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促织》同步学案(解析版)_第1页
14.1《促织》同步学案(解析版)_第2页
14.1《促织》同步学案(解析版)_第3页
14.1《促织》同步学案(解析版)_第4页
14.1《促织》同步学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1课促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2.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小说荒诞故事背后的象征寓意。3.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鉴赏小说风格独具的艺术魅力,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细腻的心理描写。2、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3、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1.探究小说人物“异化”的原因。2.通过分析人物变形的遭遇,探究小说以异化的手法批判社会现实的主旨。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属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蒲松龄年轻时,颇有文名。他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轶事,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作品中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自己的理想。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这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明代宣德年间的故事,这样写其实大有深意。“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惜哉!抑传闻失实耶?”这是跟作者同时代的诗坛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称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酷爱“斗鸡戏虫”。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中国18世纪成书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共491篇。它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是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直指封建社会的黑暗,无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同时对人间美丽、坚贞、纯洁的爱情予以衷心地赞美。“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一副对联,这是对《聊斋志异》深刻的思想性和杰出的艺术性的高度概括。《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四百八十八篇,通过花妖鬼怪故事,人神鬼相杂、幽明相间的艺术画面,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罪恶,讽刺科举制的腐朽和弊端,歌颂男女青年的纯真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的艺术传统,既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又给人以现实主义的真实感。构思奇特,幻异曲折,跌宕多变,刻画细腻,文笔洗练。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我国文言短篇小说创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基础梳理(A)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手裁举 ()(2)翼日进宰 ()[答案](1)“裁”同“才”(2)“翼”同“翌”(B)请解释下列加点(红色)的实词、虚词的含义。(1)责因(2)进以一头(3)益死何裨(4)发窃(5)售久不(6)岁后(7)顾徘徊四(8)然然(9)故此物[答案](1)动词,责令动词,索取动词,责罚名词,差使(2)动词,进奉动词,前进(3)名词,好处副词,更加(4)动词,打开动词,掏名词,头发(5)动词,卖出,这里指考取秀才动词,买(6)名词,年名词作状语,每年(7)动词,看,环视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动词,顾虑,考虑动词,探望,拜访(8)连词,表转折,然而副词词尾,……的样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9)副词,本来连词,所以(C)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1)岁征民间 ()(2)得佳者笼养之 ()(3)早出暮归 ()(4)取儿藁葬 ()(5)日与子弟角 ()(6)旬余,杖至百 ()(7)大喜,笼归 ()(8)上于盆而养之 ()(9)仙及鸡犬 ()(10)试使斗而才 ()(11)裘马扬扬 ()(12)昂其直 ()(13)而高其直 ()(14)辄倾数家之产 ()(15)成然之 ()(16)益奇之 ()(17)成以其小,劣之 ()(18)而心目耳力俱穷 ()(19)近抚之 ()(20)蟹白栗黄 ()(21)成述其异 ()[答案](1)名词作状语,每年(2)名词作状语,用笼子(3)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4)名词作状语,用草席(5)名词作状语,每天(6)名词作动词,打板子(7)名词作动词,用笼子装(8)名词作动词,装上土(9)名词作动词,成仙(10)名词作动词,勇猛善斗(11)名词作动词,穿着皮衣;骑着马(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1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尽(1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对(1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觉得……奇特(17)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劣(18)形容词作动词,用尽(19)形容词作动词,走近(20)形容词作名词,白肉;黄粉(21)形容词作名词,非凡本领(D)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②指上述年龄的人。(2)操童子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男孩子,泛指儿童。(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行侠仗义之人。(4)日与子弟角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①指弟弟、儿子、侄子等;②指年轻的后辈。(5)振奋作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指(精神)振作奋发。[答案](1)青年男子。(2)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3)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4)年轻人。(5)指振动(翅膀)。(E)请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覆之以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状语后置句他用手掌去罩住它。(2)定语后置句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3)被动句为人迂拙,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4)省略句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思考:作者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关于情节提纲)

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

补充说明:

本文的故事开端应是课文的第2自然段。第1自然段没涉及成名的故事,只是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它和结尾一段的议论一样,均不属情节的范畴。关于《促织》的情节线索,同学们指出是蟋蟀的求而不得,得而忽失,失而又得,这是对的。但还要注意它的内在感情线索,即由悲而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揭示主题,主要依靠的是这条内在的感情线索。“开端”,表明情节的阶段性质;中间三项表示三个细节;最后二语,点明线索,揭示这一阶段内容的总特点。提纲用语要极其简明,尽可能援用课文词语。1、征敛促织的事是因何而起的?

