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专题报告汇编3篇_第1页
骨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专题报告汇编3篇_第2页
骨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专题报告汇编3篇_第3页
骨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专题报告汇编3篇_第4页
骨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专题报告汇编3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骨外科医师晋升副主任医师专题报告单位:***姓名:***现任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202*年**月**日骨外科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顽固性骨折不愈合病例分析专题报告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离股骨髁关节面连线9cm以内的骨折,其占股骨骨折的3%~6%,占全身骨折的0.4%。股骨远端骨折中约85%的患者为老年患者,多见于低能量损伤,其余患者以高能量损伤、多发伤为主。手术治疗已成为股骨远端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而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联合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最常用的术式,具有创伤小、有利于患者康复等优点。然而,股骨远端骨折的愈合率并没有随着锁定钢板的普及而得到明显提高,术后因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等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笔者采用逆行髓内钉附加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扩髓冲洗抽吸系统植骨治疗1例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顽固性骨折不愈合,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病例报道患者,男,48岁,因“车祸致右大腿下段肿痛、畸形、活动受限3h”于2018-01-25入院,7个月前因右胫骨上段非骨化性纤维瘤行右胫骨上段病灶清除、骨水泥注入、内固定手术。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每日吸烟10~15支,不饮酒。查体可见右大腿中下段肿胀畸形明显,右下肢血运、感觉未见明显异常。右膝关节活动度因疼痛未检查。X线片显示右股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根据AO/OTA分型为33-A3.3型(图1)。完善各项术前常规检查,于2018-01-28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右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患者遵医嘱避免负重但未戒烟,分别于术后2个月、5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内固定在位。患者于2018-11-01自行扶拐下床时突然感觉右大腿疼痛不适、活动受限,来院复查X线片显示右股骨钢板断裂,右股骨下段再次骨折(图2)。于2018-11-17在硬腰联合麻醉下取出钢板,复位骨折并更换钢板内固定,取髂骨植骨,术后1周出院,患者遵医嘱戒烟、严格卧床,分别于术后2个月、10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内固定在位。患者于2019-08-22卧床行右下肢功能锻炼时再次出现右大腿疼痛不适、活动受限,入院后X线片与CT片显示右股骨骨折术后钢板再次断裂(图3)。患者再次于2019-08-30进行手术,原手术切口取出断裂的钢板,清除骨折断端的纤维瘢痕组织、坏死骨组织,2枚Schanz钉分别置入骨折远端与近端撑开矫正力线,透视下确认患侧力线良好并与健侧对比,然后将1块锁定钢板置于股骨外侧,钢板两端分别置入3枚单皮质锁定螺钉以维持力线并抵抗旋转。逆行置入长度、直径合适的髓内钉,扩髓冲洗抽吸系统收集扩髓骨并植入内侧皮质缺损区。术后继续嘱患者避免负重、戒烟,术后5个月复查X线片可见骨折已基本愈合(图4)。讨论非关节内的股骨远端骨折常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联合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然而骨折不愈合已成为此类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文献报道股骨远端骨折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低于6%,而近期研究发现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升高至17%~21%。导致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升高的原因有很多,文献报道除了全身因素(如糖尿病、吸烟等)以外,还有局部因素,如钢板螺钉使用是否合理(钢板长度应为骨折长度的3倍,螺钉数量和钢板钉孔数量比值应为0.4~0.5)、是否获得较为良好的骨折复位(内外翻角度不超过5°)、内侧皮质是否存在缺损。