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向研究院的学位论文委员会提交了本书的选题。

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对我说,这个题目还需要慎重考虑。不过,最终

我的选题获得了他们的批准。我对委员会主席悉尼•阿尔斯托姆以及另

外三位享有声誉的学者永远心存感激,尽管当初他们并不看好我的选题。

这本不循陈规的论著,连我自己都感到诧异,在以后的四十年中竟然一

再印行,既有美国的,也有外国的,其中就有这一新的汉语译本。在此,

我要感谢侯文葱教授,感谢她熟练而精美的译文。正是她,首先将我的

名字和著作,实际上是整个环境史学科,呈现在中国的读者面前。

这本论著是第一部关于生态科学的通史,着重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与其说它是对生态学逐渐产生过程所做的细

致分析,毋宁说它是对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根源进行了探索。这种探

索的深层,无疑是关于科学在现代思想中的她位问题,是科学向真理和

权威发出诉求的合理性的问题。几百年来,自克里斯多夫•哥伦布和尼

可拉斯•哥白尼的时代起,科学在西方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发现了越来

越多的知识,革新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影

响。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条上升的途径似乎已到了尽头。在

大学里,尤其是在人文学科中,对科学的批评在不断增长。甚至在美国

政治中,左右两派的人都开始攻击科学界,将其看作邪恶、异化,甚至

是危害健康的根源。美国文化战争的所有瞄准器都将科学当成了靶子。

生态学与进化论一起,在保守派的圈内变得声名狼藉;而在其对立的激进

派中,科学则被看作一个帝国的、非正义的、大政府的和西方霸权的有

力工具。

作为60年代反主流文化运动的同路人,我承认的确有反对科学的理由,

是它,给我们带来了凝固汽油弹、原子射线和大量的失业工人;但是,一

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某些最有学识和影响的,对暴力、偏见、帝国主

义和民族主义及环境破坏的批评者,正是科学家。我敬佩科学,同时又

相信它的原罪。科学家如何在此困局中为自己定位?如何取得平衡?我

的书成为一种自我教育的载体,一种对自然性质的个体探究,也是一种

在自身的疑问与困惑中寻求出路的探索。

不可避免地,在最为宏大的问题上,我很抱歉,做出了某些错误的判断,

或至少没有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决断性的结论。但是,截至目前,我的

有关生态学的事实仍然是真实可靠的,对其过程的组织安排也仍然是有

效的。科学思想与观察、试验和确认的过程有关,与以神学、虚构和空

想为基础的思想不同。科学,和所有那些人类表达一样,建立于“信仰”

之上,但是科学家的信仰,与那些常去教堂的信徒,甚至文学教授们的

信仰,是不一样的。一位原教旨主义的基督徒可以说他“相信”上帝确

实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或人类并未导致气候变化,但是这种信仰并非

来自于任何认真收集的证据、证词、事实或发现,它们来自信念或先入

为主的道德认同。相反,科学则发展出一个特殊的、缜密的验证信念的

过程,是明显区别于非科学的。

科学,包括生态学,应当是智慧的关键部分,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思想。

它不是古代世界的思维方式,那时候,智慧被认为来自预言家和先知,

这些人因为超凡的个人魅力而赢得权威。在现代世界,智慧通过比较非

人格化的发现和了解而获取,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科学家们就应该受

到崇拜,以替代过去的伟大先知和导师。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应该致

以崇高敬意并寻求智慧的对象,不是个体科学家,而是约定俗成的科学

规范。作为个人,科学家们可能会跌撞犯错,令其智能屈从并服务于权

力、金钱、声望,或者自负。但是,从科学规范的角度,现代科学可以

纠正这样的扭曲和挫败。

我会将历史学归入科学的序列,强调历史学者能够帮助生态学者以及其

他科学家学会更加审慎地运用其方法,提供其建议。向科学家们说明过

去他们曾走过各种不同的、有偏差的道路,而其中很多并不明智;指出他

们对地球成为今日模样的责任;展示过去的局限和他们在理解上的偏见:

这些全都是历史学家可以改进学识和增进智慧的方式。

我希望此书不会鼓励任何错误判断,为意识形态,或者原本甚至是善意

的理想主义所歪曲的判断。撰写生态科学的历史,筛选证据,观察工作

中的科学家,使我坚信,科学方法肯定是我们知识的渊源和智慧的支柱。

这本书,不仅使我对生态学有了更好的了解,而且使我接受了它和其他

环境科学。大自然,因其自身的原因,对科学家非常重要;而出于对我们

自身在世界所处地位的更好理解,它对历史学家也同样重要。在生态历

史学中,大自然,作为人类生活的至关重要的环境,作为最为深刻的社

会和经济变迁的根源,作为人类健康和幸福的需要,在今日,应当成为

历史学家研究的既有事实与工作前提。从大自然出发,所有的历史著作

今后都必然是生态的,我们时代的巨大需求,就是在相互尊重和共同的

事业中,将科学和历史融为一体。

(摘编自唐纳德•沃斯特《今后,所有的历史学都必然是生态的》,侯

文蕙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的论著选题当初不被学位委员会看好的原因是不循陈规,但

最终还是获得了批准,论著一再印行,具有较大影响力。

B.作者指出,激进派根据一定的事实,认为生态学与进化论是被用

来维护帝国的、非正义的、大政府的和西方霸权的有力工具。

C.作者认为,科学应当是智慧的关键部分,这可能是一种新的思想,

而这种思想也能让我们对约定俗成的科学规范充满敬意。

D.作者强调,所有的历史著作今后都必然是生态的,这一结论是在

生态学和其他环境科学融合的基础上得出的,体现了时代的需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的合理性诉求,就是不要将文化战争的瞄

准器都对准科学,而要让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获得正确的定位,在

是与非中取得平衡。

B.科学家的信仰与其他人的信仰不同,不仅表现在信仰的内容上,

而且表现在信仰的来源上,科学家的信仰来自于认真收集的证据、证

词、事实或发现。

C.科学家们曾走过各种不同的、有偏差的道路,他们如果能够得到

历史学者的帮助,就有可能更加审慎地运用其方法,提供其建议,纠

正这些偏差。

D.大自然对历史学家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环境,还

涉及社会和经济变迁、人类健康和幸福,应当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既

有事实与工作前提。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林奈学派布鲁克纳认为:“这个自相残杀的体系并不是上帝设计上

的失败或缺陷,它是生命本身不可避免的天性。”

B.梭罗在《神的一滴》中写道:“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

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C.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创造论这一观点,虽为近代许多博

物学家所信奉,我自己以前也曾信奉过,但是事实上决不能成立。”

D.克莱门茨指出:“在有限的化石资料中也存在着有力的甚至是结论

性的证据,即草原顶级状态至少在其存在的几百万年当中,都具有今

天大部分主要的物种。”

4.文中说这本论著“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请简要概括有哪些“全

新视角”。

5.本文是唐纳德・沃斯特所著《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一书的

自序。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自序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梦令

朱辉

看海的行程恍若梦境。早上柔弱的阳光照在一艘泊岸的小轮船上。

父亲抱着五岁的男孩上船。大概走到跳板中间了,父亲故意脚下加了劲,

他在父亲怀里上下颠簸起来。父亲停住脚步,哈哈大笑,享受着自己的

恶作剧。他胆怯地缩在父亲怀里。

父亲拿手点一下他的额头,笑道,就你这胆子,还能去看海么?还能看

到大军舰和大鲸鱼么?他的额上有一点红斑,豌豆大小。他不知道那是

父亲点多了点出来的,还是正因为有斑,父亲就喜欢在那里点,反正“朱

砂启慧(智)”的念头都在里面了。

船身一震,机器响起来了。男孩一直盯着船尾翻涌的河水看,这是他此

生第一次从轮船上看到水如此的翻涌。他有点头晕,幸亏父亲一直拉着

他。父亲双脚分开,扒在铁板上,简直比壁虎还要厉害。父亲当过多年

海军,他说他经过滔天巨浪,这点风浪算个啥。

小轮船并不直接开向大海,要去看海,还有一段长长的陆路要走呢!不知

什么时候,雾起来了,薄纱一般在树林间飘动。在路上奔跑的男孩突然

想起了他的指南针,他要瞄瞄大海的方向。那个指南针,父亲给他的。

他掏口袋,却找不到。男孩急哭了。父亲说,算啦,你拿指南针还不就

是要找海的方向。走吧,再走一段,我们就能看见海啦!

