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290题)_第1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290题)_第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290题)_第3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290题)_第4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29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6(共9套)(共290题)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所以,备选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D三项观点错误。把认识看作是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对客体的选择和重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2、下述关于感性认识的错误观点是,感性认识()A、其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B、不仅有局限性,也是不可靠的C、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D、其优点和缺点都是直接性、具体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感性认识有局限性,但并非都是不可靠的。所以,备选B项观点错误,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C、D三项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3、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A、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B、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C、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D、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所以,备选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C三项,分别指偶然性、可能性、假象,不符合题意。4、下述关于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是,理性认识()A、是人的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概括反映B、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C、其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它只能背离现实D、在形式上超脱了对象,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对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认为理性认识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它只能背离现实,观点错误。所以,备选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D三项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它在形式上超脱了对象,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对象。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生动的直观B、事后的回忆和再现C、具体性和直接性D、抽象性和间接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所以,备选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感性认识是生动的直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表象是事后的回忆和再现。6、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下述观点错误的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中的质变B、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D、感性认识离事物更近,理性认识离事物更远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认为“感性认识离事物更近,理性认识离事物更远”是错误观点。理性认识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事物。所以,备选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C三项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实践。7、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A、排除错觉B、解决现象问题C、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D、排除假象而达到真象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因此,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所以,备选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不是排除错觉解决现象问题,也不是排除假象而达到真象,而是解决本质问题。8、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是()A、从实际出发B、客观事物的尺度C、人自身的尺度D、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把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所以,备选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C三项不符合题意。9、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一思想主要说明()A、理性直观的洞见作用B、理性思维的预见作用C、科学理论的解释作用D、积极的情感对认识发展的推动作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列宁的这一思想主要说明积极的情感对认识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备选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C三项不符合题意。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10、主体常常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这说明()A、认识中的非逻辑因素总是居于主导方面B、非逻辑的形式属于理性因素C、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D、知识就是精神的自我领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主体常常以直觉、灵感等非逻辑的形式达到对客体的领悟,这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备选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D三项观点错误。认识中的非逻辑因素有时居于主导方面。非逻辑的形式属于非理性因素。知识来源于实践。11、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因此,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所以,备选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C三项不符合题意。12、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A、前进上升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C、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统一D、认识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所以,备选A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13、真理是()A、客观事物B、客观规律C、思想形式D、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即与客体相符合的认识。所以,备选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C三项不符合题意。14、认为真理是“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这一观点主要是否认()A、真理是有用的B、真理也是理性认识C、真理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主观形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否认真理的客观内容。所以,备选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15、关于真理,下述观点正确的是()A、真理是思想形式B、真理是具体的C、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D、真理不是因人而异,而是因阶级而异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以,备选B项的观点正确,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C、D三项观点错误,不符合题意。16、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A、真理B、感性认识C、理性认识D、对特定客体的认识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认识是真理。所以,备选A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1题,每题1.0分,共11分。)17、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①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性,指导主体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去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②认识可以使主体在实践活动之前,确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观实际的目标、方案、步骤和措施,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③认识可以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指导主体选择实现目的的最佳行为方式;④认识可以指导主体将局部经验上升为理论;⑤认识还可以使主体实现对自身的认识,并自觉调整自己的活动,以适应改造客体的需要。所以,备选A、B、C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D项是认识范围内的活动,不符合题意。18、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的严重缺陷是()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①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消极被动的直观反映论是不科学的。所以,备选A、D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B、C两项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不符合题意。19、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把认识看成是()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坚持先验论。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所以,备选B、C、D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项是实用主义的观点,不符合题意。20、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绝对精神的产物或上帝给予人的启示。所以,备选C、D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备选B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1、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下述观点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这里讲的“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观察”指感性认识,“真知”、“理解”、“理论”指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对立又统一。所以,备选A、B、C、D四项都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22、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有()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备选B、C两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D两项是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不符合题意。23、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因为这次飞跃()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认识过程中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①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指导实践,使认识物化、对象化,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②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所以,备选B、C、D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项不符合题意。