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3(共276题)_第1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3(共276题)_第2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3(共276题)_第3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3(共276题)_第4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3(共276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3(共9套)(共276题)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A、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辩证法C、辩证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地高度地统一起来,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由于旧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的,所以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将其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故A选项正确。2、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量变质变规律。题目要求准确地把握“度”的含义。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过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即变成其他事物。这说明度本身不是一个点,而是区间。所以A、B选项错误。另外一方面,“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数量界限”说明在度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还没有变成其他事物。因此,度应该是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而不是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所以只有C项是正确的。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引用的是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地球自转八万里,坐在地上不动也会随地球自转走八万里,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的体现。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坐地”是相对的静止,“日行八万里”和“巡天遥看一千河”是绝对的运动。所以D选项正确。4、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互相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的表现之一,即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者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在对立的前提下,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每一方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并从对方取得自己的规定性。如题目中的上和下、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都是作为矛盾的统一体而相互依存,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题干只说矛盾的依存,而没有涉及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更没有相互排斥的意思,选项A、B、D都不符合题意。5、“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两句话A、表明人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表明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是经验论的观点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和主体性。人与动物不同,动物被动机械地反映外界,而人则是积极主动地感觉、反映外界事物,即人具有主体差异性、主观能动性。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目的,在观察、感觉、反映时,其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所获得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自身表述错误;B选项虽然因主体差异没能感受到风景和矿物的存在,但并未否认物质的存在,也未否认物质第一性,故不符合题意;D选项与题干无关。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手段与目的的关系B、限定与超越的关系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D、人与物的关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与完善。这就是B选项所说的限定与超越的关系,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7、“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强调了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C、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D、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题干中“先导”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指导,其强调的是认识对实践的作用,选项A、C不符合题意首先被排除。“在实践基础上”表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是有基础的,即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题干并没有否认实践的决定作用,也没有夸大认识的作用,选项B也不符合题意。故D选项正确。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A、它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反作用B、它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它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A选项是正确答案。9、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B、劳动者的素质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A选项是正确答案。其他三项都不符合题意。10、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这一“多元决定论”是A、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D、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对唯心史观的认识。阿尔都塞思想的核心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发生作用的各种不同因素是等价的,经济不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否认经济因素即物质因素的决定作用,必然滑向历史唯心主义。这是一种企图“超越”历史观基本问题的错误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11、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A、不同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中相同的劳动形式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对劳动二重性的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故C选项为正确答案。1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A、简单再生产B、资本积累C、物质资料再生产D、可变资本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故B选项为正确答案。13、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A、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B、通过支付货币购买农民的土地C、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D、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马克思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故A选项是正确答案。C、D选项是其实现途径。选项B表述错误。14、通过对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到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可分为两部分,具体是指A、一部分是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创造新价值的时间B、一部分是转移旧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创造新价值的时间C、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D、一部分是生产生产资料的时间,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重点内容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15、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A、靠采用新技术而获得的高额利润B、靠市场价格波动而获得的高额利润C、凭借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D、凭借改善劳动组织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垄断利润的含义。垄断资本的实质在于获得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因此,C选项为正确答案。A、B、D选项都不是因为垄断地位而产生的利润,因此不属于垄断利润的范畴,故错误。16、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列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突出贡献,属理解和记忆相结合的试题,难度适中。列宁在1915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论断,是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A、B、D选项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对俄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不符合题意,故不选。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17、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形式主要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其具体形式又是多样的。主要的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可见,联系是客观的。所以选项A、B、C正确。18、“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的状态。题干中的这几句话就体现了静止和运动的这种关系。由于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静止则不是,故选项A错误,选项D的表述也是错误的。19、“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题干中的话肯定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同时肯定了偶然性的作用。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20、下列选项属于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的是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与辩证的否定观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形而上学由于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所以,其否定观认为事物的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主观任意的否定。