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和治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中国古代官员管理(考核和监察)“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得贤者昌,不肖则亡”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西周至春秋)1、世官制(1)选官方式:(2)选官标准:世袭血缘(3)特点:官位世袭、贵族垄断(4)存在基础:宗法制、分封制2、荐举制、军功爵制(荐举功劳制)(春秋战国)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战国策﹒燕策二》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世家》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有军功者,各以率上受爵。——《史记﹒商君列传》荐举(自荐)毛遂自荐荐举(他荐)鲍叔牙举荐管仲军功爵(1)选官方式:(2)选官标准:举荐、授予才能、军功(3)原因: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军功爵制(秦)(1)选官方式:(2)选官标准: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文化上的专断、专制。材料一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百姓”和“一般官吏”都向“法官、法吏”学习法律,加强普法教育;“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向官吏学习律令掌握律令(懂法、守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选官制度也是文化制度、教育制度。4、察举制(两汉)(1)含义:汉代由公卿、列侯、刺史、及郡国守相等推荐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的选官制度。(2)正式确立: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4年)材料二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贩”。随着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中央集权国家的不断完善和巩固,武帝时“吏多军功”的局面已不适应地主阶级政权的需要,军功地主开始没落,官吏出自“任子”或“赀选”的办法,已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因此,武帝时出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以强化中央集权制政治的需要,开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举制,并逐步发展成为完善的选官制度。
——王震亚《论汉代的察举制度》思考1:概括汉武帝推行察举制的历史背景?(3)背景:①现实:汉初原有选官制度已经难以选拔真正的人才②经济:封建经济的恢复发展③政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④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4)科目:分类制度科目常科
岁举,有人数规定、具体标准
孝廉、茂才特科
无固定时间,有具体标准
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5)选官方式:(6)选官标准:(3)程序:先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后推荐为官或者提拔任用,再由中央核实任命官吏推荐德、才(7)特点: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兼重德才主科察举标准实施结果西汉孝廉才能和品德各方面突出的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前期孝廉乡举里选(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东汉后期孝廉门第族望被察举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累世公卿局面形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两汉察举制演化表(7)评价: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察举制依靠个人举荐,汉末出现世家大族垄断察举的现象。5、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1)背景:(2)确立:(3)选官标准:九品八品七品官品九品下下九品下中八品下上七品中下六品中中五品中上四品上下三品上中二品上上一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一品中正九品→→→→→汉末动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220年,魏王曹丕开始推行中正评定、吏部授官(4)选官方式:家世、道德和才能→只看家世(5)评价:①将选官权收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后来,中正选人只看家世,逐渐形成造成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6、科举制(1)原因:(2)特点:①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②为加强中央集权③九品中正制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科目概况秀才等级最高,及第极难,高宗时废止进士考士人诗赋文才明经考士人对儒家经典及其注疏的理解明法选拔明习法令、文字书法、数学计算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社会影响不大明书明算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全唐诗》(5)科目:(3)选官标准:(4)选官方式:才学考试当时的高官多出身于进士科,非进士出身者,即便位极人臣,也难享时人美誉。——王家范《大学中国史》①标准客观②方式公平③范围广泛④时间延续(6)特点:不能。有了资格,还需要吏部铨选,标准有:身(体貌)言(言辞)、书(书法)、判(文理,具体事务的处理)。(7)发展历程思考2:科举中举后可以直接做官吗?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①隋唐:产生与发展②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已糊名弥封◎拆去糊名弥封◎锁院制度◎誊录制度①籍贯信息②三代脚色③所习经典《神童诗》宋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劝学诗》宋真宗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③元:恢复(1)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2)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提高,1313年宣布次年开考,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3)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的官员比例也不高。
延祐复科
元朝恢复科举的历史事件。皇庆元年(1313年),提倡汉化运动的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国的17处考场,举行乡试。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继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廷试),史称“延祐复科”,本次科举以程朱理学为考试的内容。③明清:加强(1)形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2)生源: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等。(3)内容: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八股文,也称制艺、“时文”。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读书人,最不济。烂诗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清·徐灵胎《刺时文》
明朝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
