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中药解表药-广州医学院_第1页
1第一章-中药解表药-广州医学院_第2页
1第一章-中药解表药-广州医学院_第3页
1第一章-中药解表药-广州医学院_第4页
1第一章-中药解表药-广州医学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概述一、概念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二、病因

表邪:主要指六淫邪气,以风邪、寒邪、热邪为多见。也包括疫气。第一章解表药三、性能特点味多辛,性温或凉,归肺和膀胱经,药性升浮。四、主治证及药物分类

表证:风寒表证——发散风寒药风热表证——发散风热药

部分解表药还兼有利水、平喘、胜湿止痛、透疹、消疮等作用,可用于水肿、咳喘、风湿痹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等证。1.感受外邪: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有汗、脉浮等表症者。2.表邪郁闭:麻疹透发不畅者;水肿初期或麻疹初期兼有表证者,以及其它疾病具有表证需要发汗解表者。五、配伍应用:(1)虚人外感,正虚邪实,当配伍补益药(党参、白术)以扶正祛邪。(2)暑多夹湿,秋多兼燥,当配伍祛暑化湿(藿香、佩兰).润燥(沙参、玉竹)药等。(3)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当配伍清热解毒(连翘、金银花)药。

六、使用注意!!!

一、辛散发汗之共性,但性质又有温、凉不同,注意辨证准确,分清表寒证或是表热证,以免药石误投,贻误治疗。二、发汗作用有强有弱,须视病症具体表现选择应用。三、对发汗力较强药控制用量,中病即止,发汗太过而耗伤津液,导致亡阳或亡阴。四、温暖季节及东南地区用量宜小,寒冷季节及西北地区用量可酌情增大。五、解表药一般忌用于表虚自汗、阴虚发热、久病体虚及失血等症。六、解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份挥发而降低疗效。

(辛温解表药)

性味多为辛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痛身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为辨证要点。部分药物兼有宣肺平喘、利水、胜湿止痛等作用,可用于咳喘、水肿、痹证等。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

麻黄【临床应用】1.发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风透疹。治外感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常与桂枝相须为用,有发汗解表的作用。治麻疹透发不畅,兼有咳嗽气急症状时,可在辛凉透疹药中酌加麻黄,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发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治风疹身痒,可与薄荷、蝉衣等药配伍应用。【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入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煎服:2-10g2.咳嗽、气喘:宣畅肺气而止咳平喘,临床治外邪侵袭、肺气不畅所致的喉痒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紧迫、胸闷、气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内有痰饮,常配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于肺热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3.风水水肿: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利尿,故适用于水肿而伴有表症者,常与白朮、生姜等同用。本品还可用于风湿痹痛、阴证疮疡等。注意:虚汗证,肾不纳气之虚喘慎用!!!“伤寒解肌第一药”“发表第一药”“治感第一要药”【按语】1.汉代《伤寒论》中收载麻黄汤一方后,后世医家都认为麻黄是一味发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药。2.发散与宣肺为主,如配桂枝则发汗解表,配杏仁则止咳平喘,配干姜则宣肺散寒,配石膏则宣肺泄热,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附子则温经发表,在阳和汤中配肉桂则温散寒邪、宣通气血。【方剂举例】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表实者。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用于感冒风寒,咳嗽气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用于里热壅闭,症见身热烦渴、喘咳气粗、鼻翼煽张者。【现代临床研究】1.治疗小儿腹泻麻黄2-4g,前胡4-8g,水煎后少加白糖顿服,日1剂。观察138例,治愈126例,占91.3%,其中124例服药1-2剂即愈。2.治疗遗尿麻黄6g,水煎2次,合并药液,睡前顿服。治疗50例,结果痊愈4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94%。3.治疗急慢性荨麻疹麻黄4.5g,蝉蜕4.5g,甘草2.4g。水煎,分2次一日服完。治疗10余例,疗效显著。麻黄根主治①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②治虚汗无度:麻黄根、黄芪等分。③治产后虚汗不止④治肾劳热,阴囊生疮

