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共9套)(共255题)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1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8题,每题1.0分,共18分。)1、马克思1883年3月去世,安葬于英国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马克思最初的安葬地是公墓内一处偏僻的角落。甚至连墓碑都没有。后来,英国共产党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的共产党的捐助下。为马克思重修了新墓。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该名言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A、彻底的科学性B、坚定的革命性C、自觉的实践性D、鲜明的阶级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四个选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属性,但只有C符合题意。所谓“解释世界”,是指理论研究;所谓“改变世界”,是指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改变)世界的物质性活动。2、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从根本上讲,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A、政治立场B、革命观C、群众观D、历史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题干强调马克思主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B,C,D选项与题干无关。因此,选项A正确。3、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讲的就是仅仅因为一枚铁钉。最终导致英国查理三世王国最终易主的故事。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辩证法中“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是近几年的常考内容,并且一般都是结合事例出题,解题的关键是加强理解层面的训练。该题干中的事例较明显地说明了相关事件环环相扣的关系,体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所以B是正确答案。ACD都是干扰项。4、“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树桩上,死了。农夫捡起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地吃了一顿。从此以后,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却再也没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都荒废了。”该故事所揭示的哲理是()A、不能把物质当作意识B、不能把运动当作静止C、不能把现象当作本质D、不能把偶然当作必然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所谓“偶然”是指不确定的事情;所谓“必然”是指确定的事情,或者叫做规律。野兔撞树桩而死,是偶然的事情。农夫把这个偶然的事情当做必然,导致了他“空等兔子撞树桩”的笑话。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本身均为正确的说法,但与题干设问无关。5、知识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社会发展的经济,知识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财富。国外已出现一批新式高级经理职务,即“知识主管”,传统物质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呈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说明A、物质和意识相互转化B、意识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大C、物质和意识相互决定D、世界最终将统一于意识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题干的核心是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意识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大。当然,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知识、意识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本原,意识也不能决定物质。因此,C,D选项错误。选项A表述正确,但题干并没有体现物质和意识的相互转化,故排除。因此,选项正确。6、爱因斯坦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如果把一对双胞胎分开,哥哥坐着亚光速飞机进行旅行,弟弟在地面上正常生活,50年后,弟弟成了老头,哥哥回到地面,却还是一个年轻人。这体现了时空A、是有限的B、是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C、具有相对性D、变化是无条件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时空的特性。题干中弟弟在地面上的时空和哥哥在亚光速飞机中的时空是不一样的。亚光速中的时空相较于地面的时空要慢得多,所以50年后弟弟成了老头,哥哥却还是一个年轻人,体现了时空具有相对性。因此,选项C正确。A选项表述错误,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不能单纯地说时空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B选项表述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物质运动和时空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空不是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而是客观存在形式。D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7、决定我们一生的,有时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因为人们有选择,所以A、人可以适应也可以消灭规律B、人能够超越客观因素的制约C、人能够超越主观因素的制约D、人能够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不能消灭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以达到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选项A,B,C错误。题干体现的是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选项D正确。8、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该论断揭示了()A、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B、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影响C、间接经验对认识的影响D、感性认识对理性认识的影响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嘹望”即认识;“巨人的肩”指他人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即间接经验。故C正确。其余三个说法本身均为正确观点,但与题意不贴合。9、人的一生其实就是这样的,0岁出场,10岁快乐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基本定向,40岁拼命打闯,50岁回头望望,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这段话说明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D、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的一生从0岁到100岁,不同的年龄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选项A,C,D说法正确,但与题干无关。因此,选项B正确。10、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该论断所揭示原理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生产工具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案例型题目。题干中的“手推磨”、“蒸汽磨”都是生产工具,属于生产力的构成内容;而“是封建主的社会”、“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属于生产关系。故B契合题干设问。“手推磨”、“蒸汽磨”、“是封建主的社会”、“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都是社会存在,没有社会意识。故A不可选。经济基础的核心是所有制;“手推磨”、“蒸汽磨”都是生产工具,属于生产力的构成内容;故C不可选。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是人。故D本身错误。11、德国哲学家尼采说:“我的学说是有上等人,也有下等人,一个个人是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的——也就是说。一个充实的、雄厚的、伟大的、完全的人,要胜过无数残缺不全、鸡毛蒜皮的人。”根据以上表述,表明尼采的历史观是()A、唯物史观B、历史决定论C、形而上学历史观D、英雄史观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创造者理解。尼采思想属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在现代西方产生很大影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尼采是典型的英雄史观,属于唯心主义。12、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找不到过沟的方法。恰好一位农夫走过来告诉他,不用翻书,直接跳过去就行了。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在水中。农夫说,不是那么跳的。说罢,农夫单脚起跳,一跃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应该告诉我说跃,不应该说跳。”这说明A、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B、农夫的话是不可信的C、直接经验是最可靠的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才是可靠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只有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对事物有比较完全的认识。