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镇江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6页,21题,总分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答题卷上相应位置。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一、积累运用(共20分)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加点字的拼音和拼音所表示的汉字。(2;分)一天早上,这位五十五岁的长征老战士来到了我在外交部的房间,满面春风,身上穿着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的帽檐(▲)软垂,慈蔼的眼睛上戴着一fù(▲)眼镜,一只腿架已经断了,是用一根绳子jì(▲)在耳朵上的。这就是财政人民委员!(摘自《红星照耀中国》)2.补写出下面语段中的空缺部分。(8分)孔子以①“▲,▲”表达即便是平民百姓也应有无法改变的志向;杜甫以②“▲,▲”强调了泰山的雄伟,更传达了自己要登攀人生顶峰的志向;李白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现实困境中,以③“▲,▲”传达出无论历经多少困难,都将实现自己人生志向的自信乐观;文天祥经过零丁洋时,所写诗句④“▲,▲”尽显慷慨赴死不可动摇的报国之志。3.阅读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①先贤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②不读书,或许就不懂“柳条折尽花飞尽”的▲,不懂“今人不见古时月”的▲,也不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③一个人读书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心灵家园的广.表或贫瘠。④所以,▲能打开更广阔的人生视野,遇见更诗意的精神世界,并最终“认识你自己”,▲是读“著于竹帛”之书▲是电子触屏之书,什么方式都好,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1)第②句横线上的三个短语,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别绪离愁平淡豁达岁月沧桑B.别绪离愁岁月沧桑平淡豁达C.平淡豁达岁月沧桑别绪离愁D.岁月沧桑别绪离愁平淡豁达(2)第④句横线上的关联词语,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只是……不管……还……B.只要……尽管……也……C.只是……尽管……也……D.只要……不管……还……语文试卷第1页(共6页)4.根据材料,完成题目。(6分)【材料一】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摘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材料二】“本末”词条。(摘自《现代汉语词典》)【材料三】现代人讲“聪”字:“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黑板,这样你就会变聪明。”“聪”字从耳总声,构型理据很清晰,之所以这样讲解,显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们好好学习。(摘自2024年2月18日《光明日报》)(1)小江说:“要想学习好,提升课堂效率是关键,其他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本末倒置。”句中“本末”二字从本义看同属▲造字法。(2分)(2)小江读了材料三,认为“聪”和“明”放在一起讲解,教育效果会更好,于是巧借“明”字的构字特点,加了一句话。请在横线上补写。(2分)“同学们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看黑板,并且▲,这样你就会变聪明。”(3)请在“忘”和“记”二字中选一字,巧用字形字义,就如何完成好“课文背诵”任务,帮小江写段50字以内的话,送给同学。(2分)二、阅读理解(共50分)(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5~6题。(共6分)守风①淮阴·江上渔者唐·许浑宋·范仲淹遥见江阴夜渔客,因思京口钓鱼时。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一潭明月万株柳,自去自来人不知。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注释】①守风:等候适合行船的风势。5.下列诗句中的形象,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最为接近的一项是(▲)(2分)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B.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C.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6.同是看见渔人,两位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语文试卷第2页(共6页)(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7~10题。(共13分)侬智高①围广州,转运使王罕婴城②拒守,都监侍其渊③昼夜未尝眠。久之,将士疲极。有裨将④诱士卒下城,欲与之开门降贼,渊遇之,谕士卒曰:“汝曾⑨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士卒乃复还,登城。罕乃寝于城上,渊忽来,徐撼而觉之,曰:“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罕曰:“有。”乃与罕帅弩手二十余人,衔枚⑥至一处,俯见贼已逾壕,蚁附登城,将及堞⑦矣。城上人皆不觉,渊指示弩手使射之,贼急走出壕外。及贼退,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照宁中致仕®,介甫知其为人,特除⑨一子官,给全俸。(节选自《涑水记闻》,宋·司马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版)【注释】①侬智高:人名。②婴城:绕城。③侍其渊:人名。④裨将:副将。⑤汝曹:你们。⑥衔枚:横咬着条状物,不能说话。⑦堞:城上如齿状矮墙。⑧熙宁中致仕:熙宁年间告老还乡。⑨除:任命;授职。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①昼夜未尝眠(▲)②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③蚁附登城(▲)④贼急走出壕外(▲)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分)①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3分)②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2分)9.