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7目录同源多练《赤壁赋》 1同源多练:挖空练习 1文言实词(望属遗)一段式辨析 2思维导图 3同源多练:古诗文训练 3【文言文部分】 3【古代诗词鉴赏部分】 6同源多练:现代文训练 7【信息类文本部分】 7【小说部分】 10【散文部分】 13同源多练:语言文字运用 16同源多练:写作训练 21同源多练《赤壁赋》同源多练:挖空练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答案】①属(劝请)②横(笼罩,覆盖)③纵(放任)④如(往)
⑤凌(越过)
⑥万顷(广阔的江面)⑦冯(同“凭”,乘)
⑧虚(太空)
⑨御(驾)⑩羽化(飞升成仙)于是饮酒乐甚,扣(
)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答案①扣(敲)②溯(逆流而上)③渺渺(悠远的样子
)④倚(循,依)
⑤和(同声相应,唱和)
⑥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⑦缕(细丝)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
)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固(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
)于悲风。”答案①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②危坐(端坐)③缪(同“缭”,盘绕、围绕)④方(当)
⑤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⑥酾酒(斟酒)⑦固(本来)
⑧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⑨遗响(余音,指箫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
)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
)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
)非吾之所有,虽(
)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答案①斯(此,这里指水)②盈(满)③虚(缺)
④卒(终究)
⑤消长(消减和增长)
⑥曾(竟,竟然)
⑦苟(如果)
⑧虽(即使)
⑨适(享有)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
)白。答案①更(再)②狼籍(即“狼藉”,凌乱)③相与(互相)④枕藉(枕着垫着)⑤既(已经)文言实词(望属遗)一段式辨析望三月之望(),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日夜望()友至,,久不见,后友到曰:“若望仆久不至乎?”曰:“无。”友又曰:“此等君王,望()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震于后世。
三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司马迁因李陵之事受刑,日夜望(盼望)友至,很久朋友没有来,后来朋友到了说:“你埋怨我很久没来吗?”司马迁说:“没有。”友曰:“此等君王,望(远远地看)之不似仁君。汝宜珍重。”’迁发愤,遂著《史记》,名望(名望,声望)震于后世。属项羽力大无穷,名属()天下第一。举大业,属()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且为虏矣!”果然,后项王之祸相随属()。项羽力大无穷,名属(隶属)天下第一。举大业,属(随从)者百万。后沛公先入关,恨之。范增献计,属(通“嘱”,嘱咐)其邀沛公至军营,于坐杀之。席间,项王屡举酒属(劝请)沛公。沛公晓其意,乃佯醉归。范增长叹曰:“妇人之仁,吾属(类、辈)且为虏矣!”果然,后项王之祸相随属(连接)。赵国因遗( )策,揽人才,闻廉颇虽老而欲效力于国。赵王则使人问,使者回报一餐间三遗()矢。赵王厚遗()廉颇以遣之。廉颇以为赵王小施而大遗()。
赵国因遗(遗留,留下)策,揽人才,闻廉颇虽老而欲效力于国。赵王则使人问,使者回报一餐间三遗〔排泄(大小便)矢。赵王厚遗(给予,馈赠)廉颇以遣之。廉颇以为赵王小施而大遗(遗弃)。思维导图同源多练:古诗文训练【文言文部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文言文阅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答案】1.A2.B3.C4.(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故选A。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减粜,减价出售;常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古代诗词鉴赏部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怀古苏辙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注】①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中“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B.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的雄壮气势。C.“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所未闻”形成呼应。D.颈联写曹操仰仗自身的强大实力执意决战,最终确定了他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6.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二者的写作意图相同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5.D2.都写了曹操,但苏辙旨在议论,苏轼旨在抒情。①苏辙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②苏轼借凭吊历史人物,感慨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终于确定了在三国中的霸主地位”错误。“君臣已定势三分”是说此时魏蜀吴三国鼎立,天下三分。并非说曹操已经占据霸主地位。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评价诗歌主旨的能力。苏辙诗,首联颔联写曹操整治水军,进军吴国,结果被火烧赤壁,大败而归;颈联写此战之后,天下三分。