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滨州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试题2024.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国庭院小说以空间环境的描述为基本叙事单元,通过对庭院的建构来表征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红楼梦》是古代小说“庭院叙事”的代表,作者在作品中建构了一座带有理想色彩的叙事文本空间——大观园,并于其中塑造了许多立体化的人物形象。《红楼梦》中的庭院与人物,实现了“让读者把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一种特定的‘空间意象’结合起来,从而对之产生一种具象的、实体般的、风雨不蚀的记忆”。读者想到林黛玉会提及她居住的潇湘馆,反过来提到潇湘馆也会自然联想到林黛玉。如果《红楼梦》中没有大观园这个庭院空间的描写,里面的人物也将黯然失色。②在文学描写中,人格的生成与典型环境是分不开的,这其中既包含自然环境与人物性格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融合,也包含着社会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双向影响。③大观园既属于皇家园林,又属于私家园林。首先,大观园这座“省亲别墅”是专为元妃省亲而建的带有皇家行宫性质的庭院,这就定义了大观园的政治属性。元妃省亲后,因不想辜负园中景致遂下令命姊妹入园居住,宝玉入园读书。由此,大观园的居住者兼具皇亲与世家的双重贵族身份,大观园也从象征宫廷礼制的皇妃行宫转变成了世家贵族少女居住的闺阁庭院。作为世家之园,大观园接续了中国文人园林的传统,蕴含着花园空间特有的自由诗性与闲情逸致。“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既是贾府的社会角色定位,亦是大观园赖以存在的背景基调。这一层层标签的叠加彰显着大观园的不同寻常,从而凸显出居住其中的众姐妹“富贵”与“诗礼”并存的身份定位。④怡红院是宝玉的居所,小说对怡红院室内的集中描写有两处:一是第十七回贾政带领众人游园,二是第四十一回刘姥姥误闯怡红院。两次描写都强调了怡红院室内扑朔迷离的格局和“金碧辉煌,文章闪烁”的陈设,“创造出一个富丽迷幻的生活空间,此处正是大荒山那块顽石历幻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相比较院内其他居所,潇湘馆的室内布局呈现“狭窄”的环境特点,局促的室内空间是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在这不太敞亮的室内空间里,内部陈设却文雅精巧,窗下案上的笔砚和书架上满满的书成为室内的焦点,衬托出黛玉的才情。蘅芜苑的室内空间宽阔,但陈设极其简单,这种冷僻的内饰风格也正是居者薛宝钗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外在反映。秋爽斋的室内装饰更是直接彰显探春的人物个性,三间联通的宽阔屋子,阔朗明亮的室内空间是主人大气爽朗性格的外化。室内摆放的物品如花梨大理石大案、大鼎、大佛手等,表现出探春的豁达大方;“各种名人法帖”“宝砚数十方”“笔如树林”、米襄阳的《烟雨图》和颜真卿所书对联,可见探春对书法的喜爱及其大家之风。这室内陈设不仅很好地烘托了探春巾帼不让须眉的性格和气质,也更深入地表现了她的精神世界。总之,各院落的室内空间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较为重要的烘托渲染作用,真正做到了“居如其人”的艺术效果。⑤庭院是闺阁女儿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的场所,她们自小生长于庭院之中,在这一方空间感受四时节律,畅想自然,释放天性。大观园作为红楼女儿的活动空间,其自然环境的书写与人物形象的刻画密切相关。⑥潇湘馆是为林黛玉特设的象征符号。从外观看,潇湘馆粉墙修舍、翠竹掩映、清溪环绕,表现出清雅孤寂的审美意境,具有隐逸之风,这与林黛玉喜散不喜聚、敏感直率的诗人情怀十分贴切。潇湘馆中的翠竹是其独特的标识,这也是大观园唯一一个凸显竹子意象的庭院。竹子有君子之风,黛玉如历代君子一般蔑视仕途经济,既不劝宝玉读书进取,也不劝他考取功名。她对宝玉的情感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是她真性情的体现。⑦蘅芜苑的奇珍香草与宝钗“山中高士”的形象相契合。蘅芜苑山石环绕,“且一树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味香气馥,非凡花之可比”。蘅芜苑虽无艳丽的花木,但各类香草却有沁人心脾的芳香,《楚辞》中有香草美人之比,正映照蘅芜君的高洁清雅。这种外表质朴无华而暗香浮动的植物配置,映衬出薛宝钗朴实大方的外表下闪动的人格魅力。此外,院中香草大都属于蔓生爬藤植物,牵藤引蔓,攀附于花架、山石或其他植物生长。这些香草的生长习性亦和宝钗为人处世的态度十分吻合。她身处贾府这样关系复杂的大家庭,尽管人事复杂,却依然能曲意周旋,为人处世圆润,安分随时,博得众人的好感。园中其他院落亦是景随人异,景与人合。(

