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州快哉亭记-课件详解_第1页
2.黄州快哉亭记-课件详解_第2页
2.黄州快哉亭记-课件详解_第3页
2.黄州快哉亭记-课件详解_第4页
2.黄州快哉亭记-课件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2语文唐宋散文选读广东教育出版社全国优秀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第一单元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本词作于东坡贬居黄州的第四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通过描绘快哉亭周围壮阔的山光水色,抒发了作者旷达豪迈的处世精神。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上片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胜景。下片前五句展现了亭前广阔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动心骇目的壮观场面。自然引出他对战国时楚国兰台令宋玉所作《风赋》的议论。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苏辙是散文家,为文以策论见长,在北宋也自成一家,但比不上苏轼的才华横溢。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苏轼所说,达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著有《栾城集》。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纪念。

这篇文章涉及到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苦恼和不平。字音沅(yuán)沔(miǎn)阖(hé)倏(shū)忽指数(shǔ)瓮(wèng)牖(yǒu)濯(zhuó)揖(yī)壑(hè)骋(chéng)骛(wù)课文赏析

江(长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形容水势浩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更加开阔),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灌注),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靠近)其庐之西南为(建造)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名作动,命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同“合”,指云雾聚拢)。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名作状,在晚上)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迅速),动(使动)心骇(使动,使惊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赏玩)之几席(坐卧之处)之上,举目而足(具足,指尽收眼底)。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名作动,排列成行),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指点计算)。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州之滨(水边),故城之墟(遗址,废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同“俾倪”,“辟倪”,侧目窥视,此处为“雄视争夺”之义),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同“驰骛”,奔驰,追逐),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使世俗的人感到快意)。

昔楚襄王从(使动,使跟随)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敞开)襟当(向着)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逢时)、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内心)不自得(得意,畅快),将何往而非病(名作动,忧愁)?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取,利用)会计(掌钱财谷物的事务)之余功(公务的余闲),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即使)蓬户瓮(坛子)牖(窗户)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同“挹”,汲取,此为“观赏”之义)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快乐,惬意)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指不得志的士大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承担)者,乌睹(怎见得)其为快也哉!一词多义若:①与海相若(相似)②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③天若有情天亦老(假如)④仿佛若有光(好像)当:①王披襟当之(面对)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该)③当此之时(介词,在)④曲终收拨当心画(介词,对着)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把守)适:①将何适而非快(到,去)②某为泾州,甚适,少事(形容词,满意)③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副词,正好)④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胜:①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禁得住)②终不能加胜于赵(名词,胜利)③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副词,全部)④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超过)⑤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战胜)古今异义使其中不自得古义:指内心。今义:方位词。窃会计之余功古义:征收粮钱等公事。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

工作。至于赤壁之下古义:到了……于,介词,

表动作对象。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

事。特殊句式省略句南北百里(省略谓语“于”)状语后置句①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应为“于其下悲啸”)②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应为“以清风振之,以明月照之”)固定结构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所以……者”,意思是“……的原因”)定语后置句有风飒然至者(用“者”作形式标志)研讨分析

1.本文可为分几段?请概括每段大意。

参考答案:第一段:略述水势以及亭台之命名。第二段:描写亭之所见,以及命名之由来,为后文议论过渡。第三段:引用历史,表明遇与不遇不在外物,而在于自得与否。第四段:以张梦得为例,肯定其自得、“无所不快”的人生态度。2.请找出全文之文眼何处?并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文眼为“快”。全文紧扣“快”字,而“快”字七出,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的人生哲理,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品读“快哉”景之“快”:第一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体现水势之波澜壮阔。第二段写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人之“快”:“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情理之“快”:“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苏辙所谓的“快哉”是以儒者的胸襟为主,融合儒家、佛家、老子的思想,发挥佛家的大爱、庄子齐物的精神,与人共勉的处世态度。文中江流的开展和下笔的雄放,象征着豁然通达的人生,来自于高远的眼界和开阔的胸襟。苏辙生性沉静淡泊,虽没有历经诗案之屈辱,却也有贬官之累,故作此文劝勉同遭贬谪的张梦得,抒发了深刻的人生体验,表现出心胸坦荡、宠辱皆忘的处世态度。文章特色1.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2.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3.全文紧扣“快”字,使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浑然一体。思考探究

1.作者在文章开头并未从亭子入手来揭示题意,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为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始宽),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渐宽)。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宽广)。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阔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2.文中第四段“不然”以后的部分对主旨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文章至此主旨已显,然而文情又生波澜,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