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功能复合材料项目质量管理手册_第1页
光学功能复合材料项目质量管理手册_第2页
光学功能复合材料项目质量管理手册_第3页
光学功能复合材料项目质量管理手册_第4页
光学功能复合材料项目质量管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学功能复合材料项目

质量管理手册

目录

一、项目基本情况...................................................3

二、质量特性.......................................................9

三、产品及相关术语................................................14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18

五、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21

六、质量管理之理论观..............................................23

七、质量管理相关术语..............................................35

八、服务利润链....................................................41

九、服务接触系统..................................................44

十、服务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53

十一、调研与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61

十二、设计与开发的评审............................................64

十三、设计与开发的质量职能........................................69

十四、工艺准备质量管理............................................72

十五、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内容........................................81

十六、供应商的质量控制............................................85

十七、采购供应的质量职能..........................................87

十八、公司简介....................................................91

十九、项目经济效益分析............................................92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93

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94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96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98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01

二十、项目进度计划...............................................102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102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

XX(集团)有限公司

(二)项目联系人

严XX

(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公司按照“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原贝I1,

加强规划引导,推动智慧集群建设,带动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高、创

新能力强、信息化基础好、引导带动作用大的重点产业集群。加强产

业集群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产业集群在对外产能合作中的载体作用。

通过建立企业跨区域交流合作机制,承担社会责任,营造和谐发展环

境。

公司坚持诚信为本、铸就品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的经营理念,

秉承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服务为先、品质为本、创新为魄、共赢为

道”的经营理念,遵循“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持高端精品战略,提

高最高的服务价值”的服务理念,奉行“唯才是用,唯德重用”的人

才理念,致力于为客户量身定制出完美解决方案,满足高端市场高品

质的需求。

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依然错综复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

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中小企业

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出口增长放缓。从国内看,发展阶段的转变使经

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

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增长动力

从物质要素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新常态对经济发展带来新挑

战,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为突出。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环境,

公司依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维持高

位。公司发展面临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随着改革的深化,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

战略举措的加速实施,企业发展基本面向好的势头更加巩固。公司将

把握国内外发展形势,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住发

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依靠创业创新开辟发展新路

径,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发展新突破。

公司始终坚持“人本、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市

场为导向、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服务宗旨,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

质产品和一流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和洽谈业务。

(四)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不断提升技术研发实力是巩固行业地位的必要措施

公司长期积累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研发成果。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

扩大,公司产品不断往精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投资项目的建设,

将支持公司在相关领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提升公

司研发实力,加快产品开发速度,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满足行业发展

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巩固并增强公司在行业内的优势竞争地位,为建

设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提供充实保障。

2、公司行业地位突出,项目具备实施基础

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专注于行业领域,已形成了包括自主研发、

品牌、质量、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核心竞争优势,行业地位突出,为

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生产方面,公司拥有良好生产管理

基础,并且拥有国际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

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与科研院所、高校

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已形成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创新机制,具备

进一步升级改造的条件;在营销网络建设方面,公司通过多年发展已

建立了良好的营销服务体系,营销网络拓展具备可复制性。

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产业加速变革,新型显示、智能消费电子、

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5G物联网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快速增长,

同时传统行业也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迎来工艺和材料的变革,传统的

材料已无法满足行业高性能和高品质需求,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推出,

催生了大量高性能膜材料及新型功能涂层材料的应用需求。高性能膜

材料制造、新型功能涂层材料等新材料行业制造均成为国家重点培育

的战略新兴产业,也是进口替代战略的重点领域,以发展高性能复合

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以及环保节能型产品为导向,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当前,功能性涂层复合材料已被广泛应用到

新型显示、消费电子、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锂电池、航空

航天等领域。

(五)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规模

项目选址位于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占地面积约41.00亩。

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

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项目建筑面积50364.33nf,其中:主体工程33746.41nf,仓储

工程8973.48nf,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4469.88m)公共工程

2

3174.56mo

(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1、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

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4863.21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2285.94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2.66%;建设期利息169.77万元,占项目总投

资的1.14%;流动资金2407.5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6.20%。

2、建设投资构成

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2285.94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

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0835.41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1202.27万元,预备费248.26万元。

(七)资金筹措方案

本期项目总投资14863.21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6929.50

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

(A)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1、营业收入(SP):29600.00万元。

2、综合总成本费用(TC):23614.97万元。

3、净利润(NP):4375.86万元。

4、全部投资回收期(Pt):5.34年。

5、财务内部收益率:22.87%O

6、财务净现值:8397.68万元。

(九)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本期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

建设,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

(十)项目综合评价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

1占地面积m227333.00约41.00亩

1.1总建筑面积m250364.33容积率1.84

1.2基底面积m216673.13建筑系数61.00%

1.3投资强度万元/亩288.24

2总投资万元14863.21

2.1建设投资万元12285.94

2.1.1工程费用万元10835.41

2.1.2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1202.27

2.1.3预备费万元248.26

2.2建设期利息万元169.77

2.3流动资金万元2407.50

3资金筹措万元14863.21

3.1自筹资金万元7933.71

3.2银行贷款万元6929.50

4营业收入万元29600.00正常运营年份

irit

5总成本费用万元23614.97

6利润总额万元5834.48

7净利润万元4375.86

irt)

8所得税万元1458.62

ir”

9增值税万元1254.59

ir”

10税金及附加万元150.55

irn

11纳税总额万元2863.76

ir”

