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考点突破学案学案50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_第1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考点突破学案学案50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_第2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考点突破学案学案50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_第3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考点突破学案学案50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_第4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考点突破学案学案50 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考点突破学案学案50精准概述文意(选择题)——准确提取,仔细比对复习任务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考情微观年份卷别设误角度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曲解文意、张冠李戴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②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③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④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的方式。新高考Ⅱ卷以偏概全2022新高考Ⅰ、Ⅱ卷曲解文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021新高考Ⅰ、Ⅱ卷无中生有2020新高考Ⅰ卷因果不当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新高考Ⅱ卷曲解文意活动一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精准概述文意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句子。因此,必须在理解选文的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要意思,系统梳理、归纳所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文句。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子盖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上》)材料二: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遂辞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节选自《说苑·立节》)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骊姬诽谤,晋献公要杀了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C.申鸣被任命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准备去杀死他,他的父亲却想阻止他。D.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答案C解析“申鸣准备去杀死他”错。由材料二“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可知,是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的意思,“死之”是为国而死之意。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申生派人向狐突诀别时,表明自己不愿逃跑的原因是国君年迈,国君的孩子年少,国家多灾多难。B.白公胜作乱之时,申鸣想以身许国,他父亲以不合孝道制止他,但是申鸣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C.白公胜被申鸣包围,自己不知如何应付,向石乞寻求突围之策,石乞提出的对策极其阴险毒辣。D.申鸣认为忠孝不能两全,选择尽忠国君,使国家安定,导致父亲被杀,无颜面对天下人,所以自杀。答案A解析“不愿逃跑的原因是国君年迈”错。由材料一“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可知,“国君年迈,国君的孩子年少,国家多灾多难”是申生的担忧,并非“不愿逃跑的原因”。参考译文材料一: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诽谤谗害公子申生,晋献公将要杀了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您为什么不向父亲说出心里话呢?”太子说:“不行,君父有骊姬才得安乐,这样做会伤他的心。”重耳又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不逃走呢?”太子说:“不行!君父会说我想谋害他,天下哪里有没有君父的国家呢!再说我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申生派人向狐突告别说:“我有罪,没有考虑您的忠告,以至于一死,我不敢吝惜自己的生命;虽然如此,但我的国君年纪大了,爱子年纪小,国家有许多忧患,您又不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如果您肯出来为国君出谋划策,我就受到您的恩惠,甘愿去死。”申生两次跪拜行稽首礼,接着身亡。因此,人们送他谥号“恭世子”。材料二:楚国有位读书人叫申鸣,在家奉养他的父亲,他的孝顺在楚国闻名。楚王想封他做国相,申鸣推辞不肯接受。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让你做国相,你为何不接受啊?”申鸣回答道:“放弃做父亲的孝子却要去为君王做忠臣,这是什么道理?”他父亲说:“如果能在国家享受俸禄,在朝堂上奉行大义,你快乐我就没有忧愁啊。我希望你做国相。”申鸣说:“好。”于是入朝,楚王就任命他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也准备为国捐躯。他的父亲制止他,说:“丢下父亲自己去死,难道可以吗?”申鸣说:“听说做官的人身体属于君王,俸禄归于亲人。如今既然已离开父亲去侍奉君王,怎能不为国家的危难而死呢?”于是辞别前往,趁机派兵包围白公胜。白公胜对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勇士,如今用兵包围我,我该怎么办呢?”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大孝子,去用武力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这件事必然前来,你趁机与他谈判。”