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哲理散文阅读_第1页
第一单元哲理散文阅读_第2页
第一单元哲理散文阅读_第3页
第一单元哲理散文阅读_第4页
第一单元哲理散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课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的朗读课文

2.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理解翻译课文

3.能够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你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最清正廉洁的事和人。(学生自由

发言)那么今天我们去看看古人的清正廉洁吧!

1.二.文学知识积累

(一)走近作者

范晔(398-445),字尉宗,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撰有被后人称之

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

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

(二)概述背景

杨震(7-124),中国东汉大臣。字伯起。因其贤明而不断升迁,由荆

州刺史,到东莱太守,赴任途中其下属欲贿赂他,而他却以“四知”拒绝。

(三)了解常识

称谓避讳,是指对于帝王和尊长不能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不能直写其名

的一种避讳。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

民国成立后废除。

避讳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公讳,即国家强令臣民所作的避讳,如避本朝

皇帝名、孔子之名等;而是私讳,乃是文人大夫对其长辈之名所作的避

讳。

本文中“茂才”即秀才,是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完成下列习题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大将军邓鹭(zhi)闻其贤而辟之(bi)

后转涿郡太守(zhuo)以此遗之(wei)

(2)理解词义

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征召)

举茂才(推举,选拔)

(3)古今异义

四迁荆州刺史(古义是晋升或调动官职;今义是迁移,移动)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古义是赠送;今义是丢失,漏掉)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古义是廉洁守正;今义是纯洁,没有污点)

(4)一词多义

后转涿郡太守(调动(官职))

星河欲转千帆舞(流转)

道经昌邑(路途)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规律)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县令)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让)

(5)文言虚词

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介词,给、替)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动词,作)

(6)把握节奏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

B、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C、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D、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7)理解句意(答案见教参翻译)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译文:

(2)性公廉,不受私谒。

译文:

翻译接龙

让学生按照座位顺序进行翻译接龙的活动,遇到翻译不对的可以举手抢

着纠正,最后评选出最优秀的给予表扬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探究一理清思路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写的两件事,理清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后转涿郡太守”):杨震拒不收金

第二层(“性公廉''到结尾):杨震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

业”

探究二分析形象

2.从文中所写的两件事,所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可看出杨震是

个什么样的人?

语言描写;清真廉洁,严于律己

探究三品味语调言

3.联系上下文,品析下面句子在表现人物上的作用

(1)震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杨震能义正词严,拒不接受贿赂,足见其清真

廉洁。(正面描写)

(2)密愧而出

杨震在拒收贿赂的同时,还用他的行动批评教育了行贿者。(侧面描

写)

探究四领悟意义

4.“杨震拒金”的故事有何现实意义?

(腐败之风,古已有之,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在现在社会,我们需要

更多像杨震这样的廉洁的官员;我们实行反腐倡廉,许多干部应向杨震

学习,做一个两袖清风、受群众欢迎的干部。)

五、课堂小结

1.概括主旨:《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

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2.形象鲜明:简练页传神的人物语言,掷地有声,将人物刻画的有血

有肉。对比和衬托手法的运用,有力地表现出杨震的清官形象,为后人

所敬仰。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晋升或调动官职)

⑵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过去,以前)

⑶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怀里揣着)

(4)以此遗之(给予,赠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见教参书)

(1)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译文:

(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3.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待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

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为什么?

不会,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要从上司那里得到更多的好

处。

4.(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同意,一个人的名誉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一笔谁也拿不走的最大的精

神财富,比其他任何物质的东西都贵重。

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

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十斤以遗震,

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汲郡太守。性

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⑴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征召)

B、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徙)

C、故所兴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做,担任)

D、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拿、用)

(2)翻译下列句子(见教参)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译文:

(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话属于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

杨震的贤明

(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这句话突出了杨震的什么品

质?