12工业增加值万元9560.40

13盈亏平衡点万元11764.53产值

14回收期年5.34含建设期12个月

15财务内部收益率22.87%所得税后

16财务净现值万元8397.68所得税后

二、质量特性

IS09000:2005标准对质量特性的定义:”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

求有关的固有特性。”

注1:“固有的”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

永久的特性。

注2:赋予产品、过程或体系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产品的所有

者)不是它们的质量特性。

质量概念的关键是“满足要求”。质量特性将“要求”转化为有

指标的特性,作为评价、检验和考核的依据。质量特性有些是可定量

的,有些是不能够定量的,只有定性。不同类别的产品,质量特性的

具体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1、硬件产品的质量特性

虽然硬件产品的质量特性表现的参数和指标是多种多样,但依据

反映用户使用需要的质量特性归纳起来一般有6个方面,即性能、寿

命(即耐用性)、可靠性与维修性、安全性、适应性和经济性等。

(1)性能。性能是指产品符合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所具备的

功能。包括使用性能和外观性能。如内在质量特性(结构、物理性能、

精度、化学成分等)和外在质量特性(外观、颜色、气味、光洁度

等)。如手表的防水、防震、防磁和走时准确;电冰箱的冷冻速度;

暖瓶的保温能力;电视机的图像清晰度;机床的转速、功率;钢材的

化学成分、强度;布料的手感、颜色:儿童玩具的造型;食品的气味

等。

(2)寿命。寿命是指产品能够正常使用的年限,是产品在规定的

使用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工作总时间。如灯泡在规定的电压和亮

度条件下的使用小时数、电器开关的开启次数、钻井机钻头的进尺数、

电视机的使用期限、轮胎的行驶里程数等都是衡量这些产品寿命的特

性。

(3)可靠性与维修性。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

条件下,完成规定任务的能力;这项质量特性反映了产品在使用过程

中,其功能发挥的稳定性和无故障性。如机床精度的稳定期限;材料

与零件的持久件、耐用性等。与可靠性相联系的特性是维修性,或称

保全性。产品的维修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按

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维修时,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可靠

性与维修性决定了产品的可用性,可用性是指产品在任一随机时刻需

要和开始执行任务时,处于可工作、可使用状态的程度。

(4)安全性。安全性是指产品在储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不发

生由于产品质量而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能力。它

主要体现在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保障使用者人身安全的质量特性。如洗

衣机等家用电器采用对地绝缘电阻,保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电

击事故。此外,还应该考虑不对社会造成伤害及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如对汽车排放废气的控制,就属于产品安全下的范畴。

(5)适应性。适应性是指产品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这里所

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是指产品适应沙漠与山地、

暴风雨与海浪、振动与噪声、灰尘与油污、电磁干扰、高温与高湿等

自然条件的能力;后者是指产品适应某地区、某国家、某类顾客等需

求的能力。

(6)经济性。经济性是指产品整个寿命周期的总费用。具体表现

为设计过程、制造过程、销售和使用过程的费用。对于产品的经济性

而言,并不是最低的费用是最佳的,而是保证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得

以生存的费用范围,以及用户在购买和使用过程满足程度的费用。

2、服务质量特征

服务质量的关键取决于服务的技能、服务的态度和服务的及时性

等服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行为关系。虽然服务质量特性依行业而定,

但其主要的共同性质和特性有6个方面:功能性、经济性、安全可靠

性、时间性、舒适性和文明性。

(1)功能性。功能性是指某项服务所发挥的效能和作用。商店的

功能是让顾客买到所需要的商品;交通运输包括铁路、民航、水运、

公路等,其功能是运送旅客和货物到达目的地;邮电的功能是为用户

传递信息;旅游的功能是让人们得到享受。而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售后

服务的功能是使用户满意地得到产品。功能性是服务质量中最基本的

特性。

(2)经济性。经济性是指顾客为了得到不同的服务所需费用的合

理程度。这里所说的费用是指在接受服务的全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

即服务周期费用(包括时间)。经济性是相对于所得到的服务满足不

同等级需要而言,它是每个被服务者在接受服务时都要考虑的质量特

性。

(3)安全可靠性。安全可靠性是指在服务过程中使用户感到准确、

安全无危险。这是为了保证服务过程中顾客和用户等被服务者的生命

不受到危害,健康和精神不受到伤害,货物不受到损失,如医疗、乘

坐的交通工具、住宿等,用户主观上感觉可信、无差错、安全。

(4)时间性。时间性是指服务在时间上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

能力。它包括及时、准时和省时三个方面。及时是当被服务者需要某

种服务时,服务工作能及时提供;准时是要求某些服务在时间上是准

确的;省时是要求被服务者为了得到所需要的服务所耗费的时间能够

缩短。及时、准时、省时三者是关联和互补的。

(5)舒适性。舒适性是指在满足了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和时

间性等方面的质量特性情况下,服务过程的舒适程度。它包括服务设

施的适用、方便和舒服,环境的整洁、美观和有秩序。

(6)文明性。文明性是指顾客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满足精神需求的

程度。顾客期望得到一个自由、亲切、友好、自然及谅解的气氛,有

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性充分展示了服务质量的特色。

3、真正质量特性与代用质量特性

衡量产品质量的好坏,主要看质量特性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真

正质量特性能直接反映顾客的期望和要求。如轮胎的寿命。但直接反

映顾客需要的质量特性,有很多难以定量描述的。代用质量特性是为

实现真正质量特性作的规定(标准、参数)。如轮胎耐磨度、抗压抗

拉强度。内在质量特性如尺寸、结构、重量、精度、功率、强度、材

质、性能、机械、物理、化学成分等。外在质量特性如外观、型式、

形状、色彩等。

三、产品及相关术语

产品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概念之一。自从人类有了需求,就有

了产品。人类通过劳动和交换来获得产品满足需求。在生产力发展的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产品的理解,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有所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前工业社会,机械化程度很低,

