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课时练习及单元测验
一人口分布......................................................-1-
二人口迁移...........................................................-4-
三人口合理容量.....................................................-10-
四学用专题地图.....................................................-13-
单元测验................................................................-17-
一人口分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020•德阳高一检测)人口分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
相互作用的产物。下图为世界人口在不同纬度的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
A.热带地区B.南温带地区
C.北温带地区D.寒带地区
2.30°S附近人口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热B.陆地狭小
C.地形崎岖D,矿产贫乏
3.受气候变化影响,推测未来人口数量将明显增加的地区是()
A.60°N附近B.30°N附近
C.0°附近D.30°S附近
【解析】1选C,2选B,3选A。第1题,直接读图可知,分布在20°N〜40。N地区
的人口占49.4%,分布在40°N〜60°N地区的人口占30%,所以世界上超过一半的
人口生活在北温带地区。第2题,与30°N地区相比,30°S附近大部分为海洋,陆
地狭小,所以人口数量较少。第3题,60°N附近是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陆地面积
非常广阔,但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目前人口较少,受全球气候
变暖的影响,该地区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明显改善,有利于生产和生活,未来人口数
量将明显增加,而南北纬30°附近和0°附近地区的自然条件没有明显改善,所以
人口增加不明显。
人口重心的概念源于力学。如果把地区人口分布形象地理解为人口分布图上
具有确定的点值和位置的散点群,则在平面上全部力矩达到平衡的支点就是人口
重心。故可将地区总人口看成为集中在人口重心点上的一个人口总体。读我国
2000~2010年部分地区常住人口重心分布图,完成4、5题。
N
to
saM
O
r
NZ
o.E
cr
eM
O
r
zZ
o-E
r'埼
N
o
Zez
O
EC
4.关于我国常住人口重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重心位于山西省
B.人口重心的年移动速度约1千米/年
C.人口重心有可能移动到南方地区
D.人口重心移动的方向会保持不变
5.与人口重心移动相关性最大的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经济D.交通
【解析】4选B,5选C。第4题,我国常住人口重心位于河北省;常住人口分布重心
向东南方向移动了13千米,年移动速度约为1千米;人口重心不会移动到南方地区,
但方向会有所改变。第5题,东南地区经济发达,常住人口会增加,因此与重心移动
相关性最大的是经济发展状况。地形、气候、交通会影响人口的分布,但重心的移
动,反映常住人口的移动,经济发展是主导因素。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6.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密度:《人/千米”
匚二I300-500
0100-300
210-100
曰<ioy
(1)在图中画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此线东侧人口密度100人/
千米2,此线西侧人口密度100人/千米2。
⑵比较a、b、c、d四地人口密度的大小。
⑶上图中我国的人口密度>500人/千米,的省份是(至少填出两个省区名
称)、;人口密度<10人/千米,的省份有(至少填出两个
省)、o
(4)推测影响b所在省区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解析】第(1)题,中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以黑河-腾冲线为界,东部地
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也就是此线东侧人口密度>100人/千米;此线西侧人
2
口密度<100人/千米0第⑵题,根据图例可以判定a、b、c、d四地人口密度
为:b<a<c<d。第⑶题,如图,我国人口密度>500人/千米,的省份主要是分布于东部
的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及台湾省等,而西部的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人口密度<10
人/千米2。第⑷题,b所在省区是青海省,气候高寒,人口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河
谷她区。
答案:(1)><
(2)b<a<c<d
⑶山东省河南省西藏自治区青海省
⑷分布不均,主要集中于河谷地区。主要原因是气候高寒。
二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读蒙古国2010年人口国际迁移迁往国统计图,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蒙古人以委派学习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往国家分别
是()
A.美国、捷克B.中国、捷克
C.中国、韩国D.俄罗斯、韩国
2.蒙古的国际人口迁移,将()
A.促使蒙古向知识型社会迈进
B.使蒙古的人口数量减少
C.促进韩国、美国的郊区城市化
D.缓解捷克、中国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读图,结合图例可知,蒙古人以委派学习为主的迁
入国为中国和俄罗斯,而捷克和韩国以合同就业(提高经济收入)为主。第2题,蒙
