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阿勒泰地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大联考高二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在孔子以前没有人把“仁”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提出过。孔子提出“仁”的哲学概念并不是偶然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春秋时代,铁器开始使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的发展,私田不断扩大;因此解决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为适应上述变革要求,剥削阶级之间的斗争较之以往自然也更尖锐。代表由奴隶主贵族向封建主阶级转化的思想家孔子,希望能在不打乱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的条件下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因此他在新旧势力之间,就采取调和改良的态度。而对于劳动者,主张改善他们过去在生产中的奴隶地位,对人民行以“德政”,承认某些已经改变了的现实。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但是“爱人”并不是什么人都做得到的,他认为只有“君子”才可能有爱人的品德;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这就是他的弟子曾参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其意思是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有“因”有“革”。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所以面对变革着的现实,从中调和,他认为这是“吾从众”的态度,可以适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从另一方面说,新兴封建主阶级也应该这样,“忠”则不应“犯上作乱”,“恕”则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他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他所说的“道”就是“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论语·子罕》)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摘编自汤一介《仁——孔子的思想核心》)材料二:孔子这个“仁”的概念可以说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因为他强调了“人”,处处讲人道之所当然,讲人之所以为人,把什么问题都归结到人心和人性上,正和那种天鬼迷信,神权思想相对立。最明显的表现,如他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他只重视做人的道理,对于鬼神问题存而不论。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而却大讲其丧礼和祭礼,对象还没有弄清楚,究竟向谁行礼呢?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明明讲“务民之义”,也就是说“尽其为人之道”。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究竟有没有鬼神来接受我的“敬”,那倒不必追问。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是“人”的问题而并不是“神”的问题,是“心”的问题而并不是“物”的问题。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离开“仁”,“礼”的真精神就失掉了。这样,从一方面看,他以仁讲礼,高唱“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从原始迷信、神权思想中,把人性解放出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显然具有进步意义;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他拿古代贵族所制定的“礼”来作为一般做人的标准,把人性规格化,违犯了“礼”,违反了古代贵族所制定的“人”的规格,就是“不仁”,就是失掉“人性”,就不算“人”,这分明是以贵族性来冒称人性,极力为古代贵族统治作辩护,他的阶级本质,从这里也显然暴露出来。(摘编自嵇文甫《春秋战国思想史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它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时代社会发展情况,体现了孔子在新旧统治势力之间的调和改良态度。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可看作是对“仁”的最根本含义的界定。其提出是为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反映了这一思想的阶级性。C.“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是孔子心中的行“仁”之法,在他看来,不论新旧统治阶级哪一方,都要推己及人。D.孔子提倡“仁”,强调人的作用,正与神权思想对立,一方面要人“远”鬼神,一方面又让人“敬”鬼神,表现出其思想的矛盾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革,这是孔子提出“仁”这一哲学概念的大背景。B.在统治者和劳动者的关系上,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C.“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这标志着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D.孔子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的尊严,把人性从原始迷信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中有关“鬼神祭祀”观点的是()A.