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西方哲学史笔记_第1页
复习西方哲学史笔记_第2页
复习西方哲学史笔记_第3页
复习西方哲学史笔记_第4页
复习西方哲学史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哲学史笔记导言一、西方哲学史研究对象哲学史是研究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列宁认为,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哲学史研究涉及面广,它涉及本体论、知识论、自然观、社会观、伦理学、认识论、逻辑学、宗教观和价值论等多种人类认识发展。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西方哲学史,就是研究西方哲学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内在规律性的科学。二、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它与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宗教、道德、文学艺术相关,然而哲学史正是各个不同时代哲学发展的缩写。它再现各时代哲学家的精神思想的风貌。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探索宇宙与人生的学问。而哲学史从哲学历史发展上体现着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理论观点与看法。每一时代哲学家都有其思想体系,而哲学史就是历史上这些哲学体系不断产生又不断消亡的过程,这些思想系统表面上是一个打倒另一个,但实质上它贯穿人类认识不断进步的过程,其中是有规律性的。因此哲学史是体现各时代哲学思想发展的过程。它是具体的,因此研究每一时代具体哲学思想,它又是发展的,是螺旋式地前进,它超越个个时代,但它又在个个时代之中。三、哲学史的研究哲学史是哲学历史思想发展的科学,因此,研究哲学史要贯彻历史主义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上,对历史的哲学思想的接受有一个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与整理,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反对无批判的兼收并蓄,又反对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对哲学史上哲学家思想的评价,要看他们对他们前辈提出了什么新的东西,他们思想本身的价值何在。不能用“两军对战”、唯物唯心划线的方式去简单而不正确地评价历史上哲学家的思想。四、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通过学习西方哲学史,能提高我们哲学专业知识的素质。它概观整个西方哲学,对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增进改革改革开放的时代发展认识,都有重要意义。西方哲学史的学习有助于锻炼人的理论思维能力。恩格斯说,锻炼人的理论思维能力,除了学习哲学史至今尚无别的办法。西方哲学史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接受西方古典文化优秀遗产,来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西方哲学史的学习,基本掌握了西方哲学史上各个流派及其哲学家重要思想,提高了我们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对人生发展也不无借鉴。阅读书目: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第2章。《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9页。第一节

古希腊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的哲学(公元前7—前6世纪)一、米利都学派米利都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创始学派,其特色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寻求万物统一性的基础。这个统一性的基础,就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何谓“始基”?它是物的起始、本源和归宿;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构成元素;是万物生灭基础与说明的原则。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一)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米利都学派的创始者,伊奥尼亚的第一位哲学家。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统一的基础,万物来源于水又最后复归于水。万物皆变唯水不变。(二)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1—前546),认为万物始基为“无限者”。始基中有对立因素,为热与冷、干和湿等。万物运动发展来于对立物的相互作用。(三)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5—前525),认为“空气”是宇宙始基。一切存在物都是由空气的浓厚化和稀薄化的作用而产生。二、爱非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认为“火”为万物始基。他把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变化,都归结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它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逻格斯”。提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万物存在又不存在的,表现了他万物皆流的辩证法思想。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三、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前500),认为“数”为万物的始基。提出“对立”与“和谐”的思想,二者是构成事物关系的基本原则。他强调“和谐”,数的比例关系造成和谐,数的和谐显示出规律性,如此造成宇宙的和谐。他承认对立,但不能相互转化。他提出了科学思维的初步思想,但这又与宗教神话相联系。四、爱利亚学派(一)爱利亚学派的奠基者塞诺芬尼(鼎盛年前540—前537),认为整个存在是唯一的始基,宇宙有一个唯一的神。宇宙的绝对本质为神。(二)巴门尼德(鼎盛年约前504—前501),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世界的始基是“存在”。存在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实在,存在是唯一的永恒的、不变的。存在是“大全”,存在之外并无“非存在”。他提出: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提供真理的是存在,非存在是虚假的不能提供真理。(三)芝诺(鼎盛年约前464—前461),从另一面维护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哲学。如果说巴门尼德论证存在是一,而芝诺论证存在不是多。他提出四个著名的否定多的论证:(1)“二分辩”;(2)“追龟辩”;(3)“飞矢辩”;(4)“运动场辩”。芝诺的论证表明他不承认运动本身就是矛盾,运动是时空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由此否认运动的可能性。但他从反面揭示了有限与无限、时空的间断与连续的矛盾,对辩证法思想发展有重要意义。阅读书目:《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文1版,15-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古代自然观”。思考题:1、赫拉克利特对辩证法的贡献2、怎样看待芝诺否定运动的论证第二节

