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政治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第1页
2025高考政治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第2页
2025高考政治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第3页
2025高考政治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第4页
2025高考政治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政治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必修4哲学与文化关于“价值观”的命题典例(2023·全国新课标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①胡凤益从小参与田间劳动,感受着农业劳作的艰辛,梦想着“种一次就能年年收割”的庄稼。为圆少年时期的梦,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农学专业,长期致力于“把一年生的水稻变成多年生的水稻”。2004年,胡凤益团队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将多年生野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选育出多年生后代群体,该成果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②培育多年生稻种的研究漫长又艰辛,他们克服了项目经费不足、田野工作辛苦等困难,目标在前却难见终点等困扰,坚持进行实地调查、科学实验、试验示范和理论研究,成功培育了一系列多年生稻栽培品种。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具有广适、高产稳产等特点,节约了劳动力投入,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2018年,他们培育的“多年生稻23”成为全球第一个商业化的多年生粮食作物品种,在国际多年生作物研发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胡凤益团队“利用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获得云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多年生稻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公布的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胡凤益能够实现少年时期梦想的原因。命题意图核心价值:培育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劳动精神学科素养: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必备知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调用知识信息点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信息点②: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客观规律,提高能力本领,投身社会实践规范解答失分原因:对价值观的知识整合不够,漏答知识点。防范措施:注意系统掌握知识。(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3)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4)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5)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走进校园交流、致信问候等方式表达对教师队伍的关心关怀以及殷切期望。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要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从六大方面进行了高度概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阐释,是对“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等论述的进一步发展,从规范、品德提升到了精神的高度,是对教育规律和教师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既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师道精神和尊师重教文化,又展现和寄托了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所需要的时代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是驱动广大教师实现自我精进、自我完善的强大力量,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锻造更多大国良师的必要之举,是推动教育变革转型、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是培养造就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夯实国家强盛之基的历史呼唤。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知识,说明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课标要求1.理解价值观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2.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能够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3.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情回顾考点考题考情分析价值观2023·全国甲卷,22;2022·湖北高考,15高考试题主要结合某些社会观念的变化考查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结合青年人的价值选择考查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结合先进人物实现人生价值的典型事例,考查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常综合考查本课内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2023·全国乙卷,21;2022·全国乙卷,232022·山东高考,10价值的创造和实现2023·全国新课标卷,40(1);2023·福建高考,122022·湖南高考,16;2022·广东高考,14关键词:导向作用、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人民至上、实现人生价值核心考点一价值与价值观1.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提醒价值是一种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物的属性+人的需要是构成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的价值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人的价值含义人的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其中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内容①社会价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的需要②自我价值: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实现了自我的满足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要求要求我们把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模块融合结合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理解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的内容。3.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从领域看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③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从性质看①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②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提升分清意识、社会意识、价值观的作用(1)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2)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3)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4)三者的联系①价值观实质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意识在社会领域的体现。②它们的反作用都因性质不同而具有双重性,都需要通过实践起作用。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③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要求①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②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③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模块融合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是实现社会价值的前提和基础。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个人精神贡献的价值远远大于物质贡献。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价值观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和生活方式。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起促进作用。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一人的价值典例1(2019·江苏高考)“软世代”是近年来出现的青年群体,意指在发达的消费社会,一些年轻人缺乏进取心和意志力,甚至宁愿宅在家里打游戏、啃老,也不愿意出去工作,整个人的身心都绵软无力。如果让你去劝导他们,下列道理比较合适的是()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②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实现的③走出自我的小天地,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④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利用社会提供的物质条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考向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典例2(2023·全国甲卷)在讲究效率、与时间赛跑的时代,“治愈”“解压”“诗和远方”等网络热词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面对成长中的挑战与困难不“躺平”、不消沉、不抱怨,而是主动营造“治愈瞬间”、仔细体味“幸福时刻”,让人生充满温暖与亮色,成为青年人进行心理调适、积蓄昂扬斗志的新手段。