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小学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古诗三首

【课前解析】

关注朗读:要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读出韵味儿。教师可以范读,学生可以自由读、个人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

读等。教师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通过

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儿。

关注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理解诗意时,可以运

用猜读、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

关注想象:在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可

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可以想象诗人面

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

地入情入境地朗读。在想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朗读的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

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

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热

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

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在字词教学方面,本课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重点强调、精讲点拨的策略;

在文本阅读方面,采用自读、小组交流、全班讨论的方式;运用实践策略使学生举

一反三,学会融会贯通,并记录所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之前学过李白的哪些诗呢?

预设:《静夜思》《古朗月行》《夜宿山寺》。

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

诗。

教师板书:(李白)

教师提问: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他的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

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

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

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一《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教师过渡:刚刚老师领略了大家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开始闯关,有信心吗?

教师提出要求: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

完后老师要检查,看谁读得好。

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

教师范读:这位同学刚才读得真不错!我也要读一读。(范读)现在你们是

否也想读?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再次指名读,注意正音并指名点评。

注意读准翘舌音“楚、至",前鼻音“断、帆”。

教师引导质疑: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预设: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

男、女生分读生字,全班齐读。

教师提问: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

画了些什么呢?请大家回到诗里面再去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体现多元识字的理念。这是体现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

三、小组合作,再读学习。

教师提出要求: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大家再来读一读。可以对照注释和查

阅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了句意后,再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棒!

小组内合作学习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增强理解词

语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品读诗句。

指名读诗句。

教师引导想象: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流经古

代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

吴江。天门山高、俊秀、险,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

“碧水东流一一至此回”,教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指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教师提出问题: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预设:水势湍急、激荡回旋

教师追问: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指名读,学生点评优缺点。

教师范读,注意停顿、重读。

学生自由练习,再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

教师引导质疑: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学生观察,畅谈感受。(教师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

教师小结: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教提问师: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预设:高兴、激动、自豪。

教师指导朗读: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

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的豪迈!让我们齐读这一

句。

(三)再读悟情。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

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

教师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

的太阳,构成了一幅精美的图画,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在诗中还用了六

个动词,使得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的美

景。同学们再读读古诗,看作者用了哪六个动词?

教师板书:(断开流回出来)

教师引导: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预设: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插图,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展开想象,理解诗句。训

练学生理解和欣赏诗句的能力。)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教师谈话引读: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

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

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

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

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

望,满怀激情地吟诵。

指名读诗。

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看到眼前的景色你

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

来。

六、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教师提出要求: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预设:学生有感情朗诵。

教师提问: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指名朗诵。

教师过渡:相信有的同学已经能背下来。请大家站起来,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

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吧!

全班一起朗诵。

七、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评价书写。

2.小组长汇报本组内写的错别字或不规范的字。

3.依据小组长的汇报,重点对以下几个字进行范写指导。

“楚”一上下结构,书写时要注意“林”的两捺都变成了点。下面是横勾,

不是秃宝盖。

“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是个“瓜”,不是“爪”。

“帆”一一左右结构,第五笔是横折弯钩。

4.针对易错的生字再次练写。

5.展示优秀作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

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八、总结拓展,积累运用。

教师拓展: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

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二年级上学期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

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

预设:《望庐山瀑布》

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

的热爱之情。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

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大家课

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

【课堂作业设计】

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

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

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

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

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你还能找出

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

参考答案:

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

3.中断开回碧青

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文中“亦、抹、宜”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认识多音

字“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了解诗

句的大概内容。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从而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欣赏美景,揭示诗题。

教师导入:同学们知道西湖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说说欣赏西湖十景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人间仙境。

教师谈话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风景优美、气候宜人,

人们常把西湖比作人间天堂,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

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

教师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入语文学习。多媒体展示西湖

美景,使学生感受西湖的美丽。通过图片展示,设悬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

力,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

二、鼓励交流,理解诗题。

学生齐读标题。

小组交流,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读题目,你读懂了什么呢?

