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复习】《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1页
【高效复习】《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2页
【高效复习】《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3页
【高效复习】《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4页
【高效复习】《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统编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主题: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主题一国际格局的新变化(第18课)主题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19课)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关系。(2)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影响及启示。(3)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改革及面临的挑战。(4)理解殖民体系必然走向瓦解的趋势。理解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了解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认识其面临的区域性与共性特征,以及解决问题的艰巨性。主题三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变化(第20课)主题四世界殖民体系的新变化(第21课)思考题(结合教材“自主学习”)1.什么是冷战?为什么产生冷战?开始的标志?有哪些主要表现?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冷战具有怎样的特点?2.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形成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说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请用史实说明。有何影响?3.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什么?如何认识冷战与国际格局的关系?冷战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启示?主题一国际格局的新变化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统治集团使用的术语。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包括除有限战争和全面战争以外的所有行动。国际格局:指的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什么是“冷战”?冷战不仅具有传统的大国利益冲突的实在内容,具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与战略特点,更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为主要特征。另外,冷战双方在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核军备竞赛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始终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四大特征)。这场冷战持续了40多年(时长),成为二战后近半个世纪中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影响)。什么是国际格局?历史概念透析:冷战与国际格局材料一: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一、冷战的起源材料二: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苏]萨纳柯耶夫等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双方战时同盟的基础消失;材料三: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美苏双方国家战略冲突加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根本原因)美国:“称霸世界”,“全球扩张”战略苏联:“扩张领土”,“保障安全”战略材料四:凯南的“长电报”和诺维科夫的“长报告”【历史纵横】P110随着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不断激化,双方的态度也逐渐强硬,都把对方视为敌人。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

同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由此可见,二战结束仅仅一年,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大国合作转向了对抗。双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冷战鼻祖、遏制之父:乔治·凯南尼古拉·诺维科夫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对“冷战”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对付苏联——1946年3月,丘吉尔富尔顿演说“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材料五:丘吉尔“铁幕”演说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义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的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材料六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力量的对比两个超级大国的对峙知识归纳:冷战形成的原因(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双方战时同盟的基础消失;(2)美苏双方国家战略冲突加剧: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根本原因)(3)双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4)铁幕演说对“冷战”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5)二战后,美国成为头号资义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的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日本与西欧的衰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雅尔塔体系二、冷战的形成:苏联VS美国3.冷战的形成表现及两极格局的形成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1947年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1949年成立“北约”,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1955年成立“华约”,对抗“北约”,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地缘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1947年3月,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地缘政治学:地理因素(如地理位置、战略军备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一个基本因素。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材料1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材料2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你如何理解美国的“慷慨”?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实质: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对西欧控制,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实现称霸战略

杜鲁门主义表现为政治上公开的反苏反共;

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联合欧洲各国共同反苏反共。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问题探究:关于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的演说两极格局的特点:1、两大阵营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美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形式。思考:两极格局有什么特点?三、冷战的发展与演变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美攻苏守)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表现: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核战争的风险空前严重。美苏关系中,美攻苏守,优势在美国2.20世纪60年代末-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冷战时期特征苏联美国20世纪70年代1985年以后日趋紧张入侵阿富汗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大搞军备竞赛,企图拖垮苏联。走向缓和对话;裁军;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中苏关系正常化(三).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随之结束。

冷战特征:冷战双方进行激烈对峙的同时,又具有使美苏两国之间避免兵戎相见的自我控制机制八一九事件戈尔巴乔夫与叶里钦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克里姆林宫的国旗降落四、两极格局的瓦解标志: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标志着苏联正式解体。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1、东欧剧变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2、苏联解体的原因;

A、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B、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思考: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从中我们得到了哪些认识?(1)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2)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决不会拘泥于一种模式。3、两极格局的影响积极影响:(1)美苏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科技的发展)(3)促进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消极影响:美苏对抗,进行核军备竞赛,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多极化趋势出现西方阵营逐渐分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中国崛起第三世界兴起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日本经济的“起飞”,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万隆会议与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标志。影响:多极力量的成长,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对多极化趋势的理解:(1)多极化是指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2)多极化可以主要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方面去理解;(3)多极化趋势出现主要包括美、苏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中国、第三世界国家的上升趋势;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如何?(1)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2)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3)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制约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5)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6)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又是挑战.深度思考: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两极对峙中,国际关系可谓跌宕起伏,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那么,我们能从这段历史中获得哪些启示?1、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我们应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2、综合国力的强弱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好坏,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冷战思维不利于社会主义获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4.我们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之锚。我们将秉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2017年11月10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主题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第19课)快速浏览教材,找寻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表现在哪里?(1)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国际经济构建国际经济体系(3)科学技术

