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1(共9套)(共90题)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兴衰标准答案:门阀士族是一个高踞于社会上层的特权阶层,萌生于汉末,初步形成于西晋,鼎盛于东晋,南朝后期逐渐衰落。(一)门阀士族初步形成于西晋时期西晋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将世家大族的特权固定下来,使西晋初步形成了门阀政治的格局。1.五等爵制的制定和九品中正制的蜕变是门阀形成的政治条件。裴秀制定五等爵制,是中正官选人的依据,而受封为爵者均是实力雄厚的大族。中正官由世家大族把持,遂大力培植门阀势力。2.经济上士族不仅享有占田荫客的特权,而且也被默许多占土地、劳动力。使士族获得了强大的经济实力。3.专收贵族子弟的国子学,在教育上为世家大族提供特殊照顾,至此,士族也有了教育特权。(二)东晋时,门阀政治得到了确立及进一步发展东晋政权是在北方乔姓大族王、庾、桓、谢及南方吴姓大族朱、张、顾、陆的共同扶植下建立的,门阀政治被东晋政权所保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终东晋一代,一直是王、庾、桓、谢几个大族轮流执政。清职由士人担任,寒人不得染指。2.经济上,东晋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门阀士族封山占泽、兼并土地并荫有大量佃客。3.法律上,士族地位突出,确立了“举贤不出土族,用法不及权贵”的准则。4.社会等级上,士族与寒门界限森严,士族的交友、婚宦都有一定限制,不得逾越规矩;私人修谱之风兴盛,以维护门阀特殊的社会地位。(三)从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逐渐衰落原因:1.士族腐朽。政治上,虽有高官厚禄,却不理政事,且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经济上,门阀土地由宗族所有向家族所有转化,导致了财富分化,削弱了士族本身的经济实力;军事上,士族鄙薄武事,因而逐渐丧失军权;生活方式上,既奢侈无度又矫揉造作。2.中央集权的加强。刘宋以军事起家,一开始就大权在握。南朝确立法度,以尚书、中书等低级官职“出纳王命”,削弱了士族的权力。3.寒门势力的兴起。一是以军功起家、执掌兵权。这就打破了士族牢牢控制军权的局面。二是出任中书舍人,从刘宋开始,多用寒人担任中书舍人,掌管奏章,传宣诏命。三是担任位卑权重的典签,使其往来于朝廷与州府之间,出现了“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的局面。寒人掌机要,使得庶族势力的地位大大提升,逐渐取代了士族在权力中枢的位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我国猿人遗址的发现与意义。标准答案:我国境内的猿人化石和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极其丰富,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元谋猿人: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为两枚上中门齿化石,可能属于男性青年。共存的还有三件打制石器、炭屑和烧骨。经测定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蓝田猿人:地点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发现人头盖骨化石1个,牙齿化石3枚、石器34件和一批动物化石,距今98万年,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直立人化石。在陕西蓝田陈家窝遗址,发现下颌骨一个,距今23万年。北京猿人:地点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里。先后在这里发现了6个人类头盖骨和大量人头骨碎片、肢骨、牙齿的化石,并有大量兽骨和灰堆、炭块等遗物,还有115种动物化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遗存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1万年至23万年。此外,在山西、河南、贵州、湖北、辽宁等地,都发现了属于猿人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丰富的猿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广泛发现,说明100多万年来人类就在祖国大地上生活,中国是人类文化最悠久的国度之一,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说的谬论,并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意义。(云南大学2013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标准答案:(一)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首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之下有里,另有亭、邮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二)巩固统一的经济政策有: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这次登记,在于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稳定赋税收入。这样,也就以国家统一法令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的私有权。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与车轨。具体措施是:规定货币为两等,上等为黄金,以镒为单位;下等为铜币,圆形,重半两,上有“半两”二字。新币的实行和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过去由于币制复杂而造成的商业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旧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全国范围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史称“车同轨”。这一措施对发展交通运输业起了促进的作用。(三)文化政策主要有书同文和焚书坑儒。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统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的残暴做法,给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四)军事措施有征服越人、开凿灵渠、通西南夷、修万里长城北防匈奴。秦始皇经略岭南地区,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三郡定居,这些居民带去了铁器和其他先进的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秦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问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论述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及主要观点标准答案:王守仁(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人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汲取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的营养,又直接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形成了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1.其思想的形成背景:(1)官方思想弊端丛生。有明一代一直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但是到了王守仁的时代,官方思想已经弊端丛生。(2)政治上极为专制。明朝皇权威严,大权掌控,理学所要求的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已经走不通,只能另外开辟新的思想。2.主要观点:(1)王守仁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是“心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2)王守仁还提出了“心外无理”的命题,在他看来,伦理纲常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先验的“良知”,所以要认识纲常之理即所谓致良知,其途径不是通过外在的实践去获得,而是到心中去体认。(3)王守仁也谈“致知格物”,即把心中固有的“良知”施诸行事,用名教伦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地为善去恶。(4)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是说,若是人们心中产生了某种不善念头,也必须立即“克倒”。(5)王守仁也和朱熹一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认为先天的“良知”受到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为;他的心学思想要求人们自觉地消除邪念,回复良知。明朝中后期,王守仁的心学风行一时,其众多弟子如王艮等,也都在思想界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门徒将王守仁的著作编辑成《王文成公全书》,流传后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提秀斯改革的措施及影响标准答案:所谓提秀斯改革是指当时雅典某位头领和民众共同进行的创建城邦宪制的活动。它的中心内容是联合境内各村社建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雅典是以协议方式建立国家,和斯巴达之通过征服立国不同。提秀斯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把国内公民分为贵族、农民和手工业者三个等级,规定贵族充任官职、执行法律,农民和手工业者只在公民大会中有一席之地,绝不能当官掌权。这样一来,公民中贵族和平民(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划分便很明显,为日后雅典的贵族政治奠定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论述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任职期间所取得的政绩标准答案: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在经济危机的困境下出任总统的,共任职四届,在任内的主要政绩有:1.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通过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大力发展公共工程等措施来刺激经济。同时恢复银行信用,加强工农业立法,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2.在二战前期,同美国的孤立主义展开斗争,使美国参加二战,并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3.推动了联合国的建立。1942年,中苏美英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联合国,对维护国际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4.推行“睦邻政策”,改善了美国同拉美国家的关系,同时允许菲律宾独立。