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180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180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180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180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18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4(共9套)(共180题)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简答题(本题共20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评清政府闭关政策。标准答案:闭关政策是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对外贸易的政策。(1)原因:①它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清王朝封建专制政权是建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在分散的小农自然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国内市场的商品交换得不到充分发展,对外贸易更属可有可无。②它是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作用的产物。18世纪晚期,中国封建社会处于衰落的晚期,封建统治由盛转衰。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反清起义风起云涌。故当西方殖民者以商品来叩关时,清朝统治者惟恐“外夷”和“内匪”接触,会危及其封建统治,所以采取了中外隔绝的措施。③闭关政策是清政府对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海盗式骚扰的抵制,特别是因19世纪初以来日益严重的武装鸦片走私,而强化了这项政策。(2)评价: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②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拉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④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知识点解析:闭关政策一般被认为是落后挨打的主因,但也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对闭关政策需要再认识,如认为中国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客观地说闭关政策对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影响不大等。另外,出题时可以和有清一代的海外政策联系起来,清朝有几个重要的开海、禁海时期,考生需注意。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知识点。2、比较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标准答案:(1)相同点:①它们都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它们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工业革命导致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③它们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不同点:①工业革命时期,许多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济,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地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结合取得了巨大成果。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比较迅速。③对尚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既可吸收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标准答案:(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标准答案:(1)“科技立国”战略,是日本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性的因素。20世纪70年代之前,日本采取的是赶超先进国家的传统战略模式,但又根据国际形势和本国情况进行了改革,狠抓带头工业的复苏和发展,从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处于新的经济形势和科学技术革命之中,日本面对激烈的经济竞争和技术较量,也对发展战略进行了反思和调整,制定了新的社会发展战略模式,即“科技立国”的战略模式。(2)所谓“科技立国”的战略模式,也就是以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世界加工工厂,以克服资源上的缺陷,从而保证经济大国的地位。日本“科技立国”战略大体可以表述为:从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入手,在应用中模仿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改良和创新,进而开发“自主的”尖端科学技术,使科技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以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3)具体来讲,日本的“科技立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把电子技术、软件技术、服务体系化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重点。②加强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技术和空间、海洋科学技术的研究。③大幅度增加技术开发研究的投资,使投资经费提高到国民生产总值的2.5%~3%。④建立高技术密集型的商品结构,大力发展多样化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以及技术输出。(4)日本的“科技立国”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效。所谓“科技立国”,除了经济发展的内容外,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还提出了政治军事上的目标,即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上的政治地位,使其成为与经济地位相称的“政治大国”。同时,通过所谓的“综合完全保障战略”,扩充其军事力量,使其从军事小国发展到拥有中上等军备规模的国家。通过上述方面的努力,日本为自己设定的总目标是,截至20世纪末,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技术三位一体的头等大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犹太教的形成过程及其教义。标准答案:希伯来人各部落同其他民族一样,原来也信奉多神,其中耶和华是其信仰的主神。以色列一犹太国家形成之后,随着王权的加强,耶和华成为国家的保护神。传说希伯来人重返巴勒斯坦时,其首领摩西自称耶和华向他传授了十条戒律,要希伯来人遵行。十诫使耶和华发展成唯一的神,为犹太教的确立和基本教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罗门死后,以色列一犹太国家逐渐分裂,位于北方的以色列王国仅存在了200年,就从历史上消失;南方的犹太王国则断断续续存在到罗马时代,但也是多灾多难,亚述人、埃及人、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人都曾征服过它。尤其是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曾使耶路撒冷居民沦为“巴比伦之囚”。在此期间,沦于异邦的犹太人,遭受着异族的欺压,渴望返回故土,重建家园,他们祈求救世主降临,使他们脱离苦海。正是这种遭遇,使以色列犹太人体会到加强共同的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而且,沦为“巴比伦之囚”期间,重返故土、重建家园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后,只能寄托于宗教。于是,一些自称“先知”的人在俘虏中开始传播一神教的思想,并极力宣扬犹太将在耶和华神权下复兴的说教。公元前538年,波斯灭亡了巴比伦,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了政治上依附于波斯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教规、教仪最终确定了下来。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中的“旧约”部分,内容极为广泛,宗教礼仪繁冗。基督教兴起后,接受了犹太教《圣经》,称之为《旧约全书》,而把基督教的说教称为《新约全书》。当基督教发展成世界宗教的时候,犹太人仍然坚信着本民族的宗教,散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犹太人都把坚信犹太教作为民族认同的根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中古后期医学的伟大成就。标准答案:在科学革命中,医学与神学的搏斗也非常激烈。第一个杰出的人物是维萨留斯。他注意亲自解剖、观察人体结构而获得真正的知识,最终以观察和实验为依据,于1543年发表了解剖学专著《人体结构论》,总结了当时解剖学的成就,按系统分别论述了人体结构,为近代医学和解剖学奠定了基础,为血液循环的发现开辟了道路。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经过多年的精心研究,发现了血液在心肺之间的小循环,为全体血液循环的发现铺平了道路。之后英国生理学家哈维在这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于1628年出版了《心血运动论》一书,论证了血液在全身的循环运动,特别强调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这一发现使生理学发展为科学。哈维因此被誉为近代生理学之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标准答案:王政时代后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私有制随之产生,阶级开始分化,罗马社会内部出现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斗争。财富和政治权利分配的不平衡使得矛盾愈演愈烈。