白公胜说:“好。”于是就去捉拿了他的父亲,用武力控制,告诉申鸣说:“你援助我,我和你瓜分楚国。你不援助我,你的父亲就会死。”申鸣流着眼泪回答他,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如今我是君王的忠臣。我听说,吃谁的饭就要为谁的事去牺牲,接受谁的俸禄就要竭尽所能为他做事。如今我已不可能做父亲的孝子了,而是君王的忠臣,我怎能保全自身呢?”申鸣拿起鼓槌击鼓,最终杀了白公胜,他的父亲也因此而死。楚王赏赐他百斤黄金。申鸣说:“吃君王的饭,躲避君王的祸难,不是忠臣。安定您的国家,杀死我的父亲,不是孝子。名声不能够同时树立,品行不能够同时保全。像这样活着,有什么颜面在天下立足呢?”于是自尽。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整体快速阅读,扫清文中障碍,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总观总览。对于纪事本末和史传类文章,须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含官职、地点、时间、过程等),在阅读时圈点勾画出时间、地点、官职等词语,了解文章思路、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力求对人物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的大体脉络做到心中有数,概括出传主的品质,做到知人明事。2.审清题干,明确锁定区域审清题干对作答试题至关重要,弄清题干须注意以下几点:①看清题干要求是选“不正确”还是“正确”项;②各选项中涉及的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③事件信息叙述的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④范围为整篇选文还是某一片段。文意理解题的四个选项,多是按文章行文的先后顺序而设置的,通常每个选项对应文章的一个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按文章叙述的先后顺序来锁定区域。3.结合语境,仔细分析比对在理解与分析选文内容的过程中,先读选项,然后将选项中的每句话在锁定的原文区域中一一比对。要特别注意难懂字词的理解,还要注意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看是否存在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杂糅、层次混乱、强加因果,内容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错误。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分析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答案。4.回文检验,整体考虑作答做出初步判断后,考生应回看题目和内容,检查判断是否有误;再从文章内容的整体上排除错误选项,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正确作答。活动二读准比细,识破陷阱在答选择题三步骤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第三步。选项内容多是命题人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反复推敲,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排除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比对法主要是从关键词语、人物、时间、地点、添加内容、句间关系等方面进行比对。(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命题方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比对方法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方式等1.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讨伐曹国,派人威胁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不然就大开杀戒,但对釐负羁则给予了特别的关照。(2023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原文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闾,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比对结果答案有误。“吊死叔瞻并交出尸体”曲解文意。原文“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的意思是“把叔瞻从城上吊下来,我将杀掉他并陈尸示众”。可从“我且杀”的表述作出判断。2.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会郑重地以礼相待,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宗族朋友,直到用完为止。(2023年全国甲卷第12题B项)原文(周)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比对结果答案有误。B项的相关信息,对应的文中语句是:“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赒宗族朋友,罄而后已。”意思是:周尧卿为人庄严持重,不喜计较,遇到侮慢自己的人,一定会更加以礼相待,以使对方愧疚;担任官职,虽然俸禄不多,但周济朋友亲戚等,毫不吝啬,不惜竭尽所有。B项的概述与此明显不同,主要在于对“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一句的理解。“慢己者”不是“不如自己的人”,而是指怠慢、侮慢自己的人。(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命题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比对方法看选项哪点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两相比对,看这点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3.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祖逖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伐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A项)原文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指祖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比对结果答案有误。选项中“尽力支持”的“尽力”错。