桂枝【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3-10g【文献摘录】《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别录》:温经通脉,止烦出汗。《本经疏证》: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气、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桂枝桂枝1.发汗解肌(表):本品辛散甘缓温通,发汗解表作用缓和,用于外感风寒表证,表实证、表虚证都可以用。表实证配麻黄(麻黄汤),表虚证(汗出、脉浮缓)配白芍(桂枝汤)。2.温通经脉:本品性温,有温通血脉、散寒止痛之功效,适用于寒凝血滞所致诸证。(1)风湿痹痛。(2)月经不调,痛经,闭经。

(3)胸痹证。(4)脘腹冷痛。3.通阳化气:本品能温通阳气,助运化水湿。

(1)痰饮、水肿、小便不利。如苓桂术甘汤。

(2)心动悸、脉结代。如炙甘草汤。

(3)中焦虚寒之脘腹疼痛。如小建中汤。

(4)胸痹。如瓜蒌薤白桂枝汤。

注意:凡温热病,阴虚阳盛及血热妄行、月经过多者,均忌用。常与桂枝搭配用药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麻黄可增强发汗作用;配生姜两个作用:一是协同辛散外邪,一是温散胃中寒饮;配干姜也有两种作用:一是温化上焦水饮,一是温散下寒;配人参,一是补虚解表,一是补益气虚;配附子,一是温阳解表,一是温经散寒,一是温补肾阳;配白朮化湿;配茯苓治水气内停;配龙骨、牡蛎,养心阳、安心神;配地黄,用于阴阳两虚;配当归,主治血虚寒滞;配石膏,一是解表清里,一是清透里热;配大黄,一是解表攻下,一是温下太阴寒实,一是攻瘀泻热。【现代临床研究】1.治疗低血压桂枝40g,肉桂40g,甘草20g。水煎,每日1剂,分3次当茶饮。治疗117例,均获效。一般服药后3日血压上升。2.治疗面神经麻痹桂枝30g,防风20g,赤芍15g。水煎趁热擦洗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2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治疗30例,结果治愈26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96.7%。

共同点: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都可用于风寒表证。不同点:麻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肺气壅遏之喘咳证及风水水肿等。桂枝以温通为主,发汗力较缓,外感风寒无论有汗的表虚证和无汗的表实证均可用。并能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脉结代等证。麻黄、桂枝功用对比

紫苏

紫苏

1.发汗解表:发汗解表之功较和缓,兼可宣肺止咳。

(1)外感风寒轻证。

(2)外感风寒咳嗽。如杏苏散。

(3)外感风寒兼有内伤湿滞,脾胃气滞者。如配香附、陈皮,藿香正气散(液),香苏散。【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脾经。3-10g【功效】发汗解表,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临床应用】2.行气宽中:并有和胃止呕、理气安胎之功。(1)脾胃气滞,胸闷呕吐;湿滞吐泻。如藿香正气散(液)。(2)气滞痰结之梅核气。如半夏厚朴汤。(3)脾胃气滞之胎动不安、妊娠恶阻,常配砂仁,陈皮。3.解鱼蟹毒:用于食鱼蟹中毒所致的腹痛吐泻。可用单味紫苏煎服,或配合生姜同用。苏叶:长于解表苏梗;长于理气《药性本草》: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本草纲目》: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生姜

生姜1.发汗解表:作用温和,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如姜糖水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2.温中止呕:有“呕家圣药”之称。因其性温,最适用于胃寒呕吐;治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随证配伍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之呕吐。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脾、胃经。3-10g【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解毒。【临床应用】(1)胃寒呕吐:常配半夏,如小半夏汤、吴茱萸汤。(2)胃热呕吐:如橘皮竹茹汤。(3)寒湿中阻之呕吐:如藿香正气散(液)。(4)晕车、晕船呕吐。(5)用于一些止呕药的炮制,增强止呕作用。如姜制竹茹。3.温肺止咳:用于风寒咳嗽。如杏苏二陈汤。

尚有解半夏、南星毒及鱼蟹毒的作用。【一般用量与用法】二片至三片(每片约二分至三分),煎服。

生姜系药食常用之品,日常食用,有健胃消食作用。生姜的医疗保健作用,在民间有许多谚语,如:“家备生姜,小病不慌。”“出门带块姜,时时保健康。”“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附药】1.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2.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香薷