如梦的行程还在继续。天色向晚,在太阳消失前,他们到达了大堤的起

点。他四处张望。除了脚下的大堤,四处全是水。海水浑浊,混杂着枯

枝败叶,一浪接一浪地拍打着岸边。男孩有点疑惑,他问父亲,海水不

是蓝色的吗?像天一样蓝。父亲说,边上看不出蓝色的,要到大海深处,

大海才是蓝的。男孩有点失望,他看到一条死鱼,被浪推着,一晃一晃

的,男孩叫道,那里有一条餐子鱼!爸爸你不是还钓到过的吗?父亲说,

这怎么是餐子鱼,餐子鱼有这么大吗?男孩点点头,餐子鱼是比这个小

一点。他朝水面张望寻找,问,爸爸,为什么还没看到大鱼啊?你说有

船那么大的鱼,在哪里呢?父亲说,那是大鲸鱼,这里水浅,鲸鱼过不

来啊。男孩觉得爸爸说得有道理。

突然,父亲手朝前面一指,看!那是什么?男孩转过头去,他看见一艘船

的影子正在悄然移动,船上有红色的灯光,看起来比他坐过的轮船大不

了多少。男孩欢呼起来,军舰!那是军舰!父亲愣了一下,连说了几个对,

呵呵笑了。

男孩死死地盯着军舰。天太黑,他没有看见大炮,只看见船头巨大的光

柱。父亲告诉他,那是探照灯。军舰正向大海深处航行,男孩恨不得能

拽住它,但是军舰离他们越来越远,一声长笛,慢慢远去了。尾灯闪烁。

我看到了,我看到军舰了!男孩拽着父亲的手,跳了起来。

父亲问,这下高兴了吧?

男孩大声说,高兴!

他们这时已看不清水面,只听到有水浪哗哗地冲击着脚下的大堤,越往

前走浪越大,他们的脚下已有了微微的颤动。大堤上有一线路灯,浓雾

中,它们一团一团的照不远,只能让水面更显得阔大和神秘有三两个

行人路过,他们急匆匆地往岸的方向走,投来诧异的目光。

男孩站住了脚。他冷,还饿。浩大的水声环绕着他,周围是无边的不可

测的世界,他有点害怕。浪头越来越大了,哗的一声巨响,海水从大堤

的边缘掀起,飞溅到他们身上。男孩被泼了一头。海水沿着他的额头流

了下来,流到他嘴里。他舔舔,有点甜,有点修牙,就是他们家乡河水

的味道,不咸。

男孩眯着眼睛,被父亲牵到路灯下。父亲从包里掏出毛巾给他擦脸。他

眨巴着嘴,看着父亲。路灯的圆晕仿佛聚光灯,照着这对父子。夜雾茫

茫。

透过迷雾,男孩先是听见了车轮滚动的声音,像是来了一辆滑轮车。慢

慢的,他看见了,那是一辆轮椅。坐在轮椅上的是一个老人,一个小伙

子在后面推。轮椅缓缓过来,每经过一个路灯,他们都会亮一下,然后

又暗了。夜雾中,一切都看不真切。父亲抱上他,往路边靠靠,等着轮

椅过去。轮椅继续靠近,在附近的路灯下停住了。

小伙子很健壮。轮椅上的老头,头发花白,他兴致勃勃地左顾右盼。

夜雾中,两个相邻的光圈下,四双眼睛彼此打量。

小伙子朝他们咧嘴笑笑。他仔细地推动轮椅,小心避让着地上的坑洼。

小伙子说,这么晚了,你们才回去啊?男孩大声说,我们来看海的,爸

爸带我来看大海!小伙子咧嘴笑笑。轮椅继续靠近,他们站到了同一个光

圈之下。

老头看见男孩,兴奋起来,他手指着前面,结结巴巴地说话,却听不清

说的是什么。突然,他回头,清楚地对小伙子脱口而出,海生,这是大

海,你知道么?他得意地哈哈笑起来。男孩使劲把父亲拉低,贴着他耳

边说,叔叔也叫海生哎。他话还没说完,那老人喊道:小家伙,你过来!

