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理(口腔解剖生理学)_第1页
口腔生理(口腔解剖生理学)_第2页
口腔生理(口腔解剖生理学)_第3页
口腔生理(口腔解剖生理学)_第4页
口腔生理(口腔解剖生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腔生理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牙列合颌位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牙冠形态执行咀嚼的功能结构突形----突形:压碎食物突形---凹形:磨细食物沟、窝、边缘嵴对被咀嚼的食物有排溢与限制作用,合面形态丧失或部分丧失对咀嚼功能乃至整个口颌系统产生影响牙尖功能尖(捣碎尖支持尖)非功能尖(剪割尖引导尖)合面窝容纳食物边缘嵴限制食物在牙窝内发育沟颊舌沟排溢食物的通道合面发育沟引导牙尖运动牙尖三角嵴制导牙尖运动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初萌牙齿:曲线或曲面-----点线接触生理意义:1.咀嚼食物

2.有利于牙移位功能性磨耗后------小斜面接触生理意义:1.咀嚼食物

2.有利于上下合关系的稳定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牙冠形态轴面突度的意义唇颊舌面突度----生理刺激、自洁作用近远中面突度----保证邻接牙冠邻面突度的生理意义位置切牙及尖牙近中:近切缘处尖牙远中:近切缘偏向舌侧前磨牙及第一磨牙近中:颊合1/3处第一磨牙远中及其余:中合1/3处形态前牙:切龈径>唇舌径长椭圆形后牙:颊舌径>合龈径扁椭圆形生理意义1.防止食物嵌塞

2.有利于分散合力

3.有利于合关系稳定牙冠形态的生理意义接触不良过紧:牙移位过松:食物嵌塞牙松动位置不正确:牙移位

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楔状隙又称外展隙定义:牙冠四周向外展开的空隙生理意义:排溢食物命名

唇颊~

舌~

切合~

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邻间隙

定义:即龈楔状隙,是一个以牙槽嵴为底、两牙邻面为腰的三角形空隙,平时被龈乳头充满,保护牙槽骨和邻面

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生理意义:

1.食物排溢通道,邻面自洁,防止龋病和龈炎。

2.咬合时,对颌牙尖与楔状隙相对,利于咬合关系稳定。

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牙根的形态与牙的受力及功能相关牙根的数目、粗细、长短、长形凹陷、分叉度与位置均可影响固位前牙:功能简单,单根切牙(上下颌):上颌唇侧面>舌侧面尖牙:位于牙弓转弯处粗长后牙:前磨牙:开始分根磨牙:数目增多牙根形态的生理意义

髓腔的生理意义增龄变化:继发性牙本质髓腔体积减小,髓角变低,根管变细,根尖孔变小。髓腔的病理意义

病理变化:修复性牙本质,髓腔体积减小,形态不规则。

牙髓的应用意义牙髓的生理意义痛觉、不能定位牙髓的病理意义严重刺激、炎症疼痛,开髓减压牙列合颌位口腔生理牙列定义外形生理意义

牙列定义:口腔内所有的牙依靠邻面接触区按一定规律及顺序彼此紧密邻接,形成弓形的整体形态,称为牙列(或牙弓),上颌者为上颌牙列(上颌牙弓),下颌者称为下颌牙列(下颌牙弓)。

牙列

外形

1恒牙列方圆形尖圆形卵圆形

2乳牙列短而宽半圆形

3混合牙列6~12岁乳恒牙共存

1.分散合力

2.防止食物嵌塞

3.保持面形

4.利于舌的活动牙列的生理意义牙齿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1.倾斜方向与力的方向适应2.有利于力沿着牙体长轴传递3.牙齿接触广泛而紧密,增大咀嚼面积4.衬托唇颊面形牙齿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近远中向倾斜前牙

上颌近中1<3<2

下颌近中1<2<3

前磨牙

较正

磨牙

近中

角度依次增大唇(颊)舌向倾斜前牙切牙唇向

上颌>下颌尖牙较正前磨牙上颌较正,下颌舌倾磨牙上颌颊向倾斜下颌舌向倾斜牙齿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垂直方向的关系

合平面:参考平面假想平面

修复学:连接上颌中切牙与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解剖学:下颌中切牙与双侧最后磨牙远中颊尖牙齿正常排列的倾斜规律

牙列的合面形态合曲线用以表示牙列合面形态的曲线正面观:横合曲线侧面观:纵合曲线牙列合面形态特征1.纵合曲线

Spee’s曲线补偿曲线2.横合曲线(Wilson曲线)牙列的合面形态在咬合运动中,上下颌牙出现尖对尖、尖对窝、沟与嵴的咬合接触关系,但其运动都是循着上下牙列的纵合曲线及横合曲线的曲面进行的,并不是按照直线行使功能,这样的运动可以稳定上下合关系,并有利于维持牙及牙周组织的健康。眶耳平面:

眶下缘最低点与外耳道上缘连成的平面,称为眶耳平面。与合平面成150与地面平行。鼻翼耳屏线:

鼻翼中点至耳屏中点的连线,与合平面平行。牙列与面部标志牙列与颌骨的关系Balkwill角

从髁突中心至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连线与合平面所构成的交角,平均26度。Bonwill三角