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4)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兴起(5)阶级结构中间阶层(6)社会政策

建立“福利国家”(7)社会矛盾争取民权,反对战争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9世纪末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19世纪期末以来的百余年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通过自我调节进行变革和调整。其中,“不变”的是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基本矛盾、维护资本利润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根本目的。“变化”的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国家的统治手段、方式、政策、理论和历史条件。一、国家的宏观调控如何理解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1.含义2.理论3.措施4.目标5.特征6.实质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放弃自由放任主义,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加大开支,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发展经济,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通过人为调节供应与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适度增长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公平的收入分配以及国际的收支平衡。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思考: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1、背景材料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产生了一系列私人垄断资本难以克服的矛盾,私人垄断资本不得不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倾倒牛奶失业后的求职者排队领取救济(1)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的弊病;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轰炸后的断壁残垣战场上的血腥杀戮(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材料三: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苏军的钢铁洪流(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材料四: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4)罗斯福新政的示范作用。

凯恩斯主义理论

材料五:

国家必须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5)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指导。2、国内经济政策调整(一)20世纪50—60年代(1)措施A.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B.制订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C.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A.积极: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0年代—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消极:70年代,出现“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停滞+通货膨胀)。(2)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确立了市场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混合机制,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大大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一度较快,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黄金时代”。(二)70年代以后——滞胀时期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3、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调整(1)构建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标志宗旨

确定原则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收支不平衡提供长期贷款,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①根据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②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汇率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双挂钩一固定)IMFWB(2)构建国际贸易秩序——关贸总协定1995年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以美国为主导以美元为中心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世界贸易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得以稳定和维护。但确立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服从于维护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黄金滞胀复苏繁荣危机案例: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曲线图问题探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图表中不同时期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原因。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条件表现1.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2.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原子能反应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阿波罗11号互联网技术生物克隆技术影响: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爱因斯坦量子理论提出者普朗克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经济结构的变化1950年1980年1995年第一产业6%2.5%2%第二产业28%22%18%第三产业58%64%72%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1950-1995年间美国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表

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阶级结构的新变化

材料纵观美国及欧洲等发达国家有一个相同点:有车有房的中产阶级在全社会人口比率都超过30%,瑞典等福利型国家这一比率甚至达到50%。根据目前的统计情况看,大多数中国家庭的年收入低于10万元,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是其中的主体,而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人群数量约1亿人,人口占比8%左右;家庭收入超过50万元的人群数量约在2000万人左右,人口占比不到1.5%。

——时卫干中国社科院阶级结构构成多层次化,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中间阶层: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稳定保持在发达国家人口比例的25%-3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四、福利国家1、建立“福利国家”——社会政策(1)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公认的高标准的社会服务。(2)种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各级政府实施的社会福利,名目繁多,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社会保险。按规定缴纳有关社会保险金者才能享有的福利,它的主要项目有老年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残废保险等。二是福利补贴。不论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凡符合规定条件的公民都可以得到的补贴。2、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再分配思考:“福利国家”的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只有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才能摆脱贫困。——“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

现实需要

罗斯福新政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并对无生活能力者提供救助。经验借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国家可以更好地干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物质基础

工人运动迭起,民众疾呼:“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民众呼声3、“福利国家”的兴起的原因4、如何全面评价西方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材料一:美国人口普查局定义的3700万“穷人”中展示的却是另一种景观:他们不仅有足够的食品,还拥有彩电、冰箱、洗衣机……每月可领到生活补助,可以免费医疗……。——《市场报》另一只眼看美国材料二:一位在美国加州的华人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失业,可他一点也不感到恐慌,因为他可以领一年的失业金,然后再申请政府的救济金,救济金每月1600美元(1美元约合6.7元人民币),房贷供不起,不要紧,也由政府无偿补助,日子照样过得很体面。材料三:美国的小学到高中教育免费,大学教育经费主要由政府负担。福利国家宣传画:从摇篮到坟墓积极:社会福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的矛盾,对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消极:但是,也助长了惰性,增加了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尊重和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在已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与不断完善适合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你了解我国的社会福利政策吗?有何启示?社会福利制度既要兼顾公平,又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效率。福利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要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要引导人的进取心五、社会运动(一)背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二)表现:(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1955年,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黑人妇女帕克斯拒绝让座白人被捕入狱,引发长达一年的黑人“罢乘公共汽车”运动,迫使地方当局废除公共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制度。1963年8月28日,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进一步推动了民权运动的发展,美国政府陆续颁布保障黑人平等权利的民权立法,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2)妇女运动19世纪美国妇女独立标志1992年美国“全国妇女协会”华盛顿游行1966年美国全国妇女组织成立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争取妇女与男子平等的权利。(3)学生运动。学生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该运动得到大多数美国人民的支持,特别是美军在越南的暴行,更激起了无数人的愤慨。最终美国政府结束了这场侵略战争。这场运动是美国人民进行民主斗争的高潮,对美国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反对越南战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发展社会变化社会运动社会结构课堂小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福利国家第三产业兴起国家宏观调控中间阶层人权与反战运动深度思考:通过本课学习,谈谈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改革要不断深化国家干预要和市场相结合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视科技、教育融入全球化