答:

6.(生活语文)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请你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

吏,,

清官史书多称之循吏、良吏、廉吏。

唐代的清官要数戴叔伦。明代最著名清官是海瑞。于成龙在清代号称

清官,老百姓都叫于成龙为“于青菜雍正年间知府程如丝被蔡理誉

为“四川第一清官''之美名。

清真廉洁

杨震拒金(正面描写)

将军荐才(侧面描写)

板书设计

严于律己

长者被拒(正面描写)

四知

子孙清苦(侧面描写)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你觉得什么样的才算有私心?

二.文学常识简介

(一)概述背景

第五伦,以迁徙次序为姓,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人。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

服。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第五伦奉公

尽节,任官以贞洁著称。

(-)了解文体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继承了《史记》、

《汉书》的纪传体例,风格趋向骈体,写入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之为兼有一代文章

总集的性质。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完成下列习题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b谊n)性质毒(que)

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xing)然少蕴藉(j论)

(2)理解词义

言事无所依违(迟疑,模棱两可)

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拟,比作)

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整夜)

(3)古今异义

吏人奏记及便宜者(古义是对国家有利的事;今义是价格不高)性质

意,少文采(古义是性情质朴;今义:事物的特征)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古义是宽利,宽容;今义是含蓄而不显露)

每三公有所选举(古义是选拔举用贤能;今义是用举手等方式选出代

表)

(4)一语多义

谒见(拜见)

亦以此见轻(被)

不修威仪(整饰)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

伦奉公尽节(竭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施展)

(5)文言虚词

大将军邓鹭闻其贤而辟之(连词,表承接,就)

密愧而出(连词,表修饰,地)

而一终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可是)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连词,来)

以此遗之(介词,把)

在位以贞白称(连词,因为)

当之郡(动词,到,去)

以此遗之(代词,他们,子孙)

时人方之前朝贡禹(代词,他,指第五伦)

(6)把握节奏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B、在位以/贞白称

C、每/三公斤有所选举

D、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7)理解句意(答案见教参)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⑴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译文:

(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

3.指定学生翻译全文。

其他学生注意看是否有不同意见,及时做好记录,该学生翻译完毕后开

始探讨存在的疑问。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探究一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的奉公无私

第二层(“或问伦曰"到结尾):写第五伦自我解剖其有私

探究二分析形象

2.这些事突出了第五伦怎样的精神品质?

奉公尽节,反躬自省

探究三领悟题目

3.文章在表现第五伦无私心,可文题为“私心”。这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本文意在通过第五伦坦言承认自己有私心,而这私心又

是人之常It,通过他自认为的有私来突出他的真无私,这样更有说服力、

感染力。(意思对即可)]

五、课堂小结

1.概括主旨:《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

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

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2.过渡自然:在叙事的过程中运用恰当的过渡句,将两件事自然衔接

起来。

中考链接

1.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诸子或时谏止(有人)

或问伦曰(有人)

退而安寝(回来)

是进亦忧,退亦忧(退隐,不在朝廷做官)

而亦终不用也(任用)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使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见教参)

⑴然烽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译文:

(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之奏记及便

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性质毒,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

方之前朝贡禹。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或问伦曰:“公有

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

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

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言事无所依违(迟疑,模棱两可)

B、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价格不高)

C、然少蕴藉(宽和,宽容)

D、每三公有所选举(选拔举用贤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的是(A)

A、辄叱遣之,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B、其无私若此,其如土石何

C、退而安寝,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D、亦以此见轻,至夜怀金十斤以遗

(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第五伦说话办事从来都遵规守法,劝阻他的人每次都遭到他斥责并

被撵走。

B、第五伦尽管受人们尊敬和佩戴。可他对处事缺少宽容和变通,也没

有威严的仪表举止,因此也被一些人看不起。

C、第五伦向他人言及“心不能忘”的心理及“退而安寝”、“竟夕不眠”的

情形是为了说明自己连这些人之常情都可以摒弃。

D、文章写第五伦被别人看轻,更突出了他的可敬,写第五伦的“私心”,

更显示出他的“无私”,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一个真实的奉公守节官员的形

象。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见教参)

①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译文:

②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译文:

(5)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

辄斥诸子

答: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这说明了他严于自律,对自己高标准,

严要求。(符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正面描写

无私

板书设计

奏记便宜并封上

奉公尽节

反躬自省

不能忘故人

私心

反面衬托

有私

子有病,不能省视竟夕不眠

教学反思:

编写者:张煜

第22课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并理解翻译课文

2、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主

3、深入文章意境,涵泳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然的山水最能洗涤人的心灵,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今天就让我们去

感受古代文人吴均在自然山水中的体会吧。

文学常识简介

(一)走近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痒,南朝梁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其诗以描写

山水景物为主,风格清新挺拔。其文虽用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

散,一任性气,自称一体,谓之曰:“吴均体”。著有《齐春秋》。

(二)概述背景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

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君。吴均一生的仕途也不如意。梁

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免其职。此后,他便到

石门山中去隐居。课文就是在隐居中写下的。

(三)了解文体

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

(散文)。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骈文,因多用四六字又称“四六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起源于

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仗。其次

是讲究平仄搭配,上下联要平仄相对。三是讲究使用典故,追求形式的

美,讲究辞藻华丽。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

2、明确读音和停顿

3、朗读

4、学生齐读和自由朗读结合

5、朗读比赛

分组配出代表朗读,看谁读的最好

1.三、疏通文意

再次朗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举手

问老师。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水皆缥碧(piao)泠泠作响(ling)

嘤嘤成韵(ying)莺飞戾天(yu&n\li)

(2)理解词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风烟俱净(烟雾)

②水皆缥碧(青白色)

⑶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口转”,鸟婉转地叫)

②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③有时见日(“见”通“现”,露出)

(4)古今异义

①风烟俱净(古义是散尽;今义是清洁)

②莺飞戾天(古义是至,到达;今义是罪过,乖张)

③经纶事务(古义是筹划,治理;今义是政治才能)

(5)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独特)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负势竞上(凭依)

负者歌于途(背)

直视无碍(一直)

争高直指(笔直)

千丈见底(看见)

有时见日(通“现”,露出)

(6)文言虚词

(1)蝉则千转不穷(助词,无实义)

(2)莺飞戾天者(名词,……的人)

(7)理解句意(答案见教参)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4.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

四、深入了解,合作探究

探究一梳理结构

1.课文采用总分式结构方式行文

第一部分(1),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的奇特秀丽之美。

第二部分(2-3),分写江水之异和山之奇。

探究二赏识景物

2.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就是围绕这两句来写

的。

3.第2段描写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哪些句子体现了水的特点?

清: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

奔。

4.第3段从哪两个角度来写山之“异”的?

视觉:高山寒树,轩藐成风;听觉: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

猿叫无绝。

探究三体会情志言

5.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从中领略到作

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作者以侧面烘托的

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

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

趣。

五、课堂小结

1.概括主旨:课文通过富春江秀丽景色的生动描绘,表现了作者热爱

自然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2.结构之美:课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篇,二、三段

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纲

举目张,脉络分明。

3.意境之美:第二段写水,先抓住特点来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

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第三段写山,首先从

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再次从色

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泉声、鸟声、蝉声、猿声汇成了一曲对

生命的赞歌。

4.语言美:本文是骈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

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六.链接生活

祖国的河山是壮丽的,我们作为青少年,应该多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

才会发现,原来世界是如此的美好。

中考链接

1.背诵课文第1、2段,完成下面填空。

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文中从侧面表

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文中“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一句写水流势湍急,与《三峡》一文中“有时朝发白

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异曲同工之妙。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千丈/见底B、急湍/甚箭

C、蝉则千转/不穷D、泉水/激石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皆生寒树(长,生长)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生命)

B、负势竞上(向上)

上至,又不得入(上面)

C、泠泠作响(发出)

设酒杀鸡作食(做)

D、从流飘荡(顺着)

择其善者而从之(采纳,听从)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案见教参)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译文:

(2)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教学反思:

编写者:张煜

第23课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

2、了解赠序的文体知识,学习本文通过对比阐发主旨的写法

3、体悟作者的谆谆教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激发学生学

习热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作为初三的学生,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我们肯定有太多的抱怨,这样