两侧髁突中心与下颌中切牙近中切角三点连线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10.16cm。

牙列与颌骨的关系Monson球面学说

Monson提出,以眉间点为中心,10.16cm为半径,划出一个球面,球面一部分与下颌牙列合面吻合。牙合牙合:上颌牙与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包括运动和静止时候的。第二节牙合(occlusion)牙与牙的接触关系一、牙尖交错牙尖交错(intercupidedocclusion,ICO):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是上下牙咬合接触最密切和最广泛的。牙合牙合牙合牙尖交错合的解剖标志上下牙的对位关系上下牙列的中线相一致,并与面部的中线、上唇唇系带和人中一致。除了下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三磨牙外,每个牙均与对颌的两个牙形成尖窝相对的咬合关系牙尖交错合的解剖标志上下颌尖牙的对位关系大体上反应了前牙近远中向接触关系;上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下颌尖牙的远唇斜面及唇侧远中缘;下颌尖牙的牙尖顶对应着上颌尖牙的近舌斜面及舌侧近中缘。牙尖交错合的解剖标志第一磨牙关系大体上反应了后牙的近远中向接触关系;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面沟;下颌第一磨牙的近颊尖对着上颌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合楔状隙。第一磨牙的咬合关系:关键第一磨牙萌出最早,合面结构复杂,易于保持稳定;第一磨牙和关系的正常是其他牙和关系正常的重要条件;引导其余牙在正常位置萌出;牙列中承受咀嚼负荷最重要的牙。牙合三种第一磨牙咬合关系中性合: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的颊沟;近中合: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颊沟的近中;远中合: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对着下颌第一磨牙颊沟的远中

唇舌向关系:覆合: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垂直距离;覆盖: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水平距离。

唇舌向关系:覆合

正常:上颌前牙盖过下颌前牙唇面的切1/3以内,超过者为深覆合;类型:

中覆合切1/3-2/3之内深覆合>切2/3

重度深覆合超过颈1/3到达牙龈部位覆盖:超合正常:水平3mm之内类型中覆盖>3mm

深覆盖>5mm

重度深覆盖>7mm覆合、覆盖生理意义与唇、颊、及面部相协调,使容貌和谐美观,并且与发音、呼吸、咀嚼功能都有关系;上牙列大于下牙列,便于下颌进行咀嚼运动时,保持合接触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咀嚼效能;唇、颊、舌侧软组织得到保护,不致被咬伤。

反合:下前牙咬在上

前牙之前覆盖为负值开合:咬合时,上下前牙甚至前磨牙均不接触切道

在咀嚼运动过程中,下颌前伸到上下颌切牙切缘相对后返回到牙尖交错的过程中,下颌切牙切缘所运行的轨迹。切道斜度指切道与合平面相交所成的角度。切道斜度的大小受上下颌切牙间存在的覆合与超合程度的影响。2.不同发育阶段牙合特征乳牙期间的牙合特征:4岁以前乳牙牙合牙在颌骨位置较正牙合曲线不明显齐平末端覆牙合较深、覆盖较小2)4~6岁期间乳牙牙合牙间隙形成显著磨耗末端平面——

暂时性深覆牙合减小替牙合期特点上唇系带位置过低上中切牙间隙上切牙牙冠偏远中暂时性远中合暂时性拥挤暂时性深覆合二、前伸合下颌前伸至前牙切缘相对咬合状态。特征:前牙对刃,后牙无接触或部分接触前伸合生理意义

后牙无接触时,对后牙可起到不受力的干扰,有利于后牙的保护;后牙无接触,无干扰,有利于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食物被咬在上下切牙的切缘间,食物在咀嚼肌的作用下逐渐被切断,同时,下颌逐步在后退,当食物被完全切断时,下颌已经退后进入ICO,有利于颌的稳定。部分后牙接触的类型三点接触合平衡多点接触合平衡完善的接触合平衡生理意义减轻前牙负担过重分散咀嚼时的力量平衡前后牙的合关系全口义齿排牙时,后牙需接触,增加义齿固位和稳定局部义齿后牙不需接触前伸合对TMJ的影响前牙的覆合、覆盖对刃合、开合、反合内倾型深覆合前伸合杠杆现象由力点、支点、重点组成力学原理:力×力臂=重×重臂正常时,III类杠杆后牙有接触点时,支点为接触点,重臂变短,前牙受力变大三、侧方合下颌向左侧或右侧作咬合运动时,所向侧为工作侧根据咀嚼过程中,工作侧与非工作侧的接触情况分为:单侧平衡合:尖牙保护合和组牙功能合双侧平衡合尖牙保护合只有工作侧尖牙接触,其余牙不接触尖牙作支撑,对其他牙齿有保护作用尖牙的优势尖牙位于牙列转弯处,在咀嚼运动中构成第III类杠杆,重臂长,故尖牙处合力已明显减弱,同时能抵御较大的咀嚼力。尖牙有粗壮而长大的牙根,因此支持合力的牙周膜面积大。尖牙有比任何牙都占优势的冠根比例。尖牙具有适合作为制导的舌面窝,可导致合力趋于轴向。尖牙的牙周膜有丰富的感受器,对刺激感受敏感,能不断地及时作出调整反应。但在全口义齿排牙时这种类型不利于义齿的稳固。组牙功能合不只尖牙接触,后牙的牙尖斜面也接触特点:工作侧后牙均保持接触,非工作侧不接触优点:咀嚼面积大,承受非轴向合力;分散合力,减轻个别牙的负担,保护牙及牙周组织。侧方合平衡下颌做侧方运动时,工作侧和非工作侧均有合接触,非工作侧的接触可分为:三点、多点、完善的接触合平衡意见不同牙合(occlusion)定义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现象牙合关系上下颌牙发生接触的关系基本牙合牙尖交错牙合前伸牙合侧牙合