古希腊奴隶制城邦繁荣到危机时期的哲学(公元前5—前4世纪)一、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公元前495—前435)(一)四根说:用物质元素说明世界构成,化生万物四大元素或四根:火、水、土、气。万物由四种元素不同组合而成。(二)爱憎说:四根不动,是爱与憎使万物分离与组合。“爱”是使元素结合的力量,“憎”是使元素分离的力量。一从多产生,多又从一分解而产生。“爱”与“憎”是相互对立而又相对联系的力量,普遍存在,相互作用使万物发展变化。(三)“同类相知”说: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发出一种“流射”,可以穿过人的感官“孔道”,当外流与孔道相应时发生感觉。孔道与流射宽度适宜,二者才能发生关系产生感觉。如孔道太宽,流射与孔道接触不上,反之太窄流射无法通过,都不能发生感觉。他主张相同的东西能认识相同类的东西,由冷而知冷,这为同类相知说。他强调感性,但也不偏废理性。他这里中具有唯物论反映论的思想萌芽。二、阿那克萨戈的“种子说”(公元前500—前428)(一)种子说:宇宙万物是由一种作为物质微粒的“种子”构成。种子为最初的元素,是一些“同类的部分”。如金子是由小金片构成的。种子是万物的始基。种子说包含一与多的辩证法思想。“一切包含着一切”,“一切分有着一切”。种子包含着万物的潜在,又是生成万物的必然。(二)“奴斯”(“心灵”)说:种子通过分离与混合形成万物。这使种子运动的原始动力不在种子本身,而来自“奴斯”(“心灵”)。奴斯或心灵是宇宙的原动力。奴斯或心灵是无限的、自主的、不与他物混合、单独而独立。但哲学界对奴斯或心灵有不同看法,从总体看它是属于精神性的东西。他把物质运动归于外因论。(三)“异类相知”说:认识起源于感觉,产生感觉的原因是“异类相知”。也就是说,通过相反事物的比较,特别是相反性质比较,如遇热而知冷等。他承认认识起源于感觉,但不排斥理性,认识真理必须依靠理性。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唯物主义留基波(公元前500—前440)为原子论学派的创始人,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为原子论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一)原子论的宇宙观(1)原子与虚空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原子是一种永恒运动、不生不灭、不可分割的最小物质微粒。特点为充实性、不可分性;数量上无限性;没有性质之别,只有大小、形状和次序的不同。虚空是空隙,是原子运动的条件,具有可分性;和原子一样真实存在,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实在。(2)原子自动和必然性的思想。原子是自己运动,产生结合与分离。原子运动有直线运动,相碰撞产生涡旋运动。他认为一切都是由必然性而产生,涡旋运动是一切事物形成的原因。(二)原子论的反映论——影像说影像说是素朴的反映论。原子会流射一种极细东西,携带事物本身影像,作用人的感官孔道形成感觉。思想也是精细影像由感官作用心灵原子而形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暗昧的认识,理性认识是真理性认识。前者只能认识现象,后者才能认识真理。(三)社会、伦理思想德谟克利特主张物质生活方面的知足、适度,心灵上求得安适宁静,提倡一种合理的幸福主义。否认有所谓不死的神的存在,把神的存在归结为原子的运动和原子结合分离的必然性,因此神灵有死,等于宣传了无神论。四、智者派和苏格拉底(一)普罗塔哥拉(约前481—411),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重要哲学命题。认为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把哲学的发展由自然转向人,人开始成为哲学的中心。但这一命题在理论上具有否定客观真理的相对主义、感觉主义性质。(二)高尔吉亚(约前483—375)针对爱利亚学派的存在论,提出三个命题:1)无物存在;2)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3)即使可知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在哲学上具有浓厚的虚无主义性质,但他的怀疑主义动摇了传统的权威,对思想的解放起了重要作用。(三)苏格拉底的目的论哲学(约前468—400)(1)神有目的地创造了万物,万物也因追求一定的目的存在。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道德上的“至善”,提出“美德即知识”。(2)反对智者派的个人主义,主张人们应当“自知自无知”。也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道德观念的是内在的,认识就是认识自己。(3)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即古代意义上的“辩证法”,主张通过揭露对方意见中的矛盾以求得真理,包括讽刺、助产术、归纳、结论或定义四个环节,已经触及到人类认识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五、柏拉图的理念论(约前427—347)(一)理念论理念是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是事物的原因和本质,是纯粹的绝对的永恒的。