这说明()①价值观正确与否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评价②价值观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其发展而变化③价值观往往因人而异,都应当得到包容与认同④价值观对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考向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例3(2022·全国乙卷)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高炉卫士”孟泰、“两弹元勋”邓稼先,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知识工人”邓建军、“白衣圣人”吴登云,再到新时代的“走钢丝的高空医生”陈国信、“金牌焊工”高凤林……一大批建设者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续写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篇章。劳模精神是()①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尺度②不同劳模独特个性的集中体现③推动创新创造的强大精神力量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易错点一误认为物的价值取决于人的需要加练1河南省某地的三家村三面环山,路难走、地难浇让农户们的种植成了难题,如何最大化利用好闲置资源,是助力当地农民增收的关键。三家村转变观念,决定在闲置的600亩土地上引进耐旱的富硒南瓜种植,让荒山长出了丰收瓜。这启示我们()①闲置土地价值的变化取决于人的需要的变化②观念转变促成了闲置土地价值的转换和实现③事物的多维属性是观念转变取得成功的源泉④事物价值的实现建立在物与人关系的基础上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易错点二误认为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能实现人生价值加练2钱七虎院士被称为“国家铸盾人”,我国防护工程学家。7岁那年,父亲临终前叮嘱他“要干一番事业”,他铭刻在心。倾心竭力六十余年,他为祖国“铸盾”;捐出奖金、津贴,资助584位困难学生,为国育才。钱老说,“为国家和人民安全贡献心血,有价值”。2023年3月4日,钱七虎获颁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材料表明()①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能实现人生价值②价值观是人生的向导,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往往因人而异④要把献身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为最高价值追求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核心考点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内涵和特点(1)内涵①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②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提醒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2)特点特点社会历史性阶级性主体差异性内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要求我们的价值观念要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自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标准要求原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标准)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预期效果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最高标准)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归纳提升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和评价标准的关系eq\x(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eq\o(→,\s\up7(要求))eq\x(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eq\x(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eq\o(→,\s\up7(要求))eq\x(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是人们主观臆造的。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要超越历史条件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价值判断因为主体差异性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典例1(2023·全国乙卷)农村,这个曾被一些人视为“穷困”“闭塞”“落后”的地方,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创业。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220万人。从过去“争相跳农门”变成“我要回农村”,说明()①任何价值观和价值判断都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②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源于主体的知识和能力③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发挥着重要作用④价值观和价值判断正确与否取决于其对主体的实践能否发挥导向作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考向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典例2(2022·全国乙卷)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共青团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听党话、跟党走,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事业,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激昂的青春乐章。由此可见()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青年成长发展的前提②青年只有不断更新价值观念才能获得实践的成功③发展个性、完善自我是青年的最高价值追求④坚守人民立场是青年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根本立足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易错点一颠倒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关系加练1(2018·全国Ⅰ)在高铁时代,我国仍不惜亏损运营81对“慢火车”,2016年运送旅客约3000万人次。运营近半个世纪的5633、5634次列车仍然运行在大凉山,送大山里的孩子去上学,为当地乡亲出行提供便利。这种做法反映的价值观道理有()①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利益的差异②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③正确的价值选择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前提④价值判断的正确性依赖于价值选择的合理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易错点二误认为不同时期的人在面对同一事物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选择加练2(2022·山东高考)透过下图可以看出()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熔铸在各族儿女的价值实现中②扎根边疆意识是正确国家观在守边人头脑中的客观反映③不同时期的人在面对同一事物时表现出不同的价值选择④“家是玉麦,国是中国”体现了当前社会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核心考点三价值的创造和实现1.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原因如何做根本途径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意识能动地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④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2.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哲学依据(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2)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尊重劳动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劳动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要求。(4)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5)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6)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1.积极投身于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客观条件。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一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典例1(2022·广东高考)高一某班以“劳动教育”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发现当地存在一些将劳动教育窄化为“让孩子干农活”“动动手、流流汗”的误读,甚至出现“有劳动,无教育”的现象。同学们为此发出倡议:劳动教育,既要“流汗”更要“走心”。这一倡议提醒我们()①要铸就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②要重视劳动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意义③劳动的终极价值是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④物质生产劳动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考向二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典例2(2022·湖南高考)20世纪80年代引进短道速滑项目以来,几代短道速滑运动员奋勇拼搏,为国争金夺银,展示了中国体育健儿的风貌品格,彰显了人们在所热爱的事业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追求。这启示我们()①要在不懈奋斗和奉献中创造精彩人生②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有不同的价值观③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④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考向三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典例3(2023·福建高考)刘博士团队借助新的光学跟踪软件,带近400斤设备追“星”50多次,克服种种困难,成功拍摄中国空间站从“一”“土”“L”到“T”“十”等12个构型的高清影像,完整记录了它从小到大的成长与变化。