其中,通过读书或者受教育等方法获取间接经验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题干中秀才只重视书本知识即间接经验,忽视了从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所以落在了水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不能笼统地说哪个最可靠,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比较完全的认识,选项A,B,C表述错误。因此,选项D正确。13、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A、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C、私人劳动决定了抽象劳动D、社会劳动决定了具体劳动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两对矛盾: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社会劳动之间的关系。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商品的其他矛盾,包括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但这种决定,是整体的决定,不能够拆解为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论定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矛盾,是正确的;但私人劳动决定了抽象劳动,社会劳动决定了具体劳动的推断则都不成立。14、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资本家能够获得的剩余价值是()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平均剩余价值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剩余价值的各具体形式产生的物质技术前提。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绝对延长总的工作日长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要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变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总的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以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是相对剩余价值。它产生的前提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予本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D是杜撰出来的概念。15、剩余价值规律属于()A、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B、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C、人类社会的特殊规律D、人类社会的共有规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人类社会的规律按照其适用的范围,分为普遍规律或者一般规律、共有规律和特殊规律。普遍规律或者一般规律是指在所有社会形态中存在并且起作用的规律;共有规律是指在其中几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而特殊规律则是在一个社会形态中起作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只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属于特殊规律。1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是A、银行资本家B、工业资本家C、金融寡头D、商业资本家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了大量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因此,选项C正确。17、垄断资本在国内建立了垄断统治后。必然要把其统治势力扩展到国外。建立国际垄断统治。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是()A、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B、借贷资本和商品资本C、借贷资本和银行资本D、借贷资本和垄断资本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记忆型题目。在资本输出的三种形式中,商品资本的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则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18、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其实现的物质条件是A、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B、旧式的社会分工消失,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消除D、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物质条件。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因此,选项D正确。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19、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包括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因此,选项A,B,D正确。20、《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日:“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日:“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这一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对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从题干来看,王阳明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C,D选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选项A,B正确。21、正确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论断有()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风定花犹落”体现了事物是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都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这指的是物质世界处于绝对运动之中。这些都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而B是牛顿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运动观;D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2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选项ACD都从某一角度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辩证法的核心的道理。B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的其他内容和对立统一规律不是推导和被推导的关系,所以排除B。2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具体体现为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作用。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具体体现为: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构成了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选项A,“思想文化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指的是思想文化对社会的重大作用,思想文化不属于实践的范畴。因此,选项B,C,D正确。24、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种观点()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正确理解。题干中的“理性”是指理性认识;“眼睛”是指感性认识。连起来,题干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理性认识作为指导,感性认识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会起负面的作用。由此可知,BC与题干表达的意思一致。需要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题干所表达的观点是存在偏颇的。一方面,其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性,有可取之处;但另一方面,它否认感性认识的独立价值,认为感性认识必须依赖理性认识,则为错误。2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以下关于必然与自由的论述中,正确的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自由也必然是历史的、具体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故AB可选。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人类在不断追求自由中完善自己,也在不断解决必然与自由的矛盾过程中实现发展。故CD可选。26、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该论断所包含的唯物史观的哲理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属于科学技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指社会发展,故C可选。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骑士阶层属于生产关系,故A可选。生产力属于社会存在,新教、科学、精神发展属于社会意识,故D可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删掉了“阶级”两个字,本身为错误说法,故不可选。27、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属于唯物史观的有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创造者问题。唯物史观认为凡是社会中从事一定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创造者则是指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发展方向和总趋势的决定者。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参与者,而历史的参与者不一定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就每一个人而言,他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这并不等同于创造历史,不能由此得出“人人创造历史”的简单结论,故选项A错误。