理念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最低级的是具体事物的理念,较高级的是一般的理念,更高级的是艺术、道德理念,最高的理念是善。存在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它们之间是一般与个别、原型与摹本、分有、派生及目的因果的关系。认识论根源在于割裂了一般与个别、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把一般、概念绝对化、客观和神秘化。(二)回忆说理念论和灵魂轮回转世说是柏拉图认识论“回忆说”的基础。认为认识对象是理念世界,唯有理性才能把握真理,极力贬低感觉,反对反映论,认为认识就是回忆,是先验主义的认识论。(三)理想国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系统表述了其社会政治思想,认为理想国是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国家,三个等级各具一定的品德:1)统治者——智慧;2)武士——勇敢;3)生产劳动者——节制。如果三个等级各守其位、各尽其职,国家就成为正义的国家。主张在理想国中实行财产公有,哲学家做国王,实质不过是埃及世袭等级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六、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约前384—322)(一)“第一实体”学说(1)第一哲学即形向上学就是关于实体的学说,实体是所谓“有本身”或“作为有的有”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即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第二实体即种属概念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依赖于第一实体。(2)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论无法说明,不运动的理念怎样成为运动着的个别事物的原因,个别事物是如何分有理念的,责难柏拉图否定个别事物的实在性,把一般与个别、实体与属性割裂开来,这个批判是对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二)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个别事物的形成和变化都有四种原因: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后三者往往是同一的,因而四因可以归为形式和质料两团。个别事物就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形式与质料的关系就是能动与被动、支配与被支配、追求与被追求、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质料是潜能,形式是现实。从质料到形式的过程就是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渡,而这种过渡必然以运动为环节。包含了某些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三)认识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承认感觉之外有物存在,把感觉当作认识的起点,感觉是对外物的反映。感觉和记忆的积累形成经验,经验进而发展为理论。但过分抬高理性的作用,认为存在着所谓的不死的理性灵魂,在这里又陷入了神秘主义。(四)逻辑学(1)确立了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把思维形式和规律看作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规律的反映,提出和区分了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方法。(2)列举了十个范畴,实际上提出了范畴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的思想。探索了范畴的发展序列问题。表明认识论和逻辑学一致的特点。(五)政治伦理思想国家是一种最高最广泛的社会团体,国家以最高的善为目的。理想政治是中等有权阶级来执政。在伦理学上主张“中庸、适度”。阅读书目:《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文1版,37-15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列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的有关部分思考题:1、德谟克利物的原子唯物论对早期希腊唯物论的发展。2、柏拉图理念论在早期希腊哲学中的地位。3、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第三节

