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0篇_第1页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0篇_第2页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0篇_第3页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0篇_第4页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摘要】朗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平日教学实践,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教学措施。希望能给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朗读,可以让学生将无声的文字符号化作有声的语言。朗读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完成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学生在朗读中可以直击文本,进入文本营造的情境,品味涵咏,接受情的感染与美的熏陶,有效提升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语文教学出现了忽视朗读、弱化朗读教学的现象,致使学生朗读能力低下,出现朗读不畅、不能准确表情达意的现象,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朗读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组织学生有序朗读朗读是学生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情感的有效手段。但是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朗读这一教学环节的强化,而是将这一环节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出现了语文课上教师安排朗读,只是为腾出时间板书或者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内容,而不注重学生的朗读效果如何。其实,教师应该在制订每课时教学计划时,就设置好朗读专项环节,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读才有感情,才能体现文本意旨,做到有效把控教学过程。同时,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朗读形式的同时,还要体现朗读的层次性。例如在教学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教师给朗读配以优美的音乐背景,教师既要进行课文的范读,也要让学生进行配音朗读,既要通过朗读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也要在诗歌的分析与欣赏时,对重点词语、句子、段落的着重体会与朗读。这样,使朗读呈现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形式,促使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情感世界,让朗读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创设朗读教学情境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教学情境,以课文情感去触发学生的情感脉波,达成与文本情感的共鸣。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把自身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传达给学生,为学生的朗读奠定情感的基调。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教师笑容可掬,深情范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作者营造的春意盎然的美好意境,让学生受到作者情的感染与美的熏陶。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与生动的语言,可以打动学生的内心,使学生通过朗读沉浸在美好的氛围,增强情感的体验。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从旁观者转换为作者本人的角色,有助于学生更深切的体味作者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读出文章的情调。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通过视频展现紫藤萝盛开时的美丽图景,让学生角色换位,将自己想象成正在欣赏紫藤萝的作者本人,感受紫藤萝的美丽并体悟蕴含其中的人生哲思,让学生带着想象去朗读,学生就会读出感情,读出独特感受。三、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在朗读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首先,要让学生使用普通话朗读。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因为先天性的或者地方性的发音不准会发生朗读不准的现象,教师要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地方性语音与普通话语音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使用普通话朗读的必要性,并加强反复训练,纠正不正确发音。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朗读中重音的处理。重音是句子的重点,读准重音才能正确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要读得韵味十足,让听众产生听觉上与心理上的美感。再次,要注意停顿技巧的指导。停顿可以使文章更加条理与鲜明。要让学生掌握句子之内、句子之间和段落间的停顿技巧,达到朗读可以读的顺心、听得舒心,表情达意。最后,要指导学生学会语速的把握。学生对语速把握不准,往往会出现语速过快与过慢的现象,快的时候会造成听者还没有反应过来,整个段落就朗读完毕。慢的时候又让读者产生等待的感觉。因此,要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音乐感与韵律,使听众产生欣赏的愉悦。四、加强学生课外朗读训练朗读的技巧是在长期朗读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的朗读提供更多的时间。既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要通过实际的朗读掌握阅读技巧。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例如,笔者给学生在课外推荐一些可读性很强的文章、报纸和杂志等。并且每周抽出至少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故事会”的形式,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朗读精彩片断。这样,既使学生可以在交流中相互影响与借鉴,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持之以恒地坚持朗读,阅读习惯可以得到有效培养,并且也会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增强语感、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指导学生的阅读技巧、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都会有利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与朗读习惯的形成。朗读训练只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就会取得成效,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参考文献】【1】高春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2)【2】贾永利.初中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及形成过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7)作者:王兆生单位:福建省明溪县盖洋中学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中联想能力的训练应用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则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正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忆,“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在芦苇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从这段话中我们充分感觉到语文阅读中联想和想象的魅力。