刘博士团队成功追“星”对青年成长的启示是()①要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②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③努力增长个人才干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统一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方法点拨准确判断材料所体现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的相关知识如果题干强调的是劳动和奉献,则倾向于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如果强调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则倾向于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如果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则侧重于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易错点一误认为只有平凡岗位上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加练1(2023·浙江6月选考)20多年累计行走近4万公里,给钢轨问诊把脉;验证海量列控数据,为高铁列车精准导航;反复揣摩作业环节,合理调配机车,为中欧班列开行提供有力保障……万里铁路线上,“最美铁路人”书写最美人生。由此可知()①辛勤劳动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②平凡岗位上才能创造和实现价值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易错点二误认为人生价值是在应对挫折中实现的加练2(2021·湖南高考)野生水稻长在水里,产量并不高。但是,我们的祖先发现,如果在水稻快成熟时突然把水放掉,水稻为了传种接代,会拼命长种子(稻谷),而且一株水稻会长出好几支稻穗。通过这种技术种植水稻,产量会提高,水稻因此成为人类的重要农作物。从水稻的这种生长特点,我们可以领悟出的人生道理有()①压力是产生动力的根源和条件②压力往往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动力③挫折能成为人生成长的重要财富④人生价值是在应对挫折中实现的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第二十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课标要求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考情回顾考点考题考情分析认识与实践2023·北京高考,3;2023·河北高考,92022·北京高考,7;2022·山东高考,9高考试题主要结合漫画、古诗词、自然科学最新成就、我国的国家方针、政策的变化等,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特点、认识过程的特点等。尤其是重视自然科学生活,依托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以及认识的发展过程。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集中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023·江苏高考,15;2023·辽宁高考,102023·湖南高考,8;2023·湖北高考,142023·全国乙卷,22;2023·全国甲卷,40(1)2022·江苏高考,13;2022·广东高考,132022·全国甲卷,21;2022·全国乙卷,2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2023·山东高考,9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2023·全国新课标卷,19;2023·海南高考,112022·湖北高考,12、20(2);2022·广东高考,20(1)2023·山东高考,10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课时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核心考点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含义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联系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模块融合结合《逻辑与思维》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相关知识,深入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践(1)含义含义理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主体: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活动:改造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对象:客观事物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模块融合运用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知识理解实践概念,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2)基本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3)特点特点理解侧重点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联系三个特点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提醒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1.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认识的目的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典例1(2023·浙江6月选考)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考向二实践及其特点典例2(2023·北京高考)从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据此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这一做法()A.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B.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感受,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C.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了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D.提供了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助力创造公众的高品质生活方法点拨关键词法区分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体”“对象”“手段”“结果”主观能动性“计划”“方案”“规划”社会性强调“合作”等历史性强调历史过程易错点一颠倒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加练1(2022·山东高考)习近平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材料体现了()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②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③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认识过程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易错点二混淆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加练2(2021·河北高考)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后续任务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构成。根据任务安排,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完成在轨建造,具备长期开展近地空间有人参与科学实验、技术实验和综合开发利用太空资源能力,转入应用与发展阶段。由此可见()A.实践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C.认识工具决定人的认识水平D.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世界规律的思维活动核心考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提醒①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先进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科学实验活动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典例1(2023·全国乙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这一论述的认识论根据是()①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不断向认识提出新的课题②社会实践为认识发展创造了越来越优越的条件③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归宿④社会实践为验证认识正确与否提供了客观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方法点拨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考向二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典例2(2023·湖南高考)“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这表明()①真理性认识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②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③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④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易错点一误认为只有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加练1(2022·全国甲卷)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易错点二误认为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加练2(2022·全国乙卷)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课时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核心考点一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归纳提升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区别含义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相对于物质而言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相对于实践而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相对于谬误而言是真理性认识的系统化形成的理论体系,相对于个别真理而言性质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属于正确的认识联系①内容都是客观的,形式都是主观的;②都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真理的特征特征理解要求客观性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②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①真理是客观的,要坚持真理②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要正确把握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提醒①真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②真理的具体性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③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绝对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当客观情况或实践发生变化,真理就可能变成谬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是相对的。