罗斯福在其任内执着地追求美国的现实利益,在内政与外交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因而其当之无愧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及其意义。标准答案: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时,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的局面而开通的。其开凿的原因有:第一,政治上,为进一步控制新统一的东南地区,加强对南方人民的镇压,需要沟通南北交通。第二,军事上,在东北部涿郡(今北京)建立军事据点,把军需物资送到北方,也需要打通南北交通。第三,经济上,隋朝在长安和洛阳等地集中了大量的官吏和军队,需要充足的粮食供应,如何解决南粮北运,转运江南富庶的物资以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是隋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陆路运输,费用太大,加以运输工具简单,运量有限。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将横贯诸水连成贯通南北的运河。是当时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因此,运河的开通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第四,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向南方转移,而隋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在北方。中国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国的长江大河也大都由西向东流人大海,南北的交通,从来没有很好地整顿过,隋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必须把南方日益重要的经济地位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沟通南北的运河大工程,就是在这种新的客观形势下进行的。所以,运河的开凿,是符合时代需要的。第五,大运河的开凿还与隋炀帝怀恋江都(今江苏扬州)的繁华,向往江都的风光,想去巡游享乐有关。意义: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第一,经济方面:大运河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五百多里。它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大运河作为漕运的主要通道,其作用更加凸显。另外,隋运河成为交通干道后,沿河逐渐兴起了一批商业贸易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沿河城市带和经济带。第二,政治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南北联系、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大运河开通以后,极大地改善了南北交通条件,中央政府得以对南北实行有效的控制。第三,大运河虽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在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它的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广大百姓的沉重负担的基础上的。从大运河的开凿,到漕运的实现都是如此。因此,运河也形成了中国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一个聚焦点,如隋朝的开通运河劳民伤财、后世各帝王的沿河游玩、贡赋的北运等都成为后世王朝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概述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标准答案:(1)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第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没收官僚资本,为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在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占全国工业资本的2/3左右;没收官僚资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之一,是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前提和条件。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等一系列文件,详细规定了没收官僚资本,收购、征购、征用和没收官僚资本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之后,还对企业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第二,管制或收购外国在华企业。到1952年底,基本上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经济势力,将外国企业变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完成土地制度的改革。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上分发动群众、划分农村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运动分三批逐步展开,一般以解放时间的先后,由华东、中南到西北、西南逐次进行。到1952年底,除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区域外,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私营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全面展开。到1950年9月底基本完成。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调整公私关系、调整劳资关系、调整产销关系。通过调整,将私营工商业的生产和销售大体纳入国家计划轨道,使之从困难中走出来,为发展生产、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恢复经济服务,并获得正当利润。(4)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财政经济的好转建国前后,经济严重困难,1949年,财政赤字达到2/3,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四次大规模的物价涨风。为实现财政经济的好转,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加强金融管理,打击不法分子和取缔非法金融结构,健全社会主义金融体制。第二,控制主要商品,稳定市场物价,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建立坚强的国营供销商业系统。第三,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贸易和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以确立统一的国家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到1950年3月,国家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通货膨胀停止,物价日趋稳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试述“改组派”的主要活动。标准答案:“改组派”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政府内部的主要反对派。全称“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世人称为“国民党改组派”,简称“改组派”。1927年,“四一二”政变与“七一五”政变后,国民党内各派之间的权利争夺更加激烈,其中以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矛盾最为尖锐。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遭到失败。同年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声称要改组国民党。随后,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总部,奉汪精卫为领袖,以陈公博为总负责人,企图通过改组国民党,与蒋介石争夺权力。改组派成立后,首先发动了反对蒋介石包办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攻势,接着,又策动张发奎和唐生智、石友三起兵讨蒋,但均告失败。改组派的刊物《民意》等,还曾代表东南沿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出反对政府增加捐税的呼声,指责国民政府执行的政策不是“民生主义”,而是“民死主义”。改组派的活动,遭到蒋介石的严厉镇压。改组派的刊物《革命评论》等相继被查封,设在上海的改组派领导机关被封闭,南京改组派多人被捕或遭暗杀。这样,改组派在各地的基层活动全部陷于停顿。此后,主要是一些上层分子利用改组派这块招牌,同蒋介石进行争权夺利的活动。为了策应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的联合反蒋战争,1930年8、9月间,汪精卫在北平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宣布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后因军事失败而瓦解。此后,改组派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于1931年初被汪精卫宣布解散。但作为政治派别,改组派仍参加了同年5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立。直到“九一八”事变后蒋汪再次合作,改组派才彻底瓦解。改组派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在削弱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方面起了某些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近代西方自然科学体系形成的背景。标准答案: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和医学领域的革命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萌芽,而16~19世纪的两次科学技术革命,则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一,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为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打破了封建制度对科技文化的束缚,解放了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方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从意识形态领域对教俗封建主进行了猛烈冲击,解决了人与神的关系问题,将人从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激发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和斗志。