由此又给我启发,加强初中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指导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加深对读物了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试着去在语文阅读实践中应用联想和想象,收获还是很大的。一、激趣有些初中生并不喜欢读书,拿起书本就头疼。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喜欢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吊起学生阅读的胃口,引导学生去读书。我在课堂讲授名著的时候,经常引用名著中课堂以外的东西,比如在学习人物描写时,我会摘录一些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描写语句,让学生去猜写的是谁,学生就会很兴奋;然后再讲点诸如“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故事,学生就更入迷了,再推荐学生去读一些相关文章,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要去读书。在学习《童年的朋友》这一课时,我会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提及高尔基的童年故事,然后告诉学生“阿廖沙”的悲惨命运,给她们讲述时“欲说还休”,造成悬念,同学们着急得不行,非要我给他们讲,但我启发他们:“你预测一下他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然后同学们会七嘴八舌猜想一番,然后我再说:“书要自己读,才能读出其中的妙处,同学们下课赶快找书读,如果有找不到书的同学,可以拿我的书去读。”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有点像章回体小说的“且听下回分解”,吊住胃口,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此,萨特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预测句子的末尾,预测下一个句子,预测下一页书。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一部小说,读到紧要处,不妨停一停,厌倦思索,想一想情节会如何发展,主人公会有怎样的命运,如果自己写,将如何处理……经过这样的一番悬思测想,再往下读,你会别有一番读书情趣。这样读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在阅读中加进了思考、猜测和联想这一重要环节,给阅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促进了读与思的有机结合,因而必然提高读书的效率。二、理解联想和想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生读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就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头脑里浮现出一幅长江三峡的宏伟壮丽的图景,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叶小舟之中,听见了两岸猿猴的啼鸣,看见两岸高耸的青山,箭一般地飞驰到了江陵。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头脑中便会浮现洞庭湖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气象万千的图画。联想和想象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我指导学生读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要求学生不能局限于字面意思的理解,还应由野草的顽强生命力联想到革命英雄也是压迫不倒、摧折不了的。读的《七律长征》,要求学生不仅要想到相关的画面“抢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还要联想到那些红军战士勇敢无畏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正是他们“不怕难”的根本原因,联想到我们现在祭扫烈士墓,缅怀先烈的事迹的时候怎样向他们学习,联想到今天人们应该怎样珍惜和平等等。读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我们会想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可以联想到共产党人夏明翰的诗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三、运用读一本书,悟出更多的道理,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远不够,不去思考,不去应用,就是读死书。”叶圣陶讲“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就是这个意思。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初中阶段的“思”与“用”首先就是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广泛的联想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又可以引起新的联想。平时,人们的联想意识往往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在读书过程中,应使之成为自觉活动。所以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读书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现行的苏教版教材的单元整体主题编排,例如“多彩的四季”“奇思妙想”等等,为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了条件,营造了氛围,我们要认真体会并实践。运用联想和想象去造句、作文,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运用训练方式。我通常训练学生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造句,例如比喻、拟人和排比等等,就是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去表达运用。例如学到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诵读欣赏》中的例句,“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我指导学生把握这句话是用“碧海、微波、红水三个比喻句,又成了一串排比,绘出晚秋特有的色彩”然后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描写春的诗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学生有了很好的启发,很快就造好了句子,较好的如:我爱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我爱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爱春草,“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以此类推,我们又造了以“月亮”“爱国”为主题的句子,学生不仅充分调动了所学的知识,训练了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还切实提高了表达水平。综上,我认为联想和想象是阅读欣赏作品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宋代学者陆九渊指出:“读书切戒太匆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涵咏并不是单纯的吟诵,还要学会联想和想象,才能增加读书的兴味,提高阅读的效果,才能避免像鲁迅先生批评的那样,“头脑中让别人跑马”,使自己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作者:左见明单位:江苏省扬中市同德中学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引入传统文化教育摘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应当得到保护与传承。但是在如今这个处处遍布网络且经济高速发展与世界接轨的时代,国外文化开始渗透到孩子中间,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网络,逐渐开始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新生代不清楚中国的传统文化。作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必要性;渗透方法新课程改革方案提出,要把学生发扬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的责任添加到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改变一直以来大家对初中语文教学“单纯地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的观点,将传统文化教育搬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上。