形而上学由于将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因此,它认为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否定一切,是不包含肯定的抽象的否定。因此,选项B、D正确。21、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对辩证法的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A、B选项属于正确答案。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D选项也是正确的。C选项割裂了间断性和连续性的同一,错误。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两者又有原则区别。前者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其原因在于: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它又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主张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后者是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有两个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过程,主张认识是一次完成、一成不变的。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因为两者都主张反映论,B、C、D选项是正确的,揭示了两者的区别。23、下列关于价值观及其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A、B、C、D选项均符合题意,都是关于价值观及意义的正确表述,故均为正确答案。24、古希腊有位哲人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题干内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作用,指出离开理性的感性是盲目的,甚至会歪曲事物的真相,这是有合理之处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完全否定感性的重要作用,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必须建立在感性基础上,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成了主观自生的东西。故A、B、C选项正确。25、下列选项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C);人类社会虽然与自然界有区别,但在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即自然历史过程(A)。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选项。26、在当代,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科技发展与全球性问题的关系是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选项A把全球性问题看成是科学技术自身所带来的,忽视和否定了人在生产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得出限制乃至停止科技发展(C)的科技悲观论的错误结论。全球性问题是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的,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故本题的正确答案应是B、D选项。27、超额剩余价值是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超额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必要劳动时间大大缩短,进而使全社会所有资本家都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故A、B选项为正确答案。28、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主要是它们之间的区别。超额剩余价值,是指由于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它是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每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客观后果则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因此,正确答案为A、B选项。两者的源泉都是工人的剩余劳动,C选项错误。D选项说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故排除。29、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垄断形成的原因包括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垄断形成的原因。A、C、D选项是教材中明确写出的垄断产生的原因。B选项在教材中虽然没有直接表述,但教材在讲述生产集中的过程中,也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垄断产生的原因,即一般来说,在竞争中总是大企业战胜中小企业,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信用的发展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列宁选集》第2卷)因而,B选项也是正确答案。本题旨在提示考生,不能简单地死记教材的条目,一定要将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30、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本知识点包括四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31、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苏联模式的弊端,是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较小。1936年12月,苏联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宪法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苏联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体现为集中过多,管得过严,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A、B、C、D选项分别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手段、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揭示苏联模式的弊端,故均为正确答案。32、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理论依据,属于理解与记忆相结合试题,难度很大。马克思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首先研究其经济活动,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自我否定。其次,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得出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再次,揭示了工人阶级担负的历史使命。最后,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及其结局。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8题,每题1.0分,共18分。)1、电脑算命,即在电脑上用软件算命。网站将批语和不同的出生时间进行匹配,匹配完毕后,形成一个系统,把这个程序系统挂在网站上,就可以供到访的网友使用了。网友在使用这些电脑程序算命的时候,输入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系统就会自动进行匹配,得出生辰八字、五行、运势、健康、性格等内容。但这些批语有时会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并且多数时候是给出固定的条文,不是连贯的文字。下列关于电脑算命的认识正确的是A、肯定了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B、肯定了联系具有普遍性C、肯定了联系具有客观性D、用臆造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的联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电脑算命将批语和不同的出生时间进行匹配,但这种联系并不是两种事物之间真实客观的联系,而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所以D项的认识是正确的。电脑算命用一种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事物固有的联系,否认了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也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故A、C两项错误。主观臆造的联系并不能说明联系具有普遍性,所以B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2、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里有一棵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从此,那个农民舍弃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结果,兔子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通过这个寓言故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A、宋国农民没有正确区分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B、宋国农民并不知道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C、宋国农民的行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D、宋国农民的行为夸大了必然性的作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材料中的寓言故事主要说明了宋国农民在自己的田地里捡到一只偶然撞死在树桩旁的兔子,他把这种偶然性当作必然性,以为每天都可以捡到兔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宋国农民的行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必然性来对待,结果,兔子没等到,他自己却成了宋国的笑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具体表现在:(1)二者的区别。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宋国农民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来看待,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所以A项不选;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所以B项不选;宋国农民把这个兔子偶然撞死在自己田地里的事情作为一个必然性来对待,他的行为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把偶然发生的事情当作必然性来对待,所以C项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3、物理学家格拉塞有一次喝啤酒时,将几块小鸡骨丢人啤酒杯里,啤酒的气泡显示了鸡骨沉落的轨迹。受此启发,他经过不断实验,发现带电高能粒子在穿越液态氢时,同样出现一串气泡。他由此发明了“气泡室”,成功探测出高能粒子的运行轨迹,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事例表明A、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B、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时只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C、创新意识是认识和利用事物之间联系的前提D、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材料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启示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D项符合题意。虽然材料体现了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但是A、C两项说法是错误的;B项的说法与联系的客观性相违背,也是错误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4、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存储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将不断出现。