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或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3.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历史文化遗产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走向。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文化遗产里铭刻着“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基因密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外来论”“晚出论”“落后论”等不攻自破。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文明特性在文化遗产中得到了充分表达。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数量达57项,其中文化遗产39项、自然遗产14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长城、都江堰、大运河作为古代工程史的奇迹,体现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故宫、布达拉宫、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平遥古城、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姿多彩的文明样态,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丝绸之路、鼓浪屿等世界文化遗产呈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和平性。像故宫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都囊括进来,无疑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这些文化遗产增强了我们作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党历史上的重要革命纪念地、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场馆等红色文化遗产,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先烈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牺牲精神构筑了中华民族勇毅前行、敢于胜利的精神品格,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信心百倍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动力。(摘编自董冰《赓续文化血脉守住民族之魂》)材料二: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责任重大,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经过历史沧桑巨变而流传下来,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来说,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传承和利用。近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健全各层级博物馆、传承保护基地、国家文化公园等,改善文物藏品保护条件,把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统筹起来,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建立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孕育发展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把历史文化遗产管理好,做好研究阐释工作,推进合理适度利用。加强管理是传承利用的前提,应建立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建设,健全“先考古、后出让”机制,构建文物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以此守好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红线、底线和生命线。研究阐释是传承利用的基础,应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合理适度是传承利用的原则,应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使其有效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优质资源。科技创新是历史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例如,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最新技术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三维可视化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化技术让观众更好地体验文物和参观展览,通过“云游长城”“全景故宫”可以在线沉浸式体验“爬长城”“逛故宫”。以科技进步赋能文物保护,推动科技与文化深度交融,能够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育是激发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力的重要途径。应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善用博物馆、纪念馆、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讲好“大思政课”,教育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每一处遗迹、每一件文物、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都是名副其实的国家“金名片”,都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媒介。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我国自古以来就热爱和平的基因,展现着中华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包容的博大气象,古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开辟的友好交往之路,敦煌文化正是世界多民族文化精粹的融合。应深度挖掘蕴含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精髓,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摘编自黄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文化遗产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方向,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B.