公元前6世纪,王政时期的第六个王塞尔维鸟斯(公元前578—534年)依靠平民的支持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五级以下的贫民被称为无产者,不列级,每级提供数目不等的百人队(军队编制单位),武器自备;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通过这次改革,氏族贵族和氏族制受到打击,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罗马基本上完成了由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过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印加文化的基本概况。标准答案:印加文明的范围大约在南美洲的安第斯高原中部,即今天的秘鲁和玻利维亚一带。大约在1200年,印加文明开始发展起来,到16世纪初,印加文明经过不断扩张已成为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西临太平洋,东至亚马孙热带森林,北自厄瓜多尔北境,南达智利的马乌莱河,南北长达3000英里,辖地面积80多万平方公里,统治将近1200万的居民。(1)印加人的社会组织结构。印加帝国包括了印第安人的许多民族,印加人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层,享有特权,不参加劳动,依靠征收贡赋和剥削农民及奴隶劳动过着优裕的生活。但印加人必须忠于国王,随时准备应征为国王打仗。国王被认为是太阳神的化身,王位世袭,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印加社会的基层组织是被称为“阿伊鲁”的农村公社,土地分太阳田、印加田和公社田三种,分别归王室、祭司和村社所有。村社土地分给各家庭耕种,原则上每年重新分配,但事实上已终身占有。农民耕种土地的顺序是,先种太阳田,次种印加田,最后才种自己的公社田。(2)印加人的社会生产。印加人精于农业,很早就学会了建造梯田和水利灌溉系统,种植的农作物达40多种,西红柿就是从南美这个地区传人欧洲的。玉米、烟草、西红柿、马铃薯和可可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五大发明;印加人有很好的青铜冶炼技术,他们用铜、金、银、锡、铝等金属制造各种精美的器皿和装饰品,制陶工艺和棉、毛织品工艺也十分精湛。手工业者已经专业化,有各种专门的手工工匠为王室和贵族服务。国家对民间交换和贸易严格限制,农民自给自足,所以印加没有货币。(3)印加人的文化。印加人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绳结的位置、形状以及结绳的不同颜色,标志一定的数字和事物;印加人已经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科学知识。首都库斯科建有观象台,用以观测太阳的位置,确定农业生产节气和宗教祭祀的时间;印加的建筑成就卓著。首都库斯科有十分完善的供水系统;太阳神庙宏伟壮丽,以黄金和宝石装饰,用巨人石块砌成;著名的“黄金园林”里的花鸟树木均用金银制成,金树银花,满园生辉;印加帝国的交通建设值得赞叹。全国有两条南北走向的干道,一条长5600公里,另一条长约4000公里,还有许多连接干道的支线道路通向全国,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清初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标准答案:“征丁无人,征地地荒”的情况直接威胁到清朝的统治,迫使清初的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一些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1)停止圈地。清初为照顾满洲贵族和八旗兵丁的利益不断圈占土地。康熙二十四年,决定停止圈占土地。(2)更名田。就是将明朝王室的大量田地拨给原来的佃户,任其垦种。这项活动开始于康熙七年,结束于康熙九年,对发展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3)招民垦荒。从顺治六年开始,清政府多次颁布垦荒令,采用承认所有权和短期免税等优惠措施,鼓励百姓开荒种地,并把垦田多少作为考核官吏的一条标准。(4)蠲免赋税。为了避免激化矛盾,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清政府也比较注意赋税问题。顺治时,即宣布取消“三饷”,到康熙时,又不断下诏蠲免赋税。(5)摊丁入亩。清初沿用明代的一条鞭法。康熙末年着手改革赋税制度,规定康熙五十年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元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摊丁入亩。摊丁入亩又称“地丁银”,即按康熙五十年的丁银数平均摊入地税中。摊丁入亩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它完成了地税与丁税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知识点解析:本题是对清初的经济政策的全面的考查。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恢复和改革措施,使得清朝的经济水平逐渐恢复、发展,为康乾盛世创造了条件。10、分析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特点。标准答案:19世纪70年代初开始之后的30年时间里,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瓜分非洲领土。它们主要是依靠发动野蛮的殖民战争来抢占殖民地,促使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这时期的非洲民族解放斗争具有显著的新特点:(1)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是反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其范围和水平已经不再是孤立的、自发的部落起义或地区斗争,而是发展成有组织的、规模很大的、持久的武装反抗,甚至有的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这是一大特点。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几乎都是由封建统治阶级或传统社会的统治者领导的。外来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反对侵略和殖民奴役这一点上,广大人民和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一致的。统治阶级愈能认清这种形势,就愈有可能团结人民进行长期的抗战,甚至有的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的胜利是最好的说明。19世纪70年代后,不少地区的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还是前一时期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不过在斗争的规模和水平上比过去有所扩大和提高。(2)撒哈拉以南非洲广大农村发展起来的自发宗教运动,既是19世纪下半叶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它的一个特点。在反帝反殖斗争中,伊斯兰教起了很大的号召作用。从19世纪起,伊斯兰教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传播很快,整个部落、有时整个地区皈依伊斯兰教。非洲人统治阶级最早是想利用伊斯兰教来巩固其统治,但在客观上伊斯兰教却起了团结非洲人,推动他们进行反帝斗争的作用。如苏丹的马赫迪起义,殖民主义者本来是想利用基督教来麻痹非洲人,使他们驯服地忍受奴役,但是遭受压迫和剥削的许多非洲人,在接受基督教后,自然会从基督教教义中寻求他们要求摆脱殖民奴役的根据。他们憧憬着“平等”的未来,迫切要求解放,首先在教会中摆脱白人神职人员的控制,建立独立的黑人教会。于是“土著教会”应运而生。土著教会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它具有明显的反殖民主义色彩,逐渐领导人民进行反殖民主义斗争。这不是单纯的宗教运动,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3)城市反帝运动的兴起,是19世纪末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另一个特点。城市反帝运动的产生,是由于在西方资本入侵的刺激下,非洲民族经济多少得到了一些发展,正在诞生中的新的阶级和阶层又不堪忍受殖民压迫的结果。非洲城市的斗争,以工人、市民的斗争和知识分子的反帝运动为主要内容。工人和市民的斗争在北非、西非、南部非洲最为重要。非洲民族知识分子的出现,使非洲人的反殖民统治斗争开始走向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的道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试述维也纳会议总决议基本内容及评价维也纳体系。标准答案:(1)基本内容:①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波旁王朝,都相继复辟。②列强任意处置欧洲和海外领土。波兰再次遭到瓜分,由俄英普奥四国瓜分。普鲁士的疆城扩大到了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英国取得了许多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海外殖民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③维持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④防范法固东山再起。把法国局限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一些重要城堡和要塞由反法盟军占领3—5年,占领费用由法国负担。法国赔款7亿法郎,交出军舰。比利时并入荷兰,成立尼德兰王国,卢森堡公国也由尼德兰统治者兼管,以抗御法国。扩大瑞士,把许多战略上重要的山隘都划归瑞士,确立瑞士为永久中立国。(2)评价:①维也纳体系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它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维持德、意分裂状态,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它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和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定了英国的殖民霸主地位,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③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都是欧洲封建君主镇压革命、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用高压手段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的工具。④但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采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简述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形成。