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及与故意相关的概念综述2700字】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3/1C/wKhkGWbAzzuAGiEmAANPtKlFsH4626.jpg)
![【故意及与故意相关的概念综述2700字】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3/1C/wKhkGWbAzzuAGiEmAANPtKlFsH46262.jpg)
![【故意及与故意相关的概念综述2700字】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3/1C/wKhkGWbAzzuAGiEmAANPtKlFsH46263.jpg)
![【故意及与故意相关的概念综述2700字】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23/1C/wKhkGWbAzzuAGiEmAANPtKlFsH46264.jpg)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意及与故意相关的概念综述1故意的概念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法律术语中,故意都是一个较常使用的概念。然而,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故意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刑法领域对故意的研究是较为深入的。我国刑法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可见,刑法中的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一个是认知因素,即“明知”行为的后果;另一个是意志因素,即“希望”或“放任”后果的发生。根据故意中认知和意志的程度不同,故意通常又可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相应的后果,并且希望这种后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后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0]民法领域上,关于故意的理论,主要有“意思主义说”和“观念主义说”。“意思主义说”认为故意是指行为人希望或意欲造成某种损害后果;“观念主义说”认为行为人认识或预见到行为的后果即为故意。对于知识产权领域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下的故意如何理解,有学者主张采用“观念主义说”[21],有学者主张采用“意思主义说”[22]。然而,笔者发现,有些不同的主张是由于对学说的理解不同导致的。例如王利明教授认为“观念主义说”仅包含直接故意,而“意思主义说”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意思主义说”下的故意概念更宽泛,而惩罚性赔偿下的“故意”内涵不能过于宽泛。[21]而朱理法官认为“意思主义说”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而“观念主义说”下的“故意”不仅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还包含了过于自信的过失,而过于自信的过失不应是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对象。[22]可见,对于知识产权领域的惩罚性赔偿,学者还是较为倾向于对故意做严格解释的。民事立法领域的通说认为“意思主义说”对于故意的理解要严格于“观念主义说”。由于专利侵权具有误伤性,如行为人基于自主研发、对专利保护范围的理解,或是对专利有效性的判断等,自信不会侵犯专利权,而实际上构成侵权的现象常在,笔者赞同对专利侵权中的故意做严格理解,即采用“意思主义说”,故意应包括认知因素和意志因素。因此,专利故意侵权基本可以表述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犯专利权的后果,希望或放任侵权后果的发生。2故意、恶意、明知、应知的关系对于侵权人的主观故意的心理状态,不同的知识产权法律中采用了“恶意”、“故意”两种不同的表述。而在其他一些民事法律中,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条款采用了“明知”的表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恶意,从字面含义上来理解,必然是故意,而且是故意中所包含的较为恶劣的、具有较高的道德非难性的一部分[23]。即从字面上理解,恶意属于故意,但不等同于故意,其应是故意的下位概念。如上所述的《北京高院裁判标准》中对恶意实施侵害商标权或者侵犯商业秘密等行为中的“恶意”解释为“一般为直接故意”,其亦倾向于上述字面上的理解。然而,如上所述的《最高院惩罚性赔偿解释》则认为故意与恶意的含义是一致的。最高法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最高院惩罚性赔偿解释》答记者问时明确“故意”和“恶意”的含义应当是一致的;并说明“对‘故意’和‘恶意’作一致性解释,防止产生‘恶意’适用于商标、不正当竞争领域,而‘故意’适用于其他知识产权领域的误解”参见最高法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最高院惩罚性赔偿解释》答记者问,载参见最高法相关部门负责人就《最高院惩罚性赔偿解释》答记者问,载/zixun-xiangqing-28887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1年3月7日。明知,我国民法理论上对其理解存在分歧。由于专利的惩罚性赔偿并非采用“明知”措词,为了着重笔墨于专利侵权中的“故意”,此处就学界对于明知的诸多理论不做过多展开。承接上文对于故意的概念的理解,明知应是作为故意的认识因素,是认定故意的其中一个方面。明知并非故意的下位概念,而是故意的组成部分。明知要求行为人对其行为内容和行为结果均明知[24]。就专利侵权而言,欲构成明知,首先行为人要知道具有有效的专利权存在,其次行为人要知道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最后要知道自己的行为具有侵犯专利权的后果。缺少其中之一,都不应认定为明知。例如,行为人经过专利FTO调查FTO调查即自由实施调查(FreedomtoOperate),指的是实施人可在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前提下对该技术自由地进行使用和开发。FTO调查即自由实施调查(FreedomtoOperate),指的是实施人可在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前提下对该技术自由地进行使用和开发。另外,关于明知是否应当包含应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早在2012年此次专利法修改之初的第一版征求意见稿中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之际,便有学者反对,其一个重要的论据是惩罚性赔偿制度可能导致创新者采取“鸵鸟策略”,即,创新者不再查阅专利文献,使自己处于“无知”状态,以避免“故意侵权”,从而免遭惩罚性赔偿。如此会削弱专利公示的作用,动摇专利促进技术进步的根基。[9]这一顾虑具有其合理性,但也并非不可化解。当通过客观事实查明,行为人是应知而故意无知时,可认为行为人是“故意无视”。“故意无视”是指按照通常意义上对明知的理解来看,行为人并不明知,但是这种“并不明知”是行为人通过故意的作为或不作为达到的,即行为人故意避免知道本应知道的内容。“本应知道”通常应该列入“应知”的范围,但由于其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恶意,是刻意逃避法律应有制裁的行为,在法律上宜认定为明知,而非与其并列的“应知”[25]。即,笔者认为,明知不应包含应知,但对于“故意无视”这种“应知”,应属于明知的内涵。除此之外,应知不应是故意的认知因素。因专利都是公示的,任何公众都可以查阅,那是否对所有专利的存在都应该是“应知”呢?从理论上说,每一个行为人都应当事先核实其制造、使用、销售等行为是否会对有效的专利权构成侵犯,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义务教育法》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技师)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年产1000吨纳米复合氧化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申批备案
- 2025年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新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幼儿园月亮故事活动策划方案五篇
- 标线承包合同范本
- 精准医疗项目研发合作合同
- 麻雀的听评课记录
- 承揽货物运输合同范本
- 房地产调控政策解读
- 产前诊断室护理工作总结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寒假作业(综合复习能力提升篇)(含答案)
- 《AP内容介绍》课件
- 医生定期考核简易程序述职报告范文(10篇)
- 安全创新创效
-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更新要点解读
- 初级创伤救治课件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迷人的乡村风景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检测(开学考试)物理 含解析
- 五年级行程问题应用题100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