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 学案55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1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 学案55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2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 学案55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3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 学案55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4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 学案55 研练两年高考真题-吃透精髓把握方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六古诗阅读与鉴赏学案55研练两年高考真题——吃透精髓,把握方向复习任务精做2022、2023两年新高考卷古诗鉴赏题,吃透试题精髓,把握复习方向。课标要求①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②能对诗词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③能比较两个以上的诗词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④能对同一首诗词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⑤在鉴赏作品和语言表达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说明:上述内容是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整合而成。]考情表览年份卷别篇名作者体裁题材试题构成主观题选择题2023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林希逸(宋)七言律诗说理诗(酬和诗)诗评题对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理解和赏析新高考Ⅱ卷《湖上晚归》林逋(宋)七言律诗山水诗(田园诗)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魏了翁(宋)宋词节令诗(即事抒怀诗)主旨概括题新高考Ⅱ卷《送别》李白(唐)古风送别诗抒情手法2021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杨巨源(唐)七言律诗寄赠诗观点理解(诗评题)新高考Ⅱ卷《示儿子》陆游(宋)七言律诗教子诗诗句理解题2020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唐)五言律诗送别诗意象作用题新高考Ⅱ卷《赠赵伯鱼(节选)》韩驹(宋)七言排律寄赠诗观点分析题命题特点:(1)选材:①从时间看,近几年考查的全是唐宋诗歌,以宋为主。②从体裁看,几乎全是近体诗,以七律为主,偶尔涉及词。③从题材看,既有传统题材,如送别诗、山水诗等,又有非传统的有交际属性的寄赠诗、酬和诗等。题材内容广泛而多变。④从内容看,力避消极萎靡,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重视立德树人。(2)考点:①淡化术语技巧,侧重诗意理解,极个别涉及艺术技巧和语言风格。②注重关联教材,学考一体。(3)题型:一选择一主观,前者稳,后者变。分值9分。活动一研练2023年新高考卷试题(一)(2023·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说明:本诗也可看作酬和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加练习]1.本诗颈联与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哲理意味相同,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为说理诗,本诗是如何说理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23·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说明:本诗也可看作田园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追加练习]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研练2022年新高考卷试题(一)(2022·新高考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说明:本词也可看作即事抒怀诗。)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加练习]有人评价:“魏了翁善于以议论入词,却又不流于空泛,而是情由景出,论随情至,颇得自然之理。”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22·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送别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关联教材]选项C直接关联小学课本。“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与本诗尾联的以景结情方式可谓异曲同工。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追加练习]以景结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试比较这首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在以景结情的意境和情感方面的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关注重点名家,扩大涉猎范围。针对诗歌体裁、题材多样化的特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最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积累一些作家与作品的相关知识,对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作家的诗歌或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诗歌都有所了解,对古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家、风格特色等也要做到胸中有数。2.回归教材,形成知识体系。在复习备考阶段,应对教材中的古代诗歌篇目进行系统复习梳理;重视群诗复习,并比较同类诗歌的异同,打破单元限制。尤其是高考要求背诵的初高中古诗词名篇,考生应对它们的主要内容、典型手法和情感十分熟悉,并形成知识体系。3.重视整体阅读,增强读懂能力。要读懂诗歌,就需要有文本的整体意识,即要弄清楚五个基本问题: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为什么写(主题)、我怎么看(评价赏析)。此外,还需要对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意义、句法特点、典型意象、主要题材类型加强复习。这样,考生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把握诗词的内涵,从而洞彻诗词所要抒发的情感,在答题过程中,就会有的放矢,找到合适的切入角度。学案56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歌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主旨概括(间接)①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的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考生应高度关注高考命题这一悄然变化。②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这也是考生复习的重点。③高考对古诗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会引起选诗的变化:偏重“理趣”的宋诗居多。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主旨概括2021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表面上是理解诗评,实质上是理解句子含意新高考Ⅱ卷《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2020新高考Ⅱ卷《赠赵伯鱼(节选)》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主旨(观点)概括全国Ⅱ卷《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哲理概括活动一理解句意,筛选信息(一)理解句子含意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读懂诗歌之道。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那样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2.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联教材]陆游一生写过很多教子诗,此处可以参读初中学过的《示儿》一诗。关联高考·类题延读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2018全国Ⅰ卷《野歌》第15题)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1)准确理解字面(表面)意思。对于一首诗词,我们想要领会其中的深意,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文字的意思。通过填充省略、调整语序、词语活用等手法准确理解字面意义。如“道在六经宁有尽”中的反问副词“宁”,对理解该句句意至关重要。(2)揣摩深层含意。结合诗句的上下文乃至全篇,分析该句的意象及其所使用的用典、双关等表达技巧,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尤其是诗句背后的情感(理趣)。这里的分析技巧是为“理解”服务的。如分析双关手法,要把其另一层意思理解出来。又如“熟读周公七月诗”所用周公七月诗的典故,只有理解了这个典故义,才能明白陆游教子的真正目的。(3)答题思路:由词到句(先解释关键词语,后说整句意思)、由象到情(先说意象再到深层情感)、由言及理(由表层意思到内蕴的道理)。(二)筛选提取信息(202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任务。书喜[南宋]陆游雨足郊原正得晴,地绵万里尽春耕。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亭鼓不闻知盗息,社钱易敛庆秋成。天公不负书生眼,留向人间看太平。注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雨过天晴,土地湿润,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人忙于春耕的情景。B.颈联写亭中示警的鼓声止息,因此人们才能踊跃交纳社钱来举办祭祀活动。C.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D.该诗风格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式的爱国诗作,体现出诗人多样的诗歌风貌。2.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准确提取与概括内容:因为赏诗的前提在于懂诗,所以高考中有关“懂诗”的试题越来越多,以提取和概括古诗内容题居多,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表现在哪些方面?”“……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题型实质上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再理解,再概括。作答时应注意:(1)逐联逐句地梳理、分层,根据题干准确提取信息内容。古诗的阅读范围很小,最多也就八九句,要对全诗进行扫描、筛选,然后定点提取、概括,不可有遗漏。有时,连注释也不能遗漏,如2022年天津卷《书喜》的注释。(2)答题要特别听从题干指令。如是概括,不要翻译或描述,有的概括其实就是要求揣摩叙描的角度,找出这个角度并稍加概括即可。即使是分析,也应先概括,再分析。(3)答题语言最好把关键词“缝”进自己的答案,也可把这个关键词转译一下。这类题有时要点很多,注意分点、多点提取与概括。为此,应注意对隐含内容的提取与概括。活动二概括主旨,提炼哲理(一)概括主旨(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神仙之姿。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确定题材。根据古诗的题材大致判断其主旨。(2)抓住关键。古诗多卒章显志,要多抓尾句、尾联等关键句子,以此准确把握主旨。(3)知人论世。分析诗歌的内容、主旨时,要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来分析。还可以参照写作背景。(二)提炼哲理(2020·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