产品主要以农业、渔业、采矿等消耗天然资源的实物产出为主。生产

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工业社会,机械化程度得以发展,产品主要以制

造业的实物产出为主。而在后工业社会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

用,使得产品除了以加工和服务为主导的有形和无形的产出外,更包

含了知识的产出,诸如软件、知识产权等。

1、过程(Process)

IS09000;2005标准对过程的定义:”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

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注1:一个过程的输入通常是其他过程的输出。

注2;组织为了增值通常对过程进行策划并使其在受控条件下运行。

注3:对形成的产品是否合格不易或不能经济地进行验证的过程,

通常称为“特殊过程。”

过程是质量活动的基本单元。过程由三个基本要素:输入、输出

和活动组成。组织过程的输出,应该是一组活动的目的,而输入则是

一组活动要求和需要提供的资源。资源包括人、财、物、技术和方法

等。输入的资源只有通过一系列活动及活动间的相互关系,才能转化

成输出。输出可以是有形的产品,如一根铅笔,也可以是无形的产品,

如获得的知识,以及我们完成的工作任务。

纵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各种过程,因其活动内容的不同,输

入的资源也不同,这就导致了输出结果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一个大过

程可以分解为若干小过程,一些相关的小过程又可以组成一个大过程。

一个过程的输出会是另一过程的输入,一个过程的输入可以是一种也

可以是多种,一个过程的输出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因而,多

种过程间不仅存在纵向的作用关系,还存在横向的联系,最终形成一

个过程网络。如机场的客运工作可以划分为旅客市场调查研究、航班

计划、市场营销、客票销售、办理乘机手续、候机服务、载重平衡、

机上服务、旅客到达服务,等等。除此之外,为保证航班正常运行,

还需要一系列的保障工作,如飞机维护、航行保障及其他后勤和地面

保障等。这里的每一项工作都可以看成整个工作过程的一个子过程。

子过程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每一活动过程的结果都直接或间接

地影响到航空运输的整体服务质量。

2、程序(Procedure)

IS09000:2005标准对程序的定义:”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

定的途径。”

注1: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

注2:当程序形成文件时,通常称为“书面程序”或“形成文件的

程序”。含有程序的文件可称为“程序文件”。

要完成某项活动或过程可能有多种路径,程序则为活动目的的实

现规定路径,通过程序所展示的则是实施控制了的途径。形成文件的

程序通常包括某项活动或过程的目的和范围、所需资源、路径及如何

监视和控制,同时为改进提供依据。通常的“管理规章制度”、质量

策划和作业指导书等就是“程序文件”。

3、产品(Product)

IS09000:2005标准对产品的定义:“过程的结果。”

注1:有下述四种通用的产品类别:

一服务(如运输);

一软件(如计算机程序、字典);

一硬件(如发动机机械零件);

一流程性材料(如润滑油)。

许多产品由不同类别的产品构成,这种产品之所以称为服务、软

件、硬件或流程性材料取决于其主导成分。例如:外供产品“汽车”

是由硬件(如轮胎)、流程性材料(如:燃料、冷却液)、软件(如:

发动机控制软件、驾驶员手册)和服务(如销售人员所做的操作说明)

所组成。

注2:服务是在供方和顾客接触面上需要完成的至少一项活动的结

果,并且通常是无形的。服务的提供可涉及,例如:

一在顾客提供的有形产品(如维修的汽车)上所完成的活动;

一在顾客提供的无形产品(如对退税准备所需的收入声明)上所

完成的活动;

一无形产品的交付(如知识的传授);

一为顾客创造氛围(如在宾馆和饭店)。

软件由信息组成,通常是无形产品并可以方法、记录或程序的形

式存在。硬件通常是有形产品并具有计数的特性。流程性材料通常是

有形产品并具有计量的特性。硬件和流程性材料经常称为货物。

注3:质量管理主要关注预期的产品。

产品是过程所产生的结果,没有过程就不会有产品。产品的四种

类型涵盖了所有的行业。服务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涉及组织与供方和

顾客的相互间的互动,顾客是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如消费者、委

托人、最终使用者、零售商、受益者和采购方;供方是指提供产品的

组织或个人。如制造商、批发商、产品的零售商或商贩、服务或信息

的提供方。通常,组织提供给顾客的产品是上述四种类别的部分或全

部组合。

对于产品内涵而言,产品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

相互作用的活动的结果,过程的结果孕育在过程之中,包括实现的途

径、对过程的控制及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产品概念不仅包括

了原有意义上的向顾客提供的买卖合同(书面的或非书面的)中规定

提供的产品,还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其他一切结果,包括资源浪

费和排放污染等人们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IS09000标准对产品的定义为世界各国对产品有了普遍性的共识。

但当产品涉及有关法律责任时,更适应于各国的习俗称谓和法律定义。

我国的“产品质量法”对产品实物定义为:“经加工、制作用于销售

的产品。”即服务不包括在产品的范围之内;美国的“统一产品责任

示范法”及日本的法律规定条文中,对产品的概念都未涉及服务。因

而,在本书论述的语句,中,会同时出现产品和服务的形式。

四、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最早见于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