原文是说司马睿只给了一千人的粮食、三千匹布,连军队都没给,让祖逖自己招募,算不上“尽力支持”。选项属于无中生有。4.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2019年全国Ⅲ卷第12题C项)原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比对结果答案有误。选项中“他深表不满”于文无据。原文是说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妒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因原文有“吴起惧得罪”,极易让人误认为“深表不满”是对的。(三)比对人物行为,看是否张冠李戴,误解形象命题方式张冠李戴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5.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属。(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D项)原文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节选自《东观汉记》卷十)比对结果答案有误。原文是说吴汉把田宅分给了“昆弟外家”,选项中变成了“故旧部属”。6.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2020年全国Ⅰ卷第12题C项)原文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比对结果答案有误。根据原文可知,苏轼只是向朝廷请求免供米,真正“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的是朝廷,对象有误。另外,“同时”有误,“减免……”“集贮……”这些举措原文都曾提及,而原文所写的是“明年春”,可知苏轼这些举措不是同时进行的。(四)比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看是否时间、地点颠倒命题方式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比对方法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并与原文进行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防止地点错误7.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2019年全国Ⅰ卷第12题C项)原文(贾谊)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比对结果答案有误。“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虽然本身是正确的,但却是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之前的事,将此事说成任命为太傅之后的事,显然时间是错误的。8.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黎士弘治民有术,注重民生。他在玉山县建立学校,并招集流亡百姓,开垦田地以恢复旧业,也注重让民众休养生息。原文(黎士弘)署玉山县事,立学建治,招集流亡,垦田定赋,民复旧业。裁缺,改授永新知县。政清狱简,与民休息。(节选自《清史稿·黎士弘传》)比对结果答案有误。根据原文可知,“与民休息”是黎士弘“改授永新知县”后做的事,并非在玉山县任上。(五)比对事件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失当命题方式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多种原因,故意漏说其中一个比对方法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比对原文相关句子,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9.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比对结果答案有误。原文说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有“炀帝无道”与“臣亦不尽忠”两个原因,而选项只说其中一个,属于一果多因,只说一因。10.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选项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2020年新高考Ⅰ卷第12题D项)原文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比对结果答案有误。根据原文“母以哭子死”可知,左光斗的母亲是因为痛哭儿子而死,而不是“被迫害致死”。选项因果失当。对点练案22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记叙自己探求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指出要想认识事物的真相,须有质疑求实的精神,切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的结局。(3)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皆是,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3)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二、专项训练2.阅读下列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述分析是否有误。(1)(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12题B项)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无中生有(于文无据)。“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于文无据。(2)(2020年新高考Ⅱ卷第12题C项)海瑞严厉执法,受到小人诋毁。他任南京右都御史时,因要求严明,部下怨恨,部属房寰惧遭揭发,又受怂恿,上疏诋毁,致使海瑞被迫退休。原文:(海瑞)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节选自《明史·海瑞传》)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曲解文意(或自相矛盾)。“海瑞被迫退休”与原文“死于任上”矛盾。(3)(2022年全国甲卷第12题B项)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原文: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曲解文意。“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错。“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对秦国施有恩惠)从而得到秦国的感激”,“德”是“使……感恩”的意思,而不是“得到秦国的恩惠”。