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教案)第12册全册_第1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教案)第12册全册_第2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教案)第12册全册_第3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教案)第12册全册_第4页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教案)第12册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教老祓奸

(苏教版)

学期: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

第一单元

课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课型时间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

教学目标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

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在今后学习中

进行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教具课本插图的挂图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出示明代画家董其昌的1、交流看画后的感受。

画,讲述:这是明代著名书画家

董其昌的画,怎样才能画好画

呢?他说要“行万里路,读万卷2、指名说司马迁和李时珍分

书”(板书)。其实,不光是学画,别是怎样努力完成《史记》和

这种方法对我们的学习也很有《本草纲目》的。

益处,还记得以前我们在课文中

了解的司马迁和李时珍的故事

么?3、齐读课题一一“行万里路,

2、那么,“行万里路,读万读万卷书”。

卷书”是什么意思?学习语文为

什么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怎样才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

语文知识呢?学习了这一课,我

-1-

们就明白了。

指导看图:1、说说你所了解的浑天仪和

1、观察图1:图上画的是天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文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观的

是我国古代的天文仪器,我国远2、指名说图上的同学看到这

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发明了世界些古代的天文仪器,会想些什

上最早的测天仪器一一浑天仪,么?

并取得了辉煌的天文学成就。

2、指导观察第二幅图:参3、说说展览馆墙上的照片

观了古天文仪器后,老师又带领上有些什么内容,交流看了这

同学们去了天文展览馆,他们看些照片后的感受:宇宙怎样?

到了什么呢?怎样才能揭开宇宙的奥秘?

小结:同学们要从小爱科学,努

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4、说说第三幅图上画了谁,

秘。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图上的同

3、指导观察第三幅图,并学看到这快碑刻,会怎样想,

小结:老师正带领学生欣赏碑怎么说?

刻。碑刻就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

或图画,他们大多是出自著名书5、说说自己在书法课或外出

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旅游时,欣赏过哪些碑刻?在

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欣赏的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

成部分。知识?(讨论交流)

4、指导观察第2—3页通版

插图。6、给2—3页的插图分类,并

(1)这九幅图分别画了分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你

能把这些图片分类吗?7、集体交流

(2)图上的人物会有怎样(1)说说同学们游览了漓江

的感受?和黄山之后会有什么感受?

5、组织学生交流,并适当参观植物园有什么收获?与

总结。动物一起嬉戏有什么样的乐

出示有关资料(关于大海、趣?

中山陵、莫高窟和故宫)组织学(2)根据自己的观察所的,

生朗读。结合自己所读的关于大海的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文学作品,谈谈自己见到辽阔

-2-

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俗话大海后的感受。

说:“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有(3)结合课前准备,介绍中

机会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一定山陵、莫高窟和圆明园、故宫

会学到很多知识。这四处名胜。

6、同学们或你们的家长曾

经到过哪些地方,游览过什么名8、介绍自己或家长游览的感

胜、什么景点,有什么感受?受。

总结:

1、观察插图后,你知道什

么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1、说出什么是“行万里路,

2、小结:语文知识和语文读万卷书”。

能力不仅可以从书本上获得,还

可以走出课本,在社会上、大自

然中获得。大千世界万事万物、2、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准

自然界的各色景观,处处有学备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

问,处处有语文。同学们可以从书”。

身边开始,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讨论交流。

文,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运用语

文,读好社会和大自然这本大

书。

布置作业:

问题:我们该怎样在大自然完成作业。

中学习语文?

课外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

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

行一一万里路

读一一万卷书

(生活处处皆语文)

-3-

课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课型时间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

教学

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

目标

惯。

教学重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难点

教学方法

春联若干条、学生小报;组织表演课本剧;布置收集实践中运用

教具

语文的例子。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两首跟学

习有关的古诗,还记得吗?它们分1、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和《观书有感》,并介绍诗意。

是啊,学习语文的渠道有种多

样,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

时间中加以运用“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

实践的重要。我们要在学习实践中

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不仅在实2、齐读课题一一在实践中学

践中学习语文,更要在运用中提高会运用

自己的语文水平。(板书课题)

-4-

指导看图:

1、请大家仔细观察第4、5页

上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人?1、自己按要求看图,小组讨

论、交流。

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们都要运用到哪些知识?2、指名表演书法,对对子,

交流暑假中收集到的春联。

2、组织全班交流,适时小结。

3、指名配乐朗诵古诗词。

3、指名学生结合图上内容上

讲台表演、及时表扬鼓励。4、展示学生假期出的小报,

或请出黑板报的同学介绍出

4、我们平时还会在哪些活动板报的过程,如何选择内容、

中运用到语文知识?写好稿件、确定栏目、设计

插图的。

小结:

语言和文字统称语文,是人类5、上台表演课本剧,并谈谈

独有的交际工具。我们不仅要在课感受。其他同学评议。

堂上、从课本中学习语文,还要不

断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学会读社会

和自然这部大书,学会在实践中运

用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真

正发挥好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作

用。交流在课前收集的在实

践中运用语文的例子。

布置作业:

1、分组编辑出版小报或黑板报;

-5-

2、练习排演课本剧;

3、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完成作业。

课外延伸:

组织一次诗文诵读比赛,可以

个人参赛,也可以小组参赛。

积极准备参加诗文诵读

比赛。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教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二)

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实践出真知)

-6-

课题1长江之歌课型时间

1.学习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目标

2.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朗读诗歌,体会诗句内容。

教学方法

教具歌曲磁带、挂图。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

赞美长江的诗歌。齐读课题。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

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

和所流经的地方。交流对长江的了解。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引

导自由表达)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跟唱《长江之歌》。

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轻读全文,自学生字词。

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描红。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

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

埃磅礴灌溉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哺

育挽起荡涤尘

-7-

埃灌溉奔去各奔

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正确拼读生字词。

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

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

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

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

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小组交流。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

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练写生字。

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孚L: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

写时要紧凑些。完成作业。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

导。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写出两小节的意思。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哺育挽起

巨大贡献:浇灌推动

-8-

课题1长江之歌课型时间

1、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

教学目标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教具挂图。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听写生字词复习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有感情朗读课文。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

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

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

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交流感受。

说——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

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

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自由表达。

解什么?

4.交流、讨论。

5.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

资源?小组朗读,讨论。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9-

你向东海奔去,理解、体会长江的源远流长。

惊涛是你的气概。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

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找出关键词。

(3)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

情怀?抓住有关词句理解。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指导学生看地体会“哺育各族儿女”、“你

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

挽起”的感情。海”。

指导朗读:

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

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讨论交流。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

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

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

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

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

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

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

比较、理解。

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

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

联系语句理解、体会。

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

泉”。“动新的时代”:长江能

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

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

-10-

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朗读有关内容,体会母爱情

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怀。

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

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

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

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

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

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有感情朗读。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背诵。

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

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

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

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

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加强情感熏陶。

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作业:

1、默写诗歌。完成作业。

2、书后3作业。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1长江之歌

走----奔

丰采----气概

清流----力量

(赞美依恋)

-11-

课题2三亚落日课型时间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目标2、学习课文第一、二段内容,体会三亚的热带风情。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三亚的大好风光。

教学方法

教具挂图、地图。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结合地图,了解三亚的地理位

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置。

(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

找到三亚?

板书:三亚落日齐读课题。

2、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

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

要欣赏的是“三亚落日”,在三在疑问下学习。

亚看到的落日是怎样的呢?

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词语:

赤朱丹彤溅出收敛

光芒玫瑰椰子树

硕大无比涨溢一盏拼读词语。

摇曳搔着醉醺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

师相机正音,同时弄清每个自然

段的主要内容。

3、预习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些分节朗读,弄清内容。

-12-

什么?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由交流。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

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5

自然段)

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练习划分段落。

部分?

四、精读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

全文的句子。

(板书:真有诗意)

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轻读,划出有关句子、词语。

的?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⑴学生试读。

⑵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

别注意?(真有诗意、美妙绝伦、

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抓住有关词语理解,并进行感

的感情?情朗读。

⑶范读、齐读。

五、精读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那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1、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

是怎样一个地方?

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

美。(板书:热带风情)从字里

行间都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谈谈自己对热带风光的了解

三亚的热带风光。情况。

2、课文中写三亚美丽的热带风

情,写到了哪些景物?