)⑧总之,大观园中每处住所均与室内外的自然环境相互贯通,每个院落都各具特色,作者将以花拟人的创作技法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感知与美学体验,于园林设计的诗情画意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摘编自《〈红楼梦〉庭院书写与人物塑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空间环境描述是中国小说的基本叙事单元,小说通过庭院建构塑造人物。B.在文学作品中,营造的典型环境与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关系密不可分。C.居住者兼具皇亲与世家身份,因此大观园属于皇家园林也属于私家园林。D.蘅芜苑山石环绕,“且一树花木也无”,与宝钗为人处世的态度十分吻合。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园蕴含花园空间的自由诗性与闲情逸致,接续了文人园林的传统。B.作者把潇湘馆的室内布局设计得狭窄,是为了表现林黛玉的内心世界。C.在大观园书写中自然环境描写比社会环境的构建更多,因此更为重要。D.黛玉蔑视仕途经济的真性情,不带功利色彩,与竹的君子之风一致。3.下列选项中不合适填入文章第⑦段末尾括号内的一项是(

)A.栊翠庵数十枝红梅映雪绽放,衬托妙玉的孤傲冷艳。B.紫菱洲中蓼花苇叶娇柔摇曳,表现迎春的冷漠孤僻。C.秋爽斋院内的芭蕉梧桐宽枝大叶,映衬探春的豪爽。D.稻香村里一派田园景色,显示李纨与世无争的性情。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5.通过庭院书写把握作品人物形象,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本文对你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何启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泥娃吴卫华偏僻山村,人少地广,草木、动物往往比人活得更有气势。看守林场的孤老头子林弧,几十年独居山林,养狗养猫护场解闷,狗和猫都被他养得不成样子。林弧那低矮的两间石砌看守屋里,有一通土炕,狗占一铺,猫占一铺,林弧占一铺。狗铺是败絮,猫铺是烂毡,林弧盖了几十年的棉被油污发亮,比败絮烂毡也好不到哪里去。平日他们三个活得随意——狗窜林越野追逐野兔,猫捕鼠袭鸟自饱口腹,都不用林弧养活,林弧就不好意思呵斥约束它们,它们也不刻意讨好林弧。林弧养狗养猫不稀奇,让人稀奇的是林弧突然养了一个小屁孩。小屁孩三四岁,圆脸小眼,浑身皮肤由于风吹日晒皴巴巴的。林弧护理不干净小屁孩:小圆脸老洗不清爽,或者林弧几天才给他洗一次脸,转眼就被他抹花了。小屁孩没有名字,林弧也起不出好听的,干脆就叫小屁孩“泥娃”。泥娃如满月一样圆的小脸灰暗,细眼向上挑,看人像斜视,给人一种这小子心野性傲、不好教养的感觉。泥娃刚来到林弧身边时,晚上林弧搂着泥娃睡,泥娃一听到屋子外面林风呼号,就兴奋得睡不着,紧紧依在林弧怀里,瞪大眼睛聆听外面山林间的怪异声响。后来泥娃就习以为常了,甚至如果没有林涛助眠,他会烦躁不安,从被窝里倒爬到林弧的脚那头钻出。倘若这时狗猫还在,他就去跟狗猫厮混,抱猫骑狗,薅毛揪皮。狗猫起初对泥娃的冒犯非常生气,对泥娃呲牙咧嘴地威吓,在泥娃身上留下了深一道浅一道的抓痕,但泥娃毫不理会它俩捍卫自尊的凶样,继续跟它们滚爬在一起。护犊子的林弧斥狗训猫,狗和猫向后缩着身子,闭着眼睛听林弧呵斥。狗先没有了脾气,低头垂首,一退再退,委曲求全;猫看对抗无果,便索性投怀送抱。狗和猫渐渐接纳了泥娃,泥娃成了它们的绝对首领。林弧不让泥娃喊他“爷爷”,让泥娃叫他“林弧”,①这样林弧才能感觉到世上还有林弧这个人。林弧去集市上买生活用品时,总爱显摆地背着泥娃去。熟人看到老光棍林弧背上的泥娃,惊诧地问:“背的谁家娃?”林弧还没有回答,泥娃快嘴快舌地抢去话头:“林弧,不告诉他。”②林弧嘿嘿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了:“我的娃,我的娃。”熟人目瞪口呆:“跟野狐狸精生的?”泥娃向下乜斜了一眼林弧的熟人,一拉林弧的双耳:“走,走,林弧,我要吃糖果。”林弧招架不住泥娃的哭闹。泥娃渴了饿了,或者有时莫名觉得委屈了,就往地上一坐,仰天号啕大哭,哭得鼻涕起泡,眼泪小溪一样直往大张的嘴巴里流。这没爹没娘的小东西,哭得林弧的心都要碎了,他便忙不迭地将他抱在怀里,要啥给啥,想怎样就怎样,简直惯得没框没边。长到七岁的泥娃,野性更加显著,两条小细腿跑起来像踩了风火轮,攀起树来像只小猴子。他上树掏鸟蛋,下河摸鱼虾,常惹得林弧发火——林弧也不是真生气,只是担心泥娃有啥闪失。林弧对泥娃爱护得跟眼珠子似的。泥娃还能说,对什么都感兴趣,小嘴整天问个不停,常常把林弧问得一怔一怔的,不知如何答对。林弧觉得该把泥娃送到学校了,那里有知识渊博的老师。县里精准扶贫的工作队听说林弧养着一个来历不明的小孩,就把林弧列入了重点帮扶对象。工作队队员去林场找林弧的那个上午,快走到林场的两间看守屋时,迎面蹿出一只夹着尾巴的黑狗,接着又跳出一只受惊的白猫。两名工作队队员瞬时毛发上竖,捡起地上的枯枝乱条,拉开架势以防不测。这时,一个光着脚丫的小男孩,噌噌地从看守屋里跑出来,衣襟敞开,露出黑脏脏的小肚皮,边跑边向身后看。在他身后,白发寸立的林弧,高举着一只布鞋,边追边骂:“打死你个坏崽子!”工作队队员急忙拦住气急败坏的林弧:“你这是虐待儿童,是犯法的。”林弧被定住身形般放不下高举着布鞋的手臂:“是这个坏崽子欺负我们仨啊!你们看看我的狗,再看看我的猫。”