(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则常供)

2、促织之祸是如何落到成名头上的?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3、从1、2段中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

(媚上欺下之风盛行;贪图享乐的风气很浓;猾黠之徒得意,老实之人吃亏)

提问: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作者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4.阅读重点段落“未几,成归……”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词语,填入括号内,鉴赏心理描写的好处。

成名听说他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儿子尸则转为(悲)。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为(愁)。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将献公堂,不只能否符合官老爷之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的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动作描写熔于一炉,有力地揭示了皇帝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受难的罪恶现实。

3.提问: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

喜剧的结局,虫,是逐级献上去,奖,是逐级赏下去,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辛酸的眼泪。而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

《促织》揭露社会黑暗,政治荒唐。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促织》是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喜剧,以喜写悲,这样的喜剧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陷入更加深沉的悲哀。

4.如果是悲剧,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还是个人悲剧?课文哪里点明必然是社会悲剧?

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例如小说的第1段,以极精练的笔触对封建官僚机构的面貌作了勾勒:“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是“祸根”,而县令、里胥这些下属和爪牙趁机搜刮,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其结果是善良百姓倾家荡产。这一段是一幅黑暗现实的较完整的画面。

然后又将这一画面通过成名一家悲惨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开。成名一家的苦难对整个封建社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一家的悲剧是深刻的,正是由于成名的质朴、善良而被“报充里正役”,这样就引来更大的灾祸,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受杖责,被逼得“惟思自尽”。费尽苦心得到一头能够“塞责”的促织,又被儿子误毙,以致儿子投井,骨肉分离,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直到成子僵卧岁余,魂化促织,历经险厄,才从灾难中拯救了全家,于是因祸而得福。这种“化魂”的情节,只是寄托美好愿望──所谓“天酬长厚者”的艺术虚构,除增强悲剧的深刻性之外,这并不能说明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因此,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鞭挞官僚体制是本文的特点与基调。至于结局部分的“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抚军亦厚成”等等,这是因为他们“并受促织恩荫”,并非良心发现。这些官僚的获赏、受封的代价是人民的血泪与苦难。

5.成名一家的命运真的操纵在促织的手里?它背后的黑手是谁?难道仅仅天子?

作者以“异史氏”之名发表了一段议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又说“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可以说对上自天子、下至贪官虐吏猾胥的一整套封建统治机构都作了尖锐抨击,可谓揭示了灾祸之源,

6.“促织之戏,唐代天宝年间就已盛行,作者为什么把故事的背景选定在明朝宣德年间?宣德年间是‘治世’,还是‘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

(估计学生会以为宣德年间是封建时代的“衰世”,明宣宗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教师板书下面的几句话,并进行点拨:

“宣德治世,宣宗令主……顾以草虫纤物殃民至此耶?抑传闻失实耶?

这是跟作者同时代,当时诗坛的宗师王渔洋,写在《聊斋志异》手稿本上的一条评语。王渔洋为什么要强调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呢”?显然他的用意,是要提醒读者读《促织》时要联系眼前的现实。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预习提示”说这篇“小说反映的现实,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是很有道理的。

7.《促织》则是因为什么而给成名一家带来痛苦和灾难的?(宫中尚促织之戏)

一只小小的促织,竟使成名一家为之悲和喜,为之生与死,为之贱与贵。最后,成名儿子身化促织,轻捷善斗,才挽救了一家人的命运。这样写是不是太夸张、太虚幻了?与前几篇相比,艺术效果是更差了,还是更好了?请谈谈你的理解。(一只小小的促织,竟使成名“让我欢喜让我忧”,牵制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使他受尽了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直到儿子魂化促织,历经险恶,才使全家从苦难深渊中解脱出来。读罢此文,怎不令人洒下一把辛酸泪!而这,仅仅是因为“宫中尚促织之戏”,因为皇帝喜欢玩斗蟋蟀而引起!其主题是多么的深刻!对皇帝的抨击是多么的“入骨三分”!所以,在艺术效果上,在思想深刻性上,《促织》一文超过了其他几篇。)

8.情节的虚构,是否有史料作依据?(引导学生看课后补充资料)

“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况钟进四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宗皇帝要。’此语至今犹存。”(沈德符《万历野获篇》)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9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第二则史料和成名一家的遭遇很相似,并已具备一个完整故事的轮廓,为什么不按照这个故事的轮廓来展开情节,而要另外虚构一些离奇、虚幻的情节?