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意思是:自古以来,要想讨伐他国,必须窥伺敌人的间隙,找准时机,哪里有突然成功的呢?该诗前面叙事,结尾议论。《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借客的口吻,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表达了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同源多练:现代文训练【信息类文本部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独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除了自然界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的影响之外,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也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中说:“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在不同的人眼中,自然的面貌原本就是不同的,给人的感触也不一样。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方面,自然摇荡着人的性灵,使人产生或悲或喜之情;另一方面,人将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本无情感知觉的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了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在自然施与人巨大影响的同时,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②对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现象,西方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因此,在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③生命的共感帮助我们理解了自然物与人的生理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却难以解释为什么有的自然物可以引起人的快感,有的则引起人的悲感。这就需要探讨自然与人之间异构与同质的问题。④异构,指二者之间有不同的结构形式;同质,指两种物质之间本质的相同。前者将两种物体区别开来,后者则将两种物体联系在一起。人类和自然,无论形式差异多大,都遵循生命的规律,如生老病死、兴衰荣枯。只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具有更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介入,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比如,人愤怒的时候就像江海中翻滚的波涛,于是有人便赋予波涛以愤怒的含义;在悲伤的时候泪如雨下,于是有人便赋予雨以悲伤的含义。可是随着这些含义日趋固定,当后人写“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时,写“泪飞顿作倾盆雨”时,谁还会为这些自然物的原初含义而大动脑筋?在人们看来,这些自然物所包含的愤怒、悲伤、愉悦等含义似乎是它们与生俱来的。⑤自然物之所以能表现人的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它本身必定也具有能够使人赋予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这种特质,被西方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称为“力的结构”。由于人的情感也受着形式不同但实质一样的力的结构的制约,所以,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⑥由此可见,人们观察自然并借以表现自我情感,是一种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这个活动中人的心理情感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但自然的物性特征也不可忽略。(摘编自尚永亮《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与异构同质》)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在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自然界的种种物象变化对人心施加着一定的影响,而人也以自我的情志改变着自然物在人们心中的面貌。B.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是人赋予它们的,只不过时间久了,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C.“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体现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现象,也体现着自然与人异构与同质的问题,它是主客观相互包容、渗透、影响的活动。D.要让某个自然物表现人的某种心理情感,除了人赋予它以意义之外,这个自然物本身也必须具有能够使人赋予其这种意义的某种特质。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无知觉无情感的,人却可以将自己的悲喜之情转移、投射到自然物上,使其具备与人同一的感情色彩,从而成为艺术形象。B.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关联,正是这种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使古人认为自身的命运受自然的影响和掌控。C.人与自然既存在异构关系,又存在同质关系,没有前者人与自然就不可区分,没有后者人与自然的联系将很难建立,人们就不会将情感投射到自然物上。D.当人有了某种情感,他观察外部事物时又恰恰提取到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于是该事物就成为他表现自己某方面情感的特定载体。9.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