标准答案:雅典民主共和国的形成,经历了分别以四个重大事件为代表的发展阶段:第一,提休斯改革,雅典国家诞生。第二,在阶级和等级的划分使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公元前594年出现了梭伦改革,使贵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备。第三,在旧贵族势力削弱、新兴工商业者和下层平民力量还不甚强大时,庇西特拉图实行僭主政治,巩固和发展了梭伦改革的成果。第四,克里斯提尼改革彻底消除了氏族制残余,完善了雅典国家机器,确定了民主政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分析德国法西斯上台的原因。标准答案:1933年希特勒上台,魏玛共和国告终,德国进入了法西斯专政的时期。纳粹党最终上台的原因,十分复杂,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1)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是不牢固的。在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时期,魏玛共和国还能维持,但到经济危机袭来后,阶级斗争日趋尖锐之时,它就难以继续存在了。(2)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它得到广大中下层群众,特别是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支持,到1932年已成为议会第一大党,进入30年代后,它终于被大资产阶级、容克地主和国防军认可,而且由于纳粹党这时是唯一能够消灭共产党、维护资本主义秩序的有组织的力量,他们也不得不把政权交给它了。(3)各个资产阶级旧政党已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1929年斯特莱斯曼去世后,资产阶级政党中再也没有像他那样有能力、有远见的政治家了。(4)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互相敌视,由来已久。由于德国无产阶级没有能够建立起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便被纳粹分子攫取了政权。此外,德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都低估了纳粹党上台的可能性。(5)德意志共和国是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不健全、不巩固的共和国。纳粹党善于利用民众痛恨凡尔赛和约的民族主义情绪,善于把自己打扮成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代表者,宣传和组织工作叉都做得相当成功,既扩大了自己的群众队伍,又在最后关头取得统治阶级的信任,终于在1933年攫取了政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历史经验。标准答案:(1)意义:①彻底粉碎了日本法西斯首先灭亡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挽救了民族的危亡。抗日战争是近代100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一胜利洗雪了百年耻辱,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②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战争。它的胜利,显示了处在进步时期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③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④创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国战胜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对于推动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具有深远的影响。⑤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经验:①必须建立民族统一战线。②必须有先进的政党领导:中共和毛泽东制定了正确的抗战方针和政策,在全国发挥了重大影响,在敌后战场得到了贯彻执行。③充分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④正面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⑤世界人民互相支援。知识点解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最基本的历史问题之一,是每一个考生必须掌握的,因为它既是历史问题,同时又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当然也就是考研命题的重要内容之一。15、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标准答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和冗费(“三冗”),以及由此而来的积贫、积弱(“两积”),是构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内容。又由于宋初制定“不立田制”和“不抑兼并”的政策,放任地主兼并土地。致使广大农民有一半被抢劫田产,沦为佃农。而地主占有的耕地已达全国耕地的70%以上。“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剧了社会危机。“澶渊之盟”、“宋夏和议”,既增加了宋朝人民负担,又使宋代国势愈加贫困、衰弱。为摆脱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封建统治,朝野上下响起了变法革新的呼声。宋仁宗时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失败后,改革弊政的思潮受到了抑制。然而,社会危机并未因此而减缓,困境仍没有被摆脱。宋神宗即位后不久,于1068年开始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新法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1)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富国),主要包括;①青苗法。各地方政府每年两次举行放款,听民户自愿请贷,第一等户每次所贷不得过十五贯,第五等户和客户不得过一贯半,借贷期限为半年,出息二分。此法旨在抑制兼并之家的高利盘剥。②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其工料由当地居民按照户等高下分派。凡单靠民力不能兴修的,其不足部分可向政府贷款,取息一分;一州一县不能胜任的,可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法令颁布后,全国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③募役法。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所交纳的钱,叫“免役钱”,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观户等,也都要交纳比“免役钱”数目减半的“助役钱”。这样,就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④市易法。由政府出资,在开封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商贩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即可成批赊购政府仓库里的某种货物到各处销售,半年出息一分。此法是利用国家权力,来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的需求,政府也从中分取了商人的利润,增加了国库收入。但是,市易法的推行,打击了同贵族、官僚有密切联系的大商人的利益,因而引起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由此促成了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和变法派内部的分裂。⑤方田均税法。为保证国家财政收人,解决土地税负担不均的问题,需要清丈土地。清丈后,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质肥瘠等级登记上册,并按照土质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额高低。这项法令使原来向政府纳税的自耕农,多少减轻了一些负担,但是对于大量隐瞒土地的豪强地主却很不利,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因此,丈量工作进展得很慢,仅在一部分地区进行过,不久便停顿了。(2)军政方面的改革(强兵),主要包括:①置将法。针对更戍法造成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当时称为“置将”。此法的推行,改善了军队的素质,增强了战斗力,加强了北宋的边防力量。②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选取地主阶级中有“材勇”的人充当保长、大保长和都保正,规定在农闲时集合保丁,练习武艺;每一大保须于夜间轮派保丁值班巡查,以防止农民进行反抗活动。实行保甲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同时也是募兵制向征兵制过渡的一种尝试。③保马法。宋朝由牧监养马,侵占大量农田,每年耗费甚大。为改变这一局面,王安石于1072年颁行了保马法。规定在开封府及京东、河北等五路实行民户按资产代官府养军马,官府每马给钱十贯。保马法的实行,减少了官府养马的费用,也获得了更多的战马,从而加强了防御西夏的力量。(3)教育方面的改革(育才),主要包括:①改革科举制。保留进士科,罢诗赋明经诸科,增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帖经、墨义,改考诸经大义,以《诗》、《书》、《易》、《周礼》、《礼记》为本经(或称“大经”),《论语》、《孟子》为兼经。明法科考律令、刑统大义、断案法。②整顿学校。首先是改组太学,将太学分为三等,即上、内、外三舍。上舍优秀生可举荐于中书省,直接授官。其次是陆续在京师设武学、律学、医学等分科学校。③编纂和颁行《三经新义》。由于保守派利用经义批判改革,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为了剥夺保守派对儒家学说的垄断权,重新注释了《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三经新义》是王安石变法理论的代表作,也是变法的理论根据。它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学说,提出了许多新意解,形成了“荆公新学”。《三经新义》颁行后,太学和州县学校用它作教材,科举用它作标准,在50多年间,《三经新义》几乎支配了整个教育文化部门,不仅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培养了大批具有改革思想的人才。1085年,哲宗即位,改元“元枯”。此时期,由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她召司马光等保守派入朝执政,罢黜了变法官员,几乎废除了全部新法,史称“元枯更化”。