香薷【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入肺、胃经。3-10g【功效】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临床应用】1.夏季感冒风寒香薷发散风寒,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2.用于呕吐、腹泻等症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3.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症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李时珍指出:“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其发汗解表之力与麻黄相似,有“夏月麻黄”之称,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应范围了。

《本草纲目》:「暑月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燥口渴,或吐或泻,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

荆芥

荆芥古人谓本品“为风病、血病、疮病要药。”1.感冒风寒以及感冒风热症荆芥有发汗解表、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肝经。5-10g【功效】祛风解表,止血。【临床应用】2.透疹止痒:并有消疮之功。

(1)荆芥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用。

(2)疮疡初起兼有表证: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3.止血(炒炭):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等多种出血证。用法:发表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按语】1.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2.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防风

防风1.祛风解表:本品性微温,药性和缓,质柔润,古人称之为“风药中之润剂”,可“通治一切风邪”。

(1)外感表证:风寒风热都可用。

(2)风疹瘙痒。如消风散。

常与荆芥相须为用。2.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性味与归经】辛、甘,微温。入膀胱、肝、脾经。【功效】祛风解表,胜湿解痉,止泻止血。5-10g【临床应用】4.止泻:肝气犯脾之腹痛泄泻,常配合白芍、白朮、陈皮等同用;肠风下血、便血、崩漏,宜炒用或炒炭用。炒防风(炒至焦黄色为度,解表力缓和,用于止泻)防风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于止血)防风炒用可减缓它祛风的力量,却有止泻的功效,可用于腹泻。3.止痉:有祛风止痉之功,用于破伤风.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如玉真散。荆芥、防风功用对比:共同点:均能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及风疹瘙痒。不同点:荆芥还能透疹消疮,炒炭止血,用于麻疹,疮疡初起,吐衄下血等。防风还有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的功效,用于痹证,破伤风,腹痛泄泻等证。

羌活

羌活1.发散风寒: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气味芳香雄烈,主散太阳经风寒湿邪,止痛作用亦强。(1)外感风寒挟湿证:如九味羌活汤。(2)外感风寒湿邪,头痛身疼,周身困重:如羌活胜湿汤。

善治太阳经头痛——项后疼痛。

2.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配防风,姜黄。如蠲痹汤。善治腰以上(上半身)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佳。【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入膀胱、肾经。3-10g【功效】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按语】羌活,能发汗解表、祛风止痛,临床用于风寒表症时,必须兼有头痛或骨节疼痛等症,才考虑使用。至于用治风湿痹痛,不论有无表症,都可应用。本品退热的功效很好,可配合清热药如蒲公英、板蓝根等品治风热表症,而且一般在热退之后无再度发热现象。本品气味浓烈,用量过多,易致呕吐,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患者的胃的情况,掌握适当剂量。

白芷

白芷1.祛风散寒:主要用治风寒表症兼有头痛鼻塞的病症。如头痛剧者加羌活、细辛;鼻塞者配藿香(主要为理脾肺之气)、薄荷等。【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经。3-10g【功效】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临床应用】3.消肿排脓: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为外科常用的辅助药品。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在消散疮疡方面还可以研末外敷。

2.通窍止痛:本品辛散温燥,芳香上达,善散阳明经风寒湿之邪,通鼻窍,止疼痛。

(1)阳明经头痛(前额痛)头额、眉棱骨、上下龈都属于阳明经循行部位。

(2)牙痛。

(3)鼻渊头痛。(4)风湿痹痛。4.燥湿止带:治带下病的常用药。白芷温燥寒湿,主要用治寒湿白带,常配合白术、茯苓、海螵蛸等同用如属湿热带下,也可配清热燥湿药如黄柏、椿根皮等同用。尚有祛风燥湿止痒、消斑除臭之功,外用治瘾疹、湿疹、白癜风、面部色斑、狐臭等皮肤病。

细辛细辛【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肝、肾经。【功效】发散风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1-3g《本经》: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本草别说》: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则死。

