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教学总结_第1页
初中诗歌教学总结_第2页
初中诗歌教学总结_第3页
初中诗歌教学总结_第4页
初中诗歌教学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诗歌教学总结

龙溪九义校叶春兰

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中的

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

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古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的高度

重视的结果,并且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明确的学

习要求:即“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

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很多学生认为当今社会是科技发达的社会,文化领域、

科技领域大多使用的是白话文,对古文学习无须努力去死记

硬背。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

之得失。”其实古代文化中有许多作品是值得我们去深刻研

究、领会的。有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之道,有的文章告诉我

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或见解,有的文章可以让我们认识政

治上的利与弊等等。所以,学习古诗文既可以了解中国悠久

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也可以把历史当成今天或者是

明天我们的人生道路的照明灯。为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有

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指导学生自己读、想、讲

教学古诗文,应和现代语体文一样,引导学生自己阅

读、自己思考、自己讲解,以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激起阅读

的兴趣。现在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一字不漏,表面上

看起来似乎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注式的教学,可可说是

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不彻底的。在教师指导下自读自

思自讲,虽可能有误读和曲解的地方,但一经教师指出,既

可得到纠正。再者,也是更为重要的,只有指导学生自读、

自思,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以至进

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中去。

为此,就有必要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回答讨论。这对

古文的学习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方法。思考讨论题可以兼及内

容和语言两方面。一般的应侧重在内容的一面,可就人物、

事件、情景、气氛、环境、背景和作者等各个方面,提出思

考课题,让学生思索,发表看法。

古诗文学习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而

且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的

发表见解。这里,教师不要固执先入为主的某些传统看法,

而要留意当代语言学和文艺理论的新学说,随时吸收科学的

新成果,以做出更科学的解说。当然,这种解说要严格限制

在课文及其直接相关的范围内。

二、指导学生诵读,读准读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强调了读的重要。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古诗文教学诵读就更为

重要。要通过诵读促进学生读准、读畅,进而增强语感、理

解内容、提升品位。对读的要求可由低到高。如开始要求读

准,古诗文中生僻字较多,古今不同音的字也较多,还有些

文言句子不顺口,很容易断错句。教师可采用示范朗读对学

生进行读的指导。以此为基础,注意节奏、重音,在发展到

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具有古人的味道。这样以读感染,激

发兴趣。读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范读、自由读、个人读、

小组读、全班齐读等。有条件的可配乐朗读,活跃气氛,激

发兴趣。当然诵读要根据课文长短、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读的

情况而掌握好读的时间、遍数,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三、指导学生熟读和背诵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朗读能力差,口头表达能力差,这

不能不说是与教师忽视朗读训练有关。因此在教一些名篇的

时候,都要求熟读和背诵课文,因为熟读和背诵可帮助学生

理解

词句。课文中的古诗文大都是一些浅易的文章,一

些较困难的词句文中的注解都有,而另一些稍难的词句,学

生可在多读中理解掌握。熟读和背诵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

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意图,常常体现在段落及句式

上,通过多读可以加深理解。在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能

够和作者产生共鸣,能真切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另外,熟读和背诵可以使学生领会写

作上的特点及语言特点。只要能反复多读,学生就能更好的

掌握语言的妙处,这是教师满堂讲授所不能代替的。

四、指导学生口译和笔译

在既有课文注释,又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自

己口译和笔译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口译必不可少,

笔译则看课文的长短和时间的多少或译或不译,或全译或译

一部分。口译尤其是笔译中的错误或不完全的地方是自然

的,不能期望完善的语译。重要的是,只有学生自己译,他

们才能深切地体验到古诗文的特点和妙处,才更有利于真正

掌握阅读它的能力。

指导语译时,一要提出较具体的要求,比如哪里是重

点译部分,哪些词语句必须明确译出之类。二是只要求译出

词语句中直接反应出的意思,不要求深入思想内容。

五、读写结合

在学完必修课文中的古诗文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

读书心得和评论,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提

高了思想素质;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历

史人物和事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古

文的过程中,不仅能深入把握与了解课文所涉及的人物、历

史事件以及思想情感,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有关诗学与初中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

千年的文化史,中国更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历史积淀

出无数的优秀古典诗歌,这是先人给我们留下巨大财富,更

是文化的瑰宝。

古人说诗言志,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

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作品“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