简要概括侍其渊在广州保卫战中的两大功绩。(2分)10.你对“渊终不言裨将谋反之事”有怎样的评价?请简要阐述。(2分)(三)阅读下面的组合文本,完成11~14题。(共10分)【文本一】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这话含意深厚,非解释不可。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非动者,即非自然。照片在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行把动象转变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最后目的,也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那么艺术又怎样能表现出“动象”呢?这个问题是艺术家的大秘密。罗丹说:“你们问我的雕像怎样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表现出那第一个现状,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入第二个现状,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个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个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节选自《美学散步·看了罗丹雕刻之后》,宗白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版,有改动)语文试卷第3页(共6页)【文本二】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罚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儿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样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痛;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节选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文本三】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节选自毛宁《梦回繁华》)11.罗丹为什么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请简要回答。(2分)12.艺术家雕刻《拉奥孔》时是怎样表现“动象”的?(用文本二的一句话回答)(2分)13.《清明上河图》中呈现了“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这一“动象”,请借助想象描绘出船的“第一现状”和“第二现状”。(3分)第一现状:第二现状:14.请介绍《清明上河图》中放大处(图中白色圆圈所示)画面内容并点评其妙处。(3分)(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共16分)栀子花魏芳芳①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的绿化地摘了一颗山栀(zhī)实,鲜亮的金红色浆果,一掰开,浓稠的鲜红果汁就流了一手。用水冲洗后,皮肤还是染上了纯净的黄色——“御用黄”果不其然。语文试卷第4页(共6页)②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楞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③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栀子花咧!”卖白菜的小妹声音又娇又脆:“自家屋头的,五毛钱一把。”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辫。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④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菖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插进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顿时就凉下来。栀子是扭旋花,最外层带着浅绿色螺旋纹,绽开后花瓣洁白无瑕,质地丰腴肥腻,摸起来像厚厚的缎子。它的香也丰腴,令我想起重庆美人。⑤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她。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客,她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澈的喜悦。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⑥没有治疗的时候,娘俩说着话,我给母亲梳头,像从前一样。我是母亲最小的闺女,天生就爱缠着她。只要母亲闲下来,或者坐着干活——剥玉米棒或者哪怕烧锅,我也能爬在她背上给她梳头。红色的塑料梳子,我高一下低一下乱扒,静电把头发扯飞,比不梳更乱。炎夏里母亲在门前树下网床上午休,我钻到网床下反复摆弄她的头发,母亲不胜其烦,却从未打过我,只是笑我“磨人精”。⑦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⑧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母亲仔细照了一会儿镜子,顾盼之间,转头凄然一笑:“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⑨“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⑩这是她七十九年岁月里第一次戴上栀子花,也是最后一次。(选自2023年12月22日《文汇报》,有删改)语文试卷第5页(共6页)15.阅读文章,围绕“我”和“栀子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3分)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绿化地掰开一颗山栀实。好几年前①_________▲三十年前“我”在重庆小菜场初见栀子花。搬到上海后②七年前③16.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写到“重庆美人”,突出了栀子花的哪些特点?(3分)17.“我”折了栀子花带给病重住院的母亲,这样做有哪些用意?(4分)18.第⑦段划线句有何作用?(2分)19.细读第⑨段,根据“我”的举动揣摩并写出“我”的心理变化。(4分)(五)名著阅读(5分)20.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完成题目。【片段一】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片段二】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1)林冲要确认“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是“怕”▲被烧毁;杨志不敢在黄泥冈“停脚”,是“怕”▲被劫。