1.(intercuspalocclusionICO)2.定义上下颌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3.正中合牙尖交错合唇(颊)舌向关系覆合(overbite)上牙盖过下牙的垂直距离覆盖(overjet)上牙盖过下牙的水平距离牙尖交错牙合1.提高咀嚼效率:上牙弓大于下牙弓密切上下牙的接触关系2.保护唇颊舌软组织:上牙弓大于下牙弓防止咬伤唇颊舌软组织覆合覆盖的生理意义

前牙覆合覆盖分类

后牙覆合覆盖分类正常合后牙锁合后牙反合咬合接触特征1.近远中向关系一牙对二牙(除¯18)标志:第一磨牙

6近中颊尖对¯6近中颊沟尖牙

3对¯34颊外展隙

¯3对23舌外展隙合关键:第一磨牙的咬合关系

牙尖交错合正常标志: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2.每牙都与对颌的两牙相对应接触(除8▔1)3.尖牙关系正常4.第一磨牙为中性关系5.前后牙的覆合覆盖正常牙尖交错牙合异常情况错合:形态学异常安式I类错合----面型正常第一磨牙关系正常牙尖交错牙合

安式II类错合面型下颌后缩上下颌第一磨牙为远中合关系II类I分类:上颌切牙唇向倾斜II类II分类:上颌切牙舌向倾斜

安式III类错合

面型下颌前伸第一磨牙为近中合关系乳牙期(2.5岁~6岁)早期(2.5岁~4岁)特征:1.牙齿排列紧密无间隙2.牙冠直立,无尽远中向及颊舌向的倾斜3.牙合曲线不明显4.上下颌第二乳磨牙的远中面成垂直平面(平齐末端)牙尖交错合晚期(4岁~6岁)特征1.牙齿出现间隙(灵长类间隙)2.切端和牙合面出现明显磨耗3.下颌第二乳磨牙移至上颌第二乳磨牙的近中4.暂时性深覆合减小牙尖交错合替牙期(6~12岁)暂时性错合的表现:1.上唇系带位置过低:面部颌骨发育不完善2.上中切牙出现间隙:侧切牙牙胚挤压牙根3.上切牙牙冠偏远中:牙胚挤压牙根4.暂时性远中牙合:I+II+III<1+2+34+5<IV+V5.前牙轻度拥挤:4+5<IV+V6.暂时性深覆合:57建牙合,增加咬合高度牙尖交错合定义:下颌前伸至前牙切缘相对接触的咬合状态。三种情况:切咬细线或薄纸下颌前伸至切缘相对发怒,咬牙切齿特征:前牙接触后牙不接触

意义:1保护后牙

2利于关节健康

3利于下颌稳定前伸合前伸合侧方合下颌向左或向右运动时,工作侧接触,非工作侧不接触的现象特点:以尖牙做支撑,保护他牙优势:

1牙根粗壮,牙周膜面积大,支持力强

2位于牙弓前部,能抵御较大的咀嚼力

3有舌面窝,可导致合力趋于轴向

4牙周韧带感受器丰富,对刺激敏感能及时作出调整反应尖牙保护合组牙功能牙合定义:侧方咬合时,工作侧上下后牙均保持接触而非工作侧上下后牙不接触。优点:

1咀嚼面积大

2分散合力

3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侧方合颌位1.定义: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时刻存在2.基本颌位三个牙尖交错位(ICP)后退接触位(RCP)下颌姿势位(MPP)牙尖交错位(ICP)定义(牙位)上下颌牙列牙合面广泛接触,牙尖相互交错时下颌骨的位置。前提:牙尖交错合存在(牙位)正常标志:口颌系统协调合肌肉关节

正中合位(COP)

正常牙尖交错位的特点牙尖交错合位于颌面部中央,牙列与咬合都是很规范的,牙列中线与颌面部一致,与唇系带一致。两侧TMJ对称。两侧咀嚼肌张力均等,下颌运动无偏斜。牙尖交错位正常的标志。正常牙尖交错位的特点合关系具有合面接触广泛,牙尖交错的特点:解剖学观点、解剖生理学观点。牙尖交错位依据牙尖交错合的存在而存在,牙尖交错合有生理性、病理性之分。牙尖交错位与正中颌位后退接触位(RCP)1.定义:

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向后下移动少许(1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关节窝的最后位置,是下颌的生理性最后位。可重复获得该位,也叫韧带位髁突在颞下颌关节的最后位只作沿水平轴转动的铰链活动,又称铰链位,前牙区铰链开口运动的范围:18mm—25mm。后退接触位(RCP)牙尖交错位与后退接触位