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哲学家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武器和方法,如伽利略开了实验科学的先河,培根提出了归纳法,笛卡尔则提出了演绎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追求自由平等。启蒙运动极大地启迪了人们的反封建意识,在破除迷信、消除愚昧、弘扬理性方面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方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标准答案:安史之乱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的一次大规模叛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背景:1.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府兵制也逐渐废坏,政府开始募集弦骑、健儿等雇佣兵。2.募兵制代替府兵制后,由于唐玄宗穷兵黩武,喜立边功,使得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造成了“内轻外重”的军事格局。3.天宝末年玄宗怠政,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跋扈擅权,导致政治昏暗,社会危机四伏。过程: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名,拥兵15万在范阳起兵叛乱,很快便攻下了洛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叛军西陷潼关,使得战局形势急转直下,又进逼京师长安。玄宗仓皇出逃四川,行至马嵬驿时随行将士发生哗变,杀死杨国忠,迫使玄宗缢死杨贵妃。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在乱中登基,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是为肃宗。在胜利面前,安史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化。至德三年(757年)初,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在范阳称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至此,叛军已分崩离析,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而肃宗任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统领军事,回击叛军,逐渐取得胜利。广德二年(763年),史朝义在唐军进攻下走投无路,穷途自杀。历时七年有余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影响:1.安史之乱给民众的生活及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殒命无数,战后千里萧条,荒无人烟。2.使得边防空虚,边境领土不断被少数民族政权蚕食,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吐蕃占领,南方也经常受到南诏的侵扰,使得唐朝在民族斗争中由进攻转为防守。3.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藩镇割据势力在乱后越来越强大,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总而言之,安史之乱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乱后,统一、繁荣、强盛的统治局面成为过去,唐王朝开始走下坡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施政措施标准答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颁布了不少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根据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原则,它宣布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信教等“私权”;命令各级官厅焚毁刑具,停止刑讯;通令保护华侨,禁止贩卖华工;严禁买卖人口,禁止蓄奴,解放“蛋户”“惰民”等所谓“贱民”,允许他们享有“公权”和“私权”;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以及禁止蓄辫、缠足、赌博,严禁种植和吸食鸦片等。在发展民族工业方面,它颁布了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些苛捐杂税,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在文化教育方面,它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禁用清政府学部颁行的教科书,新编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止“有碍民国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皇朝掌故》《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一律禁用,小学禁读经科等等。这些法令对于扫除专制主义的积弊、维护民主共和有着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的文化教育事业的推进。但是,临时政府坚持了仅仅三个来月,很多措施没有贯彻到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评述王安石变法。(南京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历史学综合真题;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北宋中期的形势。北宋中期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主要表现在:在政治方面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在社会方面的土地高度集中和赋役苛重,致使农民和士兵起义不断发生。随着吏治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加重,到庆历年间,以农民和士兵为主体的起义不断壮大。在这些起义中,以王伦领导的沂州士兵起义、京西张海和郭邈山领导的起义、湖南桂阳监瑶族人民的起义和河北王则领导的起义影响较大。(二)主要内容。(1)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富国),主要措施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2)军政方面的改革(强兵),主要措施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3)教育和科举方面的改革。在教育改革中,主要是在京师和州、县广泛兴建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举人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三)局限性。(1)由于变法派触动了北宋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激烈的反对和攻击,推行新法举步维艰。(2)新法本身的一些弊端和王安石与吕惠卿等人的矛盾和纷争,削弱了变法派内部的力量。宋神宗后来在强大的保守派的压力下也曾有过动摇,致使王安石两度被迫辞去相职,对变法事业造成了一定损害。(3)变法后期,宋神宗把改革的重点转向职官制度,而削减了原来新法中抑制豪强兼并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内容,只重视扩大税源和加强各项军事措施,企图求得对辽、夏战争的胜利。由于两次对西夏战争的失败,神宗于元丰八年(1085年)忧愤而死。(4)同年,哲宗即位,改元元祐。时哲宗年仅十岁,由其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用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文彦博等,原变法派人物相继被贬黜流放,在一年间,新法全部被废止。这件事史称“元祐更化”。王安石也在元祐元年(1086年)抱恨而死。变法运动归于失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论述基督教的产生、发展及演变标准答案:基督教是产生于罗马帝国的一种一神宗教,由开始的被压迫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对于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乃至近现代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基督教的产生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最早出现在犹太下层群众中间。部分犹太人民在备受压迫和复国无望的情况下只能在宗教中求得一些精神安慰,于是逐渐产生了基督教。基督教一开始只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它继承了犹太教的一神论、救世主观点和创世神话,同时接受犹太教的《圣经》而称之为《旧约》。但又有不同,基督教不仅信奉上帝耶和华,也称上帝之子耶稣为救世主,认为他为拯救世人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又复活升天。基督教不分民族,不分阶级,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就可成为教徒,得到上帝的拯救和赐福。原始基督教在政治思想方面表现为对现实强烈不满,既反对富人,也反对罗马的残暴统治。在社会观方面,有着朴素的社会平等思想,主张建立人人平等、共同消费的理想社会和国家。因原始基督教徒不信奉罗马旧神,不礼拜皇帝,不服兵役,因此遭到罗马统治者的迫害和镇压。(二)基督教的发展和演变基督教产生后,迅即广泛传播。随之,基督教徒的成分也趋于复杂化。一大批社会上层人物入教,不仅改变了原始基督教的社会成分,而且使基督教的组织和教义也发生了变化。在组织方面,他们逐渐取得了教会中的领导地位,也推动形成了教会制度。在教义方面,保罗派在改造教义和编纂《圣经?新约》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希腊罗马庸俗哲学,演化出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也加入了神主宰一切、忍耐顺从、精神忏悔、禁欲主义、宿命论等观点,甚至美化皇权,承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这样,到公元2世纪中叶基督教正式形成后,便开始成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工具。在3世纪危机中,基督教进一步发展,已有教徒600万人,1800多个遍布全国各地的教堂。2世纪至3世纪起,基督教会中开始出现一批神学家、著述家和护教学者,其中贡献较大和思想纯正者被称为教父。他们强调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利益的一致性,愿为帝国效劳。基督教逐渐向帝国政权靠拢。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当时统治帝国东部的李基尼乌斯联合发布了“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并存,使其取得合法地位,并归还以前所没收的基督教堂和财产。还规定,教会有权接受遗产和馈赠,教会神职人员豁免赋税和徭役。米兰敕令是基督教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为统一教义和组织,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集了318名主教举行会议,这是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一次宗教大集结。