)(3分)A.《红楼梦》中,暮春时节,林黛玉来到大观园,看到繁花落尽,满地堆红,于是带着扫把、篮子、花锄,扫起落花,埋在土里,做成花冢。B.《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到家,端起酒杯自斟自饮,看到院子里的松树傲然挺立,菊花灿然怒放,他感觉到心中涌出一种久违的快乐。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严冬时节,林冲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觉到身上寒冷,为了御寒,便挑起酒葫芦出外买酒。D.《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坐在被竹林和树木包围着的小石潭边,四周寂静无人,寒气透骨,幽静深远,感到过于冷清,心神凄凉,于是起身离去。10.原文引用《饮冰室文集》中“同一月夜也……”这段话,有什么作用?请加以赏析。11.原文中作者认为“人便自然地从外部事物中观察并提取与自己心理情感相一致的内在意义,从而将该事物作为表现自己某方面的情感的特定载体。”请以《赤壁赋》为例进行说明。参考答案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B项,“这些特定的精神内涵就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第四段“因此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所具有的特定精神内涵,都是人赋予它的。但久而久之,这种内涵脱离了人的主观赋予而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了”可知,选项把“内化为物的客观属性”曲解为“成了这些自然物与生俱来的东西”。B错误。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古人认为自身的命运受自然的影响和掌控。”曲解文意,原文“古人的诗文中,纯粹的自然现象是没有的,流动的水,吹过的风,开落的花,都与人自己的命运休戚相关。”主要说明“人与自然之间奇妙的生命共感”,并没有说受自然掌控。B错误。9.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的情境,不能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生命共感’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能体现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原文第二段为“自然变化、草木荣枯使古人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察到自己的生命,并联想到万物与人的生死”,林冲在严冬时节,看到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大雪纷纷扬扬,他只是觉到了身上寒冷,并没有引起他内心的情感波动,也没有让他感受到生命。C不符合题意。故选C。10.梁启超的这段话,以月夜为例,一是形象有力的说明“人的现实处境和主体心态会导致其对自然有不同理解和表现”,从而证明了论点“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表现在精神方面的复杂关联”。二是丰富了内容,增添了文采,增强了读者的阅读趣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可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确定使用的论证方法,然后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回答。本题考查的是“引用”,作用是证明论点,增强说服力,同时丰富文章内容,增添文采。所以学生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回答。11.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清风和江水表现了苏子内心的平静与安适;②“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中的白茫茫的水汽和浩渺的江水衬托苏子的逸兴遄飞;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中无穷无尽的江水,是苏子对人生短暂的悲慨;④“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寄情山水、珍惜当下的乐观和旷达。【小说部分】陈公弼与苏东坡申平苏东坡刚入官场时,并不叫苏东坡。他本名苏轼,另外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苏贤良。(苏轼当初考试获得高分通过的专业是“贤良方正极言能谏科”。因此,到了凤翔府之后,一帮幕僚出于对他年纪轻轻就获得了如此之高官职的仰慕和尊敬,给他取了一个“苏贤良”的雅号。)那年他金榜高中,名动京师,正在自我陶醉时,却不料被派到既偏又穷的陕西凤翔府,当了个小小的签判(秘书)。(签判是什么职位?相当于现在地市级政府的秘书长,几乎所有的府衙文案都要出自“签判”之手,是行是止,还可以参与意见,并且都由他报请州府首席长官批准。)(现实的两极化,为后文的人物之间的冲突和苏轼内心的矛盾埋下伏笔。)>>>(①②)小说的开端。交代故事的人物背景。那天早上,东坡和往日一样上班,但见他身着锦袍,足蹬快靴,昂首走路,一副与众不同的模样。路遇同事,那个亲切的称呼便在耳边响起:“苏贤良,你早!”(通过肖像,语言的描写,一个意气风发、初踏社会的青年苏轼跃入眼帘。)突然听见一声断喝,宛如狮吼:“住口,什么苏贤良!一个小小的签判,也敢妄称贤良。”(寥寥数语,犹如当头一棒,突出了陈公的冷面严厉。)东坡扭头见是一个黑脸壮汉,别看个子小,眼睛却不小,目光凶狠,令人望而生畏。(写出陈公的不苟言笑,瘦小,面若冰霜。)他立即认出来了,这是新任知府陈公弼,昨天他们已经见过面了。东坡不由得停下脚步说道:“大人,卑职这苏贤良的称呼,不是妄称。我曾经参加过贤良方正科的考试,名列优等。”(从解释“苏贤良”雅号的语言上、叙事视角来刻画菜鸟小苏的涉世未深、锋芒毕露、性格直爽的性格。)不料陈公弼听了,一双牛眼立刻瞪向他,厉声喝道:“你娃娃还嫩,懂个屁!”(陈公的内心独白:一个才踏上仕途没几天的“学生官”,就敢心安理得的被人称为什么“苏贤良”。真是太狂妄了!如果不给你点警示和教训,早晚你会因此而栽跟头的。)>>>(③~⑥)为故事的发展,苏东坡和陈公的矛盾初起。从这开始,东坡和陈黑子的战争就打响了。不但他起草的公文动不动就被那厮改得面目皆非,而且就连他下乡体察民情,写的有关《差役法》弊端的调查报告,也被陈黑子压起来不做回复。东坡又气又恨。这日,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以示抗议。(矛盾升级三部曲,情节陡转。a.苏轼写的公文被陈黑子改得面目全非;b.苏轼写的调查报告陈黑子不回复;c.陈黑子召集开会,苏轼故意缺席。)据说陈黑子暴跳如雷,当众宣布,苏轼无故不来开会,罚黄铜八斤,以儆效尤。(针尖对麦芒,两人矛盾再度激化。)