一位:ICP=RCP(8%)无铰链运动

二位:长正中(92%):从RCP可以自如的直向前滑动到ICP,将两个下颌位之间的这种无偏斜的位置关系称为长正中后退接触位(RCP)铰链运动和铰链位后退接触合正中关系与后退接触位正中关系(CR)1.定义:下颌骨不偏左不偏右,适居正中,髁状突位于关节窝的最上位,此时下颌骨对上颌骨的位置关系2.含义:a.髁状突最后位

b.后退边缘位:下颌在此位置不能再向后退

c.终末铰链位:髁状突在关节的最后位只能作铰链运动

d.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MPP)定义:头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口腔无功能活动下颌处于休息状态时的位置。息止合间隙(freewayspace)

下颌姿势位时,上下牙无接触,上下颌牙之间保持一个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垂直距离:鼻底到颏点之间的面下1/3高度。临床意义:确定颌位参考息止合间隙(freewayspace)MPP的生理意义避免非嚼咀性磨损牙周组织得到生理性休息可作为恢复牙尖交错位的参考颌位三个基本颌位的关系1.RCP与ICP

长正中(longcentric)2.MPP与ICPRCPICP1~3mm|肌力闭合道

1mmMPP长正中第五节下颌运动下颌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通过运动下颌的肌、颞下颌关节及合的协调作用而实现的。上述各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则下颌运动正常;反之,则下颌运动可出现异常。因此,掌握正常和异常的下颌运动,将有助于诊断咀嚼系统的功能紊乱。一、下颌运动的形式及运动范围运动形式:开闭口前后运动侧方运动完成其功能的解剖基础:TMJ转动、滑动开闭口运动开合运动:两侧TMJ对称,开口型“”小开合大开合最大开合闭合运动与开合运动的轨迹相同,方向相反。前后运动中的颞下颌关节运动前伸运动两侧髁突的对称性运动发生滑动与关节结节后斜面有关与前牙覆合有关后退运动:与前伸的轨迹相同,方向相反侧方运动中颞下颌关节运动不对称的运动工作侧髁突基本转动非工作侧滑动下颌运动的范围边缘运动习惯性开闭口运动(叩齿运动)功能运动:包括咀嚼、吞咽、言语等口腔功能Mastication(咀嚼)Swallowing(吞咽)Speech

(言语)Saliva

(唾液)Feeling

(感觉)

下颌运动

(Mandibularmovement)

下颌运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运动下颌的肌肉、颞下颌关节与牙合的协调作用而完成的。正常的下颌运动是行使口腔功能的重要基础。下颌运动与口颌系统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刺激----感受器-----神经冲动-----传入神经通路-----神经中枢(分析整合,特定部位兴奋)-----神经冲动-----传出神经通路-----效应器(产生反射活动)

与下颌运动有关的感受器与下颌运动有关的本体感受器分布于牙周膜、咀嚼肌、TMJ、牙髓等。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导路径传入路径

浅感觉——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核——对侧丘脑外侧核三级神经元——中央后回下部。

深感觉——三叉神经——三叉神经中脑核——丘脑、大脑?传出路径

中央前回下部——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咀嚼肌下颌的反射活动下颌闭口反射(jaw-closingreflex)

颌跳反射、紧张性牵张发射下颌开口反射(jaw-openingreflex)卸载反射(jaw-unloadingreflex)水平颌反射(horizontaljawreflexes)逆转牵张发射(inversstrethreflex)下颌运动的控制因素下颌运动有四个控制因素。即左右TMJ、牙合、神经肌肉因素。TMJ和牙合因素-----解剖因素神经肌肉因素-----生理性控制因素,它对下颌运动的控制有随意和反射双重机制,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完成的。反射弧中的传入信息可来自牙周、肌肉、韧带、TMJ等。

下颌运动的形式

及运动范围

下颌运动有开闭口运动、前后运动及侧方运动三种基本运动形式。下颌运动的范围可以分为边缘运动、习惯性开闭口运动、功能运动。边缘运动(Bordermovement)定义

下颌向各个方向所能作的最大范围的运动。它代表下颌、颞下颌关节及韧带和咀嚼肌的功能潜力。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言语等功能性运动,均包含在边缘运动轨迹的范围内。运动范围

张口:48.0±15.5mm(40.0~50.0mm)

前伸:10.5±2.2mm(8.3~12.7mm)

后退:0.5~1.0mm

侧向:10.0±1.9mm(8.1~11.9mm);

10.5±2.0mm(8.5~12.5mm)边缘运动(Bordermovement)意义:判断下颌运动功能潜能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口颌系统的早期病变,对于早期诊断及发现潜在病变有临床价值。

习惯性开闭口运动一种无意识地进行的反射性开闭口运动。为最基本最单纯的下颌运动。开口较小——卵圆形开口较大——“8”字形功能运动在功能运动范围内(如咀嚼、吞咽、言语等)的运动称为功能运动。咀嚼运动轨迹