这说明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人类存储介质不断进步的前进历程,体现的哲理是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存储介质的变化是明显的,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存储介质发展中的曲折,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存储介质的变化是一个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发展过程,D项说法不准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5、冰岛人口只有33万,但是在2016年的欧洲杯是不折不扣的“黑马”,他们击败荷兰闯进欧洲杯决赛圈,接着又淘汰英格兰,以不败战绩进入到八强,最后惜败于法国,止步八强。至少有3万名冰岛球迷,在这个夏天去法国给自己的球队助阵。冰岛队战胜英格兰,比赛踢得荡气回肠。而比这一切更为震撼的,是比赛结束后,冰岛球员与看台上冰岛球迷之间的互动吼阵。“嚯!嚯!嚯!”,冰岛球员引领全场3万多名冰岛球迷,整齐划一地做着庆祝动作,并齐声吼叫。这情景,就像3万多人在足球场上一起做“广播体操”。从哲学角度来看,这表明A、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B、整体等于各部分之和C、整体拥有每个部分都不具备的新特性D、整体的功能可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制约着部分,部分反映着整体。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拥有每个部分都不具备的新特性,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部分功能之和,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和是否相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故C项符合题意。整体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的内容,故A、B两项错误。D项说法无误,但是与题意不符,故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6、某视频中,一只猫头鹰被人用大手轻轻抚摸,它瞪大了眼睛,显得傻气而乖巧,网友皆呼“萌”。但科学研究表明,它的“萌态”是因恐惧而身体僵硬,动作缓慢。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要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事物C、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D、既要看到现象,更要把握事物的本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人类抚摸让猫头鹰瞪大眼睛,人们看到的现象是猫头鹰的“萌态”,但实质体现的是猫头鹰的恐惧,所以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C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7、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颗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雾和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在相对湿度、边界特征、日变化等方面有区别。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B、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C、哲学不关注作为自然现象的雾与霾D、雾与霾定义的差异决定了二者本质的区别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雾和霾常常相伴而生,但是二者存在区别,材料对雾与霾的分析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B项正确。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雾与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的具体形态,A项说法错误;哲学关注的是万事万物,C项说法错误;雾与霾本质的区别决定了二者定义的差异,D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8、有这样一则故事:“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溢,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该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有A、世界是不断变化永恒发展的B、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D、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过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材料中说澭水暴溢,而荆人不知,仍然夜渡澭水造成千余人溺死,先表之时可导而今不可导,说明事物是不断变化的,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事物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或前进性,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事物发展的质量互变过程,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物质生产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9、狄德罗曾说过:“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这句话揭示了A、矛盾的普遍性和运动的绝对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生命是一连串的作用与反作用,生前与身后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发生作用与反作用,说明矛盾普遍存在,同时也说明运动是绝对的,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10、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下列表述中最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原意的是A、只有通过感性直观而确定自身、修订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反映客观的思维一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B、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不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C、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只有依靠理论的理解和思维的运动才能验证D、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只有依靠实践来解决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D项正确。通过感性直观确定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违背了实践是检验思维客观真理性的标准,所以A项错误。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所以B项错误。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只有依靠实践来验证,因此C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11、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A、人的认识总是落后于实践的B、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C、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题无关的客观规律性D、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联合国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接近其认识对象的本质,是因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属性在不同阶段的暴露程度不同,D项正确地解释了材料反映的哲理。实践决定认识,但认识并不总是落后于实践的,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科学理论则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所以A项说法错误;认识的不断完善能够推动实践不断深化,但是不能否认实践决定认识,B项说法错误;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但认识的发展与其认识主题密切相关,C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12、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意识,在内容上主要是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但同时也会吸收、保留以往形成的某些思想材料,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以往既有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补充和发展,并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即“推陈出新”。这说明A、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通过“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关键词判断出该题目所反映的是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A、B、C三项说法无误,但与题意不符,故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13、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奖者发现了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认识,为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防治开辟了新道路。这说明A、科学认识能够创造理想的世界B、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事物的发展取决于认识的深化D、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人们深化对免疫系统的认识,促进了医疗进步,说明实践是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B项符合题意。创造世界的是实践,A项说法错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践,C项说法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认识对实践的推动,没有突出真理的发展过程,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14、霍金说:“随着量子力学的发现,我们认识到,由于总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精确地预见事件”,“我们的目的只在于套定律,这些定律能使我们在不确定性原理的极限内预言事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把握本质和规律B、理性认识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C、人们的认识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D、事物的不确定性否定了世界的可知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就目前来看,材料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人们的认识受当前的主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还没有完全掌握量子力学领域内的规律,但就人类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所以C项正确,D项说法错误。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A项说法错误;正确的认识指导人们推动事物的发展,但理性认识并不等于正确的认识,B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15、清朝有一首关于钓鱼的诗歌:“春钓浅滩,夏钓树荫,秋钓坑潭,冬钓朝阳。春钓深,冬钓清,夏池秋水黑阴阴。春钓雨雾夏钓早,秋钓黄昏冬钓草。”