故宫具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突出特性,既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C.文物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体系,是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守好这几条线,我们可以有效地管理好历史文化遗产。D.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具有其鲜明的创新性,这有力地反驳了“外来论”“晚出论”“落后论”等观点。B.我们党的红色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教科书和清醒剂,利用这些资源讲好“大思政课”,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C.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基础,我国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在保护中发展。D.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以及与其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热爱和平、开放包容的品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正确做法的一项是()A.朱家峪村是山东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开发旅游项目,把村民集体迁出重新安置。B.北京胡同改造,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留胡同特色,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C.太原通过建设各种类型博物馆,推进“博物馆+”融合发展,努力打造百姓身边的博物馆。D.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国家开始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形成了以大运河为中心的国家文化公园。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内容上的联系。5.习总书记倡导,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长城、保护长城,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代传下去。请结合材料分析保护、传承长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父亲的东篱李汉荣①说起来,我也算是个诗人,性情质朴、诚恳、淡远。古国诗史三千年,我最喜欢陶渊明。南山啊,东篱啊,菊花啊,田园啊,归去来啊,桑树颠啊,这些滴着露水粘着云絮的词儿,在我心里和笔下,都是关键词和常用意象。②可是,翻检我自己,自从离开老家,进了城,几十年来,我没有种过一苗菜,没有抚摸过一窝庄稼,没有刨过一颗土豆,连一根葱都没有亲手养过。几十年了,没有一只鸟认识我,没有一片白云与我交换过名片,没有一只青蛙与我交流过对水田和稻花香的感受,没有一只蝈蝈向我传授民谣的唱法。那些民谣都失传了,只在更深的深山里,有几只蛐蛐,丢三落四哼着残剩的几首小调。③其实,不说别的,就说我的鞋子吧,我的鞋子,它见过什么呢?见过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玻璃、铁钉、痰迹、垃圾,见过无数的、大同小异的鞋子吧。④从这阅历贫乏的鞋子,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多么贫乏,就可以看出我们离土地、离故乡、离田园,离得有多么远,我们离得太远太远了。⑤我一次次钻进《诗经》里,寻找公元前的露水和青草,绿化、净化和湿化一下我龟裂的心魂;有时就一头扎进唐朝的山水里,吸氧,顺便闻闻纯正的酒香,在李白们的月夜走上几个通宵,揣上满袖子清凉月光,从唐朝带回家里,在沉闷办公室里,也放上一点清凉和皎洁,用以清火消毒,解闷提神,修身养性。⑥这些年,也许是年龄渐长的原因,“拜访”陶渊明就成了我经常要做的事,动不动就转身出走,去渊明兄那儿,在东篱下,深巷里,阡陌上,桑树颠,有时就在他的南山,靠着一块石头坐下,久久坐着,一直到白云漫过来漫过来,把我很深地藏起来,藏在时光之外。⑦我以为这就不错了,觉得也在以自己的微薄心智和诚恳情思,延续着古国的诗脉和诗心,延续着田园的意趣和意境,延续着怀乡恋土的永恒乡愁。⑧直到二○○一年初夏的一天,我才突然明白:我的以上孤芳自赏、不无优越感的做法和想法,只是我的自恋,带着几分小资情调和审美移情的自恋,这自恋被一厢情愿地放大了,放大成了竟然关乎诗史、文脉、乡愁的延续了。⑨为什么是在那天,我才突然明白这些呢?⑩那天下午,我回到老家李家营,立夏刚过,天朗气清,小风拂衣,温润暖和,我沿麦田里的阡陌,横横竖竖走了一阵,其实,若是直走,一会儿就到家,我想多走一会儿田埂,所以,横的、竖的阡陌我都走了个遍,横一下,竖一下,就在田野里写了好几个“正”字。因为我的父亲名叫正德。然后,我就到了家。⑪走进老屋院子,看见父亲正在维修菜园篱笆。他用竹条、青冈木条、杨柳树枝,对往年的篱笆进行仔细修补。菜园里种着莴笋、白菜、茄子、包包菜、芹菜、一行行的葱和蒜苗,荠荠菜算是乡土野菜,零星地长在路坎地角,像是在正经话题里,顺便引用几句有情趣有哲理的民间谚语。指甲花、车前草、薄荷、麦冬、菊、扫帚秧等花草,也都笑盈盈站在或坐在篱笆附近,逗着一些蛾子、虫子、蝴蝶玩耍。喇叭花藤儿已经开始在篱笆上比画着选择合适位置,把自己的家当小心放稳,揣在怀里的乐器还没有亮出来,就等一场雨后,天一放晴,它们就开始吹奏。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忽然想起陶渊明的诗句。但是,此刻,在这里,在人境,结庐的,不是别的哪位诗人,是我父亲,是我种庄稼的父亲,是我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但是,实实在在,我的不读诗的父亲,在这人境里,在菜园里,仔细编织着篱笆,编织着他的内心,编织着一个传统农人的温厚淳朴的感情。我的不读诗的父亲,他安静地在人境里,培植着他能感念也能让他感到心里安稳的朴素意境。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此时正值初夏,还不是采菊的时候,菊,连同别的花草和庄稼,都刚刚从春困中醒来不久,都刚刚被我父亲粗糙而温和的手,抚摸过和问候过,父亲还在它们的脚下轻轻松了土,培了土,以便它们随时踮起脚,在农历的雨水里呼喊和奔跑。而当到了删繁就简的秋天,夏季闷热的雾散去,头顶的大雁捎来凉意,我的父亲也会在篱笆边,坐在他自己亲手做的竹凳上,面对村子边漾河岸上的柳林,向南望去,他会看见一列列穿戴整齐的青山,正朝他走来,那是巴山,我们世世代代隔河而望的南山。⑭我突然明白了:我的不识字的父亲,正是他在维护陶渊明的“东篱”。⑮而我呢?⑯我读着山水之诗,其实是在缓解远离山水的郁闷,同时用山水之诗掩护我越来越远地远离山水。⑰我写着故园之词,其实是在填补失去故园的空虚,同时让故园之词陪着我越来越远地告别故园。我吟着东篱之句,其实是在装饰没有东篱的残缺,同时让东篱之思伴着我越来越远地永失东篱。⑱于是,在那天下午,我无比真诚地感激和赞美了我的父亲。⑲是的,是的,我那不识字、不读诗的父亲,他不知道诗为何物,他不知道陶渊明是谁,但是,正是我的父亲,和像我的父亲一样的无数种庄稼的父亲们,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父亲们,延续和维护着陶渊明的“东篱”,延续着古国的乡愁和诗史……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离开老家后,城里人的生活让作者失去了农民本色,作者在自省自悔中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B.