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佛教落户敦煌后,兴起了开窟造像的风潮。据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周李君莫高窟佛龛碑》载,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莫高窟开始创建。此后历代都开凿了许多洞窟,隋唐时更是大盛。而石窟的创作手段,主要有塑像和壁画。通过塑像和壁画塑造佛陀及菩萨、弟子等形象,深入浅出地阐明佛教义理。飞天作为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形象,因其广阔的创作空间,被画师们广泛采用,以各种美妙姿态出现在洞窟的藻井环周,人字坡两侧,平棋四角,龛顶、龛壁、龛楣、背光及龛两侧,以及环窟四壁上端,飞舞在各种经变画、故事画、说法图中,将敦煌石窟装饰得异常绚烂。中国飞天造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发展,那就是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印度的飞天持乐器的形象非常少,但伎乐飞天在敦煌石窟已成为主体;原来印度飞天的动态都出自印度的舞蹈,而中国的飞天,从舞姿、服饰等特点看,则是受到当时中国社会舞蹈的影响。可见,飞天从印度经过西域传到中国内地,在经过一千多年的衍变和发展后,日渐完美,形成了中国化的造型。敦煌飞天根据造型衍变、时代特征以及技法特点等可以划分为早、中、盛、晚四个时期。早期为北凉、北魏、西魏时期的飞天。此时为敦煌飞天的模仿萌发期。北凉时期飞天的造型,虽具粗、重、厚、简单的特征,但却古朴雅拙,憨厚可爱。从西域传来的凹凸法、迭染之法久经岁月的变化,形成一种特别的“小字脸”,人们惊奇地得到一种特别的气势之美。北魏王朝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其工匠来自印度、敦煌、南朝,窟中就出现了印度飞天与中国南朝飞天共舞于一窟的现象,南朝风格的飞天脸型和体形较为削瘦,褒博带,临风飞扬,颇有动感,后自中原传入敦煌。中期为北周、隋的飞天。此时的敦煌飞天处于转型创意期。特别是隋代飞天,创作生动,形象丰富而充满活力。飞天被描绘成为妩媚娟秀的少女、贵妇,女性特征明显,而且随着社会的开放,形成了袒胸露背、赤足、丰腴健美的形象。这种世俗化的转变,使敦煌石窟成为具有时代风尚的画廊。盛期为初盛唐、中晚唐、五代的飞天。此时为敦煌飞天的定型期,也是兴旺期。唐代社会开放,对飞天的审美观进一步发展,其基本形象是菩萨装,女性体型,特别是盛唐时期受到宫廷舞蹈和仕女画的影响。画师借助这个题材,用多种手段来进行创造,表现女性柔软的曲线,在升腾、伸屈、俯仰、翻腾的动态中体现人的形体美。画工技巧熟练,造型比例适度,突出表现天人的气质,即所谓的“气韵生动”。晚期为宋、西夏、元时期的飞天。此时的敦煌飞天处于程式化阶段,为衰落期。宋代壁画题材与唐后期基本雷同,缺乏唐代那种创新气势。西夏时期经变画减少,壁画题材主要是千佛、说法图等,飞天画得很少,唯有窟顶四周画有身着菩萨盛装的飞天,手持乐器演奏和散花,有些身材明显增大。伎乐飞天手中的各式乐器,在音乐史研究上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由于受到中原绘画的影响,这一时期注重用线塑造形象,画功精细,设色浅淡,基调为青绿色。(摘编自郑汝中《飞翔的精灵》)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致力于推动我国石窟、壁画和土遗址等重要文物资源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面向全球汇聚与吸引文化遗产保护顶尖人才,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服务支撑国家文化战略。要持续开展文物保护重大科研项目,稳步提升文物科技保护基础研究水平,加快敦煌石窟及院属六处石窟的数字化进程,实现数字资源的活化利用与多元化的创新性发展。以敦煌石窟和藏经洞出土文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敦煌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要持续推进敦煌学各学科的研究,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引领国内石窟寺考古工作。在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敦煌积累留存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深入挖掘展示敦煌艺术及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不断推出不同形式的敦煌艺术展览,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敦煌故事。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摘编自敦煌研究院《赓续守护,让千年文化瑰宝璀璨依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石窟的创作手段主要有塑像和壁画,这些塑像和壁画以各种美妙姿态出现在敦煌洞窟的多个位置。B.