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改元“绍圣”。他重新起用变法派章悼、曾布等人为宰相。但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更加激烈,章、曾等人更多地关注于对反变法派的打击报复上,他们把元丰年间得势的臣僚全部免官,贬出朝廷,史称“哲宗绍述”。新法只成为他们进行派系倾轧、扩大自己权势的一种工具。至此,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完全失败了。王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在严重危机下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运动,经过实施新法,基本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预期目标。朝廷收入有所增加,财政状况大为改善;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同时,国力有所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得以提高。但新法触动了一部分大官僚、大贵族的既得利益,他们强烈地反对变法;而变法派由于任用非人,导致内部分裂,削弱了自身的力量;再加上变法的一些弊病未能被及时纠正,最终导致了变法的失败。另外,王安石的个人因素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兴衰。标准答案:门阀世族是以宗族为纽带形成的封建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1)魏晋时期是士族门阀的形成时期。魏晋时期的士族由东汉豪族地主发展而来,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首先,门阀的地位在政治法律上得以确立。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官吏的选拔被士族把持;三国吴国的领兵复客制也赋予了士族典领私兵、荫占民户的权力,朱、张、顾、陆等大姓,把持着孙吴政权;西晋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占田制中赋予士族占田荫客的权力。其次,门阀世族还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等级界限十分明显,“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门阀以外的庶族地主,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世族上层社会之外。(2)东晋时期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的建立和稳固,是在南北大族的支持下实现的,士族门阀在东晋政权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王导、王敦兄弟,因拥立有功得以掌握机要,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东晋门阀政治发展的表现有以下几点:①政治上,门阀士族几乎把持了全部朝政。东晋一朝,始终是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几个士族大族轮流执政,皇帝几被架空。东晋实际形成了皇帝与大族共同执掌政权的局面。②经济上,东晋门阀士族的特权也大为发展,超过了西晋时的水平。士族门阀大土地所有制进一步发展,他们利用政治上的保护,兼并土地,封山占泽,还拥有大量的荫佃客。③士族内部及士族与寒门之间的等级差别进一步加大,界限更加森严。士族在交友、婚宦等方面都同寒门区别开来,并重视家谱编纂和礼法门风,以防止清浊混流,维护自己的特殊地位。(3)东晋末至南朝是门阀士族的逐渐衰落时期。①南朝时,门阀土族虽仍是特权阶层,但已处于衰落状态。士族作为特权阶层,十分腐朽,政治上,无功受禄,平庸无能;军事上,也抛弃了两晋以来以武功进取的传统,士族掌军权者越来越少;生活方式上,骄奢淫逸,形成了矫揉造作的“名士”之风。②寒人势力的兴起。寒人也就是庶族,主要指没有特权的地主或商人。他们不甘心受士族排挤,皇帝也企图利用他们限制士族,刘宋以后,寒人势力发展迅速。寒人势力上升的途径主要有两条:充任掌握军权的将帅;掌管机要,主要是出任中书通事舍人或典签。寒人通过参与政权,逐渐取代士族,成为政治上的新生力量。③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士族门阀衰落的大背景下,中央集权取得进展,皇权有加强的趋势。制度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并有所发展。至梁武帝时基本形成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等五个中央中枢机构并存的格局。国家的中枢权力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机构能独掌大权,这对加强皇权是极为有利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怎样看待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标准答案:“焚书坑儒”是指秦朝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焚毁书籍、坑杀儒生的措施。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议颁布焚书令,凡秦记以外的史书及非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全部焚毁,民间只准保留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民间藏书限期交官府焚毁,谈论诗书者处死;严禁私学,欲求学者“以吏为师”。公元前212年,又以“谣言以乱黔首”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460人,全部坑杀于咸阳。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师古”与“师今”的两种历史观激化的表现。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禁止“以古非今”的反动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焚书毁灭了许多古代的文化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损失。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商鞅变法述评标准答案:公元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两次新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规定宗室贵族凡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一般百姓,立有军功,也可授爵。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军功爵制的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培植了大批军功地主。(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由国家按土地亩数向土地的所有者征收土地税。(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作、纺织者,给予奖励,从事工商业者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4)推行县制,行“连坐之法”。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个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免。把农民编入户籍,五家一伍,十家一什,相互监督,奖励告密,从而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5)迁都咸阳。将国都由栎阳(今陕西富平)迁至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6)统一度量衡。制造标准的度量衡,要求全国实行。(7)制定秦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和各国法律,制定了秦国的法律,由政府公布,在全国施行。(8)焚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评价:由于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措施正确得当,得到国君秦孝公的支持,因此,它成为战国时期最典型、最深刻、最彻底的政治改革。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废除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封建领主所有制;政治上,基本上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又实行奖励耕战的措施。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在秦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商鞅变法还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但新法深入人心,不可动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简述英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内容。标准答案:原因:(1)路德教传播的影响。英国本来也是天主教国家,在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发生后不久,路德的教义就渗透到英国。1521年,剑桥大学成立一个秘密团体,专门研究路德的改革主张,参加者有丁达尔和巴恩斯等人。丁达尔把《圣经》译成英文,并且在英文注释中攻击罗马天主教会制度,路德教在低级教士及城市商人中流传起来。(2)英国天主教会内部出现了改革的要求。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高级神职人员科雷特就是一个改革派,他反对信徒向牧师作秘密忏悔的做法,也反对教士独身的制度。《乌托邦》的作者莫尔也攻击修道院的腐败,认为修道士们无所事事,成为社会的寄生虫,他要求提高教士的知识水平。(3)16世纪,英国王权得到加强,强烈要求宗教改革。英国王权在15世纪开始增长,特别是在1485年都铎王朝开始统治英国之后,亨利七世在中等阶级的支持下,制服了贵族势力和议会,大大加强了君主的地位,这意味着专制主义在英国取得初步的胜利。当他的儿子亨利八世即位时,专制主义遇到的唯一障碍便是天主教会。(4)一个偶然的因素成了导致英国君主与罗马教皇决裂的重要契机。亨利八世结婚后没有子嗣,他希望被批准离婚。当时英国新兴市民阶级和贵族都希望英国实行宗教改革,市民阶级也迫切要求推翻天主教的统治以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亨利八世在市民和贵族的支持下,决定与罗马教廷决裂。