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的问题。24、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即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③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④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所以,备选A、B、C、D四项都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25、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包括()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认识中的理性因素包括人的理性直观能力、人的理性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形式等。所以,备选B、c、D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项不符合题意。人的情感、意志属于非理性因素。26、关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下述观点正确的有()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有动力作用、诱导作用和激发作用。所以,备选B、C、D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备选A项观点错误。人的认识能力属于理性因素。27、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①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②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要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所以,备选A、B、C、D四项都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学说的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体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理论、观点方法;列宁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显然B是最全面的答案。2、“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神秘莫测的精神力量,其常用“理”“理念”和“绝对精神”来表述。本题中的“理”便属于客观精神。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D。3、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B、同一性和斗争性C、对抗性和非对抗性D、可知性和不可知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4、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而社会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荀子的这句话是说,天道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而运动变化的,它不以人世间统治者的好坏而发生改变——存在或消亡。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观点,具有辩证法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所以,正确选项是A。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质变规律。题目要求准确地把握“度”的含义。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范畴是度,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量的限度。度的两端是关节点或临界点,度是两端极限之间的范围。这样就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严格地区分开来了,所以,只有C项是正确的。6、“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一观点属于认识论上的A、唯物论B、可知论C、形而上学D、辩证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题干的内容意味着感性认识既有优势,同时也有其局限性,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同时也有着感性认识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是辩证看问题。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A、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世界的某些领域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第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深化。A选项说的是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不是真理的相对性。B选项是主观真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抹杀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本身就是错误的,而且说的也不是真理的相对性。C选项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D选项是符合题意的选项。8、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表明A、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生产工具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可用排除法解答此题。选项A是科技决定论的错误观点,选项D不符合题意,两者首先排除掉。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工具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但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不是生产关系而是社会基本矛盾,选项C也错误。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B。9、“所有的人和阶级都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A、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错误观点B、肯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正确观点C、承认所有的个人和阶级都起到一定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D、肯定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个人与社会历史。黎澍在《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一文中提出的这一论断,抹杀了历史活动的参与者与历史活动的创造者的差别,是一种错误观点,由此,选项B、C被排除。选项D与题干原文意思不符,也被排除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10、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A、物质属性B、社会属性C、自然属性D、一般属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价值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因为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故B为正确选项。11、资本有机构成是指A、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B、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C、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从实物形式上看,由生产的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资本的价值形式上看,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二者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价值构成反应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故A为正确选项。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B、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C、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D、带有国家调节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C是正确选项。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13、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有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14、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中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科学中的物质形态、物质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列宁指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就说明,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由此,其与具体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就是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所以正确选项是CD。15、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指导实践,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从哲学的角度评价和谐,理解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所以,正确选项是ACD。16、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规律的理解。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由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并且社会规律是存在和实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D),所以说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性的规律”。但是历史的发展方向不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BD。17、运动的基本形式,除机械运动会之外还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的基本形式。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会引起物体位置的变化,物理运动是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化学运动是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生物运动是生物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会引起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等。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因此,ABCD都符合题意。18、实现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有: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19、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们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认识是有待扩展和深化的。ACD三个选项都符合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内容,是正确选项。人类没有办法预测一切自然现象,所以只有B选项是错误的。20、“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这是因为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选项A夸大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1、“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段话说明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这段话的中心词是“合力”,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由“合力”规定的。“合力”本身对于每一个具体主体而言,是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合力”就是客观规律,所以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C)。“合力”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有目的性的实践活动之中,所以人才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D)。