3.真理与谬误的关系(1)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它同真理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是相互对立的。(2)联系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也就无所谓谬误。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3)要求: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们正确对待谬误。提醒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不能相互包含、相互渗透。1.认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并相互转化。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任何认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一真理是客观的典例1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分求同存异。该观点()①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和谬误是不容混淆的②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真理是相对的,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③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立场、观点和方法等因素影响人的认识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考向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典例2(2021·广东高考)下图漫画《我该怎么走?!》给我们的哲学启迪是()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真理具有不确定性②人们在否定以往认识的过程中接近真理③要善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④个别、具体的认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易错点一误认为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加练1(2020·全国Ⅱ)2020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主义产生时说:“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经济的事实中。”上述论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①理论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理论只能反映当前经济事实③理论总是受到客观现实的制约④来源于现实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易错点二错误理解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加练2“错误”说:“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中得出的结论有()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②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③只要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就发现了真理④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A.②③B.①②C.①④D.③④核心考点二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过程的特点(1)认识具有反复性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图示(2)认识具有无限性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图示提醒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单个人的认识来看,认识是有限的;从整个人类认识能力来看,认识是无限的。(3)认识具有上升性含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图示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1.经历多次实践后人们才能获得真理。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过坚持不懈的多年研究,浙江大学课题组终于发现了自然界第一个锂铝氧化物“竺可桢石”,为新型材料研发带来重大突破,这主要体现出认识具有反复性。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认识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一认识具有反复性典例1(2023·海南高考)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①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②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③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考向二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典例2(2022·湖北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进行生产生活,不断地砍伐森林、毁草开荒、填湖造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规模粗放扩张和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方式,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实现生态环境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已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我国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建立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目前已具备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条件和能力。社会的变迁推动着生态观念的改变。从古代的“天人合一”,到如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从“天人合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发展。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无限性观点对此加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易错点一误认为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加练1(2023·全国新课标卷)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易错点二混淆真理的特征与认识过程的特征加练2(2023·宣城二模)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处于纠缠态的两个量子不论相距多远、其中一个量子状态发生改变,另一个的状态会瞬时发生相应改变。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部分物理学家对“鬼魅般”的量子纠缠持怀疑态度。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约翰·贝尔提出“贝尔不等式”,通过验证不等式的成立来质疑量子纠缠理论。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通过长期研究与实验,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上述事例进一步佐证了()①真理具有无限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在不断否定权威理论中发展的③只有否定权威,真理才能够得到发展④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需要有个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关于“认识论”的命题典例(2023·全国甲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②为解决传统菌业生产中日益突出的“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1983年,林占熺团队引进某原产于北非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经过不断改良,培育出耐旱抗寒、适应范围广的优质草种;1986年,该团队“以草代木”栽培食、药用菌新技术的菌草研究取得突破,创造性地实现了菌与草的结合;1996年,林占熺正式将菌草的汉语拼音确定为菌草的英文名称。③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占熺团队创立了“菌草学”这门新兴学科,拓展应用菌草技术于沙漠治理、饲料生产和生物质能源与材料开发等领域,菌草新兴生态产业逐渐成形。①社会实践的需要推动我国菌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释。命题意图核心价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学科素养:信息获取、理解掌握关键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必备知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调用知识信息点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信息点②③: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解决“菌林矛盾”到沙漠治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再到助力世界生态安全规范解答失分原因:审设问不准确,把认识论的知识都罗列出来了。防范措施:准确研读设问信息,把知识范围进一步精准到题目的具体设问指向上。