英国宗教改革的内容:1532—1534年间,议会通过了“教士首年薪俸法”和“禁止税收上缴教廷法”,要求英国主教的第一年薪俸、教区征收的什一税以及教会以各种名义征收的税,一律停止上缴罗马教廷,改为上缴英国国王,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王室的财政收入。议会还同意英王有权任命英国主教而无需向教皇请示。1534年英国与罗马教廷正式决裂,这一年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唯一的、至高无上的首脑,拥有纠正错误、镇压异端和处理教会事务的一切权力。另一项法律宣布切断与教廷的一切来往,凡否认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者,均处以叛国罪。1536年,在克伦威尔的支持下,制定了“十条法规”。1538年,克伦威尔又发布“十七条指令”,使英国教会国教化和国家机构化。1537年,亨利八世还批准英文版《圣经》在英国发行,英国人从此可以自由阅读《圣经》。伊丽莎白在位(1558—1603年)期间,英国教会在教义及实践方面最后固定下来。1563年,议会制定的《三十九项信条》规定了英国教会的教义,把《圣经》定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坚持“信仰耶稣即可免罪"的原则。伊丽莎白为了让所有英国人都遵从她在宗教上的决定,实行了严酷的措施。英国的宗教改革成果最终保留下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为什么说近代德国统一只能走普鲁士道路?标准答案:(1)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还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取决于当时德意志的力量对比。当时,德意志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希望国家统一的力量,即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代表容克阶级的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直到19世纪中期,德国资产阶级才出世,而那时欧洲无产阶级已经以战斗姿态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因此,德意志资产阶级无力承担统一德国的历史任务。由于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德意志的无产阶级也出世较晚。尽管他们十分关心国家的统一,但是在组织上还很脆弱,尚未成立自己的政党。所以,无产阶级也没有力量完成统一大业。(2)只有普鲁士王朝能够实现国家的统一,这是因为:①普鲁士王朝所依靠的是一个力量雄厚、生气勃勃的容克阶级。容克地主拥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他们不但独占了普鲁士政府、军队中的要职,而且也是资产阶级化了的财力雄厚的统治阶级,与没落腐朽、暮气沉沉的封建地主阶级不同,容克阶级虽然在政治上极端反动,却是一个富于进取的阶级,他们有力量、有能力支持普鲁士王朝完成统一大业。②普鲁士拥有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其现役军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占欧洲第一位,其军队训练有素,有铁的纪律,因而战斗力很强。③普鲁士有高度发达的工业和农业,这成为其强大军事力量的重要源泉。④普鲁士有完善的行政系统和教育制度,从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作效率高、忠于职守的管理人才。这不仅是普鲁士国力强盛的重要根源,而且也为它领导全德统一提供了重要条件。⑤容克作为普鲁士的统治阶级素来好战,抱有无止境的领土野心。他们多年来就梦想把自己的统治扩大到整个德意志,而且,容克大部分已资产阶级化了,他们和资产阶级一样,也迫切要求统一以便于自身经济的发展。(3)因此,德意志的各种力量的对比,决定了只有普鲁士王朝有力量完成统一任务,决定了统一只能走“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道路。然而,普鲁士之所以能够通过王朝战争道路实现德国的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力于普鲁士的宰相俾斯麦的才干和主观努力。俾斯麦是一个资产阶级化了的容克,他思维敏捷,能在错综复杂和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巧妙地利用各派政治力量,把握恰当的时机,采取果断行动。正是由于他的能干,胜利地领导德国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简答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简答题(本题共20题,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旧金山体制的内容及其实质。标准答案:1951年9月4日至8日,存美国主持下于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会议期间,美、英、日等49国签订了《对日和约》,美日两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之后在1952年2月28日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4月28日又签订了所谓《日台和约》。这四个条约和协定,构成了所谓的“旧金山体制”。《对日和约》规定了日本的领土范围以及交由美国托管的领土,同时规定盟国在日驻军权利等。《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规定美国存日驻军及行使武力等规定。《日美行政协定》规定日本向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及美国军队享受治外法权。《日台条约》则排除日本同新中国建交的可能迫使日本与中国政府为敌。旧金山体制的建立,标志着战后美国公开占领日本的时期结束,日本名义上恢复了主权,但实质上进入美国半占领状态,日本被纳入了美国战后的“冷战”体制之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标准答案: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诸大国都根据变化了的世界局势,重新瓜分世界,确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在历史背景、性质、结局诸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两种国际关系体系也就必然有较大的差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相比有如下不同:(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列强明目张胆分赃的产物;雅尔塔体系虽然也具有划分势力范围的凶素,但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它对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的策源地和扩大社会主义的阵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相比于前者,其进步的历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2)两种体系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国际格局的基础上。一战结束后,并未改变几百年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英法依然扮演着主要角色。但到雅尔塔体制形成之时,美国已超越欧洲诸强居于西方之首,社会主义苏联已经崛起并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这决定了在雅尔塔体系中美苏两国的决定性地位。因此,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在国际格局中,英法的领导权已被美国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并过渡到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时代。(3)两次大战后分别建立了两个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两者相比,联合国的积极意义更为明显。因为,联合国的成立是雅尔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苏联和美英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原则,已纳入战后国际关系体系。战后处置战败国的非军事化、非纳粹化原则以及和平、民主和支持民族独立等原则,也成为联合国所坚持的规则。(4)雅尔塔体系承认了苏联的大国地位,从而扩大了社会主义影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加入到国际社会,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当然,在承认雅尔塔体系的历史进步性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苏美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在基本上承认双方实际军事控制线的范围内而达成的协议,是一种依靠大国妥协而形成的具有强权色彩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没有从根本改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奉行的强权政治的模式,两者是有类似之处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评价隋炀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作出的努力。标准答案:隋炀帝在做晋王时就为统一做出了贡献,做皇帝后,巩固统一的意识更加强烈。(1)他的一系列的措施都有着深远的意义:①营建东都——605年下诏营建东都,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加强对于有着割据倾向的北齐旧境的威慑,关东地区颠覆政权的危险还明显存在。②开凿运河——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605—610年,先后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开凿运河,是当时南北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隋王朝加强对江南地区控制的需要,同时也是为用兵高丽做准备。③经营西域,设立河西四郡——亲征吐谷浑,加强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设置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丝绸之路全面开通。④联系台湾——隋炀帝派朱宽、张镇州等先后三次去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⑤其他的措施,比如修筑长城、修建通往边疆地区的驰道等等都贯穿着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2)评价:①隋炀帝的努力是建立在隋朝强盛国力的基础之上的,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实施,使得隋军事力量的加强和纳税户口的增加同步实现,成为隋炀帝大规模建设的基础。