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_第1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_第2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_第3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_第4页
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钦州市中医医院肛肠科中医特色外治操作规范毫针刺法……………2艾灸……………2熏洗疗法……………3中药保留灌肠………3换药……………4二○一三年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适应症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术后伤口疼痛、尿潴留等。二、方法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根据中医辨证选穴。4、毫针操作:确定穴位,局部皮肤消毒及操作者手指消毒,根据实际选择进针方法,进针后行针得气后留针或使用电针治疗仪。5、治疗过程注意观察病人有无晕针、弯针、滞针、折针;有无血肿、气胸等。6、治疗结束,出针。7、整理床单,协助衣着,合理安排体位,洗手。三、注意事项病人疲乏、饥饿或有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针。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部位不宜进针。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不宜进针。妇女孕期的禁针部位、穴位(三阴交、合谷、至阴等穴位)。小儿囟门未闭合及头顶腧穴不宜进针。6、特殊部位腧穴的进针要准确掌握方向、角度、深度、手法等注意事项,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四、疗效评价毫针法通过针刺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能够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临床工作中,针对不同病情,根据中医理论及针灸治疗选穴配穴,运用不同的行针手法,或补或泄。在肛肠科疾病治疗中,针灸对痔疮出血、疼痛、脱出有良好疗效,在术后伤口疼痛、尿潴留、大便嵌顿等方面均有良好疗效。艾灸法操作规范适应症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病症的临床症状。二、方法1、备齐用物,携至床前,核对姓名、诊断,与患者解释,交待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2、取合理体位,松解衣着,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定穴:确定施灸部位及施灸方法。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根据病情使用补泻方法。4、施灸:手持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穴位,使患者感到温热但无灼痛为度(约距皮肤3~5cm)。随时弹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一般每处灸5~7分钟)。5、观察:局部皮肤及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防止艾灰脱落,造成烧伤或毁坏衣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浸润后再揭下,以免损伤肉芽组织和新上皮。脓液多时用弯盘接取,然后擦净脓液。3、观察疮面,用镊子夹0.5%碘伏棉球消毒疮口周围皮肤。4、更换生理盐水棉球清洗疮面,去除脓腐。窦道深的瘘管可用药液或盐水冲洗;疮面较深者还需用探针试探。疮面要清洁干净,勿损伤新肉芽组织。根据疮面的性质选择用药,覆盖伤口,胶布固定,酌情包扎6、换药完毕,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整理床单。7、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三、注意事项1、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每日消毒。2、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感染伤口,防止交叉感染。3、药粉需均匀撒在疮面或膏药上,散剂调敷干湿适宜。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cm。4、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的溃疡以及通向内脏的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上丹药时需保护周围血管,不使丹药撒于疮面外。5、颜面部的疔疖勿挤压,以防脓毒扩散。6、痔瘘患者每次便后均需清洗肛门并换药。7、外敷药必须贴紧疮面,包扎固定要注意松紧适度。四、疗效评价通过换药,观察伤口变化,保持引流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