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考点大串讲 含详解_第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考点大串讲 含详解_第2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考点大串讲 含详解_第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考点大串讲 含详解_第4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考点大串讲 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下期末考点大串讲

专题08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曰鳏。跳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8呜。脆之背,不知其几千

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朋鸟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⑴挂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

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庄子《逍遥游》)

【乙】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鳏。有鸟焉,其名

为鹏,背若太山②,翼若垂天之云;拉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④,⑵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

冥也。斥^⑤笑之曰:“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

大之辩也久

(选自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穷发:不长草木的地方。②太山:大山。一说即泰山。③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④绝:

穿过。⑤斥篇(yan):一种小鸟。⑥辩:通作“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或短语。

①举而飞()②审摩者也()

③彼且累道也()④飞之至也()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意思。

⑴技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⑵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9.在作者看来,甲段中的龌鹏与乙段中的斥需有何异同?

10.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诗句,联

系选文,说说词人借大鹏鸟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7.①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②记载怪异的事物③到哪里④极限

8.⑴(鹏鸟)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⑵(鹏鸟)背负青天,这才向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

9.异:大小之别(或“小大之辩”);同:都有所待(或有所凭借),没能做到绝对的自由。

10.词人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

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她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的情怀。

【解析】

【7题详解】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

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

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奚适”是“到哪里”的意思;“怒”是古今异义词,“振奋,这里指用力鼓

动翅膀”的意思。

【8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

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按(环绕而上)、扶摇(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去(离开)、以(凭借)、息(气息,

指风)”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负(背负)、图(想,图谋)、南(向南)、且(将)、适(到)”几个词是赋分点。

【9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分析能力。从甲文“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

为朋鸟。朋鸟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和乙文中的“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

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可以看出,甲段中的鲸鹏与乙段中的斥最大的不同是“大小之别”。而无

论是甲段中的鳗腿与乙段中的斥都要凭依外物而飞,不能做到绝对的自由。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10题详解】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人物情感的分析。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有“九万里风

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意思是: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

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这里词人以“大鹏”喻自己,用“三山”喻指美好的、自由自

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的情怀。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

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册h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鳏。鲤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

的名字就叫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

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

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朋鸟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

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春日林泽原野上蒸腾浮动犹如奔马的雾气,

低空里沸沸扬扬的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

真正的颜色吗?亦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朋鸟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乙】穷发(沙漠)的北边有叫冥海的地方,叫做天池。有一种鱼,它身宽数千里,不知道它有多长,

它的名字叫鳏。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朋吼(它的)背如同泰山(那么高大),翅膀就象垂到天边的云。舞动

翅膀飞翔就象羊角似的旋转垂直上飞就有九万里,在云(和大气)层之上,背靠着青天,然后准备南飞,要

到南冥(南海)去。斥^笑它说:“它想到哪里去?我腾空而上,不过几丈高就落下了,飞翔在蓬草、篙草

之间,这才是飞翔的极致,那么它还想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啊。

二、【江苏省淮安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于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申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正义》)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仔便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餐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故人不独亲其亲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不独于其子

②货率其弃于地也

③年佛若有光

④券如外人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十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0.【甲】段中阐述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1.请找出【乙】段中表达“大同”社会特点的语句,并简析两文的关系。

【答案】7.故/人不独亲其亲

8.①以……为子②憎恶③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④全,都

9.①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②(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

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10.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对即可)

11.①人人安居乐业,比如:大同社会的“男有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中往来种作”相似。②百姓

能幸福的劳作、生活。比如: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相似。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

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据此

可划分停顿为:故/人不独亲其亲。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释义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为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

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

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子”这里是词类活用,以……为子。“仿佛”这里是古今异

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

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

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这里应注意:选贤与(ju)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

通“举”,推举,选举。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信:诚信。修:培养。平:平坦。

旷:空阔;宽阔。屋舍:房屋。俨(yM)然:整齐的样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

内容,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中可知,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从“男有分,女有归”中可知,人人都能安居乐业;从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可知,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内心。结合这两篇文

章的内容来看,“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许多相似的地方:①大同社会的“老有所终,幼

有所长”与世外桃源的“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相似;②大同社会的“男友分女有归”与世外桃源的“其

中往来中作”相似;③大同社会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做,故外户而不闭”与世外桃源的没

有战乱,和平相似。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译文:【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

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

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

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

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

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

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

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

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三、【江苏省连云港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