小结:

这两个材料《促织》里都运用上了,只是进行了改造。这就说明作者借讲前明宣德年间事来揭露现实黑暗,不是毫无根据的,把一些“烂污”泼在明宣宗头上,而是有历史真实作依据。但也正如同学说的,《明朝小史》中那条记载,虽然事情典型,情节轮廓完备,但仅仅按它的轮廓去写,要写得像《促织》这样既引人入胜,又具有强烈揭露、谴责的力量,似乎是很困难的。现在我们来逐个分析作者所虚构的的离奇、虚幻的情节: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而得佳品——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九岁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二.作者表现手法的分析。

提问:要把上述情节构思完美地表达出来,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必须讲究表现手法,你们看,本文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特点?

估计学生会提到两点:一,情节描述细致生动;二,心理描写真实细腻。

进一步点拨、提问:同学们提出的这两点是对的。但不能满足于这种笼统的提法,要深入具体地分析。请再思考并回答下述问题:(1)情节描写是否都很细致?怎样显出跌宕起伏?(2)随着情节的发展变化,作者的用笔是否也有变化?(3)怎样做到“虚幻之状,如在目前”?

学生回答,教师作如下点拨性小结:

情节的描写并非都很细致,而是有详有略,用详反跌略。详写成名一家觅求蟋蟀的忽得忽失,忽忧忽喜过程,略写皇上喜悦、抚宰“蒙荫”的结局,前者的“详”,就反跌出后者已荒唐、腐朽到了怎样的程度。不但全文,每个细节的描写也常用详来反跌略,如村中少年找成名斗蟋蟀,详写少年三次嘲笑的情状,略写虫斗过程,前面的详就有充分的反跌作用。

这种反跌作用,不但反映在详略安排上,还反映在同类性质细节描写的处理上。如成名三次捕捉蟋蟀,二、三两次都详写,但前者详在“执图冥搜”,后者详在迷离恍惚,前者突出视若珍宝,后者突出“惴惴恐不当意”,而实际上后一次获得的蟋蟀更有异能。这就不但互相反跌,而且跌宕多姿。

随着情节变幻和内容性质的不同,作者运笔也有变化。写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用工笔描绘;写故事的开端和结局,用粗笔勾勒。同样是粗笔勾勒,文笔的感情色调又有区别。前者饱含对成名一家的深切同情,后者饱含对皇上、抚、宰的辛辣嘲讽。这种工笔与粗笔的交替使用和感情色彩的变化,就使作者的文笔,也同详略处理一样,显得跌宕多姿。

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突出表现在虚幻情景的描绘上。其成功之处,一在心理上的细微曲折的变化,符合人之常情;一在情景虽然虚幻,却逼似生活真实。如成名看到神示画图,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好像出现了希望;“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希望又近了一步;“执图诣寺”后,看到“俨然类画”,希望更近了一步。这事本来荒诞不经,但人物的心理活动合情合理,加以“蹑迹披求”,发现“虫伏草根”后的“扑”、“掭”、“灌”、“逐”的描写逼似实际生活情景,就使人只觉情状“如在目前”,而忘了它的荒诞。又如成名捕捉九岁儿子魂魄所化蟋蟀,为什么听到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觉得原先那条虫“宛然尚在”?这是他一夜僵卧长愁、神思昏乱的错觉。“见虫伏壁上”,“审谛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因为上品蟋蟀,形体上必须“头项肥,脚腿长,身背阔大”,色彩上则是“白逊黑,黑逊赤,赤逊黄,黄逊青”。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按明刘侗《促织志》,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但到底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事虽神秘,但结合蟋蟀的鉴别,写出了人物心理细微的曲折变化,就仍使读者感到真实。