菲根堡姆出版的TotalQualityControl一书,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

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

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

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有效体系”,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的

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将质量控制扩展到产品寿命循环的全过程,

强调全体员工都参与质量控制。首次提出了质量体系问题,提出质量

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这是一个全新的见解,具有划

时代的意义。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在日本、美国、欧洲和其

他许多国家广泛传播,并在各国的实践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引进了美国的质量管理方法,并有所发展,

著名的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根据日本企业的实践把全面质

量管理描述为“全公司的质量控制”(CWQC),他认为,CWQC在于整

个公司从上层管理人员到全体职工都参加质量管理。不仅研究、设计

和制造部门参加质量管理,而且销售、材料供应部门和诸如计划、会

计、劳动、人事等管理部门及行政办事机构也参加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由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驱动的管理哲学。

IS08402:1994中给全面质量管理下了一个国际化的定义:一个组织以

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

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在这一定义中:在全面质量管理中,质量这个概念涉及全部管理

目标的实现;“社会受益”是指满足“社会要求”。质量不仅仅指产

品质量,也包括经营;质量可以是有意识形成的,也可以是无意中形

成的(污染或有害效果)。过程除生产过程外,还包括服务、经营等

其他过程。“顾客”已超出一般“顾客”的范畴,顾客可以是最终消

费者、使用者、受益人或需方,它包括企业活动能影响到的所有人,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企业外部的。

日本戴明质量奖评审委员会于1998年6月对TQM的定义进行了修

订。修订后TQM的定义为:TQM是由整个组织从事的、在效率和效益两

方面达到组织目标的系统活动。它使组织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和价格上

提供给顾客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在这一定义中:“TQM”活动是指组织中所有部门的所有人员在所

有水平上的参与,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和使用最少的管理资源达到组织

的既定目标。“组织目标”是指通过持续稳定地满足顾客要求来保证

长期的、适当的利润,同时还包括雇员、社会、供应商和股东不断提

高的收益。这一目标是以质量保证为核心,财务、采购、环境、安全

部门积极采用下制定出来的。“系统活动”是指组织为达到自身的目

标,有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有明确的中长期目标、战略及适当的质

量政策和策略。“提供”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的

活动,包括调查、研究、计划、开发、设计、产品准备、购买、制造、

安装、检查、订货、销售、市场,售后服务、维修、回收及产品淘汰

等。“顾客”是指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使用者、消费者和受益者。

“产品和服务”是指制造性产品、成制品、零部件、材料、系统、软

件、能源、信息及其他所有能够给顾客带来益处的事项。“质量”是

指有用性(包括功能和心理两方面)、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必须考

虑对社会、环境及子孙后代等第三方的影响。

五、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以把关为主转变为以预防、

改进为主;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即提出影响质量的各种

因素,抓住主要矛盾,发动各部门全员参加,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程

序,使企业经营所有活动均处于受控制状态之中;在工作中将过去的

以分工为主转变为以协调为主,使企业联系成为一个紧密的系统。在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要求做到“三全一多”,即全面的质量管理、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及全面运用适宜的科学方法。

1、全面的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是相对于广义的质量概念而言的,它不仅要对产品质量

进行管理,也要对工作质量、服务质量和过程质量进行管理,产品是

由人设计、制造出来的,如果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的质量和企业职工

的工作质量不提高,很难保证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来。因此,全面质

量管理强调以过程质量和工作质量来保证产品质量,强调提高过程质

量和工作质量的重要性。此外,不仅要对产品性能进行管理,也要对

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时效性和适应性进行管理,即在进

行产品质量管理的同时,还要进行产量、成本、生产率和交货期等的

管理,保证低消耗、低成本和按期交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服务质

量。不仅要对物进行管理,也要对人进行管理,对各个方面的质量进

行全方位管理。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所谓“全过程”是指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

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和设计、生产制造、检验、包装、储运、销

售和售后服务,直到产品使用寿命结束为止的全过程。为了使顾客得

到满意的产品,并使产品能充分发挥使用价值,不仅要对产品的形成

过程进行质量管理,还要对形成以后的过程乃至使用过程进行质量管

理,即把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地管理起来,不仅要搞

好生产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还要搞好设计过程和使用过程的质量管

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做到以防为主,防检结合,

重在提高。

3、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产品质量是企业全体职工工作质量及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各环节和

各项管理工作的综合反映,与企业职工素质、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

领导素质密切相关。要提高产品质量,需要企业各个岗位上的全体职

工共同努力,使企业的每一个职工都参加到质量管理中来。全面质量

管理不仅是质量管理部门或质量检验部门的事,不仅是设计、生产、

供应、销售、服务过程中有关人员的事,而且也是企业中各部门所有

人员的事。因为企业中各项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着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因此,全面质量管理不只是要求企业中全

体人员在各自岗位的工作中参与质量管理工作,还要充分调动所有员

工的积极性,参与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的活动,做到质量管理,

人人有责。

4、全面运用适宜的科学方法

随着现代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效

率的提高,对产品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

也越来越复杂,既有物质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生产技术因素,

又有管理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要把如

此众多的影响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统筹管理,单靠数理统计的方法

是不可能全面的,必须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

和措施加以综合治理、科学决策,才能取得实效。全面、综合地运用

多种适宜的科学方法进行质量管理,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客观要求。

六、质量管理之理论观

在现代质量管理的实践活动中,质量管理专家中的核心人物发挥

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些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如戴明、朱兰、石川馨

