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2_第1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2_第2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2_第3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2_第4页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单元地球的宇宙环境.................................................1

考点直击1地球的宇宙环境..............................................1

考点直击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2

考点直击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5

考点直击4岩石圈与地表形态............................................5

考点直击5大气圈与天气、气候..........................................6

考点直击6水圈和水循环...............................................10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11

考点直击7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1

考点直击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VS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2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14

考点直击9自然资源与人类.............................................14

考点直击10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14

考点直击11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15

考点直击12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15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16

考点直击13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16

考点直击14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17

考点直击15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17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18

考点直击16城市发展与城市化...........................................18

考点直击17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18

考点直击18城市空间结构(含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9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20

考点直击19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0

考点直击20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2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23

考点直击2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23

考点直击22交通运输方式和分布的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商业布局的影响.......24

考点直击2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RS、GPS、GIS、数字地球)............25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26

考点直击24认识区域...................................................26

考点直击25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27

考点直击26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28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8

考点直击27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8

考点直击28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9

考点直击29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31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1

考点直击30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31

考点直击31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一以德国鲁尔区为例...............32

考点直击3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33

第四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34

考点直击33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34

考点直击34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35

考点直击35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36

第一单元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直击1地球的宇宙环境

测试目标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宇宙的组成物质一一天体P2

类型多样,包括星云、恒星、红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恒星和

星二是最基本天体。

二、天体系统的层次*P3-4

’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Jr地月系

,「银河系[厘国其他行星系

1级别:总星系]河夕卜星;其他怛星

测试目标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P6-7*

1.太阳辐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

A.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

等提供能量。

B.太阳能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一种新能源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7-8*

1.太阳大气分层与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的类型较多,其中最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周期约为11年,具体如图1-1所示:

图1-1

2.太阳活动的影响

(1)原因:太阳活动强烈时,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对地球电离层、地球磁场和地

球大气状况均有影响。

(2)表现

,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产生磁暴,极光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不同纬度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周期相去

测试目标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

件和原因

一、普通性P8支

1.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其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丘表温逐渐降低,公转周期变长.速度变慢,轨道变四沅

距日距离"

\\\\室\\\\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臂臂

类地行星杳巨行星远日行星

图1-2

2.表现

(1)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行星绕日公转

①方向一致

②轨道近似圆形

③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2)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特殊性P8-9*

1.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1)宇宙环境①安全的宇宙环境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地表水多以逊存在。

②体积和质量适中,引力能使大量气体聚集形成地球大气层,经漫长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

③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使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都不太大,有利于生物的生

长发育。

考点直击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测试目标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地球的自转P11支

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2周期: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II

3.速度

(1)角速度:每小时坨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地点都相同

(2)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测试目标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一、昼夜交替P12支

1.原因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只照亮地球的一半--产生昼夜现象(晨昏线分地球为昼

半球和夜半球)②地球自转

2.周期:约圆_小时

二、时差P12-13*

1.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星

2.区时

⑴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迄度范围作为1

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地".回转方向

图2-1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3)换算

①每相差1个时区,区时就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②公式:T归Ta+(-)两地时区差XI小时(东“+”西“一”)

(4)

-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

国际II期变更线:180度线.

,向西过口界线如一天

(5)北京时间=东8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

考点直击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测试目标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向:自西向东

向刈J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1个恒星年

周期:1

1.公转特征I回归年:365EI5时48分46行少

《速度J近日点快,时间为1月初

远II点慢,时间为7月初

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P14-15*

2.与地球自转的关系P15支

(1)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度数23。26'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测试目标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并理解其成因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P16-17

(1)变化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变化规律

①纬度变化:同•时刻,从太阻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季节变化

节气夏至春、秋分冬至

太阳直射点位置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

达全年最大值的地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赤道

区地区地区

达全年最小值的地

南半球无北半球

2.昼夜长短的变化P17

(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晨昏线(圈)以地心为中心在地轴两侧来回摆动所

致。

(2)判断①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昼短夜长②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

(3)规律

①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②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

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达最大(南半球相反)

③冬半年情况与夏半年情况相反

3.四季更替P18支

(1)原因:一年中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

的多少不同。

(2)纬度差异

①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②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③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的变化也较大,且两者同时达最大值