选项B属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不符合题干原文的意思。所以正确答案是CD。22、资本家要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必须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理解。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资本家要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就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ABC为正确选项。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干预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干预经济的结果。故正确选项是ABD。2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本知识点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正确选项是ABCD。25、下列对社会主义民主正确全面的理解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理解。ABC是正确选项。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生的,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有着一定的历史联系,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批判继承。D选项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故不选。26、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的决定因素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选项A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选项B是依据剩余价值学说得出的结论;选项C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前进。选项D是共产党人依据选项AB而制定的纲领,并为此奋斗,故不选。三、分析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对世界的本原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请阅读有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摘自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摘自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生辅学读本》材料3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和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物质在其一切变化中仍永远是物质,它的任何一个属性任何时候都不会丧失。——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7、材料1和材料2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问题,有什么不同?标准答案:材料1和材料2都说明了世界的统一性。不同之处在于:材料1认为世界统一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材料2认为世界统一于数,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阐述材料3的观点并分析其意义。标准答案:材料3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坚持这一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材料2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阐述材料1、2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标准答案:材料1、材料2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0、如何理解“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标准答案:这句话体现了认识的客观性,认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社会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句话也体现了认识的历史性,社会存在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说明认识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具有历史性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把不同事物区分开来的依据是A、事物的度B、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事物的属性D、事物的量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度。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规定性。度是区分质变和量变的依据。对于同质事物,区别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2、部分质变是指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局部或阶段性的质变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量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部分质变的内涵。部分质变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形式。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事物的发展呈现阶段性。局部性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全局的性质未变,而其中某些部分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正确答案是B。3、事物具有直接同一性的是A、事物的量变和质变B、事物的量和事物的存在C、事物的质和事物的存在D、事物的属性和事物的存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与事物存在的同一性。事物的质就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特殊的质就是特殊事物的本身,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正确答案是C。个别考生将事物的属性与事物的本质混淆,属性有本质的也有非本质的,不是和事物直接同一的。故D选项错误。4、由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灾区人民的顽强努力,历经两年多的共同努力,一个崭新的绵阳城矗立在世人面前。从因果关系上看,这属于A、多果一因B、同因异果C、一果多因D、同果异因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联系的复杂性。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题干说明,一个结果的取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5、“大海捞针”是一种A、现实的可能性B、抽象的可能性C、现实性D、不可能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可能性的分析。只要大海里有针,随着探测技术和打捞技术的发展,人类迟早能把针捞起来。但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而言,人类尚无法做到,所以这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B选项正确。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大海捞针”指的是困难,而不是不能够实现。6、“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着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断体现了A、必然性比偶然性重要B、偶然性比必然性重要C、偶然性对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偶然性的作用。偶然性是指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或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偶然性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但是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正确答案是C。7、有人认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些科学家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一命题A、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B、否认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C、揭示了现象和本质的区别D、夸大了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本质和现象的区别。该命题的观点从反面说明了世界的现象和本质不可能合二为一,而是存在着差别的。所以,正确选项为C。8、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B、量变必然引起质变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D、有其因必有其果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质量互变规律的理解和运用。本题关键词是“坚持”和“胜利”,“坚持”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胜利”是坚持的结果,其所蕴含的哲理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B)。选项D与题干相关,但该选项主要说明的是溪水与岩石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是“坚持就能胜利”所蕴含的哲理,属于干扰力极强的选项。所以,正确选项是B。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辩证法在认识和思维中的运用和体现,两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辩证法”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即认识和思维领域,并不包含“唯心主义”“抽象”等含义,所以排除选项BcD,正确选项是A。10、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段话表明A、历史是由理论推演出来的B、历史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历史经过修正的再现C、历史进程与逻辑进程是完全一致的D、理论反映的是历史过程的全部内容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方法。恩格斯的这段话表明,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二对历史的修正,是对历史必然性的再现,而不是对全部历史内容的反映。作为历史的反映与历史不能是完全同步的,选项A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正确答案是B。1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起点是A、客观事物B、社会实践C、感性认识D、思维抽象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起点是理性领域的思维抽象,而不是作为感性具体的“客观事物”“社会实践”“感性认识”。正确答案是D。个别考生会误认为“社会实践”是正确选项。而本题考查的是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只能从抽象开始。如果从社会实践开始就不是从抽象到具体了,是从具体到抽象了。12、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句话说明了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规律的平等性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D、规律的能动作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因而社会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荀子的这句话是说,天道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而运动变化的,它不以人世间统治者的好坏而发生改变——存在或消亡。这是一种朴素唯物论观点,具有辩证法思想,充分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所以,正确选项是A。13、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A、是否具有客观性B、是否具有强制性C、是否具有稳定性D、是否能够离开人类的实践活动而存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只要是规律,就有客观性、稳定性和强制性的特点。社会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之处在于,其必须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体现出来,离开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即脱离了人类社会,社会规律将无法存在,而自然规律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所以,正确选项是D。