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部优教学设计_第1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部优教学设计_第2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部优教学设计_第3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部优教学设计_第4页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部优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材分析】本课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的思想、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的新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突出了这一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课设有四个子目分别为思想领域的发展、文学成就、科技成就以及中外文化交流,四个子目为并列关系。【教学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方式(一)展示历史小故事汉明帝夜梦金人与白马寺的修建。汉明帝夜梦金人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汉明帝夜梦金人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白马寺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洛阳白马寺学生阅读,教师过渡:通过上面的历史小故事,我们大体了解了佛教是如何传入我国的。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其实在汉明帝之前,佛教已经传入到西域地区,那么佛教传入到中原地区以后,它又是如何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导入方式(二)展示一些词语世界、刹那、智慧、现象、实际、缘分、障碍、慈悲、宗旨世界、刹那、智慧、现象、实际、缘分、障碍、慈悲、宗旨生老病死、皆大欢喜、四大皆空、当头棒喝、现身说法、提问:这些词都与某一宗教的发展有关,你知道这个宗教是什么吗?它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又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之相关。新课探究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学生活动】回忆第4课的相关内容,回答儒家思想是如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汉武帝时,董仲舒结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对儒学进行了改造,提出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的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被汉武帝赏识,儒学的正统地位由此确立)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其中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组织民众的,因此道教产生之初,统治者对此是打击、镇压的态度。魏晋南北朝时,经过葛洪、陶弘景等人的改革,道教逐渐吸收儒家纲常伦理的一些思想,再加上道教强调养生炼丹,长生不老等思想,也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道教逐渐也被统治者接受)【对比分析】道教与道家道家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而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学派,但两者也有联系,道家思想是道教思想的来源之一。魏晋时期佛家在中国的发展①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统治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佛教教义宣扬今生忍受苦难,来世就能得到幸福,给人民以精神上的安慰统治者利用佛教麻痹人民来维护其统治②表现及影响【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江南春——唐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材料三:浮屠害政,桑门蠹俗。竭财以趋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续,致使兵挫于行间,吏空于官吏,粟罄于惰游,货殚于泥木。——范缜《神灭论》提问:根据材料归纳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是发展的表现?并思考佛教的盛行带了怎样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表现: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广建寺庙影响:积极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对我国文学、艺术、雕塑、诗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消极影响:佛教的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来源。破坏家庭伦理。③对佛教的批判和打击范缜《神灭论》三武一宗灭佛“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一宗”是后周世宗。从中国佛教史的发展过程来看,这四次灭佛事件只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短暂插曲,每次经过灭佛打击后,佛教通过内外调整,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三武”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一宗”是后周世宗。从中国佛教史的发展过程来看,这四次灭佛事件只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短暂插曲,每次经过灭佛打击后,佛教通过内外调整,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隋唐“三教合一”与儒学复兴①“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的主张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②儒学复兴: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者。文学艺术文学①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朱元思书》.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敕勒歌》.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唐诗唐诗繁荣的原因:唐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对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唐朝科举以诗赋为主。唐诗发展的表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时期代表人物初唐陈子昂、初唐四杰(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中唐柳宗元、白居易、韩愈晚唐李商隐、杜牧艺术①书法【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上的书法作品,指出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代表人物,并感受这些书法作品的艺术之美。②绘画和石窟艺术【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绘画、石窟艺术作品,思考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感受这些艺术作品的美感。科技【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魏晋至隋唐科技发展的表现并完成表格时期表现魏晋南北朝数学祖冲之的圆周率农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地理学裴秀的《禹贡地域图》隋唐建筑赵州桥(石拱桥)印刷术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卷子)天文学僧一行测量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编修《唐本草》火药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用于军事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①佛教文化进入中国的基本史实东汉至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高僧法显到天竺,收集梵文经典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佛法②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中国儒学的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