。即使是对经典提出批判性问题的读者,也必须首先理解了文本的特殊意义,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相关问题。任何对经典的注释、评论、诠释都无法替代对经典本身的研读。众多关于经典的二手著作与经典本身相比只有次要的意义,也证明经典本身的意义是不可抹杀的,是决定性的。经典本身是泉眼,由种种解释得来的意义只是从中产生的泉水。泉眼及其生长机制产生了泉水,而不是一代又一代的诠释造成了泉眼,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此外,诠释不总是合理的,但不合理的诠释丝毫不会影响经典本身的地位。经典存在于解释之中,但解释并不等于经典。任何诠释和阐释都是在经典本身的问题刺激下产生的,在此意义上,单纯的注释还算不上完全意义的阐释。经典构成生命的内在骨骼但这不等于我们为了要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去读经典。阅读经典应该本身就是目的,我们不能将经典作为一个需要我们从外部加以征服的客体来对待,而应该将阅读经典作为丰富我们思想和经验的必由途径,作为我们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对待,使之最终融入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西人说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即有此意义在。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也说明古人皓首穷经,首先不是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以其本身为目的。“穷经”(阅读经典)为了求道,生命通过得道而完善、丰富和提高,进而融入宇宙万化,与天地参。经典之所以能融入我们的生命,构成生命经验的内在骨骼,是因为真正的经典不管主题内容为何,总是与宇宙人生的基本问题有关,构成我们安身立命的依靠。卡尔维诺甚至说,经典是“一本与古代护身符不相上下的书”,也是这个意思。经典涉及人类终极关怀的基本问题,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经典也。如何阅读经典首先,我觉得阅读经典一定要有敬畏心。经典是由少数不世出的天才创造的文明的大经大法,它们实际上表达了人类文明的基本原则和人类思想情感的基本特征。它们体现了人类最可宝贵的智慧、追求、理想和热情,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没有敬畏之心,我们就无法真正从中学到经典所表达的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今天的人们出于现代人的无知与狂妄,总觉得古人不过如此,比起我们来差远了,至少他们不懂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知道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不少人书还没看懂,就在那里对经典及其作者评头论足,横加指责,这是今天常见的现象,这是非常荒谬的。没有敬畏心,我们根本无法进入经典的精神世界。其次,我们要明确阅读经典的目的。经典在形式与内容上都相当完美,都能给予我们很多东西。但读经典首先是求道,弄清经典要向我们传达的人类普遍的道理和真理,因此,我们在读经典的时候,先要去发现它所传达的道理。但是,一般的经典不会像教科书那样,一条一条把道理现成摆在那里,我们一看就明白了。经典讲的道理一般都是大道理,大道理总是复杂的,需要我们去分析、去研究。而分析研究要求我们对经典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都不能放过,作者的修辞、语气、比喻、表述顺序,都必须仔细研究,反复阅读,才能有所收获,才能把握经典要告诉我们的真理。(摘编自张汝伦《阅读经典的意义》)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虽然《论语》《史记》是过去时代的书,《荷马史诗》是虚构的希腊神话,但对真正的读者而言,这些书中都包含着复杂的人类经验。B.柯林武德认为首先要理解文本所要回答的问题,而伽达默尔认为是读者先向文本提出问题之后文本再作出回答,作者认同后者的观点。C.阅读经典能丰富我们的思想和经验,让生命得到完善、丰富和提高,阅读经典本身就是目的,不应该带有任何具体的实用的目的。D.阅读经典的目的是求道,需要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去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把握经典的大道理,而阅读教科书是不需要思考和发现能力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经典是意义和思想的源泉,能回答任何时代的读者提出来的问题,所以朱熹和当代的我们读《四书》在某种程度上都能获得所需要的答案。B.读者首先要理解经典文本的特殊意义,例如一个对《庄子》毫无理解的人,是不可能对《庄子》的“适性逍遥”思想提出批判性意见的。C.我们不能将经典作为一个需要我们从外部加以征服的客体来对待,这并不是说经典阅读对读者而言不存在障碍,算不上是一种挑战性的活动。D.经典体现了人类最可宝贵的智慧,如果一个人对经典作品表示不喜欢、不同意和反对,那他是非常荒谬的,也根本无法进入经典的精神世界。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一节第二段,主要采用比较论证和例证法,更加鲜明有力地阐释了经典的特点。B.第二节引用《论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证明阅读经典首先要培养对经典的兴趣。C.第三节指出现代人在对待经典上的一些弊病,体现论说文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与关照。D.本文条理明晰,按照经典是什么,为什么要读经典和如何阅读经典的思路展开论述。4.请简要分析第一节第四段“泉眼”和“泉水”的作用。(4分)5.作为一名高三学子,请结合本文观点,给高一新生谈谈该如何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文本一:地洞卡夫卡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离洞口千余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节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注]本文写于1923年,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普通小人物。文本二: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节选自方英《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真实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普通小人物失去安全感、生活与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B.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C.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D.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的“洞内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的物质空间。B.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C.本文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写的不同,一个“地洞”,一个“桃源”,但两部作品所传达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诉求都有着惊人的相似。D.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我”的每一项行动都处在矛盾中,“我”的不幸虽与自身性格相关,但主要还是由于外界多重实在的威胁。8.