存在个体差异。同一个体,由于咀嚼食物的性质、数量以及咀嚼的不同时期,运动轨迹均有差异。

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直接观察开口度与开口型开口度-----4~5cm,开口型: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前伸呈直线;侧向运动两侧运动范围基本相等。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

以下颌中切牙接触点为描记点,记录下颌运动。仪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由磁钢(黏附在下颌中切牙唇侧)、磁敏传感器(附于面架,固定在头面部)和显示装置三部分组成。优点下颌运动不受干扰,可精确再现下颌运动。可从三维方向描记。与肌电图仪联机。髁状突运动轨迹髁状突与下颌体的运动不完全相同,尤其侧向运动时,两侧髁状突的运动是不一致的。切牙区描记不能反映两侧髁状突各自的运动特征,特别是侧向运动时的差别,以及双侧关节、肌肉的形态或功能的不对称、不协调时的特殊表现。以左右髁状突为观察点,对髁状突运动轨迹的研究,有助于下颌运动功能的评价。

髁状突运动轨迹研究手段解剖学方法:利用颅骨和新鲜尸体研究髁突运动X线方法:可从多角度对髁突位置的位移作静态或动态的观察,但不能分辨髁突上特定标志点移动情况,所反映的髁突运动是定性的。描记仪方法:可获得髁突在矢状面、水平面和冠状面的运动轨迹。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在临床上仍然应用。髁状突运动轨迹描记面弓式描记仪

由描板和面弓两部分组成。双板双针描记仪可记录髁突在水平和矢状面两个平面上的运动轨迹。

由于髁状突的运动度小,髁状突描记一般只记录边缘运动。运动轨迹

咀嚼功能

Masticatoryfunction

咀嚼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它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咀嚼肌的收缩,使TMJ、颌骨、牙齿及牙周组织产生的节律性运动。将咀嚼肌、TMJ、颌骨、牙、牙周组织及其相关的神经血管,统称为咀嚼系统。

咀嚼的作用粉碎食物,形成食团,刺激唾液分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按摩牙龈,清洁牙面。牙齿的轻微运动,调节局部血液循环。

满足食欲:有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效应。促进和维持牙合、颌、面的正常生长发育。

咀嚼的神经控制咀嚼运动是由舌和口腔壁的感受器接受食物的刺激而产生的。受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神经活动的控制。开颌及闭颌反射产生周期性咀嚼运动。周期性咀嚼运动由脑干的型式发生器产生,驱动颅面部的运动神经核团,产生咀嚼运动。它能被高级中枢下行冲动和周围感觉传入冲动激活。咀嚼运动的力量及方向,受到口腔内所有感受器、肌梭和TMJ的感受器的反馈调节,从而保证咀嚼运动的顺利进行。

咀嚼运动的反馈控制是多感觉信息和多感觉途径参与的,少数几种感受器功能丧失,不致发生明显功能障碍。

咀嚼运动的过程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

咀嚼运动是下颌运动的一部分,通过对食物的切割、捣碎和研磨三个基本动作或阶段来完成。切割运动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

切割运动是通过下颌的前伸运动,由上下颌切牙进行前伸咬合来完成的。前伸运动是准备运动,切咬、对刃与后退才是切割的咀嚼运动。切割运动的范围

约为2mm,与前牙覆盖与覆牙合的程度有关。切割运动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切割运动的生物力学杠杆

III类杠杆。有利于维护狭小的单根牙和周围的牙周组织的健康,但机械效能小。

捣碎和磨细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

后牙牙合运循环

下颌向工作侧移动是准备运动,上下磨牙颊尖相对至颊舌尖分离,才是磨碎的咀嚼运动。运动距离是2~4mm,此距离受磨牙牙尖斜度的影响。

捣碎和磨细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II类杠杆

支点----非工作侧TMJ;力点----工作侧升颌肌群以嚼肌和翼内肌为力点;重点----研磨食物处为重点。(前段)

III类杠杆

支点---工作侧TMJ;力点----工作侧升颌肌群以嚼肌和翼内肌为力点;重点----研磨食物处为重点。(后段)

咀嚼周期(masticatorycycle)定义:咀嚼食物时,下颌运动有其一定的程序和重复性,此种程序和重复性称为咀嚼周期。它由几个时相组成。可借助各种仪器描记。

特点

1)轨迹的形态:滴泪水形态。2)时间变化: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闭口)---慢(咬合接触)

咀嚼运动的类型

单侧咀嚼及前伸咀嚼

咀嚼运动

双侧交替咀嚼

双侧咀嚼

双侧同时咀嚼咀嚼运动中的肌电图

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将肌肉兴奋时的生物电变化,通过电极导入肌电仪(electromyograph),将肌电信号放大后,在示波屏上或记录纸上描记的图像称为肌电图。咀嚼肌力、牙合力及牙周潜力

咀嚼肌力

咀嚼肌(升颌肌群)收缩所能发挥的最大力,称为咀嚼肌力,又称为咀嚼力。牙合力

上下牙齿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的力,也是实际咀嚼肌力,又称为咀嚼压力。最大牙合力为牙周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力。牙合力反映了咀嚼系统的健康情况,是检查咀嚼功能的一个指标。牙周储备力