就连一代宗师欧阳修也要让他三分的苏轼,却落到这样一介武夫手下,整天受这样的窝囊气,东坡心中充满怨气,整日借酒浇愁。(运用对比,更突出此时苏轼的内心委屈,为后文给韩琦写信埋下了伏笔。)这天夜里,东坡睡不着觉。他想起来到凤翔任职之前,当朝宰相韩琦曾经特意接见他,拍着他的肩膀说:“小苏啊,你去了好好历练,遇到什么困难,可直接写信给我。”东坡立刻起身下地,来到书房,点亮蜡烛,铺好纸砚,奋笔疾书……(插叙,苏轼的才华既得一代宗师欧阳修的赏识,又得当朝宰相韩琦的器重,却被大老粗一个知府处处刁难,这委屈怎能受了?)>>>(⑦~⑪)故事再发展,二人矛盾不断升级,苏轼给韩琦写信告状。自从给韩琦的信件发出后,东坡再看陈公弼,眼神就有点儿躲躲闪闪。他心中有不安也有期盼,不安的是这陈黑子毕竟也没把自己怎么样,你却告了人家的黑状;期盼的是朝廷突然来人,宣布陈公弼因不关心百姓疾苦,加之打压人才而被降职。两种想法在心中纠结,东坡感觉更加痛苦。有时他想,人啊,活着怎么就这么累哟!(心理描写,突出了苏轼内心的纠结、矛盾。)不想陈黑子对东坡的态度突然好转起来,这倒闹得让他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那封信起了作用,还是陈黑子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歇后语的运用增强语言的风趣感。)几天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陈公弼主持建造的凌虚台马上要竣工了,要苏轼写一篇《凌虚台记》。哼,你牛,到最后还得来求老子(内心藐视陈公。)吧!且看我如何借题发挥。(为后文埋下伏笔。)“物之废并成毁,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当晚,东坡书房的灯火彻夜不息,他历数历代楼台兴废,指出当权者不过是忽往忽来的匆匆过客,只有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才能千古不朽。他写得痛快淋漓,一洗心中块垒。天亮上班之时,便把文稿交给了陈公弼。[“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楼台尚且不能够依靠并长久地存在,更何况人事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岂不更难持久)?如果有人想依靠修筑楼台在世上炫耀,并得到满足,那他就错了。苏轼的用心,显而易见。]他猜想,要么这厮看不懂,要么这斯看懂了,东改西改,甚至弃之不用。他暗暗做好了各种应对的准备。谁知陈黑子却毫无动静,见面也不提此事,显得高深莫测。凌虚台终于落成了,这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台仪式。当红布揭开,东坡定睛细看,却发现自己写的文稿竟然一字未改,完全照刻。这使他感觉十分意外。(陈公的针对性行为戛然而止,出乎意料,令苏轼小小的失望。)这时,陈公弼笑吟吟地走过来,问道:“怎么样,看你的大作刻得还满意吗?”(陈公对苏轼草拟的公文屡屡反复修改,可是,对他文中带刺的《凌虚台记》居然一字不改,刻石立碑。这是何等豁达的胸襟和气度!)东坡慌乱点头称是。(苏轼面对突然对自己亲切的陈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陈公弼又道:“你以诗人的眼光,借古讽今,为民请命,劝我多做好事,难得。你这个苏贤良,看来还真的不是白给的。”(首肯苏贤良名副其实。)一提苏贤良,东坡气就不打一处来,立即说道:“哪里,我娃娃还嫩,懂个屁!”(耿耿于怀,所以当时陈公骂苏轼的话,苏轼记得一清二楚。)陈公弼立刻笑了起来,看着他说:“怎么,你还真的记恨我呀?”东坡急忙争辩道:“不是这事,我指的是我写的那个有关《差役法》的报告,你为什么一直压着,不理不睬?”陈公弼说:“那个报告,你给我的第二天我就送上去了。你不知道就等于没送吗?”(误会解除。)东坡一时语塞,又听陈公弼说:“你这个娃娃啊,年少名高,恃才傲物。我来凤翔上任时,韩琦宰相曾亲自交代我,要严格要求你,要磨磨你的性格。你前些天是不是给他写信了?嘿嘿,你这个小老乡啊!”(陈公弼的老家也是四川眉山,而且苏陈两家数世交好,若论辈分陈公弼还是老苏洵的长辈,所以,苏轼则是地地道道的孙子辈了。所以,这里称苏轼为“小老乡”。)东坡听了,又羞又愧,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他赶快给陈公弼鞠了一躬,低声说:“对不起,陈知府,是我错怪你了。”(苏轼终于明白了陈公的良苦用心。)>>>(⑫~㉒)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两人冰释前嫌。(选自《草原》2021年第2期,有删改)【注】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节选自苏轼《陈公弼传》)知识建构//历史小说的现代性//本篇历史小说的现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描写上,二是思想价值上。一、人物描写上突出其现代性。运用现代的语言、手法刻画陈公弼和苏轼这两个历史人物。如“一双牛眼”“小苏啊”“缺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现代的俗语俚语歇后语大量运用,很有现代生活气息,初入职场的苏轼的一些心理的刻画,暗合现代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两个人物的性格多元化,属于圆形人物,也符合现代小说对人物的定位。二、思想价值的现代化。本文通过历史人物陈公弼与苏轼,来谈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问题,可以说是古为今用,开合度很大。作为深入职场多年的老领导如何对待初涉职场的青年傲才苏轼,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传帮带的作用,这些都是目前的热门话题.本文作者利用历史故事新编,古为今用,通过陈公弼、苏东坡以及韩琦之间发生的故事,阐述现代社会人才培养和成长之道,即老领导对年轻人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利用好一切机会培养提携青年才俊。作为初涉职场的菜鸟小白年轻人要谦虚谨慎、不沽名钓誉,敢作为、敢担当、尽职尽责。这些主旨的意蕴都十分有现代化意义。作者为陈公弼和苏轼这两个历史真实人物所背负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赋予时代的新意。1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东坡和陈公弼争辩“苏贤良”不是妄称,并且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说明他确实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B.苏东坡写《凌虚台记》陈公弼不改一字,还称赞苏东坡为民请命难得,在对比中突显了陈公弼谦逊大度的特点。C.