等,使人们对质量及质量管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质量管理专家们

的观点及其理论对质量管理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1、统计质量控制(SQC)之父:休哈特

1891年休哈特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新坎顿,1917年获得加州

大学伯克菜分校的物理学博士学位。

1924年5月,世界上第一张控制图由他提出。他认为,产品质量

不是检验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质量的控制重点应放在制造阶段,

从而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提前到事前控制。休哈特重要的著作是

《产品生产的质量经济控制》,1931年出版后被公认为质量基本原理

的起源。本书对质量管理作出重大贡献。休哈特宣称“变异”存在于

生产过程的每个方面,但是可以通过使用简单的统计工具如抽样和概

率分析来了解变异,他的很多著作在贝尔实验室内部发行。1939年休

哈特完成《质量控制中的统计方法》一书,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大量

文章。休哈特的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行动循环的观点被戴明和其他人

广泛应用,进行质量改进项目的管理。此循环包括计划你想要做的事、

执行计划、研究结果、进行纠正,然后再开始新的循环。

2、现代质量改进之父:戴明

戴明1900年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1928年获耶鲁大学数学物理学

博士。1950年,戴明前往日本工业界担任讲师和顾问,对于日本的质

量管理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戴明命名的“戴明品质奖”,至今仍是日

本品质管理的最高荣誉。1980年,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名为

“日本可以,为什么我们不能”节目播出后,戴明便成为美国在质量

方面的著名人物。戴明最早总结了旨在加强组织管理的戴明14条。14

条建立在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之上。这个体系包括四个部分:系

统方法、了解统计变异、知识的本质和范围、了解人类行为的心理学。

1987年8月在美国召开的戴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戴明博士以“迎接

挑战,摆脱危机”为题,对著名的14条质量管理要点进行了进一步的

阐述。

(1)要使产品具有竞争力并占领市场,应该把改进产品和服务质

量作为长期目标。

(2)提倡新的质量观念(新的哲学)一一不能容忍粗劣的原料、

不良的操作、有瑕疵的产品和松散的服务。

(3)消除依赖大量检查来保证质量一一检验的滞后性,理解检验

的目的在于改进流程并降低成本。

(4)采购、交易不应该只注重价格一一要有一个最小成本的全面

考虑。

(5)持续不断地改善生产和服务系统一一无论是采购、运输、工

程、维修、销售、财务、人事、顾客服务及生产制造,都必须降低浪

费和提高质量。

(6)实行更全面、更好地在职教育和培训一一培训必须是有计划

的,且必须是建立在可接受的工作标准之上,必须使用统计方法来衡

量培训工作是否奏效。

(7)建立现代的督导方法一一督导人员必须要让高层管理者知道

需要改善的地方,当知道之后,管理者必须采取行动。

(8)排除恐惧,让每个人都能有效工作一一所有员工必须有胆量

发问,提出问题或表达意见。消除恐惧,建立信任,营造创新的氛围。

(9)拆除部门壁垒一一每一部门都不应该只独善其身,而需要发

挥团队精神,跨部门的质量圈活动有助于改善设计、服务、质量及成

本,同时可以激发小组、团队和员工之间的努力。

(10)不搞流于形式的质量运动一一取消主观的计量化目标。

(11)取消工作标准和数量化的定额一一定额把焦点放在数量,

而非质量上。

(12)排除人们为其工作成果而自豪的障碍一一任何导致员工失

去工作尊严的因素必须消除。消除障碍,使员工找回以工作为自豪的

权力。

(13)鼓励自我改进,实施有力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一一由于

质量和生产力的改善会导致部分工作岗位数目的改变,因此所有员工

都要不断接受训练及再培训。一切训练都应该包括统计技巧的运用,

并且教育员工学会自我提高。

(14)采取积极的行动推动组织的变革一一创造一个能推动以上

13项的管理结构。

3、质量领域的首席建筑师:朱兰

朱兰1904年12月出生于罗马尼亚的布勒伊拉。朱兰质量管理强

调平衡使用管理、统计和技术概念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质

量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形成了质量管理理论体系。朱兰质量管理

理论体系对整个世界质量管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朱兰质量管理理

论体系中,有许多理论至今看来仍称得上是“不朽”的真理或真知灼

见。他提出了质量管理过程的三部曲: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

进。并用一个质量螺旋模型阐述了产品质量从产生、形成到实现的过

程。《管理突破》及《质量计划》两本书是他的经典之著。他在1951

出版的《质量控制手册》,到1998年已发行到第五版,改名为《朱兰

质量手册》,被称为当今世界质量控制科学的名著。为奠定全面质量

管理(TQM)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79年建立了

朱兰学院,该学院如今已成为世界上领先的质量管理咨询公司。

朱兰是一个明确地把质量与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质

量管理大师,他认为质量是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包括以下内容。

(1)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强制性地接受有关质量的培训。

(2)持续的质量改进不是一个相关的计划而应形成一种企业文化。

(3)所有的技术人员都要接受使用统计工具的培训。

(4)通过质量管理循环(QCC)并以可维护的方式使员工系统地

投入到质量管理活动中。

(5)质量改进目标应该融入企业绩效目标,并能够通过质量战略

规划实现。

朱兰认为高层管理者对质量的责任是无法授权他人代理的,实施

质量革命,任何首席执行官都必须按照以下7个步骤进行。

(1)首席执行官们必须建立监督委员会或质量委员会,并且要亲

自担任主席一职。

(2)首席执行官们必须意识到质量管理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