因此,选项B,C,D正确。28、商品的价值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对商品价值的理解。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选项A,B,C,D均正确。29、货币产生所导致的后果有()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被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所以,货币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买卖脱节。所以,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3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不仅表现为各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表现为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平均利润的形成。以下关于平均利润的论述中,正确的论述有()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成本价格与利润(剩余价值)之和叫做价值;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叫做生产价格。故A正确、B错误。平均利润意味着各部门的资本家联合起来共同剥削工人、然后平分剥削成果,故C正确。价值规律原初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改变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故D正确。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学科,它来自实践,付诸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必然要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选项B正确。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广延性B、持续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的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所以正确答案为D项。3、下列观点中反映规律的根本特点的是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C、不废江河万古流D、人定胜天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A选项是指事物发展有自己的规律,不为某一个人而改变,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BCD三项不符题意。4、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对立统一规律。上和下、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是相生相克、谁也离不开谁的。事物发展的不同状态,表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特征,选项C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5、唯物辩证法认为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的说法,贬低了偶然性的地位,故A项不选。选项B否认偶然性可以认识,也是错误的。选项C否认了偶然性的不确定性,也是错误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因此,选项D正确。6、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说明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唯一根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对理论认识的作用。理论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正确的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反之,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并从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观点,表明马克思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出发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从而科学地把握了社会的本质。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7、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题干中“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说明了人的感觉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表明人有感觉外界事物的能力,也表明人的感觉还有选择和加工事物信息的能动性。所以正确选项是C。选项A,只是承认感性认识,否定理性认识,是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不符合题意。选项B属于休谟的不可知论的观点,无论是人的感官的生理局限,还是认识工具的局限,都不是人认识能力的界限,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可以创造发明更先进的认识工具,不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不符合题意。选项D属于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人对事物形成的感觉不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不符合题意。8、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真理的具体性,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因此,选项D正确。选项AC明显表述错误。选项B表述也不正确,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9、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就越快,这种理论成了传统的经典理论。但是,在1589年的一天,在意大利比萨城的斜塔顶端,年轻的科学家伽利略带了两个铁球,一个是一磅重的空心铁球,另一个是十磅重的实心铁球,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一个铁球下降的速度比前一个铁球快九倍。但是,伽利略通过事实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个案例说明A、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B、在实践中的绝对真理可以转化为相对真理C、认识事物是要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D、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伽利略的实验说明,地位、权力、威望以及多数人的承认,都不是判定人的认识正确与否的尺度,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正确选项为A。1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因此,选项B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1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表现在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因此,选项D正确。12、“人的本质”这一概念是人对自身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它力图从根本上回答“人是什么”或“什么是人”这一重大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A、永恒不变的B、可随主观意志而任意改变的C、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D、随着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人的本质是具体、历史的。人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家庭关系、集体关系、阶层关系、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历史关系以及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其中生产关系是最本质的关系。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因而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抽象物,而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所以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13、凡是商品必须具备的二因素是A、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B、价值和交换价值C、价格和使用价值D、价值和使用价值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D项正确。14、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C、自身也有价值D、可作为支付手段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就是劳动产品,自身也具有价值。所以,它可以用它本身的价值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15、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A、商品贱买贵卖的收益B、商品售卖劳动创造的价值C、商品的批发价和零售价的差额D、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资本主义所有利润形式都来自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实质,因此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故选项D正确。16、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资本的周转速度A、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D、同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资本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17、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最主要的目的是A、促进经济的发展B、调节社会就业C、缓和经济矛盾D、保证垄断资本得到高额垄断利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最主要目的。