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安徽省合肥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安徽省合肥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安徽省合肥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安徽省合肥市历史高三上学期2024-2025学年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安徽省合肥市历史高三上学期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自北宋开始,我国农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引进占城稻,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B.出现铁农具和牛耕C.北方旱地耕作技术逐渐成熟D.江南成为粮食主产区答案:D解析:北宋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期最终完成南移,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D项正确;引进占城稻是在宋朝,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也是在宋朝,但是这是从作物种类来说的,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排除B项;我国北方旱地耕作技术逐渐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C项。2、南宋临安城有许多邸店,这些邸店代客买卖货物,保管货物,收取一定的邸费或堆垛费,为客商提供交易场所,邸店柜坊内货物堆积如山,生意兴隆。这表明当时A.商业贸易的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C.纸币开始流通D.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城市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南宋临安城有许多邸店,这些邸店代客买卖货物,保管货物,收取一定的邸费或堆垛费,为客商提供交易场所,邸店柜坊内货物堆积如山,生意兴隆”可知,南宋临安城邸店很多,邸店经营着货物交易、保管等,并且生意兴隆,说明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增强,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邸店经营的内容,并不能说明商业贸易的繁荣,故A项错误;宋代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纸币开始流通是在北宋时期,故C项错误。3、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在纺织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说明A.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B.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C.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家庭手工业规模庞大答案:A解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介绍了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的关于我国古代纺织方面的巨大成就,强调了松江地区在棉布织造方面的地位以及芜湖在棉布浆染方面的优势。本题需要根据材料联系史实分析出材料所体现的关于明代纺织业发展的信息。选项A,根据材料“而织造尚松江”可知,松江在棉纺织方面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是棉纺织业的中心,选项A正确。选项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并未体现雇佣关系,故排除选项B。选项C,官营手工业主要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由官府供给原料,制作加工,其产品不在市场流通,仅供官府使用,而材料介绍的是民间纺织业的发展,与官营手工业无关,故排除选项C。选项D,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规模较小,生产分散,产品多用于交纳赋税和自己消费,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与材料描述不符,故排除选项D。因此,材料说明的是:A.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4、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南昌起义的意义在于A.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C.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新篇章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意义。选项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项A错误。选项B,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而南昌起义是在此之前,故选项B错误。选项C,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故选项C正确。选项D,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故选项D错误。5、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其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辛亥革命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主要是因为A.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C.帝国主义的干涉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选项A,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只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故排除选项A。选项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只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之一,而不是导致其未能改变旧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故排除选项B。选项C,帝国主义的干涉确实对辛亥革命产生了影响,但并非根本原因,故排除选项C。选项D,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薄弱,无法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统治,故选项D正确。6、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要改造中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人的思想文化。为此,他们高举的旗帜是A.“自强”“求富”B.“师夷长技以制夷”C.“民主”“科学”D.“三民主义”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高举的旗帜。选项A,“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故排除选项A。选项B,“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来抵御西方的侵略,与新文化运动不符,故排除选项B。选项C,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儒家思想,故选项C正确。选项D,“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故排除选项D。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始于隋朝,终于清朝末年B.唐朝时期,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C.宋朝实行八股取士,选拔思想僵化的读书人D.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进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了解。A选项,科举制度虽然始于隋朝,但并非终于清朝末年,而是到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才正式结束。故A项错误。B选项,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进士科尤其受到重视,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故B项正确。C选项,八股取士是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其内容空洞,形式呆板,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非宋朝。故C项错误。D选项,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其选拔的人才往往缺乏实际能力,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D项错误。8、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乡试考中的读书人被称为:A.秀才B.举人C.进士D.状元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等级划分。A选项,秀才通常是通过童子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考中的人,这是科举考试的最初阶段,其地位低于举人。故A项错误。B选项,举人则是通过乡试考中的人,乡试是科举制度中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其地位高于秀才,低于进士。故B项正确。C选项,进士是通过会试考中的人,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性考试,其地位高于举人。故C项错误。D选项,状元则是殿试中的第一名,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高级别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其地位最高。故D项错误。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B.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C.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D.保证了人才的全面性和多样性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评价。A选项,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打破了世家大族通过血缘关系垄断官场的局面,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故A项正确。B选项,科举制度吸引了大量士人参加科举考试,这些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后,成为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C选项,科举制度对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故C项正确。D选项,科举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人才,但其考试内容主要侧重于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等方面,对于其他方面的才能和素养则相对忽视,因此并不能保证人才的全面性和多样性。故D项错误。10、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南京条约》签订②火烧圆明园③义和团运动④五四运动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①②④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事件的发生时间。①《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英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重大事件,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掠夺并烧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③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主要活跃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④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根据以上分析,这些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应为①《南京条约》签订、②火烧圆明园、③义和团运动、④五四运动,即A项正确。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A.社会主义B.资本主义C.封建主义D.共产主义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故A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故B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反对封建主义,故C项错误;共产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的远大理想,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故D项错误。12、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内容,这里的“新”是指()A.民主与科学B.马克思主义C.实业救国D.民主共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新内容。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如民主与科学。然而,五四运动后,随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逐渐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新”就是指新文化运动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故B项正确。A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核心口号,不是五四运动后的新内容,故排除;C项“实业救国”是清末民初部分实业家的主张,与新文化运动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也不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新内容,故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是B。1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理解正确的是()A.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B.新时代意味着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C.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D.新时代意味着我国已经跨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案:C解析:A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B项错误,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新时代并不意味着我国已经全面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C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D项错误,新时代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4、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