晚期希腊奴隶制社会瓦解时期的哲学(公元前3—后5世纪)一、伊璧鸠鲁哲学(一)原子唯物主义学说:继承并发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提出原子具有重量的特性,重量是原子下降运动的内在原因,提出原子自动偏斜运动,承认偶然性的存在,反对宿命论。(二)感觉主义认识论: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是真理的标准。不懂得感性和理性的质的区别,把概念说成是感觉感觉的总计。(三)伦理学: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是道德上的善。快乐就是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要获得快乐必须学习哲学和自然科学。提出社会契约论的萌芽思想,认为国家、法律、道德标准都是人们相互约定产生的。(四)无神论思想:神不是超自然的原因。神不干预人事,人不必怕神。设有不死的灵魂,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组成,坚持了唯物论但是不科学。二、早期斯多噶学派代表人物是塞溥路斯的芝诺(前336—264),把赫拉克利物的火歪曲为超自然的能思想的安排世界的力量——普纽玛,把逻格斯说成是神的思想和必然的学说。宣扬宿命论,真正的美德和幸福就是服从命运。三、早期怀疑派代表人物皮浪(前365—275),宣扬不可知论,认识人对事物不会有任何知识,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阅读书目:《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43-370页。思考题:伊璧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发展第四节

古罗马时期的哲学一、卢克莱修(前99—55)的原子唯物主义从“无不能变有,有不能变无”的第三节

晚期希腊奴隶制社会瓦解时期的哲学(公元前3—后5世纪)一、伊璧鸠鲁哲学(一)原子唯物主义学说:继承并发展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提出原子具有重量的特性,重量是原子下降运动的内在原因,提出原子自动偏斜运动,承认偶然性的存在,反对宿命论。(二)感觉主义认识论:强调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是真理的标准。不懂得感性和理性的质的区别,把概念说成是感觉感觉的总计。(三)伦理学: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是道德上的善。快乐就是身体健康、精神愉快,要获得快乐必须学习哲学和自然科学。提出社会契约论的萌芽思想,认为国家、法律、道德标准都是人们相互约定产生的。(四)无神论思想:神不是超自然的原因。神不干预人事,人不必怕神。设有不死的灵魂,灵魂是由精细的原子组成,坚持了唯物论但是不科学。二、早期斯多噶学派代表人物是塞溥路斯的芝诺(前336—264),把赫拉克利物的火歪曲为超自然的能思想的安排世界的力量——普纽玛,把逻格斯说成是神的思想和必然的学说。宣扬宿命论,真正的美德和幸福就是服从命运。三、早期怀疑派代表人物皮浪(前365—275),宣扬不可知论,认识人对事物不会有任何知识,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阅读书目:《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43-370页。思考题:伊璧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发展命题出发,论证了物质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及原子和虚空的实在性,坚持宇宙的无恨性。肯定物质自动,阐明原子运动的规律性,着重论述原子自动偏斜思想,驳斥宿命论。二、琉善的无神论(前120—200)拥护原子唯物论的哲学思想,坚持无神论,对宗教迷信进行了批评。三、唯心主义诸流派(一)西塞罗的折衷主义(前106—43),政治上主张天命,反对民主制;哲学上反对无神论和唯物论,宣扬灵魂不死,宣扬折衷主义。(二)新斯多葛学派的塞涅卡(前4—65),鼓吹宿命论,宣扬服从神、服从命运,宣扬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三)神秘主义哲学代表斐洛(前25—40),认为神、上帝至高无上、无所不包,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是绝对善,上帝作用于物质世界要通过逻格斯这一中间环节。(四)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205—270),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超越一切存在、对立和差别的太一,即神、上帝。太一创造万物是流溢的过程,认识是向太一的复归。陷入直觉主义、神秘主义,成为基督教神学重要的哲学基础。阅读书目:《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文1版,185-21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思考题:普罗提诺的太一说。卢克莱修关于世界的永恒性和无限性的论证。第二章中世纪哲学第一节

基督教的产生和演变。教父哲学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最初是奴隶和下层劳动人民的宗教。公元2世纪起性质发生改变,逐渐成为官方的主教。基督教在国教化中,教会一批神职人员从事制定教条、构造理论,他们称为“教父”,他们的理论叫做“教父哲学”。(一)教父哲学的早期代表德尔图良(公元2—3世纪),鼓吹基督先在、三位一体理论、承认上帝创世,鼓吹信仰和蒙昧主义。(二)教父哲学的著名代表奥古斯丁(354—430),论证上帝的神性,坚持三位一体学说,宣称信仰高于理性。两座城理论论证了教权至上的观点,鼓吹神学历史观、其神学体系为经院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节

经院哲学的产生及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一、波爱修斯(480—524),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独立自存的实体:一般即种和属是许多个别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是无形体的,只是人心中的概念,自身不能独立存在。二、爱留根纳(800—891),认为理性高于权威和信仰,权威来于理性,理性不是来自权威。创立了具有泛神论的自然体系学说,既承认上帝又肯定世界存在。三、波菲立提出三个问题:

1)种和属(一般)是真实存在的还是纯粹理智的产物?

2)如果是独立存在的,是有形还是无形?3)如果存在,是在个别感性事物之外还是之中?实质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问题,成为唯名论和唯实论斗争的引线。第三节

经院哲学早期实在论与唯名论的哲学思想一、极端实在论者安瑟伦(1033—1109),认为共相是先于并脱离个别事物的独立存在物,个别事物不真实。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二、极端唯名论者罗瑟林(1050—1112),认为个别事物是真实的,一般是名词、记号,不具有客观实在性。批判三位一体和原罪说。三、温和唯名论者阿伯拉尔(1079—1142),认为个别事物真实,一般不是真实的存在,一般是表示事物的概念、是共相。所以他的唯名论也叫做概念论。第四节