(4)(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张冠李戴。“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错。原文“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可见,并非宋朝皇帝主动议和,而是契丹主动议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周)武王问于(姜)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节选自刘向《说苑·政理》)材料二:上念山林川泽,皆与民共,命自居庸以东,与天寿山相接,禁樵采,余俱弛禁。工部奏修军器,请征布漆于民。上命给钞市之。上曰:“古者土赋,随地所产,不强其所无。比年如丹漆、石青之类,所司不究物产,概下郡县征之。小民鸠敛金币,博易输纳,而吏胥因以为奸。其一切禁止。”遣监察御史分巡天下,考察官吏。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蹇义、夏原吉言其偏执妨事,且多病。上问杨士奇,对曰:“资强毅能守廉,人不得干以私。但性偏执,甚至沮格恩泽,不得下究。”上问其故。对曰:“诏书数下蠲免灾伤租税。不听开除,必令有司依额征纳,此其过之大者。”上颔之。青州民刘中等奏:“自永乐中岁歉,流徙畿南枣强县凡二百余户,居二十年,已成家业。今有司遣还山东,乞附籍枣强。”上谓夏原吉曰:“彼此皆吾土,但得民安即已。唐宇文融括流民,过期不首者谪边。州县承风劳扰,百姓逃窜,尔其申饬有司,以此为戒。”上御文华殿,与侍臣论历代户口盛衰。上曰:“户口之盛衰,是以见国家之治忽。其盛也本于休养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汉武承文、景之余,炀帝继隋文之后,开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乱,岂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汉武末年乃悔轮台,炀帝遂以亡国,玄宗卒至播迁,皆足为世大戒。”车驾巡边,发京师,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帅师从。驻跸虹桥,谕诸将曰:“朕深居九重,岂不自逸?但朝夕思念保民,故有此行。今渡河道路所经,皆水潦之后,秋田无获,朕甚悯焉。其将士有扰民者,杀无赦!”(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上认为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令郡县向百姓征敛,官吏趁机行奸作恶。这些要全部禁止。B.杨士奇认为郭资不遵诏书,令地方官员仍按旧额征税,这是他为政最大的过错。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C.青州百姓请求将已成家业的二百多户附入枣强户籍,皇上认为都是自己的国土,只要百姓安居乐业即可。D.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他认为户口繁盛是因为休养生息,户口减少则定有大兴土木和战争之事。答案B解析“皇上取消他晋升的任命”错。材料二“进户部尚书郭资太子太师,命致仕”说的是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上颔之”说的是皇上点头认可了杨士奇的回答,应是赞成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姜太公回答周武王如何治理国家的提问时指出,治国之道在于爱护百姓,要让百姓获利,有成就感,生命财产得到保障,生活愉快。B.材料二中皇帝想与百姓共享山林川泽,放开除自居庸关以东到与天寿山相接处之外的区域的砍柴禁令,此举正是材料一中“治国之道”的体现。C.皇帝认为,古代因地征税,而近年官吏却不调查产出就全向百姓征敛,使百姓只得通过赌博聚财缴纳,并因此输掉家产,这种征税行为应当禁止。D.皇上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时指出,户口繁盛与否是国家盛衰的反映,户口减少一定是因为大兴土木和战争,这正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答案C解析“使百姓只得通过赌博聚财缴纳,并因此输掉家产”错。根据语境,“博易输纳”的意思是广泛交易(或换取)物品来缴纳赋税,对“博”“易”“输”的意思理解是关键。参考译文材料一:周武王向姜太公询问说:“治理国家的方法是怎样的?”姜太公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过是爱民罢了。”周武王又问:“怎样爱民呢?”姜太公回答说:“使人民获利而不要使他们受到伤害,使他们获得成功而不要使他们失败,使他们生存下去而不要杀害他们,给他们财物而不要夺取他们的财物,使他们欢乐而不要使他们受苦,使他们高兴而不要使他们愤怒。这就是治理国家的方法,治理人民的方法,也就是爱他们罢了。”材料二:皇上想把山林川泽都与百姓共有,下令从居庸关以东,与天寿山相交接的地方,禁止砍柴,其他地方都解除禁令。工部上奏(朝廷)修造兵器,请求向百姓征收布漆。皇上命令供给钱钞购买布漆。皇上说:“古代的地方赋税,按照土地所生产的(征收),不强迫百姓缴纳没有的东西。近年像丹漆、石青之类,主管官吏不去调查出产的物品,全都下达郡县(向百姓)征敛。百姓只得聚敛金钱,广泛交易(或换取)物品来缴纳赋税,而官吏趁机做违法的事。这一切全部禁止。”(皇上)派遣监察御史分别巡视全国各地,考察地方官吏。晋升户部尚书郭资为太子太师,命他退休。蹇义、夏原吉上奏说他固执、妨碍政事,而且身体多病。皇上询问杨士奇,杨士奇回答说:“郭资坚决刚毅,能保持廉洁,别人不能拿私事来请求他。只是性格偏执,甚而至于阻碍皇上的恩惠,使皇恩不能下及百姓。”皇上询问其中的缘故。杨士奇回答说:“诏书多次下令要免除受灾受伤百姓的税赋。可是郭资执意不听从免除的命令,一定让地方主管官员按照原先的数目征收缴纳,这是他最大的过错。”皇上点头认可。青州百姓刘中等上奏:“从永乐年间年成歉收,流动转徙到国都南部枣强县一共二百多户,居住二十年,已经拥有家产。如今主管官员要把他们遣送回山东,请求附入枣强户籍。”皇上对夏原吉说:“那里这里都是我的国土,只要能让百姓安居就可以了。唐朝宇文融搜求流亡的百姓,超过时限不自首的就发配到边境。州县迎合上官意图烦劳打扰百姓,百姓逃窜,你一定告诫主管官员,把这件事作为警戒。”皇上驾临文华殿,同侍臣谈论历朝历代户口繁盛减少的事情。皇上说:“户口的盛衰问题,完全能够看出这个国家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户口繁盛源于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户口减少一定有大兴土木之事和战争。汉武帝承袭文帝、景帝的余威,隋炀帝继承隋文帝之后,历开元盛世,终有安史之乱,难道不是依仗富庶繁荣而不知戒备警惕吗?汉武帝末年就后悔用兵轮台,隋炀帝最终也因此而亡国,唐玄宗最终到了迁徙流离的境地,都完全可作为后世引以为戒的教训。”皇上巡视边防,从京城出发,英国公张辅、阳武侯薛禄率领军队跟从。驻扎在虹桥,皇上告诉众将领说:“朕深居宫中,难道不安逸?只是时时考虑安养百姓,所以才有这次出行。现在渡过黄河所经过的道路,都是大雨之后,秋天的田地里没有收获,朕非常同情他们。如果有扰民的将士,杀无赦!”