孔子诞辰日,在曲阜举行祭孔大典。B.民间有“清明祭祖,端午插艾”的习俗。C.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D.秋收结束,农民举办社祭,欢庆丰收4.在除夕,中国人要除旧布新、祭祀祖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5.请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仁者爱人”的。【答案】1.D2.A3.C4.①除旧布新,体现了对个人努力奋斗价值的认可。②祭祀祖先,体现的是“尽其为人之道,行其心之所安”。5.①以设问的方式提出“仁”的根本含义是“仁者爱人”,明确概念。②从统治者与劳动者、新旧统治阶级之间两个角度分析概念,展开论述,条理清晰。③采用了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手法进行论证,说理充分,论述有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表现出孔子思想的矛盾性”错,材料二信息是“不过这里好像存在着一种矛盾:一方面要‘敬’鬼神,另一方面却又要‘远’鬼神,对于鬼神问题并未多加考虑,鬼神究竟是有是无,还没有确定……这似乎讲不通,其实孔子已经拿人文主义的精神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可见文中说的是“好像”“似乎”,其实并不矛盾。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爱护劳动者,对老百姓施以恩惠,在他看来,统治者都具有这种品德”错,材料一第四段信息是“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可见孔子认为并不是每个统治者都能有爱人的品德。C.“‘仁’属于孔子的哲学范畴,所以他才会重视个人努力,否定‘天命观’”错,材料一结尾段信息是“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并非靠了‘仁’,而自己不努力,他就可以光大了……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因此,他的‘仁’不仅是一个政治的道德的范畴,而且是他的哲学范畴”,可见选项表述中“否定”一说过于绝对,因果逻辑关系颠倒。D.“这与孟子‘民为贵’的观点一致”错,孟子是从民与统治者关系角度,说明要重视百姓;孔子从哲学角度谈要重视人的主体地位,并不一致。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论点和论据的能力。ABD都表现了对祭礼的敬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C.材料二认为祭礼、丧礼都是尽人心的行为,而C项是对“问鬼神”的否定(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属于迷信行为。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由材料一“孔子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靠个人的努力可以使‘仁’发扬光大;……这就是说,人是主动的,而‘仁’是要靠人的主观努力才可以得到的。孔子很看不惯那些不努力求上进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没有出息……由于孔子重视了个人的努力,相对地说降低了‘天’的作用,这也可以说是对西周以来‘天命’观的一种否定……它标志着对人自身的重视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天’的作用的限制。从这一点说,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压低‘天’的绝对性和神秘性的作用”,得出答案①除旧布新,意思是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体现了对个人努力奋斗价值的认可。由材料二“为什么要‘敬鬼神’?从孔子看来,这也只是尽其为人之道,使自己心安理得……他把‘敬鬼神’,把丧礼和祭礼,根本看成人的良心问题,是‘崇德报功’而并不是迷信,……如上所述,丧礼、祭礼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以此类推,一切礼也都是行其心之所安,自尽其为人之道。这就是以‘仁’讲‘礼’,以人文主义的精神讲‘礼’”得出答案②祭祀祖先,体现的是“尽其为人之道,行其心之所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相关段落为三、四、五段。第三段先提出问题,以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方式总领下文,“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第四段观点句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当然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而是适应封建主阶级的要求”,明确提出这一思想的前提,然后展开论述,首先明确“爱人”的重要性,“照孔子看,有了‘爱人’的主观意愿,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按照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的要求‘忠’于君主,孝顺父母;从统治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仁者爱人的阶级思想,认为只有统治者能做到,“作为统治者来说,对劳动者才能给以恩惠,从而‘得众’……至于劳动者根本说不上有这种品德,他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这反映了‘仁’的思想的阶级性”。第五段明确施行仁爱的方法,关键句为“春秋末期,正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时期,这时旧的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主阶级的矛盾自然是十分尖锐的。孔子在这种形势下采取什么态度呢?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行‘仁’的方法”,然后具体阐述如何实现,“主张在统治阶级之间,要推己及人:如果说奴隶主贵族想要站得住,同时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站得住;如果奴隶主贵族希望自己通达,也应该让封建主阶级通达。