会议制定了所有信徒都必须遵守的“尼西亚信条”,确认基督与圣父圣灵同体,树立三位一体派为正统,斥责阿里乌斯派。经过尼西亚大会,基督教已具有统一的教义和组织,受罗马皇帝的庇护和控制,标志着原始基督教质变的最后完成。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一切异教神庙,禁止献祭活动。历史上一般以392年作为基督教正式定为罗马国教之年。东西大分裂。自2世纪以后,以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因各自不同的教会、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在神学,以及教会的组织、纪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渐扩大,彼此争论不休,最终导致了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形成日后流行于西部的公教(即天主教)和流行于东部的正教(即东正教)。11世纪中叶,一批激进的克吕尼派修士强调教皇的至高无上地位,在全西欧范围内向世俗政权进攻,这就是所谓的“格里高利改革”,因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是改革的领袖而得名。1075年,他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世俗国王不得有主教授职权,指责德皇亨利四世属下的几位贵族和主教犯有买卖圣职罪,后来又废黜了他的教籍和世俗权力。后亨利四世迫于形势不得不向教皇求免,于1077年1月到教皇所住的卡诺莎城堡前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才得以觐见,教皇表示同意恢复其教籍和统治权力。这是世俗权力向教权低头的开始。教皇的权势在英诺森三世时达到顶峰,这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有利于教皇的教会管理制度。他还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自此开始。英诺森三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称臣纳贡,干预德国的皇位继承,组织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并号召和支持封建主镇压南法的阿尔比异端。1215年,他主持召开了“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定基督教圣礼为洗礼、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授任礼和临终圣油礼七项,要求每个信徒每年至少向神父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西欧基督徒的宗教生活从此大为规范化。教会还热衷鼓动针对伊斯兰异教徒的十字军东征。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前往故乡法国,沿途鼓吹十字军东征。次年,西欧各国封建骑士武装数万人向东进发,攻占耶路撒冷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为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正式的十字军东征共有八次,其中第四次没有进攻伊斯兰教,而是改变路线攻打同属基督教的拜占庭,建立了“拉丁帝国”。十字军东征以一种非常的、野蛮的方式扩大了西欧同近东的交往,西欧封建主在东方不仅见识了比欧洲更发达的物质文明,也学到了一些东方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西欧的基督教意识以及封建武士的“骑士精神”也愈发强烈。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反对兜售“赎罪券”的行为,主张“信仰耶稣即可得救”,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的新教派,除了路德派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同时,天主教为了对抗宗教改革,也进行了反宗教运动。基督教在从一个地方性宗教发展成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宗教时,失去了被压迫宗教的性质,蜕化为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不可否认,基督教在维护国家政权,树立信仰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其宣扬君权神授,愚弄人民,也造成了相当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在中世纪,教会争权夺利,迫害异己,使中世纪成为欧洲黑暗的时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及其意义。标准答案: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时,为了巩固政权和统一的局面而开通的。其开凿的原因有:第一,政治上,为进一步控制新统一的东南地区,加强对南方人民的镇压,需要沟南北交通。第二,军事上,在东北部涿郡(今北京)建立军事据点,把军需物资送到北方,也需要打通南北交通。第三,经济上,隋朝在长安和洛阳等地集中了大量的官吏和军队,需要充足的粮食应。如何解决南粮北运,转运江南富庶的物资以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是隋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陆路运输,费用太大,加以运输工具简单,运量有限。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将横贯诸水连成贯通南北的运河,是当时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因此,运河的开通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第四,当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已逐渐向南方转移,而隋王朝的政治、军事重心却仍旧在北方。中国的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国的长江大河也大都由西向东流人大海,南北的交通,从来没有很好地整顿过,隋王朝面临的历史任务就是必须把南方日益重要的经济地位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沟通南北的运河大工程,就是在这种新的客观形势下进行的。所以,运河的开凿,是符合时代需要的。第五,大运河的开凿还与隋炀帝怀恋江都(今江苏扬州)的繁华,向往江都的风光,想去巡游享乐有关。意义: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第一,经济方面:大运河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五百多里。它的开凿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重心南移以后,大运河作为漕运的主要通道,其作用更加凸显。另外,隋运河成为交通干道后,沿河逐渐兴起了一批商业贸易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沿河城市带和经济带。第二,政治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对加强南北联系、巩固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大运河开通以后,极大地改善了南北交通条件,中央政府得以对南北实行有效的控制。第三,大运河虽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但在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大背景下,它的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广大百姓的沉重负担的基础上的。从大运河的开凿,到漕运的实现都是如此。因此,运河也形成了中国阶级矛盾、社会矛盾的一个聚焦点,如隋朝的开通运河劳民伤财、后世各帝王的沿河游玩、贡赋的北运等都成为后世王朝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述宋代理学产业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内容。标准答案:汉唐儒家学者偏重于名物制度,章句训诂,讲究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宋代以后,汉唐儒学的这种旧传统出现了变革的必要和可能。第一,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的推动。宋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特别尖锐,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家经典中去寻找新的答案和新的思想武器,以挽救社会危机。第二,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自魏晋、南北朝以来,释、道两教获得了较大发展,并对儒学产生了渗透。这样,在宋代儒学中又出现了过去所没有的新养分。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对书籍的传布和文化的普及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有利于广大平民子弟加入到读书人的队伍中去。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所以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第四,科举改革的影响。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到了抨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自为立说,这对以理解经义内涵为主的新儒学的产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在这种形势下,从北宋中期起,儒学领域出现了新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对以贞观年间钦定的《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旧说产生怀疑,群儒奋起,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带有两宋鲜明时代的新儒学——包括各种儒家学派在内的宋学。从此,儒学开始变得哲学化,并越出了单纯研究儒家经典的范围,成为包括经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在内的一门新的学问。北宋时,宋学各派得到了发展。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是后来宋学中成为主流派的理学的先驱。进入南宋以后,随着政治形势的突变,宋学各派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力量互有消长。理学在南宋前期虽有过曲折,但从总体上说,它因迎合了南宋统治者对外屈辱妥协和对内缓和矛盾的需要,所以受到了统治者的提倡而重新获得发展。两宋之交的杨时、胡安国、尹焞、张九成、胡宏和南宋前期的张拭、陆九渊、朱熹等人,对理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宋高宗统治的后期到孝宗乾道年间,理学正式形成。理学的主要内容: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而形成的唯心主义的新儒家哲学。因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所以称之为“理学”。