敦煌飞天经历了从模仿、创新、定型到衰落的过程,其中,唐、五代为定型期,宋以后逐渐衰落。C.为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前沿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敦煌研究院面向世界吸纳文化遗产保护顶尖人才。D.敦煌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弥足珍贵,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飞天来自印度,经过长期衍变发展,增加了中国音乐、舞蹈元素,形成了中国化造型。B.隋朝时期飞天转型走向世俗化,女性特征明显,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尚。C.敦煌研究院通过实现数字资源的活化利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D.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在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产生的。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讲好敦煌故事”的一项是()A.推进考古调查与发掘,做好敦煌石窟考古研究工作。B.借助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展会平台,承办各类艺术展览。C.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博机构开展广泛交流合作。D.上线基于全球区块链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4.从材料一看,研究敦煌石窟中的飞天形象有哪些重要意义?5.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答案】1.A2.C3.A4.(1)研究了解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2)研究并学习古代的绘画艺术。(3)了解不同历史时代审美风尚的演变。(4)为音乐史的研究提供素材。5.相同:都强调了敦煌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侧重:①材料一侧重论述飞天形象的演变过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②材料二侧重论述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及其在国际交流中的现实意义。【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这些塑像和壁画以各种美妙姿态出现在敦煌洞窟的多个位置”错误,从原文看,“以各种美妙姿态出现在敦煌洞窟的多个位置”的是壁画中的飞天。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并进行辨析的能力。C.“敦煌研究院通过实现数字资源的活化利用,形成了……”错误,“形成了”是已然,而原文说的是“要持续推进敦煌学各学科的研究,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要……形成”是未然。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推进考古调查与发掘,做好敦煌石窟考古研究工作”,主要是关于敦煌石窟考古方面的工作,重点在于研究,而非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敦煌故事”。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1)原文中提到“飞天从印度经过西域传到中国内地,在经过一千多年的衍变和发展后,日渐完美,形成了中国化的造型”,这表明飞天形象的传播和演变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通过研究飞天可以了解这一历史过程。(2)文中指出“通过塑像和壁画塑造佛陀及菩萨、弟子等形象,深入浅出地阐明佛教义理。飞天作为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形象,因其广阔的创作空间,被画师们广泛采用”,可见飞天形象是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飞天有助于学习古代绘画艺术。(3)“中期为北周、隋的飞天……形成了袒胸露背、赤足、丰腴健美的形象。这种世俗化的转变,使敦煌石窟成为具有时代风尚的画廊”“盛期为初盛唐、中晚唐、五代的飞天……唐代社会开放,对飞天的审美观进一步发展”等内容,体现了不同时期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了当时的审美风尚演变。