工作队队员只看见站在不远处满脸慌张的泥娃,狗和猫早逃窜得没影儿了:“我俩只看见你在追打孩子。”林弧一屁股坐地上,穿鞋,半天穿不上:“这坏崽子在林子里点火烤鸟蛋,万一火烧起来谁能扑灭?不打不长记性!”工作队队员面面相觑:“还真得打。让他上学吧,这样他就不能满林野捣乱了。”③林弧的眼里放出了光彩:“你们能让他上学?”工作队队员:“我们就是来让他上学的。”在填写泥娃亲生父母的姓名时,林弧犯了难——他真不知道泥娃的爹娘是什么人。④那次林弧从外面回到看守屋,就见他铺上躺着个嘴唇黑紫、奄奄一息的小男孩,狗和猫蹲守在左右两边。林弧懂点儿草药知识,竟然把小男孩养活了,后来一直没人来找林弧要小男孩。泥娃入了学,有了新的名字——林娃,他在学校的一切费用全免。林娃入学一年后,不再直呼林弧的名字,改口叫了“爷爷”。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自然环境言简意赅,交代了人物生活环境的特点,为后文描写林弧的生活作了铺垫。B.林弧给小孩起名“泥娃”,既符合他的脸“老洗不清爽”,也符合他“心野性傲、不好教养”的特点。C.林弧虽然爱泥娃,但也会对他发火,甚至拿鞋子追赶着打他,是因为担心他有闪失或者引起林火。D.小说结尾“泥娃”成为“林娃”,并改口叫林弧“爷爷”,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意味深长,令人感动。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既写出了林弧独居时的孤独,也表现了泥娃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B.句子②运用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出林弧对泥娃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C.句子③中“放出了光彩”表现了林弧对泥娃能够上学的惊喜,与前文照应。D.句子④运用插叙手法,交代泥娃的来历,使小说情节完整,结构浑然一体。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狗和猫的作用。9.作家非鱼评价这篇小说“传奇故事中蕴含着大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材料二: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巢者不自安,往往曹伏思乱。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道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传送京师,征与其副谋曰:“属有诏,宫府旧人普原之。今复执送志安等,谁不自疑者?吾属虽往,人不信。”即贷而后闻。使还,帝悦,日益亲。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第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离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时上封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欲加谯黜,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其谤木之遗乎!陛下思闻得失,当恣其所陈。言而是乎,为朝廷之益;非乎,无损于政。”帝悦,皆劳遣之。(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A以事有B不可C故D谏E若不F从辄应G恐遂行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表示推断,大概,与《六国论》“盖失强援”的“盖”用法相同。B.“即贷而后闻”与《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的“而”用法相同。C.所以,用来……的,与《答司马谏议书》“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不同。D.厌,厌烦,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历史兴替出发,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强调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B.材料一中作者将百姓比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船。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把国家安危与民心向背联系起来。C.太宗刚即位时,隐太子和巢剌王在河北的旧臣惶恐不安,太宗命魏征去安抚晓谕他们,并押解两名罪犯回京。D.当时有人上书言事不切实际,太宗很生气,想要惩罚他们,经过魏征的劝谏,太宗转怒为喜,慰劳了上书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2)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14.