古的国际人口迁移,主要以学习和合同就业为主,可以提高蒙古国民的素质,促使
蒙古向知识型社会迈进。
网购收货地址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人流的迁徙状况。下图示意淘宝
网推出的2013年与2012年人口净流入对比。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省级行政区中,由2012年的人口净流入转变成2013年的人口净流出的是
A.江苏B.广东
C.湖南D.重庆
4.图中安徽人口流动方向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B.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接纳沿海企业迁入
D.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
【解析】3选D,4选C。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12年和2013年江苏是净流出;2012
年和2013年广东是净流入;湖南由2012年净流出变为2013年净流入;重庆由2012
年的人口净流入转变成2013年的人口净流出。第4题,2012年安徽是人口净流
出,2013年人口是净流入。安徽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且劳动力成本和地价等因
素都比东部沿海地区低,承接了大量的沿海地区企业迂入。城市化水平一般与经济
水平有关,科技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才有关,安徽地处内陆,在经济水平和人
才等方面与东部地区存在差距;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与人口流动有关,但不会是主
要因素。
国家统计局2016年4月28日发布的《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称,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比上年度增加352万人。读表(单位:万人),
完成5、6题。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农民工总量2527826261268942739527747
外出农民工1586316336166101682116884
本地农民工94159925102841057410863
5.2011〜2015年期间我国()
A.农民工总量增速在波动上升
B.农民工总量的增速慢于外出农民工
C.农民工总量的增速等于本地农民工
D.本地农民工的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
6.导致我国本地农民工和外出农民工增速不同的主要原因有()
①交通运输成本升高
②本地就业环境改善
③外出生活成本提高
④农业机械化得到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5选D,6选B。第5题,结合表中数据可算出2012年比2011年农民工总
量增加了983万人,2015年比2014年农民工总量增加了352万人,可知农民工总量
在增加,但增速并没有增加。根据公式:增长速度=(2015年人数-2011年人数)/2011
年人数,可算出2015年农民工总量比2011年增长了9.8%,外出农民工增长了6.4%,
本地农民工增长了15.4%,可知农民工总量的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农民工总量的
增速低于本地农民工,本地农民工的增速快于外出农民工。第6题,从表中可知本
地农民工增速较快,外出农民工增速较慢,说明本地就业环境改善和外出生活成本
提高;交通运输成本升高和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民工外出还是在本地务工影响不
大。
2018年3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
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
“抢人大战”。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线市
‘中小城市、城
济
条
泼达
的经
件
生活成本低
共
服
质
的公
务
物质回报实惠优
展
空
阔
的发
间
广
房
价
超
安稳的生活高的,
、发展空间小,、
7.导致图中人口迁移的推力是()
A.生活成本低B.发展空间小
C.广阔的发展空间D.超高的房价
8.“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是()
A.缓解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
C.保护生态环境
D.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7选B,8选D。第7题,中小城市中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
生活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推力;一线城市广阔的发展
空间属于拉力,而超高的房价属于阻力。第8题,“抢人大战”引发大量人口迁移,
大多数属于技术人才的迁移,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强,经济发展
速度加快。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
1982~2010年流动人口统计图。
材料二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表。
年份
^匕重(%)2005年2010年
地区
东北地区6.956.20
北部沿海11.9713.22
大西北地区3.134.13
黄河中游地区7.9811.14
大西南地区10.98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9.7111.01
东部沿海地区20.5819.86
南部沿海地区28.70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⑵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
区带来哪些影响?
⑶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原因
主要有哪些?
