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孝义市九校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孝义市九校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孝义市九校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孝义市九校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孝义市九校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孝义市九校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之争论问题》中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互争其在革命军队中之影响,这是互争领袖权的斗争之很重要的一方面……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受到共产国际的深刻影响 B.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C.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 D.尚不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2.二战结束后,中法围绕处置在华战犯问题爆发了一场治外法权存废之争,并由此导致了“白尔丁号事件”。借助战后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潮,中国政府迫使法国政府在中法新约签署前关闭了在华领事法庭,随即两国1946年2月签署了中法新约,彻底废除了法国在华治外法权。这反映了A.中国借助治外法权存废之争进行主权宣示B.二战后审判战犯与恢复国家主权相互脱节C.法国在华治外法权废止时间早于英美两国D.中国在二战中的贡献赢得了治外法权废止3.法国1791年宪法特别规定,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这说明此时法国A.工业资产阶级已掌握政权 B.实行民主共和制C.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D.实行君主立宪制4.在学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时,某同学搜集到这样一段资料:“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冉耕是鲁人,司马耕是宋人。”从这段资料中历史人物的名字来看,你所获得的历史信息最正确的是A.我国自古就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土地私有制已普遍建立C.春秋时期已出现牛耕 D.孔子的学生都是农民出身5.有学者评述:“宣战书中所说多系事实,文字激昂悲壮颇可同情。令人痛惜的为慈禧一任感情激动,罔顾时势,不惜孤注一掷,公然对所有的外国宣战诚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之举”。此举对中国产生的严重后果是A.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B.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清廷成为了“洋人的朝廷” D.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6.中国古代某位皇帝“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他还设置了A.参知政事B.殿阁大学士C.内阁D.军机处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外交上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下列属于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的是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④8.历史地图具有空间分布与时间定位相结合的特点,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A.国民革命推动湖南农民运动 B.共产党人积极探索中国革命道路C.全民抗战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D.农村革命道路成为党内主流意识9.1795年大作家席勒在诗中大声呐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导致作家困惑的主要原因是A.作家经常讥讽时政,遭到政府流放而愤懑B.作家非常热爱祖国,为国家的落后而悲伤C.德意志是地理概念,现实政治中还不存在D.德意志被拿破仑征服并成为其帝国一部分10.孟德斯鸠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反对专制、提倡法治。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是A.以权力制约权力 B.以教化制约权力 C.以民意制约权力 D.以权利制约权力11.春秋战国属社会转型时期,当时形成了不同的治理社会的方案。儒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C.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12.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C.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D.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材料东汉初,豪强势力发展,土地兼并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也影响百姓生活。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人手的控制,平均徭役负担,光武帝颁布了“度田”诏令,核实各地的垦田数量和清查户口。起初,地方官员在执行“度田”诏令时,畏于权势,不敢认真清查,袒护豪强大族。特别是河南、南阳两地,一为京师之地,功臣居多;一为帝乡,皇亲尤众,“田宅逾制”更甚。这些问题暴露后光武帝极为重视,果断采取措施,整肃吏治,严惩在“度田”中作弊的官员,因“度田”不实被处死的郡守达十余名从打击官员所涉及的地域范围看,有河南郡、河内郡,充州之东平国,徐州之东海国、琅邪郡,荆州之南郡等,范围很大。光武帝的“度田”令因此得以严格执行,取得显著成效。——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度田”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光武帝“度田”改革的作用。14.(20分)自古以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相关历史记载多有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界(给予),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清华简系年》乙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周避犬戎难,(平王)东迁洛邑。——《吕氏春秋》丙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增、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注:《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中晚期竹简(1)综合甲乙丙三则史料,简述从中我们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大革命后期,中共中央认为“共产党应力求取得革命军队的领袖权”,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意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共产国际对中共中央的影响;C选项错误,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并未着力开辟农村革命道路;D选项错误,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已认识到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1922年中共二大上就已经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A【解析】