经院哲学的繁荣和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的斗争一、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一)提出所谓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和目的论证明。从万物的存在推断世界的第一因、动力因、目的因(即上帝)的存在。发展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唯心主义方面适应基督教的需要。(二)温和的实在论。认为一般作为个别事物本质存在于事物之中,作为创造世界的原型存在于上帝的理性中,并且作为概念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之中。(三)认识论。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灵魂不死,认识能力有感觉,理智、天使的理智三个等级、主张上帝的启示真理,信仰高于理性,理性服从信仰。(四)社会政治思想。主张神权政治论,核心是上帝的理论,即教会高于世俗政权。自然的需要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国家最终要由上帝来管,国家的使命是引导人们追求幸福和有道德的生活。二、阿威罗依主义——西格尔肯定世界是永恒的和必然的,上帝不能支配世界,否定灵魂不死。坚持二重真理论,哲学真理和信仰真理是对立的,实质是争取科学独立。三、经院科学的萌芽思潮——罗吉尔.培根(一)唯名论思想:肯定个别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共相是从同类事物的综合中挑选出来的东西,一般也是客观的,存在于个别之中。(二)认识论:提出知识的三个来源:权威、理性、经验。认识有两种方法:推理和实验。批判经院哲学崇拜权威、繁琐论证,提倡经验科学。(三)经验自然科学新思潮的代表,面向自然,重视经验,提出不少科学设想。第五节

经院哲学的衰落和唯名论的兴盛一、后期唯名论代表邓斯·司各脱(1270—1308)认为哲学和神学根本不同,哲学不能采取神学的原则,神学也不能采取哲学原则,宗教信仰不能用理性证明。坚持形式和质料的统一,肯定物质独立存在,提出“物质能否思维”。认识论上坚持经验论倾向的感觉论,肯定理性的作用,认为认识过程是个别到一般。二、彻底的唯名论者威廉·奥卡姆(1300—1349)政治思想反映了市民阶级的要求,认为教权和王权平等。提出社会契约论的初步思想,认为国家是共同契约产生的,维护私有财产的权利,承认人民有权起义。唯名论具有彻底的性质,认为个别事物是唯一真实的,一般就是约定的符号、概念。反对托马斯的共相理论,清除托马斯“隐藏的质”、“形式”,这就是“奥卡姆剃刀”。认识论上认为认识开始于对个别事物的感觉,共相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个别事物相似性的记号。没有正确解决一般、个别的关系。三、“异端”、“异教”反对正统经院哲学的斗争。主要有意大利的阿尔诺德、法国的阿尔比派、及英国的约翰·威利克夫。捷克的约翰·胡司,动摇基督教的理论基础,打击教会势力。思考题:1、托马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2、唯名论与唯实论争论的理论意义。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14—16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关系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利用古典的世俗文化反对中世纪神学,实现人类文明的革命变革,这就是“文艺复兴”,实际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出现人文主义、自然科学和宗教改革三大思潮。

第一节人文主义思潮一、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以人为中心,肯定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禁俗主义、蒙昧主义,核心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二、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一)意大利人文主义是先驱者但丁,肯定现实生活的意义,从人类自身说明人的高贵。(二)意大利的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反对禁欲主义和封建不平等。(三)意大利的瓦拉,指责和揭露天主教的骗局,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快乐是最高的幸福。(四)法国的蒙台涅,主张怀疑主义,指出感觉和理性不可靠,否定经院哲学崇拜权威,不否认自然界的可知性,反对迷信和偏见,宣扬个人主义和幸福主义第二节

新兴的自然科学和哲学思想一、新兴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哲学意义1、达·芬奇(1452—1519),肯定自然界和因果必然性的客观实在性,重视实验。2、歌白尼·维萨留斯,提出天体运行、日心说及人体构造论,反对上帝造人的观点。3、开卜勒、伽利略,证明哥白尼理论,提出天体运行规律,发展实验数学的方法。二、新兴自然哲学思想(一)库萨的尼古拉(1401—1464),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泛神论形式下的唯物主义。提出极大和极小是对立的统一,具有辩证法因素。把认识过程分为感觉、理解、理性、直觉四个阶段,实质取消矛盾,在无限中达到统一。(二)特勒肖(1509—1588),反对亚里士多德主义,提出唯物主义学说,认为物质具有能动性,万物均有生命和意识,有自然神论的观点。(三)布鲁诺的泛神论哲学(1548—1600)1、泛神论。认为自然是万物的最初本原,自然就是神,神即物质。物质中存在的普遍理智是万物产生变化的原因。受神学唯心认影响。认为宇宙是统一的、是无限的,宇宙最小的单位是单子,单子元因自成,自为自因。