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鸩鸽,子知之乎?夫鸩鸽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

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鸭得腐鼠,鸦鸽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鲸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

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

也。”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更谓惠子曰(2)欲代子军(3)全矣(4)请彼其本

11.下列各项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非练实不食/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安冲鱼之乐/学然后期不足

C.不独干其子/于知之乎

D.才美不外见/庄子往见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3.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妙在何处。

【答案】10.(1)有人(2)做宰相(3)完全,完备(4)追溯11.B

12.(1)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13.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

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

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

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

敏。

【解析】

【10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

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或”,

有的人;“相”,做宰相;“循”,追溯。

【11题详解】

A.“食”解释为:吃/通“饲”,饲养;

B.“知”解释为:知道,了解;

C.“知”解释为:抚养/你;

D.“知”解释为:显现/看望;

故选Bo

[12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

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欲”想要;“安”,怎么;“乐”,快乐。

【13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巧妙在庄子借偷换概念,把惠

子说的“安知”,解释为“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是“怎么(能)知道";结合“‘汝安知鱼乐’云

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分析,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

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

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

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

(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

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于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鹤焦,

你知道它吗?那鹦的是从南海起飞,要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就不栖息,不是竹子所结的子就不吃,不

是甘甜的泉水就不喝。在此时鹤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从它面前飞过,鹑鹰看到仰头发出‘喝!'

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吓我吗?”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脩龟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

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

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

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四、【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18-19学年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日:“子非鱼,安知鱼之

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

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

也。”

【乙】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②斫®之。匠石运斤④成风听

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

能斫之,虽然,臣之质⑤死久矣。'自夫子⑥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K注』①垩:白土。②匠石:名叫石的工匠。③斫:砍,削。④斤:斧。⑤质:对象,对手。⑥夫子:

指惠子。

8.用“/”给乙文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子非鱼,素知鱼之乐()

(2)请简其本()

(3)顾谓从者日()

(4)臣则学能斫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蜂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2)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

11.甲文由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构成,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其实是他①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乙文

中匠石与郢人的关系喻指②,表现了③______。

【答案】8.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

9.(1)怎么(2)追溯(3)回头(4)曾经

10.(1)鳏鱼在河水中游得悠闲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2)自从先生去世后,我没有对手了。

11.①悠闲自在/愉悦②庄子与惠子③庄子对老友的怀念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译为:匠石挥动斧子

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此题要注意把几个连

续的动作之间划开。

【9题详解】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

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安”:怎么。“循”:追溯。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

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

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从容”:悠闲自在。“是”:这,这是。

“质”:对手。注意“是鱼之乐也”判断句的翻译。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

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一空,庄子认为鱼“出游从容”,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推

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

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而鱼儿“乐”正好反映了庄子心中的“悠闲自在”。二空,乙文中匠石与郢人的关系

喻指庄子与惠子。可分析“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

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在结合对第一句“庄子送葬,过惠子墓”的分析,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三

空,通过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等句分析,即可得出表现了庄子对老友的怀

念的答案。按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点睛】(一)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脩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

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

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

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二)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泥瓦匠,在干活时,有一点像苍

蝇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

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

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

上的小白点。即使如此,我的对手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

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五、【江苏省沐阳县18-19学年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

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

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除之,目:“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工之侨得良桐焉,斫①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久使国工视

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

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布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

之山,不知其所终。

(选自刘基《工之侨献琴》)

【注释】①斫(zhuo):砍削。②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8.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阿伯乐不常有/贵人过顶见之

B.骈死于槽杨之间/入于宕冥之山

C.马之千里者/使国工视之

D.献语朝/投语渤海之尾

11.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12.【甲】【乙】作者假借“马”和“琴”两种事物,各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8.(1).辱:受屈辱;(2).临:面对;(3).易:交换;(4).希:同“稀”,稀少。

9.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10.D

11.(1)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2)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

琴)不是古琴。”

12.【甲】文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

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乙】文讽刺了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同时也告

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辱”:受屈辱。

“易”:交换。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译为:砍来做成了一把琴,

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注意四字句的结构。

【10题详解】

A.前者表转折,后者表顺承。

B.前者“在”,后者引出处所,可不译。

C.前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代词。

D.都是兼词“之于”之意。

故选D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

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

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食”:通“饲”,喂。“千里”:日行

千里。“国工”:优秀的乐师。还有“弗古”否定判断句的翻译。

【12题详解】

比较阅读。考查两文各自表达什么样的情感。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

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分别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分别都表明一

个什么主要观点。如甲文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

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

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

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乙文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

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

也!岂独一琴战?莫不然矣”的感叹是值得人们深思熟虑的的,其寓意至今还能给人以启迪与警戒。

点睛】(一)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

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

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

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

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

马吧!