(2分)(2)有人说,林冲和杨志的“怕”,本质上是一致的。你同意吗?请陈述理由。(3分)三、作文(共50分)21.从“凭君传语报平安”,到邮寄信件、拨打电话、发送信息报平安,“一切安好”“安全抵达”“平安无事”“一切正常”“正在好转”等各种“报平安”之语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关于“报平安”,你有过怎样的体验或思考?请以“报平安”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文题抄写在答题卷“题目”后的横线上。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语文试卷第6页(共6页)镇江市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运用(共20分)1.(2分)tuìyán副系(答对一个或两个得1分,答对三个或四个得2分)2.(8分)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空1分,有错该句不得分)3.(4分)(1)(2分)B(2)(2分)D4.(6分)(1)(2分)指事(2)(2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示例(2分):每一天每个月都做到(或“日积月累”)。(意思对即可)示例(1分):每天都做到。示例(1分):每月都做到。(3)(2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一(2分):要完成好背诵任务,自己一定要大声朗读课文,因为“记”字左边是“言”,右边是“己”。(意思对即可)示例二(2分):“亡”就是“丢”,背诵课文时如果用“心”,就不会“忘”。(意思对即可)二、阅读理解(共50分)5.(2分)D6.(4分)《守风淮阴》表达对渔人闲适的羡慕(或“艰辛的同情”,1分),以及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1分);《江上渔者》表达对渔人捕鱼艰险的同情(或“对民生疾苦的关心”,1分),以及对世人只知品尝美味而不知渔人捕鱼艰险的批评(或“对世人的规劝”,1分)。(意思对即可)7.(4分)①曾,曾经。②妻子和儿女。③像蚂蚁一样。④跑,逃跑。(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8.(5分)①(3分)不如齐心协力守好城池,(这样)怎么只是保全了你们的家族呢,你们自己也会因功而受奖赏。(反问句式1分,意思对即可)②(2分)您不要惊慌,您身边有弓弩手吗?(句式1分,意思对即可)9.(2分)及时劝返准备投降的士兵;指挥弓弩手击退偷袭的敌军。(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0.(2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示例一(2分):这样做对。裨将谋反未成,没有造成恶果;一旦告发,不仅裨将性命不保,还会殃及众多士兵。示例二(2分):这样做不对。裨将谋反之事属实,不予追究,就是包庇纵容,这样对治军不利。示例三(2分):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没有殃及众多士兵;弊在对治军不利。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4页)
参考译文:侬智高围攻广州,转运使王罕绕城抵抗,都监侍其渊昼夜不曾睡眠。时间长了,将士疲惫到了极点,有副将引诱士兵到城下,想要和士兵打开城门投降敌人,侍其渊遇到他们,劝他们说:“你们投降敌人,一定会像奴隶一样被驱使,肩挑背驮回到敌人的军营,朝廷想必也会诛杀你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不如齐心协力守好城池,(这样)怎么只是保全了你们的家族呢,你们自己也会因功而受奖赏。”士兵们于是又返回,登上城。王罕就睡在城上,侍其渊快速走来,慢慢地摇醒他说:“您不要惊慌,您身边有弓弩手吗?”王罕说:“有啊。”侍其渊和王罕二人领着弓弩手二十多人,悄悄地来到一处角落,向下看,发现敌人已经越过了壕沟,像蚂蚁一样攀附登城,即将攀上城头了。城上的人都没有发觉,侍其渊指挥弓弩手让他们射杀敌人,敌人急忙跑到壕沟外面。等敌人溃退后,侍其渊最终也没有说副将谋反的事。熙宁年间,他退休。王安石了解他的为人,特意给他的一个儿子授予官职,按退养前的俸禄给他。11.(2分)自然的“真实”是“动”(1分),照片把“动”转换成了“静”是谎言(1分),艺术追求“动象”目标,所以真实(1分)。(每点1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12.(2分)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13.(3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第一现状(示例):巨大漕船正在汴河上扬帆行驶,有船工大声呼叫:“拱桥!放倒桅杆。”(描绘出漕船放倒桅杆之前情景即可)第二现状(示例):桅杆放倒,漕船有惊无险驶过拱桥,船夫们额手称庆,桥上岸边众人欢呼一片。(描绘出漕船驶过拱桥或之后的情景即可)(答出“第一现状”或“第二现状”均可得2分,满3分止)14.(3分)图中画着一个“岸边挥臂助阵”(或“两脚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挥动,仰头呼唤”)的人,(人物状态1分,“挥臂”“呼唤”有一特征即可);寥寥数笔,人物的形神俱备,细致入微(技法1分);形象生动地把此刻人物内心的紧张、焦急、担忧的心理状态刻画出来(1分,有一个心理特征即可),烘托了漕船过桥的紧张气氛(1分);体现了自然真实的动象(1分)。(画面内容介绍1分,点评满2分止)15.(3分)不设统一答案。示例:①“我”在西安小饭铺得知山栀子的功效(1分,意思对即可)。②“我”在小区西南角折栀子花插在家中品赏(1分,意思对即可)。③“我”在医院病房给病重的母亲戴栀子花(1分,意思对即可)。16.(3分)香;美;普通(多)。(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7.(4分)母亲爱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会给母亲惊喜(1分);栀子花能冲淡来苏水的味道,使病房有鲜活的气息(或“栀子花香气浓郁,令人迷醉其中,让母亲宁静”,1分);母亲也曾爱打扮,人美如花,希望以此焕发母亲生命的朝气(1分);母亲性情之好,如栀子之美,花如其人(1分);“我”爱栀子花,一如“我”对母亲的爱,以此寄托对母亲的依恋之情(1分)。(满4分止,意思对即可)18.(2分)划线句写出了小时候爱打扮、很洋气的母亲,与记事以来操劳忙碌无暇顾及形象的母亲形成对比(1分),衬托母亲勤劳朴实和忘我的奉献精神(1分);既为“我”替母亲戴栀子花作铺垫(1分),也为最后“我”在母亲面前感到惭愧遗憾作铺垫(1分)。(每点1分,满2分止,意思对即可)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2页(共4页)