虽然韩琦在文中没有出场,苏东坡回忆他和陈公弼提到他的内容却推动了情节发展,侧面表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爱惜。D.陈公弼是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培养提携青年才俊的榜样。而苏轼则敢作为、敢担当、尽职尽责,并且践行“必仕则忘其身”的入仕誓言和初心。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苏东坡写有关《差役法》的调查报告是他注重调查研究、体察民情的体现,不能说明他恃才傲物,有必要磨一磨性格。1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陈公弼与苏东坡”为题,两个人都是历史真实人物,既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又吊足读者的胃口。B.小说开篇对主角苏轼雅称的着意描写,着力突出了其“才高气傲”,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陈公弼发生冲突做了铺垫。C.小说善于细节传神,苏轼的“又羞又愧”“躲躲闪闪”,陈公弼的“一声断喝,宛如狮吼”“笑吟吟”,都是通过外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世界。D.小说前面写陈公弼处处为难苏东坡,到后面才揭开真相,交代他这样做是为了磨炼苏东坡,情节的突转使小说跌宕起伏。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着力突出了其‘才高气傲’”错误。开头写雅称“苏贤良”是突出苏轼的“出类拔萃”和“锋芒毕露”。14.在和陈公弼的交往过程中,苏东坡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简要说明。(6分)参考答案:①先是怀恨在心:陈不让别人称他“苏贤良”,他感觉受到打压,颜面受损;他写的《差役法》没有回复,又气又恨,故意缺席陈召集的会议。②接着是内心矛盾:他为向宰相告陈的黑状而不安,又对朝廷处置陈怀有期盼。③继而想讥讽陈公弼:陈请他写《凌虚台记》,他借机讽刺陈恃权炫耀,不体恤百姓。④然后还愤愤不平:记恨陈说他“娃娃还嫩”,不满陈为什么压下他的调查报告。⑤最后真诚羞愧:得知陈奉宰相之意对自己严格要求,为自己的莽撞和小心眼羞愧,向陈鞠躬认错。试题解析:心理变化的概括题,首先要梳理出文中人物经历的事件,然后根据人和事分析出人物的心理,最后精准概括。(答出①②各给2分,答出②③④任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15.小说取材于《陈公弼传》中的相关文字,请从真实性、虚构性、现实性的角度分析本文处理材料的特点。(6分)参考答案:①小说取材于古代人物传记中的一段材料,以真实的历史人物陈公弼、苏东坡和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②作者通过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叙写了陈公弼和苏东坡之间事件的细节,具体描写了他们的外貌、心理、语言、神态等,符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需要,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③小说通过陈公弼、苏东坡以及韩琦之间发生的故事,阐述了人才培养和成长之道,启发读者思考,使故事具有现实性。试题解析:本文属于历史小说。历史小说一般都以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为原型,然后进行艺术构思,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映当今社会生活。解答此类题从人物的刻画、谋篇布局、主旨三个方面解读即可(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散文部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赤壁朱增泉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江山如画,逝者如斯!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色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淹渍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阴差阳错、阳差阴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结合文章,回答以下问题。16.第1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17.第5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18.第7自然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阴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19.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参考答案:16.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17.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18.①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②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③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④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⑥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19.取胜的原因: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②浪漫旷达的性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③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根据后文“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可知,作者认为雕像无法完全体现一个人的风韵气质,因此可推知作者在这里写苏东坡而不说是其雕像,是为了表现对苏东坡的景仰、爱慕之情。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情节、语句的作用的能力。