②隋炀帝在位期间,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但是,他的这些措施,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隋朝的动荡,在征辽与高丽的战争中很快就开始了。知识点解析:隋炀帝一直是史学界争论很多的人物,传统的观点认为他是一个暴君,导致了强大的隋王朝灭亡,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事实上,他既是一个暴君,又有不可抹杀的功缋,体现在他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贡献,理解了这个问题才能对隋炀帝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4、试评凯恩斯主义。标准答案: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他主张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摆脱危机,这一主张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视。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建立了“有效需求”的理论,对“福利国家”型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潮做了系统而有力的论证,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反危机理论。凯恩斯认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下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已基本丧失,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来消除经济危机。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对凯恩斯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和理论,应予正确和公正的评价:第一,这种思想和理论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是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服务的。第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发展史上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说的发展,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是针对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提出的,对摆脱危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凯恩斯主义没有找到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7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逐渐受到各国冷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简述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标准答案: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2)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世界1/6的土地上创建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3)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它不仅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鼓舞着被压迫人民、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4)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日本推行锁国体制的原因及影响。标准答案:锁国体制是德川幕府时期实行的外交政策。从1633年到1639年幕府连续五次颁布“锁国令”,主要内容是:第一,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处以死刑;第二,取缔天主教传教士,对潜入日本者应予以告发和逮捕,以防天主教在日本的蔓延;第三,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锁国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在与国外贸易中,日本幕府统治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外来冲击;第二,天主教在日本的大量传播,冲击着日本固有的封建思想;第三,日本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起义。锁国体制实行了两百余年,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只同荷兰、朝鲜和中国继续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同时也是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的独立。但锁国政策使日本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几乎完全割断了日本经济同世界市场的联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使本来已经落后的日本,进一步被资本主义的西方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西属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三个中心斗争情况。标准答案:从地理范围上讲,拉美独立战争有三个中心:以委内瑞拉为中心的南美北部的独立战争;以拉普拉塔为中心的南美南部地区的独立战争;以墨西哥为中心的北关和中美洲地区的独立战争。(1)以委内瑞拉为中心的南美北部地区,在整个拉美独立战争中是武装斗争开始得最早、斗争最激烈的区域。1811年,拉美独立运动的先驱米兰达宣布建立委内瑞拉联邦共和国——历史上称作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组成了以米兰达为首的新政府,颁布了宪法。但是由于没有广泛地发动群众,加之1812年强烈地震以及一些反动分子的破坏,结果在西班牙军队的进攻下米兰达被捕,第一共和国失败了(1812年)。1814年,米兰达的战友西蒙.利瓦尔建立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玻利瓦尔被授予“解放者”的称号。但是,玻利瓦尔仍然没有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来巩固政权,1814年7月,西班牙军队打败了革命军,进入加拉加斯,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又遭失败,玻利瓦尔被迫再度流亡国外。1816年底,在海地共和国的支持下,玻利瓦尔与当地游击队相配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818年,宣布成立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1818年12月,玻利瓦尔宣告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玻利瓦尔当选为总统。1822年又解放了基多,宣布厄瓜多尔独立,并入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30年,又分裂成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三国。(2)以拉普拉塔为中心的南美北部地区的独立运动开始于1810年阿根廷首府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五月革命”,著名的领袖是何塞.圣马丁。1817年初,圣马丁组织军队翻越安第斯山脉,出其不意地攻击西班牙守军。1818年,圣马丁打败智利的西班牙守军,宣布智利独立。1820年9月圣马丁在秘鲁登陆,第二年7月攻入利马,宣告秘鲁独立,圣马丁成了秘鲁的护国公。1822年7月26日,为了彻底打败秘鲁的西班牙殖民军余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在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举行秘密会晤,商议协同作战计划。会晤后圣马丁辞去秘鲁护国公一职返回智利,玻利瓦尔单独承担了打败秘鲁西班牙军队的重任。1824年,秘鲁也在玻利瓦尔的军队的支援下宣告成立共和国。1826年1月23日,拉丁美洲最后一支西班牙殖民军在秘鲁宣布投降,至此,西班牙在南美大陆长达三百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3)在北美洲和中美洲地区,独立战争的重点是墨西哥。1810年“多洛雷斯的呼声”揭开了墨西哥独立战争的序幕。起义之初,伊达尔哥率军取得了许多胜利,建立了政权,伊达尔哥颁布法令,宣布解放奴隶,禁止奴隶贸易,归还非法侵占的印第安人的土地。但是,伊达尔哥坐失了攻占墨西哥城的良机,接着又在决战中遭到严重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起义军内部发生分裂,伊达尔哥被叛徒出卖,被俘后就义。伊达尔哥死后,他的部将何塞.莫雷洛斯继续领导起义军战斗,在莫雷洛斯的领导下,起义军解放了墨西哥南部的大片地区。1813年9月,起义者在奇尔潘辛戈通过了莫雷洛斯起草的《民族意识》的纲领性文件,宣告了墨西哥的独立,宣布废除奴隶制度,取消等级差别,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平等。这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最激进的社会革命纲领。1814年,起义者又通过了共和国宪法。西班牙殖民军利用起义军内部的矛盾加紧进行镇压。到1815年,起义军又遭到失败,莫雷洛斯被捕牺牲,墨西哥独立战争暂遭挫折。1820年,西班牙革命爆发以后,墨西哥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墨西哥殖民当局、教会、军队以及一些以往的保守派土生白人都担心墨西哥会再次爆发独立战争。于是,他们自己也提出了脱离西班牙的统治,建立独立国家的口号,以便夺取独立运动的领导权。1821年伊都维德进军墨西哥城,正式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了墨西哥的独立,自行加冕为奥古斯丁一世,建立了墨西哥帝国。但是1824年,墨西哥人民又将伊都维德推下了皇帝的宝座,墨西哥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简述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统治。