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郁达夫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秋景的特点。3、从内容、手法两个方面领悟作者

是怎样表现“故都秋景”的。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被追为烈士。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故都的秋》等。二、背景展示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那么文章描写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作概括。

3---秋景院落

4---秋槐落蕊

5---秋蝉残鸣

6-9秋雨话凉

11--秋日硕果

2、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悲凉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提纲挈领、笼罩全文3.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感官)选取了哪些平常景物进行了描写?有何作用?

(1)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①秋色(视觉)(清):碧空、蓝朵、青布、淡绿微黄,都是冷色调。作者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②秋声(静)(听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③秋味(触觉、心理)(悲凉):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2)作者从声、色、味的角度很好地表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描写景物的角度:a.多种感官角度(听觉/声音描写、视觉/色彩描写、视觉/形态描写、绘声绘色、视觉听觉结合、嗅觉/气味描写、味觉描写、触觉描写、通感、多种感官)b.时空角度(早晚/四季、远近、俯仰/高低等)(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c.色彩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渲染、烘托、绘形绘色、

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等手法。4、炼字总结

鉴赏写景语段的一般方法:写什么——怎么写——渲染什么氛围——有什么作用(艺术效果、情感)即内容——手法——语言——情感赏析“秋景院落图”一段文字的妙处。

①作者用以平淡的语言一一细数出“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漏下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破壁腰”等细微平常典型的景物。描绘出了一幅幽静、清凉的意境图。②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突出了清静的氛围。③写景与个人感受相结合,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清静生活的喜爱,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北平风光欣赏2024/8/1612岳阳中学·陈益夫

1、题目《故都的秋》,作者为什么还写到

江南的秋和南国的秋?

①对比、衬托,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对比,突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②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突出其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

2、试赏析理解13段“南国之秋……黄犬

之与骆驼。”一段。

①前三组比喻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饭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②“白干”“馍馍”“大蟹”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令人读后回味悠长。③“黄犬之与骆驼”的比喻一个平和活泼,一个悲凉深远。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写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①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形成对比,更凸显了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②第二段以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来衬托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倒数第二段呼应开头,又以“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这样就把北国之秋的浓烈、厚实、刚强、博大等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③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向往眷恋的真情。3,哪些句段体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

体现作者“悲凉”情怀的句段大致有:

“……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第4段)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作者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第5段)“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这一整段都带有悲凉之情,可以集中体会这些语句。(第12段)3,哪些句段体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作者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观点一)与黑暗的社会环境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观点二)与作家个人气质和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有悲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感倾向。

4、对于《故都的秋》的主题,历来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是颂秋,有人认为是悲秋,有人认为是表达对故都的眷恋之情,有人认为是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情,还有人认为是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你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什么看法?

(观点一)《故都的秋》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赞美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性格。(借景抒情)(观点二)《故都的秋》表面是在悲秋,实为颂秋。

①如作者所说,秋能引起人们“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但作者在开头和结尾都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衬托出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秋意之十足,渗透着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的挚爱和眷恋。

②文中写了家家户户的庭院秋色,写了高空下寂静的牵牛花,写了无声地飘然落地的槐花,在悲凉中又写出了故都人情的深沉、温暖,富有情味。写到处是成熟的水果,这是写清、静、悲凉中的成熟和充实,给人生气盎然的韵味。所以说作者实际上是在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悲凉来颂秋。(观点三)《故都的秋》不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更是传递出他的爱国情愫。

郁达夫在他短短四十几个春秋里,身处乱世,饱经忧患,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在《沉沦》中借主人公之口发出“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的呐喊,这也是他的心声。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他借写故都的秋景,表达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