这首诗歌通俗地表达了春夏秋冬四季垂钓的环境各异,它所体现的哲理是A、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必然的C、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D、把握度是正确区分事物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题干中这首诗歌主要表述了因时节和地域的差异,垂钓时需要根据这些条件作相应改变。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人们能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矛盾的同一性内涵的其中一个方面,B项表述的是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D项强调掌握事物的度,这三个选项都与题意不符合,故都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16、列宁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这句话表明A、价值评价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B、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是价值评价C、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D、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价值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A项错误。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B项错误。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D项错误。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价值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列宁的这句话中,“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指的是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列宁这句话说的是,事物完整的“定义”,包括以实践为检验标准的知识性认识和评价性认识,把实践作为价值评价的“实际确定者”,即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C项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17、据报载,有一位农民,听说某地培育出一种新的玉米,收成很好,于是千方百计买来一些。他的邻居们听说后,纷纷找到他,向他询问种子的有关情况和出售种子的地方。这位农民害怕大家都用这样的种子而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便拒绝回答。邻居们没办法,只好继续种原来的种子。谁知,收获的时候,这位农民的玉米并没有获得丰收,与邻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强不到哪里去。为了寻找原因,农民去请教一位专家,经专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米减产的原因:他的优质玉米接受了邻居劣等玉米的花粉。这个故事体现的哲理是A、量变引起质变B、偶然性通过必然性开辟道路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D、有其因必有其果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优质玉米接受劣等玉米花粉也获得不了丰收,说明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因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故C项符合题意。题目中没有体现持续的量变过程,故A项不符合题意。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故B项说法错误。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而不是一一对应的,故D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18、近年来,随着美国等西方世界危机的加深与人们认识的深化,“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政治符号式话语的虚伪性日益被人识破,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利用“生态”“反恐”“时尚”等日常生活性的新型话语工具,塑造新的“全球共识”。以世界人民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制造话语工具,抢夺话语权,借机植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今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基本手段。关于意识形态表述正确的是A、意识形态又称政治上层建筑B、意识形态包括道德、艺术等思想观点以及国家政治和行政制度C、意识形态决定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D、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本质上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形态,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项正确。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A、B两项表述错误。意识形态属于社会意识,由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等社会存在所决定,所以C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题1.0分,共15分。)19、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反映的哲理有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客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题中人们依据客观的江南风景设计苏州园林,说明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C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未体现这一关系,故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20、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莫言以家乡生活为蓝本,进行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说明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以及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A、C两项正确。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B项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D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21、自2010年起,我国北方某研究所科学分析中度盐碱荒地的特性,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改良盐碱荒地,在种植中选用耐盐品种,应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经过三年努力,盐碱荒地变成了良田,玉米亩产(1亩约等于0.067公顷)达到689.7千克,创造了盐碱地改造的奇迹。盐碱荒地的成功改造表明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该研究所经过科学分析和努力实践,使盐碱荒地变成良田的实践过程,说明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造客观世界;该研究所的分析过程,说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要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脱硫石膏、化学改良剂以及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垄沟种植等技术,说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类不能改造自然规律,A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D。22、东汉安帝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感谢杨震的提挈之恩,夜里怀金十斤馈赠,被杨震拒绝。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后“愧而出”。杨震拒收馈赠表明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价值具有主体性。首先,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其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再次,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故A、B、C三项符合题意。客体的属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D项表述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23、20世纪30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以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喜旱莲子草蔓延造成的一系列后果,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A项正确。喜旱莲子草可以作为饲料,也可以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多样性,B项正确。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C项说法错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为人类实践的参与而呈现“人化”特点,但并不是所有事物的联系都有“人化”特点,D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24、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凡物各自有根本”,说明每一事物都有其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正是这一特殊本质决定了自身的变化发展的规律,因此,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首诗没有体现质量互变的辩证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25、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的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辩证法称之为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材料中砍光南坡上的森林与摧毁畜牧业、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是一种因果关系,而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忽视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以至于造成不良后果,A项正确。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显然材料中的意大利人没有意识到砍光南坡的森林会造成的未来的变化趋势,C项正确。培养阿尔卑斯山北坡的松树具有某种可能性,但是为了变这种可能为现实,意大利人错误的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D项正确。与必然辩证相关的范畴是偶然,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26、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干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材料中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茶和酒又是可以兼容的,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A项符合题意。中国人喜欢茶,比利时人喜欢啤酒,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B项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不是支配而是影响。