或最小值,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辐射变化最大,四季更替最为明显。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考点直击4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测试目标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P26

1.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分层

〔地壳

——莫霍界血(地下约17KM)

Y地幔

一古登堡界面(地下约2800KM)

、地核

(3)岩石圈: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

测试目标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一、岩石圈的组成P27-28*

三大类岩石:

①岩浆岩成因: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花岗岩、玄武岩)、

②沉积岩成因: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化、侵蚀、搬运、堆枳、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砂

岩、页岩、砾岩、石灰岩)、

③变质岩成因: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矿物成分和核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

变而形成(大理岩、片麻岩、板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P28-29*

2.意义

①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地表形态,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

③实现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改变地表的环境

测试目标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结合实例,说明流水、风力、冰

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内、夕卜力作用P30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

作用能作用

低起伏,外力作用使地

外力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表趋于平缓

作用阳辐射

2.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P3L32*

常见类型成因地形表现

一般地形倒置

褶背斜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

山岭山谷

向斜岩层受挤压向下弯曲山谷山岭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

断层谷地、陡崖、或断块山

发生明显错动或位移

3.外力作用表现P32-33*

(1)主要表现: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

(2)主要外力作用

作用因素作用形式对地貌影响

流水作侵蚀坡面被冲刷,下切成沟谷,水流汇常形成峡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

用集使沟谷不断加宽加深地表

堆积流水在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降山区山口处洪积扇或冲积扇的形

低,所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成;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

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侵蚀在干旱地区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形成风蚀磨菇和风蚀洼地等

用表

堆积风在搬运沙石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形成沙丘、沙垄等

小或气流受阻时,导致风沙沉积

冰川作侵蚀在高纬或高海拔地区,冰川对途径形成冰川谷地又称冰川u谷;M

用地面的刨蚀作用川源头形成冰斗、多个冰斗之间形

成角峰

堆积在冰川融化时,携带的泥沙石块等形成冰磺(qi)垄

沉积

考点直击5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测试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大气受热过程P36-37*

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直接吸收的——很少,且有选择性

①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处线、②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③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

很少

3.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其中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P37支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被称为大气逆辐射,把部

分热量还给地面。

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方式P38支

①垂直运动:发现为气流的上升和下沉

②水平运动,表现为风

2.热力环流P38支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国高空高空空气冷却|

近地面空气膨胀收缩下沉,上空।

上升,在高空聚孤空空气的空气密度减

目散方向

积,空气密度增小,形成低气压

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的收缩不

近地面空气

近地面空气上升士ii指效向沉使近地面空

后,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

黑近地面聘底_

气密度减小,形

成低气压

受热冷却

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风山海洋吹向

大陆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大陆吹向

海洋形成“陆风(如右图)0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暧

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

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

滑,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如图)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

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

Cft区海向市[二yj

应布局在城市风卜沉距离以内。

‘郊区

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理

解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P40-41*

1.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对不同地表纬度加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

2.分布

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且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如图

5-2所示:

-极地高气压带

卬泊万力,丸河——副极地低气压带

/〃盛行西风、

副热带高气压带

1//东北值风]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

430……-副热带高气压带

\\\盛行西风/

60-副极地低点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9(广

图5-2

3.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季风环流P43支夏季陆地温度高于陆地形成低压

海洋海洋形成高压

1.季风概念:盛行风向随季

海陆

节有规律变化的风

热力

2.成因海洋升温慢降温慢冬夏海陆存在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性质陆她升温快降温快气压差异

①特点

②表现冬季陆地温度低于陆地形成高压

海洋海洋形成低压

亚洲大陆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1月,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7月亚洲1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3.典型的季风

比季

源地风向性质气候类型成因分布

较节

东冬蒙古、西伯利寒冷我国东

西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

亚季亚干燥海陆热力性质部、日本

候,南部为亚热带

季夏副热带太平温暖差异和朝鲜半

东南季风气候

风季洋湿润岛等地

南冬蒙古、西伯利东北低温热带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印度半

亚季亚干燥差异岛、中南

季夏赤道附近温暖气压带风带季半岛和我

西南

风季印度洋湿润节移动国西南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90°

极堆高气压带74极地气候v

-----------------------------------------------------7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副极地低气压带60”