的生活真的很苦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古代文人宋濂他是怎样

学习的吧。

二.文学常识简介

(一)走近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在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

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

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概述背景

洪武H^一年(1378年),作者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义乌)

到应天(现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前

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

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三)了解文体

赠序:古代的赠序是友人临别时所写的赠言,多用“送……序”为题。如

柳宗元的《送孟东野序》《送李愿归盘谷序》。《送东阳马生序》即是

“送给东阳县姓马的年轻人的临别赠言

序言:则是作者或熟悉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的人写在书前面的话,多是介

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过等方面的内容。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

1.读顺课文,疏通文意。

2.按要求完成作业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降辞色(ji豆ng)叱咄(du6)媵人(ying)皴裂(jiin)负

箧(qig),瀛袍(yun)烽然(ye)裘葛(qiu)

(2)理解词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余幼时即嗜学(爱好)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

③不敢少逾约超过约定的(超过约定期限)

④门人弟子填其室(塞满,充满)

(3)通假字

①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i)”通“肢”,肢体)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i)”通“披",穿)

(4)古今异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古义是借;今义与“真”相对)

②走送之(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

③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是这,止匕今义是表判断)

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古义是交往,外出求学;今义是游览)⑤既加

冠(古义是表示进入成年;今义是帽子)

⑥媵人持汤沃灌(古义是热水;今义是菜汤)

⑦右备容臭(古义是气味,这里指香料;今义是难闻的气味)

(5)一词多义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

无冻馁之患矣(忧患)

益慕圣贤之道(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

色愈恭,礼愈至(周到)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到)

援疑质理(询问)

非天质之卑(资质)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故余虽愚(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特意)

(6)文言虚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介词,把,拿)

无从致书以观(连词,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因)

以中有足乐者(助词,的)

益慕圣贤之道(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录毕,走送之(代词,它,指书)

弗之怠(代词,抄书这件事)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代词,他,指马生)

足肤破裂而不知(连词,表转折,去ID

久而乃和(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言和而色夷(连词,表并列,不译)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介词,向)

今诸生学于太学(介词,在)

(7)把握节奏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余幼时7即嗜学B、益慕/圣贤之道

C、无/鲜肥滋味之享D、炸然/若神人

(8)理解句意(答案见教参)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译文: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同桌合作,检查朗读翻译

同桌之间两个人合作,一个人读,另一个人翻译,然后交换,发现疑问,

及时解决。

4.全班齐读课文

四.深入了解,合作探究

探究一理解内容

1.阅读课文,概括各段主要内容

第1段,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

第2段,写当前的住在太学里的学生们的优越的学习条件

第3段,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2.作者是从哪儿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呢?

幼时求学的情形;成年后求师的情形;从师求教的道路之艰苦;求学

时的生活情况。

探究二概括品质

3.从下列句子中概括出作者的优良品质

(1)“手自笔录”“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勤奋刻苦

(2)“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

尊敬老师,态度虔诚

(3)“援疑质理”“则又请焉”

学习专心,对求知的渴望和诚心

三、课堂小结

1.脉络分明,首尾呼应:课文以“劝学”为线索构思行文,开篇提出“嗜

学”,接下来叙述自己如何“力学”,然后写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最

后归结到马生的“善学”,文章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前后呼应。

2.叙述简洁,描写适当:作者在叙述自己的求学经历中,适当地穿插

精练的描写,如写了百里之外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

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的谦虚恭敬等。这些描写使文章增添了文采,

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四.链接生活

现在请同学们再谈一谈:学了本文之后,你怎么评价自己以前的那种想

法?