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垄断资本得到高额垄断利润。故正确选项为D。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2题,每题1.0分,共12分。)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标准答案:A,B,D,E知识点解析:选项A认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选项B的意思是一个事物只有被注意到了,才算是存在的,如果你没有看到、读到、听到过,它对你来说,就是不存在的;选项D认为万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指世上的一切完全为我所有;选项E认为人的理性控制着自然界的规律,即认为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以上均为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因此,选项ABDE正确。选项C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与题干要求不符。19、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CD两项表述正确。20、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信心属于意识范畴,意识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所以选项A正确。B选项是1933年美国正处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之中,刚刚上任的总统罗斯福在就职演讲里讲的一句话。他号召美国人民要以不畏惧的精神,去战胜危机。同样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也是正确答案。C选项是根据马克思的下列话语改编的,马克思指出:“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也就是说,任何问题或困难,自它诞生之时,解决它或克制它的办法与手段就同时产生了,只是人们发现这一手段和方法的过程有时会滞后。所以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也就是有问题就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选项C也是正确选项。D选项要求人们不要回避困难,也是讲要勇敢面对,同样属于意识的能动性的问题,也是正确选项。21、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实践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有:①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③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故选BCD三项。22、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标准答案:A,D,E知识点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展开的,选项AD均为量变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的表现形式,均为正确选项。选项E的意思是“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体现了量变只有到达一定的程度后才能引起质变,符合量变与质变的规律。因此,选项E正确。选项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中的“有和无”“前和后”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与题干不符。选项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意思是“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揭示的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与题干不符。2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选项AD讲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不符合题意。故BC项正确。24、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是指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辩证的: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选项ABC正确。前后相继不一定是因果关系,选项D错误。25、“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挥,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下列正确表述自由与必然、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关系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自由和必然,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看待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永无止境的无限发展过程。26、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地球“忍无可忍”的一幅漫画要求回答其警示意义。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是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理环境是由其包含的各种条件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复杂的生态系统,因此,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否则,就会引起资源枯竭、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故AB选项是正确的。C选项否认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协调,D选项只讲人类依附于自然的一面,而否认了人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面,故CD两项不选。27、“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指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题干中的命题是马克思的一个著名论断,其本质含义是说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A项正确。由于“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所以B项正确。CD项表述错误。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项。28、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价值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还包括社会和历史道德的因素。因此,选项ACD正确。选项B是劳动力价值的来源。2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标准答案:A,C,D,E知识点解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比例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例相应减少,它必然导致:①可变资本吸纳的劳动力相对减少,相对过剩人口出现;②由于可变资本减少,剩余价值量减少,导致利润率、平均利润率下降;③由于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因而用于添加劳动资料的固定资本比重增大,同时由于固定资本总体上周转较慢,导致资本周转速度减缓。因此,选项ACDE正确,B项错误。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第3套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1、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下列表述中最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原意的是A、费尔巴哈没有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地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B、旧唯物主义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旧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D、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以前的哲学家包括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所以D项正确。费尔巴哈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理解为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应和被反映的关系,所以A项错误。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所以B项错误。旧唯物主义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他们不能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所以C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2、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存在就是被感知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发现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证明了客观世界是可知的,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A项正确。