另一篇回顾性综述分析了1380例股骨远端骨折,提出导致骨折不愈合发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医源性因素和患者因素,其中医源性因素包括不锈钢钢板的使用、钢板工作距离短、开放手术、螺钉固定密度高、使用纯锁定钢板等,而患者因素则包括肥胖、开放骨折、粉碎骨折、骨折合并感染。综合上述文献总结股骨远端骨折外侧钢板内固定术后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的原因:①外侧入路对股骨远端和下段外侧骨折显露充分且复位较容易,但对内侧显露不充分,内侧粉碎性骨折往往复位困难、复位轴线不满意,骨折愈合时间自然延长;②锁定钢板位于股骨外侧属于偏心固定,而钛合金材料弹性模量较低,钢板侧骨折端抗压、抗弯曲变量、承受应力相对较小,而钢板对侧(股骨内侧)骨折端抗压、抗弯曲变量、承受应力相对较大,在内侧粉碎、缺乏支撑情况下仅靠外侧钢板固定的抗压、抗弯曲强度存在不足,容易发生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仔细分析本例第1次手术失败原因,虽然患者术后仍有吸烟、未遵医嘱而部分负重等情况,但仍存在医源性因素:①术后股骨内侧皮质存在明显结构性缺损,且缺损长度>2cm;②钢板放置位置欠佳,近端钢板偏前导致部分螺钉固定效果不佳,而且螺钉固定密度高(锁定螺钉置入数量为13枚,钢板螺钉钉孔数量为17,比值为0.76)、钢板工作距离短;③术中因为透视范围限制,未发现下肢轴线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内翻,术后5个月复查X线片可见内翻逐渐加重。第1次翻修术中首先清除了骨折断端的纤维瘢痕组织、坏死骨组织,矫正内翻畸形,并采用自体髂骨进行股骨内侧缺损处植骨,术后嘱患者戒烟、严格卧床休息。但是术后仍出现骨折不愈合与内固定失败,虽然取髂骨植骨以填补股骨内侧缺损,但是术后CT仍可见内后侧存在>2cm结构性缺损,而对于内侧缺损长度>2cm者首选治疗方案应为结构性植骨联合内侧钢板支撑。顽固性骨折不愈合(定义为至少需要2次手术才能获得骨折愈合)的治疗对于骨科医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术者将面临骨储备低、废用性骨量减少、关节挛缩、内固定失败等一系列难题。进行第2次翻修手术前,笔者充分评估了该患者的骨储备、下肢力线和内侧皮质缺损情况,决定采用逆行髓内钉附加外侧锁定钢板固定联合扩髓冲洗抽吸系统植骨进行治疗,术后5个月骨折已基本愈合。采用逆行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良好,尽管可能出现髓内钉切出、骨折延迟愈合、膝关节疼痛等并发症。交锁髓内钉可以实现中心固定、轴向稳定并维持良好的力线,辅助外侧钢板固定则可有效地对抗旋转。与传统的髂骨植骨相比,扩髓冲洗抽吸系统植骨并发症少,现已广泛应用于股骨或胫骨骨折不愈合的髓内固定治疗过程中,尤其是骨皮质较薄或需要过度扩髓的患者。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类骨折的治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做好初次固定十分关键,合理选择外侧钢板的长度、螺钉的数量和分布位置,术中应尽可能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和下肢力线;②详细评估股骨远端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发生的原因;③确诊骨折不愈合后,应根据患者骨的储备、固定有效性、下肢力线、骨缺损情况决定翻修的方式;④对患者应密切随访,在外侧钢板固定失败前及时干预,如放置内侧钢板或植骨等;⑤对于顽固性骨折不愈合患者,逆行髓内钉附加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扩髓冲洗抽吸系统植骨可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式。骨外科罕见横断移位骶骨骨折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临床资料患者女,70岁,扭伤致腰骶部疼痛伴双下肢乏力12d入院。现病史:患者12d前扭伤致腰骶部疼痛伴双下肢乏力,曾于外院服药、理疗等保守治疗症状未见缓解,症状似有加重,为进一步诊治,来我科住院。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稍疲倦,诉腰骶部疼痛,双下肢乏力,双侧臀部麻木,双足后跟感觉迟钝,颈部无不适,双手震颤,小便频数,点滴不尽,有时咳嗽、打喷嚏出现排尿无法控制,无尿痛,大便未解。查体:腰椎生理弯曲变直,腰肌紧张,骶尾部压痛(+),叩击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力4-级,巴氏征(-),双侧臀部麻木,双大腿、小腿浅感觉无异常,双侧足跟、足趾感觉麻木,温觉减退,痛觉尚可。骨盆CT(图1)示:骶1椎体及双侧骶岬粉碎性骨折,骨皮质断裂,骶2及以远椎体向后上方移位,与骶1相错并重叠约87.5px,并合并相应椎管狭窄。入院诊断:骶1椎体粉碎性骨折(DenisⅢ型骨折)。治疗方法:入院后行常规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证,在全麻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经过:(1)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俯卧位,置于脊柱外科手术架上。常规碘酒、酒精消毒皮肤,铺无菌手术巾和皮肤保护膜。(2)行后正中切口,长约500px。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电凝止血。电刀切开双侧腰背筋膜。