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尝稍降辞色(减,减退)

(2)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

(3)非天资之卑(低下)

(4)其将归见其亲也(父母)

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行/深山巨谷中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假诸人而/后见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答案见教参)

⑴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寓逆旅。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项是(C)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②足肤皴裂而不知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礼愈至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⑥主人日

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⑥D、①③④⑥

5.(口语交际)你的同桌王明是个“留守儿童”,长期留校,缺少亲情

与关爱,对父母心生怨恨,产生厌学情绪,你会这样劝慰他:

(观点积极,合理即可)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入理解,品析第一段。

1请学生高声诵读课文第一段,变读边圈出仍有疑难的词句和感触最深

的句子。

2.讨论交流

鼓励大胆质疑和相互交流释疑,以解决语言上的一些难点和重点;巩固

前一堂课所学知识,落实翻译任务

交流感受

第一段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

(第一:幼时求学的情形;第二:成年求师的情形;第三:从师求教的

道路异常之辛苦;第四:求学时的生活状况;第五:作者"勤且艰'’的求

学经历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

(教师在分析的基础上也完成了本段的层次关系)

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二.研读探究,品析第二段

1.文中写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的哪些求学经历相对照?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自行完成表格,按照初三学生的水平,完全

可以完成)

对照:

余幼时今之诸生

致书难

无冻馁之患

好处:通过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明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

在于用心是否专。

2.这一段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最好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现在的实际情

况回答,那么这篇课文的思想渗透就达到了。)

(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学习条件好了,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因而

应多反省,知警惕。)

三.明确写作意图,把握主旨

3.作者在第3段表明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其写作意图是什么?

目的在于勉励马君则进一步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向更多的年轻人

提出告诫。

4.作者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经历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作者现身说法,用自身的实例不仅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人,作者

对青年人的期望之殷切也由此可见一斑。

四.提高升华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作者所提倡的刻苦向学和诚恳专一在今天有没有现

实意义。

(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谈自己独特的认识。给学生一个宣泄的

途径,但在阐述观点时一定要备足理由。)

三、课堂小结

1.运用对比,阐发主旨:作者在生活上(吃、穿)的方面将自己与“同

舍生''作对比,在学习上(读书、教师、书本等)将自己与"今诸生''作

对比。这些对比黑白分明,褒贬明晰,从而鲜明突出地阐发了文章的主

旨,令人折服。丰满,立体感特别强。

2.措辞委婉,言辞恳切:作者是一位德高厚重的名人,却没有摆出名

人的架式进行说教,而是用一种如话家常话娓娓道来,表达出一种诚挚

的感情,自然亲切,催人奋进。

中考链接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卒获有所闻(最终)

卒有疾(士兵)

B、岂他人之过哉(过错)

人恒过(过失)

C、足肤破裂而不知(脚)

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D、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

扁鹊复见(又,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答案见教参)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译文: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破裂而不知

译文:

3.默写填写

(1)《送东阳马生序》中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送东阳马生序》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游。

(4)《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炸然若神人”作者却“略

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也。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

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选达执经叩问。先达德

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

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

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

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破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

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

佩刀,右备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回升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又从致书以观(取得)

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交往,外出求学)

C、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穿)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⑵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D)

A、无从致书以观不以物喜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C、门人弟子填其室其真无马邪

D、足肤破裂而不知人不知而不愠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选文开邓点出作者“家贫”和“嗜学”的矛盾处境,由此引出求学的艰

B、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

志的坚定。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

艰辛。

D、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表明: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

必备条件。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未尝/稍降辞色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俯身/倾耳以请D、余之勤助艰/若此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大意(答案见教参)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寓逆旅。

译文:

②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

(6)作者在写自己生活的艰苦时,又写了同舍生,有什么作用?

形成对比,突出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关键在于用心是否

专。

5.(生活语文)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条件优越,你将怎样学习?

(合理即可)

板书设计

有凡所应有之书

有司业、博士为师

无奔走之劳

无冻馁之患

无书

无师

无钱粮

缢袍敝衣

对比

作者

太学生

赞扬好生

勉励后生

条件优越

求学艰难

送东阳马生序

第24课与妻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

2.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的革命豪情和理性自觉。

教学过程

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作为初三的学子,我们已经走进了青春期,在这期间,你们也许在这样

的认为:花前月下的浪漫就是爱情,嘘寒问暖就是爱情。。。那么,究

竟什么才是真爱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接受一位至情至性的真豪

杰、大丈夫吧!