细辛【临床应用】1.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等症: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须配麻黄、附子等。2.头痛、齿痛、风湿痹痛:细辛止痛力强,头痛、齿痛都有较显着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风湿痹痛,以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3.痰多咳嗽:温肺以化痰饮,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4.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古人指出:细辛不过钱,过钱令人闷死。

细辛有毒,用量过大会抑制呼吸中枢引起死亡。现代研究显示,其主要有毒成分为黄樟醚,久煎易被破坏,细辛入汤剂,即使用至15g,如果煎煮时间达到20分钟,也不会出现中毒反应。但是如果入丸散剂,则不宜超过3g。为安全起见,现在临床入汤剂常用量为5g。

藁本

藁本【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膀胱经。3-10g【功效】祛风散寒止痛。【临床应用】1、外感风寒,头痛,以及巅顶头痛本品辛温辛散,善达头之巅顶,有止痛作用,适用于感冒风寒引起的头痛、巅顶头痛、偏头痛,常与川芎、白芷等配伍。2、风寒湿邪所引起的风湿痹痛、肢节疼痛,常与苍朮、羌活等配伍。

苍耳子

辛夷

苍耳子与辛夷功用对比共同点:质轻性升浮,解表力弱,善于通窍,常相须为用治疗鼻渊头痛。不同点:苍耳子祛风除湿,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辛夷专治鼻渊,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苍耳子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辛夷入煎剂传统宜包煎,但现在临床上常不包煎。

葱白

葱白1.发汗解表:风寒感冒轻证。如葱豉汤。2.散寒通阳:阴盛格阳证。如白通汤。

3.散结通络下乳(外敷):乳汁郁积,乳房胀痛;疮痈肿毒。功效:祛风散寒,宣痛鼻窍,化痰止咳。应用:1.风寒头痛,鼻渊鼻塞。2.湿疮肿毒。3.寒痰咳喘。注意:胃溃疡及胃炎患者慎用。鹅不食草1、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的药物是:

A香薷B桂枝C麻黄D紫苏E荆芥2、具有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作用的药物是:

A香薷B桂枝C麻黄D紫苏E荆芥3、外感风寒而兼胸痛胸闷者,宜选用:

A.麻黄B.桂枝C.紫苏D.防风E.荆芥4、在下列病证中,不宜使用麻黄的病证是:

A.风寒感冒B.咳嗽气喘C.风水水肿D.风寒痹症E.阴虚气喘5、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瘙痒及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可选用:

A.桂枝B.麻黄C.香薷D.紫苏E.荆芥6、风寒感冒、风寒咳嗽及胃寒呕吐者可选用:

A.生姜B.香薷C.辛夷D.藁本E.苍耳子7、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

A,麻黄B.桂枝C.荆芥D.紫苏E.防风8、羌活的功效是:

A.发汗平喘B.发汗利水C.发表行气D.发汗通阳E.祛风胜湿9、桂枝治痰饮、蓄水证是因为:

A.温通经络作用B.温经散寒作用C.温经通阳作用D.温通血脉作用

E.助阳化气作用10、生姜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D.发汗解表,温中止呕E.发汗解表,行气宽中11、细辛的功效是:

A.发散风寒,宣通鼻窍B.散风除湿,通窍止痛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D.发散风寒,胜湿止痛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1、以下药物中内服用量最小的是:A.白芷B.藁本C.苍耳子D.辛夷E.细辛2、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是:A.桂枝B.荆芥C.防风D.麻黄E.羌活3、用治水肿兼表者当用:A.黄芪B.木通.C.麻黄D.茯苓E.白术4、桂枝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D.发汗解表,温补脾肾5、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当选用:A.麻黄B.桂枝C.防风D,紫苏E.黄芪6、紫苏的功效是:A.发汗平喘B.发汗利水C.发表行气D.发汗通阳E.祛风胜湿7、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当用何药最宜?

A.荆芥B.紫苏C.生姜D.香薷E.白芷8、风湿侵犯上半身,当选用:

A.白芷B.防风C.荆芥D.羌活E.紫苏9、风寒挟湿所致太阳头痛,当选用:、

A.白芷B.细辛C.柴胡D.羌活E.麻黄10、“风家润剂”指何药?