-13-

(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

滩上的细沙。)找出来,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3、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

的?

4、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

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

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

何呢?(喜爱、由衷赞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5、指名读,请读出这种喜爱之

情。

6、指导背诵。

感情朗读、背诵。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分段,写段意。

3、背诵第一、二段。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2三亚落日

C天空:蓝

海面:蓝

热带风情j椰树:挺拔俊秀

沙滩:金灿闪亮

1

-14-

课题2三亚落日课型时间

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

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教具挂图、音乐。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齐读第一、二段。

二、精读第三段。朗读、感受。

过渡: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

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

“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

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自由轻声读3、4自然段。

1、学习第3、4自然段。思考:两个自然段描绘了几幅

日落的画面?

板书:像孩童、像灯笼、像跳水

贝。

2、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

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

么喜欢它?

3、讨论评读要点。

第一幅:

⑴突出场面热烈壮观;

⑵抓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

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讨论交流,体会作者喜爱之

色的奇观;情。

O

第二幅:

-15-

⑴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

生了什么变化?

⑵投影出示:

①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朗读、比较、体会语句。

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

缘。

②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

得温和起来,像一只火焰柔和的

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

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

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齐读这一句。

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⑶突出太阳的顽皮。

⑷理解“硕大无朋”。

⑸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一

一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理解“涨溢”。

⑹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

第三幅:

⑴投影出示:

①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

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②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

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

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

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

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

“再见”。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

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

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

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

身临其境。)

b.指名读这一句话。

⑵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

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

种平静之美。

4、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

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16-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

双眼”)

5、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

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

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6、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

落日的全过程吗?

填空:

金红一色一收敛光芒一慢慢

下沉一顽皮地蹦跳~悄然地

入水

7、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

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再读三、四自然段。

遍?

8、看到这么美的日落景象,我

们不得不发出赞叹。齐读第五自然段。

9、指导背诵。背诵第三段,愿背哪一节就背

三、总结课文。哪一节。

三亚的落日是那么美丽,作者描

绘的语言是这样美好,你们想不美读课文。

想来赞美它呢?

四、布置作业:

1、多音字注音、组词:似悄完成作业。

2、书后3、4o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2三亚落日

"光亮

诗意《颜色:红扑扑朱彤彤金红

过程:收敛光芒下沉----

蹦跳----入水

-17-

课题3烟台的海课型时间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教学目标2、练习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学习第一段内容,初步

体会烟台海的独特景观。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的脉络层次。

教学方法

教学挂图、地图。

教具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看图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或游览过

大海吗?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

2、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海边生活情景。

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

呢?(烟台)

3、揭题。

注意海的笔顺:最后三笔,

先写上面的点,接着写中间的

横,最后写下面的点。再从地图了解烟台的地理位置。

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

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

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4、过渡: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

的景观?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

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带着疑问学习。

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磁带。

-18-

2、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

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请

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

确。己的感受。

3、检查自学:

(1)读生字及词语。

(2)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轻读课文。

(3)理解词语。看录象,有关

轮船、锚及起锚的过程。

4、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拼读生字词。

5、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

2、读懂了什么?(概括介绍烟分析课文段落层次。

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

景观。)

四、写字指导

1、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什么。朗读、讨论、交流。

2、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抄写生字词、分段写完成作业。

段意。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独特景观(总)

3烟台的海〈不同季节的海(分)

【赞美海、人(总)

-19-

课题3烟台的海课型时间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

2.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仿造打比

方的句子。

教学目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

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的美好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同

教学重难点时感悟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感受烟台的海绮丽壮观,

烟台的人勤劳、能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教具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

1、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进一步体会课文的叙述顺序。

主要写了什么。

2、过渡: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

景观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谁能细读课文,思考有关问题。

把文中那句概括烟台海的四季

特点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作

者是怎样具体为我们介绍烟台

海的四季特点的呢?

二、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独

特”

1、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分层(海,人)。

还写了什么。

2、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是如何

的?各自读介绍“海”的部分,看

-20-

(突出“纷纷顶着……观赏……看题头的照片,体会一下该如

不顾……站在……拍照留念”等何读好这段话。

词语,体会烟台人和外地游客不

畏严寒、不怕风浪的豪迈情怀)读第二层。

3、通过读,你欣赏到了烟台的海

冬天的风光了吗?能不能用自己讨论交流。

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海是怎样的?