1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观念的作用是不能够忽略的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从马克思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人的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从而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15、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B、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A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项的错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者消灭规律。D项的错误在于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正确答案是C。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1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的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题干的意思是说谋划难做的事,也得从容易的事做起,规划宏伟的目标,还得从最不起眼的小事做起,体现的是质量互变的规律。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17、处于量变过程中的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这种变化是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复杂性。“保持质的稳定性”,说明事物处于量变而非质变阶段,选项B、D都是质变,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18、下列词汇中体现了适度原则的有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适度原则。掌握适度原则,要防止“过”或“不及”。选项BD体现了适度原则,而选项A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项C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19、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质量互变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选项AD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选项B体现的是对立统一关系;选项C蕴含着事物的现象表现事物的本质的哲理。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D。20、辩证唯物主义否定观主张否定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否定观的内容。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所以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选项B不承认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属于形而上学否定观。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21、“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生就意味着死。”对恩格斯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按照唯物辩证法,肯定和否定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题干中恩格斯这段话中的“生”和“死”就是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所以,选项ABC正确。选项D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22、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来把握。选项A、B揭示的是事物的现象,隐藏在现象背后、决定现象表现的本质区别是万有引力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选项CD揭示的是事物的本质。23、“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题干中的话肯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同时肯定了偶然性的作用。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D。24、下列各项体现因果关系的有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因果联系。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选项A、B、D都属于因果联系。选项C中“冬春”“春夜”之间有时间上的顺序性,而不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ABD。25、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表现在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与本质的区别。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属性。因此,现象是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是个别的、特殊的东西,而本质则是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是共性的、一般的内容,故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但本质比现象深刻。所以ABCD全选。26、下列选项中属于抽象可能性的有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可能性的分析。抽象可能性是指在现阶段不具备条件,只有将来才能实现的可能性。所以选项AD属于抽象可能性的范畴,是正确选项。选项B属不可能性,选项C属现实可能性,故BC皆非正确选项。27、马克思指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性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里的“具体”是指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抽象和具体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认识开始于对客观现实的直观即感性具体,从感性具体出发,通过分析,达到抽象的规定,然后再通过综合,达到思维具体。思维具体即理性具体,是在理性思维中完整地、具体地再现整体事物的具体。题干讲的是理性具体,而选项BCD都是理性具体的概念内容,因而是正确选项。选项A是感性的具体,故不选。28、辩证思维的方法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题中四个选项都是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所以四个选项都正确。29、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系统方法、模型化方法等。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关系是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促使其进一步具体化和精确化。所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D。三、分析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西周时期,青铜器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逐渐生活化、工具化,农业生产上实行井田制,国家管理体制上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铁器得到较快发展,农业上“废井田,开阡陌”,国家管理体制上出现了郡县制。材料2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进展。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制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摘自《共产党宣言》材料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管理体制先后实行了多次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政令传达到乡镇一级需要层层转达,比如黑龙江省某乡,接到文件要经过东北人民政府、黑龙江省政府、××行署、××县层层传达。1955年宪法,将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确定为省、县、乡三级,但是囿于交通、通讯等的限制,各省份还是保留了地区行署、地级市这一管理层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大型项目从乡镇审批开始,经过县、地级市、省等层层审批,需要盖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公章,影响了项目的推进速度。目前,很多省份开始了“省直管县”改革,尝试减少管理层级,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投资环境。30、阐述材料1~3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标准答案:材料1、材料2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主要体现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需要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然随之发生变革,进而促进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1、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加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标准答案: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是根据材料1、材料2所体现的原理的进一步延伸。材料3主要强调政府管理体制,即政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的作用。落后的政府管理方式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良好的政府管理体制则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以精简高效的方针积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2004年初,54岁的金文元从延边军分区副司令岗位上退休。当年4月16日,他来到安图县镜城村村外10多公里处的荒山脚下,找了几个村民,盖起一座简易房子,没有水、电,一个人开始了退休生活。10年前的镜城村还是一片穷山沟,大片荒山无树可伐,当地人都说,谁承包谁吃亏。金文元不信邪,他包下210公顷荒山,拿出10万元购买树苗和药材。因为没经验,他当年就遭遇惨败:两万棵红松苗死光,15亩水飞蓟和穿地龙中药都被暴雨冲走,10万元投入打了水漂。金文元从不服输,他请来林业专家、农业专家到山上讲课,按照专家的办法反复尝试,不断投入。三年后,他的付出终有回报:绿油油的树苗装点了荒山,山下的五味子引来药材收购商。10年,金文元种了17万棵树,面积70多公顷,是他承包山沟的1/3。看到他种树、种药材有了效果,村里人纷纷向他请教,金文元倾囊相授。“现在种树是投入,可你不能看眼前,15年、20年后,这些红松就会结出松塔,一个松塔就按两块钱一个算,一棵红松结10个松塔,就是20元,一万棵就是20万。”金文元给乡亲们算账。不少村民动了心,金文元花钱请专家给农民们讲课,十几户村民开始包山、种树、种药材,昔日的荒山如今满目青翠。材料2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摘自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材料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32、根据材料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原理。标准答案:违背规律、盲目实践只能导致失败,实践需要正确的认识来指导。但是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认识和实践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积累认识——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教训。运用获得的知识指导实践,就能确保实践的科学性,避免盲目实践带来的恶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3、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标准答案: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材料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只要尊重规律、尊重自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兼顾长远,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绿水青山同样能够带来金山银山。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4、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前应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答案: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基础意义。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同时,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的实践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通过人类积极的实践加以解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1、判断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的是A、是否把实践当做物质性的活动B、是否强调人的主体性C、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D、是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所以C是正确选项。