日常咀嚼所用牙合力仅为最大牙合力的一半,牙周组织尚有一定的储备力,这种潜力称为牙周储备力。咀嚼效率

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嚼碎的能力,称为咀嚼效率。是咀嚼作用的实际效果,也是衡量咀嚼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

咀嚼效率的测定,为口颌系统疾患对咀嚼功能的影响提供信息,对制定矫治计划、疗效的评定有较大的意义。重量法(称重法)吸光度法比色法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

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

牙周组织健康TMJ疾病全身性疾病或口腔软组织疾病其他因素: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不良咀嚼习惯等。

咀嚼时的牙齿运动

牙齿有不为人感知的轻微动度。作用:应付突发事件,保护牙齿。调节牙髓的血液循环。

咀嚼与牙齿的磨耗

磨耗与磨损

attritionandabrasion

attrition在咀嚼过程中,由于牙面与食物或牙面与牙面之间的摩擦,造成牙齿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称为磨耗。最常发生在牙齿的牙合面、切嵴及邻面。

abrasion牙面与外物机械摩擦而产生的牙体损耗。

磨耗的生理意义

消除建牙合之初的早接触点,使牙合面广泛接触。减少牙周组织所受的侧向力,使牙尖形态与牙周组织功能相协调。减少临床牙冠长度,保持冠根比例,从而不至于由于杠杆作用而使牙周组织负担过重。保持牙弓的稳定。全牙列邻面持续地磨耗,可代偿牙弓持续地向前移动,使前牙不至于因为后牙的推动而拥挤。

过度磨耗也是口颌系统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

舌、唇、颊、腭

在咀嚼中的作用

舌的作用推送、转移和压挤食物搅拌食物选择食物清扫食物残渣辨认食物中的创伤性食物唇的作用感觉食物的温度和物理性状转运食物防止食物从口腔溢出颊的作用松弛:容纳更多的食物收缩:推送食物腭的作用压挤食物辨别食物的粗糙程度吞咽运动

咀嚼运动形成的食物团,经舌的运动送至咽部,反射性进入食道,这一过程称为吞咽。吞咽的反射活动吞咽活动的过程吞咽对牙合

、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吞咽的反射活动

吞咽活动为吞咽中枢控制,它位于延髓网状结构内。为具有调节吞咽活动作用且相互联络的神经细胞群所构成。对吞咽肌肉的收缩时间及顺序起控制作用。传入神经:软腭(经三叉神经)、咽后壁(经舌咽神经)、会厌(经迷走神经)和高级脑中枢。传出神经: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舌下神经核,由各运动核的轴突组成神经,支配与吞咽有关的肌肉。吞咽一开始,即按一定的顺序完成,此时,其他活动暂停,直至吞咽完成,方能继续。

吞咽活动的过程

吞咽动作极为迅速。与食物的性状和人的体位有关。通常液体食物3~4秒,糊状食物5秒,固体食物6~8秒,最长不超过15秒。正常范围内的体位变化,对吞咽时间无明显影响。可通过X线摄影、X线摄影电影等来观察。第一期:食物团由口腔至咽。第二期:食物团由咽至食管上段。第三期:食物团由食管下行至胃。

吞咽运动对牙合、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维持牙弓及颌骨内外侧的动力平衡

舌体:内侧向牙弓及颌骨施加向前和侧方的压力。水平肌链:外侧向牙弓及颌骨施加向后和侧方的压力。刺激下颌骨的生长

升颌肌群固定下颌于ICP,降颌肌群牵引舌骨向上,这种牵引力刺激下颌的生长发育。有助于鼻腔的发育

口腔、咽腔、鼻腔的封闭,口腔内形成暂时性负压,刺激硬腭下降及向前和侧方增长,有助于鼻腔的发育。言语功能言语与呼吸发音语音言语的神经控制口腔的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

言语与呼吸

呼吸可控制声音的响度,呼气的压力增大,声音的响度亦增加。

发音

声带的振动是发音的基础。音波经喉、咽、鼻、口腔等共鸣腔的共鸣,加大了声音,体现了不同的音色。正常的声音须具备音调、音质和音强三大特性。音调:即音的高低。与声带的紧张度、声带的形状、声带颤动部分的长短及声门的大小有关。音质:与声带关系较小,与共鸣腔有关。音强:由声波的振幅而定。与共鸣腔有关。

语音

语音的成分:语音由两个成分组成,即元音和辅音。元音:

元音是声带发出的声音,不受阻挡,不遭间断,随口腔、咽腔形态的变化而改变,在发不同元音时,口腔器官的活动有三种情况:1、舌尖保持相对静止的状态;2、软腭上举与向前的咽壁接触,形成腭咽闭合(velopharyngealclousure),暂时封闭鼻腔与咽腔的通道以免气流进入鼻腔;3、口腔形成不同的形状,发出不同的音。辅音

辅音是气流出声门后,在咽腔或口腔的某些部位,受到阻挡而发出的声音,其音短而间断。根据气流在口腔内受阻的部位不同,可将辅音分为8种。根据发音方式,辅音又分为4类。

言语的神经控制

大脑皮质与言语活动

运动性言语中枢(说话中枢):额下回后1/3。--运动性失语;视运动性言语中枢(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失写症;听觉性言语中枢:颞上回后部(感觉性失语症);视觉性言语中枢:顶下小叶的角回。--失读症。优势半球:两侧大脑皮质在参与言语功能活动中,以一侧为主,即言语中枢的优势半球。与言语有关的神经及其司理部位口腔的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音的影响