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科举录取的五十一人居然全部都是南方人,这引起了众多北方学子的不满,联名上书,质疑主考官刘三吾等人舞弊、偏袒南方人。结果朱元璋大怒,下令换人重新阅卷,结果发现呈上来的北方学子的试卷文理不佳,还带有禁忌之词,进而佐证此次科举公正无私。但北方学子对复审结果不满,又质疑张信等复审官得到了刘三吾的授意,故意上呈水平差的卷子,混淆圣听。朱元璋再次大怒,将相关官员处死、流放,并下令六月再次考试,自己亲自监考取士,又录取了六十一人,全部是北方学子,才终于平息这次事件。材料一: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宋)《神童诗》材料三: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四:(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打破门阀垄断,促进阶层流动,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推动儒学发展,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推动世界文明,对东亚国家和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思考3:结合材料谈谈科举制的影响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积极影响①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人才,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②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阻碍中国科学文化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③是统治者控制读书人,维护统治的手段。材料五: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王定保《唐摭言》材料六:“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顾炎武消极影响朝代制度标准方式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士官制血缘世袭荐举制、军功爵制才能、军功举荐、授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掌握律令向官吏学习律令察
举制德、才能官吏推举九品中正制道德、才能门第中正评定吏部授官科举制才学考试蒙古传统、科举制世袭、军功、考试血缘、军功、才学科举制考试才学(1)选拔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到公开考试(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思考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汉唐以来选官制度变化的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反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贰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制度1.秦汉时期考核制度——上计制是中央政府用来对地方政府实行财政监督和政绩考课的制度。(1)含义:御史府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中央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县、侯国郡国郡国汇编,制成计簿,上报中央。(4)考核标准:(5)考核主管: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情况御史(6)考核功能: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3)考核对象:每年(2)考核时间:地方行政长官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文物档案江苏尹湾汉墓出土木牍24方,简133枚。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曹史,约葬于王莽时期。《集簿》用草体书于木牍正反面,记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数字。2.隋唐时期(1)考核主管:(3)考核方式:(5)考核标准:(6)考核功能:地方报告中央皇帝巡查州县尚书省吏部品德、才能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2)考核对象:九品以上官员(4)考核时间:每年3.明清时期(1)明朝:名称考核时间考核功能考满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点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2)清朝:实行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那桐等官员京察档案朝代考核制度考核主管考核时间考核对象考核功能秦汉上计制御史每年岁末地方行政长官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隋唐尚书省吏部负责考核每年九品以上官员结果作为官员升降的依据明朝考满三年、六年、九年任职期满的官员分三等,是决定官员升降的依据考察三年外地官员查处官员贪、酷和作为六年京官清朝京察三年京官官员奖惩的依据大计外省官员1、考核法规趋于完善2、考核日趋严格思考5: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变化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叁中国古代官员的监察制度1.秦朝秦朝中央御史大夫郡监御史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刺史特点刺史秩位不高,但是出刺时可以监察二千石的地方官僚,也可以监督诸王。刺史的职权虽重,却不直接处理地方行政事务。位卑权重3.隋唐时期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
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划分十道监察区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旧唐书·韦思谦传》4.宋代中央: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台谏合一
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包拯,累迁监察御史、知谏院、、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宋代监察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TR 24107:2024 EN Air quality - Validation of air quality measurement methods in the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 【正版授权】 ISO 8000-115:2024 EN Data quality - Part 115: Master data: Exchange of quality identifiers: Syntactic,semantic and resolution requirements
- 2025年度地坪工程环保验收服务承包合同样本
- 2025年度汽车贷款担保合同会计处理与风险控制要点
- 2025年度法制副校长履职评价及激励措施合同
- 2025年度老旧城区拆除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 2025感恩广场二期商铺投资合作协议
- 2025年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乙肝四联制剂项目发展计划
- 文化机构安全隐患排查与防范计划
- 让孩子们爱上数学的活动安排计划
- 建筑材料案例分析
- 2021年新大象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总结点评)
- 小班《夏天的服装》
- PI形式发票范文模板
- 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解读PPT
- 《陈列展览项目支出预算方案编制规范和预算编制标准试行办法》的通知(财办预〔2017〕56号)
- 《质量手册》培训教材课件
- 2016年输电线路评价与分析报告
- 全名校初二物理期末冲刺30题:力与运动、压强和浮力
- 因公出国(境)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