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串讲 (毛中特)_第1页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串讲 (毛中特)_第2页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串讲 (毛中特)_第3页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串讲 (毛中特)_第4页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串讲 (毛中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政治基础知识点串讲(毛中特)总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改造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特建设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党处于幼年时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特别是1931年开始的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坚决纠正“左”倾错误,注重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

第一步: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第二步:经过延安整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成为全党的共识。第三步: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

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及其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过程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最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线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过程。

《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单选“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上述论断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在A.《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道路》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论新阶段》多选恩格斯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理论准备不成熟,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犯了许多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中国革命几度遭受曲折反复的过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及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结合材料和史实回答,党的领导人提出这一重要命题的主要原因在于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B.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C.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相融性

D.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提供了现实发展模式2.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探索革命:

革命指推动事物发生根本变革,引起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同阶层、国家又密切关系。在阶层社会中,先进阶层推翻旧阶层的统治,实现国家政权的更替,是通过社会革命进行的。2.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探索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2.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探索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2.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探索中国革命:反私有制反资本家无产阶级反资反私--社会主义革命任务领导性质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反资反私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多选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于A.革命任务

B.革命领导者C.革命对象

D.革命性质单选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其标志是:A.中国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

B.中国革命领导阶级发生了变化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开始后一个很长时期内,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但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计划和市场的矛盾愈益凸显,成为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践要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首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接着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最后是突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思想束缚,并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人民民主专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批判地继承传统;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要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

多选邓小平指出:“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