三、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新州司马卢杞遇赦,移吉州长史,谓人曰:“吾必再入。”未几,上(唐德宗)果用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应草制,执以白卢翰、刘从一曰:“卢杞作相,致銮舆播迁,海内疮痍,奈何遽迁大郡!愿相公执奏。”翰等不从,更命他舍人草制。乙卯,制出,高执之不下,且奏:“杞极恶穷凶百辟疾之若仇六军思食其肉何可复用?”上不听。补阙陈京、赵需等上疏曰:“杞三年擅权,百揆失叙,天地神祇所知,华夏、蛮貊同弃。倘加巨奸之宠,必失万姓之心。”丁巳,袁高复于正牙论奏。上曰:“杞已再更赦。”高曰:“赦者止原其罪,不可为刺史。”陈京等亦争之不已,曰:“杞之执政,百官常如兵在其颈。今复用之,则奸党皆唾掌而起。”上大怒,左右辟易,谏者稍引却。京顾曰:“赵需等勿退,此国大事,当以死争之。”上怒稍解。戊午,上谓宰相:“与杞小州刺史,可乎?”李勉曰:“陛下欲与之,虽大州亦可,其如天下失望何!”壬戌,以杞为澧州别驾。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又谓李泌曰:“朕已可袁高所奏。”泌曰:“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上悦。杞竟卒于澧州。四年春二月,李泌自陈衰老,独任宰相,精力耗竭,既未听其去,乞更除一相。上曰:“朕深知卿劳苦,但未得其人耳。”上从容与泌论即位以来宰相,曰:“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泌曰:“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也。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不然,乱何由弭?”(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杞极恶eq\x(A)穷凶eq\x(B)百辟疾之eq\x(C)若仇eq\x(D)六军思eq\x(E)食eq\x(F)其肉eq\x(G)何eq\x(H)可复用?答案BDG解析原句标点:杞极恶穷凶,百辟疾之若仇,六军思食其肉,何可复用?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赦者止原其罪”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两句中的“止”意思不同。B.“上怒稍解”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解”意思不同。C.“陛下欲与之”与“失其所与”(《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与”意思相同。D.“朕已可袁高所奏”与“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可”意思不同。答案C解析“陛下欲与之”的“与”意思是给予,“失其所与”的“与”意思是结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杞在遇到大赦调任吉州长史时颇为悲观,因为他认为自己必定会再次入狱,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事却并不像他事先预料的那样。B.应命起草诏书的袁高反对让卢杞担任饶州刺史,他找到宰相卢翰、刘从一并明确地表明自己反对的理由,希望二人能够坚持上奏。C.陈京、赵需等上表,认为卢杞独掌大权三年之久,祸乱朝政,罪行很大,如对卢杞这样的巨奸加以宠幸,将会失去天下百姓的心。D.卢杞当政之时,百官常常内心深感恐惧,感觉随时可能会遭受杀身之祸,这也是陈京等人极力反对再次起用卢杞的一个重要原因。答案A解析“颇为悲观,因为他认为自己必定会再次入狱,然而不久后发生的事却并不像他事先预料的那样”错。由“未几,上(唐德宗)果用为饶州刺史”可知,“吾必再入”是卢杞认为他一定能够再次回到朝廷,被委以重任。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谓袁高曰:“朕徐思卿言,诚为至当。”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累日外人窃议,比陛下于桓、灵;今承德音,乃尧、舜之不逮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唐德宗)派人对袁高说:“朕慢慢考虑你说的话,确实是极为恰当的。”(2)这些天以来,外面的人都在私下里议论,把陛下你比作东汉的桓帝、灵帝;如今承闻陛下的善言,这是尧、舜都比不上的啊!解析要特别注重字词的翻译。如第(1)句中的“徐”“诚”“至当”,第(2)句中的“累日”“乃……也”“逮”。9.四年春二月,在与唐德宗谈论卢杞时,李泌是从哪几个方面答复的?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卢杞善于伪装,引起动乱。②卢杞挟私报复,祸乱国家。③夸赞德宗圣明,将卢杞赶了出去。(意思对即可)解析先找到答题区域,即最后一段中李泌回答唐德宗的话,再分析这几句话的内容,从不同方面进行概括即可。参考译文新州司马卢杞遇大赦,调任吉州长史,他对人说:“我一定能够再次回到朝廷。”没有多久,唐德宗果然任命他为饶州刺史。给事中袁高应命起草这份诏书,他拿着诏书告诉宰相卢翰、刘从一说:“卢杞做宰相期间,导致皇帝流亡在外,天下满目疮痍,怎么能够突然之间把他升迁到大郡去呢?希望相公坚持上奏。”卢翰等不听,改为让其他舍人来起草诏书。乙卯(十九日),制书发出,袁高拿着制书不肯下发,并且上奏说:“卢杞穷凶极恶,百官痛恨他如同仇敌,军队的将士都想吃他的肉,他怎么可以再次被重用呢?”唐德宗不听。补阙陈京、赵需等上疏说:“卢杞独掌大权三年之久,使百官失去次序,已为天地神灵所知晓,为华夏和蛮夷各族所共同唾弃。倘若陛下对巨奸施加宠幸,必定会失去万民的心。”丁巳(二十一日),袁高再次在正殿向唐德宗论奏此事。唐德宗说:“已经再次更改了对卢杞的赦书。”袁高说:“赦书只是宽宥他的罪行,陛下不应该任命他当刺史。”陈京等也就此事争论不止,也都说:“卢杞当政的时候,百官常常就像有兵器放在脖子上。现在再一次起用他,那么奸党都会个个摩拳擦掌,东山再起。”唐德宗大怒,随侍诸人纷纷向后倒退,进谏的人们也都向后退缩。陈京回头说:“赵需等人不要退缩,这是国家的大事,我们应该拼死来抗争。”唐德宗的怒气稍稍平息。戊午(二十二日),唐德宗对宰相说:“给卢杞一个小州刺史(的官职),可以吗?”李勉说:“陛下打算给卢杞官做,即使大州也是可以的,只是如果让天下的百姓失望了,那要怎么办呢?”壬戌(二十六日),唐德宗以卢杞为澧州别驾。(唐德宗)派人对袁高说:“朕慢慢考虑你说的话,确实是极为恰当的。”又对李泌说:“朕已经同意袁高的奏议。”李泌说:“这些天以来,外面的人都在私下里议论,把陛下你比作东汉的桓帝、灵帝;如今承闻陛下的善言,这是尧、舜都比不上的啊!”唐德宗非常高兴。卢杞最终死在澧州。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春二月,李泌上奏诉说自己衰老,独自担任宰相一职,精力耗尽,既然不能听凭他离开相位,请求再任命一位宰相。唐德宗说:“朕深切地知道你特别辛苦劳累,只是没有合适的人选罢了。”唐德宗不慌不忙地和李泌谈论自己即位以来的宰相,说:“卢杞忠诚清廉强干耿直,人们说他奸猾邪恶,朕一点都不觉得他是这样。”李泌说:“人家说卢杞奸猾邪恶而唯独陛下没有觉察到他奸猾邪恶,这正是卢杞被称为奸猾邪恶的原因啊。倘若陛下觉察到了,难道还会有建中时期的动乱吗?卢杞因为个人恩怨杀了杨炎,将颜真卿排挤到了必死之地,激怒李怀光使之叛乱,全仗着陛下圣明,把他赶了出去,人们的心情顿时高兴起来,上天也后悔所造成的灾祸。