男孩看看父亲,走近轮椅。老人伸出手说,这个东西,给你。男孩接过

来。那是一个指南针,温温的。男孩仰头看看那个叔叔,又看看父亲。

父亲微笑,叔叔冲他点点头。老人摸摸男孩的额头,说,出发!

片刻间,无边的浓雾就遮住了他们的背影。

多少年后,已成年的男孩每每想起那个恍如梦境的行程,总有些特别的

滋味。那“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距离家乡不远也不近的一个大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在跳板上颠簸儿子的富有童心的父亲,目的是与后文坐在

轮椅上的老人形成对比。

B.孩子看见军舰欢呼起来,父亲“愣了一下''"呵呵笑了”,表明父亲对

儿子天真想法的不屑。

C.男孩舔舔海水,“有点甜”,通过味觉描写,表明孩子已经知道眼前

所见并非真正的大海。

D.小说中的“雾”含义丰富,梦境和迷雾交织变幻,富有神秘感,暗

示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扒在铁板上”的细节描写,将父亲坐船时的特有姿态刻画得淋漓尽

致,反映了父亲多年海军生活所养成的职业习惯。

B.看到大堤下的海水后,男孩与父亲的对话,写出了孩子的疑惑失

望和父亲满足孩子好奇心的善意,符合人物年龄和心理。

C.“指南针”具有象征意义,小男孩从老人手中“复得”指南针,寓示老

人给小孩指明了大海的方向,并给予他人生的信念。

D.两位父亲不约而同地都给孩子起名为“海生”,突出两位父亲对大

海的深厚情感,也寄寓了父辈对孩子的殷切期望。

8.男孩成年后想起童年的那段行程“总有些特别的滋味”。你认为他会有

哪些“滋味”?

9.小说设置两对父子去看大海时巧遇的情节,独具匠心。你是如何理解

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

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

率以勤王,而众不遗,此非有驾驶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

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已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

溺遇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

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

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宋自朱仙®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

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妇弱息,

以与贲、育0之徒抗,盖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

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

不称也。

(节选自《王世贞文选•文天祥论》)

材料二: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日“仁”。以

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

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量子知其不可。他

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

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

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兜

在神,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

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

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朱仙: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相传岳飞在此大战金兵。

②贲、育:古代勇士名。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

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观其从容A伏质B就死C如归D是其所欲E有甚F于生者G可不谓之

H仁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关万死”与《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中“间关”词义不同。

B.“皆非恒、范敌也”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敌”词义相同。

C.“不期而会者”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中“期”词义不同。

D.“兵败身执”中“执”与《离骚》“骞朝碎而夕替”中“替”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末年,文天祥面对宋朝衰败的危局,挺身而出,招募万余士

兵率领他们救援朝廷。

B.文天祥虽然势单力薄,但仍能数败数起,勇于抗击元军,保家卫

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C.元世祖被文天祥的气节和才能折服,扣留文天祥多年并试图招降

他,最终没有成功。

D.这两则材料分别批驳了当时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都充分论证

了文天祥的才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

(2)自古志土,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

“仁工

14.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文天祥数次失败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道山诸丈置酒饮饯秀野园以诗谢别

程公许

去国飘然一障①乘,都门祖帐集华簪。

黄梅未雨热如沸,白葛当风凉满襟。

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②深。

论思禁问③须公等,肯念交盟数寄音。

【注】①一障:宋代指府、州、军长官。②五云:指皇帝所在地。③禁

阔:宫廷门户,亦指宫廷、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写了离别饯行的场景,诗人以诗谢别,表现了与友人的

深厚情谊。

B.首句中“飘然”一词,写出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到外地任职的轻松愉

快的心情。

C.“黄梅未雨”,天气闷热,但诗人穿着轻便的“白葛”,面对着风,

感受到凉意。

D.“江国”与“蓬山”都代指边远之地,与“去国”相照应,暗示诗人将

远离朝廷。

16.《屈原列传》中写“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存君兴国”"三致志焉''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填空。

(1)《诗经•静女》中的男主人公对女子赠送的彤管用“”来赞美,

对她送的黄草用“”来赞美,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他植者”对自己种植的树除了早晚抚