舌的缺失或畸形(defectanddeformityoftongue)唇缺损或唇裂(defectofliporcleftoflip)腭裂(cleftpalate)下颌后缩或过小(mandibularretrusion)下颌前突或过大(mandibularprognathism)牙齿或牙列的缺失(lossofteethordentition)戴修复体(denture)

口腔器官的缺损或畸形,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发音,但健存的组织有一定的代偿功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矫治、训练和修复,可以使发音接近正常。但初戴修复体需要一段适应时间。唾液功能

唾液是指口腔内各种大小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的统称,它与口腔的各种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又是消化系统首先发挥作用的消化液,对整个机体具有重要的影响。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唾液的分泌及调节唾液的作用

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性质泡沫状、无味、稍混浊,微呈乳光色的粘稠液体。比重为1~1.009。PH:平均6.75。但存在个体和分泌时间的差异。睡眠或晨起时多呈酸性,餐后可呈碱性。成分水:99.4%,固体成分:0.6%,其中有机物0.4%无机物0.2%。唾液中的成分与咀嚼、味觉和神经刺激的性质和强度以及唾液腺当时的状况有关。

唾液分泌的调节唾液腺的分泌直接受大脑皮质控制,分泌的初级中枢在脑桥上涎核和延脑的下涎核;高级中枢位于下丘脑和大脑皮质。传入神经:舌神经、鼓索、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唾液的分泌调节完全是神经反射性的,包括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

唾液的作用

消化作用溶媒作用保护和润滑作用清洁作用

杀菌和抗菌作用稀释和缓冲作用粘附和固位作用缩短凝血时间排泄作用其他-----内分泌腺

感觉功能味觉(senseoftaste)痛觉(senseofpain)触觉(pselaphesia)和压觉(senseofpressure)温度觉(senseoftemperature)Senseoftaste味觉感受器和传导味觉感受器--味蕾

分布在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乳头及软腭、咽腭弓和咽后壁的粘膜上皮内味觉冲动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

舌前2/3面神经鼓索

舌后1/3舌咽神经孤束核岛盖部

舌后1/3中部、软腭咽及会厌迷走神经有四种基本的味觉,即酸、甜、苦、咸,其他味觉都是上述四种基本味觉相互配合形成的。

酸:舌侧面、腭、软硬腭交界处;甜:舌尖;苦:舌根、腭、软硬腭交界处;咸:舌的各部分;味觉适应性、交叉反应。影响味觉的因素嗅觉年龄精神和心理因素消化系统和全身疾患内分泌遗传性味盲温度局部因素修复体痛觉(senseofpain)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复杂感觉。痛觉感受器:分布在舌尖、硬腭、牙龈、口唇等处。牙龈缘处痛觉最敏感,与第二磨牙相对处的颊粘膜区无痛点,颊侧粘膜中央至口角的一段痛觉迟钝。牙髓及牙周膜的痛觉阈,前牙低于后牙。牙周膜内感受器密度由大至小依次为:前牙、前磨牙、磨牙。口腔组织的痛觉阈存在着个体差异,同一个体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差异。触觉和压觉触压觉的感受器

Meissner触觉小体

meckel环层小体

牙周膜本体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口腔粘膜各部对触压觉的敏感度不一,最敏感者为舌尖及硬腭前部,较迟钝者为颊、舌背和牙龈。敏感性与年龄有关。口腔粘膜表面对触觉的敏感度与该处触点分布的密度成正比。自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区粘膜逐渐减少。龈乳头、龈缘、龈颊粘膜移行区依次逐渐减少。口腔功能口腔主要的四大功能:咀嚼功能吞咽功能言语功能感觉功能186本章重点内容1、下颌运动的形式范围2、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3、咀嚼运动过程及意义4、咀嚼运动的生物杠杆力学5、咀嚼周期6、咀嚼的类型1877、咀嚼肌力、牙合力、牙周潜力8、咀嚼效率9、咀嚼与牙齿的磨耗188第一节下颌运动下颌运动:是在神经系统调节下,由运动下颌的肌群舒缩,牵拉下颌骨的髁状突在关节窝内运动,并使下颌牙的牙合面与上颌牙的牙合面发生接触。189一、下颌运动的神经调控190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入路径浅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核丘脑外侧核中央后回下部191下颌运动的神经传出途径中央前回下部的N元内囊、中脑、脑桥两侧三叉N运动核三叉N咀嚼肌192二、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后方决定因素