【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知,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应从数量和比重角度分析。
据图可知,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且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第(2)
题,据材料二可知,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人口大量涌入给该
地区带来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随着大量人口的迁入,会增加劳动力,
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但同时会对交通、城市
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第⑶题,据材料二信息
可知,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大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等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
动人口不断增多。原因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和产业转移的影响。
答案:(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
⑵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
市化进程。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
方面的问题。
(3)增多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
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等级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020年初,中国大陆新冠肺炎疫情从武汉迅速扩散蔓延,疫情覆盖面较广。读
2020年1月某时段内,从武汉出发的各省人流量统计图,完成10.11题。
2020.01.1(M)1.22从武汉出发的各省人流量(比例)
湖北
<1.67518
河南
湖南
■0.02573
安徽
■0.01395
重庆
I0.01324
!竹I0.01308
广东I0.01088
北京I0.01026
上海I0.00771
江苏I0.00560
四川I0.00530
浙江0.00438
福建0.00416
10.流出湖北的人口中,河南、安徽、湖南和重庆的人口较多,其主要原因是()
A.政府安排B.生态移民
C.地理位置D.文化水平
11.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
②加强了流入区和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间经济差异
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
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10选C,11选B。第10题,从湖北流出人口较多的省份,都是距离湖北较
近的省份。第11题,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加强了流入区和流出区的联系,调节了地
区间人才的余缺,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2.阅读北京市人口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构成表。
指标人数(万)比重(%)
常住人口2170.5100.0
常住外来人口822.537.9
0—14岁219.110.1
15—59岁1610.974.2
60岁及以上340.515.7
材料二2010年北京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湖北黑龙江安徽
(1)结合材料一分析,北京市是否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并说明原因。
⑵根据材料二归纳北京市外来人口来源的特点。
⑶简述外来人口大量迁入给北京市带来的影响。
【解析】第(1)题,图示北京15―59岁人口占74.2%,说明劳动力充足,不存在短缺
问题。第⑵题,北京的外来人口主要来自邻近的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距离近
吸引力更大;河南、河北、山东等是人口大省,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高;中东部省份
比例高。第⑶题,外来人口大量迁入,对北京的发展有利有弊。利:带来了各地文
化,丰富社会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外来人口多为青壮年,
可减缓老龄化等。弊:劳动人口就业压力大,治安混乱;加剧了交通拥堵及环境恶化
等。
答案:(1)不存在。15〜59岁人口占74.2%,说明劳动力充足
(2)(地理位置)邻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河北、山东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3)利:丰富社会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减缓人口老龄化等。
弊:治安混乱、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
三人口合理容量
合格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生态足迹是指某区域满足人口生存所需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生
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一个地区的
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态赤字。读图,回答1、2题。
...单位:平方千米
人
5人
均
均
生
生•人埼生态足迹
态
3态
足
承
迹
■载,人均生态承威力
1力
新疆西藏山西河北
1.图中生态赤字最严重的省份是()
A.新疆B.西藏C.山西D.河北
2.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密度小
B.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强
C.自然灾害少
D.自然环境优越
【解析】1选C,2选A。第1题,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出现生
态赤字。读图,图中生态赤字最严重的省份是山西,生态赤字最大;新疆、河北生态
赤字较小;西藏无生态赤字。第2题,生态承载力是指某区域在一定条件下区域资
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应能力。西藏人均生态承载力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
密度小;高寒气候区,生态环境脆弱,耕地、草地生产能力弱;自然灾害、自然环境
影响生态承载力,但不是人均生态承载力大的主要原因。
北京所在的华北地区是我国水源短缺、矿产富饶的地区。近年来,北京市设定
了人口“天花板”,计划2020年的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以内。据此完成3、4
题。
3.北京市设定人口“天花板”的最主要限制性资源是()
A.水资源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D.生物资源
4.为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北京市可采取的对策是()
A.实行跨流域调水
B.推行严格的积分落户制度
C.控制用地规模
D.提高城市人均消费水平
【解析】3选A,4选Ao第3题,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资源的短板是最
主要的限制性因素;北京市资源的短板是水资源,是北京市设定人口“天花板”的
最主要限制性资源。第4题,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北京应提高资源短板,即增加水
资源量,可实行跨流域调水;推行严格的积分落户制度,只是限制了进京人口,不能
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控制用地规模,不能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城市人均消
费水平,会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力。
下图是山西省耕地资源与人口承载力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人4
3好43平1200O.
均
900O.人
3
均
600粮O.
300O.耕
。O
食
2地
消/
nh
费?