三.把握小说的主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俊:“《聊斋志异》中很有思想价值的部分,是暴露现实社会黑暗的作品。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内有所反映。”《促织》通过成名一家为捉一头蟋蟀“以塞官责”而经历的种种离合悲欢,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昏庸。学习时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旨。1.本文开头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明朝的宣德年间,是不是表明作者只是在讲一个发生在前朝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蒲松龄主要生活在清康熙年间,《聊斋志异》虽写的是狐妖鬼怪的故事,却生动地描述、反映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当时文字狱大行其道,《促织》使用了讲前朝故事的“障眼法”,但作品对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可谓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普遍意义。②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这对百姓来说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来说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时机。可见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作品揭露的正是作者所看到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曲笔的手法,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的年代为明代“宣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也是“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2.《促织》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辛酸、深广的忧愤。作者在文中批判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作者批判了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成名的入邑庠、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这是何等的荒诞。②由上而下的众多的贪官污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作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整个封建官僚机构。③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这样一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里,善良、质朴是不为人称道的一种品质,而自私、奸诈、凶恶成了人们竞相学习的“生存品质”。那些具备最美好品德——质朴的人们却在黑暗的现实中苦苦煎熬。3.这篇小说是对现实的批判,可是情节三大转折中前后两个却是虚幻的,结尾还是以喜剧收场,这样安排会不会削弱文章的批判性?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样安排并没有削弱文章的批判性,它体现出了小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取材特点。第一个虚幻情节是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自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是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后,自会体会到这一点。第二个虚幻情节是成名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魂化蟋蟀本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批判力量。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挞皇帝视民命如小虫。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还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让读者感到心情沉重。结尾虽是喜剧结局,但同样引人深思。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这个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让读者能够想象出当时官场的黑暗。由上可见,将人间悲剧化为喜剧,非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以喜写悲,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4.从《促织》中我们可以看到成名之子因自己的好奇导致家中来之不易的促织死亡,害怕投井自杀,被救后内疚魂化促织解救其家人。成名之子魂化促织是否解救了他的家人?看看成名献虫前后家庭有何变化?成名“操童子业久不售”,却因献一奇异促织“俾入邑庠”,一举成名;成名因无法按时交上合格的“促织”从“薄产累尽”,“忧闷欲死”到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被折磨得“惟思自尽”,却也因献这奇异促织“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成名一家终因这只促织而功名利禄纷至沓来。由此可见,成名一家悲喜相递,祸福相生的命运全凭一只虫决定。两条腿直立行走的人的命运,却被爬行在地一只小小的虫所掌控。这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人贱不如虫现实。造成成名一家人不如虫真正的原因是由这个社会决定的,请同学们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荒淫天子、媚上官吏、邪恶里胥集结在一起的封建统治者,他们掌控着老百姓的生存与命运。造成成名一家悲喜祸福的表面看是一只促织,实则是封建统治者玩物殃民。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答案]①失虫②斗虫题组A基础过关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城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乙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节选自蒲松龄《促织》)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国之安者”的“安”是安定的意思,与《鸿门宴》中“沛公安在”的“安”不相同。B.“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有“掌握”之义,与《六国论》“当与秦相较”的“当”相同。C.跬步,古时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在本文中用来引申为一举一动。D.恩荫,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在文中指抚臣等人沾光受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①段以“固本浚源”为喻引出话题,生动形象地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B.甲文第②段称呼尊敬,多用“人君”“元首”等词语,突出对方地位,既表敬畏,也是提醒。C.甲文第②段概括历代君主创业而不能守成的规律,对比分析“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与结果。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凸显人物命运,揭露官贪吏虐的黑暗,批判以虫致富的无情,讽刺当时社会。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2)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5.《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其可忽乎”,《促织》中言天子“不可忽也”,请结合选文分析“不可忽”的原因。阅读《促织》,完成各题。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甲】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乙】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丙】并受促织恩(yìn)_______。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加点词的解释、填写在横线上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乙】无出其右者