(4)“伎乐飞天手中的各式乐器,在音乐史研究上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直接说明飞天形象中的乐器对音乐史研究有价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相同:材料一提到“深入浅出地阐明佛教义理”“因其广阔的创作空间,被画师们广泛采用,以各种美妙姿态出现在洞窟的藻井环周”,材料二则提到“以敦煌石窟和藏经洞出土文物等为主要内容的敦煌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这些都表明了敦煌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侧重:①材料一围绕敦煌飞天,按照时间顺序详细阐述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初盛唐、中晚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期飞天形象的特点和变化,如“早期为北凉、北魏、西魏时期的飞天。此时为敦煌飞天的模仿萌发期”“中期为北周、隋的飞天。此时的敦煌飞天处于转型创意期”等。②材料二中有“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致力于推动我国石窟、壁画和土遗址等重要文物资源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要持续推进敦煌学各学科的研究,真正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等内容,这些内容重点都在强调对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以及其在国际交流方面的意义。(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去灯影张炜那个村庄离林子至少有十里路,当年却是一片野地,可见那时候多么荒凉啊。学校离村子不远,我和壮壮以前见过。现在还能记得高高的门楼上有两个不认识的字:灯影。除了我和壮壮,一路上三个大人都是喜气洋洋的。老爷爷毫不在乎我和壮壮的心情,说:“有老师管住他们,咱们就省心了。”妈妈小声答应着。外祖母没说话,我知道她心里舍不得我。她高兴的样子是装出来的,到了晚上一个人时肯定会抹眼泪。三个大人叮嘱我和壮壮一会儿,就要离开了。外祖母咕哝:“这么小就一个人睡在外面,孩子啊……大口吃饭,天黑就睡,回家我要看见大胖孩儿!”我咬着嘴唇不吭一声,在心里给自己鼓劲儿:我什么都不怕,我也不是好惹的。一个白生生的女老师扎了一根长辫子,鼻尖上挂着几颗汗粒,拉住我的手按住书上一个字符:“你说‘啊’!”我说:“啊!”比柳莺的声音还小。老师对妈妈说:“他害怕。不要紧,习惯了就好。”我最恨别人说我害怕。我们每天都要学拼音。老师让人看着课本,然后用一根木条敲打黑板,嘴里“鹅鹅鹅”地叫。女老师搽了香粉,大辫子又粗又长。她叫一个同学起立,读黑板上的拼音。我的心怦怦跳。其实我对这些奇形怪状的字母并不害怕,只看几眼就把它们当成了不同的鸟:鹌鹑、小黄雀、画眉和百灵。不过老师一叫我的名字,那些小鸟全吓飞了。我鼻子里发出了“吭吭”声,脸憋得通红。同学们大笑。老师说什么我听不清。我坐下后有人还在笑。对我来说,上课可是糟透了。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天,我恨不得一下就飞回那个茅屋。我终于回家了。我埋怨外祖母:你平时只教我识字,就没有教一个拼音!她说:“当年不时兴拼音,字就是字。”我去林子里大声喊着拼音,一个个字母滑溜溜地蹿出来。我马上明白,自己变得笨嘴笨舌的,就因为离开了林子!想想看,一只鸟,它本来在林子里过得好好的,突然被人送到了灯影,那还会有什么好事?夜里我拱在外祖母的怀里说:“我不回灯影了。”她拍打,安慰着:“还记得那只老呆宝吗?它在我们家过得不错,可最后还是要回到群里。”我知道自己天生就是一只离群的雁,现在要跟一群大雁飞回北方了。大约在灯影里待了两个星期之后,老师渐渐有了吃惊的发现:我是全班识字最多的一个!她惊讶地看着我,两只眼睛离得稍近。我笑了。她说:“笑了。适应了。”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字的一旁是拼音。我一下高兴了,这些字我全都认得。我还认得比这多十倍的字。我根本不需要听老师讲,对这些字早就熟悉了。整整一个秋天和冬天,我都没有好好听课。烦人的是老师总要时不时地把我从座位上叫起来,眉开眼笑地看着我,因为我是识字最多的,她对全班炫耀自己的一件宝贝似的:“来,你读读这一段……”我读了,声音照例很小。她说:“不怕,大声!大声!”再次回家,我最得意的是这次归来的新收获:逮到了一只“痴大眼”!这是一种鸟儿,眼睛大大的,黄绿两色,翅膀是紫蓝色的,一对爪子是豇豆红。说它痴,是指它大大咧咧,不像麻雀那么小心眼儿,一逮到总是气鼓鼓的连饭都不吃。它开始的时候惊慌,和它说说话、拉拉家常,也就不再乱窜了。如果喂它一点小虫,它很快就会安静下来。外祖母说这是一种“鹨鸟”,“我们这儿有许多鹨鸟。”外祖母认识的鸟儿真多。我把鸟儿装在那个有小孔的木盒中,上课时就放在桌洞里。无论外面多么热闹,它都不吭一声。我伸手抚摸它滑滑的羽毛,像没事人一样抬头听课。黑板上写满了字,我大多认识,三两天里才能遇到一个生字。上学不过是这么回事:大家一起坐着,喊“啊我鹅”。小鸟在下边偷偷啄我的手指,我笑了。“你笑什么?”老师大声问。我站起,重复了一遍黑板上的字。老师说:“坐下!”她的眼睛扫了一下教室,有些严厉,“注意力要集中!”她的话刚刚落地,一件可怕的事发生了:我的鸟从桌子下扑棱棱飞了出来!原来我急急站起时没有关好木盒……它在屋里旋转,在木梁上停了一瞬,然后又冲向讲台。我喊叫,伸出手,想让它听话。可是它受惊了,说什么、做什么全都没用。好几个同学跳起来捉鸟,老师也参加进来。鸟儿太机灵了,毫不费力地躲人,贴着屋梁飞。屋里乱成了一团。