文章借鞋子所见过的“水泥、轮胎、塑料、污水”等诸多事物,表现城市生活的无序与杂乱。C.列举陶诗常用意象,既表达作者对陶渊明的喜爱,也暗示了作者失意时反复诵读陶诗的原因。D.父亲虽然“不识字”“不读诗”,却能守护好自己的庄稼和田园,内心平和安稳地享受生活。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标题“父亲的东篱”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让人联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增强了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B.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写父亲的菜园里家常蔬菜和乡土野菜兼备,运用了比喻修辞,化抽象为具体,新奇有趣,富有诗意。C.父亲把对土地和庄稼的深厚感情寄托在日常的田园劳作中,与作者那些“不无优越感”“孤芳自赏”的做法形成了对比。D.文章语言生动,感情丰富。既有风趣幽默的调侃,又有细致入微的描摹;既有深刻的自我剖析,又有真诚的深情赞美。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一次次钻进《诗经》”“一头扎进唐朝山水”及经常“‘拜访’陶渊明”的原因。9.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陶渊明的‘东篱’”与“父亲的东篱”的内涵及联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太宗尝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①,当谏舜禹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也,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材料二: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且千人。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不得已而起,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死而后已。”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谓其闻而能改之也。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道之士也。’阳子今虽不能及已,将不得为善人乎哉?”(节选自韩愈《争臣论》)【注】①俎,古代祭祀时用来装祭品的器具。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雕琢A害B农事C纂组伤D女工E首创F奢淫G危H亡之渐。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渐,文中意为征兆、苗头,成语有“防微杜渐”,其中的“渐”字意思与此相同。B.是,认为……正确,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意思相同。C.闵,文中意为忧虑、担心,与《陈情表》中“夙遭闵凶”的“闵”意思不同。D.诸,兼词,相当于“之于”,与《兰亭集序》“或取诸怀抱”的“诸”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对臣子为食器一类的小事而苦谏感到十分不解,后经大臣褚遂良开解,太宗幡然醒悟,立即停止了错误的作法。B.阳城学识渊博,淡泊名利,天子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荣耀,他却毫无喜色,为官五年,德行一如在野。C.韩愈认为阳城不算是个有道德的人。阳城身为谏官,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看待朝政得失,也心无波澜,无动于衷。D.材料二中,韩愈采用问答的形式批评了阳城身上存在的问题,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同时也有规谏之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且千人。(2)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14.对于谏官的职责,褚遂良和韩愈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郭明甫作西斋①于颍尾,请予赋诗二首(其一)黄庭坚食贫自以官为业,闻说西斋意凛然。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②长风烟。未尝终日不思颍,想见先生多好贤。安得雍容一尊酒,女郎台③下水如天。【注】①西斋:书斋名,郭明甫不愿入仕而在颍尾建斋读书。②十年种木:取《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之意。③女郎台:位于颍州西湖之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从诗人的近况写起,以“闻说”二字照应标题,表明写作缘由。B.第四句巧妙地借助典故进行议论,含蓄地表达了关于人才培养的见解。C.西斋幽雅宜人,引发诗人无限向往之意,及对乐善好贤友人浓浓思念之情。D.尾句以景结情,眼前女郎台下水天一碧,意境阔远,衬托了与友人的相见之欢。16.如何理解首联的“意凛然”?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祖母手拿象笏说“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话寄托着她对后辈沉甸甸的期望。(2)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只写主人待客之简,对宾主兴致盎然的场面毫不着墨,别具匠心。(3)“空”字在古诗中出现频率颇高,诗人常以之营造氛围,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初夏,在阿勒泰生活的最大乐趣,就是走出家门,踏上通往牧草地深处的小径。搜寻野生小草莓是户外漫步的一件乐事。在牧草地上,野草莓是一年中最早收获的果实。不经意间俯身,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气息,暖烘烘的,是草地因受热而释放出来的。将及膝深的草丛拨开,只见野草莓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红宝石,挨挨挤挤,在锯齿形的绿叶间闪耀——牧草地进入了野草莓旺季,而“野草莓日”也正是在六月的上半月。信手采摘一捧,尝上一口,来自大自然的甘甜瞬间在口腔里漫溢,在舌尖融化,让你忍不住来上第二口、第三口……然而,牧民们绝不会贪心到将所有的野草莓都采下,够吃了就行,剩下的,留给天上的飞鸟和草丛里的昆虫。这是牧民们代代相传的生活哲学。18.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组短句,请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仿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仍以野草莓为陈述对象,句式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