【丙】并受促织恩(yìn)A.“啻”读作“dì”;“无出其右”的意思是“没有能超过他的”;横线上应填“阴”。B.“啻”读作“chì”;“无出其右”的意思是“没有比他地位更高的”;横线上应填“阴”。C.“啻”读作“dì”;“无出其右”的意思是“没有比他地位更高的”;横线上应填“荫”。D.“啻”读作“chì”;“无出其右”的意思是“没有能超过他的”;横线上应填“荫”。7.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端写“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点出成名一家苦难遭遇的社会背景。B.成子失手扑死父亲借“神卜”得来的促织,只得化身成这只促织来弥补自己之过。C.作者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将成子化虫与“蟹壳青”比斗的场景描写得极富戏剧性。D.小说以促织的得失为线索,串起主人公大悲大喜的情绪变化,环环相扣,动人心弦。8.小说最后一段中,作者评价成名为“长厚者”(忠厚老实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成名的“长厚”有哪些表现。9.有人认为小说的喜剧结局削弱了作品的讽刺性和批判性,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简述理由。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迄无济

(2)成妻具资诣问(3)巫从旁望空代祝

(4)蹑迹披求1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能以神卜 B.各各竦立以听 C.归以示成 D.掭以尖草12.翻译。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13.请分析占卜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①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事以卓异闻。②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库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战?③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库/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B.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库/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C.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库/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D.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库/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宰,地方长官,如县令。《滕王阁序》:“家君作宰,路出名区。”B.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始于秦始皇,终于清朝,是一种命令文体。C.跬步,“跬”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D.恩荫,又可称为门荫、荫补,是中国上古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这里指恩惠。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名献促织,宫中与蝴蝶、螳螂等动物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促织善斗的才能,并且能应节而舞,成名因得厚赏而成巨富。B.成子自杀后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C.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D.“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小说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②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真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逐而得之,上于盆而养之,以塞官责。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母闻之,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儿涕而去。成归,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收之。村中少年好事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俄见小虫跃起,直龁敌领,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芩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上大嘉悦。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今始苏耳。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选自蒲松龄《促织》)材料二:邑共八乡,每岁各乡必报一人,以应杂徭贫者恐其逃窜必相其家道殷实者而报之名曰富户。此富户者,皆乡中之良农,平昔不如公门,视长官如阎罗,畏衙役如狼虎。……每一差出,则徊惶无主。人欺善讷,而呼应不灵。(选自蒲松龄《淄邑流弊》)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方框内写出字母。以应杂徭A贫者B恐C其逃窜D必相E其家道殷实者F而报之G名H曰I富户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隅,指角落,与《诗经·静女》“俟我于城隅”中“隅”的词义相同。B.诸,兼词,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诸”的用法词义相同。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如“不积跬步”。D.“平昔不如公门,视长官如阎罗”一句中两个“如”的词义不相同。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名拿着图,来到寺庙后面,沿着草木茂密而隆起的古墓前行,在石头密布的蒿草间寻觅,终于捉到促织。B.成子不小心将促织扑死,被母亲责骂,哭着离开,投井自杀。成名化怒为悲,夫妻相对无言,不再有所指望。C.成名夫妇悲痛欲绝的时候,发觉儿子气息微弱,高兴地把儿子放在榻上。儿子半夜醒来,促织也死而复生。D.成名的促织虽小,但战力惊人,战胜了其他促织,还能随音乐而舞,皇帝非常高兴。成名最终被免除苦役。21.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2)村中少年好事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22.“人变促织”这一情节具有悲剧性。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悲剧形成的原因。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磨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蒲松龄《促织》)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李斯《谏逐客书》)2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济

(2)售

(3)择2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国别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B.“科敛”,(向百姓)摊派、征收;“丁口”即人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二十岁男子称“口”。C.“宰严限追比”旧时宰相联合地方官限期交税、交差等,过期以杖责、监禁等方式继续追逼。D.“五帝三王”的“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武王。2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26.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谢公时,兵厮遭主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出自《世说新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颈,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2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纳:使进入 B.旋见鸡伸颈摆扑

旋:顷刻C.力叮不释

释:消失 D.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靡:倒下28.以下选项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庞然修伟