老师命令打开所有窗户,把鸟儿轰出去!窗户全开,大家喊,跺脚,鸟儿总算飞走了。大家失望地看着窗外,好不容易安静下来。老师踱到我的桌前。所有目光全投到我这儿。我的心咚咚地跳,牙齿突然胀得发疼。我说:“我……”老师问:“你怎么了?”我无法回答。我心里明白,这儿不是林子,在这儿放飞一只鸟儿真是犯了大错。或许还远不止一个大错。老师声音不太大,说:“你给我等着。”我等着,再也无心听课。下课了,从上午到下午,我一直都在等着。我对壮壮说:“完了。”壮壮也替我担心,说:“如果你被开除了,我也回林子。”我相信他会的。宿舍里的一个同学说:“听说连校长都知道了。”我更害怕了。我继续等着。两天后,老师来到了宿舍。这儿没有其他人。她看着低头不语的我,说:“我们灯影从来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我的嘴唇动着,那句话终于没有吐出来。我想说的是:“我要离开灯影……”她说:“告诉我,再也不犯这样的大错了!”“再也不犯了。”“大声些!”我大声喊道:“再也不犯了!”老师喘了一口粗气,可能原谅了我。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女老师辫子又粗又长,搽了香粉,在“我”眼里,她是一个爱打扮的老师,让“我”产生亲切感。B.“我恨不得一下就飞回那个茅屋”,运用心理描写表现出“我”的归家心切及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C.鹨鸟从木盒子里出人意料地飞了出来,导致课堂一片混乱,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很失望。D.“可能原谅了我”中的“可能”写出“我”当时忐忑的心态,老师原谅了“我”,“我”也原谅了自己。7.文中多次出现“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到灯影,“我”读“啊”时“比柳莺的声音还小”,这句话意在表现“我”的害怕心理。B.老师一叫“我”名字,“那些小鸟全吓飞了”,形象地写出“我”被突然点名时的紧张害怕。C.“一只鸟,它本来在林子里过得好好的”,以鸟作比,意在表现自己对鸟的喜爱之情。D.文中对“痴大眼”描写生动细腻,浓墨重彩,为下文写“我”偷偷将鸟带进教室做铺垫。8.文中画线的句子中说“我要离开灯影……”,你认为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吗?请简要说明理由。9.张炜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更永恒更重要的支持,比如……旧式乡情的温暖。”请谈谈“旧式乡情的温暖”在文本中的体现。【答案】6.B7.C8.示例一:不是。①“我”刚到学校有些害怕,但已慢慢适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②“我”认识很多字,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喜欢;③外祖母告诉“我”,人像大雁一样,总要离开家走向远方;④这是“我”知道自己犯了大错,一定会受到惩罚的无奈选择。示例二:是。①“我”刚到学校有些害怕,还没有完全适应学校生活;②学习过程中,受到同学们嘲笑,“我”内心受挫;③前文写过“我”向外祖母表达不想回学校的想法;④认为自己犯的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想主动离开。9.①亲情带给的温暖。外祖母对“我”关爱、安慰和鼓励;②友情带给的温暖。壮壮和“我”一起上学,当“我”犯错时,安慰“我”要一起回林子;③老师带给的温暖。老师对“我”的每次进步感到高兴,对“我”的错误宽容对待;④乡野生活带给的温暖。“我”在林子里自由自在,林中的鸟也带给“我”生活的乐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让‘我’产生亲切感”错。根据原文“我的心怦怦跳”“我鼻子里发出了‘吭吭’声,脸憋得通红”,可知老师的提问让“我”感到上课很紧张,很糟糕。C.“对‘我’很失望”错。根据原文“大家失望地看着窗外,好不容易安静下来”,可知大家对鸟儿飞走了感到失望。D.“‘我’也原谅了自己”错。根据原文“我大声喊道:‘再也不犯了!’”,可知“我”的保证让老师原谅了“我”,但不能说明“我”也原谅了自己。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C.“意在表现自己对鸟的喜爱之情”错,此处意在表现自己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的追求。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从不是的角度分析,初到学校每天都要学拼音,害怕被老师提问,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在祖母的鼓励下“我知道自己天生就是一只离群的雁,现在要跟一群大雁飞回北方了”,离开家走向远方。大约在灯影里待了两个星期之后,老师渐渐有了吃惊的发现,“我”已慢慢适应了学校的学习生活。“老师在黑板上写字,字的一旁是拼音。我一下高兴了,这些字我全都认得。我还认得比这多十倍的字”,“因为我是识字最多的,她对全班炫耀自己的一件宝贝似”。老师一叫“我”名字,“那些小鸟全吓飞了”,“在这儿放飞一只鸟儿真是犯了大错。或许还远不止一个大错”,当“听说连校长都知道了”时“我”更害怕了,“我”知道自己犯了大错。