理学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为适应宋代中央集权政治和思想统治的需要而产生的。宋代理学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理学经二程弘扬、朱熹发展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所以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由于它适合于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所以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周敦颐:字茂叔,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他著有《太极图说》和《通书》两部哲学著作,对五代道士陈抟的《无极图》作了新的解释,主张宇宙的本源是太极;但太极不是物质,而是无形无象的“无极”。这就成为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他还提出以“无欲”、“主静”、“诚”作为人们的道德修养标准,要人们循规蹈矩,遵从三纲五常,放弃改善物质利益的要求,受到宋统治者的欢迎,逐渐成为宋代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二程:即程颢和弟弟程颐。洛阳人,早年受业于周敦颐。他们对理学的发展和完善起了突出作用,其言论保存在后人编的《二程全书》中。他们提出“理”或“道”的概念,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所谓理,是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万物遵循的普遍法则,也是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统治秩序等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易的。要人们通过自我修养克制欲望,使一切行动符合于“理”,实际就是符合现存的统治秩序。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理学的集大成者,思想家、教育家和大学者。他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均有不同的贡献,一生中著述甚丰,代表作有《四书集注》等。在理学方面,以“天理论”、“心性论”和“格物致知”最为著名。他认为,理生气,气分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即理是万物之源,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他认为“性”是一切有生命的生物(人和物)所具有的天理,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是合于天理的,故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质”,故有善有恶。“天理”和“人欲”也是对立的两方,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应“去人欲,存天理”,实际就是要服从于现行的统治秩序。在认识论上,朱熹提出“格物致知”论。格物即接近、接触、了解社会事务和自然之物,究尽事物中的天理,使物中之理完全被感知、被承认。致知即充分运用自我认识能力,达到承认天理的最终目的。陆九渊!字子静,是南宋理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的学说。认为一切封建秩序和伦理纲常都是人“本心”所固有的,而不是来自朱熹等人所说的“天理”。这种“本心”也是永久不变的。人们应当去人欲,存本心,达到清明寡欲的境界。他的这一学说号称“心学”。“心学”对后世也有相当的影响,明朝王守仁就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学说,并有所发展。张载:字子厚,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学说在本质上与二程、朱熹不同,并对拙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反对“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宇宙中存在着物质的气,气凝聚变化而成万物。一切事物皆由阴阳二气组成,这是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明初在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效果如何?标准答案:元朝末年的长期战乱,使人口逃亡,土地荒芜,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基础,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1)恢复奴婢自由。规定凡因战乱流散为奴隶的,要立即放还;因饥荒而典卖为奴隶的,政府代为赎还。这样就增加了社会的劳动力。政府还承认了元末农民战争之后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的事实。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对明初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2)鼓励垦荒。元末农民战争中,不少地主或逃或亡,留下大批荒田。洪武元年(1368),太祖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原业主若返乡,地方官于旁近荒田内如数拨与耕种。这就否定了逃亡地主对抛荒田的所有权,排除了垦荒地障碍,也调动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为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移民屯垦。为了迅速激活农村经济,太祖实行移民屯垦的政策。主要有民屯、军屯、商屯三种。民屯有利于荒田的进一步开垦和劳动力的更充分利用;军屯的实行保证了军粮的供应,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商屯也是为了解决边军粮饷不足的问题而设立的。(4)兴修水利。明初洪武年间,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修。如修复广西灵渠、陕西洪渠堰等,对灌溉周边土地起了重要作用。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5)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明太祖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明太祖规定,有田5亩至10亩者,重桑、麻、棉各半亩,田多者照此比例递增。洪武二十八年,太祖下令规定,山东、河南在洪武二十六年后新栽种的桑、枣果树,一律不再起科。这些措施,有利于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为棉、丝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原料。(6)普查人口,清丈土地。经过元末农民战争,户口、土地簿籍已与实际情况大不相符。为了有效地管理户口,掌握劳动力,保证封建政府服役的征调和避免服役负担的严重不均现象。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人口普查和土地清丈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这一系列与民休息政策的实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①耕地面积明显扩大,粮食的产量有所提高,田赋有所增加。据《明史》记载,洪武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达到元末耕地面积的四倍。税粮的收入,洪武末年较元代时增加两倍。②经济作物总产量有明显提高。棉花的种植比宋、元时期更加普遍,不仅闽、粤、赣、江南、湖广,就连山东、河南、北直(河北)等地也开始大量种植。另外,桑、枣果木的种植也很普遍。永乐时,布帛、丝绢、棉花绒和果钞已成为明朝赋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当时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总之,明朝初年恢复和发展的农业社会生产的措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的发展效果明显。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评述中世纪两欧文化。标准答案:(1)西欧中世纪文化发展特点:基督教在西欧中世纪的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深刻影响了整个时代的精神文化;随着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形成,中世纪文化中孕育着新的因素,预示着巨大的文化变革的到来。(2)中世纪两欧主要文化成果:①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又称“烦琐哲学”,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哲学服从神学,目的在于使基督教信条系统化,以维护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经院哲学兴起于9世纪,13世纪达到全盛。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神学大全》被奉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经院哲学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神学信条。这种思维方式对西欧思想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哲学思想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②文学上,中世纪早期流行的是教会文学,即由教士们写作的歌颂上帝的赞美诗,以及宣扬禁欲主义和宗教迷信的诗歌、神话等。在11一13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诞生了骑士文学,抒情诗和叙事诗是骑士文学的基本体裁,作品大多反映了骑士的道德标准和理想追求,代表作有《罗兰之歌》。骑士文学对近代欧洲诗歌、小说具有较大影响。在巾世纪城市复兴后,又产生了市民文学,其具有明显的封建与教会色彩,代表作有《列那狐的故事》等。晚期市民文学开近代资产阶级文学之先河。③教育上,大学兴起。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同时教会为了更大范围地传播神学,大学由此创办。大学最早出现于11世纪末,大学世俗教育性质有助于学术摆脱教会控制,动摇了教会在文化领域的垄断地位,为日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3)评价: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文化阻碍了思想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然而,对基督教文化不能全盘否定。基督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典文化,其哲学思想的传承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教会对大学的支持,推动了世俗教育的开展。中世纪两欧的世俗文化中包含积极的人文因素,尤其是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的需求给文化带来了新的气象,文化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控制,发展迅速。知识点解析:中世纪文化反映了西欧封建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发展,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近代文艺复兴的基础。