魏征受到唐太宗重用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洞庭湖①杜甫鲛室围青草②,龙堆③拥白沙。护堤盘古木,迎櫂舞神鸦④。破浪南风正,回樯畏日斜。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⑤。[注]①此诗为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自湖南归襄阳时所作。②青草:与下一句中“白沙”都是湖名。③龙堆:洲名。④櫂:同“棹”。神鸦:逐舟觅食的乌鸦。⑤槎(chá):木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地点,照应标题,“围”“拥”描写了湖面浩渺广阔的景象。B.颔联通过转换视角并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展现了生机勃勃的画面。C.虽然小船乘风破浪,快速行进,但诗人依然担心日暮来临耽误行程。D.杜甫的《登高》通篇对仗工整,被誉为“七律之冠”,本诗亦如此。16.在古代诗歌中,意象不仅是具体的事物,还是诗人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本诗中“神鸦”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神鸦”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两句与后文“戍卒叫,函谷举”相照应,揭示了秦亡的潜在原因。(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驳斥了司马光的“生事”说。(3)比喻的手法经常出现在唐诗宋词中,如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哗哗”声响了几夜,鲤鱼成群地击打着河面。一天,雨水从屋檐落下,成了瀑布。天亮时雨停了,湿润的风带着油菜花的清香吹来,开门就看见一条鲤鱼晃动着尾巴,它从大河游到地坪产卵,被冲到了檐下的水沟。桃红柳绿时节,无止尽的雨水,无边际的稀泥,地面上一道道蚯蚓拱出的线条纵横交错,一直到夏季阵风刮起,广袤的田野才见蓝天白云,河水也由浑黄变得清亮。夏天的河流是热闹的,游泳的、洗衣的、挑水的,吆喝声一阵响过一阵。夜幕降临,一张张竹床在岸上铺开,人们横七竖八地躺着,听说书,听唱道情。微弱的星光,河中的月亮,夜风微凉,四周弥漫着淡淡的水汽。18.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池水的表面。(《一个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B.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D.照明弹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百合花》)19.文中画线句子如改成:“夏天的河流里热闹极了,人们游泳,洗衣,挑水,吆喝声一阵又一阵。”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垂垂老矣”的古建筑为什么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毫无疑问,甲。建筑本质上是生活的空间载体,建筑之美就是生活之美,是多种艺术门类有机结合的整体。通过一座座古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结构、彩画雕栏、匾额楹联、石刻造像的技术之美、色彩线条之美、书法之美、造型之美……凡此种种,浑然一体的建筑美穿越时空,唤起古今心灵的共情。建筑作为生活的载体,经历岁月的风霜,成为文明的见证和象征。武汉黄鹤楼屡废屡兴,但登楼临江咏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幽情千古同一;绍兴兰亭几经改建,但身临此地又似乎能够坐石临流与王羲之对话。许多古建筑之所以令人心驰神往,乙,还在于其与山水、史实、诗文、画作、民俗、情怀等融为一体,成为悠久绵延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和结晶,因此也就具有了与文明脉搏相伴随的吸引力和生命力。①美轮美奂、各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点缀着祖国的大好河山,②我们等待着去探索。③它不但激发了我们对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自豪之感,④反而能点燃我们创造当代文化的激情。⑤期待有更多年轻人进一步挖掘古建筑的历史价值。20.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四个整齐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当今时代,快手、抖音等自媒体异常发达。我们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这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误导。