2、辩证法思想。指出普遍的变易性,变易在于物质自身的运动,对立面吻合为一,可以相互转化,表现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三节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运动基本上是市民阶级的反封建运动,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一、路德的宗教改革(1483—1546)反对罗马教会,为世俗政权辩护,认为教会不能干预世俗政权:反对教会对个人信仰的干预,认为个人无须以教会为中介可以达到上帝。在德国唤起了一场反封建的农民起义。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理论“因信称义”。二、加尔文宗教改革(1509—1564)反对教阶制,主张民选的教旨:否认教会的权威,抬高个人信仰的地位。反映资产阶级对个人自由的要求,具有反封建的意义。理论基础是先定论,认为上帝创造万物主宰万物,人必须听从上帝的安排,否定救赎理论,反映资产阶级的竞争精神。阅读书目:《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文1版,299-33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思考题:1、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2、布鲁诺的泛神论与辩证法第四章16至18世纪西欧各国的唯理论与经验论第一节

英国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一、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唯物主义和实验自然科学的始祖,是近代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开创者,近代归纳法的奠基人。(一)唯物主义经验论(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万物是由真正分子即光、重量等简单性质组成;形式是简单性质的基础,即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指出运动的形式多样。反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仍有形向上学机械论观点。(2)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界,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是可靠的。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结合的关键是实验,真理的标准就在于检验。(二)对经院哲学和传统观念的批判经院哲学以主观成见和臆测代替对事物本来面目的认识,批判四种假相:(1)种族假相;(2)洞穴假相;(3)市场假相;(4)剧场假相,针对宗教神学,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但是没有揭露经院哲学的社会根源,把假相看成人类本性固有的。(三)经验归纳法培根称之为“获得知识的新工具”,实际是三表法、存在表、差异表、比较表,分为收集材料、整理材料、排斥三步。为近代科学归纳法奠定基础,但是没有弄清归纳演绎的辩证关系。二、霍布斯(1588—1679)(一)机械唯物主义体系(1)把培根的唯物主义系统化,认为广延是决定物体的根本特性;有两类物体:自然和国家、国家是人类意志和契约的产物。消除培根的有神论偏见,主张神不存在,但保留宗教是必要的。(2)同时把培根唯物主义片面化,把物质的多样性归结为广延性,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一切归结为数学、力学,具有典型的机械论的性质。(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认识起源于感觉。感觉不是对外物的反映,只是区别事物的符号。因此认为共相、概念只是名词,是“符号的符号”,推理就是名字、符号的增加或减少的计算活动。认识论具有符号论、唯中论和机械主义的特点。(三)社会政治理论人生两种生活状态:1)自然状态下,人对人像狼一样;2)为了自我保存,人们相互订立契约,进入社会状态。国家形成,主张国家主权,实质是论证君主政体至高无上。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用人的眼光观察国家,提出国家是人造狐体有反对封建的意义;但属于唯心史观,其资产阶级专制理论是反人民的。三、洛克(1632—1704)(一)政治学说反对君权神授论,用社会契约论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作论证。反对封建神学,但肯定神的存在,认为神是宇宙的始因。(二)唯物主义经验论(1)认为心灵如白板,认识开始于经验,经验包括外部经验和内省经验。批判天赋观念论,断言普遍原则,公理都是后天获得。(2)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探讨了观念和外物的关系。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直观反映论。(3)在关于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的学说中探讨认识的发展、深化问题。但是洛克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质的飞跃,认为实在本质不可知,暴露经验主义的局限性。(4)知识分为三个等级:直觉的知识,证明的知识、感觉的知识,真理标准在于观念与事物相符合。认为知识不能超过观念的范围,是狭隘的经验论和不可知论。阅读书目: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西方哲学原著选读》339—361页(培根),382—401页(霍布斯),447—466页(洛克)。思考题:1、培根的归纳法2、霍布斯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3、洛克的经验论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唯理论

一、法国的笛卡尔(1596—1650)

(一)形而上学与二元论世界观

批判经院哲学,提出普遍怀疑的原则。通过怀疑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原理,认为“我”这个精神实体的存在是一切知识的基石,进一步演绎出“上帝”和“物体”,建立起二元论,借着上帝的权威来保证物质世界的存在。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包含着唯物主义因素。