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1.1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和研究中总结出来的供后人使用和发展的经验,是社会习俗和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传统的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千锤磨炼,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仅代表过去先人的文化,而且融入现代文化中,例如现代社会提倡尊老爱幼,由此延展出的父亲节、母亲节等也是对这一文化的认同和发展,这与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相辅相成,是孝道在现代精神文明中的另一种展现方式。1.2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古代的一些诗歌,比如“遍插茱萸少一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但是我们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一些相关知识,忽视了这些文字和语言中的传统文化:“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九九重阳登高思乡之情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对圆满和隽永的期待,并没有真正担负起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责任,忘却了传统文化的意义。1.3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很多人认为当今是网络时代、多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学生和教师开始渐渐远离传统文化的熏陶,然而传统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脊梁,是先人努力的结晶,我们应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并展现先人们的智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有责任在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下将它变为现实。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2.1引导学生积累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传统文化中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古诗词,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珍宝,而且受到西方国家的称叹,因为它具有丰富的题材,运用优美简洁的语言表达深远的、发人深省的意义,并且内容富有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加强对学生的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写作技巧,以及提高学生修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条分缕析摘古诗。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古诗词首先应该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因为古诗词内容广泛,意义深远,学生学习起来总是感觉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不明深意。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要求学生把已学的古诗词按照自己的喜好收集、整理到一本本诗集中,使每个学生变成诗集的“出版商”,学生可以为诗集命名,并且为每首诗写一份简介,包括作者、朝代及该诗的内容,还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对该诗做出点评。对每本诗集鼓励学生为其写一篇“前言”或者“后记”,记录自己编辑这本诗集的过程及当时的心情感受。学生的诗集完成之后,还可以在班里互相传阅,在同学及老师的肯定中获得成就感。(2)独具匠心品古诗。学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古诗词,可以先为它写一篇赏析作文,描述诗词的作者、内容、风格、语言等方面,也可以在作文中描述这首诗或者词对自己的吸引力,然后通过自己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其他形式比如舞蹈、话剧等方式展现出来,让教师和同学都感同身受,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的同时感受到诗歌的魅力。2.2课堂上创设古文化情境。教师或者学校可以通过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人画像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的名言警句的方式创设古文化情境。也可以专门在黑板报或者学校的宣传栏上设置一块“民族文化专栏”,可以在专栏上填写名人名言,还可以填写学生自己优秀作品,供同学们阅读和品评。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古人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另外,可以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或者课堂思考的时候给学生播放内容相符的代表古文化的音乐,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体会传统文化与汉字的美丽,在音乐中享受文化熏陶。2.3在实践中体验传统节日。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借助这些传统节日,在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意义。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端午节》时,安排学生查询和端午节有关的信息,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等等,对查询的结果进行记录整理并编写成报告。然后通过和家人一起选艾叶、包粽子、吃粽子等方式进行体验交流,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传统节日特有的文化特色。教师如果充分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中秋等,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探讨研究,则能增加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先人留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向学生教授语文的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使传统文化成为学生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自身气质的阶梯,使其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综合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参考文献:[1]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作者:梁胡芬单位:铅山县西坂农中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优化现代散文教学的策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广和教育改革体制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散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现代散文是一种抒发情感、色彩浓厚、题材丰富的文学体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大多是散文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探讨恰当的散文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散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一、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现状分析(一)共鸣不足通常来说,散文教学需要教师将情感作为纽带,引发学生共鸣,让学生体会散文中的丰富情感和朴实的文字。