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

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良好的氛围和积极的情

感活动。

一、用联想和感悟把诗学活。

诗人往往运用寄物于情的写法,用有形表现无形,使

人感到具体生动。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

特。”新课标上说:“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

本意义。”一个具有强烈生活意识,善于体验、感悟的学生,

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他必然会建构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教

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运用联想,感悟诗人在描写自

然景物的同时是否含蕴涵着意义。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

思》时,文章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在“断肠人”眼中,老

树、昏鸦等都带上了悲凉的气氛。一番联想后,学生会觉得

诗歌中别有情趣。在教学《次北固山下》可以让学生想象一

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看到

这样的景象,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使学生运用再造想

象领会诗人的感情。又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家乡的春天,再联系诗歌中“乱花渐

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比较体验初春美不胜收的景

象。或者,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诗人笔下的景

象,这样诗歌就可以很好地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

诗歌学“活”。

二、用合作探究质疑求真

古诗词作品中出现的词教材没有给出注释,这就留下

了给学生下注的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注释的过程

也正是研读领悟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一个抽丝剥茧,层层推

理的过程,在学生给出注释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古诗词的鉴赏

能力。

例如《破阵子》这首词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中

的“梦回”一词教材并没有给出任何的注释,初读时有学生

理解为“梦里回到”,也有学生理解为“梦中回来”即“梦

醒”。教师随即组织学生分组研读讨论,学生依据自己的认

识,查阅手头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质疑求真。

另有一些古诗词中的某些词存在着多种解释的可能

性,也有人给出过新解,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让印发相关资

料让学生质疑求真。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

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他先发下把“乌啼”、“江枫”、“愁

眠”解释为“乌啼桥”、“江村桥”、“愁眠山”的新解和

对新解的质疑,然后围绕对这三个词的正确理解上出了一堂

生动的古诗词鉴赏课。学生面对除课本注释之外的两种解释

一下子感到天地宽阔了许多,思维开阔了许多,对古诗词的

认识也有了一个提升和飞跃。通过对诗的理解、对资料的充

分利用、与同学的充分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新解是牵强

附会,如果那样理解,诗意将汤然无存。

在古诗词学习中质疑求真,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古诗词

鉴赏能力,还使学生从切身的体会认识到不尽信书本,敢于

质疑,勇于探究的可贵意义。

三、以诗教诗

以诗教诗,以诗学诗,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

有裨益的。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另外投影展示柳宗元的《江

雪》让学生进行两者的比照。笔者同时下发了一些相关的背

景资料作为知识的铺垫,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讨论。学

比校顺利地辨出两者的相同之处:写的都是渔夫独

钓,两个“渔夫”都对现实不满。但是学生一下子很难看出

两者在主题或思想上的不同之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诗中

景物和用词的理解分析,寻找两诗中的不同之处。最终学生

能理解到这一程度:《渔歌子》是逃避现实,是向大自然寻

求精神寄托;《江雪》则是以无言的愤怒,冷峻蔑视社会现

实,孤高以倔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诗中难

得一见的喜诗。学生仅以此诗是难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喜悦

的强烈的,更难仅凭此诗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杜甫沉郁顿

挫的诗风。上课时可印发杜甫的其他一些诗作比照学习,如

《石豪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无家别》、《春望》等诗

都能反映杜甫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极大悲愤。多

年的愁苦,多年的悲愤,一旦得以释放,作者心中的喜悦是

可想而知的,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

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欲狂”的心态,对其他一些杜诗的了

解是必不可少的。

四、以诗改文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

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

想象才能完成。”古诗词的创作讲究意境,讲究留白,而意

境和留白都属于想象的产物。如果诗歌中没有留有想象空

间,诗歌就显得直白而毫无生气;如果鉴赏诗歌没有主观再

联想,就绝难进入诗歌的意境。

诗歌鉴赏过程中,学生的想象由诗内到诗外是必不可

少的。教师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歌的艺

术形象,则是古诗词教学艺术中的重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带

领学生发现诗中“不确定的点”,而且使“不确定的点”与

“明确化”的想象相结合,触发学生想象的灵感。清人李渔

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因而教师讲解作

品中时应有节制,语言要有分寸,不能绝对化,贵在有启发。

教师一个重要和任务就是要诱发学生创造描绘出属于自己

想象中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就是

说,每个人都是诗人,都拥有诗情、诗意、诗心、诗性。人

们会以诗意之心体悟自然万物,产生了涌涌不断的情感。所

以我始终认为:诗歌教学只要本着“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

原则,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悟”,自己去“写”,

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

情趣”的,是能够让学生逐步走进绚丽的诗歌审美殿堂的。

古诗文教学浅议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其文化底蕴浑厚而丰富。

在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中,历史给

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其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吸