中国政府处理“白尔丁号事件”的过程,成为一次宣示主权的行动,表明了捍卫主权的决心,也表明此时审判战犯与恢复国家主权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影响中外关系的重要一环。A正确,材料表明审判战犯与恢复国家主权紧密联系在一起,B排除;1943年美国和英国自愿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法国在1946年放弃其在中国的特权,C排除;治外法权的废止是当时中国政府奋力抗争的结果,D排除。故选A。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国王受到法律的限制,由此可以得出这时的政体类型是君主立宪制。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1791年宪法4、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学生的名、字中带有“耕”、“牛”等,反映出春秋时期社会生活中已经出现牛耕,C选项正确;人名中带“牛”、“耕”与抑商政策无关,并且战国时期方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A选项错误;“牛”、“耕”等在名字中出现,不能得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普遍确立,B选项错误;孔子两名学生名字中有“牛”、“耕”,不能说明他们是农民,更不能说明孔子的学生都是农民,D选项错误。5、C【解析】

根据“公然对所有的外国宣战诚为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之举”可知,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清廷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故选C;《中法新约》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排除A;B是《马关条约》的影响,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6、B【解析】据材料“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的史实,明太祖还设殿阁大学士,故B项正确;参知政事属于宋代,故A项错误;内阁属于明成祖时期,故C项错误;军机处属于清朝,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明太祖废丞相的史实入手,注意题干设问的是“他还设置了”,据此即可进行正确判断。7、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赴海地维和属于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①项符合题意;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也属于我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④项符合题意,因此C选项正确。六方会谈是由朝鲜、韩国、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六国共同参与的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一系列谈判,并非以联合国为中心,②项不符合题意;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组成的一个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③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B【解析】

据材料信息“革命根据地及革命政权所在地”及地图信息“井冈山、瑞金”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时期,B正确;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有材料不符,A错误;全民抗战开辟敌后抗日战场是1937年秋,C与材料不符;据材料“革命政权所在地---瑞金”可知,此时是长征前,故D说法错误。【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井冈山、瑞金”,考查的是读取地图信息及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过程。9、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完成统一之前,德意志是地理概念,现实政治中还不存在,因而席勒发出了找不到德意志的困惑的呐喊,C选项正确;遭到政府流放、国家落后等,不是席勒呐喊找不到德意志的主要原因,AB两项不符合题意;拿破仑帝国建立于1804年,D选项错误。10、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他认为防止专制的根本途径应是三权分立,彼此制衡,A项正确;孟德斯鸠强调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不是以教化制约权力,也不是以民意制约权力,更不是以权利制约权力,排除B、C、D项。11、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故B项正确;AC项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是道家思想,排除。12、B【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给出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在山东根据地的势力范围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不断扩大和加深的趋势,这说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的趋势逐渐加强,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的相关信息,故A项不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是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儿童、妇女、青年、农民、工人等本来就在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组织范围内,并不能说明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故D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原因:豪强势力壮大,威胁皇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土地人口的不实登记,影响政府征发赋役。(2)作用:重点打击豪强势力,巩固了统治;与豪强争夺上地人口的控制权,抑制了兼并,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整顿吏治,缓和社会矛盾,为光武中兴创造了条件。【解析】

(1)据材料“豪强势力发展,……既威胁皇权”可得出这时期豪强势力壮大,威胁皇权;据材料“土地兼并逐渐严重,既威胁皇权”可得出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据材料“畏于权势,不敢认真清查”等信息可知,土地人口的不实登记,影响政府征发赋役。(2)据材料“严惩在‘度田’中作弊的官员,因‘度田’不实被处死的郡守达十余名”可得出重点打击豪强势力,有利于巩固了统治;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点打击豪强势力,限制其土地兼并,有利于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光武帝“度田”改革限制土地兼并,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为光武中兴创造了条件。14、(1)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2)《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