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1)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2)地点:西湖的小舟上。

(3)诗人在做什么:饮酒聊天,欣赏美景。

教师谈话激趣:诗人苏轼曾经在杭州做过地方官员,他非常喜欢西湖,经常

到西湖来观赏美景,有一天,他和朋友乘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

边欣赏西湖美景,刚开始的时候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看到这奇妙的

景象,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学习字词,明确节奏。

教师提出要求:大诗人苏轼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

朗诵诗句,借助拼音学会诗中的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学生自由朗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①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②指导生字:

指名读,教师领读,提示读音:

“亦、宜”整体认读音节,“饮”前鼻音。

“抹”是多音字,在文中读地,组词“涂抹”;还有一个读音是ma,组词“抹

布”。

③识记生字

熟字加偏旁:饮次+《初=刀#宜二且…

减一减:迹-1_=亦

2.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根据学习古诗的经验在课本上标出这首诗的节奏。教

师巡视,个别指导。

3.指名读,提示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四、品读诗句,理解大意。

L小组交流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并派代表发言。

预设:看课本注释、看课本插图、读古诗题目、读古诗诗句、查字词典、联系

上下文、搜集资料。

2.教师引导理解:

(1)诗人在这首诗中写了西湖怎样的美景?

(2)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

(3)欣赏晴雨时的美景,诗人有怎样不同的感受?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阅读理解古诗。

(设计意图: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为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细读诗句,交流探究。

(一)赏读“水光激涌晴方好”。

教师提问:“激潮”是什么意思?

预设:波光闪动的样子。

继续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教师追问:知道意思后,“激涌”还能让让你想到哪些词语?

预设:波光粼粼、波光闪闪、波光闪动、湖水荡漾、浮光跃金、湖水耀金。

教师提问:是什么让西湖水面出现“激潮”的景象?

预设:是阳光和微风让西湖水面出现“激獭”的景象。

教师提问:这也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的?

预设:晴天。

教师引导: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你能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吗?

预设:好、美、妙、奇。

教师提问: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预设:方好。

教师提问:“方”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预设:正当,恰好。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查字典。

教师提问:“晴方好”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正好,正显得美。

教师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预设: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看起来特别美。

教师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二)赏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教师过渡: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阳光明媚鲜艳中水光山色的西湖美景中时,

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雨。

教师引导:你能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说说,雨中的景色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预设:山色空蒙。

教师提出问题:“空蒙”是什么意思?

预设:空蒙: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看课本注释知道的。

“空蒙”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美丽的西湖美景,请你用一个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赞叹。预

设:奇。

教师提问:诗人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预设:亦奇。

教师提问:“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预设:也。

教师提问:“亦奇”又是什么意思?

预设:也显得非常奇妙。

教师引导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预设: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也显得非常奇妙。

教师鼓励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心中的感受。

(三)个性赏读一一晴雨西湖。

教师提出问题:晴天时西湖很美,雨天时西湖也美。我们怎样才能通过朗读表

现出晴雨时西湖不同的美呢?

预设: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

学生自由练读后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教师小结:为了表现不同情况下的美,请大家把“水光激潮”和“山色空蒙”

读重音。因为是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天气造成了西湖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把“晴”和

“雨”读重一点。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读出作者的感受。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

(四)赏读”欲把西湖比西子”

教师谈话过渡:晴天的西湖,在阳光照耀下,水波粼粼,波光艳丽;雨天的

西湖,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面对这么奇妙的景色,你要用什么词语来比喻它

呢?

预设:美丽的画卷、人间仙境等。

教师引导质疑:诗人苏轼是用什么来比喻西湖的?

预设:西子。

教师提问:你从怎么知道的?

预设:欲把西湖比西子。

教师拓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关于西子的材料:西子指西施,她是春秋时期越

过的美女。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

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教师引导:诗人苏轼是怎样赞美西施的?

预设:淡妆浓抹总相宜。

教师提问:“淡妆”是什么意思?

预设:素淡的妆容。

教师提问:“浓抹”是什么意思?