—
二
年
20152020(预测)2025》
人均粮食消费/(千克/年)人均耕地小小
人口/万人可承载人口数7万人
5.导致2015-2025年山西省人口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数量增加B.科学技术进步
C.消费水平提高D.土地资源减少
6.提高山西省人口承载力的可行性措施是()
A.发展地方经济B.扩大耕地面积
C.鼓励人口外迁D.限制消费水平
【解析】5选C,6选A。第5题,读图可知,2015-2025年,山西省可承载人口数量逐
渐减少。人口数量的增加与人口承载力无关;科学技术进步可以使人口承载力提高;
山西省人均粮食消费量不断提高,即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导致人口承载力降低;山
西省土地面积不变,土地资源不会减少。第6题,积极发展经济有利于提高人口承
载力;山西省扩大耕地面积易引起生态破坏,不利于提高人口承载力;人口外迁对
人口承载力影响不大;限制消费水平,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趋势。
我国西藏地区人口密度大约为2人/km;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大约为
500人/km?。据此完成7、8题。
7.若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往西藏地区,则()
A.大力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
B.促使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急剧上升
C.加剧西藏地区人口老龄化
D.可能导致西藏地区的环境破坏
8.下列提高长江三角洲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中,合理的是()
A.扩大耕地面积B.大规模建设新城市
C.提高科技水平D.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
【解析】7选D,8选C。第7题,西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的典型特征是
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物量小,土壤贫瘠;科技水平较差,自然资源得不到充
分合理利用,人口合理容量小,不能向西藏进行大量人口迁移。第8题,大规模城
市建设和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扩大耕地面积等表面上看是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
力,但他们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违背了持续性的原则,时间一长,势必会造成资
源环境承载力的减小。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陕西省地形总的特点是:南北多山,中部多川,从北向南构成三个各具特
点的自然区:陕北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关中平原以渭河平原为依托,贯穿其中的各
级交通网连接全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陕南秦巴山地,山
高林密,交通不便。因此陕西又被称为“三秦大地”。
材料二陕西省地理简图及2011年陕西省人口密度分布图
(1)简述陕西省人口的分布特征。
⑵分析关中平原人口承载力相对较大的原因。
【解析】第⑴题,陕西省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渭河平原地区。第⑵题,从自然条
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渭河平原人口承载力较大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南北少,中部多;集中分布在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区。
(2)降水量较多,气候条件优越;有渭河流经,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交通网络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水平较高。
四学用专题地图
合格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读巴西人口分布凰完成1、2题。
1.对巴西人口分布影响不大的因素是()
A.气温高低B.降水多少
C.对外交通D.开发历史
2.“人口很少的地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A.湿地变干B.土地沙化
C.酸雨严重D.雨林破坏
【解析】1选B,2选D。第1题,巴西主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区。
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气温会影响人口的分布,如巴西的首都就选择在海拔较
高的巴西高原,原因是地势高,气候凉爽;巴西东南部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
候,气候相对温和,人口集中,且海运便利,开发历史悠久;巴西各地降水均较多,对
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大。第2题,“人口很少地区”主要位于北部的亚马孙平原,存
在的主要问题是雨林破坏。
野生亚洲象食量大,每头象至少约需10-12km?的采食范围。近年来,西双版
纳的劫养自然保护区中野象大量取食当地农作物、人象冲突的事件频发。下图为
助养自然保护区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助养自然保护区中人象冲突的原因不包括()
A.保护区面积过大
B.人类活动增多
C.公路阻碍大象迁徙
D.农作物属于大象食谱
4.减少人象冲突的措施,可行的是()
①适当增加人工投食
②建设生物通道
③全部生态移民
④国家补偿农民损失
⑤建动物园圈养野象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②④⑤
【解析】3选A,4选B。第3题,由于人类活动增多、公路影响大象迁徙、大象以
农作物为食等,造成人象冲突;保护区面积大不会造成人象冲突。第4题,人工投食、
建设生物通道、国家补偿等,可以减轻人象冲突;全部生态移民是不现实的,大象是
野生动物,不可圈养。
每年春天是日本人赏樱的季节。当第一朵樱花在九州岛南部绽放之后,媒体就
开始播报各地樱花开放的时间。读日本本土图,回答5、6题。
5.导致樱花开放时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B.地形C.海陆D.光照
6.下列关于日本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岛国
B.原料依靠进口,产品主销国内
C.人口开始出现老龄化趋势
D.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
【解析】5选A,6选Do第5题,读图日本从南向北,纬度位置越高,气温越低,樱花
的开花时间越晚,所以导致日本樱花开放时间从南向北推迟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差
异。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稠密;日本原料缺乏,国内市场
狭小,所以原料主要依赖进口,产品主要销往国外;日本经济发达,出生率低,平均
寿命较长,故老龄化严重;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的出
口0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透明度和水色是海水之美的两个基本要素。透明度表示的是海水的能见
程度,数值越大,透明度越高。下图是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8月份海水多
年平均透明度等值线图。
(1)简述我国四大海域海水透明度的分布规律。
⑵分析渤海海水透明度低的原因。