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科学家的这些发现不会证明这一点,B项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不选;哲学来源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D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3、宋代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中,朱熹与陆九渊争论的焦点在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对于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吾心”,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对比各选项,只有B项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纤维、基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人类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是人类在自然界原有物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客观规律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因此,人类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不能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A、C、D三项说法错误。人类产生后,通过实践将自然界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将部分“自在之物”转化为了“为我之物”,B项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1.0分,共16分。)5、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牢: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标准答案:B,D知识点解析: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就成了成功的创意,说明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人们可以建立一事物与他事物的新联系,也说明了联系是具体的,在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B、D两项说法正确。联系是客观的,要求人们不能主观臆想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事物是多样的,事物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查事物的普遍联系,所以A、C两项说法有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6、“要认识世界上一切过程的‘自己运动’、自主的发展和蓬勃的生活,就要把这些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发展的源泉是对立面的统一,所以A项正确。事物的发展,主要归因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所以B项正确。矛盾双方之间的统一和斗争,共同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所以C项正确。片面强调矛盾斗争性而取消或者忽视矛盾同一性。片面强调矛盾同一性而取消或者忽视矛盾斗争性,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是不正确的,所以[1项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7、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这在哲学上给我们的启示是标准答案:A,D知识点解析:拿破仑强调发展起来的中国将拥有强大力量,习近平强调的是发展起来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因此,从哲学上看,这启示我们要全面的、发展的看问题,而不能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看待中国力量的两种不同观点,启示我们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看到对立,以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在处理国家关系时坚持“和而不同”,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没有体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所以B、C两项与题意不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8、古语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有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和矛盾观。材料中的古语揭示了善与恶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A项符合题意;“善积累到一定程度成名,恶积累到一定程度灭身”,由此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B项不符合题意;善、恶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有相应的质变,D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9、恩格斯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法运动的自觉的反映”,这段话表明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A项正确。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B项正确。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C项错误。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D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10、十几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标准答案:A,C知识点解析:题中“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C项正确;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A项正确。B、D两项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11、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标准答案:A,B,C知识点解析:材料体现了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A项符合题意;题中“随着”“人类进入”“而今,借助”等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项符合题意;人类对海洋的认识来自于人们的一系列的实践活动,C项符合题意。材料突出的是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但没有反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12、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哲学的角度看,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命运共同体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表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故A、B两项正确。两个事物必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才是相互联系的,故C项表述错误。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故D项表述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1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这种观点标准答案:B,C知识点解析:这句话强调了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但感性认识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所以B、C两项正确的揭示了这句话的内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14、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老虎咬人导致一死一伤,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但在舆论场,越是外围、不在场的人,越热爱归因,而且有一种“迫切归因”的癖好——事情刚发生,一些人就凭着一些道听途说的碎片化信息,试图“一锤定音”,原因出在哪里、问题根源在何处、责任在谁,各种分析头头是道。一些人不仅迫切地归因,而且还喜欢“单一归因”,抓住某个不确定的局部细节,就以为掌握了全部的事实真相,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无视其他可能的原因,把可能的单一原因当成绝对真理。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出来。这种思维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标准答案:A,B,D知识点解析:真理是全面的,“抓住某个不确定的局部细节,就以为掌握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说明人们只是片面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故A项符合题意。“单一归因”表明人们不懂得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等,故B项符合题意。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故D项符合题意。有其因必有其果否定了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认为因果关系是一一对应的,故C项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15、对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的理解正确的是标准答案:B,C,D知识点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所以B、D两项正确;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亦然,所以C项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作为社会意识的革命理论不能决定作为社会实践的革命运动的结果,只能对其具有反作用,正确的革命理论对革命运动具有促进作用,所以A项表述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CD。16、恩格斯说,国家“照例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这个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国家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C项正确。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D项正确。国家是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A项说法错误;国家具有两种职能: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B项说法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D。