项王默然不应 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大行不顾细谨C.乃赏成,献诸抚军

良乃入,具告沛公 D.则应节而舞

项王按剑而跽曰2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中好事少年找上门一再挑衅成名,强行要求斗蟋蟀,最终其貌不扬的小蟋蟀战胜了形体魁伟的“蟹壳青”。B.小蟋蟀智斗公鸡有惊无险,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向主人报捷一样,成名看后心中大喜。C.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先是训斥,后又奖赏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又用金笼装着献给了皇帝。D.皇帝非常高兴,便下诏赏给巡抚名马和锦缎,没过多久,县令和成名也因为小虫之功得到了好处。3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2)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颈,直龁敌领。31.成名之子魂化蟋蟀这样一个情节有什么特殊的意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选自《促织》)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后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项羽本纪》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B.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C.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D.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3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疏其能

(梳理) B.抚军亦厚赉成(赏赐)C.何兴之暴也(突然) D.遂将五诸侯灭秦(率领)3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句,是作者对封建社会中贪官污吏的谴责。B.“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以及“一人飞升,仙及鸡犬”,隐含着作者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愤懑和讥讽。C.项羽死后,项氏宗族各旁枝,刘邦王都不加杀戮,桃侯、平皋侯、玄武侯本属于项氏,刘邦赐他们姓刘。D.司马迁认为项羽建立了难以匹敌的丰功伟绩却最终被刘邦所灭,实属天意。35.翻译文中下列句子。(1)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参考答案:1.DJM2.B3.D4.(1)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他们,用盛怒来威吓他们,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外表恭顺但心里并不顺从。(2)唯独这个成名因为胥吏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富有,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马车,得意洋洋。5.《促织》:天子一时的嗜好会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要审慎从事。《谏太宗十思疏》:要保持对自身的反思,时时殷忧;要警惕民心向背,不能劳民伤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为结构相似的两个分句,故J处需加句读;“则”译为“就”,表顺承关系,前后两个分句应断开,故应在“则”前断开,M处需加句读;“在殷忧”“既得志”都作各分句的状语,故应在“忧”后断开,D处需加句读。故选DJM。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安”,安定/疑问副词,哪里。句意:想要国家安定/沛公在哪里?B.“相同”错。“当”,掌握/假使。句意: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假使与秦国较量。C.正确。D.正确。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批判以虫致富的无情”错。作者对底层百姓的遭遇充满了深刻的同情,并非对成名一家得以富贵有讽刺和批判之意。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董”,督察;“振”,同“震”,威吓;“苟免”,指苟且免于刑罚;“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2)“蠹”,蛀虫,比喻胥吏;“裘马”,名词做动词,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马车。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促织》通过主人公成名从悲到喜、喜极生悲、悲极复喜,祸福转化的奇特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宫廷”的骄奢淫逸,以及各级官吏的媚上责下“假此科敛丁口”等等罪责,同时也提示了封建社会制度本身的黑暗和腐朽性。结尾评论说“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意思是“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正因为一举一动皆关乎天下百姓的命运更要审慎入微。《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纵情傲物。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发人深省。因此君主应警惕和克制权位和欲望,不能劳民伤财。两文都阐述了“不可忽”的原因,立论相近,《促织》以批判和讽刺为主,《谏太宗十思疏》以劝谏和勉励为主。参考译文:甲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安宁和吉庆。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忽视不管吗?(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乙异史氏说:“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卖掉孩子,更加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唯独这个成名因为胥吏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富有,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洋洋。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时,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将要用这些酬报那些年纪大又老实忠厚的人,就连巡抚、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确实是这样的啊!”(节选自蒲松龄《促织》)6.D7.B8.①被猾胥强“报充里正役”,即使百计营谋不能脱,也“不敢敛户口”,而是累尽家产;②家产累尽后,早出晚归,自行搜寻促织;③交不上促织,自己“忧闷欲死”“唯思自尽”;④得到良虫,精心饲养,并不居为奇货,只想“以塞官责”。9.示例:不认同。成名境遇的改变并不是因为自己的人品和才华被赏识,而是因为进献了一只符合上意的促织。百姓的生死和荣辱决定于一只小虫,足见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成名最终真的“成名”了,这种圆满正好讽刺了官场“媚上”的风气:只要把长官媚好了,无才可“入邑庠”,无能可“以卓异闻”,贫穷可以“裘马过世家”。表面是喜,实质是深重的悲,这样的结局蕴藉深刻,更具有讽刺和批判的效果。【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和词义的掌握能力。“啻”读作“chì”,“不啻”:不止、不只。“无出其右”,没有能超过他的。“恩荫”:得到恩惠,受到荫庇。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父亲借‘神卜’”错误,结合“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可知,是母亲不是父亲。