在企业的计划中必须包括明确的质量目标。

(3)他们应该鼓励全组织的质量教育和培训,这样才能使人们相

信质量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活动。

(4)首席执行官不能仅仅关注财务指标,还应该开发质量测量方

法。

(5)必须连续地估量质量改进的成果,务必使之超过公司的既定

目标。

(6)在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到解决问题、创新与革新的

重要性。

(7)奖励机制要符合顾客的最优质量标准,而不是生产力标准和

“努力工作”。顾客的最优质量标准会经常性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高

层管理人员必须要勇于革新。

朱兰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只有通过一系列不断累积的贡献

和顾客一供应商价值链的创造才能够提高质量。他认为每个员工既是

供应商也是顾客,认为任何活动都是与顾客和供应商相关的过程。

4、全面质量控制之父:阿曼德,菲根堡姆

阿曼德・菲根堡姆1920年出生于纽约市,1951年毕业于麻省理工

学院,获工程博士学位。菲根堡姆是全面质量控制的创始人。他主张

用系统或者全面的方法管理质量,在质量控制过程中要求所有职能部

门参与,而不局限于生产部门,强调对组织内部所有职能部门进行全

面质量控制的概念。1961年,菲根堡姆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

首次提出“全面质量控制”概念(TQC),并被世界广泛接受和运用。

认为全面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与其他概念的基本差别在于,它强调为

了取得真正的经济效益,管理必须始于识别顾客的质量要求,终于顾

客对他手中的产品感到满意。全面质量控制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

指导人、机器、信息的协调活动。1998年菲根堡姆在第三届上海国际

质量研讨会上发表了“未来属于全面质量领先者”的演讲,把全面质

量的发展归结为10项全面质量准则。

(1)质量是全公司范围的过程。

(2)质量是由顾客来评价的。

(3)质量和成本是相合的和统一的,而不是相斥的和矛盾的。

(4)质量成功要求个人和团队的热情和协作精神。

(5)质量是一种管理方法。

(6)质量与创新相互依赖。

(7)全面质量是一种道德规范。

(8)质量要求不断地改进。

(9)全面质量是提高生产率最有效的贡献者。

(10)质量是联系顾客和供方的全面体系来实现的。

菲根堡姆认为,这10项准则不是均等的,在某个阶段,其中的某

几项是特别重要的。对于组织实践,全面质量的成功在于系统地管理。

离开系统的方法,组织难以取得持续的成功。全面质量的有效在于

“知识,在得到正确地应用的时候,才有力量”。

5、零缺陷之父:菲利普・克罗斯比

菲利普・克罗斯比1926年出生于西弗吉尼亚的惠灵。克罗斯比提

出“零缺陷管理”的管理观念,并因此于1964年获得美国国防部的奖

章,进而影响了世界的零缺陷管理运动。“零缺陷管理”或“缺点预

防”是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里所指的零缺陷并不是说绝对没有

缺点,或缺陷绝对要等于零,而是指要以缺陷等于零为最终目标,每

个人都要在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到无缺陷。采用这种管理方法,

可以促使管理达到最佳程度。该管理方法的主要做法如下。

(1)建立质量检查制度。

(2)DIRFT,即每一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3)开展零缺陷工作日竞赛。

1979年他在佛罗里达创立了PCA公司和克罗斯比质量学院,并把

它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上市质量管理与教育机构。引发了全球源于生

产制造业、继而扩大到工商业所有领域的质量运动,创造了其独有的

词汇,其中包括“零缺陷”,“符合要求”的质量定义及“不符合要

求的代价”等,克罗斯比认为,培训、纪律、榜样和领导可以产生预

防,管理层必须下决心持续地致力于营造以预防为导向的工作环境。

1979年他出版了《质量免费一一确定质量的艺术》之作,把波及全球

的质量革命运动推向新的阶段。提出作为工作哲学的质量管理的四项

基本原则。

(1)什么是质量。质量的定义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

(2)质量是怎样产生的。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而不是检验。

(3)什么是工作标准。工作标准必须是零缺陷,而不是“差不多

就好”。

(4)怎样衡量质量。质量是用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来衡量的,而不

是用指数。

6、QC小组奠基人:石川馨

石川馨1915年出生于日本,193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程系,主修

应用化学。石川馨的突出贡献是一直致力于日本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

研究,开发出石川图(因果分析图)。作为日本质量管理小组(QC小

组)的莫基人之一,他是将国外先进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与本国实践

相结合的一位专家。20世纪50年代,石川馨提倡这样一种理念,即

“下一个过程是你的顾客”,他认为这是解决部门间冲突及鼓励团队

合作的关键所在。1968年,石川馨出版了一本为QC小组成员准备的非

技术质量分析课本《质量控制指南》,带动和培养了日本质量管理理

论与实践人才。1981年,他在纪念日本第1000个QC小组大会的演讲

中,描述了他的工作是如何将他引入这一领域的。“我的初衷是想让

基层工作人员最好地理解和运用质量控制,具体说是想教育在全国所

有工厂工作的员工;但后来发现这样的要求过高了,因此,我想到首

先对工厂里的领班或现场负责人员进行教育”。石川馨认为日本企业

能够成功地支配世界市场的原因就在于日本人的质量意识和在质量管

理方面所做的贡献,使人们意识到全面质量管理和QC理念的基本特征。

石川馨坚信任何组织只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

控制质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他常常强调“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做任

何应当做的事”。

(1)一切活动都是一个过程,因此了解谁是顾客,谁是供应商,

并正确判断他们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2)质量管理需要系统的方法,必须把成本、产品本身的质量、