“我”对老师说“我要离开灯影……”不是“我”的真实想法,而是“我”一定会受到惩罚的无奈选择。从是的角度分析,初到灯影,“我”读“啊”时“比柳莺的声音还小”,刚到学校有些害怕,“对我来说,上课可是糟透了。好不容易熬到了星期天,我恨不得一下就飞回那个茅屋”,还没有完全适应学校生活。“不过老师一叫我的名字……我鼻子里发出了‘吭吭’声,脸憋得通红。同学们大笑。老师说什么我听不清。我坐下后有人还在笑”,“我”内心受挫。回家后,“我”向外祖母表达不想回学校的想法。“在这儿放飞一只鸟儿真是犯了大错。或许还远不止一个大错”,当“听说连校长都知道了”时“我”更害怕了,认为自己犯的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因此想主动离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当“我”告诉祖母不想回学校时,祖母用“老呆宝”的例子安慰“我”,鼓励“我”,让“我”明白了人像大雁一样,总要离开家走向远方的道理。这体现了亲情带给的温暖。“我犯错后,壮壮也替我担心,说:‘如果你被开除了,我也回林子。’”这体现了友情带给的温暖。初到灯影,“我”读“啊”时“比柳莺的声音还小”,“老师对妈妈说:‘他害怕。不要紧,习惯了就好。’”“大约在灯影里待了两个星期之后,老师渐渐有了吃惊的发现:我是全班识字最多的一个!她惊讶地看着我,两只眼睛离得稍近。我笑了。她说:‘笑了。适应了。’”“她对全班炫耀自己的一件宝贝似的:‘来,你读读这一段……’我读了,声音照例很小。她说:‘不怕,大声!大声!’”,老师不断地鼓励“我”,为“我”的进步感到高兴。当“我”犯错时告诫“我”“再也不犯这样的大错了!”,原谅了“我”。这体现了老师带给的温暖。
“一只鸟,它本来在林子里过得好好的”,以鸟作比,表现自己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的追求。“其实我对这些奇形怪状的字母并不害怕,只看几眼就把它们当成了不同的鸟:鹌鹑、小黄雀、画眉和百灵”中把字母当做各种鸟和偷偷将鸟带进教室说明林中的鸟也带给“我”生活的乐趣。这体现了乡野生活带给的温暖。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材料二:忠佞不并立。立人之廷者,说不必忧,讥不可避,而必为国除蟊贼以安社稷,斯国之卫也。虽然,食其禄不避其难,居其职不委其责,去而隐,屏而在外,则亦终远小人而不与为缘尔,非取于必胜以自快也。所恶于佞者,恶其病国而已不可浼也,非与为仇雠而必欲得位以与胜也。汲黯之恶张汤,允矣。君任之以讽议,则攻击之无余,以报君之知。既无言责,而出守外郡,则抑效忠于淮阳而臣道以尽。复固请为中郎,补过拾遗,以冀与汤争荣辱,何为者邪?引国家之公是公非为一己之私恨,干求持权,以几必胜。或曰:屈原放而不忘萧艾之怨①,非乎?曰:屈原,楚之宗臣也,张仪、靳尚之用,楚国危亡之界也,而黯岂其伦哉?婞婞然属李息以攻排而必快其志气矜焉耳非君子之道也。(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减)【注】①萧艾之怨:指对品质恶劣的人的怨恨。出自《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萧艾,艾蒿,臭草,常用来比喻品质不好的人。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婞婞然A属李息B以攻排C而必快D其志E气矜焉耳F非君子之G道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表示顺承,与《过秦论》“赢粮而景从”的“而”用法不同。B.治,治理得好,与《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治”意思不同。C.安,使……安定,使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安”用法相同。D.荣辱,荣与辱,此处偏指“荣”,与《兰亭集序》“静躁不同”的“静躁”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迁认为,楚怀王一度重用屈原,却对他始信终弃,听到上官大夫对屈原的谗言,先是疏远,最终放逐了他。B.司马迁认为,楚怀王被张仪、郑袖等迷惑欺骗,以致国家受损,自己也客死秦国,为人耻笑,是他不辨忠奸的结果。C.王夫之认为,忠臣和奸臣势不两立,忠臣应该不忧谗避讥,要替国家铲除奸贼,保卫国家,做国家的忠实卫士。D.王夫之认为,汲黯憎恶张汤与其斗争是可以的;但不该离职后仍想方设法操控权力,打压张汤,逞强争胜。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2)君任之以讽议,则攻击之无余,以报君之知。14.王夫之认为“黯岂其伦哉”,意思是说汲黯不能与屈原相提并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其原因。【答案】10.CEF11.D12.A13.(1)屈原思念君王、振兴国家而想要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的意愿,在一篇作品中再三表达出来。(2)皇帝委任他负责劝谏议论,(他)就不遗余力地攻击奸佞,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14.①身份、职责不同:屈原是楚国宗室重臣,汲黯只是讽议大臣。②面对的形势不同:屈原面对的是关乎国家危亡的大事,而汲黯则不是。