17、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们之间总会有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标准答案:A,B,C,D知识点解析:上层建筑既具有对经济基础的依赖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上层建筑不会完全地、绝对地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它们之间总会有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第一,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A项正确;第二,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力量,它有脱离经济基础的倾向,B项正确;第三,经济基础总会变化,这种变化不会立即在上层建筑中得到反映,这就造成上层建筑落后于经济基础的情况,C项正确;第四,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变革已经陈旧的经济基础时,仍然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就成为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它们之间的矛盾就趋于尖锐化,D项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18、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每一次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这表明标准答案:C,D知识点解析:题中每一次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说明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说明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C、D两项正确。题中没有涉及事物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也没有涉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A、B两项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D。19、2017年11月27日,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自从1997年“多莉羊”体细胞克隆成功后,体细胞克隆技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先后诞生出包括马、牛、羊、猪和骆驼等在内的大型家畜,以及包括小鼠、大鼠、兔、猫和狗在内的多种实验动物,但与人类最为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克隆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为世界性难题。“中中”的诞生,使中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这表明标准答案:A,B知识点解析: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的诞生是人们在不断认识和掌握体细胞克隆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取得的成果,故A项正确。与人类最为相近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的克隆虽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人们最终攻破了这个难题,这正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故B项正确。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D项说法错误,故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20、“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标准答案:A,C,D知识点解析: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而且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这里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历史人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时候,其对象是针对历史事件,而不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材料中说到某个历史人物的一句话可以兴起整个国家,也可以使一个国家衰落,这明显是夸大历史人物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的意志,认为历史完全是由英雄人物的意志决定的,不遵循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故A项正确。B项和上一个选项相反,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认为历史都是由必然性机械决定的,除此之外再没其他,这明显与题意不相符合。C项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即随便谁都可以决定历史,不管是客观的社会存在还是历史人物,都可以决定。材料中说英雄人物起决定作用,就是其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D项属于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显然是正确的。首先,材料说英雄的意志决定社会发展,就是不顾社会存在的客观性,是唯心史观;其次,它又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三、分析题(本题共8题,每题1.0分,共8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2007年1月28日,中国首趟动车组列车从上海南站驶出开始区间运营,这是白色的“和谐号”首次飞驰在中华大地。配属上海南动车运用所的首批动车组列车共有两辆,从日本原装进口。全自动控制系统、全新空调系统、先进的硬件设施……对于当时只值乘过普通列车的国内铁路人而言,动车组是完全陌生的车型。“最初我们能参照的只有一本日本厂商提供的说明书,操作和检修没有标准流程,全凭摸着石头过河。”……“日本新干线的运行环境与国内并不相同,说明书上的标准未必适合我们国家东南西北各条线路的实际情况。”国内首批动车组机械师在长期工作中将列车的各项运行数据进行整合,历经两年多的反复试验和摸索,为国内第一版动车组检修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如今,国内的高铁动车组检修作业只需两个小时即可完成,已经不再像最初动辄耗费八个小时。……身为中国高铁动车组的一份子,第一代“动车人”经历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过程。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7年1月28日)材料2由于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气候变化,中国高铁面对的挑战,是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比拟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华武说,中国高速铁路运营环境最复杂,有高寒高铁、抗大风沙高铁和沿海高铁,且连续高速运距长,“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对高速动车组的多样化需求。”为此,贾利民和高铁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高速列车智能化”和“高速列车谱系化”的概念和技术架构。贾利民把谱系化技术平台比作一只“老母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下蛋”,完成高速列车产品的定制化和需求导向的快速设计、制造与交付。在这个谱系化平台下,中国已经生产出了城际动车组、高原动车组、高寒动车组和适用于高原荒漠地区的一系列高速列车产品,6月26日首发的“复兴号”也是这一技术平台的应用成果。从冰雪覆盖的高寒地带到热带海岛,从特大荒漠风区到极端艰险的山区,中国的高铁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俊彪表示,中国铁路在建设、运营、风险防控等方面总体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摘自人民网(2017年7月13日)21、结合材料1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中国首趟动车组列车的研发过程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标准答案: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并且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材料1中机械师们在研制动车组列车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不断进行数据的整合更新,并通过了多次试验与摸索。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历程,也说明了机械师们对高铁的认识是在不断加深的,并将深化的认识再运用到高铁建设中,使其更加完善、强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试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材料2中高铁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标准答案: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来造福人类。材料2中高寒高铁、抗大风沙高铁和沿海高铁等一系列高速列车产品的发明生产,正是我国铁路技术人员正确掌握了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具体体现。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本题以“高铁”为主题,材料1说明了中国首趟动车组列车在研发中经历了反复摸索和测试的艰难过程,最终成功运行。材料2说明了中国高铁在面对国内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情况下,克服各种难题,设计出了高寒高铁、抗大风沙高铁和沿海高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第一问考查认识论中的相关哲学原理,考生可综合所学知识,结合材料1进行具体分析。第二问要求从唯物论的角度思考高铁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这是一道启示类题目,题目已指明作答方向,考生需从唯物论角度进行具体作答。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材料2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23、结合材料1,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标准答案: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但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探索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合理利用中保护。