19.(4分)我大声喊“不”,是怕母亲产生消极情绪(1分);但看到母亲在栀子花衬托下更加衰老的事实,失去母亲的担忧又让我因惧怕而“哆嗦”(1分);不由抱住母亲,贴着她脸颊的举动是“我”对母亲的抚慰(1分),也是希望和母亲永远在一起的无声告白(1分);“妈妈,你真美”是鼓励母亲要有活下去的信心(1分),也是“我”对母亲由衷的爱的流露(1分)。(每点1分,满4分止,意思对即可)20.(5分)(1)(2分)草料场;生辰纲(金银担)(每个1分,意思对即可)。(2)(3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示例一:同意。二人都怕升迁之梦受到影响,其本质是一致的。此时的林冲还怀有安稳服刑,以后慢慢升迁之梦;若看管的草料场被烧毁,不仅梦想断送,自己也将是死罪。此时的杨志还怀有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梦想,若押送的生辰纲被劫,不仅梦想断送,自己也将获罪。示例二:不同意。此时的林冲只想做个平常人,安稳度日,了此一生;若草料场被烧,自己的这一愿望不但无法实现,还将葬送性命。此时的杨志还怀有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梦想,若押送的生辰纲被劫,不仅梦想断送,自己也将获罪。三、作文(共50分)21.(1)评分表内容语言结构一类卷45—50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丰富具体审题准确语言优美流畅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严谨层次分明衔接自然二类卷40—44分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审题准确语言通顺连贯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三类卷35—39分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比较具体审题基本准确语言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尚完整层次较清楚四类卷30—34分中心不明确内容较空泛偏离题意语言不够通顺语病较多结构欠完整层次不清楚五类卷30分以下严重偏离题意文理不通结构层次混乱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3页(共4页)答案解析1.tuìyán副系【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褪色(tuìsè):指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帽檐(màoyán):指帽子前面的边沿,这一部分用于遮挡阳光、雨水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一副(yīfù):量词,表示成对或成套的物品。“一副”常用于描述眼镜、手套、对联等成对出现的物品,也可以用于描述某种表情或态度。jì——系,扣;打结。据此作答即可。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凌、绝、览、挂、海。3.(1)B(2)D【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句子衔接。“柳条折尽花飞尽”,意思是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今人不见古时月”,意思是现在的人未曾见过古时的月亮。“别绪离愁”对应“柳条折尽花飞尽”,表达的是离别与哀愁;“岁月沧桑”对应“今人不见古时月”,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深邃;“平淡豁达”对应“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故选B。(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运用。第④句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和方式的灵活性,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或何时开始,都能带来积极的影响。在本题中,需要找到能正确表达“无论何种方式都适用”这一条件的关联词语。“只要……不管……还……”既表达了条件关系(只要读书),又表达了无论何种方式都适用的意思(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因此是正确答案。答案第1页,共15页故选D。4.(1)指事(2)本题不设统一答案。示例:每一天每个月都做到(或“日积月累”)。(意思对即可)示例:每天都做到。示例:每月都做到。(3)本题不设统一答案。示例一:要完成好背诵任务,自己一定要大声朗读课文,因为“记”字左边是“言”,右边是“己”。(意思对即可)示例二:“亡”就是“丢”,背诵课文时如果用“心”,就不会“忘”。(意思对即可)【详解】(1)本题考查字形。本末:树的下部和上部,东西和底部和顶部,比喻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结合材料一中“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可知,“本末”二字从本义看同属指事造字法。(2)本题考查仿写句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材料三是在通过“聪”字的构造来教育学生们如何在学习上做到全面和专注。每个部分(耳、心、口、目)都对应了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明”字由“日”和“月”组成,日代表白天,月代表夜晚,两者合在一起意味着无论白天黑夜都可以做到。据此可补写为:每天都要坚持。(3)本题考查字形字义和语言表达。解答时,需要理解题目中的要求,即选择“忘”或“记”中的一个字,通过其字形字义来阐述如何完成好“课文背诵”的任务。对于“记”字,可以观察到它由“言”和“己”两部分组成。在这里,“言”可以理解为言语、说话,而“己”则代表自己。将这两个字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通过说话(朗读)来加深自己的记忆,从而帮助完成背诵任务。因此,可以构造出“要完成好背诵任务,自己一定要大声朗读课文,因为‘记’字左边是‘言’,右边是‘己’”这样的句子。对于“忘”字,虽然题目中给出了这个字作为选项,但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其反义词“记”来阐述如何避免忘记课文内容。不过,为了符合题目要求,也可以从“忘”字的字形字义出发,进行反向思考。例如,“忘”字由“亡”和“心”组成,“亡”可以理解为丢失、失去,而“心”则代表心思、用心。因此,可以构造出“背诵课文时如果用‘心’,就不会‘忘’”这样的句子,强调用心背诵的重要性。答案第2页,共15页示例:要牢记课文内容,就得用心去体会,因为“记”字把“言”与“己”紧密相连,提醒自己多说多记,方能牢记于心。5.D6.《守风淮阴》表达对渔人闲适的羡慕(或“艰辛的同情”),以及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江上渔者》表达对渔人捕鱼艰险的同情(或“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以及对世人只知品尝美味而不知渔人捕鱼艰险的批评(或“对世人的规劝”)。