③动机不同:屈原对张仪、靳尚的怨恨在于存君兴国,而汲黯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斗气逞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忿恨不平地嘱托李息来攻击排挤张汤,必定要满足自己的心志,这是自夸傲气罢了,而不是君子之道。“婞婞然”作状语,“李息以攻排”作“属”的宾语,故应在C处断开;“其志”作“快”的宾语,故应在E处断开;“焉耳”为句末语气词,且“非君子之道也”为判断句,故应在F处断开。故选C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而”,表示顺承;/表修饰。句意: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B.“治”,治理得好;/治理。句意: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C.“安”,都为使动用法,使……安定。句意:一定要为国家铲除奸贼来使社稷安定。/又怎能D.“用法相同”错“荣辱”,荣与辱,此处偏指“荣”;/“静躁”,安静和躁动。句意:以期望与张汤争荣耀。/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最终放逐了他”错,从文中看,最终怒而放逐了屈原的是楚顷襄王。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存”,动词,顾念;“反覆”,使动用法,使倾危的局面回到正常;“致”,动词,表达;“志”,名词,情感。(2)“任”,委任;“讽”,劝谏;“无余”,不遗余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身份、职责不同:由“屈原,楚之宗臣也”“君任之以讽议”可知,屈原是楚国宗室重臣,汲黯只是讽议大臣。②面对的形势不同:由“张仪、靳尚之用,楚国危亡之界也”“复固请为中郎,补过拾遗,以冀与汤争荣辱”可知,屈原面对的是关乎国家危亡的大事,而汲黯则不是。③动机不同:由“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二篇之中三致志焉”“张仪、靳尚之用,楚国危亡之界也”“婞婞然属李息以攻排而必快其志气矜焉耳非君子之道也”可知,屈原对张仪、靳尚的怨恨在于存君兴国,而汲黯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斗气逞强。参考译文:材料一: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而且反覆考虑这一问题,在他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材料二:忠臣与奸佞之臣势不两立。在君主的朝廷上做臣子的人,不必忧虑别人说坏话,不能躲避别人的讥讽议论,一定要为国家铲除奸贼来使社稷安定,这才是国家的忠实卫士。虽然这样,吃国家的俸禄却不逃避灾祸,居于职位而不推诿相应的责任,被罢去后归隐,被贬斥后安心在外,也终究是远离小人而不与他们沾边罢了,而不是一定要取胜他们来使自己的内心感到快慰。人们憎恶奸佞之臣,是憎恶他们危害国家,而自己不容被玷污,并非是要与他们结下深仇大恨,而务必要争得职位以便与他们争胜。汲黯憎恶张汤,是得当的。皇帝委任他负责劝谏议论,(他)就不遗余力地攻击奸佞,来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等到没有了进谏弹劾的责任,外任郡守后,就应该在淮阳尽职效忠朝廷,而作为大臣的责任已经尽到了。(可是汲黯)又坚决请求担任中郎,(为朝廷)补过拾遗,以期望与张汤争荣耀,为什么呢?他把国家的公是公非引为个人的私恨,极力设法把持权力,以求必胜。有人说:屈原被流放却没有忘记对君主重用小人的怨恨,不对吗?回答说:屈原是楚国的宗室贵胄,张仪、靳尚被楚王重用,是在楚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汲黯难道是屈原一类的人吗?他忿恨不平地嘱托李息来攻击排挤张汤,必定要满足自己的心志,这是自夸傲气罢了,而不是君子之道。(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有删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陈州田舍人留别(其四)(宋)王禹偁淮阳冰绽柳条新,风物暄妍土俗淳。捧诏暂辞双阙路,劝农深入四郊春。茶烟静拂听琴鹤,谷雨轻笼锄麦人。赢得褰帷①恣吟兴,落花飞絮满车茵。【注】①褰帷:掀开车辆上的帷帐,典出《后汉书·贾琼传》,意思是官员要体察民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初春冻冰融化,柳发新枝,风物和暖,景象宜人,崭露出一派生机。B.颔联点明自己此行的目的,奉命离开朝廷,前往陈州,深入乡里督促春耕。C.颈联上句和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颈联营造的意境、抒发的情感异曲同工。D.全诗以自然景色和农耕生活为背景,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诗人闲适的心情。16.