你又是怎样享受这冬海风光的?

4、你觉得冬天的海美吗?愿意记先自己读读,再在小组内试

住它吗?背,最后有感情地背诵给大家

5、小结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听。

整体读,想想讲了那几个意思一

一分层朗读、理解、体会一一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一一背诵。

分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三、用上面的方法自学介绍春夏

的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读、说、背)

2、各小组成员分工读、说、背

向全班汇报,评议结果。

四、学习第5自然段体会:

1、自读第5自然段,整体感知。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

2、找出句子,朗读并体会海的变得格外湛蓝,天空也显得格

特点。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

3、“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刻就有了秋的凉意。

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

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

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

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

忙碌的生活。有感情诵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5、把2—5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冬天的海

-21-

放到一开始来介绍呢?

五、细读第三段:

1、齐读第6自然段。欣赏画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

2、联系全文,体会这是怎样的感受。

画、怎样的背景、怎样的舞台。

六、总结全文:

1、烟台的海一年四季都是那么

迷人,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季节

呢?你来做导游向游客作一介自由介绍。

绍。比谁介绍得好?

2、你游览过什么地方?哪里给

你的印象最深?能把那里的景

色给同学们介绍吗?交流。

七、作业:

1、书后2、3O完成作业。

2、自主选择内容感情背诵。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3烟台的海

冬凝重不畏严寒巨浪

春轻盈播下希望种苗

夏浪漫人海相依

秋高远充实忙碌

画背景舞台一一“活剧”

-22-

课题4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型时间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划分课文层次。

教学目标2、学习课文第一到三自然段,欣赏沿途景色。

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具学具课文朗诵磁带。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

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

的是什么?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

教师:去双龙洞洞途和洞内的景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

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

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

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

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

为六段。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

点。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

时间及地点。

4、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见景物。

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

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及外洞。

-Vr.

思。第四段(5)介绍孔隙。第

-23-

五段(6、7)介绍里洞。

5、学习第二段。过渡作者在去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自由回答

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

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指名读

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

看到这些后有什么感受。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

(2)老师边板书:景物——映金华双龙洞。

山红油桐砂土新绿特点一

-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默读第二自然段

感受-----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交流感受

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

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

时边读边想象沿着途明艳的南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

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

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声。)

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

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

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作业:

洞口。1、抄写词语。

2、课文写了哪些景色?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4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览顺序: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

---内洞----出洞

-24-

课题4记金华的双龙洞课型时间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

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2、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

教学重难点

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教学方法

挂图、照片。

教具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

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

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

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回顾上节课内容。

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

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

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

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

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

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

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板书:外洞孔隙内洞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学^自由,读0

指五学生回M并征求全体同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

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学意见。

怎样的印象?

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

内洞)

3、小结过渡,学生阅读理解。

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

意见。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25-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

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学生阅读,做批注。

方法。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

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

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学生讨论,自学。

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

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交流评议。

欢的?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

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

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

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船的姿势和感受。

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

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

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

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

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

呢?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

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

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

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

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

请大家拿好书。学法小结:我们在刚才的学

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

6、学法小结: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

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

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步步说清楚的。

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

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

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

也很值得观赏?

-26-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

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

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自由交流。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

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

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

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理解进总结学法.

至算了孔觥和内洞,你准备怎

8、总结学法:

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四、读写指导: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

、设疑质疑:学一起说。

1学生答,薪师板画。(画出后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

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山)

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读写指导:

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设疑质疑:

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

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怎样的呢?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

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

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

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

2、小结写作方法: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

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

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点写清楚。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

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情来。总结本课内容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作业设计完成作业。

1、书后3o

2、文中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外洞:大

4记金华的

双龙洞<孔隙:窄

(赞美)

内洞:黑奇大

\,

-27-

课题练习1课型时间

1、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

教学目标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重难点体会并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

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

的歌往前跑”这两句。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

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

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

动有趣?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

更生动、有趣。

3、教学第三部分:学生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