(意思对即可)【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守风淮阴》中的“京口钓者”形象描绘了一个在江边悠然垂钓的渔人,他自在、悠闲,不为外界所扰。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同样表现出渔人自在、悠闲生活状态的诗句。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出自李白的《行路难》,这里的“垂钓”更多是用来表达诗人仕途不顺时的一种自我排遣和向往,与《守风淮阴》中的“京口钓者”形象不符。B.“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里的“垂钓者”是诗人所观之景,并非诗人自己,且诗句重点在于表达诗人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求仕之心,与《守风淮阴》中的“京口钓者”形象不符。C.“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自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里的“垂钓者”是一个小孩,虽然也在垂钓,但更多的是表现出小孩的童趣和天真,与《守风淮阴》中悠然自得的“京口钓者”形象不符。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里的“垂钓者”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不为风雨所动,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自在、悠闲的形象最为接近。故选D。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守风淮阴》中,诗人许浑通过描绘自己遥见江阴夜渔客的情景,引发出对京口钓鱼时的回忆。诗中的“一潭明月万株柳,自去自来人不知”生动展现了渔人在月光下、柳影间悠然垂钓的闲适画面。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渔人这种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这种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在漫长的守风等待中,诗人或许正渴望能像渔人一样,摆脱尘世的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自由。《江上渔者》中,范仲淹则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为引子,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那些只知享受美味鲈鱼的人们。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直接展现了渔人在江上捕鱼所经历的艰辛与危险。这里的渔人形象,不再是悠然自得的象征,而是成为了劳苦与危险的代名词。诗人通过对渔人捕鱼艰险的描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心,答案第3页,共15页同时也对那些只知品尝美味而不知渔人捕鱼艰辛的世人提出了批评。诗人希望世人能够关注到渔人的不易,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对世人进行了一种规劝,提醒他们应当时时怀有同情之心,关注社会底层的民生状况。7.曾,曾经。妻子和儿女。像蚂蚁一样。跑,逃跑。8.①不如齐心协力守好城池,(这样)怎么只是保全了你们的家族呢,你们自己也会因功而受奖赏。(反问句式,意思对即可)②您不要惊慌,您身边有弓弩手吗?(意思对即可)9.及时劝返准备投降的士兵;指挥弓弩手击退偷袭的敌军。(意思对即可)10.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示例一:这样做对。裨将谋反未成,没有造成恶果;一旦告发,不仅裨将性命不保,还会殃及众多士兵。示例二:这样做不对。裨将谋反之事属实,不予追究,就是包庇纵容,这样对治军不利。示例三: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没有殃及众多士兵;弊在对治军不利。【解析】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昼夜不曾睡眠。尝:曾,曾经。(2)句意为:朝廷想必也会诛杀你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妻子:妻子和儿女。(3)句意为:像蚂蚁一样攀附登城。蚁:像蚂蚁一样。(4)句意为:敌人急忙跑到壕沟外面。走:跑,逃跑。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不若:不如。并力完城:齐心协力守好城池。岂:怎么。(2)句重点词语:勿:不要。惊:惊慌。随身:身边。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久之,将士疲极。有裨将诱士卒下城,欲与之开门降贼,渊遇之,谕士卒曰:‘汝曹降贼;必驱汝为奴隶,负担归其巢穴,朝廷欲诛汝曹父母妻子。不若并力完城,岂惟保汝家,亦将有功受赏矣。’士卒乃复还,登城”可知,在士兵因长时间坚守而疲惫不堪,有副将诱导他们投降敌人时,侍其渊及时出现并劝说士兵们不要投降。他晓以利害,指出投降后将成为奴隶并连累家人,而坚守城池不仅能保全家人,还有机会立功受赏。成功说服了士兵们回归守城岗位,继续抵抗敌人。据此可概括为:及时劝返准备投降的士兵;答案第4页,共15页结合“渊忽来,徐撼而觉之,曰:‘公勿惊,公随身有弓弩手否?’……乃与罕帅弩手二十余人,衔枚至一处,俯见贼已逾壕,蚁附登城,将及蝶矣。城上人皆不觉,渊指示弩手使射之,贼急走出壕外”可知,在敌人趁着夜色偷偷越壕并企图爬上城墙进行偷袭的关键时刻,侍其渊敏锐地发现了敌军的行动。他迅速组织起弓弩手,在敌人接近城墙的危急关头指挥他们射击,成功地将敌军击退至壕沟之外,保住了城池的安全。据此可概括为:指挥弓弩手击退偷袭的敌军。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从利的方面看,它可以避免无谓的牺牲,维护军心稳定,以大局为重;从弊的方面看,它可能削弱了军队的纪律和秩序,对治军不利,也可能让其他士兵产生侥幸心理。示例一:这样做对。裨将虽然有谋反之心,但并未实际造成恶果,即城池未失,士兵未受伤害。此时若告发,不仅裨将难逃一死,还可能牵连到无辜的士兵,造成不必要的牺牲。在战争期间,军心稳定至关重要。告发裨将可能会引发士兵之间的猜疑和恐慌,进而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侍其渊选择沉默,有助于保持军心的稳定,使士兵们能够继续专注于抵御外敌。侍其渊深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保卫城池,抵御外敌。他选择将个人恩怨和内部矛盾暂时搁置,以大局为重,这是非常明智的决策。示例二:这样做不对。军队是一个需要严格纪律和管理的组织。对于谋反这样的严重行为,如果不予追究,就是包庇纵容,会对军队的纪律和秩序造成极大的破坏。长此以往,军队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对于谋反行为的姑息,会让其他士兵产生侥幸心理,认为即使犯错也不会受到惩罚。这种心理会削弱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治军极为不利。【点睛】参考译文:依智高围攻广州,转运使王罕绕城抵抗,都监待其渊昼夜不曾睡眠。时间长了,将士疲惫到了极点,有副将引诱士兵到城下,想要和士兵打开城门投降敌人,待其渊遇到他们,劝他们说:“你们投降敌人,一定会像奴隶一样被驱使,肩挑背驮回到敌人的军营,朝廷想必也会诛杀你们的父母妻子和儿女。不如齐心协力守好城池,(这样)你们不只是保全了你们的家族呢,你们自己也会因功而受奖赏。”士兵们于是又返回,登上城。王罕就睡在城上,侍其渊快速走来,慢慢地摇醒他说:“您不要惊慌,您身边有弓弩手吗?”王罕说:“有啊。”待其渊和王罕二人领着弓弩手二十多人,悄悄地来到一处角落,向下看,发现敌人已经越过了壕沟,像蚂蚁一样攀附登城,即将攀上城头了。城上的人都没有发觉,侍其渊指挥弓弩手让他们射杀敌人,敌人急忙跑到壕沟外面。等敌人溃退后,待其渊最终也没有说副将谋反的事。熙宁年间,他退休。王安石了解他的为人,特意给他的一个儿子授予答案第5页,共15页
