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插秧歌》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插秧歌》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插秧歌》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插秧歌》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插秧歌》课件++高一语文同步备课+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绍兴(宋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开禧二年(1206),杨万里病逝,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走近作者【学习和早期仕途】9岁时随父亲在外教书的途中,留下了孝廉的故事14岁起先后拜师多位学者,如高守道、王庭珪、刘安世等24岁时他参加解试入闱25岁时在礼部试落第后不气馁,继续求学27岁时杨万里考取进士,随后步入仕途【政治生涯】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正月上任人生第一个职位:赣州司户参军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拜会了张九成、胡铨等名臣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底杨万里赴任永州零陵县丞期间三次前往拜谒张浚,未能得见张浚,杨万里的操持名节观产生了重大影响,杨万里因此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诚斋”,以明己志。人生经历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杨万里被调离零陵县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候【宦海沉浮】辞官而归,自此闲居乡里,杨万里晚年因反对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开禧二年(1206年)逝世,享年79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晚年生活】“诗宗”的多变“诗风”早期:山水景观为主。如《鹧鸪天·山明水几千山风细》:“山明水几千,山风细细闻弦。”他通过用诗句抓住山风的特点和细腻之处,带给读者强烈的感受。中期:融入人生哲理和时事时态。他经历了北宋亡国、南京继位后,又被金国所追杀的战乱岁月。这让他对时局洞察力更为敏锐。如《送元二谏议归京》:“且虚心愧难忘,只有离痛肠。倚槛欲题文章。”诗中的愧疚之情和对乱世的忧虑,使诗作增添了一股深沉的思想力量。晚期:病重寓情于景的写作风格。

如《家临无入见》“故乡无尽隔,梦寐已相迎。樱桃开锦岸:蜜蜂过庐陵蓼火抽新月,千家野烟容。世人来后初,不忍过年终。”他用若即若离的笔墨勾勒出他身临其境的家乡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知识拓展——中兴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别称南宋四大家,是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代表了宋代诗歌的第二个繁荣时期。其代表作品有《青山寺》《诚斋集》《四时田园杂兴》《长歌行》等。尤袤(公元1127~1202年)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人,南宋诗人。公元1148年(南宋朝绍兴十八年戊辰)举进士。逝世后谥号“文简”。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插秧歌》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当时诗人常州任满,西归故乡,途径衢州,时值农忙季节,诗人目睹农家插秧辛苦,作该诗。也许出于其阶级地位的局限,诗人的感情有着极大的隔膜。《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他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背景探寻大概步骤:选育良种→种子晾晒→清选种子→消毒浸种→催芽播种→及时插秧→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病虫防治→适时收割。育苗抛秧插秧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施肥、杀虫放水(补水)收获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听朗诵móusuōjiǎshìshìzā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看看杨万里的《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呼唤早餐图农夫应答图整体感知1、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一、研读诗歌,理解内容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一、研读诗歌,理解内容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时值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这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诗人巧用两个比喻,把他们头上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身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写出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雨势之猛,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诗人以一种貌似轻松的笔调言之,实际上饱含苦涩意味,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以及作者对农民的关心。颈联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只不答”,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译读④呼唤早餐图品读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一、研读诗歌,理解内容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这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农夫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短,意思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顾好家中饲养的雏鸭,防止它们来田里作践。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⑤农夫应答图译读品读一、研读诗歌,理解内容1、《插秧歌》描绘了一幅一家四口冒雨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全诗写得新、奇、快、活、趣,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试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风格特点。捕捉画面,鲜活有趣。第一、二句描写农家插秧的劳动场景,“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忙时节,一家人分工明确精细:小儿子、大儿子、田妇和田夫,一家人按活儿的轻重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充满生气,鲜活有趣。想象丰富,设喻风趣。颔联,以头盔比喻斗笠,用盔甲比喻蓑衣,形象鲜明。这种比喻,不仅使诗歌显得活泼、有趣,也更富有深意:农民抓住时节及时种植,仿佛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这两句诗也隐含着对农民为抢农时战天斗地的精神的赞扬。二、鉴赏诗歌的技巧对话设计,颇具匠心。“唤渠朝餐歇半霎”,是送饭人的话,有催促,有关心。农人起早下地干活,早饭都没来得及吃,进一步展现了插秧的辛苦。对送饭人的话,农夫没有正面作答,而是以“不答而答”的特殊方式提醒送饭人“照管鹅儿与雏鸭”。诗中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其内涵却很丰富,既有关怀,又有嘱托,还有作为一家之长的责任感。语言自然活泼。“田夫抛秧田妇接”“雨从头上湿到胛”等诗句,朴素自然,浅白通俗,如山间清泉般自然流畅,毫无忸怩作态之感。2、找出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比喻: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稻秧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突出了插秧的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细节描写:家人呼唤农夫休息片刻,先去吃饭,而农夫头也没抬,继续干着手里的活儿,与此同时却答非所问地说:“照管鹅儿与雏鸭”,意思是刚刚插好的秧苗根还没有长牢,你要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损坏秧苗。由此可见,诗中细节描写的真实与生动。①动作描写(白描)。一、二句连用四个动词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插”“拔”四个动词准确地刻画出全家老小分工严密、配合默契、低头插秧的专注,勾勒出一幅全家老少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描写。五、六句,撷取田夫“低头弯腰”的动作,生动再现了农夫为赶农时无暇顾及家人呼唤的紧张与忙碌。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带着斗笠,穿着蓑衣,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③语言描写。“秧根未牢莳未匝”借农夫之口展现了农事的繁重。“照管鹅儿与雏鸭”,送饭人也被安排上保护秧苗的任务,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总结技巧归纳主旨首联以白描的手法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尾联以口语入诗,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比较阅读诗歌表现手法劳动场景表达情感劳动者形象

《芣苢》

《插秧歌》试分析《芣苢》和《插秧歌》异同。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表现手法:①《芣苢》运用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写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比喻等手法,描写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思想主旨:这两首都是描写劳动的古诗,描绘了古人日常生活和劳作的场景,写出了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

①《芣苢》通过写古代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表达了劳动者的喜悦欢快之情。②《插秧歌》通过写农家一家大小齐上阵,冒雨抢插秧苗的场景,体现了农人种田的艰辛,赞扬了他们辛勤劳动、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试分析《芣苢》和《插秧歌》在表现手法、思想主旨上的差异。比较阅读诗歌表现手法劳动场景表达情感劳动者形象

《芣苢》

《插秧歌》试分析《芣苢》和《插秧歌》异同。重章叠唱直接描写(动作描写)展现了妇女采摘芣苢的劳动过程劳动者的欢歌喜悦白描、比喻、对话、正侧结合展现了农忙时全家插秧的劳动场景劳动者的赞歌吃苦耐劳勤奋《芣苢》和《插秧歌》两诗,突出了采集劳动中手的丰富动作,就是这一系列丰富、准确、互为关联的动作,为我们还原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劳动场景。请你仔细观察生活,抓住一个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