9、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创立过程中起了哪些作用?标准答案:首先,穆罕默德一手创立了伊斯兰教,把古来西部落的主神安拉奉为宇宙的唯一之神,抛弃了多神信仰,以天地间最高的神安拉统一了原有的芜杂繁多的神灵世界,排除了解体中的原始巫术和自然崇拜,从而开创一神教。他向阿拉伯民族宣布:安拉是全世界的真主。其次,穆罕默德宣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安拉,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人的创造者,世界万物,都是按照安拉的意志安排的。人的一切也都是安拉赐予的,只有生前服从安拉,行善济贫,死后才能进入天堂;生前作恶,死后就会被打人火狱。第三,穆罕默德自称为安拉的使者。由于自己是安拉的第一个信徒,所以他就是信徒的先知,是安拉派到人间的使者,传达安拉的旨意。信仰安拉的人被称为穆斯林,意为信仰安拉和服从先知。伊斯兰教有着严格的教规,教义的核心就是服从安拉,服从先知。所以在传教伊始,穆罕默德就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也是伊斯兰教的显著特点。穆罕默德强调教徒绝对服从教义,主要是为了统一人们的信仰和思想,用这种办法来解决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矛盾。穆罕默德教育教徒必须要顺从,无论身处何种处境,都要安分守己,因为一切都是安拉的安排,自己是无法改变的。第四,穆罕默德还确立了宣礼制度。他和弟子们商量的办法是:由一个人站在高处唱诵礼词两遍,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礼词是:“安拉至大!安拉至大!我作证,除安拉外,别无他主!我作证,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快来礼拜吧!快来走获救之路吧!安拉至大!安拉至大!除安拉外,别无他主。”第五,穆罕默德制定了一项英明的决策:穆斯林结为兄弟即用结拜兄弟的办法加强穆斯林之间的团结。可以说,兄弟情谊成了伊斯兰文明的基石。此外,穆罕默德颁布了伊斯兰教社团的章程,建立了神权国家,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进入麦加之后,他清除了克尔伯神庙中所有的部落神,只保留了那块陨石,作为全体穆斯林的圣物,又把克尔伯神庙改为清真寺,并规定,每一个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到这里朝圣一次。总之,穆罕默德在创立伊斯兰教和传播伊斯兰教信仰以及建立伊斯兰宗教制度等方面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包括哪些内容?标准答案:二战期间,美、苏、英、中等反法西斯盟国在军事上的合作为其经济上的合作创造了可能。在二战尚未结束时,反法西斯盟国就开始探讨战后世界经济的合作问题。为了恢复战后各国经济,稳定各国汇率,二战后期的美国和各盟国都希望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730名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后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议定书》及其两个附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规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国际金融组织,以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这些文件与规定共同组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12月27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9个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家(不包括苏联),在美国举行了布雷顿森林协定签字仪式,宣告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的成立。世界银行于1946年6月正式开业,次年成为联合国的常设机构,是二战后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机构。194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业,并成为联合国的常设机构。其宗旨是商讨和促进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中、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中出现的暂不平衡问题等等。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部都设在华盛顿。鉴于美国在经济及黄金储备上的绝对领先地位,布雷顿森林协定还确认了“两个挂钩”原则,即美元与黄金挂钩以及资本主义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各国政府相应也规定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这一汇率不得随意变动。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二战后世界经济与金融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同时,由于国际货币基金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投票权均与成员国的投人资金多少成正比,因此从一开始,美国就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控制了这两个机构。通过这些措施,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和美国在全球经济的霸主地位从此确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列举学界对世界现代史开端的不同观点。(东北师范大学2000年世界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以十月革命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世界现代史学界主流分期方法。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是全世界人类历史中由资本主义旧世界进到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根本转变。”(二)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应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形成为标志。因为应该以经济基础的变化作为历史分期的标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帝国主义的形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分期树起了界碑。帝国主义在1898—1900年间形成,所以,世界现代史不能以革命为开始的标志。”(三)以20世纪初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观点认为:20世纪有几件大事合起来构成新时代。这些大事是:帝国主义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亚洲的觉醒和伊朗、印度、土耳其以及中国爆发的革命;日本、美国的兴起。“现代史卷的起讫时间大约从20世纪初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这一阶段,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的建立,人类历史第一次出现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及其相互影响和斗争,深刻影响了世界现代史和当代史的进程。”(四)以1900年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逐步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位的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过渡,约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际。因此1900年可以视为已在支配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王守仁心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及主要观点标准答案:王守仁(1472~1529年),浙江余姚人,字伯安,人称阳明先生,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汲取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的营养,又直接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形成了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1.其思想的形成背景:(1)官方思想弊端丛生。有明一代一直将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但是到了王守仁的时代,官方思想已经弊端丛生。(2)政治上极为专制。明朝皇权威严,大权掌控,理学所要求的得君行道的上行路线已经走不通,只能另外开辟新的思想。2.主要观点:(1)王守仁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是“心外无物”,他认为,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2)王守仁还提出了“心外无理”的命题,在他看来,伦理纲常是人们心中所固有的、先验的“良知”,所以要认识纲常之理即所谓致良知,其途径不是通过外在的实践去获得,而是到心中去体认。(3)王守仁也谈“致知格物”,即把心中固有的“良知”施诸行事,用名教伦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地为善去恶。(4)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是说,若是人们心中产生了某种不善念头,也必须立即“克倒”。(5)王守仁也和朱熹一样,将“人欲”与“天理”对立,认为先天的“良知”受到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为;他的心学思想要求人们自觉地消除邪念,回复良知。明朝中后期,王守仁的心学风行一时,其众多弟子如王艮等,也都在思想界占据很重要的地位。门徒将王守仁的著作编辑成《王文成公全书》,流传后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标准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各派学者阐发观点,各种学术流派纷纷涌现,互相驳难,思想领域里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各派,史称“诸子百家”。其中主要的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这一历史现象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1)政治因素:周天子权威丧失,诸侯并立,各诸侯国国君重视人才,招贤纳士,鼓励学术,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2)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已经有所提高,可以使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专门从事学术研究。