但是,现阶段部分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中,教师没有在进行文章结构和线索梳理的情况下,强行给学生灌注一些文章主题或者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换言之,教师对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和文章产生共鸣而单纯构建情境教学,或者是从演示教学中照搬照抄,没有自己的想法。在日常情境教学中,导致的结果便是教师学生很难和文章形成共鸣。(二)感悟欠缺没有良好的共鸣,亦很难对文章进行感悟。散文是一种“美文”,亦是一种情感宣泄、语言魅力的展现,需要读者从中感悟人生、体会生活。但是,由于缺乏应有的文章共鸣,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很少进行感悟。而且,应试教育环境下,教师往往是将重难点突出,其他内容一带而过。二、优化初中散文教学的策略(一)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散文的兴趣,教师需要运用独特有趣的教学方法把散文所抒发的感情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感。语文课堂教学中,记叙性散文是一项重点,也是一块难点。运用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感情,从而强化教学效果。创设情境对教学效果的强化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让学生感受情境再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体会记叙性散文的真正内涵。比如,在学习苏教版中的《绿》一课时,这是一篇文字非常优美、带有作者感觉和观察体验的散文。教师在介绍课文总体结构之前,先用平淡语气中带有强烈情感语调色彩给学生介绍《绿》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散文风格、作者生平事件,然后找出文章的重点段、句带领学生分析体会作者感情。如:怎样理解“可爱的,我拿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这句话的涵义,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学会鉴赏文章的字、词、句、段,还让学生置身散文字里行间的情景之中体会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情感。(二)以欣赏散文态度领悟情感现代散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带有强烈情感色彩,表达作者的感悟。首先,学生要抱着欣赏的态度阅读课文,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文章故事,最后教师通过“联想法教学”让学生领悟生活哲理。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对文章的感悟。但是有些感悟是正确的,有些感悟却需要教师引导。这也是情境教学的关键之处,在关键点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到对情境教学的升华。让学生主动想,教师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升华情境,让学生在说出感悟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苏教版教材中关于人生体验的课文《散步》,作者把整个模块分为十个小部分:散步的时间、散步的地点、散步的人物、散步过程中发生事件、谁来解决分歧(我)、为什么我要解决分歧、我要怎么去解决分歧、最后我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选择了小路。学生在阅读之前以“为什么我要来解决分歧?”作为出发点,把握情节,整体感知;浏览完课文,教师就让学生复述出每个大段讲述了什么,分析结构主旨;在学生理解分析完文章整个思路结构后,教师让学生联系己的生活,学会解决跟父母之间的分歧,从相处磨合过程中感受亲情,体会家的幸福。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以散步形式展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家人和睦相处。三、结语现代散文以其独特的情感语言魅力存在于语文文学中,在初中教学中优化现代散文教学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散文乐趣,领悟散文语言魅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教学目的。但是从初中现代教学现状看,其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在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散文的过程中真正领悟文章的内涵。作者:史晓倩单位:溧阳市南渡初级中学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这些年,针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学校和老师一直在不断探究和努力钻研,希望通过恰当的改变古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明白和接收,不断更新和持续研究教学观念,可是结果并不是非常乐观,如今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一、古诗词的教学的现状通常在初中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使用的是注释的教学方式。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时候,考虑到学生无法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便对古诗词采用逐字翻译的方式,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基本上没有自己练习和自己理解的机会,更没有主动阅读感知的练习机会。采用此种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氛围陷入沉重的状态,而且这种简单、固执的教学方式,致使学习结果很差,并且没有激励学生探究与怀疑知识。同时,无法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平常学习时,老师通常只是让学生在上课时间不断的朗读和背诵。这样乏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讨厌学习古诗词。学生用此种方法进行学习,通常只是理解了文字的表面,无法发现掌握文字深层的含义,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排除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导致古诗词学习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较难理解古诗词的真正含义。在如今的时代,有很多学生觉得古诗词的学习是没有用的,是白费时间,因此也会加重学生讨厌学习古诗词的心理。讲出古诗词的文化意蕴——品味意象,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力。理解古诗词特定意象的含义,是读懂古诗词的一把钥匙。教材选文中多处是提及柳、月等等,于是转门讲讲它们的文化意蕴,便于学生更好理解古诗词。柳亭亭而立,让人产生许多遐想。柳枝柔长、婀娜,随风轻摇,让人觉得有依依之情,加上“柳”和“留”谐音,古人自然就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所以柳树常被诗人寄托离情别意。二、解决古诗词教学问题的策略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曾经有伟人说过这样的几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中朱洪钟师”,“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由此可得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尤其重要。怎样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努力钻研,拓展思维,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掘学生的兴趣点。比如说在学习初中一年级的《观沧海》,在讲课开始之前,老师用故事导入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致,为学生讲述在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进军海边,沿途经过碣石山,登山观赏大海,一时兴致创作了这首古诗《观沧海》。2.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率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以往常见的学习方法是阅读。