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B2.C3.B4.总一分—总结构。首先提出论点:《红楼梦》通过对庭院的建构来表征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接着分析大观园的属性,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庭院的室内空间和自然环境,说明庭院描写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总结全文,指出《红楼梦》庭院描写的价值与意义。5.①分析庭院性质,确定人物身份。②结合室内空间和陈设,分析人物心理、气质、性格等。③结合院落自然环境的书写,分析人物的情怀、性情、人格魅力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中国小说的基本叙事单元”错,应该表述为“是中国庭院小说的基本叙事单元”。C.“居住者兼具皇亲与世家身份,因此……”错误,强加因果,由第三段“首先,大观园……由此,大观园的居住者兼具皇亲与世家的双重贵族身份”可知,是先明确大观园园林性质,才决定居住者身份。D.“‘且一树花木也无’,与……吻合”错误,应是“这些香草的生长习性”和“宝钗为人处世的态度十分吻合”。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C.“比社会环境的构建要多,因此更为重要”错,原文并没有对庭院书写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进行比较。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B.“表现迎春的冷漠孤僻”错,“娇柔摇曳”与“冷漠孤僻”不符合上一句“景随人异,景与人合”的特点。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明确文章结构特点:总一分—总结构。第一段引入“中国庭院小说”这个概念后,提出论点“《红楼梦》是古代小说‘庭院叙事’的代表,作者在作品中建构了一座带有理想色彩的叙事文本空间——大观园,并于其中塑造了许多立体化的人物形象”。接着分析大观园的属性“既属于皇家园林,又属于私家园林”,指出“大观园的居住者兼具皇亲与世家的双重贵族身份,大观园也从象征宫廷礼制的皇妃行宫转变成了世家贵族少女居住的闺阁庭院”。中间部分,列举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等庭院的室内空间和自然环境,说明庭院描写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用来论证“人格的生成与典型环境是分不开的,这其中既包含自然环境与人物性格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融合,也包含着社会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双向影响”“大观园作为红楼女儿的活动空间,其自然环境的书写与人物形象的刻画密切相关”等观点。最后总结全文,指出《红楼梦》庭院描写的价值与意义“以花拟人的创作技法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感知与美学体验,于园林设计的诗情画意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题干中“通过庭院书写把握作品人物形象,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要求找到庭院对人物形象的影响,通过二者的关系来分析人物形象。由第三段“大观园这座‘省亲别墅’是专为元妃省亲而建的带有皇家行宫性质的庭院,这就定义了大观园的政治属性。元妃省亲后,因不想辜负园中景致遂下令命姊妹入园居住,宝玉入园读书。由此,大观园的居住者兼具皇亲与世家的双重贵族身份”可知,分析庭院性质,可以帮助确定人物身份。由第四段“相比较院内其他居所,潇湘馆的室内布局呈现……局促的室内空间是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这室内陈设不仅很好地烘托了探春巾帼不让须眉的性格和气质……”的分析和结论“各院落的室内空间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较为重要的烘托渲染作用”可知,结合室内空间和陈设,可以分析人物心理、气质、性格等。由六七段“潇湘馆粉墙修舍、翠竹掩映、清溪环绕,表现出清雅孤寂的审美意境,具有隐逸之风,这与林黛玉喜散不喜聚、敏感直率的诗人情怀十分贴切”“蘅芜苑虽无艳丽的花木,但各类香草却有沁人心脾的芳香,《楚辞》中有香草美人之比,正映照蘅芜君的高洁清雅。这种外表质朴无华而暗香浮动的植物配置,映衬出薛宝钗朴实大方的外表下闪动的人格魅力”可知,结合院落自然环境的书写,可以分析人物的情怀、性情、人格魅力等。6.B7.D8.①狗和猫与林弧的和谐相处以及随意的生活,体现了林弧的善良与随和。②狗和猫被泥娃绝对领导甚至欺负,体现了泥娃的淘气和野性。③狗和猫丰富了人物生活,也丰富了小说内容,让读者感到一种灵性。9.①山林中,一老一少,一狗一猫,老的孤苦一生,少的没爹没娘,他们的经历和生活本身就是传奇。②林弧救活、收养泥娃,并对他疼爱有加,体现了一个老人面对一个弃儿时的“大义”。③精准扶贫工作队队员对泥娃的关爱,体现了国家对贫困群体的关爱,是一种社会“大义”。