《文赤壁》一文主要通过作者游览黄州赤壁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对苏轼的敬慕和热爱之情,同时也借助眼前之景与苏轼当时之景的变化,流露出对今人粉饰雕琢的不满。第5段前,作者所写的主要是“一尊石像……”“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等自然景观,而第5段后,作者则转入“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等的对苏东坡历史生平的描写。由此可知,第5段仅仅两句,主要是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此转入到对苏轼及他那段经历的历史抒写,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1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依据“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概括为: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因为苏东坡的缘故,反成了旅游胜地。依据“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可概括为: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依据“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可概括为: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依据“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可概括为: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依据“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可概括为: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依据“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可概括为: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19.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主题的能力。依据“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可概括为: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依据“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信笔纵情写华章……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可概括为:“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文学才华。依据“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可概括为:豪放超拔的态度。同源多练:语言文字运用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_______。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苏轼偏不在乎,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_______。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22.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问题。人与自然(1)这幅以“人与自然”为题的漫画,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用两个四字短语来形容。(2)这幅漫画揭示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自古以来人们依土地而生,自然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所以________,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山坚毅不拔,沉静、博大、深厚;水至柔至利,屈曲有致,既可润物无声,又能摧枯拉朽。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相生相合,便是宇宙无限的生机。当春风吹来的时候,________;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人在自然生命的苍翠中感到生命的蓬勃;当秋景的宁静疏落,让人体会收获过后的宁静和天高云淡的旷远;而冬日的萧瑟空寂,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艰难和顽强。人在山川的变化中,找到了自己情绪的寄托,获得精神的安顿。因此______,望水则情溢于水。23.下面是某中学高二年级“生态文化”动员大会的主持词,请根据上下文内容,补出空缺处的串词。要求衔接紧密,言简意赅,表述得体。女: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男:今天,我们相聚一起,畅谈生态文化。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很多场合强调指出,丰厚的生态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也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男:所谓“生态”,可以解释为生命与生命、生命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状态。《易经》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在先民的思想意识中,①________。女:生态文化建设,需要从思想出发。《中庸》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既是一种思想境界。也是一种德性追求,②________。男:中华民族一直认为天地生养万物,故称“天父”“地母”;土地是生命的根本,故《管子》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莞也。”土地本身也是有生命的,③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类是自然万物中的一种,自然界中人类的弟兄_______________。