如今古诗词学习最好的方法便是多看、多读和多听,俗话说的对,“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祖先的聪慧和认识果然是非常有效的。古诗词的学习过程是:第一,先由老师指导学生读一次,把古诗词中的词汇和句式为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做好注释。接下来学生自主阅读,一边读一边理解古诗词的词汇;第二,阅读时慢慢的把握全文的语调;最终,慢慢体会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无法理解的地方及时求助于老师。依靠学生本人的用功,不但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产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致,同时也增加了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3.缩短古诗词和学生的间隔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有很大区别,有一句话形容就是“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投百意”,而且古代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存在明显的历史气息,所以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会遇到很大困难。老师必须辅助学生学习古诗词,使学生们学习起来如鱼得水。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诗词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学生在了解了诗词的写作背景后,就可以更加明确地掌握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意蕴。总之,本文的主题是古诗词在初中教学中的探究,并且为古诗词的教学困难提出一些解决方法。此外,初中生不仅要学习古诗词还要会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讨论。作者:朱洪钟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中第六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为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教学、学习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并伴随着现阶段“微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最终将打破传统教学的禁锢,突破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限制,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教学实现“以学生为根本核心、以建构主义为根本理念”的教学新模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一、以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理念以及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工作者不断实践验证得出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都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为主动学习,从而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学、爱学、学好。因此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交互性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具有个性化、分众性、交互性等特点,其交互性是指媒体与受众间信息传递的双向性,即受众对信息的反馈。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交互性作用,充分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学、享受教学。(二)非线性运用:适应学生差异性需求多媒体技术的非线性运用最能体现的是超文本链接,这就满足了教学内容的不同层次划分,能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需求,尤其在对教学设计问题情景时可以通过提出多个问题来让学生进行选择性回答,不仅能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还能让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二、以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突出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是现目前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主要通过运用音乐做背景、用视频导入课堂内容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立体的感官来读取内容传递的信息,这种创设情境的应用在小说、诗歌、散文、歌剧的应用中尤为有效。比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文时,在课前播放一段曹操观海即兴赋诗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聆听海水汹涌澎湃的声音、观看海水雄壮的画面来进入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更能产生共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并有效突破教学的难点、重点和疑点。三、以多媒体技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今教育革新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引发学生思考,以此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拓展教学资源。比如,在学习《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课本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鲁智深的为人处世之本,因此在教学前期可以通过在网上截取若干关于鲁智深的小故事视频来播放给学生们看,让学生们在综合观看这些视频之后进行思考,并简要探讨“鲁智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这样的分析思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才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与时俱进,巧妙运用多媒体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教学容量,并且在顺应“微课程”教学理念的兴起下进一步推进教学实践的“微课程”开发和运用,充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作者:胡永利单位:内蒙古呼和特和林格尔县第一中学初中部第七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办法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前提,只有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才能让别人认识自己,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魅力,才能扩大交流圈,拥有更好的好朋友。但是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不仅需要学生要好好努力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多听、多背、多想等形式。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对于每一个初中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良好的语文表达能力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要求。一、提高学生听、背的能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离不开听。因为听是说的基础,要想更好地说出来,就要多多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播放一些课文的音频,或是播放一些音乐。在语文课余时间,还要多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演讲比赛、口语比赛,以及多看一些关于演讲的视频等等,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为培养说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冀教版的课文朱自清的《春》时,就应该给学生播放关于春的歌曲或是朗诵春的课文的音频等。