用这样的方法(推己及人)才可以实现‘仁者爱人’的原则。因为照孔子看来,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综上可见使用了总分的结构,宏观看是层层推进,微观看又有平行并列关系,条理清晰,结构合理。③采用了引证(《论语·宪问》《论语·雍也》《论语·为政》)、对比论证(统治者和劳动者,新旧阶级间)等论证手法进行论证,说理充分,论述有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误会柳青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坐在饭铺小炕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一一五师!”他说。“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渠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四年了。”他说。“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铺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枪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在哪里?在这里?”“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多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我们披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一九三八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来后方考察旅行的目的是写点文章,因此,“我”对长嘴巴挂彩的故事饶有兴趣。B.吃饭时满头汗珠,连讲故事时都缓了口气,这表明长嘴巴伤情不轻,身体依然虚弱。C.长嘴巴告密回来,态度与之前相比变化很大,主要是因为他们共进来五个人,更有胆量。D.这次误会让“我”看到了后方战士的斗争风貌,给了“我”别样体验,因此心生愉快。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长嘴巴来称呼休养员,既强化了人物的外貌特征,又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B.长嘴巴讲述薛公岭战斗时,破碎的语言配上比划的动作,贴合人物的身份与心情。C.小说中人物对话占较大篇幅,使情节更为集中紧凑,同时又有助于人物形象刻画。D.小说表现敌我斗争,回避正面战场的描写,而选择叙写后方平凡小事,选材独特。8.文中写长嘴巴对“我”的怀疑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请简要分析。9.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答案】6.C7.A8.①当“我”问他是否党员时,他警觉(迟疑);②当“我”问他陈支队多少人,他故意隐瞒,说不晓得;③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刻意说反话;④趁我吃面条时,他找借口去告密。9.①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②“我”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③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这与小说开头的伏笔形成照应,使故事曲折完整。【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主要是因为他们共进来五个人,更有胆量”错,主要不是因为人多,而是因为“长嘴巴”痛恨汉奸。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使他的告密行为显得合理”错,长嘴巴与告密行为没有必然联系。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我”问他是否党员,引起他的警觉。②“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当“我”问他陈支队多少人,他故意隐瞒,说不晓得;③“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刻意说反话;④“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趁我吃面条时,他找借口去告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构思技巧的能力。“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我竭力想了解他”“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在对话中,“我”的追问不断深入,而“我”迟迟未察觉突变,还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与小说开头“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的伏笔形成照应,故事曲折完整。二、古代诗稳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竟宁元年,单于复入朝,礼赐如初,加衣服锦帛絮,皆倍于黄龙时。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节选自《汉书·匈奴传》)材料二:王昭君者,齐国王襄女也。昭君年十七时,颜色皎洁,闻于国中,求之皆不与。献于汉元帝。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伪不饰其形容。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后单于遣使者朝贺,元帝陈设倡乐,乃令后宫妆出。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乃更修饰善妆盛服,形容光晖而出。俱列坐,元帝谓使者曰:“单于何所愿乐?”对曰:“珍奇怪物,皆悉自备。唯妇人丑陋,不如中国。”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于是昭君喟然越席而前曰:“妾幸得备在后宫,粗丑卑陋,不合陛下心,诚愿得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良久,太息曰:“朕已误矣!”