摸,往返看顾,甚至还“—,—”,告诫人们关爱太过不利于生命的成

长O

(3)洞庭湖的湖光山色极富诗情画意,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吟诗作

赋。如唐诗宋词中的“,”两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①我国最早

现存的兵书《孙子兵法》,②是研究军事理论的专著,③追求“不战

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方式,④蕴含着“知兵非好战”“尚武不武”的战

争观念,⑤滋泄着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文化基因。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上,当其同舟,遇风,其相救也。”这个故事启示

人们,面对共同挑战、共同威胁,不论是朋友还是对手,唯一的出路在

于伸出援手,守望相助。作为军事家,孙子面对矛盾激化、斗争残酷的

社会现实,并不是一味强调战争,而是难能可贵地提出了合作。孙子讲

的合作,不局限于盟友、朋友之间,即使是竞争对手,在面对共同灾难

的时候,也应该摒弃前嫌,一旦,共渡难关。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于世界危机层出不穷全球性风险日益增多的当今能脱离世界把实

现自身安全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的基础上。时序更替,时代面貌,我们

更需借鉴《孙子兵法》等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提炼其中超越时空、

跨越国界的思想精髓,揭示其当代价值,彰显其世界意义,坚持合作共

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8.请在文中三处横线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作修改,

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短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生谁能无补丁》一书中,梁衡先生论家国大事,抒至真情怀,写

人生至理。补丁,既是一种修复的行为,又是一种哲学的思考。人生中

总有些逆境和失望让你无法回避,也有顺境和希望让你永远铭记,逆境

与顺境并行隐伏,只有在斑驳的岁月中,打上更多希望的补丁,

才可能使失意人生获得一瞥的精彩。

展卷阅读,这本书像循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走过曲折起伏人生旅途的

我们,汲取人生智慧。,泛着温情明亮的粼粼波光,给人丰厚深刻

的人生启迪。它像叠嶂崔嵬的群山,有春华漫发的挚爱,有秋霜凋零的了然;有万

物荣枯的更易,有生命激情的涌荡。

有人总是感喟人生充满缺憾。“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黑夜,哪有

光明。看到补丁就更感念一件衣服的完整,于是我们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尽量少一些补丁。”一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真实体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

人生态度。我们读这本书,可以获得人生的启迪,从而给自己的心灵打

一份“补丁”,③,获得人生的圆满。

21.请在文段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

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补丁,既是一种修复的行为,又是一种哲

学的思考。

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A3.D4.①探索生态学的知识和文化根源;

②从科学规范的角度,定位、平衡科学与科学家;

③将历史学归入科学的序列;

④强调大自然在生态历史学中的重要作用。5.①交代论著从提出选题、

成书印行到翻译的完整过程;

②致谢研究过程中给予自己的帮助者;

③介绍研究背景,说明研究内容;

④致歉研究的不足,揭示研究意义及研究前景。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原因是不循陈规”于文无据,原文“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都对我说,这

个题目还需要慎重考虑”,并没有交代不看好的原因;

B."认为生态学与进化论是被用来维护帝国的、非正义的、大政府的和西

方霸权的有力工具”偷换概念,原文”而在其对立的激进派中,科学则被

看作一个帝国的、非正义的、大政府的和西方霸权的有力工具”,可见应

该是“科学”而不是“生态学与进化论”;

D."这一结论是在生态学和其他环境科学融合的基础上得出的“错,原文

“这本书,不仅使我对生态学有了更好的了解,而且使我接受了它和其他

环境科学”,并不是说生态学和其他环境科学融合。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的合理性诉求,就是不要将文化战争的瞄准器

都对准科学,,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原文”在大学里,尤其是在人文学科

中,对科学的批评在不断增长。甚至在美国政治中,左右两派的人都开

始攻击科学界……美国文化战争的所有瞄准器都将科学当成了靶子。生

态学与进化论一起,在保守派的圈内变得声名狼藉……有力工具”,可见

“将文化战争的瞄准器都对准科学”是“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的合理性

诉求''的一个原因,“就是”改变了原文意思。而且科学向真理和权威发出

的合理性诉求的原因很多,不只是选项提到的那一个。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观点是:科学的信仰来自认真收集的证据、证词、事实或发现,

而非来自信念或先入为主的道德认同。科学发展出一个特殊的、缜密的

验证信念的过程,是明显区别于非科学的。

ABC都只是个人观点,没有给出证据,D项则既有结论,又有证据。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由“与其说它是对生态学逐渐产生过程所做的细致分析,毋宁说它是对