(二)译文: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

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

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蚊;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

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

就用很多两黄金(向工之侨)换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

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

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六、【江苏省无锡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杨震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

答州郡礼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攀。邓鹭闻而®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注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

之郡,道经昌邑,竺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年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

何也?"密日:"暮夜无知者。"震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郡

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目:“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

遗之,不亦厚乎?”

【注】①辟(bi):征召。

节选自《资治通鉴》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而震志愈写()

(2)累注荆州刺史()

(3)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4)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13.翻译句子。

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4.根据短文主要内容,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10字)

【答案】12.(1)坚定(2)晋升或调动官职(3)从前,原来的(4)怀藏,怀抱,名词用作动词

13.把这个好名声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14.杨震暮夜却金(拒金、退金、还金)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

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笃:出现在“博

学而笃志”,意思是“坚定”;迁:有“升迁”“迁徙”等义,这里是“升迁”:故:有“I日的,从前的”“原

因”,这里是“从前的”;怀:名词作动词,怀抱,怀藏。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

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

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遗:赠送;厚:丰厚。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标题。解答此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事件的要素,把文章内容概括为一句话。用

一句话概括记叙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形式表述。这个

故事涉及到主要人物有:杨震,事件主要是拒金。表述时要注意人物间的关系,表述的语句简洁。杨震暮

夜拒金。

【点睛】参考译文:

杨震从小没了父亲,生活贫苦但爱好学习,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广博,儒者们为他编了

这么句话:“关西孔子杨伯起。”他教了二十多年的书,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都没有应允。人们都

说他年纪老了,想出来做官也迟了,而杨震却更安心他的教书生活。邓鹭听说后就召请他做官,那时杨震

已经五十多岁了。屡次升迁,升到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往东莱郡上任时,路过昌邑县,原先他所推荐的

秀才王密,这时做昌邑县令,夜里怀中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是了解你

的,你不了解我,这是怎么回事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杨震说:“天知道,地知道,

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王密惭愧地出门走了。后来调任涿郡太守。为人奉公廉洁,子孙常

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

子孙,用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七、【江苏省盐城市18-19学年八年级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里。知不足,然后能自尽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选自《〈礼记〉二则》)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日:“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口:“凡师之所

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日:“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

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本。考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日:“去

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入千里之外,其择善学者

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英逾®自厌,盍②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跑,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

谢日:“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久”

(节选自《颜氏家训I.勉学》,有删改)

[注]①逾:超过。②盍:何不。③迨:等到。④炯戒:告诚。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虽有至道—

(2)然后能自尽—

(3)不应而还本—

(4)居五日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吾香能志之/否如外人(《桃花源记》

B.君但志之则不思之/莲之出淤泥池不染(《爱莲说》)

C.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已而书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D.里欲改励/故里有名马(《马说》)

1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2.【乙】文王生的事例能否证明【甲】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

【答案】9.(1)道理(2)反思(3)离开(4)经过10.C

11.(1)学习了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2)善于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羞耻,选择好的人来学习,希望懂得其中的道理

12.不能。【乙】文是通过王生的事例来谈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而【甲】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

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所以【乙】文王生的事例不能证明【甲】文

的中心论点。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

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并灵活运用。(1)句

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道:道理;(2)句意:然后能自我反思。反:反思;(3)句意:对李生的话做任何

应答,转身就跑了。走:跑;(4)句意:过了五天。居:过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

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

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A.均解释为:都;B.都解释为:但是;C.以/到;D.都解释为:

即使;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

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足:够;困:困惑,不解:(2)重点词:夫:句首发语词,无实意。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论点与论据关系的分析能力。甲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意思是:教与

学是相互促进的。乙文通过老师讲授的知识,自己不思考,乂不听从李生的劝告这一事例,告诉我们学习

和思考要相结合,要虚心听取他人的真确意见。两者不能构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点睛】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

处。因此学习后就知道不足,教导人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能

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

理啊。

乙:王生喜欢学习,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

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

,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

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不对李生的话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跑

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

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难道是

善于学习的人所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