二.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林觉民(1886/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县人。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写有《原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论

文和小说《莫那国之犯人》,翻译了《六国宪法论》。

(二)概述背景

1911年4月27日,黄兴、赵声、林觉民等人于广州起义。林觉民率领

敢死队冲入两广总督衙门后堂,发现总督张鸣岐已逃走,就愤然点了一

把火,在退出东门时,同迎面冲来的大队清兵遭遇,血战中,不幸因中

弹而负伤而被俘。在清朝官吏审讯时,林觉民慷慨陈词,纵论世界大势

和献身革命的道理,怒斥清廷的昏庸反动,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5

岁。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另一封给他

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三.学生快乐自学,完成下列习题

1.自由朗读,读顺课文,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意映卿卿如晤(wu)

②后经吾婉解(wWn)

③使之肖我(xiao)

④当哭相和也(hB)

⑤的的非吾所忍(di)

⑥吾灵尚依依旁汝也(bang)

(2)理解词义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完毕)

②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抑制,克制)

③吾充吾爱汝之心(扩充,发扬)

④吾爱汝至(极,到了极点)

(3)通假字

①称心快意,几家能毅(“骰(gou)”通“够“,能够)

②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旁(bang)”通“傍”,依傍,依靠)

③辛末三月念六夜四鼓(“念(nian)”通“廿”,二十)④

(4)文言虚词

卒不忍独善其身(代词,自己)

吾亦望其言是实(代词,那)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代词,他)

汝其勿悲(副词,表期望)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介词,用)

亦以天下人为念(介词,从)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连词,由于,因为)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介词,把)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介词,依照)

2.理解句意(答案见教参)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

(2)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

译文:

四、合作探究

探究一理解内容

1.文中回忆了夫妻生活的哪几件事情?

夫妻谁先死的谈论;对月影之下真情相述的回忆;追述分手之前未能

将赴义的事告诉爱妻的原因

2.作者在遗书中向妻子许诺了哪三个遗愿?

嘱咐妻子教育孩子继承父亲的遗志;希望自己死后灵魂永远陪伴妻

子;多和伯母叔伯母沟通。

探究二体味感情

L作者与妻子有着怎样的深情厚意?

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

2.作者既然这么爱妻子,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

黑暗现实冷酷无情,国之不存家何以附?破镜难圆生离痛于死别。

天下人的生离死别自己不忍不救。所以,作者忍痛割舍对妻子的

爱。

探究三品析写法

1.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

者运用了那些表达方式?

(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1)抒情是这封

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通览全

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

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

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2)

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

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指导学生理解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看似是儿女情深,缠

绵俳恻,实质上正是对作者豪迈气概和宏伟志愿的烘托和反衬。写对

妻子之爱愈深愈真,作者的舍爱就死、义无反顾的精神就更悲壮感人。

(3)指导学生了解《与妻书》阐述道理的两个特点。①在抒情的基础

上发表议论。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

基本上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

叙的基础上说理。波澜起伏,既抒革命之情,又述革命之理。正因为烈

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就具有巨

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②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

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

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

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

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

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

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2.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了解

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

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

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

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

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

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

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

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3.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在抒发对妻子的爱的过程中阐述革命的道理的(具

体方法).

(一)以情说理(四个回忆的部分)

(二)以事说理(第二自然段及第三自然段后半部分)

五.拓展升华;

人生很多时候,会面临着这样的两难选择,那么,如果今天是你面对这

样的情况,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那么为了我们的生活,父母选择了外

出打工,那么你会理解他们的无奈吗?

六、课堂小结

1.情真意切: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

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

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

情操。

2.通俗典雅:信中虽多处用了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

圆”等,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而又不觉得费

解。

中考链接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谓吾忍舍汝而死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B、以此行之事语汝何事不语

C、吾亦望其言是实或又是男

D、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汝看此书时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常愿/天下有情都成眷属

B、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C、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D、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

3.口语交际

中考临近了,小朋却还在看电视,这时妈妈走过来,生气地说:“马上

就要中考了,你居然还在看电视?“小明这时应该怎样说才可能不让妈

妈生气?