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可知,被猾胥强“报充里正役”,即使百计营谋不能脱,也“不敢敛户口”,而是累尽家产;结合原文“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可知,家产累尽后,早出晚归,自行搜寻促织;结合原文“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可知,交不上促织,自己“忧闷欲死”“唯思自尽”;结合原文“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可知,得到良虫,精心饲养,并不居为奇货,只想“以塞官责”。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不认同。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贡纳促织而“忧闷欲死”,后又被“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成子因蟋蟀“股落腹裂”,吓得投井而死,成名夫妇“抢呼欲绝”,终日“茅舍无烟”。统治阶级为了一只小虫逼得成名家破人亡,这是活生生的现实。可是,成子身化促织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却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由此而带来的荣华富贵,当然也就是子虚乌有了,作者本人也未尝不了解这一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弄虚”呢?“弄虚”是为了“写实”。作者的意图就是想证明:成子以自己的身家性命变作一只小虫去让皇帝赏玩,可见皇帝所玩之小虫者,实为民命也;皇帝玩民命如玩小虫,何等可恶!如若成子不用生命化作小虫,则其父之老命必送矣——“杖至百”和“唯思自尽”的前文不是交代得一清二楚了吗?很明显,成名“喜剧”结局的虚幻性,正强化了成名悲剧发生的现实性。即使成名因祸得福是真事,这对于受尽压迫剥削的千百万劳动人民来说,也只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这个结论,作者自己已经点明。他在文章一开始就交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在末尾的议论中又指出:“独是”成氏以促织富,“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这就明白告诉读者:由于封建朝廷的荒淫无度和残酷压榨,老百姓“贴妇卖儿”、倾家荡产是必然的、普遍的,而发财致富则是偶然的、个别的。成名可以因贡纳了一只好的小虫而“裘马扬扬”,那么,其他人也就必然会因无法贡纳一只好的小虫而倾家荡产,百姓的生死祸福,都系之于区区一只小虫!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已经荒唐到使百姓难以聊生的地步!可见,作者给成名以一个“喜剧”的结局,决不是没有看清当时的现实;而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还必须指出:《促织》的所谓“喜剧”结局,实在是作者所嘲讽的一出丑剧。清人冯钲峦在评注本篇时,就曾指出:“抚臣名马,邑宰卓异,成生入庠,皆题后背染之法,然调笑不小矣”;清人但明伦也看出了作者如此束笔的真正意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作者的“毒骂”。这些蒙恩受荫者,不是由于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是由于在理政上取得了可观的政绩,也不是由于在闱场上忽然写出了一鸣惊人的好文章,仅仅是由于向皇帝进贡了一只蟋蟀!作者安排这样一种荒唐可笑的丑剧收场,无非是要告诉读者,统治集团的上上下下,不是沉湎于声色狗马,便是致力于阿谀奉迎,已经腐败透顶,难于收拾了。细读《促织》的结尾,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笔上“针针从棘”的芒尖,也不难嗅出墨中呛喉刺鼻的辣味。参考译文:

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赌博,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一直供应。县官又把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公差。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逐渐耗尽。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希望有万分之一的的收获。”成名认为这些话对。就从早上出去晚上回家,提着竹筒丝笼,在毁坏的墙脚、荒草丛生的地方,挖石头,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 终究没有找到。即使捕捉到两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符合规格。县官严定期限,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

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妻子准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妆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在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挂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上香,拜了又拜。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 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上面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想问的事,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掀动,一片纸抛落下来。拾起看,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像寺院;(殿阁)后面的山脚下,奇形怪状的石头到处横卧,在丛丛荆棘中,一只蟋蟀藏在那里;旁边一只蛤蟆,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琢磨,不能理解。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暗合自己的心事,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成名反复思索,恐怕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吧?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跑,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视力、听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蛤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蛤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癞蛤蟆的踪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颈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缴差。

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母亲,母亲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

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看到蟋蟀笼子空着,成名就急得气也吐不出,也不敢再追究儿子的责任。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叫了一声就跳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像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它。(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里去了。再仔细看它,形状像蝼蛄,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他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

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比试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但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