(3)教育因素:孔子创办私学;“学在官府”的状况被打破后,文化垄断已不可能,私学逐渐兴起,获得极大发展。(4)阶层因素: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崛起,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力量,士人与国君的关系是“合则留,不合则去”。(5)学术自由:由于周天子权威丧失,没有统一的政治权威,学术研究和思想言论的自由度非常高。知识点解析:此题考查先秦诸子思想产生的根源。答案中应当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阶层和学术等多方面进行论述。4、评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于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我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为了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发展同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在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助、和平共处的原则,作为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应邀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同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分别发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我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论北魏孝文帝改革。标准答案:(1)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内部仍存在着众多问题,如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和民族矛盾交织等。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经济方面,受鲜卑游牧传统的影响,无数农田被圈占为牧场,农业生产难以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行政方面,大小坞堡的存在,威胁了国家的统一,大量的隐户,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民族政策方面,北魏政权对汉族存在歧视,奴役汉族普通百姓,与汉族地主之间也存在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此种背景下展开的。(2)改革的内容改革分两期进行。484年开始,辅政的冯太后任用李冲等人进行第一期改革,主要是改革政治经济制度。490年孝文帝亲政,进行第二期改革,着重改革拓跋部人的生活习俗。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整顿史治和实行三长制。484年规定: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后又颁行俸禄制度,官史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品定期发放。同时,加大对官吏考课的力度,贪污、受贿或盘剥百姓者一律处死。486年,废除宗主都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三长负责清查户口、田亩,征收赋税,调发徭役。三长制的实行,进一步加强了北魏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第二,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主要内容有:①丁男(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或麻田10亩,妇女受露田20亩、麻田5亩。实际授田时,露田加倍,以备休耕。②奴婢受田与平民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③狭乡之民可以迁往宽乡受田,宽乡之民可任力耕垦,不受限制。④地方官吏随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离职时移交下任。⑤一夫一妇年纳租粟2石,调帛1匹;15岁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各纳相当于一夫一妇的租调。均田制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小块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也对官吏、地主做出了让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均田制为后世隋唐所沿袭。第三,迁都洛阳。为了摆脱拓跋贵族守旧势力的影响,加强对中原的控制,494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把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第四,采取了一系列改易拓跋旧俗的汉化措施,主要内容是:禁穿胡服,服饰依汉制;废说北语,改说汉话;变革姓氏,改从汉姓;革新婚俗,实行胡汉通婚。同时,改革官制,修订法律,尊孔崇儒,兴立学校,在国家体制和思想文化方面全面接受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3)改革的意义孝文帝改革是西、北各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斗争、融合的一次总结。改革顺应了北魏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极大地提高了拓跋鲜卑族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建设,加速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使胡族由游牧经济或半农半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经济为主。改革也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北魏国力强盛,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标准答案: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土地革命由此开始。随后,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共产党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方法,并逐步形成了一条土地革命路线。(1)1927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土地问题党纲草案》,规定无代价没收一切土地归公有,分给农民使用。(2)1928年召开的中共“六大”,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同时,又规定中农是同盟者,并要争取富农中立。1928年底,井冈山根据地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为公有,分给农民使用。1929年初,红四军颁布了《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3)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土地没收的对象是一切出租的田地山林和富农自食以外的多余土地,土地的分配政策是以乡为单位,在原耕土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的平均分配方法。不久,闽西根据地又提出“抽肥补瘦”的分配办法。除井冈山、闽西外,其他地方如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都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4)1931年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实践中又进一步解决了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权问题,改变了过去土地国有、农民使用、禁止买卖的原则,变为土地一经分定,即为农民私有,租借买卖任其自由。至此,基本形成了一条土地革命路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雇农、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这条土地革命路线的指导下,各个革命根据地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深刻变革。土地革命推动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古埃及文学方面的成就。标准答案:古埃及在文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可分以下几类:(1)传记:《梅腾自传铭文》、《大臣乌尼自传》、《胡夫霍尔自传》、《桡夫长雅赫摩斯传》、《图特摩斯三世年代记》。(2)故事:《一个能言善辩的农夫》、《西努海特的故事》、《船舶遇难记》、《两兄弟的故事》。(3)箴言:《聂菲尔列胡预言》、《伊浦味陈辞》、《对美里卡拉王的教谕》、《杜阿乌夫之子赫琪给其子柏比的教训》。(4)旅行记:《乌奴阿蒙旅行记》。(5)诗歌:《金字塔铭文》、《阿吞颂歌》、《打谷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及其原因。标准答案: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是苏俄在二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势均力敌的结果。首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各级政府权力和机构。他们虽然软弱,却有文化、有组织,处于合法的统治地位。其次,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缺乏觉悟性,不可能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方面,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爆发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组织战斗上,忽视了必要的组织工作,没有争取群众中的多数,因而没能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另一方面,掌握苏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顽固地坚持资产阶级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只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对资产阶级实行妥协和退让。因此,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不可能独立掌握政权,于是就出现了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试分析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的异同点。标准答案:相同点:(1)都是通过革命的方式推翻了反动统治;(2)背景相同,都带有封建农奴制残余,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而且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由于战争激化了内部矛盾;(3)都建立了或者局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4)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体,都成立了无产阶级政党,或者无产阶级政党与社会民主党等结盟组成了起义的领导者。