.妈妈,你别生气,只看一会儿,让我休息休息。

写诀别信的原因

悲痛的心情

板书设计

忠诚革命

至爱妻子

勇于献身

与妻书

全文的纲

二挚爱妻子

勇于就义爱妻子,爱天下人

教学反思:

三为国献身之心

第25课诗词六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的不同体裁和风格,积累有关古典诗词的文学常识。

2、诵读诗词,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受诗歌和谐的音乐美。

3、品味诗词,体悟作者的情怀和诗词中蕴涵的哲理。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屈原是中国诗人高标独举的第一人,在他身后,群星

璀璨,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去遨游诗的世界,神交我们倾慕已久的

诗人。

1.二.文学常识

(一)走近作者

《诗经》是我国古供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

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它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

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中的《国

风》和屈原的《离骚》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

传统的先河。

(二)了解文体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四言诗、

五言诗利七言诗。《诗经》为古体诗。在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主,

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也有二言、三言、五言乃至六言、七言的句

子,押韵的方式灵活多变。在结构形式上,许多诗篇重章叠句的形式,

多用叠字,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有一唱三叹的韵味。

(三)概述背景

1.《关雎》是《诗经•周南》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关雎》大致写于西周

时代,当时好时代,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和谐,礼乐大兴。男子

守礼,女子野外采摘而不怕被掳掠,也不用怕贵族欺负。《关雎》这首

爱情诗抒写的是一个男子的倾慕、爱恋与渴望,而这正是亘古以来每一

个人心中对爱情最深的企盼。

2.《兼葭》选自《诗经•秦风》。该诗属于秦风。秦,指春秋时代的秦地

(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秦风,秦地民歌。秦风共10篇,大都是这

个区域的民歌。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见解不一,终难定论。在此,

我们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1.三.初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按要求完成以卜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雎鸠(jiu)窈窕(tiao)君子好逑(qiii)

B.溯涧(su)参差(cen)在水之湄(mCi)

C.寤寐(wfi)兼葭(jia)左右笔之(m&o)

D.且跻(ji)谷菜(xing)白露未晞(xT)

(2)理解词义

①窈窕淑女(美好的样子)

②君子好逑(配偶)

③寤寐求之(指日夜)

④溯涧从之(追求她)

⑤道阻且长(险阻,难走)

⑥白露未已(止,在这里是‘干,变干”)

(3)识记成语(在课下注解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①:美好的女子。

②: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

望得到。

③:原指思念。现形容闲适自如的样子。

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四.合作探究

关雎

探究一理清思路

1.《关雎》以“求”为诗眼,第一节写男子对心中美女的向往之

情,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写对心中女子日日夜

夜的追求,第三节写对心中的女子追求不到的苦恼,第

四、五节写想象情景。

探究二品析诗节

2.用迫促顿挫的节奏朗读第三节,分析这一节是全诗关键的原因

“优哉游哉”写出了思念是那样的绵绵不断,“辗转反侧''用翻来覆去

无法入眠极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通过对男子

求之不得的具体情态的细致刻画,表现了男子对心中爱慕的姑娘的执著

追求。

探究三品味意境

3.用优美悠扬的节奏朗读第四、五章,感受这两节营造的氛围

表达了男子要用琴瑟和钟鼓来亲近和取悦心爱的姑娘,实际上是想象

着在一片欢乐之中把心爱的姑娘娶回家的幸福的情

景。

探究四体会感情

4.用明朗活泼的节奏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表达的情感。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中的苦与

兼葭

探究一梳理结构

5.《兼葭》以“人”为诗眼,第一节写主人公与日夜思念的心上人相会

之艰难,第二节写可望而不可及失意郁闷之情绪,第三节写怅惘

及对心上人深沉的相思之情。

探究二分析形象

6.用深沉悠缓的节奏朗读《兼葭》,说说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

主人公形象。

一个不懈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探究三品味意境

7.朗读“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想象画画,品味写景的作用。

从物象和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探究四品析写法

8.藏葭“苍苍”“凄凄”“采采”的变换有何作用?

