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科学课教学的“真”_第1页
追求科学课教学的“真”_第2页
追求科学课教学的“真”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追求科学课教学的“真”李芳

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科学课教学必须去伪存真,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在科学课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创设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已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有的经不起推敲,并不符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认知需要。

如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斜面》一课时,在导课环节,他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城市广场上,一个人想把电瓶车推上台阶,非常吃力。老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帮这位叔叔把电瓶车推上去?”有学生回答:“在台阶上垫一块木板。”老师紧接着播放视频,视频中的人将一块木板垫在台阶上,电瓶车很容易地被推上去。老师说:“像这样抬起木板的一端而形成的斜坡,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我们称之为斜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斜面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看上去,这一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一切似乎都水到渠成。但是细细地想一想,在一般情况下,城市里的广场有明确规定,机动车、非机动车等是不允许进入的,这是生活常识。老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可能会误导学生,使他们认为广场里电瓶车可以随意出入;或许有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生活经验,知道广场禁止机动车、非机动车等进入,但是为什么老师课件里却允许呢?他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是我记错了?还是老师不知道呢?”这样的话,就转移了学生部分的注意力,使后面的探究活动不能很好地进行。其实,可以将这一环节改为如何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这样的生活场景学生非常熟悉,平常、真实又有效。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能简单地为了创设而创设,因为真实的课堂应该以真实的生活为起点,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专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确实来源于生活。

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基本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老师由于过于低估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思维得不到真正的训练。

如有一位老师在执教《水往高处走》一课时,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水能沿着木条、纸条、布条等有孔隙的材料爬升,但是水沿着这些物体爬升的高低却不一样,学生猜想可能是与物体孔隙大小有关。此时,老师直接出示了一个教具——在一个塑料板相同高度处固定着三个长度一样,但孔隙大小不一样的玻璃管,并在大屏幕上出示了实验方法:请同学们把这三根玻璃管的一端同时竖直地插入水中,仔细观察三根玻璃管内水上升的高度。学生领回实验材料后分组实验,实验现象十分明显,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孔隙越大,水爬升得越低;孔隙越小,水爬升得越高。结论是得出来了,但问题是: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了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了吗?这个结论是学生自主探究得出来的吗?学生会对他们的结论产生多少成就感呢?我觉得这位老师这样处理这个环节,恰恰丧失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绝佳时机。

当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猜想后,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三个长度一样、孔隙大小不一样的玻璃管,然后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时,教师可以适时地进行引导:“怎样往水中放玻璃管?一个一个地放还是同时放?倾斜放还是竖着放?浸入水中的高度一样吗?在实验中我们应当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通过一步步追问,使学生积极思考,群策群力,他们就可以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并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对比实验的概念,以后再设计对比实验时就能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

教师是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千万不能越俎代庖,应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

三、真诚、具体地评价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一定要真诚、具体,同时具有激励性和指导性,切忌泛泛的、空洞的、毫无意义的评价。

如《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在探究为什么木块、泡沫板等物体在水中会上浮这一问题时,有个学生回答:“因为木块、泡沫板这些物体比较轻,所以会浮在水面上。”教师面带微笑,真诚地注视着这位同学的眼睛,认真地听完他的回答,然后提示他:“你能从物体自身的结构特点进行思考,这是个很好的习惯。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来想一想,是不是水里面也有什么秘密呢?”学生想了一下说:“我想水里一定有一种力量,把这些物体给托了起来。”另一位学生发言道:“水有浮力。”老师紧接着问:“你怎么知道的?”他说:“有一次我在洗衣服的时候,把手放在水面上,感觉到水把我的手往上托,我觉得这就是水的浮力。”老师伸出大拇指:“看来你在平时生活中是一个细心观察、喜欢探究的孩子,真棒!我看你很有科学家的潜质哦!”然后,老师又对全班同学说:“这位同学说水有浮力,大家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个跃跃欲试,大家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

不难看出,这位老师对课堂有着很高的驾驭能力,并且他的评价非常具有艺术性。对两位学生的回答,她首先真诚地进行了肯定,然后巧妙地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鼓励学生细心观察、乐于探究,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又对学生进行了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明显的科学学科特点。谁能说,得到老师这样评价的两位孩子,内心深处不会悄悄埋下一颗热爱科学的种子呢?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真诚的鼓励,一次专业的指导,也许就能让一名有潜力的学生从此走出亮丽的人生。

四、真实记录实验数据

科学课程强调要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忽略问题数据,或对一些问题数据采取直接否定或回避的态度,对学生的发展不利。

例如,我在听一位老师讲《滑轮》一课时,在探究定滑轮作用时,大多数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不能省力”。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我们的定滑轮能省力。”老师说:“谁说的,不可能。”学生接着说:“真的,我们用测力计直接提起钩码用了0.5牛的力,放在定滑轮上再测,只用了0.3牛。所以,使用定滑轮是省力的。”老师说:“哦,实验中出现误差是合理的,你坐下吧。下面我们接着来研究动滑轮的作用……”这位学生还想再发表自己的意见,但看到老师转移了话题,只好坐下了。下课后,我留下这位学生,让他再次做了一遍实验。原来,这个孩子在用测力计拉钩码时,用力过大,当他猛地使劲拉动钩码时,测力计的指针果真指到了0.3牛处。我告诉他在操作时要匀速拉动,这样得出的实验数据才是相对准确的。孩子反复操作了几次,终于明白了定滑轮确实是不省力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敷衍的态度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思维习惯和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长此以往,当学生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也许会自然而然地套用老师的“误差是合理的”来解释,甚至有时候会导致学生对数据进行造假,他们就不会再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刨根问底地进行深入的探究,而对问题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究恰恰是最需要培养的一种珍贵的品质。学生对数据造假是极其可怕的,不仅不能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还会造就他们虚伪的品格。

五、真正落实课外探究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课程,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这对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许多走过场式的处理方式却使课外探究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使学生的探究效果大打折扣。

在听公开课时,一些老师在临近下课时会说:“关于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探究!”课下学生有没有继续探究,探究的结果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如此处理,就有流于形式之嫌。如果想让学生在课下真正地进行探究,教师就要想办法监督、指导,并进行反馈,这样才能保证效果。

在一堂公开课上,一位老师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下课前,他对学生说:“同学们,课前我已经和你们的科学老师说好了,下节科学课的时候,老师将检查你们课下的探究情况,到时候你们可以将自己的探究结果或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你们的老师进行交流,同学们也可以用电邮或电话的方式直接和我沟通,这是我的电子邮箱和联系电话。”随即他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公布了自己的邮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