【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也符合他‘心野性傲、不好教养’的特点”错,是“细眼向上挑,看人像斜视,给人一种这小子心野性傲、不好教养的感觉”。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D.“插叙手法”错,应为“补叙手法”。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形象的能力。“草木、动物往往比人活得更有气势……有一通土炕,狗占一铺,猫占一铺,林弧占一铺”“平日他们三个活得随意……”,体现了林弧的善良与随和。“就去跟狗猫厮混,抱猫骑狗,薅毛揪皮。……狗和猫渐渐接纳了泥娃,泥娃成了它们的绝对首领”,体现了泥娃的淘气和野性,照应上文的“给人一种这小子心野性傲、不好教养的感觉”。狗和猫作为山林中的动物,它们的形象与偏僻山村的环境相符合,营造了一种自然、野生的生活氛围。它们的存在使得故事背景更加生动,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山林中的生活状态。狗和猫丰富了人物生活,也丰富了小说内容,让读者感到一种灵性。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传奇故事中蕴含着大义”是指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充满传奇性的故事,传达了关于人性、教育、社会关怀和个人成长等深层次的主题和价值观。这些“大义”不仅是对读者的精神启迪,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积极回应和反思。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偏僻山村的温馨故事,孤老头子林弧无意中收养了一个名叫泥娃的小孩,并将其抚养长大,最终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泥娃得以入学接受教育。小说中,无论是动物如猫狗,还是人物如林弧、泥娃,都很奇特、经历不寻常,他们都是一道传奇。故事中,林弧对一个无依无靠的小男孩泥娃的关爱,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温情。在孤独的山村里,林弧与泥娃相互依靠,共同生活,这种陪伴和关爱超越了血缘和传统家庭关系,是一种广义上的亲情。这是是一种个人“大义”。“县里精准扶贫的工作队听说林弧养着一个来历不明的小孩,就把林弧列入了重点帮扶对象。工作队队员去林场找林弧……”,扶贫工作队的出现代表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他们帮助泥娃入学,确保他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体现了社会公正和人文关怀。这是是一种社会“大义”。10.CEG11.A12.C13.(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2)魏征拜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进言,所以才敢这样。”14.①为人耿直,得到太宗谅解;②竭尽忠诚,深合太宗心意;③及时劝谏,纠正太宗过失。【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不听从就随便答应,担心就这样做了。“臣以事有不可”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C处断开;“故谏”表结果,E处断开。“若”领起的假设复句中“不从辄应”表示前提,“恐遂行之”是结果,G处断开。故选CE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副词,表示推断,大概;/连词,表原因,因为。句意: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因为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B.正确。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句意:立即宽恕释放了志安等人,而后奏闻朝廷。/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C.正确。用来……的;/……理由(原因)。句意:这不是稷、离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D.正确。厌烦;/满足。句意:太宗厌烦他们。/晋国,哪会有满足的时候呢?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太宗命魏征去安抚晓谕他们,并押解两名罪犯回京”错,两名罪犯是魏征在路上遇到的,皇帝没有命令魏征押解两名罪犯回京。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董”,督察;“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苟”,苟且。(2)“再”,两次;“导”,引导;“然”,这样。