标准答案:3世纪末,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国家机器,巩固帝国的专制统治,戴克里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内容:废除元首制,正式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实行“四帝共治制”;将全国划分为100个行省:军队分为边防军和巡防军;实行新税制;整顿币制,颁行“限价法令”。为在宗教上寻求精神支柱,他遵奉朱庇特,自称朱庇特之子,神化个人。对不屑崇拜朱庇特、不承认皇帝神性的基督徒进行迫害。继戴克里先之后,君士坦丁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有:废除四帝共治制,委任自己的子侄治理帝国部分地区,从而把罗马君主专制制度推到一个新阶段;以宫廷禁卫队代替近卫军,把军事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进一步扩充官僚机构,皇帝直接任命军政高阶官员,帝国行政制度彻底官僚化;公元330年,把帝国首都迁到拜占庭,取名君士坦丁堡;顽固维护奴隶制。与戴克里先不同,君士坦丁在利用宗教加强专制统治方面倾向于支持基督教,发布《米兰敕令》,正式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25年,召集宗教大会,制定了《尼西亚信条》,统一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使基督教完全蜕化为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尼西亚大会”。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专制统治及其改革措施,使帝国得到暂时稳定,但无法挽救罗马奴隶制社会的没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三十年战争的影响。标准答案:由于德意志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变得名存实亡;荷兰与瑞士的独立受到保障,而荷兰成为新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在战争中不论陆战还是海战均告失利,并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法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获得了欧洲霸主的地位;瑞典国王取得了德意志的波罗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并因此成为了德意志的诸侯,可以随时插手德意志的内部事务,而且瑞典亦得到五百万杜卡登的赔款,并从此一跃成为北欧强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希腊城邦体制的特点。标准答案:希腊最早建立的国家都是城邦小国。这种形式上小国寡民的城邦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公民政治获得了较充分的发展,乃至建立起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各城邦都有国王与王朝,另外还有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从军事民主制转变为阶级国家,最早的小国通常都有国王。希腊城邦也不例外,绝大多数城邦废弃君主而实行共和;而后又限制贵族的权力,乃至在一些城邦中推翻贵族统治。城邦公民政治即是指公民的多数决议,无论在寡头、贵族或平民政体中,总是最后的裁判,具有最高的权威。城邦公民政治这个本质特征有助于希腊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希腊城邦的形成时间、途径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千差万别,但基本上具有如下共同特点:①小国寡民。②多数以一个设防城市为中心,结合周围农区组成。③均有一个小范围的、极端封闭的公民集体。④与公民集体的存在相适应,希腊城邦在政体中均包含民主制成分,共和政体居多。⑤城邦军事制度的主体是公民兵制。⑥城邦无独立的祭司阶层,公职人员兼祭司职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概述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标准答案: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人民面临着许多困难,经受着严峻的考验。(1)在国内,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政的党。各民主党派和其他爱国人士通过政治协商参与国家的决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都表现出了积极的革命热情。但是新中国还存在严重的困难,面临严峻的国内形势: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虽然已经获得基本胜利,但还没有完全结束。国民党还有100多万正规部队占领着广东、广西、四川、贵州、西康六省的全部或大部,进行垂死挣扎;中国大陆上还潜伏着上百万武装土匪、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等反革命残余势力,他们同当地恶霸相勾结,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破坏和颠覆活动。这些正规部队和参与武装,与人民政权和人民解放军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对抗,严重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②经济上,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最主要的问题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此外,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水平低,且布局不合理;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运输能力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仍是手工操作,粮食、棉花大量依靠进口;税收制度不健全、全国财经不统一、投机商囤积居奇等经济问题。在新解放区内尚有近3亿农业人口的地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地主阶级没有完全被打倒,农民仍受着地主的压迫和剥削。这些都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2)在国际上,新中国的成立,得到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有利于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但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坚持敌视中国的立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实行封锁禁运,军事上进行战略包围,并支持国民党残余势力进行破坏和捣乱,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3)中国共产党的自身队伍建设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任务面前要学习新的本领,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在进入城市、掌握政权、从事和平建设的条件下,能否继续保持过去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不被权力、地位和资产阶级的捧场所腐蚀。总之,建国之初新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是复杂的,任务是艰巨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新生的人民政权站稳脚跟,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便成了党中央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新中国初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完成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以最大的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便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更好的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评述土地改革。标准答案: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总体上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冬至1950年6月是边准备、边土改的阶段。从1949年冬开始,华北城市近郊和河南省、陕西省部分新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0年春胜利完成。同时,中共中央做好全国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第二阶段是从1950年6月到1953年春,是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全面铺开的阶段。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为指导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文献和基本法律依据。实行上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富农经济由过去征收其多余的土地财产的政策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上分发动群众、划分农村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运动分三批逐步展开,一般以解放时间的先后,由华东、中南到西北、西南(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逐次进行。到1952年底,除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区域外,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的人民政权已经建立,全国转入和平的经济建设的条件下进行的。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最终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最基本的历史任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中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标准答案: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为主要特点。