行肌肉附着处和椎板骨膜下剥离,以上关节突外缘和横突中线交点为入点,逐步开口器开口,椎弓根探经椎弓根入椎体,并在C臂透视下确认位置满意,依次植入椎弓根钉,再次C臂透视确认,共植入4枚椎弓根钉,分别位于腰3、腰4椎弓根和椎体内。(3)在双侧髂后上嵴部位克氏针透视定位椎弓根钉植入方向,用骨刀在椎弓根钉植入方向凿除少量骨质形成骨槽,利于椎弓根钉的植入,攻丝后局部灌入骨水泥强化钉道,置入两枚椎弓根钉。(4)切除骶1后方椎板棘突、棘上韧带,暴露硬膜神经根,骶骨骨折块复位困难,强行复位容易损伤马尾神经根,予以行局部彻底减压(图2)、神经根松解,折弯连接棒,加压固定在腰3、腰4、髂后上嵴双侧椎弓根钉上,将咬下的碎骨(图3)行双侧椎旁植骨。(5)生理盐水冲洗后,彻底止血,留置引流条1条。逐层关闭切口。无菌包扎,术毕。(6)术中麻醉满意,未损伤重要结构。术后情况:术后第1天,腰骶部疼痛、双下肢乏力、双侧臀部麻木、双足后跟感觉迟钝等症状明显缓解,留置尿管,大便可控。查体:腰椎生理弯曲变直,腰肌紧张,骶尾部压痛(+),叩击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力4级,双足拇指背伸肌力4级,巴氏征(-),双侧臀部麻木,双大腿、小腿浅感觉无异常,双侧足趾无麻木,双侧足跟麻木较术前改善,温觉、痛觉尚可。辅助检查:骨盆CT及腰椎正侧位片(图4)示骨折端较前无明显移位,内固定位置良好。术后第15天,已能下地行走,腰骶部稍疼痛,稍有双下肢乏力,双侧臀部麻木、双足后跟感觉迟钝除,小便可控,借助药物排便。查体:腰椎生理弯曲变直,腰肌紧张,骶尾部压痛(+),叩击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力4+级,双足拇指背伸肌力4+级,巴氏征(-),无双侧臀部麻木,双大腿、小腿浅感觉无异常,无双侧足趾无麻木,双足麻木较前改善,温觉、痛觉尚可。术后3个月,已能独立行走,腰骶部无明显疼痛,双下肢、腰部肌肉稍萎缩,双侧臀部无麻木,双足后跟感觉迟钝除,小便可控,大便尚可。查体:腰椎生理弯曲变直,腰肌紧张,骶尾部压痛(-),叩击痛(-),双侧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下肢肌力4+级,双足拇指背伸肌力4+级,巴氏征(-),无双侧臀部麻木,双大腿、小腿浅感觉无异常,无双侧足趾无麻木,双足无麻木,温觉、痛觉尚可。讨论本例患者此类骨折非常罕见且一般由高能量损伤引起,临床上X线检查容易误诊、漏诊,而未及时确诊给予严格制动,易导致症状加重,此例患者未诉遭受明显高能量损伤,增加了确诊的难度,提示我们在临床上,面对此类可疑性患者应尽早进行CT等检查,明确病情,及时治疗。本例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可明确为骶1椎体粉碎性骨折,DenisⅢ型骨折中的横形骨折。患者骨折部位移位明显,故股骨髁上骨牵引结合外固定架固定、微创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及前、后路重建钢板联合骶髂螺钉复位内固定术等手术都不适合本例患者,所以选择腰椎髂骨联合椎弓根钉固定+骶管减压手术,通过骶骨减压缓解神经压迫症状,进行原位腰椎髂骨联合椎弓根钉固定在减少血管、神经、脏器损伤同时维持骨折部位稳定性,恢复重力传导。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神经症状明显减轻,可得出结论,髂腰固定术可重建腰椎-骨盆间重力传导,同时可有效行骶管及骶孔减压,当合并神经功能进行性损害时,应提倡积极手术治疗。本例患者术中在髂后上棘的钉道用骨刀在椎弓根钉植入方向凿除少量骨质形成骨槽,利于椎弓根钉的植入及覆盖,利用骨水泥灌入强化钉道,进一步加强其稳定性。本例患者病例,同类疾病报道较少,从临床上的诊断、治疗方式及术后康复都需引起重视,需多进行总结,以期为此类病例的治疗积累更多诊治经验。骨外科治疗右侧股骨颈骨折病例分析专题报告【一般资料】患者女性,71岁,农民。【主诉】右髋部外伤致疼痛、活动受限1天【现病史】患者于入院1天前自己不慎摔伤,右髋部受伤,即感伤处疼痛、活动受限,无昏迷,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及呼吸困难现象,当时未予特殊处理,在家休息一天后感疼痛未见明显减轻,今日来我院就诊,查DR片示:右侧股骨颈骨折。为进一步治疗而入住我院。【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输血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不详,系统回顾无特殊。【查体】T:36.40℃、P:70次/分、R:20次/分、BP:144/80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语利,被动**,查体合作。头颅无畸形,五官端正,双侧瞳孔正大等园,对光反射灵敏,耳鼻口无异常分泌物。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胸就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一致,语颤均等,双肺呼吸者清晰,未闻及干湿性鸣音,心律7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查体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情况:右下肢内旋短缩畸形,髋关节处肿胀、触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可及骨质摩擦感,膝关节、躁关节及各趾跖关节活动自如,未有感觉正常,足背动脉搏动良好。余肢体体无畸形形,活动自如,关节无红肿及运动障碍,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DR片示:右侧股骨颈骨折(头下型)【初步诊断】右侧股骨颈骨折【鉴别诊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