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由“王器其直,无恨意”可知,魏征的直言没有引起唐太宗的恨意,反而因为为人耿直,得到太宗谅解。由“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可知,魏征能够竭尽忠诚,多次上疏谈论政务,深合太宗心意。由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密封上书言事的很多,有的不符合事实,引起了唐太宗的方案,魏征及时劝谏,纠正了太宗过失。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材料二: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征说:“你挑拨我们兄弟互相争斗,怎么处置?”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的耿直,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帝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这时,河北州县曾侍奉过隐太子与巢王的人自觉不安,到处结伙藏匿,预谋作乱。魏征禀告太宗说:“不把最公正的心意展示给他们,祸患就不能解除。”太宗说:“你去安抚晓谕河北人士吧。”路上遇见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被押解到京师,魏征和副使商议说:“正好有诏书,东宫和齐王府旧属一律免罪,现又捕送志安等人,谁能没有疑心呢?我们即使前去传达圣旨,人们也不会相信。”立即宽恕释放了志安等人,而后奏闻朝廷。出使回来,太宗很高兴,和他日益亲近。魏征也认为这种赏识是不世之遇,便说尽心中想法而毫无隐讳,共上奏二百多篇奏章,全都切实可行合乎太宗之意。后来,太宗在丹霄楼宴请群臣,饮酒时对长孙无忌说:“魏征、王珪侍奉隐太子、巢刺王时,的确可恨,我能抛弃旧怨,任用才士,无愧于古人。但每当魏征进谏我不听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魏征说:“我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不听从就随便答应,担心就这样做了。”太宗说:“只管当即答应,再找机会陈说,难道不行?”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过后又有话说。如果当面服从答应,再另找机会陈说,这就是‘过后又有话说’,这不是稷、离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太宗大笑说:“有人说魏征举止怠慢,我只看到他的恭敬顺从!”魏征拜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进言,所以才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进谏,我怎么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当时密封上书言事的很多,有的不符合事实,太宗厌烦他们,想加以责备降职,魏征说:“古时设立谤木,就是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上书,就是谤木制度的遗风吧!陛下想了解得失,应当任其所言。如果说得对,对朝廷有益:如果不对,也无损于朝政。”太宗高兴了,将这些人都慰劳后送回。15.D16.不相同。①含义不同:本诗中“神鸦”指“逐舟觅食的乌鸦”,辛诗中“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②作用不同:本诗中采用拟人手法,描写逐舟觅食的乌鸦好像在翩翩起舞迎接诗人到来,诗人以此烘托自己回乡途中的喜悦之情。“一片神鸦社鼓”描写人们在佛狸祠祭祀的热闹景象,表达对沦陷区百姓安于现状的隐忧,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收复故土。【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D.“杜甫的《登高》通篇对仗工整……本诗亦如此”错,本诗的尾联“湖光与天远,直欲泛仙槎”不对仗。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首先回答“不相同”,理由从其含意和作用两方面分析。据注释③可知,本诗中“迎櫂舞神鸦”的“神鸦”是指“逐舟觅食的乌鸦”。“迎”是“迎接”的意思。句意:。“迎”赋予乌鸦以人的动作行为,故该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逐舟觅食的乌鸦好像在翩翩起舞,迎接诗人到来,诗人以神鸦飞舞,迎接着归帆来烘托回乡途中的喜悦之情。辛诗中“一片神鸦社鼓”,意为:(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其中“神鸦”是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形成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那么热闹地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表达了诗人对沦陷区百姓安于现状的隐忧,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收复故土。