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4分)9.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率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百寮皆终日谈论苦空①,未尝以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梁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②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絷。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节选自《贞观政要·慎所好》,有删改)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于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③,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萤火,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其大事乎?”魏征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选自《贞观政要·慎言语》,有删改)材料三:贞观十三年,魏征恐太宗不能克终俭约,上疏谏曰: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选自《贞观政要·论慎终》,有删改)[注]①苦空:佛教语,谓人世间一切皆空,凡事俱空。②万纽于谨:北宋名将。③枢机:比喻事物的关键。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孝元帝在于江陵A为万纽于谨B所围C帝犹讲《老子》D不辍E百寮F皆戎服以听。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宗,文中指唐太宗李世民,是他的庙号,本文中的孝元帝、隋炀帝、梁武帝都是以谥号相称。B.“君举必书,言存左史”的“举”与《孔雀东南飞》的“莫令事不举”的“举”意义用法相同。C.“凡在众庶”的“庶”指“众民、百姓”,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意义用法不相同。D.文中“况是万乘之主”“岂不以居万乘之尊”两句中的“万乘”,都是指“帝王、帝位”的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唐太宗认为,君主的喜好会对群臣百姓产生影响。梁武帝父子崇尚浮华,一心喜好佛教、道教,臣下也纷纷效仿,最终被侯景幽逼而死,国家破败,就是典型的例子。B.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说明君主决不能讲出不妥当的话来,这样做的损害比百姓要大得多。C.魏征认为如果君主言行有所亏失,就像古人所说的日食和月食那样,人人都能看见。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劝诫唐太宗,作为位居四海之尊的人君,更要谨言慎行。D.魏征认为很多开国的帝王天子,始终违背初心,往往不能做到善始善终。《论语》也说,知道并不难,难的是做出来,做出来也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善始善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陛下若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4分)(2)岂不以居万乘之尊,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4分)14.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请结合三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从历史兴替中汲取了哪些为君治国的智慧。(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池鹤①白居易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上。②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中的“高竹笼”“乱鸡群”,写出池鹤恶劣的生活环境,尽管如此,它仍有孤标傲世的品格。B.颔联中的“丹砂”“白雪”运用借代手法,既写出了池鹤的形象之美,又写出了池鹤的品格之美。C.颈联说池鹤觉得鸬鹚毛色污浊,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过谄媚,诗人以此突出池鹤不讨好取媚的风骨。D.尾联用细节描写写出池鹤对青田云水的向往神态,白居易的《琵琶行》结尾一句也用了此种手法。16.本诗借物抒怀,诗人借池鹤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项脊轩志》中,修缮后的项脊轩,农历十五的夜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月光照亮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充满诗情画意。(2)一些老师和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长,反而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干扰,这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日夜操劳,去而复返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3)美学家朱光潜说,“杏花”能够让人想到“秀丽”“神韵”等词,是一个意蕴丰富的美学意象。“杏花”一词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

A

,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

B

: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要用“好”词,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以“班”为例,“班”是个多义词,常用的意义有三个: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二是“指一天之内规定的工作或执勤时间”,如“上班”;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量词,如“最后一班飞机”。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

)。“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班,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在古代,玉还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的同时还暗含着(

)。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

C

”。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即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18.下列句子中的“你”和“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周朴园:你是新来的下人?B.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C.你只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D.小明看到试卷上因粗心而丢的分,不禁埋怨自己:“你呀,真是太马虎了!”19.请在文中横线A、B、C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