这门学科的知识和文化根源进行了探索”可知,探索生态学的知识和文化

根源;

②由“科学家如何在此困局中为自己定位?如何取得平衡?我的书成为

一种自我教育的载体,一种对自然性质的个体探究,也是一种在自身的

疑问与困惑中寻求出路的探索”“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应该致以崇高敬

意并寻求智慧的对象,不是个体科学家,而是约定俗成的科学规范。作

为个人,科学家们可能会跌撞犯错,令其智能屈从并服务于权力、金钱、

声望,或者自负。但是,从科学规范的角度,现代科学可以纠正这样的

扭曲和挫败”可知,从科学规范的角度,定位、平衡科学与科学家;

③由“我会将历史学归入科学的序列,强调历史学者能够帮助生态学者以

及其他科学家学会更加审慎地运用其方法,提供其建议”可知,将历史学

归入科学的序列;

④由“在生态历史学中,大自然,作为人类生活的至关重要的环境,作为

最为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迁的根源,作为人类健康和幸福的需要,在今

日,应当成为历史学家研究的既有事实与工作前提“可知,强调大自然在

生态历史学中的重要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第一段首先“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向研究院的学位论文委员会提交

了本书的选题”“在以后的四十年中竟然一再印行,既有美国的,也有外

国的,其中就有这一新的汉语译本“,交代论著从提出选题、成书印行到

翻译的完整过程;

②第一段还有“我对委员会主席悉尼•阿尔斯托姆以及另外三位享有声誉

的学者永远心存感激”“在此,我要感谢侯文葱教授,感谢她熟练而精美

的译文。正是她,首先将我的名字和著作,实际上是整个环境史学科,

呈现在中国的读者面前”,致谢研究过程中给予自己的帮助者;

③第二至三段“这本论著是第一部关于生态科学的通史,着重探讨人与大

自然的关系,有着研究历史的全新视角”“几百年来,自克里斯多夫•哥伦

布和尼可拉斯・哥白尼的时代起……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条上

升的途径似乎已到了尽头……”“科学家如何在此困局中为自己定位?如

何取得平衡?我的书成为一种自我教育的载体,一种对自然性质的个体

探究,也是一种在自身的疑问与困惑中寻求出路的探索”,介绍研究背景,

说明研究内容;

④第四段“不可避免地,在最为宏大的问题上,我很抱歉,做出了某些错

误的判断,或至少没有对它们作出清晰的、决断性的结论”致歉研究的不

足;第五段“作为个人,科学家们可能会跌撞犯错,令其智能屈从并服务

于权力、金钱、声望,或者自负。但是,从科学规范的角度,现代科学

可以纠正这样的扭曲和挫败”和第六段“我会将历史学归入科学的序列,

强调历史学者能够帮助生态学者以及其他科学家学会更加审慎地运用其

方法,提供其建议”,最后一段“从大自然出发,所有的历史著作今后都

必然是生态的,我们时代的巨大需求,就是在相互尊重和共同的事业中,

将科学和历史融为一体”揭示研究意义及研究前景。

6.D7.C8.①感受到当年被父亲带去看“海”的甜蜜;

②感受到父子间为了满足对方心愿的用心良苦;

③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存在距离的苦涩;

④感受到理想实现之路艰难的辛酸。9.①从一对父子到两对父子,从

个体到群体,丰富了故事情节;

②父亲带年幼的孩子、儿子带年老的父亲都去看海,表现了亲情之爱传

统美德的传承;

③两对父子最后“站在同一个光圈之下”,表现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人

类的共同心愿;

④写从小孩到老人都去看海,表现了人类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延续。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目的是与后文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形成对比”错,并非与老人对比,此

处只是体现年轻父亲对儿子的爱;

B."不屑"错,父亲知道那不是军舰,但他并不拆穿这件事,体现的是对儿

子的爱与保护;

C."表明孩子已经知道眼前所见并非真正的大海”错,小说结尾说“多少年

后,已成年的男孩每每想起那个恍如梦境的行程……那'海’其实并不是海,

而是距离家乡不远也不近的一个大湖“,可见当时男孩并不知道实情。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寓示老人给小孩指明了大海的方向”错,“指南针”代表的并不是的大海