温带海洋嬴国740。

//40°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才。

副热带高气压带30。

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侯万“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10°

赤道低气压带0°

(1)温带海洋性气候受西风的影响,气候特点:温暖湿润。

(2)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特点炎热干燥:

冬季受西风影响,气候特点温利湿润。

(3)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夏季风影响,气候特点高温多雨;

冬季受冬季风影响,气候特点低温少雨。

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结合实例,说明低压、高压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一、锋面系统P44-45

1.概念:冷气团与暖气团的交界面

2.特征:水平范围广,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锋面附近常伴有云的大区等天气

3.分类:根据锋面两侧泠暖气团的运动状况分为三类

「定义: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冷锋J过境时的天气:阴天、刮风、下雨

[过境后的天气: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好

俨义: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暖锋/过境时的天气:阴雨天气

E:境后的天气: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准静止锋:概念:冷暖气团相遇,势力均衡,锋面相对静止

天气:多形成连续性多云或降水天气

受冷锋影响:寒潮、沙尘暴天气;受静止锋影响:梅雨天气

二、气旋(低压)与反气旋(高压)P45-46*

.水平气流: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r气旋(低压尸垂直气流:上2t

气旋与反气旋J〔天气: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反气旋(高压乂垂直气流:工沉

【天气:晴朗天气

受气旋控制:台风现象;受反气旋影响:伏旱,“秋高气爽”的天气

考点直击6水圈和水循环

测试目标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P48支

1.类型:邂圈间循环、逐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2.环节:楚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悭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意为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I改造地表形态,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

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实例分析洋

测试目标

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洋流的概念及分类P49-50*

定义:是海洋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作大规模运动的现象

类型{暖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高

-L寒流:温度较流经海区水温低

二、洋流的分布规律P50-51*

「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分布4中高纬度海区(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纬40度附近海区形成环球性西风漂流

三、洋流的地理意义P51-52*

产球性大洋环流可以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对气候的影吁暖流:皿皿

I寒流:降温、减湿

意义弘廉暖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对海洋生物的影耳州---------――------

、升流海区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对航运的影响:顺流航行比逆流航行速度快

0寸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降低

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考点直击7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测试目标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及垂直地带

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自然带的形成与分布P57-58

1.形成

2.形成条件:地球匕不同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热量和水分组合

不同,形成不同类型的气候

①产生:不同的气候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②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典分布

3.分布模式(以北半球为例)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带的分布具有相对应的关系,即不同温度带的气候对应不

同自然带的类型,现在以北半球为例对应如下:

世界气候类型陆地自然带

冰原带

5S¥

正东带针叶杯气候:北极图-

亚禀带H叶林栉

潦带

J3带海洋性温带IS带季风澧希落叶温带溶叶

工健气候

大陆性强叶咻带阔叶钵带

石热傅柳

气候亚热带季风亚热带常掾

草原带

和湿润气候便叶林希闽叶林带

热带沙浪气候—北回归摸一热带荒漠带

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W带端怵■喷带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一热带前株带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P59-61*

1.从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

(1)影响因素: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

(2)表现:形成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热量带及

相应的植被、土壤。

(3)实例: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寒带冰原带、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三个自然带。它们具有一定的宽度,大致沿纬线方向平行

伸展,南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海陆间的水分交换从沿海到内

陆逐渐减弱。

(2)表现:自然带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

王海岸方向更替。

(3)实例:我国沿北纬40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随降水量的不断减少,自然

带由森林带、草原带逐渐过渡为荒漠带。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发生变化。

(2)发现:植被、上壤等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3)实例: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的自然带分布

珠穆朗玛峰南坡的自然带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

萤、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寒荒漠带、永久冰雪带;其中永久冰雪带的下

限称作雪线。

三、非地带性现象P61底下

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表现:与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

3.实例:

(1)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形成了3°S-30°S之间平行于海岸分布的狭

长荒漠带

(2)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没有出现热带雨林景观,而是出现热皿原景观。

测试目标理解环境的差异性及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一、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理解

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形成了各

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

著的特征之一。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1.在大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根据: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确定:大农业产业的构成、作物构成、品种构成及土地利用方式