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___________;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躁的心情;面对_____________,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是一个秋天,():它的__________,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更替;它的成熟,会令人感到喜悦和满足;它的萧瑟,会让人觉得寂寞和悲伤。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接触自然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的原因,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B.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C.由于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所以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D.当人在接触自然的时候,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2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就会带给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B.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就接踵而至C.就会带给人们一模一样的感受D.就会带来飘飘欲仙般不同的感受2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俯拾即是溢然长逝满城风雨悄然而至B.比比皆是一去不返银河倒泻悄然而至C.俯拾即是一去不返满城风雨悄无声息D.比比皆是溘然长逝银河倒泻悄无声息参考答案:20.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他不仅爱好美食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处,根据后文“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和“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分析,空格处大意应是“爱好做饭的文人不多”,故可填入“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第二空处,前文谈到“爱好美食”“爱好做饭”,再根据后文“还极爱下厨房”分析,此处对应的应是“爱好美食”,后文有“还”,因此本空需填关联词“不仅”。故此处可填入“他不仅爱好美食”。第三空处,后文“诸如”是对空格处的举例说明,内容是苏轼做出了很多知名的菜品,故此处可谈如“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21.(1)(示例)生死相依;相互依存。(意思对即可)。(2)人们为了个人利益而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意思对即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1)漫画中猎人拿枪射击了一张画有动物的牌,牌被打倒后,其后所有的牌都会随之倒下,最终砸到猎人自己,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此可看出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生死相依的。答题时注意用四字短语。(2)对于漫画揭示的社会现实,需要在对漫画内容有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去分析。漫画题目“人与自然”提示我们应当思考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再根据(1)中的分析可知,人们为了一已私利而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最终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22.我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人在自然生命的萌动中感到美好的希望观山则情满于山【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①处,由“自然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可知,第一句话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此处应该谈我们如何对待自然,从而表达对自然感恩,这样也能和后文“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衔接。②处,第四句是一个排比句式,按照“人在自然生命的苍翠中感到生命的蓬勃”的句式仿写即可,仿写内容对应的季节应是春天,表达对春天感受的意思即可。③处,相当于名句默写或对对联,考生如熟悉“观山则情满于山,写海则意溢于海”很容易补写出来,对应上文句子“人在山川的变化中”,可知此处中心内容是“山”,句式结构根据“观海则意溢于海”写出即可。23.①大千世界万物都有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②体现了对自然万物的生命关怀。③需要不断滋养。【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和衔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中学高二年级“生态文化”动员大会的主持词,请根据上下文内容,补出空缺处的串词。要求衔接紧密,言简意赅,表述得体”,然后依据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文有“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易经》称:“天地之大德曰生”等内容,由此可知,“大千世界万物都有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通过前文内容“生态文化建设,需要从思想出发”可得出“体现了对自然万物的生命关怀”;前文有“土地本身也是有生命的”,故此处应填“需要不断滋养”。24.B25.A26.B【解析】24.