不同点:(1)革命的对象和手段不尽相同: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面对的敌人是国内的资产阶级,俄国通过的是武装革命的方法夺取政权,而匈牙利通过的是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推翻的是封建的霍亨索伦王朝统治,采取的是武装起义的方法,但只局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2)结果不同:俄国的十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都受到了外国的干涉和内部反动势力的反扑。俄国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危机,巩固了政权。而匈牙利的苏维埃政权则被扼杀,德国也被国内的资产阶级艾伯伦政权所扼杀。(3)领导层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俄国之前经历了二月革命,无产阶级经受了锻炼,布尔什维克成为坚强的领导阶级;而德国和匈牙利虽然无产阶级力量很大但是其领导层没有斗争经验,与资产阶级的结盟并不稳固,而且在关键时刻资产阶级叛变革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分析南斯拉夫走上自治道路的原因。标准答案:尽管战后初期一度效仿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南斯拉夫很快就发现苏联模式不适合本国国情。于是,南斯拉夫从1950年开始逐渐抛弃苏联模式,走上了自治社会主义道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南斯拉夫认为,苏联式的中央集权制有很大的消极后果。比如不能充分发挥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管理机构庞大且效率低下,容易产生官僚主义等等。第二,实行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办法。通过自治原则给各共和国和各地方以更大的权限,可以促使各民族的发展保持平衡,有利于解决矛盾。第三,南斯拉夫有自治的传统。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南共在解放区建立了人民解放委员会,工人接管资本家的工厂,恢复并管理生产。这是自治制度的最初萌芽。第四,南斯拉夫之所以走上自治道路,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是苏南冲突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对南斯拉夫实行的经济封锁、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这在客观上迫使南斯拉夫做出选择,不是继续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根据自己的国情走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以铁托为首的南共决定从本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论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统治。(兰州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南京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元朝对西藏的管理。元朝初年,忽必烈即封吐蕃喇嘛教萨斯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国师,后来又加封他为帝师。忽必烈以后,元朝皇帝也都尊奉大喇嘛为帝师。帝师既是佛教的最高首领,统领全国佛教;又是西藏地区的最高政治首领,掌管西藏军民世俗事务。除去委任帝师外,元朝又设置中央和地方机构,直接管辖西藏。在中央设宣政院(初名总制院),主管全国佛教事务及吐蕃军、民之政,以帝师领院事,设置院使十员,其中为长者常以朝廷大臣兼任,位居第二者必由帝师推荐僧人担任,以下设有同知、副使、院判等官,又在西藏设立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在宣慰司下,又设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自宣慰使、都元帅至万户等各级官员,多以当地僧俗首领担任,由帝师或宣政院荐举,朝廷授职。此外,还在西藏设置驿站,调查户口,征收赋税,屯戍军队等。从元朝开始,西藏地区已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二)明朝对西藏的管理。西藏在明代称为乌思藏,是藏族居住的地区。洪武时,明朝在西藏设立两个都指挥使司,即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及朵甘卫都指挥使司,又设有指挥使司、宣慰使司、招讨使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综理军民事务。这些机构,有的是土司,有的是羁縻卫所,其官员皆敕封当地的僧俗首领担任,并保留他们之间原有的上下级关系。这些官员皆世袭,但品秩、任免升迁均由朝廷掌握,服从朝廷的管辖。(三)清朝对西藏的管理。乾隆年间,清廷提高了驻藏大臣的职权,明确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地位平等。西藏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长官及各大寺庙的管事喇嘛,都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简选。西藏的对外联系,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办理。达赖、班禅的财政机构的一切收支,统归驻藏大臣稽查总核。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问题,也必须由驻藏大臣监临决定。乾隆特创金本巴瓶制度,在大昭寺内设一金本巴瓶,规定达赖、班禅及大呼图克图的灵童转世,须由诸喇嘛当众于金瓶内抽签,并由驻藏大臣或理藩院尚书亲临监督确定,以避免地方上层贵族操纵,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控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结合学术动态谈谈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浙江大学2000年中国近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学者李育民把不平等条约按内容归纳为如下六大类别:一是以租界制度和治外法权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侨民管理制度;二是以协定关税、协定内地通过税、内河航行通商制度、自由设厂制度、路矿借款等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经济特权制度;三是以海关行政外籍税务司制度和海关兼常关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行政特权制度;四是以自由传教和控制中国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文化特权制度;五是以对中国实行军事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驻军制度;六是以在中国某一区域取得独占权益和领土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制度。(二)政治影响。学者徐绪典从法权、财权、政治三个方面论述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政治方面的破坏作用:第一,对中国法权的破坏;第二,掌握了中国的财权;第三,间接控制中国的政治。学者李育民认为,“条约制度”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保持旧制度的前提下促使它趋于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又刺激它产生近代性质的变化。由此可见,中国由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进入国际社会时,它的近代化与半殖民地化是相伴而行的,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混合结构中,近代性质的方面处于一种被支配而受限制的地位,以致它的进步性往往是很艰难地显示出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评述“新生活运动”。(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1934年蒋介石在江西“剿共”时,发起了新生活运动。2月19日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会”,并向全国推广。新生活运动,就是使全体国民的全部生活(衣、食、住、行)都合乎民族固有道德——“礼义廉耻”的运动。蒋介石一再强调,新生活运动的“中心准则”就是“礼义廉耻”四个字。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人手,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迅速、确实”为具体目标,使“国民生活军事化、生产化、艺术化”,“改造社会,复兴国家”。蒋介石自从提出新生活运动后,连续发表多篇演说,并主持制定了《新生活运动纲要》和《新生活运动须知》两个文件。1934年7月,成立了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蒋自任总会长,江西省主席熊式辉为主任干事,下设调查、设计、推行三股,并分别聘任数十名高级官员为指导员、干事。国民政府还制定了各级“新运会"的组织大纲,在全国各地进行组织,大张旗鼓地加以推行。但是,新生活运动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垫资赎楼业务风险控制合同2篇
- 2024电商技术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版市区高级公寓租赁合同版B版
- 2025年度玩具OEM贴牌加工安全标准合同3篇
- 2025年房屋贷款延期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火锅店餐饮服务承包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商产业园房地产收购合同3篇
- 2024版打胶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机器人OEM委托研发与市场拓展合同
- 西南科技大学《西方音乐史(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工程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融媒体中心招聘全媒体采编播专业技术人员1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宜宾人才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语文园地四-学习任务单
- 《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
- 竣工验收程序流程图
- 清华经管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 口腔科诊断证明书模板
- 管沟挖槽土方计算公式
-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住宅工程配电设计技术规定
- 烟花爆竹零售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