收,如果不继承这份遗产,就会割断我们民族的历史,就会

犯虚无主义的错误。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古诗文

教学,让学生通过古诗文学习去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

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

现在初中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中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

并不尽如人意,古诗文教学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学生对古诗

文尤其是文言文不感兴趣,许多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有相当

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

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

异化为令人头疼的紧箍咒,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被肢解得支

离破碎。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

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

的“残羹冷炙”。

由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如能在语文教

学中探索一些古诗文教学的新方法,既能适应新课程的标

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都具

有实践意义,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现总结以下方法,以供

同仁们探讨、商榷。

一、注重视诵读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字词是最大的拦路

虎。因此,文言文的教学中,字词教学也尤为重要。但,在

我的教学实践中,字词的教学却很纠结,常常是费力不讨好。

只讲重点词,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意思还是不甚明了;逐句翻

译,既耗时,又未能突出重点,最主要的是,学生还嫌啰嗦。

文言文字词的教学,真是令人头痛的事情。

今天观看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不得

不为钱老的字词教学拍案叫绝,原来文言字词也可以教得这

样摇曳多姿、趣味横生。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

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

精华。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

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多读、熟读,在

读中反复体味,才能增强语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

学生去重视诵读。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

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必须成诵”,朱子的

理论决定了“诵读”在我国古诗文教学方法中的重要地位。

从大纲的变化来看初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清晰地表

露出对诵读的情有独钟。对古诗文的诵读越来越成为初中古

诗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开展诵读教学,我的做法是:初一第

一学期,对每篇古诗文的教学都坚持利用多媒体视频或教师

范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然后让学生

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读课文,自己和学生一起疏通完字句

后,再让他们反复朗读,直到读准、看准,读得准确无误,

有感情。初二开始,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朗读。上课时,

读得好的,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并通过量化考核适当加

分。课文朗读时,语句流畅,句读分明,感情充沛,学习语

文的兴趣更浓了。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

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

上就读不好;不提前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翻译课文做初步

理解,有些句子的句读就读不准。而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对

照注释已口译了一遍,不懂的地方已划出,并把课文反复诵

读,就为老师授课节省时间和有的放矢打下了基础。我对学

生的读还有严格的规定:对照注释自译时可以默读,其他时

候的读应尽量做到出声朗读,即古人强调的“吟诵”,晨读

时尤应如此。变换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是老师达到教

学目的的明智之举。在重视诵读教学中,我经常在课堂上变

换读的方式,故事性强而又有人物对话的,便让学生分角色

读。在教学古典诗、词、曲时,还可采用录音配乐与范读相

结合的方法,先把学生带入作品的意境,对于帮助学生理解

作品主题,感悟作品所蕴含的生活哲理,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亦有帮助。

二、激发学生想象和联想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新《语文课程

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

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联想和想像是

很重要的,如果

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时,运用适当

的方法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

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学生

的联想和想像;应该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学生

的联想和想像。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有许多都是情景交融

的佳作,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并将

想像的景物用彩笔描绘成具体可感,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我

的办公桌里,至今还保存着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所作的图

画,如:读过《桃花源记》,学生可根据武陵渔人的行踪绘

制出连续的画面:渔人发现桃花林——寻找桃源——桃花源

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派安居乐业、平静祥和的风貌——

离开桃源;学过《小石潭记》,学生可画出“潭中鱼可百许

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水澄澈空灵之感;学生可根据王

维的《使至塞上》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宏伟

景象;学习《望天门山》,擅长画画的赵静同学利用彩色粉

笔在黑板上现场作画,描绘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

至此回”的磅礴气势.....总之,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语文

老师如能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将课本中的文字转

化成一幅幅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画面,不但可以调动学生

极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这

与新课改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三、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