【解析】第⑴题,由图示等值线的变化可以看出:由近海向远海逐渐升高;近海等
值线密集,海水透明度变化大于远海;我国四大海域的海水透明度差异大;四大海
域由北向南透明度逐渐升高;渤海海水透明度最低,南海海水透明度最高。第(2)题,
渤海海水透明度低主要是因为汇入河流的含沙量大,海水污染严重,海域较封闭,
水体自净能力弱。
答案:(1)由近海向远海逐渐升高;近海海水透明度变化大于远海;四大海域的海水
透明度差异大;四大海域由北向南透明度逐渐升高;渤海海水透明度最低,南海海
水透明度最高。
(2)渤海周边有黄河、辽河、海河等大量河流汇入,河流含沙量大,输沙总量大;渤
海沿岸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人类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水进入渤海;
渤海受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阻挡,海域较为封闭,渤海海水对外交换缓慢(或渤海
海水对外交换少);渤海降水较少,周边汇入河水水量也较小;渤海海域面积小,海
水深度浅,总水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弱等。
单元测验
(90分钟100分)
【合格性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四川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以平武一盐源一线为界,川东与
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悬殊。四川省也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其中
川东丘陵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较多,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下图示意
四川省平武一盐源人口界线。完成1、2题。
1050
30*
1.影响川东与川西人口分布差异悬殊的主导自然因素是()
A.河流B.气候C.地形D.植被
2.成都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不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B.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
C.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D.育龄妇女比重较小,生育率低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川东与川西地形差异大,川东多盆地、丘陵,川西
多山地高原,地形的巨大差异导致川西人口少,川东人口多,人口分布差异悬殊。第
2题,成都城郊农业发展快,乡镇企业多,远距离流动人口少,从而农村留守儿童现
象并不突出。
位于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达16
万平方千米。至2014年年底,黑龙江省人口总数为383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
上老年人口已达609万,占人口总数的15.9%o有关资料显示,黑龙江省的人口出生
率、自然增长率两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总人口已经变为零增长。黑
龙江省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来移民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省份,但在近二
十年里,人口呈加速流出状态。除辽宁和山东外,北京和天津成为黑龙江省跨省流
出人口的主要流向地。据此回答3、4题。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黑龙江人口大量流入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丰富B.经济快速发展
C.交通运输便利D.生态环境优美
4.对近二十年里黑龙江人口状况的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①自然环境恶化一人口大量外迁一人口老龄化加剧
②人口大量外迁一育龄妇女减少一人口自然增长率减缓
③经济发展滞缓一收入提高缓慢一人口外出务工经商
④人均耕地减少一就业机会减少一农村人口大量外迁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3选A,4选B。第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东北地区由于
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吸引了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第4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种
种原因,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趋缓,人们收入增长缓慢,大量人口外迁务工经商,造成
人口结构发生相应变化:一方面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另一方
面,由于青壮年人口的外迁,造成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导致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
此回答5、6题。
年龄段/岁0-1415-2930-4445~59260
男性人口
5.0425.1414.684.941.76
/万人
女性人口
3.8437.1011.634.011.78
/万人
5.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C.人口迁移主要受政治因素影响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6.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减少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促进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解析】5选B,6选D。第5题,根据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将男女人口分
别进行累计求和,可知女性人口数大于男性;根据表格可以计算出15―59岁人口占
迂入人口的比重,约为90%,即青壮年人口比重最大;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
响;该市原有人口的年龄构成不确定。第6题,该市迁入人口数量大,会缓解当地
的劳动力紧张状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由于青壮年人口比重最大,会增加当
地就业的压力,会造成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该市迂入
人口中少儿人口、老年人口数量较多,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的数量。
(2020•北京东城区高一检测)2017年度和2018年度浙江省连续两年净流入人
口居全国第二。下图为2010年浙江省人口分布图。据此回答7、8题。
1630~2562
单位:人/平方千米
7.2010年,浙江省
A.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差异较小
B.西部地势起伏小,人口较少
C.西南部水资源少,环境承载力小
D.东北部经济发达,人口集中
8.大量人口流入浙江省,对该省的影响是()
A.改变人口分布格局B.增加就业机会
C.影响地域文化特点D.减小环境压力
【解析】7选口,8选5第7题,读图,浙江省东北部和东南部人口密度大,区域人
口密度差异大,东北部经济发达,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人口集中;浙江省西部地势起