17.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玉鉴琼田三万顷肝肺皆冰雪(或:细斟北斗)【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弊、鉴、肺、斟。18.A19.①原句“是热闹的”侧重客观的描述,与语段的风格一致;改句“热闹极了”带有主观性评价,与语段的风格不一致。②原句“游泳的、洗衣的、挑水的”,描绘了河中、岸边有很多人,能表现“热闹”的场景;改句只是描绘了人们的行为。③原句“一阵响过一阵”表现吆喝声越来越大,能表现“热闹”的场景;改句只是表现吆喝声不断。【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雨水”是本体,“瀑布”是喻体,把“从屋檐落下的雨水”比喻成“瀑布”。A.比拟。“轰击”一词把成千上万的小雨滴当作炮弹来写。B.比喻。把“雪”比喻成“碎琼乱玉”。C.比喻。把“这一切”比喻成“蛛丝”。D.比喻。把“照明弹”比喻成“汽油灯”。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原句和改句,有如下不同:原句中“是热闹的”被改成“热闹极了”。前者侧重对夏季河流的特点作客观描述,而后者侧重主观感觉。语段的风格倾向于客观描述夏季河流的情况,故原句的表达与整个语段风格的一致。原句中“游泳的、洗衣的、挑水的”是“的”字短语,相当于名词性短语,描绘了河中、岸边有很多人,他们游泳、洗衣、挑水等,场景非常热闹;而改句是“人们游泳,洗衣,挑水”,这样的表达只是在描绘人们的行为,而不是着眼于人们。原句“一阵响过一阵”被改为“吆喝声一阵又一阵”,原句“一阵响过一阵”,表现吆喝声越来越大,突出了场景越来越热闹;改句“一阵又一阵”只是表现吆喝声不断,看不出越来越热闹的渐变性。20.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结构的技术之美,欣赏彩画雕栏的色彩线条之美,感受匾额楹联的书法之美,领略石刻造像的造型之美。21.甲:古建筑有震撼人心的美乙:并不仅仅依靠建筑物本身22.序号②,修改为: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序号④,修改为:更能点燃我们创造当代文化的激情。【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题干要求把“句子改成四个整齐的语句”,可以把并列的四个短语拆开,分别作定语和中心词,同时注意短语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建筑结构”对应“技术之美”,如此一一组合,添加动词,构成整齐的排比句。修改如下: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结构的技术之美,欣赏彩画雕栏的色彩线条之美,感受匾额楹联的书法之美,领略石刻造像的造型之美。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是针对“古建筑”得出的一个观点句,结合后面的分析,可知主要谈到了古建筑的美,而且这种美是“穿越时空,唤起古今心灵的共情”的,故填“古建筑有震撼人心的美”。乙处,由横线后“还在于其与山水、史实、诗文、画作、民俗、情怀等融为一体……”可知,关联词可以填“不仅”或“并不仅仅”等,内容上与“融为一体”相对,可填“建筑物本身”,故可填“并不仅仅依靠建筑物本身”。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序号②,“我们等待着去探索”不合逻辑,改为“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序号④,“不但……反而”,关联词搭配不当,把“反而”改为“更”。23.例文:科学分析辨信息

理性思考获真知狄更斯曾用“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来评价工业革命时代,而今信息化发展迅猛的时代也可用这句话作为注脚。的确,信息时代中我们被信息的汪洋包围,这其中真假难辨、信息良莠不齐。故依我之见:吾侪青年应厚植理性思考的思维品质,提高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增强“信息时代”生存力。所谓提高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就是当我们在面对一则陌生的信息时,不仅仅从个人经验、他人观点出发进行定性,而是既充分调动个人经验、知识,有的放矢地吸纳他人观点,从信息内容的实际出发,判断其真实性及价值。这样的思维习惯有助于我们摆脱“经验主义”的窠臼,充分发挥毕达哥拉斯所言人独有之“理性”,更好地生活于信息时代。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信息时代,个人话语权扩大,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切实提高了传播实效,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信息都得以广泛传播。因此吾侪网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