根据当代中学生表现欲较强的心理,教师可鼓励学

生把课堂作为场景,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课文故事

情节,这样,既能使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又能使学

生通过形象、生动、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来深入理解把握文中

人物的性格特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在愉快的学习氛围

中获得教益。如学生们可根据《扁鹊见蔡桓公》、《三则》等

多篇文言文,排练出精彩的课本剧,在课代表的精心组织下,

同学们自己准备服装、道具,课前认真排练,课堂上精彩的

表演让大家认识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不听劝告的后果,从

而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虚心听取意见,及时克服缺点,纠

正错误;从“越巫”的形象上,同学们认识到了愚昧无知,

自欺欺人,终将害人害己,自食其果;从《魏武将见匈奴使》

情节中了解了曹操奸诈、多疑的性格特点。

四、多媒体课件展示大容量古诗文信息,激发学生兴

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课件已走进语

文课堂。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将能极大程度地调

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如《三峡》多媒体课件能让同学

们直观感受三峡风光的秀丽与壮美,使同学们获得身临其境

的感觉;《爱莲说》课件可让同学们通过“莲——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

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外在形象,感受作者高洁

傲岸、不慕荣利的节操和品质;《荔枝图序》课件可让同学

们直观了解“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瓢

肉莹白如冰雪”等具体形象。

初中诗歌教学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

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色。但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它集中反映社会生活,蕴

含丰富的情感,想像驰骋,语言高度凝练,音调和谐、节奏

鲜明。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营养,对青少年成长有着不

可低估的作用。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

的语言文化,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民族语言的演变和渊

源。诗歌深奥的语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同时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诗歌想象的思维方式以

及诗歌审美的再创造性,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它的

“暗示性”原则,对比艺术,通感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

及它的绘画、音乐美可以激发学生心灵,迸发出他们审美创

造的火花,可以说诗歌是文学之母,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

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中国是诗的国度,博大精深的

诗词文化,积淀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哺育了一代代士子

学人。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一份浪漫,一份执着,一份

诗意,一份追求。诗歌的每一个字都是丰富的宝藏。我认为

诗歌是学习语文最好的教材。如何用好这一教材?我就自己

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

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

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则就

要求我们,在现在诗歌教学中要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

诗歌作品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

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教学的基础环节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我国

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

汉诗,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

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见诵读是开

启理解一首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

领就是反复诵读诗歌。如教学流沙河的《理想》时,如果只

是一味的一节诗、一节诗地枯燥讲解,必然使学生感到厌烦,

倒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诵读优美的诗句,诗句中生动形象的比

喻本身就是最好的“解说词”。

教师要从情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细腻的诵读指导和训

练。诵读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方法,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

节奏,体味诗的音乐美。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

体裁,还要通过语调和轻重音的变化去表现丰富的情感,必

须读得抑扬顿挫。第三,诵读时,也并不是单纯反复的无目

的读,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

发挥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如:《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想

象天上的街市是什么样子?街市上的人儿有什么活动?这

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想象空间,也调动了学生的热情。

当然,读的时候也不必拘泥于形式,可以采用范读、配乐读、

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法,含英咀华,让学生渐渐从诗歌文

字的奇妙组合里熟悉诗歌的内容,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语言

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并帮助学生寻找一种重要的

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直觉,更多的是使学生有自主的独特

体验和发现,通过颂读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让学生学会整

体感知,提高学生的阅读整体观,获得对诗歌情感深层次的

理解。

感受意象,品味语言——诗歌学习的关键环节

诗歌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涵着文字之外的

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

跃动着情趣。诗歌是一种含蓄的艺术,它是用形象来思维,

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学习

和欣赏诗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道贵在悟”,新的语文

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以读促品,指导学

生捕捉意象,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这

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诗歌的情感,而情感是

靠诗歌的意象来体现的。意象就诗歌中是饱含诗人感情,带

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

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

思想感情。如席慕容的《乡愁》中,“笛”、“月亮”、“挥

手”等意象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年轮的树”

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之

情。又譬如《星星变奏曲》,其中最主要的的意象就是“星

星”,一般来讲“星星”象征了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

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而在这首诗中的“星

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

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亮的微弱光明,借此寄托了诗人在

现实中执着的追求的理想。另外用“夜、冰雪”等意象用来

象征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整首诗诗意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如果学生能捕捉到意象,自然也就领会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

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因此在教学中重

视探讨“星星”的意义,也就是探讨了诗歌的主题,教学难

点会迎刃而解。另外诗歌的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丰富的

表现力,只有细心揣摩,才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意蕴和情味。

新课程标准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

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

用”,所以,要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语言之美,能通过自己

的思考,说出自己的体验,从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情趣。

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多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发挥联

想和想象,体验课文情境,感受作品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

的审美体验和情趣。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共鸣,让学

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好地体味诗意,进一步培

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分析比较,领悟诗意——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