和平环境中,高科技引领下,生产力大发展,社会有所进步,资本主义尚能容纳并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国要与其妥善处理好关系以利于中国发展。只有创新才能驱动发展……主题三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永恒的追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1917191819211927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余粮征集制国有化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行政命令直接过渡粮食税租赁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间接过渡19361937五年计划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定义: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也称为“斯大林模式”。标志: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斯大林)①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②原子弹、氢弹爆炸③人民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二战后,在斯大林模式下,取得巨大成就: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阻碍苏联的发展。改革斯大林(1878年-1953年)理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行调整和变革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背景:(二)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⑴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⑶农业和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⑷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等人试图改革旧体制。二战后苏联相继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美苏重大历史事件农业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农业集体化)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建立华约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工业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思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严重。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2.措施: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世界的隔绝。——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苏联)突破口侧重点贫穷落后矛盾尖锐国门封闭①积极: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科技水平获得重大发展;②局限: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3.评价:赫鲁晓夫(1953—1964)材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材料二: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俄国史》评价:赫鲁晓夫-----毁誉参半的一生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三)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1)主要内容: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农业: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业投资。(2)评价: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不顾经济失衡发展国家军事实力勃列日涅夫(四)停滞与戈尔巴乔夫改革(1982-1991年12月)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1982年11月,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去世,此后苏联经历了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执政的两个短暂的过渡时期(1982-1985年)。安德罗波夫是较早认识到必须对国民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苏联领导人之一。1984年2月安德罗波夫去世,契尔年科继承苏共中央总书记,但仅一年后就去世。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并着手进行改革。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着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前苏联杂志社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3-1991.12)①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苏联解体漫画1991年8月19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层的“传统派”发动试图阻止苏联分裂的政变失败,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毁了”。材料

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推动苏联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奠定战胜法西斯的物质基础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同时也存在着高度集中、高度集权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等重大缺陷。二战后,虽也曾进行改革,但成效并不显著,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从而导致苏联经济发展日渐停滞,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苏联走向解体埋下了伏笔。戈尔巴乔夫改革从经济入手,但在未见成效时,过于急躁地把改革转向政治领域;当政治改革遇到阻力时,他又急忙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改革过急过快,章法大乱,民众没有得到经济上的实惠,政治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苏联共产党的不满情绪增长;另一方面,反对派廉价的许诺和口号的影响不断扩大,使人们的非理性思维不断发展,导致政局极为动荡,还引发了苏联民族分离主义的高涨。在此情况下,苏联共产党放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对各种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领导的势力应对无力,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西方国家不仅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苏联进行渗透,而且还运用经济、人权和军备竞赛等手段诱惑和迫使苏联政府改变内外政策,从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问题探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

A、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斯大林模式).B、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二、东欧各国的改革与各国剧变1.改革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一些东欧国家希望摆脱苏联控制,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二、东欧各国的改革与各国剧变2.改革概况国别措施结果问题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波兰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工农业增产,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新经济体制”: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合作社和企业自订生产计划国民收入递增,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较满意民主德国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经营自主权,国家只下达利润指标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二、东欧各国的改革与各国剧变3.东欧剧变(1989-1992)1989年东欧剧变表现:迷失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实质: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材料

除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以外的其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长期被苏联控制,被迫在内外政策上与苏联保持一致,在经济上大都照搬苏联模式,在政治上曾制造过许多冤假错案,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个人崇拜与独断专行日趋严重。虽然它们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没有触动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催化了东欧国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泛滥和执政党的分裂,乃至各民族的分裂,最终导致这些国家发生了剧变。西方国家利用各种途径向东欧国家宣传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在经济上则利用优惠贷款或经济制裁等手段,削弱和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它们还扶植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派,从内部制造混乱,进而颠覆政权。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据上述材料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东欧有8个亚洲有4个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读图、识图当今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1、向社会主义的过度与探索(1949-1978)①1949年10月1日②1954年③到1956年底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历程(2)成就(3)意义: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装载着核弹的导弹成功发射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开启改革开放的序幕确立全面建小康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具有重大意义。(1)决策: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的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成就①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②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③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3)中共十九大:背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共十九大召开的意义: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经验教训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堂小结】1、1949—1978年:(1)1949年10月1日(2)1954年(3)到1956年底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意义:1、建设/改革的背景:2、南斯拉夫改革:(1)内容:(2)效果:3、捷克斯洛伐克改革:(1)内容:(2)效果:4、其他国家:5、东欧剧变:(1)背景:(2)剧变