(3)目的: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并实现生态平衡。

2.影响各地民居建筑的特点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房屋在埴隹厚度上的差别

(2)我国东南沿海和西部内陆房屋在屋项坡度上的差别。

考点直击8地理环境的整体性VS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一桂林山水的成因

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

测试目标

的作用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P63支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根本原因: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表现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称为贮藏能量的有机

物,并释放出氧的过程。

(2)生物循环:

①概念: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②作用: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把地理环境中有

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作用

(1)改变地球大气成分(2)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3)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形成

(4)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___________及其对人类干动的意义

一.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一

1.各要素间的关系

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二、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解支

1.整体性的体现

①各要环境素与总体特征的的协调②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影响其他区域

2.实例:如厄而尼诺与全球气候,秘鲁渔场;青臧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意义支

1.在思想观念方面

(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应该树

立动态的发展的观念对待地理环境问题。

(2)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要求人类具有全局观念。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意义①利用自然资源②修复生态系统③改善环境质量

(2)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实际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

生影响,如:人类利用煤炭作为燃料,是利用了其中蕴含的能量,产生废物有对自然环境构

成了污染。

(3)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需要进行保护、综合开发利用;因为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自然资源间具有联系性。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考点直击9自然资源与人类

测试目标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

与发展的意义

一、自然资源P79-82

L概念: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

(1)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2)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共性特征

(1)分布的不平衡性:分布有规律可循,因地制宜(2)资源间的联系性:综合开发利用

(3)数量的有限性: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4)利用的发展性:不轻易开发利用,

依靠科技挖掘潜力

二、自然资源与人类P82-84*

1.自然资源与人类

①采猎文明阶段:数量影响小,质量影响大

②农业文明阶段: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工业文明阶段:[土地用途多样化,使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变化

③L土地的质量与数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2.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社会阶段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强中弱

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范围与规模A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单一、简单中等多样化

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低中宣

考点直击10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I测试目标I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路线分布的彭庙

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表对聚落的影响

实例

形态类型分布规模

团聚型、大、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地

平原集中、紧凑

棋盘式人口多区

狭长形、分散、多沿山谷或河流分布,或小、南方低山丘陵区、西南

山区

团块状在山前洪积扇、冲积扇的中下部人口少地区、塔里木盆地

二、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

选线时应注意的问实例

形态交通线形态限制性因素工程量及造价

原一般呈网状尽可能多的连接居华北平原

地地分布民点,尽量少占良田东北平原

形区

山公路呈“之”避开一些陡坡、不稳川西高原、

多大,高

区字形定地区云贵高原

地势影响交通线路的密度,如我国由第三级梯向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逐渐减少

考点直击11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测试目标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一、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1.概念: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2.类型

(I)气象灾害:王是、洪涝、台风、寒潮

(2)地质灾害:地震、遣地、泥石流

(3)生物灾害:虫灾、鼠灾(4)海洋灾害

二、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洪灾为例)★

1.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和强度大,往往引发特大洪水,气候异常会加剧洪涝

灾害。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3)水文因素:河流流域面积大则汇水面积广;河道弯曲,则其流水通畅程度低,排水速

度慢;与河流相通的湖泊少,则调节洪水功能低,这些均会造成流域的排水速度低于汇水速

度,使第八溃决形成洪灾。

2.人为因素

(1)破坏流域内植被(2)大规模围湖造田(3)占用分洪区

三、洪灾造成的危害支

(1)造成人员伤亡,有时会引起疾病爆发

(2)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3)造成水、电力、交通、通讯、能源等供应中断,经济、生活秩序混乱

考点直击12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测试目标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一、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P90-91*

I.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100年里升高了约”摄氏度,20世纪后半叶就升高了0.4摄氏度

2.据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L4-5.8摄氏度,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

倍。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P92-94*

1.许多地区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

2.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生物多样性减少

3.导致海平面的上升,还会带来海水入侵、土地盐碱化

4.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

5.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农林牧渔)等部门影响更为显著

6.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必修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考点直击13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结合实例,说明不

测试目标

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一、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P2-3

(1)人类社会初期

①特点: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②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2)产业革命后

①特点: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原因: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量增加,生活条件提高和医疗卫生水平进步。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①特点: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屣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

②原因:科技进步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P4-5

(1)概念: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

逑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2)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

原始低增长阶段: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

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原因:丰收或灾荒,战争或瘟疫影响

加速增长阶段: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