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二讲黄河的变迁_第1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二讲黄河的变迁_第2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二讲黄河的变迁_第3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二讲黄河的变迁_第4页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二讲黄河的变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二讲黄河的变迁一、历代对河源的探索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三、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及其影响黄河的变迁1.古代“河出昆仑”、“伏流重源”2.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3.元、明、清三代对河源的考察与成就4.解放后对黄河河源的考察及其再认识历代对河源的探索1.古代“河出昆仑”、“伏流重源”“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尚书•禹贡》)远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当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中原地区与西部河源地区还没有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黄河是发源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一带。历代对河源的探索“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山海经•西山经》)“河出昆仑虚。”(《尔雅•释水》)“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淮南子》)“自汉以前,但知昆仑在中国西北,终未明在外国某地也。”(胡渭:《禹贡锥指》,《皇清经解》鸿宝斋石印本,卷十二)。当时为戎羌诸族占居的黄河上源一带,所云黄河出于昆仑,可能来自间接传闻或是一种臆度。历代对河源的探索“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史记•大宛列传》)汉朝通西域后,将今新疆西部的于阗河当作黄河源,于阗河所出的于阗南山称为昆仑山,成了河出昆仑说的根据。历代对河源的探索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在西域的传闻,于阗河“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史记•大宛列传》)“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汉书•西域传》)历代对河源的探索古代“导河积石”和“河出昆仑”的传说,与西域流传而来的“潜流复出”的说法揉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伏流重源”的谬说。历代对河源的探索2.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魏、晋时期,内地人民从对吐谷浑所据青海地区的密切往还中,逐渐了解到河源不在新疆,而在青海境内。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第一次提出“源出星宿”。历代对河源的探索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平定吐谷浑后,在今青海贵德以西黄河上源地区设置河源郡,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对河源所出地区的确认。历代对河源的探索唐代和青海、西藏等地的羌、藏族人民交往频繁,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到达河源地区:“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河源。”

(《新唐书•吐谷浑传》)星宿川别作“星宿海”。柏海当即今黄河源上的扎陵湖。藏语扎陵系白而长之意,“白”与“柏”同音。历代对河源的探索后吐谷浑为吐蕃所并,唐蕃之间来往不断。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曾“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旧唐书•吐蕃传》)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大理寺卿刘元鼎作会盟使出使吐蕃,进入黄河上源“虏曰闷摩黎山”。(《新唐书•吐蕃传》)据吴景傲《西垂史地研究》考证,闷摩黎山即今巴颜喀拉山唐代对处于入藏通道的河源地区已有所了解。历代对河源的探索3.元、明、清三代对河源的考察与成就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派满族人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都实所率领的河源勘察队进行了我国历史上对河源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考察。历代对河源的探索潘昂霄著《河源志》一书,记载此行时曾越过黄河上源的两巨泽“阿剌脑儿”(指扎陵、鄂陵二湖),及“粲若列星”的“火敦脑儿”(指星宿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河源考察的珍贵文献。历代对河源的探索与都实同时期的临川人朱思本,得帝师巴尔济苏所藏梵文图本,译为汉文,其内容与潘昂霄的《河源志》互有详略。但他提到河源“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已明确指出河源来自星宿海西南百余里,正是今天卡日曲的位置。历代对河源的探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僧侣宗泐往返西域,途经河源,在其所作《望河源》诗序中自记:“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其山西南所出之水则流入牦牛河,东北所出之水是为河源”。(钱谦益《列朝诗集》闰一)抹必力赤巴山即巴颜喀拉山。牦牛河即长江上源通天河。今卡日曲和通天河支流正是一山之隔,两源相去仅十多公里。宗泐所见的河源,也是卡日曲,和朱思本所指河源是一致的。历代对河源的探索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以拉钖、舒兰为首的考察团,在探寻河源后,所进呈的《星宿海河源图》中,发现星宿海以西黄河有三条源流,“三河往东顺流入于扎陵”。(舒兰《河源记》)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在全国进行大规模测量后所绘《皇舆全览图》,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的新《皇舆全图》,以及当时人齐召南所著《水道提纲》,都误将三条上源的中支“阿尔坦”认作黄河正源。历代对河源的探索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遣“阿弥达前往青海,务穷河源”。据《湟中杂记》记述,阿弥达“查看鄂墩他拉共有三溪流出。自北面及中间流出者,水系绿色;从西南流出者水系黄色;……西面一山,山间有泉流出,其色黄。询之蒙、蕃等,其水名阿勒坦郭勒,此即河源也”。阿弥达所见到的阿勒坦郭勒,据傅乐焕考证,和朱思本、宗泐的发现是一致的,都是黄河正源“卡日曲”。藏语“卡日”意为铜色,“曲”为河的意思。因其流经第三纪红色地层,洪水期河水呈铜色,故名。阿弥达所发现的另外两支相汇于星宿海的源流,北面一支较小,今名扎曲;中间一支即《皇舆全览图》和《水道提纲》所说的“阿尔坦”,今名“约古宗列曲”。历代对河源的探索4.解放后对黄河河源的考察及其再认识解放后,根据国家大规模建设以及开发和治理黄河的需要,1952年8月,派遣一支河源查勘队对河源地区进行了实际考察。由于准备工作不够充分,调查也欠周密,在其报告中误将约古宗列曲认作黄河正源,及在其西北三十公里处的海拔五千二百一十四点八米的雅拉达泽山为黄河发源地。他们并轻信当地藏民的称呼,提出黄河源上的两湖应鄂陵湖在西、扎陵湖在东,以致1953年以后的出版物和地图,都根据他们的报告作了错误的修订。并由此而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历代对河源的探索1978年7月,青海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河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考察队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进行测量的结果,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约30公里。其源头有五条来自各姿各雅山的泉水,流量比后者丰富,流域面积达三千一百二十六平方公里,也远比后者为广。根据源远流长,水量丰富及流域宽广等原则,黄河正源应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