官职,按退养前的俸禄给他。11.自然的“真实”是“动”,照片把“动”转换成了“静”是谎言,艺术追求“动象”目标,所以真实。12.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13.第一现状(示例):巨大漕船正在汴河上扬帆行驶,有船工大声呼叫:“拱桥!放倒桅杆。”(描绘出漕船放倒桅杆之前情景即可)第二现状(示例):桅杆放倒,漕船有惊无险驶过拱桥,船夫们额手称庆,桥上岸边众人欢呼一片。(描绘出漕船驶过拱桥或之后的情景即可)14.图中画着一个“岸边挥臂助阵”(或“两脚张开,微微弯曲,两臂挥动,仰头呼唤”)的人,(人物状态,“挥臂”“呼唤”有一特征即可);寥寥数笔,人物的形神俱备,细致入微;形象生动地把此刻人物内心的紧张、焦急、担忧的心理状态刻画出来(有一个心理特征即可),烘托了漕船过桥的紧张气氛;体现了自然真实的动象。【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文本一第一段中“我们知道‘自然’是无时无处不在‘动’中的。非动者,即非自然。照片在物象转变之中,摄取一角,强行把动象转变为静象,已非物之真相了。况且动者是生命之表示,精神的作用;描写动者,即是表现生命,描写精神。自然万象无不在‘活动’中,即是无不在‘精神’中,无不在‘生命’中。艺术家要想借图画、雕刻等以表现自然之真,当然要能表现动象,才能表现精神、表现生命。这种‘动象的表现’,是艺术最后目的,也就是艺术与照片根本不同之处了”;第二段中“你们问我的雕像怎样表现这种‘动象’?其实这个秘密很简单。我们要先确定‘动’是从一个现状转变到第二个现状。画家与雕刻家之表现‘动象’就在能表现出这个现状中间的过程。他要能在雕刻或图画中表现出那第一个现状,于不知不觉中转化入第二个现状,使我们观者能在这作品中,同时看见第一个现状过去的痕迹和第二个现状初生的影子,然后‘动象’就俨然在我们的眼前了”可知,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是因为自然万物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这种运动和变化是生命的体现和精神的作用。然而,照片在捕捉物象的瞬间时,只能截取一个静态的画面,无法完全展现自然的动态美,因此照片所呈现的只是物象的静态形式,而非其真实的动态本质。相比之下,艺术追求的是表现自然之真,即能够表现物象的动态变化和精神内涵。艺术家通过巧妙的构图和表现手法,能够在作品中展现出物象的动象,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精神的力量。答案第6页,共15页
因此,艺术所追求的是更加真实、生动和深刻的自然表现,而照片则因为无法展现自然的动态美而显得虚假和片面。据此可概括为:自然的“真实”是“动”,照片把“动”转换成了“静”是谎言,艺术追求“动象”目标,所以真实。12.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结合文本二“相传拉奥孔犯了大罪,天神用了一种极惨酷的刑罚来惩罚他,遣了一条恶蛇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一块儿绞死了。在这种极刑之下,未死之前当然有一种悲伤惨戚、目不忍睹的一顷刻,而希腊雕刻家并不擒住这一顷刻来表现,他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所以他所表现的悲哀是含蓄不露的。倘若是流露的,一定带了挣扎呼号的样子。这个雕刻,一眼看去,只觉得他们父子三人都有一种难言之痛;仔细看去便可发现条条筋肉、根根毛发都暗示一种极苦痛的神情”的内容可知,艺术家雕刻《拉奥孔》时,通过“只把将达苦痛极点前一顷刻的神情雕刻出来”来表现“动象”。这种表现方式不直接展现苦痛达到极点的瞬间,而是捕捉到了即将达到这一极点前一刹那的神情,使得作品能够传达出含蓄而深刻的动感和情感张力。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首先,需要明确题目要求的是根据《清明上河图》中“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这一场景,描绘出船的“第一现状”和“第二现状”。这要求我们对原场景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通过想象将其细化为两个不同阶段的画面。在《清明上河图》中,“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是一个动态的场景,它包含了多个细节元素,如船只、船工、桅杆、拱桥、河流以及周围的观众等。我们需要从这些元素中挑选出与“第一现状”和“第二现状”紧密相关的部分进行描绘。为了清晰地描绘出两个不同阶段的画面,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时间线。在这个时间线上,“第一现状”是船只尚未开始放倒桅杆,但已经做好准备或者即将开始的阶段;“第二现状”则是桅杆已经放倒,船只正在通过拱桥或者已经通过拱桥的阶段。由于原画作是静态的,我们需要运用想象力来填补画面中的空白部分。比如,在“第一现状”中,我们可以想象船工们是如何忙碌地准备放倒桅杆的,他们的表情、动作以及周围的环境等;在“第二现状”中,我们可以想象船只通过拱桥时的情景,船夫们的反应、观众的反应以及整个场面的氛围等。最后,我们需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在描绘时,要注意保持画面的连贯性和逻辑性,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两个不同阶段的变化。示例:第一现状:答案第7页,共15页