诗歌末句意境优美,情感浓郁,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末句写落花和飞絮轻盈飘洒,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春天自然景色的喜爱;②又以“落花、飞絮”照应题目“留别”,表达出与田舍人的惜别之情,也暗含着自己对此次劝农之行的满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异曲同工”错。本诗写的是内心的喜悦,暗示的是对国家太平盛世的赞美;陆诗写的是自己日中无聊,暗示的是内心的郁闷和惆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能力。①意境:末句“赢得褰帷恣吟兴,落花飞絮满车茵”的意思是:慢慢卷起车帷,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只见落花纷飞,飞絮飘荡,一切都显得那样轻柔、恬静。诗人在尾联中通过“落花”“飞絮”的意象,写诗人掀开帷帐,观赏车窗外落花纷飞、飞絮飘荡的旖旎风光,营造出春意盎然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春天自然景色的喜爱,抒发了对陈州山水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②情感:尾联“赢得褰帷恣吟兴,落花飞絮满车茵”以景结情,写田舍人送别时,落花飞絮沾满了车上的褥子,营造了静谧美好的氛围。诗人借景抒情,以“落花、飞絮”照应题目“留别”,表达了对陈州山水田园生活的留恋之情和与田舍人的惜别之情,也暗含着自己对此次劝农之行的满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用比喻说明种树要保持树木天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比喻也适用于育人。(2)很多人喜欢去钱塘观潮,站在一望无际的钱塘江边,看到汹涌的波涛卷起雪白的浪花,人们不禁会想起柳永《望海潮》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唐宋诗中,有些诗句同时使用天、江、月三种意象,勾画出阔大的境界,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其莳也若子②.其置也若弃③.怒涛卷霜雪④.天堑无涯⑤.江天一色无纤尘⑥.皎皎空中孤月轮(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如下:莳、堑、涯、纤、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以满足数量不断增加的需要,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就更倾向于保存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这样,在长期连续的变异过程中,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并成为同一属内不同物种间较大的特征差异。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①绝灭;这样,物种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确定的、界限分明的自然群体了。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②结果必然是每一个大的种群在规模上更趋于增大,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其③结果就是优势类型在竞争中打败了较不占优势的类型。这使大类群在规模上不断扩大,性状分异更趋明显,并不可避免地导致大量物种的绝灭;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④中所有的生物类型都可以排列成许多大小不一的次一级生物群。用特创论的观点完全不能解释为什么在自然系统下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划归大小不等的类群这一重大事实。18.请根据文意,写出文中四个加点的“其”字所指代的内容。每处不超过20个字。19.请使用一个并列复句概括本段的内容,不超过60个字。【答案】18.①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②每一纲中的优势物种,产生新的优势类型;③地球上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④在竞争中始终占据着优势的极少数大纲。19.介绍了物种繁殖、变异、选择、改良、确定、扩大的进程和原因,还有物种优胜劣汰的原因和对生物类群的影响。【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其”是代词,一般在前面句中寻找指代义。①根据“新的改良变种必将替代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并使其绝灭”可知,①处“其”应代指名词性词语,指代的是“旧的、少有改良的中间变种”;②“根据每一纲中凡是属于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它更能产生新的优势类型,其结果……”可知,②处“其”应为一种导致结果的现象,故指代“优势物种产生新的优势类型”;③根据“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允许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可知,③处“其”指代“地球上的存空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种群都扩大规模”这个现实原因。