①表现:②类型:1、发展/改革的背景:2、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3、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主题四世界殖民体系的新变化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温故知新: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经过

殖民体系开始瓦解的历史潮流20世纪初就开始了。但是只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形成势不可挡的洪流。它首先在亚洲出现高潮。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过一浪,殖民体系的堤坝一块块塌落。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材料一:二战使英国损失1500亿美元,德国损失3000亿美元。学者瓦德奈伊说:“大战降低了英国和西欧各国的影响,并且削弱了他们统治世界的能力,因此,这就为日益成长壮大的非殖民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总之,无论战败国还是战胜国,都元气大伤,赤裸裸地武力掠夺已经失效。(1)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迫使宗主国对殖民政策进行调整。(一)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背景材料二:二战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战争,由各殖民地人民组成的参战军队有300多万人,他们甚至远涉重洋,奔赴欧亚非战场,逐渐脱离原来的闭塞的环境和保守的思想传统,对帝国主义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政治觉悟不断提高。(2)二战促进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民族意识增强,壮大了民族革命力量。材料三:二战后,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地位下降,后起殖民势力如美国试图建立新的殖民统治,以瓦解老牌殖民国家的殖民体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展开了新一轮的关于殖民地的较量,这也为殖民地解放运动提供了条件。(3)新老殖民主义者的矛盾与斗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材料四:二战后,成立了联合国。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和宣言,谴责殖民主义政策,坚持民族自治、民族独立原则,强调立即无条件给予殖民地领土独立,被称为“非殖民化宣言”。很多国家就是在联合国托管理事会的直接帮助下获得独立的。(4)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材料五:二战后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为了把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组成世界范围的反帝统一战线,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巩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5)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材料六:西方国家为了满足其战争的需要和追求高额利润,扩大了在亚非拉一些国家的投资,发展了采矿业和加工工业,从而导致了这些地区的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例如,战后非洲工人的总人数,由战前的800增加到1300万。(6)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和阶级条件。归纳总结:(1)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迫使宗主国对殖民政策进行调整。(2)二战促进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民族意识增强,壮大了民族革命力量。(3)新老殖民主义者的矛盾与斗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4)联合国的非殖民化活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5)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鼓舞并有力地支持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6)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准备了重要的物质和阶级条件。亚洲印度其它非洲埃及阿尔及利亚黑非洲拉丁美洲古巴巴拿马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称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巴都成为共和国印尼、菲律宾、缅甸、马来亚、新加坡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1952年废黜国王,1953年成立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1954年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0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年”。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1959年,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的全部主权。(二)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概况

结合课本第一子目的内容,自主梳理下表知识。(时间5分钟,注意标划要点及标注提示语。)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蒙巴顿方案

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亦称印度独立法案。二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结果: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但也遗患无穷。1947年,尼赫鲁(左),末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全印穆斯林联盟主席真纳(右)讨论分治问题。巴基斯坦在1947年蒙巴顿方案中分成东、西巴基斯坦两部分。1971年,东巴基斯坦独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独立,成为英联邦自治领。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建立。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成为英联邦自治领。1950年,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印度独立与印巴分治印巴冲突印巴冲突是指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冲突。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殖民地政策造成的。纳赛尔深受阿拉伯世界人民的爱戴,人称“雄狮”。

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埃及法鲁克统治的封建王朝,废黜国王,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殖民时代的终结非洲独立加纳:1957年加纳宣布独立,这是二战后黑非洲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走向高涨的起点。古巴独立: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拉丁美洲独立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造完成,1914年通航至1979年间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在古巴革命的影响下,1959年巴拿马爆发两次大规模的示威活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巴拿马人民不断开展斗争,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菲德尔·卡斯特罗(右)和切·格瓦拉(左),1961年(三)二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和评价

特点①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空前的广泛性。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③建立了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类国家体系。④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斗争方式取得了独立。⑤多数国家独立后,仍然与原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联系。⑥战后的民族解放斗争具有互相支持、互相援助的特点。评价积极:①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②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③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局限:①并没有与原有的殖民体系彻底分裂,没有瓦解西方国家在全球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②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宁然存在;③政治权力更多的只是在大量接受西方教育的精英之间流转。(一)成就概况

结合课本第二目的内容,自主梳理下表知识。(时间5分钟,注意标划要点及标注提示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