解剖结构下颌运动轴机械限制运动范围右颞下颌关节及韧带相对稳定左颞下颌关节及韧带相对稳定193三、下颌运动形式牙合(前方决定因素)可变形大1、生理性因素:牙的萌出、替牙牙合磨耗生理性近中移位194前后运动1、前伸运动2、后退运动195侧方运动196四、下颌运动的范围前后、左右、上下同一个体、一段时间边缘运动:下颌向各个方向运动达到最大限度的可重复性运动。197习惯性开闭运动:是一种无意识地进行的反射性开闭运动(叩齿运动)。198功能运动:在功能范围内的运动。咀嚼功能199向上接触边缘运动的影响因素RCP—ICP的变化量后牙牙尖斜面的斜度前牙的覆牙合、覆盖程度上颌前牙的舌面形态200边缘运动轨迹的特点及意义对称性、稳定性、流畅性、范围大小判断颞下颌关节的功能状态201习惯性开闭运动小开口大开口202功能运动咀嚼运动矢状面上的投影水平面上的投影203五、下颌运动的记录方法直接观察法1、开口度2、开口型204轨迹描记法1、下颌运动轨迹描记2、髁突运动轨迹描记205第二节咀嚼功能咀嚼运动:是口腔的主要功能1、通过下颌运动有节律的开闭、前后和侧向综合运动实现。2、完成对食物的切断、压碎、磨细。

3、以促进消化和咀嚼系统的发育。206咀嚼过程分三个阶段1、切割:下颌前伸、上下切牙切嵴相对2、压碎:升颌肌收缩、下颌上升垂直向将食物捣碎。3、磨细:下颌侧向运动完成207咀嚼系统(口颌系统)咀嚼肌、颞下颌关节、颌骨、牙、牙周组织及有关的神经、血管,看作发挥咀嚼功能的统一体208咀嚼运动的杠杆力学209二、咀嚼运动过程及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切割运动及牙合运循环210后退ICP下颌下降前伸对刃211生物杠杆力学Ⅲ类212捣碎和磨细及其生物力学杠杆作用后牙的牙合运循环2131、ICP(起始)2、下颌颊尖舌斜面沿上牙舌尖颊斜面滑行3、下颌向下、外运动4、工作侧颊尖相对5、下牙颊尖颊斜面沿上牙颊尖舌斜面滑行,回到ICP214生物力学Ⅱ类215比较两种运动生物力学特点前牙切割运动:Ⅲ类杠杆、机械效能低/前牙承受的咀嚼力较小/保护作用;运动灵活后牙的He循环:Ⅱ类杠杆、机械效能高216三、咀嚼周期咀嚼周期的概念:下颌运动的程序和重复性217咀嚼周期分期:1、静止时相2、食物入口时相3、食物定位时相4、咀嚼基本时相5、食团的形成218咀嚼周期的特点:轨迹形态:滴泪水状时间变化:快(开口)慢(最大开口)快(

闭口)慢(咬合接触)219四、咀嚼运动的类型根据牙列及其支持组织状态、牙合型不同分型

220双侧咀嚼:多向、双侧交替地运动。

常见于牙列两侧对称,牙尖协调,功能潜能相似,咬合运动无障碍。221同时双侧咀嚼:两侧一起用,常出现在咀嚼食物的末期,吞咽之前。222单侧咀嚼(偏侧):下颌偏向一侧运动常见于牙合障碍、牙齿、牙周疾病、TMJ疾病、失牙等。223五、咀嚼运动的肌电图(一)、正常肌电图224(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图下颌开闭运动225牙尖交错牙合226下颌前后运动227下颌侧向运动228六、咀嚼肌力、He力及牙周潜力(一)咀嚼肌力咀嚼肌力(咀嚼力):参与咀嚼的肌收缩时能发挥的最大力量;与肌肉在生理状态下的横断面积成正比。理论数据:颞肌/咬肌/翼内肌的横断面积分别8cm/7.5cm/4cm10kg/cm咀嚼肌力理论/180kg229(二)牙合力He力(咀嚼压力):上下牙咬合时,牙周组织所承受的力(实际咀嚼肌力)。咀嚼肌力大于牙合力230研究牙合力的意义:正常牙合力是全身咀嚼系统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231牙合力的大小:6最大2最小顺序:67845321范围:3—30kg平均:10—23kg232(三)最大He力与牙周潜力最大He力:牙周组织所能耐受的最大力最大He力的测定:牙合力计233牙周潜力:牙周组织储备的承受力234牙周潜力的意义:义齿修复235牙合力与牙周潜力的关系1、正常人:牙合力<最大牙合力牙周潜力=最大牙合力-牙合力2、三者都可以加以锻炼236七、咀嚼效率咀嚼效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对定量食物咀细的程度(一)测定咀嚼效率的方法称重法吸光度法比色法237称重法:1、方法2、公式:咀嚼效率=总量-余量总量X100%238吸光度法1、方法2、优点:简便、准确比色法239(二)测量咀嚼效率的意义1、它反映咀嚼功能状况2、可诊断咀嚼器官功能紊乱的程度3、评价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牙周病、错牙合治疗后的效果240(三)影响咀嚼效率的因素1、牙齿的功能性接触面积成正比2、牙周组织的情况3、颞下颌关节疾患4、全身情况5、口腔内软组织炎症、外伤后遗症6、其他因素:不良习惯241八、咀嚼时的牙齿运动牙齿运动的生理意义1、缓冲突如其来的压力2、调节牙髓的血液循环242九、咀嚼与牙齿的磨耗磨耗:发生在咀嚼过程中、一种牙齿缓慢地、渐进性消耗的现象。磨损:非咀嚼过程中发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