遂以与之。昭君至匈奴,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旷思惟歌》曰:“……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幽沉,不得颉颃。虽得馁食,心有徘徨。我独伊何,改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昭君有子曰世违,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昭君问世违曰:“汝为汉也,为胡也?”世违曰:“欲为胡耳。”昭君乃吞药自杀。单于举葬之。胡中多白草,而此冢独青。(节选自蔡邕《琴操·怨旷思惟歌》)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昭君怨A恚B日久C不得D侍列E乃更F修饰G善妆H盛服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倍,指加倍,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字意思不同。B.与,指给予,与《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词义相同。C.不如,文中的意思是比不上,与成语“自愧不如”的“不如”意思相同。D.幸,指有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昭君的美丽远近闻名,被选入宫中五六年,连元帝的面也不得见,后作为和亲女子,被赐给单于,万里投荒,思乡思亲,最终独留青冢,怨恨贯穿一生。B.在汉元帝选拔后宫女子去和亲时,王昭君主动起身上前,并极力丑化自己,这实是讽刺元帝有眼无珠,元帝后悔,但因昭君去意已决,出塞的命运无法改变。C.王昭君出塞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但促成了汉朝和匈奴关系的和好,从材料二中的死后隆重下葬和两则材料都提及的单于喜悦来看,昭君获得了匈奴人的敬重。D.材料一中的王昭君只是一个人名,于国有功,却不见具体形象,而材料二中的王昭君有情感,有言行,神、形和传奇色彩兼备。这是由两则材料的不同主题决定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乃问后宫,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者起。(2)单于死,子世违继立。凡为胡者,父死妻母。14.昭君出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作答。【答案】10.CEG11B12.B13.(1)元帝就问后宫,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能远行的人起立。(2)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14.①匈奴单于主动请求与汉女子和亲。②昭君来自偏远之地,未被皇帝宠幸。③昭君心怀怨愤,主动请求远嫁。④匈奴使者在场,皇帝不便反悔。【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昭君因为心里怨愤很久,不能得到侍奉皇帝的机会,就更换了妆饰,化精致的妆容和穿漂亮的衣服。“怨”“恚”是同义复词,A不断开;“日久”是对“怨恚”的补充,B不断开;“昭君怨恚日久”形成主谓句,单独成句,C断开;“不得侍列”是“昭君怨恚”的原因,“得”作谓语,“侍列”作宾语,动宾结构,单独成句,D不断开,E断开;“乃更修饰”为动宾结构,单独成句,F不断开,G断开。“善妆盛服”为动宾结构,单独成句,H不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正确。加倍/通“背”,背叛。句意:都比黄龙年间增加一倍。/希望你详细地(向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的。B.“词义相同”说法错误。给予/亲附,结交。句意:很多人家求亲,家里都不答应。/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意思不同。C.正确。句意:只是女人丑陋,比不上中原的女子。/自己惭愧比不上别人。D.正确。有幸/皇帝到某处。句意:我有幸在后宫充数。/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昭君去意已决”错误。从材料二来看,昭君出塞和亲无法改变是因为“单于使者在旁”,昭君虽然是主动求去,但结合“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也能看出她并非情愿,但心怀怨恨,“去意已决”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乃”,于是,就;“以”,把;“能行者”,能远行的人;“起”,起立,起身。(2)“继”,继位;“立”,成为单于;“妻母”,娶母亲为妻。【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一“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可知匈奴单于主动请求与汉女子和亲,愿意以和亲的方式,与汉朝交好。由材料二“以地远,既不幸纳,叨备后宫”“元帝每历后宫,疏略不过其处”可知,昭君来自偏远之地,未被皇帝宠幸。由材料二“积五六年,昭君心有怨旷”“昭君怨恚日久,不得侍列”可知,昭君心怀怨愤,由“昭君喟然越席而前”“诚愿得行”可知,她主动请求远嫁。由材料二“时单于使者在旁,帝大惊,悔之不得复止”可知,因当时匈奴使者在场,皇帝不便反悔。参考译文:材料一:竟宁元年,单于又来到汉朝,汉朝对他的礼遇和赏赐还像以前一样,并增加衣服、锦帛、粗丝棉的赏赐,都比黄龙年间增加一倍。单于自己说愿意做汉朝的女婿,以亲近汉朝。汉元帝把后宫良家女子王嫱字昭君赐给单于为妻。单于十分高兴,向天子上书,说自己愿意保护上谷以西至敦煌的汉朝边塞,并永远传下去。材料二:王昭君,是齐国王襄的女儿。昭君十七岁时,容貌洁白靓丽,闻名齐国,很多人家求亲,家里都不答应。后来献给汉元帝。因为来自偏远地方,没有被宠幸,只是在后宫充个数。过了五六年,昭君心里有怨恨,故意不修饰自己的容貌神色。元帝每次来后宫,都粗疏忽略不经过她的住处。后来单于派遣使者来朝贡贺,元帝安排了歌舞音乐,就命令后宫女子妆扮出席。昭君因为心里怨愤很久,不能得到侍奉皇帝的机会,就更换了妆饰,化精致的妆容和穿漂亮的衣服,形貌带着夺目的光辉来出席。都坐下来了,元帝对匈奴使者说:“单于希望得到什么喜欢的东西?”匈奴使者回答说:“奇珍异宝,我们那儿都有。只有女人丑陋,不如中原的女子。”