要不是这样的话,动乱怎么能学案51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要求。2.强化文言文翻译中的语境意识。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Ⅰ卷(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重点实词:骄侮活用实词:先重点虚词:是以①两个句子多为对话句或叙述性语句。②以考查实词、虚词为主,考查句式为辅。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③均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④两句翻译,每句在9~25个字,采分点一般为三到四个。(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重点实词:一隅多义实词:请、审、信新高考Ⅱ卷(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重点实词:周旋、缓辔多义实词:却、得重点虚词:少固定句式:不亦……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重点实词:出奇、不意重点虚词:斯2022新高考Ⅰ卷(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古今异义词:岁重点虚词:且固定词语: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多义实词:折节、与、去重点虚词:以新高考Ⅱ卷(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重点实词:勇鸷重点虚词:数、鲜省略句式:与(之)(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多义实词:让古今异义词:军师固定句式:何……乎2021新高考Ⅰ卷(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多义实词:患、赇、密(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重点实词:恶、乐活用实词:忠、佞新高考Ⅱ卷(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多义实词:报、听、互市(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古今异义词:感激多义词语:遂活动一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直译: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如:原句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对照皇帝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不可违犯再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方法组词换词组词组词组词组词保留保留换词删除换词换词换词删除换词保留换词换词换词(1)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班固《苏武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想让他投降。就把苏武关在地窖中囚禁起来,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a.“愈益”,同义复词,只译出一个即可。b.“绝不”,要把“绝”落到实处。c.“饮食”,注意译的顺序:喝的、吃的,而不是吃的、喝的。②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归有光《项脊轩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们家的人读书很久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就,就值得期待吧!说明:直译时须注意以下三个词语。a.“不效”,也可意译为科举上没有成就;b.“儿之成”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不译;c.“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吧”。(2)试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直译原则。(2020·全国Ⅰ)(苏轼)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节选自《宋史·苏轼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解析该句可以保留的词语有:又、减价、治病(与现代意思相同)、常平(文化常识)。可以对译的词语有:粜(出售)、多(很多)、作(制作)、粥(稠粥)、遣(派遣)、使(使者)、挟(挟带)、医(医生)、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甚(很)、众(多)。“对译”“保留”,落实直译(1)通过“对译法”逐字落实,将大量文言单音节词翻译成白话双音节词。“对译”即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对应“组词”。在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倾向性的基础上,看译句中有哪些单音节词,按白话习惯的双音节说法逐字落实,逐字对应翻译即可。在文言文中,单音节词语占80%以上。通过对应的“直译法”可以粗通大意,落实得分点。(2)使用“保留法”,让文言内容保持原汁原味。对文言文中的人名(姓、名、号)、地名(历史沿革、地理名称)、官职(朝廷官职、地方官职、不同朝代称呼)、器物、朝代、年代、典章(朝廷更迭、典章变化、制度沿袭)、谥号(褒贬)、纪年(干支和年号)、科举(文化沿革)、宗法(宗族演变)等不必翻译。平时我们对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要多留心,多积累。2.意译:灵活变通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机械地采用直译方法,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或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原则。(1)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任凭小船随意漂荡。解析“一苇”使用比喻,可以只译出本体,或改成明喻翻译。(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臣活着应当不惜牺牲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像结草老人那样报答您的大恩。解析“陨首”意译,“结草”用典,应译出内涵。(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宫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收藏的金玉珍宝。