在汴河之上,一艘庞大的漕船缓缓驶来,阳光洒在船帆上,金光闪闪。船工们忙碌地穿梭于甲板之上,有的紧握船舵,专注地观察着前方的水域;有的则站在船头,眺望远处那座巍峨的拱桥,神色中带着几分紧张与期待。随着船身逐渐靠近拱桥,船长大声发令:“准备放倒桅杆!”船工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解开固定桅杆的绳索,有的则准备引导桅杆缓缓下落,确保船只能够顺利通过拱桥而不受阻碍。整个船上一片忙碌而有序的景象,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挑战做着充分的准备。第二现状:随着桅杆被稳稳地放倒,漕船仿佛卸下了重负,更加灵活地穿梭于拱桥之下。船夫们紧握船篙,熟练地调整着船身的方向与速度,确保船只能够平稳地驶过拱桥。桥上与岸边的观众纷纷驻足观看,为这惊险而又精彩的一幕鼓掌欢呼。当漕船终于有惊无险地驶过拱桥,船夫们纷纷松了一口气,相互间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们有的挥动着手臂,向桥上的观众致意;有的则高声欢呼,庆祝这一胜利的时刻。而桥上的行人与岸边的居民也被这壮观的景象所感染,纷纷加入到欢呼的行列中来,整个场面充满了欢乐与祥和的氛围。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图文转换。图中白色圆圈所示的画面,聚焦于《清明上河图》中一个热闹非凡的场景——桥头的岸边,这里聚集了一群人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岸边焦急眺望”的行人。他两脚分开站立,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不自觉地交织在胸前或轻轻搭在栏杆上,目光紧锁着即将通过拱桥的漕船,脸上写满了焦急与关切。这幅画面妙处在于其细腻的人物刻画与深刻的情感传达。画家仅通过简单的几笔线条与色彩,便勾勒出行人焦急的神态与动作,形神兼备,让人仿佛能听到他内心急切的呼唤与担忧的低语。这样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人物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更巧妙地烘托了整个场景的紧张氛围。此外,这位焦急眺望的行人形象,也成为了连接桥上桥下、船上船下众多人物情感的纽带。他的存在,使得整个画面不仅仅是静态的展示,而是充满了动态的生命力与情感交流。观者可以透过他的眼神与姿态,感受到整个漕船过桥事件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进而体会到《清明上河图》所追求的“自然真实的动象”。据此理解作答即可。示例:图中描绘了一位“桥上紧握栏杆,目光紧锁船身”的民众。他站立于石桥边缘,双脚紧贴着栏杆底部,仿佛生怕错过任何细微的变化。双手则紧紧抓握着栏杆,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展现出他内心的紧张与不安。他的头部微微前倾,双眼紧盯着即将通过桥下的庞大漕船,眼神中充满了对安全的忧虑与对结果的期待。15.示例:①“我”在西安小饭铺得知山栀子的功效(意思对即可)。答案第8页,共15页
②“我”在小区西南角折栀子花插在家中品赏(意思对即可)。③“我”在医院病房给病重的母亲戴栀子花(意思对即可)。16.香;美;普通(多)。17.母亲爱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会给母亲惊喜;栀子花能冲淡来苏水的味道,使病房有鲜活的气息(或“栀子花香气浓郁,令人迷醉其中,让母亲宁静”);母亲也曾爱打扮,人美如花,希望以此焕发母亲生命的朝气;母亲性情之好,如栀子之美,花如其人;“我”爱栀子花,一如“我”对母亲的爱,以此寄托对母亲的依恋之情。(意思对即可)18.划线句写出了小时候爱打扮、很洋气的母亲,与记事以来操劳忙碌无暇顾及形象的母亲形成对比,衬托母亲勤劳朴实和忘我的奉献精神;既为“我”替母亲戴栀子花作铺垫,也为最后“我”在母亲面前感到惭愧遗憾作铺垫。(意思对即可)19.我大声喊“不”,是怕母亲产生消极情绪;但看到母亲在栀子花衬托下更加衰老的事实,失去母亲的担忧又让我因惧怕而“哆嗦”;不由抱住母亲,贴着她脸颊的举动是“我”对母亲的抚慰,也是希望和母亲永远在一起的无声告白;“妈妈,你真美”是鼓励母亲要有活下去的信心,也是“我”对母亲由衷的爱的流露。(意思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第一空,结合②段中“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楞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可概括为:“我”在西安小饭铺得知山栀子的功效;第二空,结合④段中“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菖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插进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顿时就凉下来”可概括为:“我”在小区西南角折栀子花插在家中品赏;第三空,结合⑤段中“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她。在母亲身边,我们是答案第9页,共15页
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⑧段中“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可概括为:“我”在医院病房给病重的母亲戴栀子花。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③段中“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辨。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可知,栀子花散发出一种“浓稠的香气”,这种香气既“野性”又“温润”,与重庆美人身上带有的那种独特而迷人的气质相类似,让人难以忘怀。栀子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其洁白无瑕的花瓣和丰腴肥腻的质地,如同缎子一般,这种美丽与重庆美人所展现的优雅和美丽相契合,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愉悦。虽然栀子花美丽且香气袭人,但它在重庆却非常普遍,随处可见,就像重庆的美人一样,虽然个个美丽动人,但在当地却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常见。这种普遍性也体现了栀子花和重庆美人一样,都是那么地贴近生活,那么地接地气。综上所述,通过“重庆美人”的比喻,文章第③段突出了栀子花香、美、且普遍(多)的特点。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第⑤段“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客,她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激的喜悦”可知,母亲一直喜爱花卉,但从未有机会亲自种植栀子花。将栀子花带入病房,不仅满足了母亲对花的喜爱,也给她带来了意外的惊喜,让她在病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结合第⑤段“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可知,医院病房内常弥漫着来苏水的消毒味,让人感到沉闷和压抑。栀子花的浓郁香气能够有效冲淡这种不愉快的气味,为病房增添一份清新和鲜活的气息,让母亲在更加舒适的环境中养病。结合第⑦段“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可知,回忆中,母亲年轻时是个爱打答案第10页,共15页