元帝就问后宫,想把一位女子赐给单于,能远行的人起立。这时,昭君喟叹一声,越过前面的席位,走上前来说:“我有幸在后宫充数,长得粗丑又身份低微,不能合于陛下心意,我非常愿意出行。”当时单于使者就在旁边,元帝大惊,后悔也无法阻止。过了好一会儿,才叹息着说:“我错过了!”于是只好将昭君给了单于。昭君到了匈奴,单于非常高兴。认为汉朝给予自己的十分丰厚,就派遣使者回报汉朝,送了一双白壁,十匹骏马,以及胡地的珠宝。昭君心里怨恨元帝开始不能好好对待自己,心里不开心,又思念故土,就作了《怨旷思惟歌》:“……可叹那离宫幽室实在空旷寂寞,金丝鸟般的娇躯总也见不到阳光。梦想和思念沉重地压在心头,笼中的鸟儿却不能自由地翱翔。虽说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儿徘徊茶不思来饭不香。为什么唯独我这么苦命,来来去去的好事总也轮不上。翩翩起舞的紫燕,飞向那遥远的西羌。巍巍耸立的高山横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远方。叫一声家乡的爹和娘啊,女儿出嫁的道路又远又长。唉!你们可怜的女儿呀,忧愁的心儿满怀悲痛和哀伤。”昭君有儿子名叫世违,单于死后,儿子世违继位成为单于。凡是胡人,父亲死了可以娶母亲为妻。昭君问世违:“你想做汉人,还是做胡人?”世违说:“我想做胡人。”昭君于是吞药自杀。单于举全国之力为她行葬礼。胡地植被以白草为主,只有昭君的墓上长满青草。(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注]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四十岁,当时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县)知州。②千里孤坟:作者妻子的坟墓在四川彭山县,和他当时所在地的密州东西相距数千里。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题“记梦”,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说明词人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的,从下片“夜来幽梦”五句写梦境可看出来。B.“纵使”三句把现实与想象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种种个人艰苦,体现在容颜的苍老和形神俱备之中,感情深沉而无奈。C.“茫茫”“年年”是叠词,有助于将词人内心沉痛之感渲染得层层叠叠、绵密哀婉,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D.最后三句词人设想自己在年年伤逝的日子里,想念亡妻而柔肠寸断。月明之夜,松冈之上,是何等凄清幽独,黯然销魂。16.生死相隔,深情难忘。全词不见一个“隔”字,却能处处见隔离,见深情。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十年生死”,生与死,十年过去,仍是永远的隔离。②“千里孤坟”,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自己却在异地,是一种距离的隔离。③“纵使相逢应不识”,岁月沧桑,时间流逝,即使相逢也认不出,是一种时空的隔离。④“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是陌生的隔离。【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设想自己”表述有错,根据原文应该是词人从对方落笔,想象亡妻思念亲人。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注意扣住“隔”来分析。如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仍是永远的隔离。如“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妻子葬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自己却在异地,是一种距离的隔离。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为何相逢不识?固然是因为词人遭受打击,已经“鬓如霜”了,但也因为已经分开十年,岁月沧桑,时间流逝,即使相逢也认不出,是一种时空的隔离。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但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是陌生的隔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______”,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老子》四章中,老子强调做人不失去生存的根基才能长久,躯体虽死但是精神长存的就是长寿的人,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答案】①.吾止也②.吾往也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不失其所者久⑥.死而不亡者寿【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庶、壹、修、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想象力是人拥有的一项既关键又特殊的能力。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有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通往太空,往越来越宏大的方向,另一个则是向内的,_____A_____。这两个方向都有无穷无尽的开拓空间。①无垠的太空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施展之地,网络世界和虚拟空间同样能产生奇妙的想象力。②我最近读的几本书都与想象力有关,生命和宇宙图景对它们的描绘,很有启发性。一个人的想象力来源十分复杂。③与大自然的接触、获取从学校和书本中的各种知识、与不同人不同文化的交流等,共同塑造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想象。知识越多,想象力越充沛。④就像一个圆,圆的里面是一个人拥有的知识、对世界的认知,圆的外面则是想象力。圆越大,圆的周长越长,“圆”内触及的知识世界越广阔,_____B_____。18.请在文中A、B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带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往越来越微观的方向;B圆外想象力世界越丰富19.