生产率及可靠的分销渠道都考虑在内。

(3)质量管理是一个包括所有职能在内的横向管理过程。因此,

要改进质量的所有关键领域必须通过协作共同完成质量循环。

(4)QC关键在于态度和行为,而不是一些工具和技术。因此,有

效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持续的教育和培训。

(5)质量循环是一种真正的改进质量的方法,也是一种表现对人

的尊重及利用人们的创造力和革新力的有效方法。

7、创新质量观念的大师:田口原一

日本工程师田口原一因为提出轰动的质量改进概念“稳健设计”

而出名。稳健设计(田口法)是质量工程学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也使

节省成本的设计能力迅速提高。田口损失函数将质量特性与成本联系

起来,认为质量损失是产品差异及产品使用中所带来的有害副作用造

成的,每次偏差都会导致经济损失按几何级数上升。田口原一的线上

和线下质量法采用一种独特方式减少产品差异。其线上方法指在生产

环境中保持目标价值和有关该目标变量的技巧,其中包括统计控制图

表等方法。线下质控法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和流程开发。这是田

口法的独到之处。认真抓好这个方面最能提高产品质量,因为最终产

品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流程。田口原一的质量观涉及

整个生产职能,共有以下5个要点。

(1)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削减成本是企业

的生存之道。

(2)衡量成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产品对社会造成的一切损失。

(3)改变产前实验的程序。从一次改变一个因素到同时改变多个

因素,提高产品和流程的质量。

(4)改变质量定义。由“达到产品规格”改为“达到目标要求和

尽量减少产品变异”。

(5)通过检查各种因素或参数对产品性能特色的非线性影响,可

以减少产品性能(或服务质量)的变化。任何对目标要求的偏离都会

导致质量的下降。

七、质量管理相关术语

当今社会,知识已经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最富能量的要

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企业发展不再是简单的有形资产

的扩张,而是在深刻的知识创新的基础上,把知识转化为财富。因而,

质量管理的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

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等理念得到

进一步的推广,其IS09000;2005质量管理基础与术语标准在世界范

围内,统一了对质量管理及其相关术语的认识。

1、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关于质量的相互协调的活动”。

注:关于质量的指导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

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围绕着质量而开展

的各种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所有管理活动的总和。质量

管理必须与组织其他方面的管理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

理等紧密结合,才能在实现组织经营目标的同时实现质量目标。

质量管理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

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

(1)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为实现规定的

质量目标进行质量策划,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开展质量改进等

活动予以实现的。

(2)组织在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中,需要对诸如质量、计划、劳

动、人事、设备、财务和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有序的管理。由于组织

的基本任务是向市场提供符合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要求的产品,围绕着

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是组织的各项管理的主线。

(3)质量管理涉及组织的各个方面,是否有效地实施质量管理关

系到组织的兴衰。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正式发布本组织的质量方针,

在确立质量目标的基础上,按照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运用管理的系

统方法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配备必要的

人力和物质资源,开展各项相关的质量活动,这也是各级管理者的职

责。所以,组织应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他

们的才干和工作热情,造就人人争做贡献的工作环境,确保质量策划、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活动顺利地进行。

2、质量方针与质量目标

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意

图和质量方向”。

注1:通常质量方针与组织的总方针相一致并为制定质量目标提供

框架。

注2:本标准中提出的质量管理原则可以作为制定质量方针的基础。

质量方针是企业经营总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者对质量的

指导思想和承诺。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定质量方针并形成文件,质量

方针的基本要求应包括各方的组织目标和顾客的期望和需求,也是各

方质量行为的准则。

质量目标是“关于质量所追求的目的”。

注1:质量目标通常建立在组织的质量方针基础上。

注2:通常对组织的各相关职能和层次分别规定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是组织质量方针的具

体体现,目标既要先进,又要可行,便于实施和检查。其通常依据组

织的质量方针制定。为了使质量总目标落到实处,就必须按照系统的

要求,将质量目标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使之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岗

位。

3、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

要作业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注:编制质量计划可以是质量策划的一部分。

质量策划的目的在于制定并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组织可以在质

量方针制定的基础上,依据质量方针所确定的框架,在不同的层次进

一步细化制定出质量目标,同时确定为实现质量目标所需的措施(必

要的运行过程)和必要条件(相关资源)。为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

策划应从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入手,策划的结果会形成管理方面的文件,

如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为实现产品的质量目标,策划应从产品的实

现过程入手,策划的结果可能会形成质量计划。应该认识到,质量策

划强调的是一系列活动,而质量计划只是质量策划的结果之一,通常

是一种书面的文件。

4、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确保产品的质量能满足顾客、法律法规等方

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如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等)。质量控制是