(二)物理学的唯物主义

物质是唯一实体,广延性是其主要属性,机械运动是运动的唯一形式。物质是无限的;坚持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天地都是同种物质构成;宇宙是一个根据自身规律逐渐发展起来的。创立了动量守恒定律和解析几何,显示辩证法思想。

(三)唯心主义唯理论

(1)否定感性认识,夸大其局限性,抬高理性的作用。认为在理性看来凡是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真的观念,而理性直觉和演绎推理是获得真知的唯一道路。

(2)主张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类理性中存在着一些与生俱来的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具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性质。

(四)对笛卡尔哲学的批判

(1)伽桑狄(1592—1655),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笛卡尔的唯心论。坚持感觉主义,反对天赋观念说;坚持世界的物质性、自动说。

(2)马勒伯朗士(1638—1715),从笛卡尔出发走上宗教哲学道路,主张信仰和真理的一致,宣传一种偶因论。二、荷兰的斯宾诺莎(1632—1677)(一)伦理思想

提倡功利主义伦理学,反对神学禁欲主义。认为人受因果必然性制约具有激情或情欲,但是人有理性,能够控制并调节情欲。阐发重要的辩证法命题: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仅仅从个人行为道德方面,把自由局限在理性范围内。(二)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1)实体是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实体是唯一的、无限的、永恒的,是自因。实体就是自然,实体学说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打击了宗教神学。(2)属性是构成实体本质的东西。实体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但能被人认识的只有:思维和广延,是同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企图克服笛卡尔二元论,但仍有心物平行论的性质。(3)样式是实体的特殊表现即个别事物,不能离开实体而独立存在。实体是无限的,样式是有限的;实体是静止的,样式是运动的,实体与样式是因果关系、派生关系。斯宾诺莎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成分,总的倾向是形而上学的。(三)唯物主义唯理论的认识论

把知识分为三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直觉知识、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夸大理性的作用,真理的标准是观念的清楚明白,体现其唯心主义。把自然作为认识对象,力求认识和自然相一致,真观念就是它和它的对象相符合,表明唯物主义倾向。

三、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1716)

(一)客观单子论

(1)单子是组成具体事物的单纯实体,是客观实在的;单子没有广延,不可分;单子具有能动性,具有欲求、知觉。

(2)单子是封闭的独立的系统,上帝创造了单子及安排了单子的发展历程,这就是“预定和谐说”,实质是先验论思想。

(3)单子论通过唯心主义方式表达了物质的质的多样性、物质自动和物质不断变化、必然和偶然等辩证法思想。

(二)唯心主义唯理论

反对洛克的经验论,主张天赋观念说,认为感觉经验只能提供具体事物的知识,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只能来自理性;认为有两种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实的推理。把经验知识当作真理,表明对经验主义的让步,割裂了理性和感性,演绎和归纳、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阅读书目:《西方哲学原著选读》,361—382页(笛卡尔),402—447(斯宾诺莎),476—501(莱布尼茨)。

思考题:1、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原理

2、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与样式的学说

3、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第三节

十八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

一、贝克莱(1684—1753)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一)批判唯物主义的物质学说,说物质是一种抽象观念;歪曲洛克的第二性质学说,断定物质是不存在的。肯定认识开始于感觉观念,但认为观念只存在于心中,“僵死”的物质不能成为能动的观念的原因。

(二)提出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三个命题:1)物是观念的集合;2)存在就是被感知;3)对象和感觉原是一个东西。冒充实在论。

(三)调和科学和宗教的矛盾,认为观念之间的关系即自然法则是上帝的意志建立的,科学的对象不是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而是自然法则,把科学划入了神学。二、休谟(1711—1776)不可知论

(一)认为知觉(印象和观念)是知识的对象,也是知识的范围、知觉产生的原因不可知,知觉也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本体论上既反对物质实体的存在,也反对“自我”、“上帝”等精神实体的存在,坚持不可知主义。(二)知识分为两类:关于观念的关系的知识和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极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实在性和因果规律的可知性,认为因果观念是主观心理习惯的联想。反对神学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果观。(三)休谟的不可知论在当时是一种非宗教的思想形式;认为从理论上不能证明神的存在。用经验论论证了宗教的起源,揭露和批判宗教的社会作用,把宗教的产生看成是历史现象,主张建立真正的宗教即哲学和理性的宗教。阅读书目: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代绪论和第三章第三节。《西方哲学原著选读》502—53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思考题:1、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2、休谟哲学的因果观。第五章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和法国哲学第一节