伏较大;浙江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资源较为丰富。第8题,外来人口
主要流入的是浙江省经济发达地区,并未改变其人口分布格局;人口流入浙江省,
会造成流入地区就业压力变大,不会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影响其地
域文化特点;会加大环境的压力。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目前迁入人口规模与工资水平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9、
10题。
月工资水平/元
7OOOr上海
北京.•
6000
西藏天津
5000广•东
4000安?三庆叫.夏*
3000•而北
20001~~>-
-15-5515253545
迁入人口规模(数据越大.规模越大)
9.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下列影响迁入人口规模大小因素中影响最小的是
()
A.工资水平B.房价
C.空间距离D.教育资源
10.对西藏当前人口迁移状况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
②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
③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
④与沿海差异较大的工资水平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9选B,10选A。第9题,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教育资
源丰富,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而且空间距离越近越有利于促成人口就近迁往城市;
由此判断A、C、D三项都对迁入人口规模的影响较大;房价对迁入人口规模的影响
较小,故选B项。第10题,图示信息显示西藏迁入人口规模较大,且工资水平较高。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人口迁入;迷人的风土人情及文化魅力也
是吸引部分人口迁入的重要因素。
人口迁移与流动是受区域经济差异、教育程度、空间距离和历史渊源等因素
影响下的一种社会影响。根据下表,回答11、12题。
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的前5位人口流出地排序
全国前5位第1位人口第2位人口第3位人口第4位人口第5位人口
人口流入省流出地流出地流出地流出地流出地
广东湖南四川广西江西湖北
江苏安徽四川浙江河南贵州
浙江江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北
M省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江苏
四川重庆广东云南浙江新疆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广东省的流入人口全部来自邻省
B.四川既是流入大省也是流出大省
C.人口流出较多的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
D.全国流入人口前5均在东部地区
12.M省流入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
A.山东B.海南
C.福建D.广西
【解析】11选B,12选A。第11题,从表格中看广东省的流入中四川和湖北不是
邻省;四川既是流入大省也是流出大省;人口流出较多的省也有东部地区;全国流
入人口前5四川省不在东部地区。第12题,M省主要流入的省份是黑龙江、吉林、
河南、江苏、安徽,从四个选项看,山东省最接近,应该是山东省。
木桶定律是指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读制约中国环
境人口容量资源木桶示意图,完成13、14题。
矿产资源土地资源
13.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A.耕地资源B.土地资源
C.水资源D.矿产资源
14.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
A.经济发展程度B.对外开放程度
C.人口受教育水平D.消费水平
【解析】13选A,14选D。第13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
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
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图示资源是
制约当地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而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由当地最短缺的
资源决定,读图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最少,因此制约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
素是耕地资源。第14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
对外开放程度及消费水平等。环境人口容量与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
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成正比,与消费水平成反比。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下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
图。读图,完成15、16题。
月
2
1
(20日)
0*
9
8,日),(13日
7:(20H)r
6
5
4
3
2
19871990199520002005201020132015年
15.“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A.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B.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C.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佛学院招聘笔试真题
- 包仓库合同范本
- 保温棉合同范本
- 2024年清远市英德市市区学校选调教师考试真题
- 乡下老宅转让合同范本
- 包山正规合同范本
- 《三、应用设计模板》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初中信息技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 三层楼房施工合同范本
- Unit 8 Lesson 46 教学设计 - 2024-2025学年冀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 第2单元 单元备课说明2024-2025学年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河北专版
- 电梯维护保养规则(TSG T5002-2017)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与案例分析
- 体育概论课外体育活动
- 招商代理及商业运营服务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屋顶拆除方案
- 如何避免时间浪费
- 小学数学六年级解方程练习600题及答案
- IP地址介绍和子网划分
- 架空绝缘配电线路设计规范
- 2023-2024学年北京重点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八年级(下)开学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4年新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