以预防为主。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控制适用于对组织任何质

量的控制,不仅仅限于生产领域,还适用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原料的

采购、服务的提供、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配置,涉及组织内几乎所

有的活动。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质量,满足要求。为此,要解决要

求(标准)是什么、如何实现(过程)、需要对哪些项目进行控制等

问题。

质量控制是一个设定标准(根据质量要求)、测量结果,判定是

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并防止再发生的过

程,质量控制不是检验。在生产前对生产过程进行评审和评价的过程

也是质量控制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质量控制是一个确保生产出来

的产品满足要求的过程。例如,为了控制采购过程的质量,采取的控

制措施可以有:确定采购文件(规定采购的产品及其质量要求),通

过评定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规定对进货质量的验证方法,做好相关

质量记录的保管并定期进行业绩分析。为了选择合格的供货单位而采

用的评定方法可以有:评价候选供货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检验其产

品样品、小批试用、考察其业绩等。再如,某一工序的质量,可以通

过作业指导书规定生产该工序使用的设备、工艺装备、加工方法、检

验方法等,对特殊过程或关键工序还可以采取控制图法监视其质量的

波动情况。

5、质量保证信任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能满足质量要求的

信任”。

质量保证定义的关键词是“信任”,对达到预期质量要求的能力

提供足够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在订货前建立起来的,如果顾客对供方

没有这种信任则不会与之订货。质量保证不是买到不合格产品以后保

修、保换、保退。保证质量、满足要求是质量保证的基础和前提,质

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是提供信任的重要手段。因为质量管理体系

对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员方面的,都采取了有

效的方法进行控制,因而具有减少、消除,特别是预防不合格的机制。

组织规定的质量要求,包括产品的、过程的和体系的要求,必须

完全反映顾客的需求,才能给顾客以足够的信任。因此,质量保证要

求,即顾客对供方的质量体系要求往往需要证实,以使顾客具有足够

的信任。证实的方法可包括:供方的合格声明;提供形成文件的基本

证据(如质量手册、第三方的型式检验报告);提供由其他顾客认定

的证据;顾客亲自审核;由第三方进行审核;提供经国家认可的认证

机构出具的认证证据(如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或名录)。

质量保证是在有两方的情况下才存在,由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信任。

由于两方的具体情况不同,质量保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质量

保证是组织向自己的管理者提供信任;外部质量保证是组织向顾客或

其他方提供信任。

6、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

力”。

注:要求可以是有关任何方面的,如有效性、效率性或可追溯性。

作为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质量改进的目的在于增强组织满足质量

要求的能力,由于要求可以是任何方面的,因此,改进的内容非常广

泛,凡是“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的质量管理活动均在质

量改进之列。可以是产品、过程或体系,也可以是组织管理中的任何

部分。质量改进与质量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对质量要求是“提升性

的满足,它提供一种“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核心理念是要探索增

强满足程度的新途径。因此它要发扬创新精神,追求新的质量水平,

实现质量水平的新提升、新突破。质量改进以有效性和效率为活动准

则,这意味着质量改进是以提高效益和效率为宗旨,组织应注意识别

需改进的项目和关键质量要求,考虑改进所需的过程,应考核其业绩

的有效性。这种有效性作为质量改进活动时的一个鲜明的成功标志和

业绩记录。质量改进活动是质量管理的永久目标。质量改进的动力就

在于发扬永不满足的精神。

八、服务利润链

在优秀的服务企业里,管理人员高度重视服务利润链中各个影响

企业利润的因素,以顾客和服务第一线员工为中心,进行经营管理活

动。它们增加人力资源投资,采用新技术支持服务第一线员工做对各

项工作,根据优质服务的需要,做好员工选聘,培训、考核和奖励工

作。它们会采取一系列新方法,衡量员工满意感、忠诚感和劳动生产

率对产品和服务消费价值的影响,以及顾客满意和忠诚对企业利润和

发展的影响。

1、服务利润链的概念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赫斯凯特、琼斯等教授总结许多成功企

业的经验后,指出管理人员应根据服务利润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

关系,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和顾客满意程度,增

强企业的竞争实力。

2、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意义

(1)顾客忠诚决定企业的利润和发展。顾客忠诚感会对企业的利

润产生极大的影响。美国学者雷奇汉研究表明:忠诚的常客增加5%,

企业的利润可提高25%〜85%。他们认为服务性企业管理人员不仅应考

虑市场份额,更应重视顾客忠诚感。因此,服务企业在吸引新顾客的

同时,留住老顾客,更能提高经济收益。如信用卡公司需花费。大量

营销费用,遭受大量呆账损失,才能与新客户建立关系。信用卡公司

为新客户服务,往往需要六年以上时间,才能保本。可见,管理人员

应认真分析本企业应分别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用于吸引新客户,留

住老客户。

(2)顾客满意度取决于企业的服务价值,并决定顾客忠诚。顾客

越来越重视服务价值。服务价值指顾客获得的利益与顾客支付的总费

用(包括顾客支付的价格与顾客为了消费服务而发生的其他费用)之

比。管理人员应采用各种方法,包括投诉信件、监督电话、销售人员

和服务人员的书面反映等,收集顾客反馈,并根据顾客的意见,采取

赔偿客户损失、方便客户等措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满足客户

服务价值。

企业应授予员工必要的权力,以便员工迅速地解决服务工作中出

现的问题,此外,管理人员应鼓励顾客和员工反映意见,还应让员工

及时了解顾客满意程度调查中获得的信息,以便员工解决顾客反映的

问题,改进服务工作。

(3)企业的服务价值取决于员工满意感,并决定顾客满意度。美

国财产与灾害保险在1991年的一次专业调查显示,30%不满的员工表

示他们会跳槽。不满的员工比满意的员工跳槽的可能性高三倍。这次

研究还发现:员工跳槽率低,顾客满意度就高。许多服务企业的经验

表明:员工越满意,续聘率就越高,顾客满意度也越高。

(4)内部服务质量决定员工满意度,企业内部工作环境质量对员

工满意感的影响最大。员工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权力提供顾客需要的

服务,是影响员工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人员应提高员工的服

务能力,授予员工必要的服务工作决策权力。服务企业应绘制服务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