的方向,而是理想和信念的方向。

故选Co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①当年父亲带男孩去看海,男孩非常高兴,“父亲故意脚下加了劲,他在

父亲怀里上下颠簸起来。父亲停住脚步,哈哈大笑,享受着自己的恶作

剧”,这是父子俩互动的甜蜜;“男孩欢呼起来,军舰!那是军舰!”,男孩

以为自己看到了军舰,非常兴奋。总之,多年以后的男孩感受到当年被

父亲带去看“海''的甜蜜;

②多年以后男孩才知道,那并不是大海,而是距离家乡不远也不近的一

个大湖,是父亲为了满足他的心愿而故意让他以为看到了大海和军舰,

文中写他欢呼看到了军舰时“父亲愣了一下,连说了几个对,呵呵笑了”。

多年以后男孩感受到父子间为了满足对方心愿的用心良苦;

③当年看,,海”时,他以为的大海其实只是一个湖,他看到的的大船也并

不是军舰,多年后回想起来,男孩感受到理想与现实存在距离的苦涩;

④多年以后男孩才知道“那'海’其实并不是海,而是距离家乡不远也不近

的一个大湖","海’'是遥远的,要想看真正的大海需要走更远的路,其间

还可能遇到走错路的情况,还可能遇到像当年那样的大雾,男孩感受到

理想实现之路艰难的辛酸。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一对父子只是个体,两队父子就有群体性特点了,并且两对父子,两

个故事,也丰富了故事情节。因此从一对父子到两对父子,从个体到群

体,丰富了故事情节;

②父亲带年幼的孩子去看海,是要满足儿子的心愿,儿子带年老的父亲

去看海,同样也是满足父亲的心愿。两对父子都去看海,由年幼到年老,

表现了亲情之爱传统美德的传承;

③“轮椅继续靠近,他们站到了同一个光圈之下”,“光圈”代表理想,“一

个光圈”意味着理想的一致性。两对父子最后“站在同一个光圈之下”,表

现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的共同心愿;

④“大海”代表理想,男孩和老人代表不同的年龄,也可以代表一生,写

从小孩到老人都去看海,表现了人类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延续。

10.BDG11.B12.D13.(1)元朝从北方大漠兴起,凭借武力

在海内外称雄,灭掉四十个国家,歼灭女真,直至宋朝。

(2)自古以来有志之士,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不因成功、失败、顺利、

困难动摇他们的决心,君子称之为“仁”。14.①宋朝的大势已去,元

朝气势正盛;

②军队战斗力不强(将弱士散);

③遭遇天灾(瘟疫)。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看他从容就义,视死如归,这是因为他有比活命更重要的追求,

能不称他为“仁''吗。

“质"是"伏''的宾语,“其从容伏质''句意完整,因此在“质''后B处断开。

“是”代词,作后句的主语,因此在“是''前D处断开。

“于生者”是谓语“甚”的后置状语,“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句意完整,因此在

“于生者”后G处断开。

故选BDGo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旅途的艰辛、崎岖/宛转的鸟鸣声;句意:冒着生命危险历经

艰辛、崎岖的旅途。/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黄鹏鸟鸣叫声。

B.错误。对手/敌人;句意:都不是李恒、张弘范的对手啊。/秦人打开函

谷关口迎战敌人。

C.正确。约定/期就、希望;句意:没有约定就来会合的。/修成神仙是没

有希望的。

D.正确。被动用法,被抓住/被动用法,被罢免;句意:作战失败自己被

抓住。/早晨直言进谏晚上就被罢免。

故选B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这两则材料分别批驳了当时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都充分论证了文

天祥的才能''错,第二则材料是以文天祥为例子,论证了科举考试也能选

拔出优秀人才这个观点。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朔漠”,北方大漠;“以”,凭借;“雄”,名词用作动词,称雄;“歼

夷“,歼灭。

(2)“志土”,有志之士;“信”,通"申”,伸张;“以”,介词,因为;“钝”,

困难。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可以概

括为“宋朝的大势已去,元朝气势正盛

②根据“募万余乌合之众”“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可以概

括为“军队战斗力不强(将弱士散)

③根据“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可以概括为“遭遇天灾(瘟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评论的人都感叹文天祥的忠心,而惋惜他的才能不足,但我认为不是这