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A项,结构混乱,“的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应删除的“的原因”。C项,因果倒置,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所以在接触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D项,成分残缺,应删除“当”。故选B。2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B项,前后主语不一致。从“单是一个秋天”看,主语是“秋天”,B项的主语为“感受”。C项,“一模一样的感受”不符合语境,“生命的更替”、“喜悦和满足”、“寂寞和悲伤”是不同的感受,不能归为一类。D项,比喻不当。“飘飘欲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故选A。26.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成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比比皆是:到处都是这样,形容非常多。根据语境,对象是“人类的弟兄”,故应用“比比皆是”。一去不返:指一去就不再回来了,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再不能重现。溘然长逝:婉称人突然去世。根据前面的“时光”,应用“一去不返”。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银河倒泻:形容雨下得极大,像泻下来一样。根据语境,应用“银河倒泻”。悄然而至:形容寂静无声地到来。悄无声息: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根据后面“生命的更替”,应用悄然而至。故选B。同源多练:写作训练27.根据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写作。材料一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总决赛第二轮规则选手将根据现场抽取的图片内容,进行一分钟的即兴描述,一分钟后,这张图片将进行缩放,展示更多的信息,选手将通过图片上的全新信息,进行一分半的即兴论述。材料二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选手王嘉宁所抽题图题图一题图二材料三“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董卿(于央视2019《主持人大赛》总决赛第二轮点评选手王嘉宁时所说。)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27.例文: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自然是永恒的奇葩。她捏造出梅花的秉性,“众芳摇落独萱妍,绽尽风情向小园。”她绘制出别致风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她雕刻出壮阔山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古往今来,文字记录了自然的绮丽,它在纸面上自由挥洒,将大自然的变迁与奉献永载史册。我们后人手捧沉甸甸的书籍,恍若置身其间,不由得用心来体会自然的心跳。自然赋予人类生命,让人类得以欣赏如此的壮美景致。她为我们嵌上一对宝石,这是明亮的天窗,让我们用眼睛看自然。她为我们调制出奇妙的香气,茉莉的清香、玫瑰的芬芳,使我们心旷神怡。她教会鸟儿唱歌、教给溪流作曲,让我们聆听到动人的旋律,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她还亲手将一颗殷红的心放入我们的胸膛,使我们能够感知自然的节奏、感受生命的跳动。自然同时又慷慨给予人类珍宝。她无数次涌出一股股灵动的生命之泉,她送给人类不计其数的矿产。她还叮嘱大地疼爱人类。于是,大地母亲展现出最宽容的一面,以最宽阔的胸襟承载了万物、接纳了人类。一本本史册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动人场面与唯美境界,那段时间里,人类懂得回报,天地一片和谐,万物都生活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然而,如今呢?自然为人类倾尽了心血,她把能做的都做了,她把能给的都给了。而我们呢?我们似乎是受宠若惊,我们似乎在她的溺爱中失去了理智,我们在她的庇护下竟开始胡作非为,将利爪伸向了自然。我们不但毫无节制地向她索取矿产、石油和水源,甚至还肆无忌惮地将有毒气体排到空中、将浑浊的污水注入江河。自然会很难过:她的美丽将要毁在人类手里。她辛苦捏造的鲜花要枯萎,她精心绘制的风光要残缺,她沥尽心血雕刻成的山河要垮塌。一切的壮美绝伦就要毁灭在人类手里。为何她倾心养育的人类会这样对她?终于,宽容的大地开始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钣金展柜研发与市场推广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品质实木地板全球购销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掘进机操作人员安全教育与培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地产股权托管及资产增值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级别墅房产出售合同3篇
- 2025年高性能材料采购与合作研发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健身俱乐部健身教练就业保障与福利合同3篇
- 2024新劳动法对人力资源绩效评估与反馈合同3篇
- 专业化生产流程服务协议2024版版B版
- 2024版公共厕所管理承包合同3篇
- 《阻燃材料与技术》-颜龙 习题解答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1-10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英语真题(含解析)
- GB/T 44561-2024石油天然气工业常规陆上接收站液化天然气装卸臂的设计与测试
-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016-20210810154931
- 网球场经营方案
- 2024年公司保密工作制度(四篇)
- 重庆市康德卷2025届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成果
- 双梁桥式起重机小车改造方案
- 基于AR的无人机操作训练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