④根据“仅有极少数大纲在竞争中自始至终占据着优势,而其中的……类型”可知,④处“其”指代名词性词语,根据前文故指“极少数大纲”。【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复句类型,概括文段要点的能力。并列复合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这些分句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根据文段可以划分出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同时性状分异也就更大”,主要介绍物种的自然趋向,因此要变异、选择、最后形成优势物种及过程;第二层从“由于地球上的生存空间有限”到结尾,主要介绍优胜劣汰的原因和最终的结果。可见,文段说明了物种相关的两种情况,用“介绍了……还……”并列句式表达。(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塞罕坝的成就众所周知,然而,儿童文学作家、《童年树》作者保冬妮看到了塞罕坝人的艰辛:第一代塞罕坝人平均寿命不高,他们的子女多数没有进城,而是选择成为“林二代”。①“林二代”与“童年树”同龄且相伴成长,②长大后他们大多接力父母,③成了“童年树”的培育者、守护者。④“童年树”作为一条贯穿全文的题眼,⑤展现了世界最大的这片人工林在童年期经历的艰辛与困苦,⑥更彰显了两代塞罕坝人“还祖宗账、留子孙粮”的伟大奉献精神。六十一甲子,树木更树人。塞罕坝人走的是一条保护环境、坚持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塞罕坝人创造了荒原披绿装、沙地变林海的奇迹,写就了A,其中所凝结的塞罕坝精神汇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中。几代塞罕坝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锨一镐、一坑一苗,像养育孩子一样辛勤植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塞罕坝,B对待那片林海。得益于作者独特的故事构架和对儿童心理的深入研究,整个故事读来如初春冰面破裂后自然流淌的溪流,有崩裂、破碎、撞击感,更有僵而复暖、潺潺泼泼的活力,还有咕噜咕噜、哗啦哗啦的可爱声响。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阅读体验,请仿照画线句的表达特点,另写一个比喻句,表现自己读书的美好体验。【答案】20.④句修改为:“童年树”作为贯穿全文的题眼(或“童年树”作为一个贯穿全文的题眼”,或“童年树”作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⑤句修改为:展现了这片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在童年期经历的艰辛与困苦21.A.绿色发展的生态诗篇B.像对待生命一样22.示例一:如夏夜轻轻抚过燥热天空的微风,有清凉、熨帖、清新感。示例二:宛若秋日午后洒落书页间的阳光,有温馨、亲切、抚慰感。【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一是第④句“一条”与“题眼”不搭配,可修改为“‘童年树’作为贯穿全文的题眼”或“‘童年树’作为一个贯穿全文的题眼”,或“‘童年树’作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二是第⑤句语序不当,可修改为:展现了这片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在童年期经历的艰辛与困苦。【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与“写就了”搭配的宾语应为“诗篇”,且“塞罕坝人创造了荒原披绿装、沙地变林海的奇迹”,故此处可填“绿色发展的生态诗篇”。B处,结合前文“像养育孩子一样辛勤植树,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塞罕坝”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塞罕坝人把那片林海视为有生命的孩子来看待,故此处可填“像对待生命一样”。【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仿写句子首先要把握例句的特点,分析例句的修辞特点。例句“如初春冰面破裂后自然流淌的溪流,有崩裂、破碎、撞击感”为比喻句,且为明喻,本体为“阅读体验”,喻体为“溪流”;再把握例句的句式特点,句式为“如……,有……感”;最后分析例句的语境特点,句子的感情色彩是表现自己读书的美好体验,做到内容前后兼顾。如:示例一:如夏夜轻轻抚过燥热天空的微风,有清凉、熨帖、清新感。示例二:宛若秋日午后洒落书页间的阳光,有温馨、亲切、抚慰感。四、写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