2、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关系的原理。A错,因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不是运动的普遍状态。B错,因为运动的内在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而不是静止。C对,因为“舟行”(运动)是通过“洲不行”(静止)衡量出来的,“鸽飞”(运动)是通过“阁不飞”(静止)衡量出来的。D错,因为该选项与题干无关。正确答案是C。3、“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世界是物质的D、矛盾具有普遍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的普遍联系。题干谚语说的是燕子、蛇的活动方式与气象变化之间的联系,显然,其说明的是世界是普遍联系的(A)。选项BD与题干内容无关。选项C不够准确。所以,最能说明题意的是选项A。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主观辩证法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辩证法在认识和思维中的运用和体现,两者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辩证法”中的“主观”,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即认识和思维领域,并不包含“唯心主义”“抽象”等含义,所以排除选项BCD,正确选项是A。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的辩证法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其弟子克拉底鲁提出的,是夸大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所导致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所以只有C选项是正确选项。6、“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这种反映形式属于A、概念B、表象C、知觉D、感觉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其中,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再现。而感觉、知觉则是当时感知和印象的直接保留,概念则是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可见,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B。7、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A、改造世界观B、改造社会历史观C、改造人生观D、改造自然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世界观是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包括自然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因为选项BCD都包含在选项A中,所以选A。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实体性要素,另一类是智能性要素。实体性要素中的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但不是判定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但也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智能性要素中的管理方式,同样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9、“基因决定论”认为,一个人的基因信息内容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心理内容乃至本质。这种“基因决定论”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本质是天生的C、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D、人的本质就是人类共有的本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本质。基因决定论从人的生物属性出发说明人,而没有认识到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中的人,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应该深入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10、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A、价值构成的B、货币构成的C、资金构成的D、使用价值构成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一切社会里,使用价值才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因此,D是唯一正确选项。11、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A、降低劳动力价值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故B为正确选项。1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劳动二重性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使用价物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正确选项是A。13、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工业资本B、银行资本C、金融资本D、农业资本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金融资本的地位。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而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故C是正确选项。14、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统一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当前的最低纲领就是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B、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C、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D、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内含了BCD的内容。正确选项是A。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3题,每题1.0分,共13分。)15、一切包含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有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之分,所以主张辩证法的哲学不一定都是唯物主义哲学,故选项A错误。选项C与题干内容没有必然联系。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所以正确选项是BD。16、“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对这一命题正确理解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与过程。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以ABCD全选。17、辩证思维的方法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题中四个选项都是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所以四个选项都正确。18、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取决于三个方面:(1)人类社会依赖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由意识指导的实践活动是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选项ABC符合题意,而选项D语焉不详,故而排除。19、下列关于理性认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理性认识的理解。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本质、规律、内部联系的反映,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作为认识的高级阶段,在反映内容上,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为深刻。理性认识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理论等,其中概念、判断、推理是其基本形式,而非形式的全部。基于此,正确的选项是ACD。20、“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一观点说明了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具有综合性。认识“自然规律”意味着认识世界、掌握必然,属于理论问题、真理问题。“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意味着在实践中改造世界、获得自由,属于价值问题。所以ABCD全选。21、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出现,凸显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下列观点正确的有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但地理环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起作用(B),劳动是社会同自然最直接、最密切的“接触点”(C),而且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个变数,这种作用本身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D)。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22、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可以直接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过改变社会环境促进思维方式的发展,但不能直接改变思维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23、交换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各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在商品中凝结着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故正确选项是BC。24、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有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产业资本实现循环运动的基本条件。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故AB为正确选项。25、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取垄断利润,垄断利润的来源主要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垄断利润的来源问题。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其来源主要有: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垄断资本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他能够获得一些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策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ABCD都是正确选项。2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一些重要职能,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产阶级国家的职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因此,正确选项是ABCD。27、列宁在国内战争胜利后,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列宁在国内战争胜利后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论粮食税》《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胜利后的作用》,列宁在上述著作中对此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三、分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1西周时期,青铜器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逐渐生活化、工具化,农业生产上实行井田制,国家管理体制上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铁器得到较快发展,农业上“废井田,开阡陌”,国家管理体制上出现了郡县制。材料2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去。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进展。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制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摘自《共产党宣言》材料3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管理体制先后实行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