A.麻黄B.桂枝C.紫苏D.羌活E.防风11、风寒所致巅顶头痛,当用:

A.羌活B.白芷C.荆芥D.苍耳子E.藁本12、可用于破伤风的药是:

A.羌活B.独活C.防风D.麻黄E.桂枝13、具有祛风止痛,燥湿止带的药物是:

A.荆芥B.防风C.羌活D.白芷E.苍术14、风寒感冒,时作呕吐,当用:

A.白芷B.防风C.生姜D.荆芥E.羌活

(辛凉解表药)

本节药物性味辛凉,归肺、膀胱经和肝、胃经,发汗解表作用较缓和,主治外感风热表证,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干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有的药物兼有清利咽喉,透疹、明目、止咳作用,用于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风热目赤、风热咳嗽等证。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

薄荷1.发散风热:主要用于风热表症、身不出汗、头痛目赤等症,常与荆芥、桑叶、菊花、牛蒡子等配合应用;风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苏、羌活等同用。

如桑菊饮、银翘散。2.清利咽喉:作用显著,主要用于风热咽痛,兼有疏散风热作用,常配合牛蒡子、马勃、甘草等。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红肿热痛病症。如薄荷汤。【性味与归经】辛,凉。入肺、肝经。3-6g【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疏肝解郁。【临床应用】3.透疹解毒:有宣透疹毒作用。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可配合荆芥、牛蒡子、蝉衣。4.疏肝解郁:用于肝气郁结所致的胸胁胀痛等证。如逍遥散(丸)。用法:3—6g,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薄荷梗长于理气。多用易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夏季痱子、蚊虫叮咬、疮疖等,用后清凉舒适。薄荷还常被用于菜肴、糕点和饮料制作,为食疗常用之品。

1.治蜂叮肿胀薄荷鲜叶贴患处,立即见效。

2.治水入耳作痛薄荷汁滴入,即愈

牛蒡子

牛蒡子

【性味与归经】辛、苦,寒。入肺、胃经。6-12g【功效】疏散风热,透诊,祛痰止咳,清热解毒。【临床应用】1.外感风热,咽喉红肿疼痛: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2.麻疹透发不畅: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3.咳嗽咯痰不畅: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4.用于疮痈肿痛等症: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本品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

,故气虚便溏者慎用。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

蝉蜕

蝉蜕(蝉衣、蝉退)【性味与归经】甘、寒。入肺、肝经。3-6g【功效】散风热,透疹止痒,利咽喉,退目翳,定惊痫。【临床应用】1.外感风热、风疹、皮肤瘙痒等症:用于风热表症常配合薄荷等同用;对风疹瘙痒也有祛风止痒的功能。2.疹透发不畅:蝉蜕透发而有清热作用,因其主要为疏风热,故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者居多,常与牛蒡子、薄荷同用;热盛疹出不畅,又可配紫草、连翘等应用。3.咽喉肿痛及音哑等症:蝉蜕所治咽喉肿痛一般以外感风热引起者为宜,因其有疏风热、利咽喉作用,多与薄荷、牛蒡子、连翘、桔梗、甘草配合应用。治音哑,则以风邪郁肺、肺气失宣所引起者为宜,取其宣肺开音之功,常合桔梗、玉蝴蝶、胖大海同用。4.目赤肿、翳膜遮睛:本品对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及麻疹后目生翳膜,有明目退翳作用,可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应用。5.破伤风、小儿惊风、夜啼等症:蝉蜕祛外风,息内风而定惊解痉,对破伤风出现四肢抽搐,可配全蝎等同用;对惊风、小儿夜啼出现惊痫不安,可配钩藤等同用。临床经验:善疗成人失眠,养心安神之功显著一.杨某,男,32岁,患神经衰弱多年,夜难入睡,睡则多梦易醒,甚至彻夜难明。曾经中西药治疗,疗效不佳。诊见;面色无华,消瘦乏力,目光少神,饮食无味,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弱,诊为心脾两亏型失眠。初以归脾汤加减3剂,宁心健脾安神未效。而后用独味蝉蜕5克,加水250克,水煎30分钟左右即可,取汁饮用。患者当夜即可入睡。二.胡某某,女,43岁,患失眠证已7年之久,夜间经常朦朦胧胧,似睡非睡,白天经常头昏目眩,精神萎靡,健忘心悸饮食无味,舌苔薄白,脉细弱。予蝉蜕5克,煎服,每晚顿服一次。服3剂后,能安然入睡。继续服15天-30天,以巩固疗效,而后诸症均消。随访3年,病未再发。