写出了芦苇的颜色的变化,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的越来越浓,烘托

出主人公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探究五.对比朗读

9.《关雎》和《兼葭》的主题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典型的爱情诗,都表达了对心爱的人的强烈的爱慕之

情。

10.《关雎》和《兼葭》这两首诗在创作手法上和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

什么?

都采用了比兴的手法。都采用了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加

深。

1.五.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

要求:注意停顿、轻重、徐急、抑扬。五分钟之后,举行有感情的背诵

这两首诗歌的活动。

六.课堂小结

1.概括两诗的主旨:《关雎》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

以及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的苦与乐。《兼

葭》通过对实景和幻境的描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慕之情。

2.《关雎》的意境美: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

萋的河洲,参差的谷菜,美丽的采若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

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3.《兼葭》的画面美:深秋的清晨,芦苇泛白,清露为霜;秋风瑟瑟,

苇丛起伏,秋水茫茫,雾霭迷蒙;河道弯弯,水中小洲,宛然在目。此

时,一位痴情的恋者,哪躅水畔,他热烈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于是他徘徊往复,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中考链接

1.朗读背诵两首诗,默写填空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o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关雎》中统领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关雎》和《兼葭》都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关雎》用雎鸠的

叫声和以采摘存菜起兴,《兼葭》则以水岸边之景起兴,兼

葭苍苍白露为霜

3.阅读《兼葭(节选)》,按要求作答。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涧从之,道阻其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简要分析“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

抒情(或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

缠绵俳恻)的思想感情。

(2)请联系全诗,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采用了比兴的手法。采用了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层层加

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默写前面学习的两首诗歌。

1.二.文学常识

(一)走近作者

崔颖(704-754),盛唐著名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代表作有

《黄鹤楼》o

白居易(772-846),唐代杰出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代表作有

《长恨歌》《琵琶行》,作品集有《白氏长庆集》。

(―)了解文体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它兴

盛于唐代。近体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除排律

外)。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

(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

种。

(三)概述背景

崔歌从开元年间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始,基本上宦游天下,四处漂泊。直

到20年后,回长安做京官,才结束了漂泊之苦,在这种背景下,崔颗

途经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黄鹤楼胜景,望夕阳在水气欲坠,触景生

情,写下了《黄鹤楼》这一千古一绝的七律诗。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822)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长庆三年的春天,

白居易写下了《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该诗如同展开的一幅精美

的画卷,把西湖的春天之美抒写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

三.指导朗读,扫除障碍。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扫除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

鹦鹉洲(ylng)千载(zai)

白沙堤(di)乘坐(cheng)

(2)读准节奏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

A.日暮/乡关/何处/是

B.孤山/寺北/贾/亭西

C.水面/初平/云脚/低

D.烟波/江上/使人/愁

(3)理解词义

晴川历历汉阳树(清晰的样子)

芳草萋萋鹦鹉洲(茂盛的样子)

乱花渐欲迷人眼(繁,多)

四、合作探究

黄鹤楼

探究一梳理结构

1.《黄鹤楼》以“空”为诗眼,前四句写由黄鹤楼而生发之感触,

后四句抒游子思乡之情。

探究二品味意境

2.《黄鹤楼》这首诗尽管有愁绪,为什么写得豪迈昂扬,境界壮阔?

(这首诗尽管也写思乡的愁绪,但一脱哀怨低沉之气,写得豪迈昂扬,

境界壮阔。诗中所使用的“仙人”、“白云”、“晴川”、“芳草''等意象,表

现出了很高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愁而不怨的感

受。)

探究二品味语百

3.“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有何作用?

准确的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渺茫的意境

吻合。

钱塘湖春行

探究一理清思路

4.《钱塘湖春行》以“春”为诗眼,以“诗人的游踪”为线索,首联

写观景之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