扮、洋气的女学生。将栀子花别在母亲耳畔,是希望唤起她对美好过往的回忆,同时激发她战胜病魔的勇气,焕发出生命的朝气和活力。结合全文来看,栀子花不仅美丽,而且其纯洁、高雅的品性与母亲温婉、善良的性情相得益彰。通过送花,表达了“我”对母亲美好品质的赞美和敬仰。同时,栀子花是“我”情感的寄托,它不仅代表了“我”对花卉的喜爱,更深深蕴含着“我”对母亲深沉而真挚的爱。在母亲病重之时,送上一束栀子花,正是“我”对母亲无尽依恋和祝福的表达,希望用这份美好和温情给予她力量和支持,让她在病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爱的力量。18.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的内容可知,这句话描绘了母亲小时候的形象,她爱打扮,穿着时尚,是一个洋气的女学生。这与“我”记事以来所见的母亲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记事中的母亲,因为长期的操劳和忙碌,无暇顾及自己的形象,总是穿着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母亲年轻时的美丽和时尚,更衬托了她后来的勤劳朴实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展现了她为家庭无私奉献的伟大品质。从结构上看,划线句通过描述母亲年轻时的美丽和洋气,为后文中“我”替母亲戴栀子花的情节作了铺垫。它让读者理解,“我”之所以要给母亲戴栀子花,不仅仅是因为她喜欢花,更是因为希望母亲能够重拾年轻时的美丽和自信,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同时,这句话也为最后“我”在母亲面前感到惭愧遗憾的情节作了铺垫。面对曾经如此爱美、如今却因操劳而苍老的母亲,“我”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遗憾,更加坚定了要让她在余生中感受到更多幸福的决心。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心理把握。结合⑨段中“‘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可知,面对母亲因年老而自谦配不上栀子花的感慨,“我”大声反驳并拥抱母亲,表达了对她深深的爱与赞美,同时传递出要她坚强活下去的鼓励。我大声喊“不”:在这一刻,“我”的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是因为看到母亲说自己“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时,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这个“不”字,是“我”在极力否定母亲的消极想法,害怕她因此产生放弃的念头或陷入更深的自我否定中。我哆嗦着:紧接着,“我”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这是因为“我”在栀子花的鲜亮对比下,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母亲日益衰老的面容和体态,这种强烈的反差让“我”深感痛心,同时也对即将失去母亲的未来充满了恐惧和担忧。答案第11页,共15页
我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为了缓解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我”做出了一个本能的反应——从背后轻轻抱住母亲。这个举动既是“我”对母亲的一种抚慰,试图用自己的怀抱给予她温暖和力量;也是“我”内心深处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不舍,希望能够永远和她在一起。我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在抱住母亲的同时,“我”还把脸贴在了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这个亲密的动作,是“我”对母亲无声的爱意表达,也是“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母亲:无论她变成什么样子,“我”都会爱她如初,陪伴在她身边。“妈妈,你真美!”最后,“我”大声地对母亲说出了这句话。这不仅是“我”在鼓励母亲要有活下去的信心,告诉她即使岁月流逝,她依然美丽;更是“我”对母亲由衷的爱的流露,是“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表达。20.(1)草料场生辰纲(金银担)(2)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能自圆其说即可。示例一:同意。二人都怕升迁之梦受到影响,其本质是一致的。此时的林冲还怀有安稳服刑,以后慢慢升迁之梦;若看管的草料场被烧毁,不仅梦想断送,自己也将是死罪。此时的杨志还怀有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梦想,若押送的生辰纲被劫,不仅梦想断送,自己也将获罪。示例二:不同意。此时的林冲只想做个平常人,安稳度日,了此一生;若草料场被烧,自己的这一愿望不但无法实现,还将葬送性命。此时的杨志还怀有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梦想,若押送的生辰纲被劫,不仅梦想断送,自己也将获罪。【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结合“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可知,相关情节为“风雪山神庙”:林冲遭到高俅陷害,被发配沧州看管一个草料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动镦锻机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房产赠与合同(2篇)
- 风筝帆板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手动的手工具产品供应链分析
- 非实验室用炉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康养项目投资协议书(2篇)
- 手机支架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2024年合作分成合同(扣点版)
- 运载工具底架项目营销计划书
- 陆地车辆用燃气涡轮机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GBZ(卫生) 18-2013职业性皮肤病的诊断总则
- GB/T 29894-2013木材鉴别方法通则
- 某厂房主体结构验收汇报材料
- GB 30721-2014水(地)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云南校长职级考试试题
- GA/T 1081-2020安全防范系统维护保养规范
- 三重一大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六篇
- 中班数学《米老鼠的水果店认识以内的数》课件一等奖幼儿园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面试试讲
-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培训课件
- 社会支持系统-课件
- 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操作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