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春天的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听关于春天的歌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春天的到来,说出自己的感受。而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朗诵春的音频,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知道该课文的重点字音字词,还能在朗诵的过程中,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听这些内容,能够更好地加深印象,以便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其表达能力。其次,学生也应该通过大量的背诵来提高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背诵一些诗词、名言警句、格言、优美的文章段落等。通过大量的阅读,一方面获得大量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学生只有大脑中储存一些知识,才能学以致用,才能表达出来。二、提高学生想象能力在冀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插图、插画。对许多初中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书上的插画,让学生对其进行联想,然后以故事的形式写出作文。学生依次叙述后,教师给出图片作者的叙述,让学生明了作者是怎样进行叙述的,说出自己的叙述和课文中所写的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者不同的特点,并总结出怎样才能叙述得更好、更贴切图片。图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用文字叙述内容,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可以通过一棵树联想到这棵树的发展历程,由小幼苗成长为一棵大树需要经历的风风雨雨,以及枝干遭受的磨难。可以把静止的河流想象成奔放的小姑娘,为了迎接春天,疯狂地奔跑着。教师在讲解《啊,船长,我的船长》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一些关于大海的知识,大海的历史、大海的神话故事以及海底的一些动物、植物、各种各样的鱼类、藻类、珊瑚等等。通过了解这些有关大海的知识,学生对后文的船长就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联想。学生通过了解海洋之后,想象船长在海底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船长是怎样同鲨鱼奋战的呢?又是怎样在海上漂泊的呢?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想象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把脑海中的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可以写出一篇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之后,语言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极大的提高。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上,有些学生由于害羞不敢发言,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的内容。这时教师就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策略,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勇敢地说话,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就应该提供一些时间让学生练习说话。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朗读课文或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站起来回答教师所提问的问题。通过这种训练,传授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问学生一些类似这样的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写这篇文章运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等。例如,教师在讲解《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作者通过写皇帝的新装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教师通过这样提问,学生普遍的回答就应该是这样的:作者通过写这篇文章主要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的修辞手法,主要描写了....这些人物,其中...是次要描写。教师通过这样提出问题,学生的回答也会按着这种套路,这就扩大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能够使学生更大限度地回答问题,勇敢地站出来回答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而且习惯用正确的方法来表达自己想法,进而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者:李艳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龙口中学第八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从预习习惯、探讨习惯、梳理习惯、记录习惯和反思习惯这五个方面入手,简要论述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一直以来,预习环节很容易被教师忽视,导致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课堂表现不活跃,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见,预习是影响课堂教学成败的前提,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应要求培养学生预习为先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基础性知识的主要阵地,从而为顺利开展教学奠定基础;其次,教师要从逐步引导到完全放手,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科学地开展预习。从初始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预习目标,制订预习计划,提炼预习重点,然后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确定预习任务和重点,自主设计预习计划并开展有效预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提高自我学习能力。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讨习惯过去,许多教师重视传授知识点,不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以一对一、点对点的提问作答为主。虽然学生也积极地思考了问题,但是与其他学生的交流较少,没有集中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在一定限度上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相互探讨的习惯,让学生对照教师提出的难点问题,认真思考,在考虑出初步答案或成果以后和同学开展交流,以交流互动的方式发现自身学习成果中不完善的地方,汲取他人思维方法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技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此外,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有意识地留出一些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讨论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提炼学习成果。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梳理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边学习、边思考、边总结、边提炼的好习惯,不能学而忘之。无论是学习方法的梳理,还是学习要点的整理,学生都能通过课后的及时梳理,达到增长知识、锻炼才能的目的。