①“产生”改为“激发”。②改为“它们对生命和宇宙图景的描绘”。③改为“从学校和书本中获取的各种知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此句与“往越来越宏大的方向”相反,即往微观方向,句式为“往越来越……的方向”,可填:往越来越微观的方向;B处,由“知识越多,想象力越充沛”可知,此句应是说圆外面的想象力越丰富,可填:圆外想象力世界越丰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①“产生奇妙的想象力”动宾搭配不当,“产生”改为“激发”。②“生命和宇宙图景对它们的描绘”主客倒置,语序不当,应该是“它们对生命和宇宙图景的描绘”。③“获取从学校和书本中的各种知识”语序不当,应改为“从学校和书本中获取的各种知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打在这铁皮上,就打出声音来。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起鹘落,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20.同样是听雨,季羡林老先生的心境是怡然自乐,而《红楼梦》第45回中,黛玉邀宝钗晚间叙话,宝钗却因下雨失约,此时黛玉的心境更符合诗句()A.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B.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1.文中加点词语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两个分析其中的妙处。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摹写雨声?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20.A21.①“极小极小”运用叠词,写出了雨丝的绵密,雨声的细微,照应“润物细无声”;②“极静极静”运用叠词,强调环境的宁静和心绪的平和,也反衬出作者面对艰巨的文字研究任务时内心的焦灼;③“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写出了雨声节奏、响度、音调的错落变化,使听觉感受生动具象,真实可感,也表现出作者听雨时的沉浸享受。22.①比喻。以声写声,将雨声比作“金声玉振”“黄钟大吕”“弹素琴”“百鸟争鸣”,生动形象的表现出雨声的高低错落,丰富多变;②通感。以形写声,用“大珠小珠落玉盘”“红珊白瑚沉海里”“霹雳舞”“兔起鹘落”等视觉感受来摹写雨声,想象丰富,表达新颖;③排比。连用8个“有时如”,一气呵成,句式整齐,富有节奏,从多角度写出了雨声的错落变化,表现出作者沉浸在雨声中的喜悦。【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内容,分析人物心境的能力。第45回中,黛玉因“西厢记”和“牡丹亭”事件对宝钗大为感念,故卸下了她所有的防范与戒心,对宝钗说了很多平日里从不对人说的体己话,说她每况愈下的身体,说她寄居贾府的难处,说她平日里对她的误解…宝钗要走时,黛玉依依不舍,要宝钗晚上再来跟她说话。一向喜散不喜聚的黛玉,何曾主动邀请或挽留过谁?可见此时的她,是满心赤诚地待宝钗了。可傍晚偏偏就下起了雨,“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宝钗不能来了,想到自己的身世、身体、处境、未来,瘦弱又孤单的黛玉泪洒窗纱,挥笔写下悲凉凄苦《秋窗风雨夕》。A.上阳宫女幽居深宫,秋夜听雨,难以成眠,其内心的凄苦悲凉与黛玉相通。B.表现出李清照闲居读书、静坐赏雨悠然自适。C.写诗人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既有对未来重聚的憧憬,也更显此刻的思归之切。D.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故选A。【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效果的能力。①“极小极小”是描写春雨的声音,春雨本就不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浙江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行业运行态势及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金融信息化行业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行业运行动态与十三五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螺旋泵市场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薯条行业运行状况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集装箱与国际物流运输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师范大学《节目策划》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京学院《商务应用文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入职教育》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部编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医学装备科医院设备绩效管理修订方案
- 绿色卡通风食堂食品安全培训PPT
- 新媒体营销完整版教学课件最全ppt整套教程电子讲义(最新)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口算天天练
-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完整版
- 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教案(4篇)
- 练字常用的稿纸-红色单线稿纸-书写纸张打印即可
- 个人简历求职竞聘自我介绍PPT模板课件
- Q∕GDW 11612.1-2018 低压电力线高速载波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
- 活性炭生产工艺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