桑叶桑叶1.发散风热;本品质轻气浮,入肺经,长于疏散风热。

(1)风热表证

(2)温病初起2.润肺止咳:本品归肺经,苦寒清肺热,甘寒润肺燥,常用于肺热燥咳。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常与菊花相须为用。如桑菊饮、夏桑菊冲剂。【性味与归经】苦、甘、寒。入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5-10g【临床应用】3.平肝明目:有平抑肝阳、清肝明目作用。(1)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头痛配合菊花、石决明等。(2)肝经实热或风热所致的目疾配合菊花、决明子。(3)也可用于肝虚目疾配合女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滋养肝肾

。如桑麻丸。菊花

怀菊

杭菊菊花1.发散风热;本品轻清疏散,性上浮,长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为风热表证、温病初起的常用药,常与桑叶相须为用。如桑菊饮、夏桑菊冲剂。

2.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本品入肝经,长于清肝热、平肝阳、养肝阴、明目。(1)肝经风热、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如桑菊饮、夏桑菊冲剂。【性味与归经】甘、苦,微寒。入肺、肝经。5-10g【功效】疏散风热,明目,清热解毒,平肝阳。【临床应用】(2)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如羚角钩藤汤。(3)肝肾阴虚之视物昏花。如杞菊地黄丸。3.清热解毒:用于疔疮肿毒。(不及野菊花)

黄菊花(杭菊花):疏散风热多用。

白菊花(滁菊花亳菊花怀菊花):平肝明目多用。

共同点:均轻清发散,发散风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以及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昏花等证,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不同点:桑叶清肺润肺力强,常用于燥热伤肺之干咳少痰;兼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轻证。菊花清肝平肝力优,常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惊风。兼能清热解毒,用治疔疮肿毒等。桑叶、菊花功用对比

蔓荆子蔓荆子【性味与归经】苦、辛,平。入肝、膀胱、肺经。【功效】散风热,清头目,止痛。【临床应用】1.感冒头痛及头风头痛等症。本品味苦兼辛,有疏散风热、祛风止痛的功效,用于风热头痛,常与防风、菊花、石膏等配伍;头风头痛病症,本品又可与藁本、川芎等配伍。2.目赤肿痛或头目昏暗多泪。本品能祛风邪而清头目,以治风邪所致的目赤肿痛、头目昏暗,常与菊花、川芎、决明子等配伍应用。

柴胡北柴胡南柴胡

1.疏散退热:本品苦泄辛散,性寒清热,解表退热作用良好,常用于外感发热。如柴葛解肌汤、柴胡注射液。柴胡【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3-10g【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2.和解少阳:本品归肝、胆经,善于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为治少阳证、疟疾之要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冲剂、颗粒)。3.疏肝解郁:本品善于条达肝气,疏肝胆之郁结,为治肝气郁结诸证之常用药。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丸)。

凡见肝气郁结所致的月经不调或痛经等,均可与当归、白芍、香附、郁金等药同用。

4.升举阳气: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等症。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用于中气下陷所致的久泻、久痢、脱肛、脏器下垂。常与补益药党参、黄耆配伍使用。如补中益气汤(丸)。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四逆散《伤寒论》:柴胡、白芍、枳实、甘草,治肝气郁结,胸胁脘腹疼痛,或兼有泄泻。用法:生用—和解退热醋炙—疏肝解郁

蜜炙—升举阳气酒炙—行血调经

鳖血拌炒—骨蒸劳热注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升麻升麻【性味与归经】甘、辛,微寒。入肺、脾、大肠、胃经。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