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结合材料2,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标准答案: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科技创新带来更快捷、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交流;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点解析:材料1讲述了由于游客逐年增长,莫高窟文化遗产日渐受损。材料2主要说明了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保护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第一问要求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涉及对立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矛盾特殊性等相关原理,考生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问考查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考生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共度一生。苏格拉底想了想,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这三个徒弟走在麦田地里,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株最好最大的麦穗。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株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株大,他很是后悔,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第二个弟子吸取了第一个弟子的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然而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就在他犹豫不定的过程中机会全错过了。到最后他只能随便摘取一株匆匆了事。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株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株,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25、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说明为什么第三个弟子满意地走完了全程?标准答案: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现象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现象,而认识的任务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所以必须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本质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法回答,所以必须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苏格拉底的第一个弟子没有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个弟子没有完成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只有第三个弟子完成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向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所以第三个弟子“满意地走完了全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该故事对我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有什么启示?标准答案:该故事对我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启示如下: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第三,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四,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第五,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第六,理论要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条件。本题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为主题,材料中苏格拉底的第一个弟子摘麦穗,最后遗憾地走完了全程说明了他没有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个弟子随便摘取一株匆匆了事,说明了他没有完成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第三个弟子满意地走完了全程,说明了他完成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第一问考查考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和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考生需结合所学知识并紧密联系材料分别对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作答。第二问考查考生对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和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的理解,考生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结合材料回答问题:今天,西红柿是世界许多国家人民喜爱的食物。然而,有人考证,西红柿原来生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作“狼桃”。由于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只欣赏其美而不敢吃它。16世纪时,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一株西红柿苗,献给他的情人——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从此,西红柿便落土欧洲,但仍然没有人敢吃它。当时,英国医生警告人们说,食用西红柿会有生命危险。若不是美国人罗伯特上校采取了一次破天荒的行动,恐怕人们至今仍不知道西红柿是什么滋味。1830年,罗伯特从欧洲带回几棵西红柿苗,将它们栽种在他的家乡新泽西州萨伦镇的土地上。但是,西红柿成熟之后,却一个也卖不出去,因为人们把它看作有毒果实。罗伯特不得不大胆向全镇人宣布:他将当众吃下10个西红柿,看看它究竟是不是有毒。镇上的居民都被罗伯特的“狂言”吓坏了。一个医生预言:这个古怪的上校一定活得不耐烦了,肯定会因为自己的愚蠢而命丧黄泉。罗伯特吃西红柿的日子到了。全镇几千居民都涌到法院门口,看他如何用西红柿“自杀”。正午12点,罗伯特上校出现在众人面前。他身穿黑色礼服,面带微笑,缓缓走上台阶,接着,他从小筐里拿出一个红透了的西红柿,高高举起,向众人展示。待几千双眼睛验证没有假后,他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咬了那个西红柿一口,一边嚼一边大声称赞西红柿的味道。当罗伯特咬下第二口时,有几位妇女当场晕过去了。不一会儿,10个西红柿全部被罗伯特吃完,他仍安然无恙地站在台阶上,并向大家招手致意。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乐队为他奏起了凯旋曲。罗伯特的行动证明了西红柿没有毒。于是,西红柿名声大振,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27、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原理,分析为什么罗伯特能够成功证明“西红柿没有毒”?标准答案:该故事体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形成了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其次,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条件,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最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若没有罗伯特的亲身实践,就不会产生“西红柿没有毒”的认识,也不会有更多的人喜欢吃西红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8、上述故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标准答案:首先,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其次,要注重实践,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从中汲取智慧。再次,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科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 视频会议系统项目验收和测试方案
- 在小学同学会上的发言稿
- 成都师范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沥青稳定碎石施工方案
- 《预防性侵害讲座》课件
- 红色简约国风边框满江红课文
- 2024对外贸易合同范本的中英文对照
- 2024个人住房装修合同标准样本模板
- 成都锦城学院《大数据技术基础》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医疗器械质量方针和目标管理制度
- 2024年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细则例文(三篇)
- 山东省第五届财会知识大赛试题及答案
- 5.1+走近老师(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 退役军人事务员职业技能理论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学期学科素养课堂提升练习语文试卷
- 农村农产品加工行业市场需求分析及未来三年行业预测报告
- 3.8形状改变了(教学课件)科学二年级上册
- 2024陕西煤业化工物资集团限公司招聘12人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交通行业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与运营维护方案
- 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压轴题考点模拟训练(一)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