笔者进行了一些积极尝试,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每一课时、每一课结束后系统地梳理知识点,罗列出本课的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既是复习巩固教学内容的过程,又是提炼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总结学习技巧和方法,收集其他同学的思维方式,提炼出自己的学习技巧等。经过长期积累,这些内容也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帮手。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录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勤动脑、勤动口,还要勤动手,养成坚持记录的良好习惯。一个人的记忆力再好,智力再超群,总有遗忘的时候,而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坚持做笔记。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把自己认为应当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及时记录下来,有助于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也有助于学生便捷地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反思不仅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正常流程,也是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首先,学生要反思学习目标的完成度。在每一节课上,教师都会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检测环节中学生可以对照教学目标进行检测,认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目标完成的如何?还存在哪些没有掌握或有待巩固之处?”其次,学生要反思自身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尤其要反思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却未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方式方法,并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再对比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汲取成功的经验技巧,不断完善和提高自我。综上所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教学的意义重大,教师要重视这一方面的研究,全力实现高质量的语文教学。作者:曹卫东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三益中学第九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意义新课程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放在首要位置,说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重在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学生有了预习能力,才能进一步形成自学能力,而有了自学能力,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三者是环环紧扣、相辅相成、一脉相承的。因此,培养学生预习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和地位。要转变学生思想意识,就要从过去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自我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回到学习主人翁状态。一、自主学习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自主学习”指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师生交流、学生领会内化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会学,找到应该得到的知识,懂得要懂的问题,促使其全身心、积极有效地进行和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健康地发展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交流与合作能力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也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自主学习可以使优秀的学生更脱颖而出,使暂时发展不理想的学生在教师、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尽快赶上来,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重在理解初中语文课前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重要性预习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让习惯主动推动学习是很好的。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良好的习惯能载着你迈向成功。预习就是在老师讲课之前,自己预先学习,良好的预习是消化知识的前提。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主动,容易取胜。这告诉我们学习中预习是相当重要的,而且预习能够对学习产生以下几点好的效果,更能说明预习的重要性。1.做好预习使课堂笔记更能抓住重点。预习使我们对教材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对老师上课所讲内容和板书缩写的内容,哪些是教材上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一清二楚。记笔记,重点记教材上没有的或自己不清楚的,以及老师反复提示的关键内容。这样,就可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听讲和思考问题上。2.做好预习能理清听课思路。经过预习,我们对上课将要学习的知识已经心中有数了,容易跟上思路,甚至可以跑到老师思路的前面。有时预习得比较好,对所讲知识比较熟悉,不妨想一想下一步老师会怎样讲,然后在继续听讲中加以对照。由于思路理清得好,提高了听课效率,老师布置的作业能顺利完成,这样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增加了,学习就主动了。3.做好预习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学生预习新课文时会有不懂的内容,这属于正常现象。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传统教育观念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是被动的、从属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前预习作为新课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使学生较好地改变自己的认知前提条件,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比较容易,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随之调动起来。总之,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和学习成绩,但是预习前一定要明确预习任务。三、初中语文教学课前培养学生预习能力重在做好预习方法指导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1.读书。朗读课文,对于熟悉课文内容,寻找生字词有很大帮助。《苏州园林》、《人民英雄碑》等可提出常规要求,引导学生预习时把课文多读几遍,每读一遍,都要有一遍自我要求与收获。比如,第一遍,发现生字新词,并随即圈画下来,读好后,借助生字表和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第二遍,把课文读通顺,感知课文大意;第三遍,则要求他们理解课文重点词句,完成预习题,写出收获或疑问。2.查阅资料。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学生必须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可在预习中锻炼他们这方面能力。例如,学习生字词需要查字典等工具书;了解课文作者、历史背景等内容必须借助书籍或网络资源。这些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良好的预习等于听课成功了一半。预习好了就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