①国务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监督权

④国务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其监督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①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②正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③不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监督权;④正确,国务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其监督,对其负责,所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15、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已逐步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这体现了()A.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答案:B解析: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没有体现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B项正确,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其已逐步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项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没有体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D项不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没有体现人民群众的作用。16、数字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以下数字信息,对应错误的是A.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B.1978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C.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D.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A解析:本题要求选出数字信息对应错误的选项。选项A,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阶段,故A项“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表述不准确,错误。选项B,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B项正确。选项C,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宣告成立,香港回归祖国,故C项正确。选项D,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这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礼》中有“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夫人(王之主要妾)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丧、祭、宾客,女御序于王之燕寝。颁官分务,各有典司”的记载。——摘自《周礼》材料二:下表是云梦秦简中《效律》关于衡制和量制的部分规定。单位误差惩罚石16两以上罚一甲斤3铢以上罚一盾斗1/2升以上罚一甲升1/20升以上罚一盾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西周和秦朝在国家治理上各自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答案:西周国家治理特点:建立了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统治秩序,强调家族血缘关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后宫制度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现实。历史意义:西周的宗法制度有利于巩固王权,维护社会稳定,为后世提供了治理国家的范例。后宫制度虽然体现了等级制度,但也促进了宫廷礼仪和文化的发展,对后世宫廷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国家治理特点:重视法治,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来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制定了详尽的衡制和量制规定,确保交易的公平性和准确性。历史意义:秦朝的法治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法律遗产,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衡制和量制的规定有利于维护市场交易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体现了秦朝对社会秩序的严格管理。解析:本题通过两则材料,分别考查了西周和秦朝在国家治理上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对于西周部分,材料一中的后宫制度详细描述了西周时期后宫的等级和职责分工,这体现了西周时期严格的等级制度。同时,后宫制度作为宗法制度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宗法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宗法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秩序,有利于巩固王权,维护社会稳定。对于秦朝部分,材料二中的《效律》关于衡制和量制的部分规定,体现了秦朝重视法治的特点。秦朝通过制定详尽的法律制度来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其中衡制和量制的规定更是确保了交易的公平性和准确性。这种法治思想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法律遗产,推动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同时,这些规定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第二题题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改变这一局面,不同政治派别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维新派则主张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以救亡图存;革命派则更为激进,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二:1915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礼教和旧文化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新文化运动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1)结合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的共同点和差异点。(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共同点:不同政治派别都认识到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需要采取措施来改变现状。他们都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来寻求救国之路。差异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通过“自强”和“求富”来挽救清政府统治。维新派则主张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以救亡图存。革命派则更为激进,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影响: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人们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民主和科学。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和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解析:(1)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不同政治派别在寻求救国之路时,都认识到必须采取措施来改变现状。他们共同的特点在于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具体的救国方案却有所不同。洋务派注重技术层面的学习,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来增强国力;维新派则更进一步,主张改革政治制度,通过君主立宪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而革命派则更为激进,主张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对封建礼教和旧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攻击。这一运动不仅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使人们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民主和科学;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外,新文化运动还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和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题题目:分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安徽地区社会与文化的影响。答案与解析:答案: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对安徽地区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科举制度推动了安徽地区教育的发展,使得读书成为许多家庭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进而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安徽地区人才的选拔和流动,许多安徽籍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他们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推动了安徽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安徽地区学术文化的繁荣,许多学者在科举制度的激励下,致力于学术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气和学派。然而,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科举制度过分强调应试教育,导致教育内容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使得贫寒子弟难以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而富贵之家则更容易通过科举获取功名。解析:推动教育发展: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这促使安徽地区的家庭重视教育,将培养子弟读书作为改变家庭命运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扩大,安徽地区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人才选拔与流动:科举制度为安徽地区的士子提供了公平的竞争机会,许多优秀的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进入官场或成为地方精英。这些人才在各自的领域里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安徽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同时,科举制度也促进了人才的流动,使得安徽地区的文化与外界保持了密切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学术文化繁荣:科举制度不仅关注考试成绩,还重视士子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在科举制度的激励下,安徽地区的学者纷纷致力于学术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气和学派。这些学术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