样。文天祥不是没有才能的人啊!当时处于咸淳末年,天下的大势已经

去了,但文信公凭借着一个僻远郡守的身份,招募了一万多乌合之众,

带领着他们来救援朝廷,但这些人没有离散,这样如果没有驾驭的方法

是做不到的。在丹徒战役中,能凭借着自己的智慧逃跑而免遭俘获,冒

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崎岖的旅途,之后到达福建,又能将自己的军队

招集起来,来收复已经丢失的郡县。但他所派遣的张汴、邹;蜀遇到李恒

都战败了,已经第二次战败又第二次将军队招集起来;但整个军中都遭

受到大的瘟疫,死亡的人超过了一半,在五坡战役中,又遇到张弘范而

战败。文天祥所任用的将领,都不是李恒、张弘范的对手啊。元朝从北

方大漠兴起,凭借武力在海内外称雄,灭掉四十个国家,歼灭女真,直

至宋朝。宋朝自朱仙镇之战后没有能抽出一支箭、派遣一个骑兵向北进

攻。元朝凭借着泰山那样的气势来压宋朝那样的蛋卵,但文天祥想用单

薄的言辞、饱受束缚躯体来鼓励那些像得病的妇女、柔弱的孩子那样的

士兵,来和贲、育那样的勇士抗衡,大概还没有交战,士兵的魂魄已经

先被夺走了,虽然有韩信、白起那样的将领,也未必会容易地支撑。所

以文天祥多次失败却能多次东山再起,我凭着这一点知道他的才能。他

多次东山再起又多次战败,我不认为他的才能不足。

材料二:

论日:自古以来有志之士,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不因成功、失败、顺

利、困难动摇他们的决心,君子称之为“仁”。因其符合天理,即民心

之安。商朝衰落,周朝有取代的德行,盟津的军队没有约定就来会合的

有八百诸侯。伯夷、叔齐就凭两个男子也想要拉住马而阻止他们,即使

是三尺小孩也知道不行。后来,孔子认为他们贤良,就说:“求仁而得

仁。”宋朝到德佑亡国了,文天祥往来军队中间,起初想要凭口舌劝说

保存宋,不能成功,护送两位孱弱的王子颠沛在岭海一带,来谋求复兴,

兵败被俘。我朝世祖皇帝因为有天地般宽广的气量,既认为他气节高尚,

又爱惜他的才能,留他好几年,就好像老虎关在笼子里,想尽办法驯服

他,终究没能成功。看他从容就义,视死如归,这是因为他有比活命更

重要的追求,能不称他为“仁”吗。宋朝三百多年,取士的科目,没有

比进士更兴盛的,考进士没有比中状元更荣耀的。自从文天祥死后,世

上那些喜欢发表高论的人,认为科举不足以获得伟大的人物,难道是这

样吗!

15.B16.①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国”“蓬山”,仍千里寄情,思念朝廷

和君王;

②诗人希望在自己离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尽忠尽责;

③诗人恳请友人将来能多多告知朝廷讯息,以解自己对国家的忧思。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轻松愉快的心情”错,“飘然”写出诗人即将远离祖国的漂泊之感,并非

轻松愉快。

故选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存君兴国”意思是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三致志焉''意

思是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

①“江国颇堪千里寄,蓬山遥想五云深”,“江国"''蓬山”指的是诗人要去的

地方,“五云”指皇帝所在地。而“千里寄”“遥想”则是说纵然到了千里之外,

也会把感情寄托在“遥想”之中,惦念君王和国家。诗人想象在遥远的“江

国''“蓬山”,仍千里寄情,思念朝廷和君王;

②“论思禁闷须公等''中“论思”指议论或思考,在这里特指皇帝与学士、

臣子之间讨论学问的行为。“禁阚”指的是宫廷、朝廷;而“须公等''指的

是在座的各位,即为他饯行的好友。此句意思是“我走了之后,能够在朝

廷上与皇帝谈论政事、出谋划策的,还得仰仗各位“,诗人希望在自己离

开京城后友人能为国献计献策,尽忠尽责;

③“肯念交盟数寄音”是对饯行的好友说的,意思是希望各位念在我们好

友一场,多多给我寄些书信,告知朝廷的近况。诗人恳请友人将来能多

多告知朝廷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