(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加强理论武装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2023年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要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练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凝心聚力促发展,驰而不息抓落实,立足岗位作贡献,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全面加强理论武装必须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加以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命题典例(2023·广东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①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②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阅读为什么会出现“变”与“不变”的现象。命题意图核心价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科素养:信息获取、理解掌握关键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必备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调用知识信息点①: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信息点②: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规范解答失分原因:根据材料和设问的信息,不能准确迁移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漏答了文化、传统文化的作用。防范措施:提高获取材料和设问信息的能力。(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3)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4)对于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5)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6)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7)把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甲骨文“新”活法“小殷”,一片来自三千多年前的甲骨,从昔日“惊天下”到如今融入现代人生活。甲骨文已不单单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神秘文字,而是出现在了各类文化产品和创新应用之中,拉近了人们和甲骨文之间的距离。很多甲骨文书法展、艺术展在国外举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谈谈你对甲骨文“新”活法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十三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标要求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考情回顾考点考题考情分析文化的内涵与功能2023·湖南高考,10;2023·全国乙卷,192022·全国乙卷,19;2022·北京高考,7高考试题主要结合体育、阅读等文化活动、传统文化载体等考查文化的内涵、特点与功能作用。结合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考查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时代价值、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结合某一种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发展与伟大作用。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常集中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3·广东高考,10、20(2);2023·湖北高考,162022·天津高考,11;2023·全国甲卷,212023·全国新课标卷,18;2023·全国乙卷,40(1)2023·海南高考,10;2023·重庆高考,142023·河北高考,11;2023·福建高考,82022·广东高考,19;2022·湖南高考,20(1)2022·湖北高考,10中华民族精神2023·全国乙卷,20;2023·海南高考,122022·全国甲卷,20;2022·湖南高考,10关键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核心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文化的内涵广义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狭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提醒区分意识形态的文化与非意识形态的文化,主要是看它是否带有阶级性质。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带有阶级性,非意识形态的文化没有阶级性。(2)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不同时代的文化②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①区别: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②联系:文化与文明都是实践的产物,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文化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思想、价值观、审美、意境和精神追求等文化,需要通过器物、行为、制度等文化载体呈现出来提醒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先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2.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引领风尚文化可以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养教育人民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社会文化可以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发展文化可以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复兴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醒明确有关文化的几个观点①要明确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的力量实质上是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②要明确文化的作用会因不同性质的文化表现为积极、消极两种,文化的作用并不总是积极的。③要明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1.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器物、行为、制度、民俗等都是文化。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向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典例1(2023·湖南高考)方圆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块宋代铜镜的背面浮雕上,我们有幸目睹一场“镜上足球赛”——有人高髻笄发,作踢球状;有人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①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②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拓宽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③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④铜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考向二文化的功能与作用典例2(2023·全国乙卷)近年来,乡村球赛“火”了。村民把十里八乡的篮球赛亲切地称为“村BA”,把足球赛称为“村界杯”。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①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②乡村文化阵地需要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去占领③村民需要和接受的文化,就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文化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易错点一误认为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加练1(2021·浙江6月选考)春节档电影回归大银幕、博物馆展览持续上新、剧院舞台好戏不断……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驱散了就地过年的万千游子内心的寂寞与焦躁,让他们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由此可见,文化()①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②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③能让人产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④能转变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易错点二误认为文化决定人生加练2(2022·全国乙卷)2022年4月23~25日,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北京举行,期间举办了新时代主题阅读推广、青少年阅读、乡村阅读推进、“阅读+”等分论坛,以及“阅读新时代”主题征文启动、全民阅读诵读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之所以重视阅读,是因为()①阅读是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②阅读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③阅读是文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④阅读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人的精神境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核心考点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是什么(1)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主体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形成过程内部因素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外部因素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特点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影响①对世界: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②对中华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