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D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27、“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它是有条件的、特殊的、有限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是指它是无条件的、普遍的、无限的,所以A项正确;在矛盾的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相对中有绝对”,所以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以B项正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必须在同一中把握斗争。在斗争中把握同一,所以C、D两项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28、步入大数据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数据的存储问题。有研究表明,用于即时访问的“热数据”,最好用闪存;而那些即时性不强,人们又经常使用的“温数据”则应保存在磁盘里;用于长期存档的“冷数据”就适合用专用磁带记录。材料体现的哲理是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数据可以分为“热数据”“温数据”“冷数据”,说明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A项正确;不同类型的数据采用不同的存储方式,说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解决矛盾的关键,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主次矛盾的区别和转化,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事物的发展过程,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29、“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先试点再推广”体现了“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寓于特殊性(个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体现出来,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故A、B两项正确。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我们要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C项说法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各有其特点,不能片面强调谁优于谁,D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30、智齿是人的第三大臼齿,用于切割食物。现代人的食物比古人的软,也更容易咀嚼,颚部因此变小,智齿往往长不出来。有科学家认为,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最终消失。这一现象蕴含的哲学道理是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智齿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项正确。人类的食物变软,导致颚部变小,导致智齿消失,一系列的变化说明了事物的普遍联系,B项正确。C项与题意不符,D项说法错误,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31、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或自误,经世渐知非。”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信书或自误,经世渐知非”表达的意思是,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可能并不全对,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辨别是非,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选项中B、C两项都强调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与题干中诗句所含哲理相符。A项强调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与题意不符;D项强调书本学习的重要性,也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32、曾经有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呜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蛄叫,大雨到。”但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材料表明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材料反映了农业气象员通过观察和实验,不断得到正确认识的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也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D两项符合题意。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所以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33、2011年9月,科学家在“中微子振荡实验”中测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但随即发现实验存在问题,测量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最新测量结果显示,中微子的运行速度并没有超过光速,原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由此可见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材料中人们原来的测量错误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A项正确;对中微子运行速度的认识表明,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做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的发展过程说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止境的,认识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D项正确。并不是所有的真理性认识都会被新的实践活动推翻,B项说法错误。认识运动是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C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题,每题1.0分,共14分。)1、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这一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选项A正确。2、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种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的观点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张载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实物形态的气,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但缺乏科学依据和科学抽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中国古代“五行说”、古希腊古罗马关于水、火、气等是世界本原的学说。这种哲学坚持了唯物主义大方向,并和朴素辩证法自发结合。但缺少科学根据,具有直观猜测性。所以选项B正确。3、列宁指出:“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A、物质能否为认识者所反映B、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C、意识对物质是否具有反作用D、意识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第一性的;意识则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也就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范围内,必须把物质和意识对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超出这一范围,两者的对立就是相对的。所以B选项正确。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这说明了A、人比动物具有更好的记忆力B、观念对事物发展起决定的作用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人的劳动过程的特殊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从马克思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在人的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从而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答案是C选项。5、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真理观的辩证法表现在A、承认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的统一B、承认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C、承认具体真理和抽象真理的统一D、承认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的统一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真理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所以,选项A、C、D因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而直接被排除。真理具有客观性,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真理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就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动力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科学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题干重在说明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的指导作用,但并未因此而否定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关系,所以不能认为这句话是把革命理论当作革命运动的来源、动力和决定力量。正确答案为C选项。7、前些年,我国多数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的狂热中。这说明非理性因素A、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B、具有诱导作用C、具有解释作用D、具有更大的可靠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B选项符合题干的说法,为正确答案。8、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中,更为根本的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生产和消费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选项A、B不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范畴,故排除;选项D中的经济基础是受到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两对基本矛盾的合理逻辑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符合生产力要求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故D选项排除。9、“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说的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A选项“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观点正确,但是不合题意。社会发展规律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所以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C项是错误观点,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D项是错误选项,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生产力。10、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在于A、能转移劳动力自身的价值B、能保存劳动力自身的价值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D、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性。