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注意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师夷长技以自强”。第二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学习西方社会制度为主要特点。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变法主张,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武昌起义后,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共和仍是革命派为之奋斗的目标。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主要目标。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接受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论述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标准答案:红军长征的胜利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1)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的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3)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波兰议会君主制有何特点?标准答案:波兰议会君主制形成于15世纪末。全国议会分上下两院,上院由教俗大贵族代表组成,下院由各地“小议会”选派的小贵族代表组成。任何法案必须一致通过。这种表决制度成为中古后期波兰政治混乱的根源。从1496年起,波兰国王由国会选举。大小贵族利用选举国王的机会迫使国王作出让步。国王必须两年召开一次国会,会期不得少于6个星期。国王无权作出重大决定,一切重大决策都由16个元老组成的御前会议作出。任命官吏,国王只能在贵族提出的三个候选人中任择其一。国王无权逮捕贵族或没收其财产。国王既无财权,又无军权,对外不能宣战媾和。1652年,国会又实行“自由否决权”制,国会决议必须一致通过,任何一个代表都可行使自由否决权。这种制度使国会和政府实际上陷于瘫痪。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简述第二国际存在的环境及其与修正主义的斗争。标准答案: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于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国际工人和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第二国际不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它没有发表过成立宣言或纲领性文献,而是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常设领导机构和共同规章,没有机关报。直到1900年巴黎大会上才决定成立常务委员会。第二国际从开始建立起,内部就有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3个派别。在前期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派坚决同无政府主义派进行斗争,在前3次代表大会上,批驳了无政府主义者否定议会斗争和争取社会改良、主张进行个人恐怖活动、用总罢工来反对战争等错误观点。第二国际前期活动中,由于对改良主义派批判不力,以致这种思潮日益滋长,进而发展为从理论上系统修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的修正主义派。在第二国际内部,因对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分歧而形成3派:右派,即修正主义派,以伯恩施坦为代表;左派,即坚决反对修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派,以列宁、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为代表;中派,即对修正主义采取调和折中态度的中间派,以考茨基为代表。伯恩施坦的观点包括:第一,美化资本主义。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社会不是愈益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而是出现了新的中间阶层,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复杂化了,而且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本身包含了缓和阶级对立的因素,因而不可能出现革命形势。第二,反对暴力革命。他认为封建社会的等级特权只有用暴力才能打破,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在政治上实行民主,社会民主党只要“以普选权和民主为基础”,争取在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就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他还说什么在当代军事技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武装起义已不可能取得成功。他反对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词。第三,幻想从资本主义中生长出社会主义。他认为,只要坚持渐进的、和平改革的策略,就可以促使资本主义自然地步人社会主义。伯恩施坦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修正”,他说纯粹的唯物主义和纯粹的唯心主义都是“宿命论”。他主张回到康德的哲学以代替唯物主义。修正主义在第二国际几个主要政党的领导机构中日益占据上风。第二国际使社会主义运动从西欧、北美扩展到东欧、拉美和东亚。在第二国际中最强有力、最有影响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成为战争拨款,支持政府“保卫祖国”,促使各交战国无产阶级互相残杀,从而背叛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带头之下,第二国际大多数政党纷纷表态支持本国的帝国主义政府,这标志着第二国际瓦解。战争期间第二国际在组织上停止活动。战后,1919年恢复活动的第二国际已经完全蜕变为主张改良主义并与革命的第三国际相对抗的组织。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简述印度民族起义的过程和失败原因。标准答案:起因:从1850年开始,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推行西化措施,建设铁路,宣传基督教,设立司法系统。这些举措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发展,但在强制推行的过程中激化了和印度原住民的矛盾。东印度公司为了巩固殖民地,保证贸易和利润,建立雇佣军制度,但是雇佣军工资很低,并且参加远征时,必须自己支付旅途费和行李运费,这使很多雇佣兵非常不满。1857年初开始在雇佣兵中流传一种说法:东印度公司用猪油或牛脂作润滑油涂在来复枪的子弹上。由于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宗教信仰,因而拒绝使用这些子弹。这成了起义的导火线。经过:1857年5月9日,第3轻骑兵团印度土兵拒绝使用子弹被判处10年苦役。5月10日,孟加拉部队的第11轻骑兵团和20轻骑兵团发动起义。5月11日,起义军队到达德里,经过激战,完全控制了德里。德里收复后,起义者把莫卧尔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赫二世推上王位,同时成立了由六名军官和四名文官组成的行政会议,掌握了实权。印度民族起义的风暴震撼了英国的殖民统治。1857年6月,英军围攻德里。据守德里的起义军英勇善战,致使英军围住德里三个月内不敢攻城。但是起义缺乏统一指挥,没有乘胜追歼敌军,以巴哈杜尔·沙赫二世为首的贵族集团屈膝投降,使得起义军不得不撤出德里。英军入城后,进行了残酷屠杀。德里失陷以后,起义的中心转移到奥德首府勒克瑙。1858年初,英军猛攻勒克瑙。军民浴血奋战,使英军遭到重大损失,由于缺乏统一领导,掌握领导权的封建贵族屡起内讧,英军趁机攻陷了勒克瑙。勒克瑙陷落以后,英国殖民军又进攻中印度的詹西。詹西土邦女王拉克西米·巴伊挺身而出,率领军民誓与英军决战。但由于强弱悬殊,寡不敌众,詹西城终于陷落。随着詹西失陷,印度民族大起义由城市保卫战转为游击战。1858年底,英女王颁布诏书,“保证”不侵犯印度王公地主的特权和地产。结果,绝大多数王公地主表示愿为殖民者效忠。但各地游击战争一直坚持到1859年底。历时两年之久的印度民族起义,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的民族起义。它唤起了印度人民的觉醒,显示了印度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坚强意志,也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这次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领导权掌握在土邦王公和封建主手中。当时,印度社会正处在封建主义解体过程中,参加起义的阶层虽很广泛,但还没有形成一股足以领导起义到胜利的革命力量。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暂时表现不甚明显的时候,两个根本对立的阶级——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才结成反英同盟,然而这个同盟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巩固的。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和殖民者采用拉拢封建主的新政策时,这个同盟就分裂了。接着而来的,就是封建王公的动摇妥协,叛变投敌。从印度民族起义的教训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地主阶级绝不可能把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制度结合起来,更不可能把民族起义进行到底。民族起义领导权掌握在哪个阶级之手,是决定起义成败的关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屋大维采取了哪些统治政策?标准答案:屋大维取得统治权之后,对内采取了如下措施:(1)为扩大统治基础,他给元老院应有的社会地位,使元老院享受种种特权和社会荣誉,如元老院的成员占据最高官职,元老院的法令仍具有约束力。但元老院却没有实权,不能违背屋大维的意志。同时,他还从骑士阶层中提拔文武官员,使骑士可以担任执政官、军团将校、行省长官等各种高级官职,而且可以候补为元老。这一政策使他统治的社会基础得以空前的扩大。(2)他对一般罗马公民则不时地施以小恩小惠,如提供谷物救济,经常的捐款,形式多样的各种宴会和各种娱乐活动,借以笼络人心。(3)他极力维护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