预设:浓重华丽的打扮。

教师提问:“相宜”什么意思?

预设:合适。

教师提问:“总相宜”什么又是意思?

预设:都非常合适。

教师小结:作者写这句诗是在借西施来赞美西湖。意思是说西湖的晴天就如同

西施浓抹,雨天就如西施淡妆,不管晴天雨天的西湖景色都很美。

接下来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吧!

预设:若把西湖当做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教师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对西湖的的赞叹之情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六、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读准字音,指导写字。

教师范写指导:

“饮”左窄右宽,第二笔是横勾,第三笔是竖提,撇要注意避让,捺可舒

展。

“初”左窄右宽,左边是“家",不是。

2.笔顺记忆生字笔顺,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学生描红书中生字,临写。

3.教师巡视并进行写字提示:人要正,心要静,一笔一画写端正。

(设计意图:对重难点生字的书写指导,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教会学生

正确的写字方法。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七、总结延伸,背诵积累。

教师引导:苏轼在一天之中同时领略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是怎样

的?

预设:激动、兴奋、高兴……

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练习

背)

教师小结:我国历代诗人都喜欢以大自然为题材进行写作,留下了许多千古流

传的诗句和美文,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阅读,并和同学一起分享。

【课堂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⑵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

1.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激潮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晴天时,西湖水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

现。若是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浓妆艳抹还是淡描娥眉,都美妙无比。

3.(1)水光激滞晴方好(2)山色空蒙雨亦奇

4.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

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

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

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激涌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

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

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

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

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教师兴趣导入:同学们已经读过很多古诗,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背一背自己最

喜欢的古诗。

学生自愿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师生评议。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古诗。同学们背诵的古诗中有写人的,有写

事的,有写物的,我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写景的古诗。一千年前的一个秋天,有位

诗人经过洞庭湖,洞庭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

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来学习的《望洞庭》,这位诗人就是唐代的著名的诗人刘禹锡。

教师板书:(望洞庭)

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的形式引入课题,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

二、朗读古诗,生字指导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对准节奏。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交流节奏。

教师板书:(望洞庭)

教师出示课件本诗的生字。

教师指名读,重点强调:前鼻音“银盘”,后鼻音“镜庭”。

指名小组齐读生字。

教师提问:你是如何识记这些生字的?

预设:形近字辨析、组词扩展。

全班齐读。

教师提出要求: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

学生再读古诗,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字、词,交流诗句的意思。体现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理念。)

三、再读古诗,深入探究。

(一)探究交流:湖光秋月两相和。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齐读并思考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1:读出时间:秋天的夜晚。

预设2:读出了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

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预设3:读出了“两相和”中的“两”是指:湖光和秋月。“和”是指水月

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的美。

学生互相交流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

和谐。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宁静与和谐的氛围。

(二)探究交流:潭面无风镜未磨。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齐读并思考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1:读出湖面的样子:风平浪静。

预设2:读出了月光下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

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预设3:读出了精确的比喻:把“潭面”比作“铜镜”。

学生互相交流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预设: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探究交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齐读并思考思考: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

题目是《望洞庭》。

预设2:山水翠: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

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预设3:运用比喻的写法,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想象诗人描绘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

意思。

预设: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四、学习新字,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2.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读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生

开火车读、齐读。

3.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

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磨”半包围结构,“广”写大,写长,里面“林、石”注意穿插避让,写

得扁一些。

“盘”上下结构,上长下短。注意“舟”不要写太长,横基本压住横中线。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

这些生字写美观。

5.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五、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学习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七言绝句《望洞庭》。此诗

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

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全诗极富有

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通过对洞庭湖高旷清超的描写,充分表现出诗人的奇思异

采,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师指名有感情读背,齐读,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拓展: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并阅读。

【课堂作业设计】

把《望洞庭》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

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湖上无风,迷迷蒙蒙

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

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十分惹人喜爱。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断

开流回出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激涌/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后作业设计】

一、我能写出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1.西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目边来。

2.湖北秋M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