早期启蒙运动。自然神论一、培尔(1647—1706),主要理论武器是怀疑论,怀疑上帝存在,认为理性与信仰对立,否定宗教,批判形而上学,为法国哲学唯物论和无神论的理论形成有重要作用。二、伏尔泰(1694—1778),是自然神论者。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在上帝第一次推动后按自己的固有规律运动。抨击宗教神学,得出无神论结论,继承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反对天赋观念论。三、孟德斯鸠(1689—1755),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司法、立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为资产阶级夺权制造理论根据。是自然神论者,认为上帝是世界的创造者,上帝也要按照一种必然的规律即法行动,认为地理环境决定政治制度、社会发展,有反封建的意义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四、卢梭(1712—1778)(一)自然神论和认识论认识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的,但物质本身是惰性的,神是宇宙运动的第一因,主张宗教宽容主义。认识论上主张经验主义,认为认识开始于感觉,承认理性认识的作用,提出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反对天赋观念论。(二)社会不平等起源论人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从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的过程。自然状态下人人平等。社会不平等经过三个阶段:1)贫富不平等;2)统治被统治的不平等;3)主人和奴隶的不平等。暴力革命是其必然结果。这个社会发展包含辩证法因素,有社会进步意义。(三)社会契约论卢梭主张天赋感情说,引出了天赋人权,即人人生而自由平等。订立契约是为了克服社会的不平等,国家就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应体现全民公意,提出人民主权的思想。五、孔狄亚克(1715—1780),坚持并发展洛克的经验论,批判天赋观念论,感觉主义包含有严重的不可知论成分。探讨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认为语言是彼此约定的符号。阅读书目:《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3—9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思考题:1、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2、卢梭人类社会不平等起源的学说及其辩证法思想。第二节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法国唯物论哲学家对17世纪唯物主义作了批判与发展:主张物质自动;坚持精神依赖于物质;把经验主义运用于社会生活,克服神学的不彻底性。其基本缺陷在于机械性和唯心史观。主要代表人物: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一、拉美特利的唯物主义哲学(1709—1751)(一)身心关系上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是唯一实体,具有感觉能力。断言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属性和机能。对反对宗教神学、唯心论和二元论具有积极意义,但带有机械性,不懂得意识的社会性。(二)认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感觉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来源,坚持感觉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定程度上看到理性的作用,但不了解感性与理性的质的区别和真正联系。(三)坚持无神论思想,从理论和道德批判宗教神学,批判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二、爱尔维修的哲学思想(1715—1771)(一)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总和,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全部认识活动都归结到感觉的活动,感觉是可靠的。感觉主义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性质,但把认识仅仅归为感觉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二)批判天赋道德论,认为感受性是道德的原因,自爱即利己是人的本质,认为道德必须和利益结合起来,美德就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结合。他提出功利主义伦理学(三)“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主要是指法律、政治制度,而法律又是人制定的,所以“意见支配世界”,它有变革意义,是唯心史观。三、狄德罗(1713—1784)(一)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主张自然是“元素”的结合,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形式是多样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具有规律性。批判宗教,坚持无神论,认为宗教产生的根源是无知、恐惧和欺骗。(二)认为意识起源于物质,思维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为科学唯物论的产生提供思想条件。但不懂得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提出三种认识方法:观察、思考和实验;认识过程就是观察到思考再到实验的循环往复过程。看到感性认识的局限性,认为理性高于感性,但不懂得两者的本质区别。提出实验是真理的标准,但没有提到社会实践的高度。四、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1723—1789)(一)自然是大全,物质一般就是以某种方式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东西,物质与运动不可分。运动原因在自身,运动形式有两种:质量运动和内在运动。物质运动有客观规律性,自然界一切都是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产物,肉体和灵魂是统一的。(二)认识的对象是外物,认识起源于感觉,不存在天赋观念。思维也是物质的属性,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主张真理是观念与事物关系的符合。(三)揭露和批判宗教,从根本上否定上帝存在,指出宗教起源于人的无知和恐惧。但不了解宗教产生的真正原因及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阅读书目: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99—234页。思考题:1、拉美特利的关于人是机械的思想。2、爱尔维修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与意见支配世界。3、狄德罗的认识论。

4、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的唯物主义思想。第六章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第一节

康德哲学(1724—1804)一、自然辩证法的真理观批判宇宙不变论,提出潮汐摩擦假说和原始星云假说,打破形而上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