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人的劳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人在劳动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新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而并非转移或保存。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转移或保存的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因此,A、B选项错误。另外,随着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消失,劳动力的价值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被新创造出来,并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故D选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C选项。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D、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和企业内部有组织性的矛盾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的能力。资本主义越发展,科学技术以至社会生产力越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高,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就越成为资本的生产力,资本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就越是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突出表现。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是在A、生产领域中产生,和流通领域无关B、流通领域中产生,和生产领域无关C、生产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D、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的循环。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业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在生产过程中,只要资本家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就可以获得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同时,剩余价值的产生也离不开流通过程。因为,离开了流通过程,购买不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剩余价值就无从产生;离开了流通过程,包含剩余价值的新产品就不能卖出去,剩余价值就无法实现。A选项否认了流通的作用,因此是错误的。B、D选项主张剩余价值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也是错误的。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也离不开流通领域,故C选项为正确答案。13、垄断利润的源泉是A、垄断资本家的垄断地位B、垄断资本家规定的垄断价格C、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提供的高额补贴D、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垄断利润的来源。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来说,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四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第二,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来获取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家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14、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不可避免”,即我们常说的“两个必然”,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表现在A、两者是相互矛盾的B、两者是一回事C、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属于理解性试题,难度较小。“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15、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下列属于静止的有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静止存在的两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选项A属于根本性质暂时未变,选项D属于空间位置暂时未变。运动是绝对的,空间位置永恒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选项C本身错误。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项。16、把运动与静止割裂开来,必然导致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整个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割裂运动和静止的统一,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所以正确选项为A、B、C。17、“先有计划,后做工作;先有图纸,后造房子。”这说明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A选项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B选项没有涉及意识的能动性,与题意不符。C、D选项是正确的。18、“一带一路”战略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践行区域合作共赢与全球协商共治的宏伟战略,主要是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进沿线国家人民的福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但其推进与实施必然面临诸多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应引起高度重视。这说明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分。主要矛盾是复杂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因此,主要矛盾决定的是事物发展的进程和方向。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判断是主要矛盾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关键要看是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还是决定事物的性质。根据题干材料,“一带一路”既有“发展、合作共赢”的一面,也有“风险和挑战”的一面,但是主要的方面还是“发展、合作共赢”的一面。因此,本题应该是矛盾的主次方面,而不是主次矛盾。看待“一带一路”这一矛盾现象时,首先要抓主流,抓主要方面。故本题答案为A、C选项。19、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19世纪初,波动说又重新提出,并且用实验有力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19世纪末,光电效应等一系列的实验向波动说提出了新的挑战。爱因斯坦最终冲破禁区,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说明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实践观、发展观。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一定的反复,在一定阶段上,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并不是直线的,要经过暂时的停顿和后退,事物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的。材料揭示了科学界对光的性质的一个曲折探索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D项正确。人们对光的性质的揭示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A项正确。光既是波又是微粒,同时包含两个对立面,微粒说和波动说这两个对立学说的斗争促进了对光的认识的发展,B、C项正确。故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20、逻辑证明虽然不是与实践并列的标准,但却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原因在于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逻辑证明的重要作用。由于实践检验的复杂性,在实践证明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成为重要补充。选项A、C、D准确地反映了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是正确的。B选项的错误在于,真理一定符合逻辑,符合逻辑的不一定是真理。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定是确定无疑的。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证明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21、图式是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主体的理性要素之一,它对人的认知有四个方面的功能:注意、编码和检索功能,整合功能,理解功能和规划功能。社会心理学家在自己的研究中,引进图式概念,用“人的图式”解释人格,用“自我图式”解释自我概念,用“群体图式”解释刻板印象。图式加工的观点深入到人类大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揭示了个体或群体根据已有知识来解释外界新信息的方法和过程。随着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图式理论必将被应用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更广泛领域中去,影响着对人类行为及心理现象的研究。这段话反映了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理性因素对认识的作用。本题中,“图式加工的观点深入到人类大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揭示了个体或群体根据已有知识来解释外界新信息的方法和过程”,说明主体在认知图式的控制和支配下可以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图式对人的认知有四个方面的功能:注意、编码和检索功能,整合功能,理解功能和规划功能。社会心理学家用‘人的图式’解释人格,用‘自我图式’解释自我概念,用‘群体图式’解释刻板印象”,说明主体以其认知图式对大量的个别、偶然、表面现象进行从分析到综合、从归纳到演绎、从具体到抽象的辩证思维,继而把握事物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图式理论必将被应用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更广泛领域中去”,说明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主体认知图式积极工作的结果。D选项错误,因为认知图式能够帮助个体或群体获得认识,但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本题正确答案为A、B、C选项。22、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价值及其特征。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但不是人的需要单方面决定的,价值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及其满足也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和限制。价值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又具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物,而是物趋近于人;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以及价值的大小以主体的需要为基准;价值的主体性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选项。2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