解析“收藏”“经营”“精英”使用互文手法,可以合译。(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下我才六个月,慈祥的父亲就去世了。解析“见背”是古人避讳的说法,是“死”“去世”的意思。需要意译的地方主要是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①比喻,本体与喻体同时译出。②借代,译出所指代的人或物。③互文,要把两部分合起来译。④用典及委婉的说法,要尽可能地把原义译出,使表意明确。(二)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不误译,不漏译,不赘译;“达”,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请根据“信”“达”要求,完成下列任务。1.指出下列译句的问题。句子译文问题(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它对晋国无礼。(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让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答案(1)“晋侯”“郑伯”不需要翻译,译句强行翻译。(2)“时”字漏译。(3)①省略成分未补出,“使”后的宾语“之”应补出;②“哉”字未落实,改变了原有的感叹语气。2.指出下列画线句的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写出正确的译文。(1)薛讷,字慎言,起家城门郎,迁蓝田令。富人倪氏讼息钱于肃政台,中丞来俊臣受赇,发义仓粟数千斛偿之。讷曰:“义仓本备水旱,安可绝众人之仰私一家?”报上不与。会俊臣得罪,亦止。(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六》)画线句译文薛讷说:“义仓本来是为水灾准备的,怎么能断绝众人的信仰满足一家的私欲呢?”存在的问题①正确的译文②答案①“备水旱”指防备水灾、旱灾,译文漏译了“旱”字;“仰”,仰仗、依靠,这里误译为“信仰”。②薛讷(上书)说:“义仓的粮食本是用来防备水灾和旱灾的,怎么可以断绝众人的依靠而偏私一家呢?”参考译文薛讷,字慎言,首次为官担任城门郎,后升任蓝田令。富人倪氏到肃政台诉讼利钱,中丞来俊臣收受贿赂,将义仓的数千斛粮食补偿给倪氏。薛讷(上书)说:“义仓的粮食本是用来防备水灾和旱灾的,怎么可以断绝众人的依靠而偏私一家呢?”奏章呈上后,没有得到答复。恰逢来俊臣获罪,此事也就暂停了。(2)刘悛,字士操,彭城安上里人也。父勔于大桁战死,悛时疾病,扶伏路次,号哭求勔尸。(节选自《南齐书·列传第十八》)画线句译文父亲参与大桁之战而战死,刘悛那时身患疾病,有人搀扶着走过来,大哭着请求父亲刘勔的尸体。存在的问题①正确的译文②答案①“路次”是“路边”意,这里漏译了;“请求……尸体”,“请求”译得极不准确;“大哭”的主语不明,让读者误以为是“有人”,而不是“刘悛”。②他父亲刘勔在大桁战死,刘悛当时也身患疾病,被人扶到路边,大声痛哭着寻求刘勔的尸身。活动二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语境,即语言环境,分为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通常指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那样的全篇语境。培养文言翻译中的语境意识应注意以下三点: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结合语境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的含义。大王以孝治闻于天下,衣服使之便于体,膳啖使之嗛于口,未尝不分于叶阳、泾阳君。(节选自《战国策·赵策四》)考生对“嗛”字会比较陌生。根据语境“膳啖”可知,这里是形容膳食的。而且“嗛”与前句“衣服使之便于体”的“便”位置一样,“便”是说衣服舒适、合身,那么“嗛”应该指食物合口,能让人满足,应译为“满足”。所以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穿的衣服使兄弟合身,吃的膳食使兄弟满足”。2.根据语境确定对象结合语境推断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二十一年,俺答大入山西,诏天下举武勇士。大猷诣巡按御史自荐,御史上其名兵部。会伯温为尚书,送之宣大总督翟鹏所。召见论兵事,大猷屡折鹏。鹏谢曰:“吾不当以武人待子。”(节选自《明史·俞大猷传》)“召见论兵事”前面提到三个对象“御史”“伯温”“翟鹏”。根据后面“大猷屡折鹏”可以推断,前面省略主语“翟鹏”,省略宾语“俞大猷”,应为“(翟鹏)召(俞大猷)论兵事”。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翟鹏)召见(俞大猷)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道歉说:‘我不该用对待武卒的态度对待你。’”3.根据语境解决硬译问题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十分重要,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乃至考试中,考生的语境意识却往往非常淡薄。其中一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译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与原文相对隔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思索,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却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翻译文言句子时,应真正做到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尤其要结合语境译准加点字。(1)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秦王对待将军您可以说是狠毒了。(“深”译为“恶毒”“狠毒”,可联系后文“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译出)(2)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人有六七人吃住在他家里,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诱厉”可译为“引诱、诱惑”“厉害”,也可解释为“引导”“鼓励”。前文说韩愈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后文说,后辈中有十分之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的早饭也供应不上,但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根据前后文,此处不可能是贬义语境,所以“诱厉”应译为“引导、鼓励”)(3)洪迈,字景卢。绍兴十五年始中第。