情。但一些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

们来说是一种挑战。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新旧的迁移,通过

比较分析来提高诗歌学习的效果呢。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

时,是不是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如李白

的《静夜思》、崔颖的《黄鹤楼》,然后体会诗中的思乡之情。

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

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乡愁》还表现

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这样是不是收

到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效果呢。又如教学《雨说》是不是可以

联系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写春雨的语句,通过分析比较

来增强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广度和深度。

比较分析,领悟诗意也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们教诗歌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会禁锢

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要对

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作对比分析,得出不同。比如说从

结构上作比较、从作者的写作风格上作比较、体会出不同的

诗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感情寄托。这样,才能使学

生脱离现有的诗歌,去体会赏析另外的诗歌。通过比较分析,

能使学生增进认识,使他们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写诗歌,读写结合——诗歌教学的提升环节

现代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

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口头欣赏、书面评论、

变体改写、描述画面、等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如其

中的“模拟仿作”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既能使学生

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

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

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

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

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

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的仿写句子,对学

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水到渠

成。有细心的学生把同学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

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也可以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

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试着让学生仿写,学

生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

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

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

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

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通过一系列活动,学写

诗歌,让学生在充分的语言使用中进行语文学习。我还经常

让学生进行散文诗的改写,把散文诗提炼改写成诗歌,这样

降低了难度,学生也很喜欢。

要指导学生善于在诗歌的总结提炼中得出一些写作技

巧、意境表达方法、写作规则等。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

感的微茫,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要逐步贯穿始终,最终或

许能培养出很多写诗能手,学生的诗歌也许稚嫩,但用心所

写,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一定要放手让他们写。

课外拓展,实践提高一一诗歌教学的延伸环节

课堂上所学的诗歌毕竟是有限的,“汝果欲学诗,功

夫在诗外”,在课外要多加学习积累。如举行诗歌朗诵会,

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自己喜欢的名作外,还要指导学

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夜》、《萤火虫》,外国不少诗人

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他们所表

达的内涵是什么。乂如让学生在阅读课欣赏新诗,如徐志摩

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以及当代著名诗人叶延

滨、陈云其等诗人的诗歌,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

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另外也可以通过学习歌词来学习诗歌,方文山的歌词

写的特别好,学生很喜欢。“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歌词欣赏中感受现代诗歌的魅

力,也可以模仿着写。还可以采取诗歌研讨活动:如冰心的

《纸船》,船一舟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

搜集有关写船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舟的文化意义。这样通

过各种渠道学习欣赏新诗,从中积累、感悟和体验,必能使

学生终身受益。

总之,现代诗歌的教学,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

力于诵读、背诵,少做无为的分析,指导学生重在品味诗歌

的语言,欣赏诗歌的意象、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培养学

生的鉴赏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生领进广阔的诗歌

天地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人云:“教无定法”,现代诗歌的教学也一样,以

上这些只是个人的见解。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一

代综合素质人才,让学生拥有一颗诗心,现在诗歌教学无疑

是一个突破口,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所有的

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开创诗歌教学的新途径、新

方法,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益。除了在观念、方法与思维方

式上要有新的追求与突破外,还应努力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

思想修养、文学修养和语言修养。

刍议初中诗歌教学

摘要:在我国灿烂的文化长廊中,有太多的明珠值得

在语文教学中驻足观赏,并从中汲取营养,来丰盈中华民族

子孙后代的心。然而其中有一颗夺目耀眼的明珠——诗歌,

它的光芒却被很多教师给忽视了,它的价值也无从体现。好

的教学方法能绝妙地让学生领会诗歌意境之韵,情感之美,

开启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

关键词:诗歌教学初中语文审美愉悦

通观初中语文教材,诗歌教学被集中安排在课内诗词

单元25首,课外古诗词背诵60首,其中新课标推荐背诵的

篇目34首。这些古诗词部分多样性地安排了唐诗、宋词等

各时期的经典篇章;所选诗歌系统地展示了中华上下千年的

诗歌菁华。那么,怎样教诗歌,才能让学生既能体味到诗词

数千年人文积淀的博大厚重,传承灿烂的传统文化,又能感

受现当代诗歌的异彩纷呈和美丽嬉变,把握时代变革跳动的

脉搏,从而滋养性情、陶冶灵魂、激励精彩人生、重铸民族

精神呢?诗歌被广泛选人语文教材,是诗性的回归,但这只

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真正的回归还要看诗歌的价值在现代

青少年身上能否得到真正的体现。关键一步还要看如何在语

文教学中去教。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

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

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独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

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

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

“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

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

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

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吟咏、去感悟、去思索。

一、巧引故事

喜爱听新奇的故事是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她们很

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