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二》)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辛卯年年成不好,赣州正好是中等的收成,洪迈运粮救济邻近的地方。(“岁”,多义词,根据语境,应译为“年成”“收成”;“中熟”,根据语境,应译为“中等的收成”“成熟一半”)对点练案23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回忆当年做歌女时被纨绔子弟追捧的盛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认为不同政见者辩证得失时,应该先明确“名”与“实”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典诗歌注重通过意象表达情感,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以景结情”是其中一种常见手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明月夜短松冈/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二、专项训练2.(2023·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贰焉。”负羁曰:“诺。”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责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是第一个了。(2)把黄金盛在壶里,用饭食装满,把玉璧放在上面,夜晚派人送给公子重耳。解析(1)关键实词:反(同“返”,返回)、诛(责罚)、无礼(无礼的人)、首(第一)。关键虚词:若(如果)、其(表示推测,大概)。判断句:则曹其首也。(2)关键实词:充(充实、填满)、遗(赠送)。状语后置: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参考译文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说:“夫君从外面回来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他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将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主;他身边的随从,也都将成为大国的卿相。现在他走投无路而出国流亡,经过曹国时,曹国对待他没有礼貌。这人如果返回晋国,一定会责罚对他无礼的人,那么曹国就是第一个了。您为什么不先表明自己和曹君不一样呢?”釐负羁说:“好。”(他)把黄金盛在壶里,用饭食装满,把玉璧放在上面,夜晚派人送给公子重耳。晋公子重耳接见了使者,拜了两次,接受了他的食物,推却了他的玉璧。3.(2021·新高考Ⅱ)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秋七月,诏加逖(指祖逖)镇西将军。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解析(1)“报”,答复;“听”,听凭;“互市”,互相贸易。(2)“遂”,成;“感激”,情绪激动。参考译文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镇西将军。祖逖在积谷练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祖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两户人家替他看守祖坟,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休养生息。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隗、刁协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4.(2020·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宣和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2)郭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郭药师更为骄横。解析(1)“僭”,古代指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这里应理解为“冒犯”;“蠹”,损害、祸害;“悚然”,惊恐的样子;“纳”,采纳。(2)“跋扈”,蛮横暴戾;“制”,控制、制止;“第”,只是;“曲意”,违背自己的心意,即违心;“奉”,顺从。参考译文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一类的事,蔡京引荐方士王仔昔以所谓的妖术朝见皇帝,朝廷大臣及亲戚同乡们都借此攀附拉关系。王安中上疏请求从今以后召用山林道术之人,应当责令有关部门担保;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不久再次上疏指责蔡京的罪行。宣和三年,任左丞。金人来归还燕山旧地,朝廷考虑帅臣的人选,王安中请求前往。王黼在皇上面前称赞他,于是授任王安中为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国降将郭药师任同知府事。郭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郭药师更为骄横。三、综合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晋明帝太宁三年五月,后赵将石生屯洛阳,寇掠河南。晋成帝咸和三年七月,后赵中山公虎帅众四万自轵关西入击赵,赵主曜将中外精锐水陆诸军大破之,虎奔朝歌。曜济自大阳,攻石生于金墉①,决千金堨以灌之。十一月,后赵王勒欲自将救洛阳,僚佐程遐等固谏曰:“刘曜悬军千里势不支久大王不宜亲动动无万全。”勒大怒,按剑叱遐等出。乃赦徐光,召而谓之曰:“刘曜乘一战之胜,围守洛阳,庸人之情,皆谓其锋不可当。曜带甲十万,攻一城而百日不克,师老卒怠,以我初锐击之,可一战而禽也。若洛阳不守,曜必送死冀州,自河已北,席卷而来,吾事去矣。程遐等不欲吾行,卿以为何如?”对曰:“以大王威略临之,彼必望旗奔败。平定天下,在今一举,不可失也。”勒笑曰:“光言是也。”命石堪、石聪等各统见众会荥阳,勒自统步骑四万。勒谓徐光曰:“曜盛兵成皋关②,上策也;沮洛水,其次也;坐守洛阳,此成擒耳。”后赵诸军集于成皋,卷甲衔枚,诡道兼行。赵主曜专与嬖臣饮博,不抚士卒;左右或谏,曜怒,以为妖言,斩之。闻勒已济河,始议增荥阳戍,杜黄马关。俄而擒羯,曜问:“大胡自来邪?其众几何?”羯曰:“王自来,军势甚盛。”曜色变,使摄金墉之围,陈于洛西。勒帅步骑四万入洛阳城,中山公虎引步卒三万自城北而西,攻赵中军,石堪、石聪等各以精骑八千自城西而北,击赵前锋。勒躬贯甲胄,出自阊阖门,夹击之。曜少而嗜酒,末年尤甚;将战,饮酒数斗;比出,复饮酒斗余。至西阳门,挥陈就平。石堪因而乘之,赵兵大溃。曜昏醉退走,马陷石渠,坠于冰上,为堪所执。勒使曜与其太子熙书,谕令速降,曜但敕熙“与诸大臣匡维社稷,勿以吾易意也”。勒见而恶之,久之,乃杀曜。(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石勒灭前赵》)注①金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